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总结【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总结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我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实现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农牧业提质增效、农村牧区文明进步、农牧民增收致富。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展情况 制定出台了 XX 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乌党办〔20XX〕1号),起草了《XX 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22 年)》,调整成立了 XX 市市委农村牧区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同时,全市成立了六个专项推进组,明确各个小组的牵头单位、工作职责等,市农牧业局作为牵头单位承担综合协调和产业振兴推进具体任务,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一)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把培育和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作为引领特色农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大力培植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集宁区雪原乳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农牧业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了一批农牧民合作社,全市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为支撑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目前,我市农牧民合作社有 6346 家,培育自治区级农牧民合作示范社 62 家、市级农牧民合作示范社 230 家;家庭农牧场 333 家,其中:家庭农场 111 家、家庭牧场 222 家。三是积极打造现代特色农牧业品牌。“XX 马铃薯”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燕麦种植面积增加到 112 万亩,被命名为“中国燕麦之都”。创建标准化示范牧场 32 个,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三品一标”认证和特色产品商标注册。“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 243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 9 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14 件。“四子王戈壁羊”入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丰镇市、商都县创建“国家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县”。
(二)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是全面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破解农村牧区生活垃圾难题,我市积极推广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镇)处理”模式,目前 3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
有效治理,40%的村庄开展保洁,建设垃圾池 8000 多个、公厕 2000 多座。二是推动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设“四好农村牧区路”255 公里,99%的嘎查村通客运班车。全市已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全力实施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隆胜、七家营、红格尔等水库基本建成,安全饮水工程惠及 3.7 万农牧民。大力发展集中供水,全市农村牧区集中供水率 82%和自来水普及率 77%。三是加大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施化肥零增长、农药零增长、推进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深入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等行动。全力抓好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74.4%。农牧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控水、控肥、控药、控膜“四控”行动扎实开展。大力发展节水农牧业,改造喷灌圈 16 万亩。四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草原平均植被盖度明显提高,草原植被盖度 34.5%,村庄绿化覆盖率 26.3%。
(三)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一是突出抓好农村牧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积极引导农牧民注重家庭建设、家教传承和家风培育,形成了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开展了五届文明村镇创建示范活动,打造全国文明村镇 8 个、自治区级文明村镇 7 个、市级文明村镇 74 个,旗县级以上文明嘎查村和乡镇苏木占比为 40.2%。二是深入实施各类文化科技惠民工程。通过开展“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卫生下乡”和“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拒绝邪教”等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和脱贫攻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三是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深化农村牧区殡葬改革,引导群众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文化的侵蚀。全市 87%以上的行政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禁毒会”、“村民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
(四)以治理有效为基础,推动乡村和谐发展。一是健全村务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二是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脱贫攻坚等工作,推动了农村牧区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全面过硬。扎实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面派驻第一书记,全市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活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三是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全市 1321 个嘎查村委会全部完成村级“厅室”(便民服务大厅、村“两委”办公室、精准扶贫室、党员活动室、文体娱乐室、卫生室、便民超市)改造升级。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借助“七
五”普法,树立“用得上、听得懂、看得见、信得过”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建立常驻农村牧区的普法宣传员队伍,为幸福美丽新农村牧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有村规民约的嘎查村占比达到61%。建立健全基层司法调解等纠纷调处机制,基层矛盾纠纷逐年减少,上访案件发生率逐年下降,全市社会公共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四是建设平安和谐乡村。大力推进农村牧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牧区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全市乡村治安环境实现了进一步好转。
