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重大任务.docx(2篇)

时间:2024-08-23 08:45:01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重大任务.docx

  

  区域经济推动辽宁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杨晓惠1王天蛟2〔内容提要〕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和真正掌握竞争、发展主动权的根本保证。本文从强化基础研究的战略性布局、加强支撑平台建设、优化学科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塑造创新生态六个方面提出了推动辽宁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学科布局;创新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2月21日主持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7日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进一步要求:东北三省一区要抢抓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机遇,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作为全国科教资源丰富、产业优势特点突出的辽宁,更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推进的要求,加强前瞻布局,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政策支持,加强人才储备,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强化原始创新对辽宁全面振兴的源头供给能力,提升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相适应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一、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1.加强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既着眼于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原创性科学问题,更强化聚焦辽宁发展实践中凝练的基础科学问题,有组织推进基础研究。特别是应当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维护“五大安全”重大使命部署引领性、支撑性科学研究任务,开展任务导向、体系支撑的基础科学研究攻关。按照国家所需、辽宁所盼原则,以战略领域为目标搭建研究平台,整合省内各单位相关力量,形成基础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长效机制。2.加强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紧密跟踪世界科学前沿趋势、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21LiaoningEconomy重大方向,聚焦对科学发展具有带动作用、能体现辽宁省优势和特色的重大科学问题,持续加强引领未来的前沿技术和能够引发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部署,强化对新兴交叉前沿领域的布局和支持,力争开辟引领性新方向。3.聚焦产业变革重大方向,把握基础研究与加强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日趋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充分发挥战略专家作用,发挥好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加强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重大需求研判和凝练,打通产学研全链条,解决面向产业的基础研究问题。重点开展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和工业基础软件等方向研究。4.瞄准加强基础研究项目体系化布局具有优势,有望引领国际前沿的战略必争领域,充分发挥国家和省高水平创新平台作用,系统设计、全面推进。围绕22个重点产业集群等辽宁优势特色产业和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组织实施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布局。建立分步、分批指南滚动编制机制,每3年发布基础研究支持指南,适时动态调整和充实重点支持方向,有效满足国家及辽宁战略需求和形势变化。二、加强基础研究支撑平台建设1.加快推进材料国家实验室积极纳入国家科技战略力量体系(沈阳基地)建设,整合优势创新资源,集聚一流科技人才,加快发展颠覆性材料技术,主动承接国家重大22战略科研任务,提供材料领域系统解决方案。立足“双碳”、空天等领域科研优势,积极谋划建设战略科技力量,争取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国家级科研攻关任务。推动在辽全国重点实验室提升创新能级,聚焦优势领域长期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抢占领域制高点。强化重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其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长远发展,宽领域、高水平地培育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建设已经成为国内许多地区2.高标准建设辽宁实验室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辽宁实验室已挂牌运行一年。辽宁实验室要发挥特色优势,联合优势科研力量积极创建国家级平台,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牵头组织国内外优势力量开展跨学科、大协同科学研究。辽宁实验室要联合龙头企业瞄准行业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卡脖子”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融通发展。构建更加有效的核心技术攻关机制。要推动辽宁实验室建设“基础研究特区”,在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上给予充分改革探索空间。辽宁实验室要实现源头活水,逐步把引领性、平台性、前沿性高水平实验室纳入序列。3.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大方向和重大创新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聚焦优势领域,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除积极争取纳入国家计划的以外,省市联合推动具有指导意义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强化设施建设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开放共享,提升运行效率。4.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聚焦辽宁优化省级基础研究平台布局优势领域布局建设省级实验室,培育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22个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支持领军企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针对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科学问题自主立项,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加强现有省重点实验室动态管理,促进提质增效、优化升级,继续保持辽宁在材料科学、能源催化转化、化学反应动力学、机器人学、冶金自动化、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海岸和近海工程等领域的研发优势。三、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1.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加快建设一流学科关键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重点加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论研究,夯实学科发展根基。2.以解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决辽宁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打造跨学科高水平团队,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形成更具活力的学科发展环境。支持全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发挥一流学科优势特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布局急需紧缺交叉学科。3.响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开辟科技创新和探索人才供给新模式高层次人才培养新赛道,加快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和急需紧缺人才供给能力,为辽宁航空制造、区域经济新材料、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储能技术、节能环保、数字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大力增强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发展后劲。四、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1.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基础研究人员完善评价机制差别化分类评价改革,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把创新能力、成果质量、绩效、贡献作为人才认定评价的重要标准。建立促进原创的基础研究项目评价制度,自由探索类项目以长周期评价和同行学术评价为主,重点评价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与贡献及影响等;目标导向类项目实行问题提出方、成果使用方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以绩效评估评价为主,主要评价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效能和作用。2.简化基础研究项目过程管理,精简不必要完善科研管理机制的材料、证明,减少不必要的检查与考核,提高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建立法人单位与科研人员科研诚信档案库,构建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对科研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探索长周期自主模式,实行5至8年项目执行期,强化全过程跟踪评估,建立项目动态调整和择优滚动支持机制。3.建立健全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特点的薪酬完善激励机制分配政策,提高基础研究人员工资待遇水平。发挥财政科研经费激励作用,落实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比例等政策,保证科研经费真正用于激励基础研究人员创新。进一步23“LiaoningEconomy完善基础研究相关奖励提名规则和程序,鼓励重大定向性基础研究成果申报科学技术奖励奖项。4.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拓宽基础完善投入机制研究经费投入渠道,逐步提高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鼓励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加大基础科学研究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基础研究项目。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通过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建立基础研究长期投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联合省自然科学基金设立联合基金。用好用足中央对企业进行基础研究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通过设立基金、捐赠等方式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成果在种子期、初创期的投入力度。五、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1.加大“兴辽人才计划”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养使用一批引领支撑辽宁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科学家。发挥国家研究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辽宁实验室等重点研发平台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的独特作用,采用招聘独立首席研究员、设立开放基金等方式,吸引海内外人才加盟、引进基础研究团队。优化全球创新团队招募机制,探索与海外人才的线上合作工作模式。通过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来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健全科技人才培养资助平台,探索建立适应全球化科技人才培养的政策体系。依托“揭24榜挂帅”等重大任务形式,发掘各领域基础研究帅才。赋予领军人才技术路线决策权、项目经费调剂权、创新团队组建权。2.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博士科研培养支持青年科学家启动基金等计划的覆盖面和支持力度,通过基金资助中青年基础研究人才,支持鼓励引导青年科技人才探索前沿未知的科学问题。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依托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对45学、物理、化学、生物基础学科研究人才队岁以下项目负责人予以倾斜支持。加强数伍建设,对重点基础学科青年人才给予更多倾斜。健全有利于青年科研人员身心健康和长期学术积累的培育、评价、激励、服务、保障机制。在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3.持续实施强基计划,深入实施基础学科加强培养后备力量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探索多学段出口与本硕博贯通培养等多种模式,构建模块化、递进式课程体系,鼓励创新性、设计性试验和实验,加强学生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训练,为实现“0到1”突破的原始创新储备人才。出台政策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建立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大资源共享开放力度,增加学生早实践、多实践、高水平实践机会。积极推动符合条件高校设置“基础学科+”双学士学位项目,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上的差异化、特色化人才培养。加快高校开展辅修专业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与主辅修制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与资源配置、管理制度联动机制,对基础学科学生申请辅

