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据省、市、县相关文件要求,结合xx社区实际,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13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篇1
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据省、市、县相关文件要求,结合xx社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xx社区基本情况。
xx镇xx社区位于xx县城南部,幅员面积12.86平方公里,2017年脱贫摘帽。20xx年5月行政区划、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将原xx、五庙两村合并成立xx社区,农业合作社由15个合并为9个。社区人口现有778户2736人,贫困户149户569人。其中:易地搬迁77户236人,监测户1户4人,低保户95户297人。
二、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党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精确定向帮扶,在解决好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巩固已脱贫的贫困户增收,稳定xx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并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把xx社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整洁、群众健康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社区。
三、工作内容:
(一)、加强政策宣传。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采取入户宣传和集中学习等方式,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县委政府决策部署、惠民政策、乡村振兴战略意义、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电信反诈、森林防灭火等内容。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辨识度和透明度。
(二)、科学制定帮扶规划。
在广泛征求村委和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下,结合xx社区组织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资源优势等现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帮扶内容,明确目标和措施,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三)、抓好村委班子建设。
1、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帮助村两委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村两委议事、办事流程,强化党务、政务、账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抓好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制定学习计划,坚持“三会一课”,引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党章、党纪和法律法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政策法规、业务技能、矛盾调解等知识学习和交流,提高政策把控、业务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思想观念转变。帮助干部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克服等、靠、要思想。引导党员干部办实事、办好事,增强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能力。
(四)、巩固提升产业发展。
1、巩固抓好种植业。社区目前回引业主7人,发展花椒1070亩、水果210亩、羊肚菌6亩。协助村委按照巩固提升现有产业,适度发展优势产业的要求,积极引导种植产业业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花椒、水果、羊肚菌日常管护,不断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花椒、水果、羊肚菌的产量。同时,和相关部门协调,积极争取项目支持,确保花椒、水果产业提质增效。
2、巩固抓好养殖业。根据xx社区实际,在水源较好的地方,持续发展稻鱼共生产业。引导村民因地制宜,进行稻鱼工程改造,加高加固田埂,开挖鱼沟、鱼凼,根据田块面积适量投放鱼苗。利用稻鱼互利共生的特点,达到稻鱼双丰收的效果。
3、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按照镇政府下达的目标,协助村委加大粮食安全宣传力度,鼓励村民应种尽种,努力扩大稻谷、油菜、小麦、蔬菜的播种面积。通过采取免费发放种子、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群众种植粮食和蔬菜的积极性。
4、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协助村委抓好村集体经营的花椒园,加大日常管护力度,争取相关部门肥料支持,确保花椒早日投产。
(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协助村两委按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求,围绕“一超六有”标准,逐户走访调查贫困户、监测户的生产生活状况,核实政策兑现情况。认真排查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找出脱贫短板,针对问题及时整改到位。指导帮扶人核对贫困户信息资料,核算经济收入,制定并落实帮扶措施,防止贫困户返贫。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鼓励贫困户发展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等小微经济,持续增加家庭收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六)、强化乡村有效治理。
1、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针对河湖、道路两侧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协助村委大力宣传“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的理念,引导群众常态化搞好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规范垃圾收集处理、规范污水处理、规范卫生改厕,督促村委加强村容村貌治理,管好用好公益性岗位,切实抓好村内环境卫生治理。
2、加强公共服务。协助村委抓好机动车辆、摩托车、电动车文明劝导,加强安全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充分发挥村文化活动室的作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文化、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驻村工作队要充分认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把驻村帮扶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二)、强化责任担当。认真落实帮扶工作责任,沉下心来扎根基层。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团结村委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狠抓任务落实。紧紧围绕对照省、国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工作要求,杜绝任何形式主义和畏难情绪,扎实开展工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篇2
为进一步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根据市六扶办[20xx]1号文件和区会议精神,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20xx年度帮扶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分批分类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基本要求
(一)加强驻村工作队伍管理,协助村两委制定好村年度帮扶工作方案,并按计划抓好各项帮扶工作落实。进一步摸清村现实情况和群众需求清单,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优势,做好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
(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以安居、乐业、保障有力为重点,解决当前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问题,保障好脱贫人口基本生活需要,提高脱贫人口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三)创新工作思路,实施精准帮扶。逐户分析原因,完善“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举措,实行动态帮扶机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帮扶,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发展产业和参与就业,对于一些特殊人群,要加强跟踪监测,及时制定帮扶措施清单,利用现有政策加以帮扶。
(四)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帮扶工作机制,落实财政专项帮扶资金管理和金融服务机制,协调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创新帮扶服务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工作重点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
(一)摘帽不摘责任,扛实责任担当。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作为重要任务,传导压力,压实责任。驻村工作队要切实履行驻村责任,立足岗位职责,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二)摘帽不摘政策,产业发展不停步。对村集体和已脱贫户的帮扶工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要继续按照现有政策措施抓好落实,确保政策平稳有序过度,过渡期内,应扶上马送一程,争取帮扶政策措施和到户产业项目,金融扶贫、教育、医疗等政策,落实好特殊群体兜底保障政策,防止出现“断崖”效应。
(三)摘帽不摘帮扶。要落实好“双包”责任和帮扶项目,协调各类资源帮助村里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帮扶力量不能减,督促所有参与帮扶的干部要不定时通过电话、微信、上门走访等方式加强与帮扶对象沟通联络,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对帮扶对象的合理诉求,帮扶干部要及时跟进帮助解决。工作队要一如继往开展好驻村帮扶工作,协助村两委做好产业项目谋划,帮助村集体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已脱贫群众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和有自身资源条件的产业,动员已脱贫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村两委要严格落实到村项目实施情况,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完善脱贫攻坚档案资料整理归档,并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四)摘帽不摘监管,强化监督不松劲。要常态化评估已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实现情况,及时受理群众诉求,切实加以解决,实行动态清零。密切关注扶贫领域重点、难点问题,注重关口前移,强化排查预警,及时合理处置。
四、方法措施
(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稳定性。特别是脱贫之后,防止帮扶松劲懈怠,防止政策急刹车,防止一撤了之,防止贫困反弹。现有帮扶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兜底救助类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责任,健全工作责任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参保政策,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工作,建立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保障基本住房安全,维护好供水工程安全,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分类摸清扶贫项目资产底数,光伏等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
五、组织保障
(一)成立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局党组书记、帮扶村书记和第一书记一起抓,分管同志具体抓紧,班子成员合力抓的工作局面,要抓住重点,抓出成效。
(二)抓好村党建工作,以党建引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较衔接。积极发挥“三个作用”,促进乡村振兴,(即村支部引领作用、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带动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将抓党建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围绕“抓好党建促振兴,抓好支部带队伍”,培养有工作能力、发展能力、致富能力的“能人”充实两委队伍。