(五)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一是大力促进农牧民增收。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就业创业促进工作方案》,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农牧民增收主渠道,大力推进农牧民工就业创业,全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促进全市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今年全市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37.7 万人次。二是全力推进农村牧区牧区人才工作,培养市级科技特派员 170人、职业农牧民 4648 人,农牧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能人大户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三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来抓,5.89 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 1.79%,丰镇市退出自治区贫困县行列,凉城县、察右后旗符合退出条件。建成脱贫车间 70 个,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全部并网发电,1321 个嘎查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清零,产业扶贫惠及 11.2 万贫困人口。四是加强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适度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快农村牧区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做到了农村牧区贫困人员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全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一是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链条短,精深水平低,生猪、肉牛、肉羊当地屠宰加工比例不足 10%。农牧民合作社、家庭牧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占全区的 4.8%。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品牌少。种养结构不合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财政投入不足,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多数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自有资金不足,财政支持现代农牧业的资金有限,投入的农牧业项目少,农牧业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担保难、时间短、额度小,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以扩大经营规模。三是面临的环境问题较严重,生态治理的任务较艰巨。四子王旗、察右后旗、北部牧区水资源缺乏,基础条件落后,自然灾害频繁。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任务艰巨。耕地污染较重、地下水
过度超采,草牧场退化、沙化问题突出。四是乡村治理体系不健全,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农牧区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失效现象增多,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加强。部分村民的自治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部分农村牧区存在娱乐活动单一、文化阵地建设滞后、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有不小差距。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精神鼓励机制、物质激励机制、制度策励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五是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薄弱。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同全区平均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嘎查村空心化、农牧户空巢化、农牧民老龄化问题加剧。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培育和培训力度不够,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思维意识不强,发展的大局观念不强,发展的长远眼光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认真按照自治区的具体部署,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取得实效。
(一)围绕“产业兴旺”要求,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培育主导产品。根据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围绕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牧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及时出台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二是促进农村牧区牧区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工程、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培育工程,开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稳步实施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工程、农商互联工程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牧区综合示范工程。重点抓好商都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四子王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支持土牧尔台镇、朝阳镇、乌素图镇等农牧业强镇纳入国家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范围。积极开展返乡下乡创业行动,争创自治区级农牧区双创示范园区(基地)。三是大力展特色农牧业产业。坚持“稳粮、优经、扩饲”,扩大马铃薯、冷凉蔬菜、杂粮杂豆等特色种植规模,打造全国优质种薯黄金产区、燕麦主产区、重要的冷凉蔬菜基地。四是建立农村牧区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以县乡为主体,建立以土地流转(农村牧区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为重点的农村牧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牧区产权交易)管理服务中心,实现三级流转服务机构和流转信息平台全覆盖,实现农村牧区资源高效配置。五是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基础,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拉长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链接。
(二)围绕“生态宜居”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一是加快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农村牧区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
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继续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二是打造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要抓好规划引领和试点先行。以农村牧区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确定一定数量的示范村、示范户。同时,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全面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奖补政策,严格执行禁牧、草畜平衡等制度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加强草原生态修复保护。三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培育田园综合体等现代农牧业新模式,着力推进农牧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特色小镇、乡村民宿、牧人之家、康养基地。积极引导群众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农牧业采摘、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让旅游产业成为我市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
(三)围绕“乡风文明”要求,深入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乡村落地生根。一是加强农村牧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理论学习。依托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学习讲堂”,组建“新时代讲习团”和“草原学习轻骑兵”队伍,结合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开展面对面、互动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宣讲。建立覆盖苏木乡镇、嘎查村的网上“学习讲堂”微信群,推送“每天一句”“学习微视频”等网上理论学习产品,提高群众知晓度认同度。二是弘扬农村牧区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指导各地科学策划、组织开展节事活动,打造乡村文化名片,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风、一村一韵”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着力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苏木乡镇、嘎查村两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到 2020 年,实现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覆盖,达标率达到 95%以上。继续推动苏木乡镇文化站、嘎查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苏木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 300 平方米,嘎查村综合性文化服务站建筑面积不低于 120 平方米。
(四)围绕“治理有效”要求,打牢基层基础,健全乡村治理体...