  区域经济修学位予以优先支持。六、塑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1.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务平台建设,搭建服务辽宁省基础研究的特色科技文献情报共享服务平台。支持建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重要种质资源库等重大基础科研平台。3.加强基础研究的科学普及鼓励科技创新主体结合科研任务开展科普工作,推动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和科普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能力,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科学共同体等利用基础研究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鼓励与传媒、专业科普组织合作开发科普资源,及时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建立完善科普场所面向社会的开放机制。不断增强创新主体的科普责任意识,鼓励科技工作者针对基础研究及科研成果开展科普创作与传播,推动基础研究与科学普及融合融通,促进科技资源科普化。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促进公众理解、关心和支持基础研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作者单位:1.沈阳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沈阳理工大学)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加强辽宁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办好宣传报告会等主题活动。选树宣传好一批新时代科学家典型,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对标榜样、见贤思齐。发挥好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资源优势,推动相关单位及社会各界充分发掘和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结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特色鲜明、讲求实效、形式多样的科学家精神弘扬活动。2.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统筹整合省内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共同建设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新资源(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等公共服25

篇二: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重大任务.docx

  

  “十四五”时期东北振兴的主要突破点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辽宁经济》2021年第11期

  〔内容提要〕2021年4月1日,由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承办的“‘十四五’: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专家座谈会在东北大学举行。根据现场速记,将与会专家学者发言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关键词〕十四五