(三)完善帮扶工作机制,落实“双包”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健全干部驻村工作机制和帮扶措施,确保村有工作方案,户有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
(四)加强工作队管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确实履行好职责,确保驻村帮扶工作有序开展。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篇3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村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不再致贫返贫,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并结合村内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按照中央、省、州、县关于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探索建立和完善脱贫长效机制。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工作目标
在保证村贫困人口30户42人,不在返贫、致贫的前提下,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维护稳定的基础扎实牢固,勤劳致富的氛围进一步形成,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状况,进而形成推进保障改善民生的强大合力。
三、工作措施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利用十一届村委换届有力契机,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学习型、创新性、发展性、服务型党组织为引领,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执行扶贫政策、带头发展的素质能力及为人民服务本领,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2、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完善土地流转等制度,盘活农户资产,增加脱贫户资产性收益。推进农险扶贫,引导和支持脱贫群众发展生产。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完善健康档案,加强疾病预防,防止因病返贫。
3、做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据中央和省、州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帮扶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建促美丽乡村工作。全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推进结对帮扶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结合帮扶队伍,通过走访慰问、谈心谈话、就业指导、产业指导等方式,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认真提升包保户的意愿诉求,及时了解掌握扶贫户生产生活状况及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建议。
5、多种渠道促就业。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贫政策,拓展多元就业体系。依靠本村优势,继续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就地就近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积极扩大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做到扶贫公益性岗位、生态护林员只增不减,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稳定就业。着力解决脱贫户长效产业基础不稳固、不稳定、不持续问题。
6、持续推进包保帮扶。继续保持结对帮扶脱贫户全覆盖,长期保持不变。帮扶责任人根据建档立卡户的实际情况,按照“因户施策、政策到户、分类指导、配套服务”的原则和“一户一册、一户一法”的思路,“量身定制”年度帮扶计划措施,帮思想、帮门路、帮资金、帮技术,在帮扶实效上下功夫。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篇4
为深入推进石门乡村振兴建设,进一步改善石门村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把石门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落实上级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立足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现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本村乡村振兴5年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
高坪镇石门村距离镇政府驻地7公里,平均海拔900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理独特,四季分明,风景宜人,村域面积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4亩,林地7785亩。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全村共314户,户籍人口1020人。石门村地处国家AAAA级景区恩施地心谷旅游区的核心地带,所属区域植被繁茂、山峰壁立、峡谷幽深,原生态风景保存完好,历史遗迹众多,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二、发展思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在高坪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解放思想,脚踏实地,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引进龙头公司、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充分争取和利用国家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支持。所有建设项目投资约需5300余万元,筹资途径一是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奖补资金;二是争取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三是地心谷景区自筹资金,确保20xx年底完成项目建设。
三、主要任务及绩效目标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民生条件
1、实施道路硬化、亮化和排水工程。对村内未硬化的组级路,全面进行硬化、亮化,配套相应的排水设施,并逐步连接到村庄已硬化的主次道路,实现村内道路循环互通。
2、升级改造村内给排水管网系统。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加强村内河道和沟渠的有效治理,确保排水系统能正常运行,村庄内无污水横溢和乱排乱放现象。
3、供电、照明、通信达到标准要求。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100%,其他区域根据需要设置路灯。村内旅游路牌标识明确。
(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村容村貌
1、特色民居改造。按照“具有整体特色风格”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实施100户特色民居改造,争取做到每家每户外墙整洁美观,热水器、空调等设施安装规范,无乱搭乱建现象,形成格调一致的景观风格。为广大村民营造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
2、人居环境整治。切实抓好维护整治工作,按照“清运垃圾、铲除杂草、挪走柴堆、清扫路面、刷白树木、拆除临建”的要求,彻底清理各类积存垃圾、拆除乱搭乱建、临时建筑、清除卫生死角,村居内整体达到卫生整洁,修建污水处理池3个及管网架设,购置垃圾清运车一台,实现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或处理。
3、实现厕所革命全覆盖。加大厕所革命的宣传力度,实施农村改厕工程,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作,尽快实现全覆盖。
(三)加强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农旅融合新村
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健康养老、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等新业态。村内每年经济总收入较上年度有所增长。
1、确定以茵红李、青皮脆李为主导产业,发展规模为580亩,以加强果园管护为重点,提升商品果质量,实现以观光、采摘、销售一体的综合农业,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2、培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种养大户10家、家庭农场5家、专业合作社2家、龙头企业2家。
3、以AAAA景区为依托,以石门村游客接待中心重点,大力发展民宿旅游业,拟发展民宿100家,年接待能力达到10万人以上。
4、加快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开展村内闲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5、开展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使村民均能够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
(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和谐美丽乡村
1、配备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从业人员,并遵守医德行规,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实现慢性病签约服务100%,村民普遍能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
2、新建村级文化广场、游客停车场及配套公厕,丰富村民文娱活动,活跃农村文化氛围,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4、完善社会保障。村庄困难群体和老年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全部落实到位。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达到全覆盖;被征地村民按照规定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
5、完善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功能,代办或提供各类便民服务。设立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和村级快递物服务网点,满足村民各类生产生活需要。
(五)乡风文明建设
1、抓村风民俗建设。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每年组织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建立规范的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村内杜绝封建迷信、婚丧大操大办、乱埋乱葬现象的发生。
2、抓村民素质提升。定期安排开展爱国主义、道德法治等教育活动;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进行评选表彰;定期宣传和普及农村绿色环保、质量安全意识,杜绝铺张浪费现象。有计划的组织开展科普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卫生健康知识、计划生育和防灾减灾、避险自救技能宣传活动,开展文明信用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创建活动。
3、抓好旅游文化建设。建成相对固定的文体队伍,定期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建立村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管护制度、落实责任人;切实做好保护旅游名村的各项工作。
四、重点项目及建设标准
(一)全面提升村容村貌,美化乡村整体环境
1、修建污水处理系统:新建人口聚集地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池及管网设施)3个。
2、人居环境整治:整治、绿化农家庭院240户;改造旱厕120个;全村设置分类收集垃圾箱80处;购买垃圾清运车辆1台,新建公厕2座。
3、停车场及配套公厕:3组3000平方米硬化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建村委会旁游客观光停车场(500平方米)。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条件
1、地心谷景区入口至吴大山民宿旅游公路建设:新建地心谷景区至吴大山民宿旅游公路。其中大横坡村至石门村吴大山村级公路连接线5公里。石门村委会至吴大山升级改造工程,3.5公里(6.5米宽及黑色化)。
2、旅游公路提档升级:8.5公里旅游公路拓宽1.5米至8米宽及黑色化、亮化。村内旅游循环路的拓宽升级及旅游标识标牌的设置。
3、村级文化广场:村委会旁1400平方米硬化及配套设施。
(三)加强特色产业发展,打造旅游接待新村
1、打造特色村寨:打造一个精品民宿基地,实施特色村寨民居改造100户,开展民宿培训。
2、壮大特色产业:对原有连片种植的580亩茵红李、青皮脆李李子产业园进行提档升级,进行避雨栽培,打造一个水果基地,全面提升李子品质及抗风险能力。