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总结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 XX 发【20XX】1 号“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任务,努力推动我镇乡村振兴工作。
一、强化领导,成立组织,建立统一协调办事机构。镇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名班子成员具体分管,镇农业、农经、水利、农机、财政等部门抽调工作人员联合办公。
二、着眼产业兴旺,努力建设经济强镇工作。今年以来,全镇新成立农村经营主体 11 家;农业招商引资项目 2 家,引进资金 1.5 亿元,流转土地 2000 亩以上,其中流转 800 亩建立冬桃种植基地;产业扶贫持续发力,产业带动 1105 户 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271 万元;农技部门积极宣传农技知识,提升农民秋种积极性。
三、强化人才振兴战略,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新型农民、返乡农民的职业培训,努力培养照就一批致富带头人和高技能人才。今年返乡创业农民 39 人,到9 月底全镇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达 63 人次。
四、实施环境治理,营造生态环境。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今年以来已经完成改厕任务 900 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积极推进河长制工作,建立一河一册档案,镇村河长巡河制度常态化,汲取河长制工作经验,建立林长制一林一册档案;与扶贫广场、文化活动中心高度融合,打照精品公庄中心村。
五、着眼乡风文明,振兴农村文化。近年来,随着堰东村、周岗村、公庄村等省级文化广场的建成,健康的文化娱乐生活在我镇蓬勃兴起,共有腰鼓队、锣鼓队 4 支,龙狮队 1 支,广场健身舞队 10 余支,群众业余生活极为丰富,篮球队、乒乓球队相继组成,锣鼓队、篮球队还参加县级组织的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名次。移风易俗落到实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六、着眼基层组织建设,打照一批“三农”队伍。抓住今年村两委换届机遇,选优配强村支部书记,建好支部班子,积极输送年轻干部到市、县参加学习培训,充分发挥各村支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引导和指导作用,通过支部班子的以身作则、带头示范,营造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生动局面;结合乡风文明建设,制定村规民约;发挥基层组织堡垒作用,不断壮大村级经济,继去年我镇消灭村级集体经济空白村后,今年各村积极稳步发展,9 月底全镇村级集体经
济收入达到 175 万元;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8 个村已经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建立台账,搭建集体资产管理平台,适时开展股权设置、成员身份界定工作。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5 月 9 日省国土资源厅出台了《关于发挥国土资源支撑保障作用促进乡村振兴的意见》(鲁国土资发[20XX]8 号)明确提出,“深度调研诸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打造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启动了我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工作。省国土资源厅已将诸城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项目上报自然资源部争取作为全国试点。
一、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项目内容 围绕服务“三农” 和“五个振兴”,以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为路径,发挥地理信息数据服务作用,通过“一个库、一个平台、多个应用”建设,形成乡村振兴“一张图”,助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诸城模式”升级版。主要内容是:
一是更新我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整合我市涉及乡村振兴的专题数据,形成乡村振兴“一张图”综合数据库。
二是建立乡村振兴“一张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三是聚焦乡村振兴“五个振兴”开展典型应用示范。聚焦产业振兴,开发生产园区信息服务系统和惠农信息服务“一点通”;聚焦生态振兴,开发自然资源与生态景区信息服务系统;聚焦文化振兴,开发美丽乡村文化旅游信息服务“一点通”;聚焦人才振兴,开发乡村人才信息服务“一点通”;聚焦组织振兴,开发生活社区信息服务“一点通”和提升对接我市党务管理信息服务系统。
二、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省国土资源厅领导专家先后来我市进行了五次调研,广泛征求镇街(园区)、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及社区群众意见,不断丰富完善诸城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总体设计方案,使其更加切合诸城市实际,突出诸城特点。
8 月 29 日下午省厅测绘处曲伟刚处长带队,来我市进行了建设内容深度对接,会议梳理核实了各部门单位数据清单 83 项,增加了社区、景区、园区“三区共建”和“诸城模式”内容,增加了 208 个社区全景影像制作。第二天又分三组展开调研,一组召集社区办、农业局、经管局等单位详细调研数据提供、内容采集和系统建设等问题。另两组深入南湖区、龙都、枳沟三镇街(园区),走进社区,同社区干部、群众及田园综合体企业等面对面交流,补充完善了总体设计
方案。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我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桑书记、刘市长多次听取工作情况汇报,提出了指导意见。成立了刘市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局。近日,市政府又专门组建了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工作班子,承担部门单位工作协调,参与“一张图”建设。所有参与的部门单位及镇街(园区)都落实了一名科长或分管领导作为工作联系人,建立了微信工作群。其中智慧办、农业、畜牧、人社、文广新、旅游、国土七个部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全程参与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工作,办公地点在国土局。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尽快完成项目立项、招标。目前,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需市政府批准项目实施,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技术服务,项目总预算 1750 万元,建议尽快落实立项招标,批复拨付项目配套资金。