  东北振兴

  改革工作

  对外开放

  区域格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探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期东北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凝聚“十四五”时期东北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共识,2021年4月1日,由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承办的“‘十四五’: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专家座谈会在东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政协、国家部委、国家级智库、东北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辽宁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的代表共50余人出席座谈会。

  此次座谈会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主持,与会专家围绕“十四五”时期辽宁振兴的形势与要求、辽宁振兴的机遇与挑战、辽宁振兴取得新突破的路径与对策等议题深入研讨。根据现场速记,将与会专家学者发言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一、“十四五”:东北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一,“十三五”以来,东北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要对未来东北振兴树立信心。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政协原主席夏德仁认为,东北振兴战略,从2003年开始启动,到现在已经18年了。东北振兴有很大的进展,但是振兴的道路十分曲折,爬坡过坎,困难重重,需要我们树立信心,咬牙坚持,克服困难,久久为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虽然过去10年来,东北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些困难,经济呈现出下行状态,但仍然在曲折中前行、在波动中发展,取得了许多新成就。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认为,“十三五”时期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不乏亮点,朝阳市从经济落后地区“逆袭”成为振兴前线;东北制药国企改革试点取得成功为东北振兴蹚出了一条新路子;营商环境初步改善,吸引一批大企业投资建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认为,东北地区这几年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营商环境的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2020年,在疫情的严重冲击下,吉林GDP增速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工业增加值增速5.7%,辽宁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长13.7%,均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十四五”时期,东北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黑龙江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笪志刚认为,“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但以我国发起或以我国为重要参与方的多边经贸合作机制一定程度对冲了“逆全球化”的消极影响。赵晋平认为,RCEP成功签订,中日韩FTA谈判取得实质进展,给东北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机遇。范恒山认为,新发展理念强调综合性的营商环境,软环境的建设对资源要素流动的影响日趋强烈,给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但数字经济手段和共享技术平台对加速了资源要素流动速度和广度,这又给东北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李凯认为,“十四五”时期,东北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二、“十四五”:形成东北全面振兴新思路

  第一,从维护“五大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政策统筹,实现重点突破。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在国际大变局和中国双循环新格局情境下,需要全方位的视角考虑东北在全球、在全国格局中的地位,从维护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政策统筹,实现重点突破。笪志刚认为,东北地区在打造国家向北开放的窗口时,要服务好国家“五大安全”的定位,要处理好发展和安全、发展和开放,以及开放和安全之间的关系。

  第二,做强做优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范恒山认为,在经济波动或下行状态下,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反而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強。一是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2020年粮食产量占居全国的20.43%;二是重要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产品的供给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李凯认为,老工业基地遗留下来的重工业基础、优秀的产业工人是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较高的城市化水平、较好的教育卫生公共资源,以及较强的科研水平也可以转化为战略优势,建议沈阳市做强做大机器人产业。曹远征认为,应该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考虑东北新优势,重新定位东北的农业优势,将其培育成新的竞争优势。

  第三,以绿色化转型发展释放东北振兴新动能。

  东北大学原校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赵继认为,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特殊考验和现实问题,绿色制造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做好产业的顶层规划和制度安排,建议东北设立低碳生产国家区域创新研究中心,扶持配套产业发展,通过科技赋能和产业融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范恒山认为,虽然过去一段时间东北推动经济发展的绿色意识显著增强,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取得一定进展,但东北重工业的产业特征决定了仍存在较大的环保压力。迟福林认为,可依托消费结构升级促进绿色产业发

  展,适应消费结构绿色转型的大趋势,加快绿色产业发展,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将为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打下重要基础。曹远征认为,低碳生产是目前国际规则,中国在低碳方面与发达国家不存在代差,东北地区是减少碳排放的重点地区,建议从低碳的角度形成完整产业体系,例如打造绿色金融、绿色旅游等。

  第四,以数字化作为突破口,倒逼东北振兴。

  夏德仁认为,数字中国的建设为东北地区真正实现跨越发展、弯道超车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要实现三个“倒逼”,一是通过数字经济发展倒逼经济转型,推动智能制造,构建现代化智能化生产流通体系,并催生新型数字产业发展;二是通过数字社会建设倒逼社会转型,扎扎实实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促进社会资源优化和合理配置,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通过数字政府建设倒逼政府改革。笪志刚认为,2025年数字经济的产值将超过60万亿元规模,东北地区必须抓住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加大在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领域的投资。辽宁省政协常委、辽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姜晓秋认为,要促进东北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一是要构建东北地区联合作战的科创体系,二是要补齐社会领域数字技术和相关数字化转型的工作。赵晋平认为,东北应该将对外贸易和数字经济相互融合形成数字贸易,培育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三、“十四五”推动东北改革工作取得新突破