3、修缮石门古道:修缮1.5公里石门古道,充分发掘本地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景点。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篇5
为深入推进石门乡村振兴建设,进一步改善石门村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把石门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落实上级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立足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现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本村乡村振兴5年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
高坪镇石门村距离镇政府驻地7公里,平均海拔900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理独特,四季分明,风景宜人,村域面积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4亩,林地7785亩。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全村共314户,户籍人口1020人。石门村地处国家AAAA级景区恩施地心谷旅游区的核心地带,所属区域植被繁茂、山峰壁立、峡谷幽深,原生态风景保存完好,历史遗迹众多,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二、发展思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在高坪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解放思想,脚踏实地,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引进龙头公司、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充分争取和利用国家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支持。所有建设项目投资约需5300余万元,筹资途径一是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奖补资金;二是争取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三是地心谷景区自筹资金,确保20xx年底完成项目建设。
三、主要任务及绩效目标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民生条件
1、实施道路硬化、亮化和排水工程。对村内未硬化的组级路,全面进行硬化、亮化,配套相应的排水设施,并逐步连接到村庄已硬化的主次道路,实现村内道路循环互通。
2、升级改造村内给排水管网系统。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加强村内河道和沟渠的有效治理,确保排水系统能正常运行,村庄内无污水横溢和乱排乱放现象。
3、供电、照明、通信达到标准要求。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100%,其他区域根据需要设置路灯。村内旅游路牌标识明确。
(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村容村貌
1、特色民居改造。按照“具有整体特色风格”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实施100户特色民居改造,争取做到每家每户外墙整洁美观,热水器、空调等设施安装规范,无乱搭乱建现象,形成格调一致的景观风格。为广大村民营造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
2、人居环境整治。切实抓好维护整治工作,按照“清运垃圾、铲除杂草、挪走柴堆、清扫路面、刷白树木、拆除临建”的要求,彻底清理各类积存垃圾、拆除乱搭乱建、临时建筑、清除卫生死角,村居内整体达到卫生整洁,修建污水处理池3个及管网架设,购置垃圾清运车一台,实现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或处理。
3、实现厕所革命全覆盖。加大厕所革命的宣传力度,实施农村改厕工程,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作,尽快实现全覆盖。
(三)加强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农旅融合新村
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健康养老、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等新业态。村内每年经济总收入较上年度有所增长。
1、确定以茵红李、青皮脆李为主导产业,发展规模为580亩,以加强果园管护为重点,提升商品果质量,实现以观光、采摘、销售一体的综合农业,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2、培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种养大户10家、家庭农场5家、专业合作社2家、龙头企业2家。
3、以AAAA景区为依托,以石门村游客接待中心重点,大力发展民宿旅游业,拟发展民宿100家,年接待能力达到10万人以上。
4、加快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开展村内闲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5、开展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使村民均能够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
(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和谐美丽乡村
1、配备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从业人员,并遵守医德行规,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实现慢性病签约服务100%,村民普遍能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
2、新建村级文化广场、游客停车场及配套公厕,丰富村民文娱活动,活跃农村文化氛围,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4、完善社会保障。村庄困难群体和老年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全部落实到位。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达到全覆盖;被征地村民按照规定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
5、完善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功能,代办或提供各类便民服务。设立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和村级快递物服务网点,满足村民各类生产生活需要。
(五)乡风文明建设
1、抓村风民俗建设。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每年组织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建立规范的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村内杜绝封建迷信、婚丧大操大办、乱埋乱葬现象的发生。
2、抓村民素质提升。定期安排开展爱国主义、道德法治等教育活动;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进行评选表彰;定期宣传和普及农村绿色环保、质量安全意识,杜绝铺张浪费现象。有计划的组织开展科普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卫生健康知识、计划生育和防灾减灾、避险自救技能宣传活动,开展文明信用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创建活动。
3、抓好旅游文化建设。建成相对固定的文体队伍,定期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建立村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管护制度、落实责任人;切实做好保护旅游名村的各项工作。
四、重点项目及建设标准
(一)全面提升村容村貌,美化乡村整体环境
1、修建污水处理系统:新建人口聚集地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池及管网设施)3个。
2、人居环境整治:整治、绿化农家庭院240户;改造旱厕120个;全村设置分类收集垃圾箱80处;购买垃圾清运车辆1台,新建公厕2座。
3、停车场及配套公厕:3组3000平方米硬化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建村委会旁游客观光停车场(500平方米)。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条件
1、地心谷景区入口至吴大山民宿旅游公路建设:新建地心谷景区至吴大山民宿旅游公路。其中大横坡村至石门村吴大山村级公路连接线5公里。石门村委会至吴大山升级改造工程,3.5公里(6.5米宽及黑色化)。
2、旅游公路提档升级:8.5公里旅游公路拓宽1.5米至8米宽及黑色化、亮化。村内旅游循环路的拓宽升级及旅游标识标牌的设置。
3、村级文化广场:村委会旁1400平方米硬化及配套设施。
(三)加强特色产业发展,打造旅游接待新村
1、打造特色村寨:打造一个精品民宿基地,实施特色村寨民居改造100户,开展民宿培训。
2、壮大特色产业:对原有连片种植的580亩茵红李、青皮脆李李子产业园进行提档升级,进行避雨栽培,打造一个水果基地,全面提升李子品质及抗风险能力。
3、修缮石门古道:修缮1.5公里石门古道,充分发掘本地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景点。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篇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区城管局深刻领会、吃透把准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浉河区落地生根。结合我单位工作职责,紧密结合实际,特定如下工作计划。
20xx年的工作目标:立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力争乡风文明更加浓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群众生活更加幸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一、打造经济发展新亮点
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特色小镇建设。加强绿化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通过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开发,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模式,在乡镇建设集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园,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着力打造山水相映,绿色相间、古色古香的旅游景区重振“农家乐"这一特色,成立专业协会,改造提升“农家乐”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实行提质降价、提档升级、重塑形象,吸引消费者。
二、打造乡村环境新面貌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中央《改善农村人居环三年计划》及《浉河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要求,扎实开展建设美丽乡村及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重点是环湖路廊道建设。严格按照环湖路综合整治的要求,对环湖路沿线进行集中整治,重点对环湖路两侧、通往乡镇政府、集镇、旅游景点、信阳毛尖核心产区道路两侧进行集中整治,达到“三无四规范一眼净”,茶节期间茶乡茶叶营销行为规范,秩序井然。“三无”即无垃圾乱丢、无杂物乱放、无污水乱流。“四规范”即规范垃圾收集处理、规范污水处理、规范卫生改厕、规范庭院环境、以及规范茶叶交易秩序。
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积极开展城市内河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规范整合、城镇生活污水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对禁养区关闭搬迁养殖场户关闭搬迁情况进行巡查,对不关闭搬迁的养殖场进行依法拆除,对限养区养殖场户污染治理情况进行指导;对全区的河道进行实地调研,编制河道绿化方案。
三、提振帮扶乡村建设
围绕生活富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结合本区实际,进一步夯实精准扶贫基层基础,深入落实“三个五”政策措施,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救急纾困与内生脱贫结合,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全面提升脱贫实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产业扶贫带动。二是着力发展集体经济。三是积极申报危房改造项目。四是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五是协调相关部门进行户户通安装。六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七是持续整治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篇7
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据省、市、县相关文件要求,结合xx社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xx社区基本情况。
xx镇xx社区位于xx县城南部,幅员面积12.86平方公里,2017年脱贫摘帽。20xx年5月行政区划、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将原xx、五庙两村合并成立xx社区,农业合作社由15个合并为9个。社区人口现有778户2736人,贫困户149户569人。其中:易地搬迁77户236人,监测户1户4人,低保户95户297人。
二、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党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精确定向帮扶,在解决好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巩固已脱贫的贫困户增收,稳定xx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并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把xx社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整洁、群众健康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社区。
三、工作内容:
(一)、加强政策宣传。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采取入户宣传和集中学习等方式,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县委政府决策部署、惠民政策、乡村振兴战略意义、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电信反诈、森林防灭火等内容。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辨识度和透明度。
(二)、科学制定帮扶规划。
在广泛征求村委和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下,结合xx社区组织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资源优势等现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帮扶内容,明确目标和措施,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三)、抓好村委班子建设。
1、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帮助村两委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村两委议事、办事流程,强化党务、政务、账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抓好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制定学习计划,坚持“三会一课”,引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党章、党纪和法律法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政策法规、业务技能、矛盾调解等知识学习和交流,提高政策把控、业务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思想观念转变。帮助干部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克服等、靠、要思想。引导党员干部办实事、办好事,增强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能力。
(四)、巩固提升产业发展。
1、巩固抓好种植业。社区目前回引业主7人,发展花椒1070亩、水果210亩、羊肚菌6亩。协助村委按照巩固提升现有产业,适度发展优势产业的要求,积极引导种植产业业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花椒、水果、羊肚菌日常管护,不断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花椒、水果、羊肚菌的产量。同时,和相关部门协调,积极争取项目支持,确保花椒、水果产业提质增效。
2、巩固抓好养殖业。根据xx社区实际,在水源较好的地方,持续发展稻鱼共生产业。引导村民因地制宜,进行稻鱼工程改造,加高加固田埂,开挖鱼沟、鱼凼,根据田块面积适量投放鱼苗。利用稻鱼互利共生的特点,达到稻鱼双丰收的效果。
3、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按照镇政府下达的目标,协助村委加大粮食安全宣传力度,鼓励村民应种尽种,努力扩大稻谷、油菜、小麦、蔬菜的播种面积。通过采取免费发放种子、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群众种植粮食和蔬菜的积极性。
4、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协助村委抓好村集体经营的花椒园,加大日常管护力度,争取相关部门肥料支持,确保花椒早日投产。
(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协助村两委按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求,围绕“一超六有”标准,逐户走访调查贫困户、监测户的生产生活状况,核实政策兑现情况。认真排查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找出脱贫短板,针对问题及时整改到位。指导帮扶人核对贫困户信息资料,核算经济收入,制定并落实帮扶措施,防止贫困户返贫。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鼓励贫困户发展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等小微经济,持续增加家庭收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六)、强化乡村有效治理。
1、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针对河湖、道路两侧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协助村委大力宣传“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的理念,引导群众常态化搞好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规范垃圾收集处理、规范污水处理、规范卫生改厕,督促村委加强村容村貌治理,管好用好公益性岗位,切实抓好村内环境卫生治理。
2、加强公共服务。协助村委抓好机动车辆、摩托车、电动车文明劝导,加强安全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充分发挥村文化活动室的作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文化、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驻村工作队要充分认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把驻村帮扶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二)、强化责任担当。认真落实帮扶工作责任,沉下心来扎根基层。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团结村委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狠抓任务落实。紧紧围绕对照省、国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工作要求,杜绝任何形式主义和畏难情绪,扎实开展工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篇8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村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不再致贫返贫,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并结合村内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按照中央、省、州、县关于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探索建立和完善脱贫长效机制。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工作目标
在保证村贫困人口30户42人,不在返贫、致贫的前提下,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维护稳定的基础扎实牢固,勤劳致富的氛围进一步形成,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状况,进而形成推进保障改善民生的强大合力。
三、工作措施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利用十一届村委换届有力契机,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学习型、创新性、发展性、服务型党组织为引领,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执行扶贫政策、带头发展的素质能力及为人民服务本领,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2、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完善土地流转等制度,盘活农户资产,增加脱贫户资产性收益。推进农险扶贫,引导和支持脱贫群众发展生产。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完善健康档案,加强疾病预防,防止因病返贫。
3、做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据中央和省、州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帮扶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建促美丽乡村工作。全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推进结对帮扶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结合帮扶队伍,通过走访慰问、谈心谈话、就业指导、产业指导等方式,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认真提升包保户的意愿诉求,及时了解掌握扶贫户生产生活状况及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建议。
5、多种渠道促就业。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贫政策,拓展多元就业体系。依靠本村优势,继续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就地就近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积极扩大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做到扶贫公益性岗位、生态护林员只增不减,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稳定就业。着力解决脱贫户长效产业基础不稳固、不稳定、不持续问题。
6、持续推进包保帮扶。继续保持结对帮扶脱贫户全覆盖,长期保持不变。帮扶责任人根据建档立卡户的实际情况,按照“因户施策、政策到户、分类指导、配套服务”的原则和“一户一册、一户一法”的思路,“量身定制”年度帮扶计划措施,帮思想、帮门路、帮资金、帮技术,在帮扶实效上下功夫。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篇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区城管局深刻领会、吃透把准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浉河区落地生根。结合我单位工作职责,紧密结合实际,特定如下工作计划。
20xx年的工作目标:立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力争乡风文明更加浓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群众生活更加幸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一、打造经济发展新亮点
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特色小镇建设。加强绿化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通过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开发,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模式,在乡镇建设集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园,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着力打造山水相映,绿色相间、古色古香的旅游景区重振“农家乐"这一特色,成立专业协会,改造提升“农家乐”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实行提质降价、提档升级、重塑形象,吸引消费者。
二、打造乡村环境新面貌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中央《改善农村人居环三年计划》及《浉河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要求,扎实开展建设美丽乡村及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重点是环湖路廊道建设。严格按照环湖路综合整治的要求,对环湖路沿线进行集中整治,重点对环湖路两侧、通往乡镇政府、集镇、旅游景点、信阳毛尖核心产区道路两侧进行集中整治,达到“三无四规范一眼净”,茶节期间茶乡茶叶营销行为规范,秩序井然。“三无”即无垃圾乱丢、无杂物乱放、无污水乱流。“四规范”即规范垃圾收集处理、规范污水处理、规范卫生改厕、规范庭院环境、以及规范茶叶交易秩序。
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积极开展城市内河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规范整合、城镇生活污水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对禁养区关闭搬迁养殖场户关闭搬迁情况进行巡查,对不关闭搬迁的养殖场进行依法拆除,对限养区养殖场户污染治理情况进行指导;对全区的河道进行实地调研,编制河道绿化方案。
三、提振帮扶乡村建设