  第一,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要有新的突破。

  大成企业研究院副院长陈永杰认为,东北的国企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议用加减法推进市场主体变革,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决定国有资本的流向;用乘除法推进企业质量变革,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东北振兴不力的核心问题是东北国企的市场化改革滞后,资源错配,投入产出比偏低,效率提升缓慢,东北发展要对接好新发展理念,转化成为适合东北的一种新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来推动国资国企的改革。迟福林认为,优化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深化东北国企改革的重大突破口,也是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大任务,“十四五”时期,要加大国有资本在国家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布局,加大国有资本对战略性、前瞻性行业的投入,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营商环境建设方面要有重大突破。

  夏德仁认为,营商环境建设的突破是决定东北振兴战略成败的关键,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打造最大程度地吸纳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良环境。要加快数字政府或电子政务建设,通过推行网上审批和网上服务,扩大非接触服务范围,绕开一些部门的官僚作风,回避权力寻租,使政府服务规范化、透明化。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东北地区的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要向“人本位”转型。范恒山认为,东北在营商环境的“软环境”建设上与东中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应以国内外先进地区为榜样,对标最高标准,着力优化“软环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优化营商环境,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应该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政府推动发展的首要任务,全面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持续努力并切实降低市场主体运行成本,强化基础性制度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三,以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引领产业结构调整。

  夏德仁认为,这次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数字中国建设,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是一个大战略,是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打破现有世界格局和大国力量对比,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一个重大战略。常修泽指出,东北地区具有良好的智能制造产业研发能力和发展基础,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国家级创新资源,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骨干企业,能够代表我国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最高水平,建议辽宁发展智能制造产业。

  四、“十四五”推动东北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第一,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东北的必然要求。

  张占斌认为,开放度低、开放滞后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也是东北地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突出掣肘。东北要以扩大开放倒逼改革,形成東北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夏德仁认为,东北需要通过对外开放促进体制机制转换,要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贯彻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在欧亚大通道和东北亚经济走廊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赵晋平认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东北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培育应遵循以下路径,一是要推动国内国际市场的融合发展,二是要推动出口和进口的融合发展,三是要推动对外贸易和数字经济的相互融合,四是要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相互融合,五是要坚持贸易和投资的融合发展。

  第二,面向东北亚,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张占斌认为,东北亚各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中国经济增长成为拉动东北亚地区,特别是中日韩经济合作的重要驱动力,东北地区在面向东北亚各国的开放中存在比较优势。笪志刚认为,未来东北地区要抢抓地方经济合作的契机,建议构筑东北亚经济圈,把东北定为国际移民特区,解决东北的人口问题,并深化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地区的国际人才交流合作。迟福林认为,可依托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以东北经济一体化为目标加快东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实现中日韩口岸通关协调合作,探索建立东北亚地方政府间沟通协调机制。李凯认为,应当把握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我国向北开放战略等机遇,争取在教育、医疗、金融、技术服务等领域开放试点,形成重点面向东北亚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开放新格局。

  五、“十四五”推动东北区域经济格局取得新突破

  第一,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带动作用。

  迟福林认为,东北地区经济同质性强而互补性弱,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明显,区域协调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要强化政府间协调,消除区域内市场壁垒。可以把东北视为一个整体,就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开放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协调。范恒山认为,中心城市、都市圈、经济带等是东北经济发展的支柱,具有强大的带动功能,应推动这些功能载体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李凯认为,“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会从沿海向中心城市转移,东北地区应该在现有区域战略基础上,突出中心城市战略,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市增长动力源的发展思路,壮大哈、长、沈、大四个中心城市,形成东北振兴的动力源。要先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再拉动城市群、城市带。

  第二,东北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发挥整体优势。

  曹远征认为,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率较高,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错位发展的有效分工,中心城市建设和城市群经济发展明显滞后,阻碍了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进而对东北整体的振兴形势造成不利影响。迟福林认为,加速东北经济一体化,可使东北地区更好地参与双循环,在扩大内需中发挥作用。东北经济一体化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东北经济一体化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形成的重要前提,实现东北经济一体化可以形成东北的整体优势对接东北亚。

  (本刊编辑部整理)

推荐访问:振兴 推动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