围绕生活富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结合本区实际,进一步夯实精准扶贫基层基础,深入落实“三个五”政策措施,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救急纾困与内生脱贫结合,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全面提升脱贫实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产业扶贫带动。二是着力发展集体经济。三是积极申报危房改造项目。四是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五是协调相关部门进行户户通安装。六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七是持续整治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篇10
为深入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xx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内党发〔20xx〕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强化现代农牧业基础支撑
(一)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做到现状耕地面积不小于自治区下达的耕地保有量面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小于自治区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种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绿化装饰的植物及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植物。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依法依规督促在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种植林果、苗木、草皮和挖塘养鱼的相关主体恢复粮食生产。持续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整治成果,建立设施农业常态化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工商资本流转农区土地的用途监管。
(二)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学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节水灌溉、改造中低产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机械化等结合起来,选择地块相对集中、群众积极性较高、水源配套设施完善的农田,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以乌达区1.25万亩高效节水工程为依托,推广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实施模式。建立高标准农田和农业节水灌溉多元投入机制、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后管护机制。
(三)推动种业创新发展。积极配合自治区完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优势特色品种培育、良种化水平提升三大工程,提升种业发展水平。全面开展农牧业种质资源普查,持续推进第三次农作物、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和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鼓励葡萄种植经营主体建设葡萄良种繁育基地,重点支持高品质、高附加值葡萄新品种引进、扩繁、推广及葡萄品种苗木本土化改良与提升,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苗机制。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提升农牧业机械化水平。针对优势农作物高效植保、联合收获、粮食烘干等薄弱环节和葡萄机械化作业短板,提高装备能力和作业质量。按照自治区要求,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温室大棚钢结构骨架等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范围。积极落实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时公开补贴受益信息和资金使用进度,推行补贴申请受理和资金兑付限时办理,推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五)有效防范应对农牧业重大灾害。制定完善农业防范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有效应对大风、寒潮、霜冻、沙尘等自然灾害。积极推进实施沿黄取水口整合和集中供水改造,加强水库管护。加强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责任,合理配备工作力量。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完成兽医实验室设施装备升级改造工作。严防非洲猪瘟、口蹄疫、禽流感、草地贪夜蛾等动植物重大疫病,重点做好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和普查工作。开展本地气候变化数据库建设,加强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分析研判。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工作,更好地服务特色农业生产。
二、积极推进葡萄产业提质升级
(六)推进葡萄种植增量提质。以品种引进、苗木繁育推广、农机作业为切入点,制定并推广主要品种标准化技术规程,引导葡萄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发展。认真做好土地现状调研、顶层设计、基础设施配套等前期工作,鼓励引导经营主体、社会资本等积极投入设施葡萄种植基地建设,因地制宜扩大葡萄种植面积。
(七)延伸葡萄产业链条。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进加工工艺、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重点推进现有葡萄酒产业提档升级,鼓励云飞、阳光田宇等经营主体发展葡萄汁、葡萄干、葡萄籽油等产品,推广“新、奇、特”下游产品,最大化提高葡萄产品附加值。强化“一庄一品”差异化发展,结合乌海湖、黄河西行客栈等旅游资源,打造“沙漠葡萄之旅”品牌。围绕葡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制定全产业链扶持政策。
(八)畅通葡萄产品销售渠道。设立“乌海葡萄”自产自销市场,逐步形成区域葡萄及葡萄产品集散市场。探索发展“生鲜电商+冷链配送”的物流模式,实施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建设项目,加强与抖音、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建设乌海农畜产品京东特产馆,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社区直销、校企直供、基地直卖等多种销售渠道。
(九)加强“乌海葡萄”品牌建设。将“乌海葡萄”品牌建设工作融入到自治区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中,聘请专业团队编制《乌海市葡萄产业品牌推广研究报告》,深入分析研究“乌海葡萄”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优势和竞争力,讲好品牌故事,培育葡萄文化,通过葡萄小品植入、葡萄主题打造等方式,提升机场路沿线葡萄文化氛围,切实提升“乌海葡萄”品牌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实施自治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严把产品安全关,积极培育绿色、有机葡萄产品。
三、提升本地农畜产品供给能力
(十)深入实施粮食稳产增产行动。强化党委和政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分级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开展粮食安全工作情况考核,确保20xx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万亩、产量稳定在0.7亿斤左右。贯彻落实自治区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建设1个玉米千亩优质高效区。坚持量水而行,大力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及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措施,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增加高品质、高附加值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十一)提升“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认真做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相关工作。通过盘活闲置温室、引进企业建设等方式,分阶段推进蔬菜保供基地建设,逐步提升蔬菜自给率。20xx年完成3个百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任务,盘活闲置温室210亩。大力发展生猪、蛋鸡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积极推进40万只蛋鸡、生猪标准化养殖等项目建设。结合休闲渔业、水域生态养护,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发展中小型水面生态养殖,生产绿色、有机水产品,确保水产品产量稳定在100吨左右。
(十二)加快发展设施农牧业。合理确定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尽量利用未利用地、非耕地或农区闲置设施农业用地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进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积极挖掘现有设施农业潜力,打造具有一定区域竞争力的设施蔬菜生产片区。推行设施葡萄、蔬菜种植及畜禽养殖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现代设施装备技术与农牧业生产深度融合。
(十三)合理保障农区居民种粮收益。落实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措施,及时下达目标价格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农区居民种粮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单环节、多环节、全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在开展产中服务的基础上,向产前、产后延伸拓展,将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服务等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农业生产。全力推动生产托管服务范围向葡萄、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拓展,扩大社会化服务覆盖面。新培育2个农业生产托管组织,力争20xx年全市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万亩次以上。
(十四)统筹做好重要农畜产品调控。完善我市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科学确定储备规模,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做好粮油储备和吞吐调节。继续坚持市场蔬菜调入量和库存量统计数据日报制,切实摸清货源情况及动态储备情况,指导企业增加库存数量和蔬菜种类,保证市场蔬菜供应“不脱销、不断档”,确保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倡导节约粮食、文明用餐的生活习惯,坚决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
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十五)切实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简化识别程序,确保及早发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型、发展需求等精准施策,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医疗保障、社会救助、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持续跟踪监测,确保有人管、管到位。严把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程序,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开展农区常住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和动态调整,运用大数据平台常态化跟踪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健全部门联席工作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推动防止返贫监测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数据共享,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
(十六)提高脱贫人口收入水平。持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中央、自治区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不低于55%,同时要重点支持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方面短板。加大对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较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扶持力度,逐步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净收入比重。继续用好小额信贷政策,组织实施好到户类产业帮扶项目。着力稳住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确保全市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159人,力争比上年有所增加。借助京蒙协作提升劳务输出,探索开展盟市间劳务协作。建立脱贫人口务工就业协管员制度,强化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确保公益性岗位聘用脱贫人口数量稳中有增,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十七)推动帮扶政策落地见效。组织开展政策成效跟踪监测和评估反馈工作。推动京蒙协作,开展骨干教师、医师进京技能培训,促进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推动京蒙企业对接。加大消费帮扶力度,积极配合自治区筹办20xx年京蒙协作消费帮扶集采推介会。充分调动金融和社会资本积极性,继续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一般农区居民小额信贷。加强项目资产管理,规范收益分配。
五、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十八)推进现代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谋划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期项目,研究编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方案》。抓紧谋划和储备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建立我市农牧领域项目库,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论证等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发展粮油、农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产业。培育和引进农牧业重点龙头企业,新认定2家市级龙头企业和1家市级产业化联合体,稳步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增值水平。
(十九)加大农牧业品牌打造提升力度。加快推进农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推动我市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积极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力争20xx年新增认证产品产量增长6%。充分利用农牧业展会、产销对接会、产品推介会等各类平台,加强品牌市场营销,注重做好展会成果转化,推进意向协议向实质性订单转变。严格落实食用农畜产品生产主体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将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农畜产品全部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
(二十)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统筹考虑各区区位特色、产业基础及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整合各类生产要素,推进优势资源开发,促进优势主导产业提质升级,使每个区都拥有一个或几个产业集中度较高、市场潜力较大的主导产业,推动形成特色鲜明、布局科学、协同发展的“一区一业”乡村产业体系。加快农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畜产品产地精深加工,切实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农区、把价值链收益主要留给农区居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创建申报“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支持王元地村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泽园社区创建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加强中小学农事体验、农耕文化等研学活动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将符合条件的农区学农资源纳入中小学劳动教育,建设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研学基地。落实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政策。
(二十一)加强乡村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区寄递物流网络体系,实施“快递进村”工程,通过“邮快合作”“快快合作”等模式推进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实现快递进村。建设区级快递物流集散中心,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农区寄递服务网络。加强农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农户种植融合发展,打造“网络代购+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物流配送”农区电子商务服务生态链,引导农畜产品直播带货健康发展。
(二十二)促进农区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落实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对吸纳农区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就业的中小微企业,按政策规定给予援企稳岗扶持。开展“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促进农区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促进农区劳动力就业。支持农区劳动力灵活就业,享受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同等的就业政策和服务。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鼓励发展共享用工,培育发展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引导农区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加大根治欠薪工作力度,确保农牧民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贯彻落实“创业内蒙古”行动,加大“以奖代补”支持力度,通过培训指导、金融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励农区劳动力自主创业。
(二十三)推进农牧业农区绿色发展。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整合耕地地力保护、病虫害绿色统防统治等项目,因地制宜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保持农药、化肥使用量负增长,推广利用可回收地膜、秸秆还田、饲料化利用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重点开展草原执法监管、禁牧补奖政策落实、科学保护建设和草原生物灾害绿色防控等工作,逐步提升草原生态质量,有效遏制草原退化趋势。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完成年度新增水土保持治理任务。
六、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二十四)积极开展乡村建设行动。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有力有序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科学确定村庄分类,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严格规范村庄撤并。指导各区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确定改善农区人居环境、提升农区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公共服务功能等乡村建设重点。发挥村民自治制度作用,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农区居民、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明晰乡村建设项目产权。完善农区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以区为单位组织编制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
(二十五)持续提升农区人居环境。分类有序加快农区卫生户厕新建改造,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或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持续巩固农区生活污水治理成果,定期开展农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积极探索农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模式,持续推进3个自治区试点建设,完善农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力争20xx年农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45%以上。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推动村庄清洁行动由“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拓展。
(二十六)扎实推进农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区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高质量发展,落实农区公路“路长制”,开工建设农区公路9公里,续建10公里,实施农区公路预防性养护10公里。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供水保障水平,确保农区饮水安全。推进农区电网改造和动力电进村工程,完善生产生活供电网络。稳妥有序实施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大力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开展农区房屋安全性评定(鉴定)工作,持续实施农区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将动态新增符合政策的农区低收入群体及时纳入危房改造范围,实现应改尽改。
(二十七)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广微耕微灌、增施有机肥、智能温控等智能化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农牧业发展融合应用。推进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农区覆盖率。加快推广应用农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平台。加强农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推动5G和千兆光纤网络向乡村延伸。推进“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加强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提高农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
(二十八)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科学增加农区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提高农区幼儿园办园质量,着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区级紧密型医疗集团建设,将大病专项救治模式推广至所有30种大病患者,探索将村卫生室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施村医“镇管村用”“区招镇用”,落实村医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待遇。实现经办机构及定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全覆盖,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农区互助养老幸福院、镇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实现农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支持专业养老服务组织承接农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根据老年人需求提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实施“五社联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加强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健全完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将符合条件的农区困难群众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健全基层党员关爱联系制度,完善村“两委”成员联系群众机制,关爱帮扶困难群体、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完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网络,健全留守儿童定期探访制度和动态监测机制。
七、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二十九)发挥农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村带头人队伍建设,深化“一村班子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动态排查和整顿,扎实推进“最强党支部”建设提质升级。强化村干部管理考核和激励保障,通过日常监督、精准监督、跟进监督等方式加强对村“两委”成员的监督,持续跟踪问效,层层传导压力,注重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推进村民委员会及村级事务公开化规范化建设,创新村级议事协商平台,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强化群众对村级权力的有效监督。
(三十)创新农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发挥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优势,围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深入农区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好新一轮自治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推荐工作。加强公共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大对农区文化服务力度,提升服务效能。开展“戏曲进乡村”、农区文艺汇演等活动,深入挖掘乌海面塑、民俗活动等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传统节日为重点,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健全完善农区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库的挖掘推送机制。大力整治散埋乱葬等重点突出问题,做好宣传引导,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改革工作。
(三十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大农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力度,推进创建工作全覆盖,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深深扎根。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进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区,不断增强农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坚定不移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坚决依法打击恶意炒作涉民族因素敏感案事件、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十二)切实维护农区社会平安稳定。健全完善农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公安警务工作站和村警务室建设,做到“一村(社区)一民警(辅警)”全覆盖。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组织开展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持续打击“村霸”等黑恶势力,防范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等对农区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持续深入开展整治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宗教渗透蔓延专项工作,加强宗教活动日常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农区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非法集资、电信诈骗、黄赌毒和侵犯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区法治宣传教育及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农区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重点做好鼠疫等传染病防控,依法对农区医药场所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健全农区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体系,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严防聚集性疫情。
八、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和体制机制创新
(三十三)扩大乡村振兴投入。把农牧业农区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确保投入力度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落实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等政策,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牧业农区比例。强化“三农三牧”预算绩效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监督。研究设立乌海市乡村振兴基金,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专项资金,发挥财政投入的引领作用,整合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牧业农区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三十四)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认真做好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工作,加大对考评结果的合理运用。合理使用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扩大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投放。推进农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开展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信用建档评级工作。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发展“保险+期货”产品。
(三十五)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围绕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短板,加强农区人才培养,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鼓励急需紧缺人才投身农区建设,支持市民、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企业家到农区干事创业。将农区劳动力纳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现代创业创新青年培养、农牧业经理人培养、青年致富带头人培养、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支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星创天地开展农牧业科技示范推广、培训指导。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健全基层一线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政策向基层一线倾斜。集中选派一批教育、卫生领域青年人才到区以下基层服务锻炼,市、区两级中小学教师、医生晋升高级职称前,原则上要有1年以上农区基层工作服务经历。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科研院所在农区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见习就业基地。
(三十六)抓好农区改革重点任务落实。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及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推进农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信息化管理和确权成果应用。积极做好农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工作,建立农区集体资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以党组织共建为纽带,推动产业相近村、功能互补村等多个党组织联合组建、抱团发展。注重盘活利用集体资产资源,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九、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三牧”工作的领导
(三十七)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严格落实自治区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的有关要求,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注重提拔使用实绩突出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强化集中换届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分管“三农三牧”工作的领导干部任职培训和教育实践,持续提升领导干部担当意识和能力素质。组织召开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现场会,鼓励各区、各有关部门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结合全市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晒党建、晒成绩”活动,深入实施“书记领航工程”,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影响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入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互学互促、工作交流,结合每年抓党建好书记评选,选树一批“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
(三十八)建强党的农区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市、区两级党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各区、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自治区乡村振兴规划和“五大振兴”实施方案明确的目标任务,设立由党政负责同志领导的专项小组或工作专班,建立落实台账,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市、区两级党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分解“三农三牧”工作重点任务,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加强党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大力培养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三农三牧”工作队伍。
(三十九)抓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在综合村庄发展规律和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对照“生态环境美、服务设施美、产业富民美、社会和谐美”的要求,积极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集中推进海勃湾区环机场路、乌达区泽园社区—农业产业园及海南区赛汗乌素村片区建设。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宣传在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先进企业、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增强企业的成就感、荣誉感和获得感。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篇11
“双包”工作涉及已出列贫困村镇村、镇村和镇村,共有44名干部包保贫困户97户335人、边缘户5户。
一、总体目标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振兴,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二、工作方案
1、镇村工作方案。村级发展。加大村级道路硬化投入,打通村民组断头路,实现全村到户道路硬化全覆盖。开展水利设施建设,挖掘当家塘,扩大水源储备。改造供电台区、线路,解决电压低、供电难问题。户级发展。今年实现全村脱贫。保持帮扶力度,保障帮扶政策继续落实到户,验收帮扶成效,确保已脱贫户稳步发展,杜绝返贫现象发生。继续落实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光伏发电、危房改造、医疗保障、教育救助等帮扶措施,从各方面帮助贫困户、脱贫户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实现稳步脱贫、巩固成果目标。推动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以大户带动的方式,对贫困户务工岗位、技能培训等方面优先考虑解决,以增加脱贫攻坚的社会参与度、知晓度,增加贫困户、脱贫户发展机会和途径。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结合病毒疫情防控摸底,再排查因务工、入学、健康等影响的边缘户、重点户,精准施策,重点帮扶,确保小康路上不拉一人。
2、镇村工作方案。高质量完成区脱贫攻坚有关工作安排:结合实际,落实贫困户教育、医疗、住房等“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政策,制定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切实做到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做好集体经济青蛙养殖基地的扩建管护及黄桃种植基地的剪枝培苗工作,协调做好村集体与合作大户的投资收益分配事宜。继续协调争取扶贫项目资金提升完善村农田水利设施:今年拟在金塘、院墙等村民组兴修若干引水设施用于农田灌溉及青蛙养殖。持续推进旅游扶贫,不断完善金狮寨古战场靓化提升及仿生登山步道的铺设工作,挖掘旅游扶贫新的经济增长点。
3、做好与乡村振兴衔接相关工作。
三、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由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扶贫措施的落实和扶贫工作的督查调度,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各项问题,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全面完成年度“双包”工作目标任务。
2、抓好日常管理。全局所有帮扶干部要按期入户开展帮扶,制定 “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台账,同时同时强化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强化督查调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局领导班子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包保人员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并限期整改。
4、严格考核问责。把帮扶工作作为干部提拔重用使用的重要依据。提高对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压实责任,对工作突出、扶贫成效好、群众公认度高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扶贫工作落实不力、作风不实、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的,要严肃问责,绝不姑息迁就。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篇12
“双包”工作涉及已出列贫困村镇村、镇村和镇村,共有44名干部包保贫困户97户335人、边缘户5户。
一、总体目标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振兴,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二、工作方案
1、镇村工作方案。村级发展。加大村级道路硬化投入,打通村民组断头路,实现全村到户道路硬化全覆盖。开展水利设施建设,挖掘当家塘,扩大水源储备。改造供电台区、线路,解决电压低、供电难问题。户级发展。今年实现全村脱贫。保持帮扶力度,保障帮扶政策继续落实到户,验收帮扶成效,确保已脱贫户稳步发展,杜绝返贫现象发生。继续落实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光伏发电、危房改造、医疗保障、教育救助等帮扶措施,从各方面帮助贫困户、脱贫户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实现稳步脱贫、巩固成果目标。推动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以大户带动的方式,对贫困户务工岗位、技能培训等方面优先考虑解决,以增加脱贫攻坚的社会参与度、知晓度,增加贫困户、脱贫户发展机会和途径。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结合病毒疫情防控摸底,再排查因务工、入学、健康等影响的边缘户、重点户,精准施策,重点帮扶,确保小康路上不拉一人。
2、镇村工作方案。高质量完成区脱贫攻坚有关工作安排:结合实际,落实贫困户教育、医疗、住房等“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政策,制定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切实做到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做好集体经济青蛙养殖基地的扩建管护及黄桃种植基地的剪枝培苗工作,协调做好村集体与合作大户的投资收益分配事宜。继续协调争取扶贫项目资金提升完善村农田水利设施:今年拟在金塘、院墙等村民组兴修若干引水设施用于农田灌溉及青蛙养殖。持续推进旅游扶贫,不断完善金狮寨古战场靓化提升及仿生登山步道的铺设工作,挖掘旅游扶贫新的经济增长点。
3、做好与乡村振兴衔接相关工作。
三、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由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扶贫措施的落实和扶贫工作的督查调度,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各项问题,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全面完成年度“双包”工作目标任务。
2、抓好日常管理。全局所有帮扶干部要按期入户开展帮扶,制定 “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台账,同时同时强化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强化督查调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局领导班子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包保人员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并限期整改。
4、严格考核问责。把帮扶工作作为干部提拔重用使用的重要依据。提高对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压实责任,对工作突出、扶贫成效好、群众公认度高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扶贫工作落实不力、作风不实、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的,要严肃问责,绝不姑息迁就。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篇13
为进一步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根据市六扶办[20xx]1号文件和区会议精神,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20xx年度帮扶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分批分类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基本要求
(一)加强驻村工作队伍管理,协助村两委制定好村年度帮扶工作方案,并按计划抓好各项帮扶工作落实。进一步摸清村现实情况和群众需求清单,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优势,做好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
(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以安居、乐业、保障有力为重点,解决当前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问题,保障好脱贫人口基本生活需要,提高脱贫人口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三)创新工作思路,实施精准帮扶。逐户分析原因,完善“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举措,实行动态帮扶机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帮扶,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发展产业和参与就业,对于一些特殊人群,要加强跟踪监测,及时制定帮扶措施清单,利用现有政策加以帮扶。
(四)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帮扶工作机制,落实财政专项帮扶资金管理和金融服务机制,协调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创新帮扶服务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工作重点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
(一)摘帽不摘责任,扛实责任担当。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作为重要任务,传导压力,压实责任。驻村工作队要切实履行驻村责任,立足岗位职责,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二)摘帽不摘政策,产业发展不停步。对村集体和已脱贫户的帮扶工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要继续按照现有政策措施抓好落实,确保政策平稳有序过度,过渡期内,应扶上马送一程,争取帮扶政策措施和到户产业项目,金融扶贫、教育、医疗等政策,落实好特殊群体兜底保障政策,防止出现“断崖”效应。
(三)摘帽不摘帮扶。要落实好“双包”责任和帮扶项目,协调各类资源帮助村里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帮扶力量不能减,督促所有参与帮扶的干部要不定时通过电话、微信、上门走访等方式加强与帮扶对象沟通联络,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对帮扶对象的合理诉求,帮扶干部要及时跟进帮助解决。工作队要一如继往开展好驻村帮扶工作,协助村两委做好产业项目谋划,帮助村集体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已脱贫群众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和有自身资源条件的产业,动员已脱贫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村两委要严格落实到村项目实施情况,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完善脱贫攻坚档案资料整理归档,并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四)摘帽不摘监管,强化监督不松劲。要常态化评估已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实现情况,及时受理群众诉求,切实加以解决,实行动态清零。密切关注扶贫领域重点、难点问题,注重关口前移,强化排查预警,及时合理处置。
四、方法措施
(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稳定性。特别是脱贫之后,防止帮扶松劲懈怠,防止政策急刹车,防止一撤了之,防止贫困反弹。现有帮扶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兜底救助类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责任,健全工作责任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参保政策,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工作,建立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保障基本住房安全,维护好供水工程安全,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分类摸清扶贫项目资产底数,光伏等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
五、组织保障
(一)成立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局党组书记、帮扶村书记和第一书记一起抓,分管同志具体抓紧,班子成员合力抓的工作局面,要抓住重点,抓出成效。
(二)抓好村党建工作,以党建引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较衔接。积极发挥“三个作用”,促进乡村振兴,(即村支部引领作用、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带动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将抓党建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围绕“抓好党建促振兴,抓好支部带队伍”,培养有工作能力、发展能力、致富能力的“能人”充实两委队伍。
(三)完善帮扶工作机制,落实“双包”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健全干部驻村工作机制和帮扶措施,确保村有工作方案,户有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
(四)加强工作队管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确实履行好职责,确保驻村帮扶工作有序开展。
推荐访问:振兴 乡村 优秀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范文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案例范文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案例分析 2021年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方案 乡村振兴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乡村振兴规划书怎么写 乡村振兴规划范文 乡村振兴规划材料 乡村振兴规划2021 乡村振兴规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