二是每周与省国土厅对接一次,汇报工作进展,接受省厅指导,加强协调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列出推进时间表,落实责任人,实行挂图作战。近期主要加快完成数据梳理表提报,对接省国土厅推进 7 个示范应用系统技术设计。
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总结
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感悟
激励年轻干部下沉基层,当好乡村振兴“勤务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村容村貌改观明显,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应该看到,部分农村发展观念还较为落后,一些干部工作方法偏向保守,与新时代对干部能力素质的新要求还存在差距,这就迫切需要一批头脑灵活、思维开阔、学习能力强的年轻干部传好乡村振兴“接力棒”。
要树立服务基层鲜明导向,激励引导年轻干部以广袤农村为考场,以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为考卷,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扎扎实实为群众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出台激励保障措施,从经济待遇、办公条件、健康保险等方面给予全面保障,在干部提拔重用等方面向基层倾斜,让年轻干部在农村能扎根、有盼头。
引回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当好乡村振兴“突击队”。部分外出能人产业发展理念先进,创业有成,回乡兴办实业、带动群众致富有着资金、技术和理念上的优势。要注重引回品德素质较好、报效家乡意愿较强的外出能人返乡,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有效填补部分贫困乡村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主导产业等掣肘短板。
要大力扶持回归能人领办创办新兴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合村情实际发展特色项目,壮大支柱产业,有效激活集体经济。同时,要在政治经济待遇、政策支持、后勤服务等方面予以保障,为能人在村安心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挖掘乡土人才兴村活村,当好乡村振兴“主力军”。乡土人人才来源于民间,成长于乡土,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熟悉农村村情及农业生产规律,且大多身怀一技之长,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金种子”。
要充分重视和用好乡土人才,改变过去乡土人才发展“不温不火”“任其自然”的局面,不断健全和完善乡土人才的培养激励机制,在“全国十佳农民”“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等遴选资助项目上予以倾斜,让“土专家”“田秀才”在资
金政策支持下脱颖而出,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赚。要强化乡土人才技能培训,特别是信息化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商等方面的技术技能,让乡土人才的理论实践知识与新时代接轨,迅速成长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总结
乡村振兴人才 培养工作总结汇报
XX 县积极搭建人才培育平台,探索建立人才培育体系,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培优育强四类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多形式培训党政人才。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重点对象重点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的原则,以党校培训为主渠道,以各级各类培训为辅助,坚持把个人自学和集中授课、线上学习和线下观摩、专题研讨和系统学习结合起来,培育一批全方位、多层次、重实效的党政人才。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轮训班5期、全县优秀年轻干部能力提升主体培训班1期,共培训党政人才 3217 人次。
多渠道培育技能人才。发挥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龙头骨干作用,邀请县内外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高级技师兼职教师授课,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10651 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2029 人,有计划地培育了一批青年技能技术人才。以 XX 机电工程学
校重点民生工程“实训培训厂房建设项目”为载体,改善社会培训和学生实训条件,提升社会培训质量。
。
针对性培强乡土人才。围绕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人才培训,加大培育高素质农民、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乡村工匠和艺人等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业农村人才。大力培育“土专家”“田秀才”,采取导师带培、项目带动、专题培训等培养方式,积极培养乡村技术技能骨干人才。加强乡村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专家服务基地建设,让乡村人才在项目带动和专家引领下快速成长。
。
高质量培优社科人才。建立科学合理、注重实绩的职称评审制度,加强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法律服务等领域社会事业人才在日常教育、学历深造、专业研究、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支持,着力培育一批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高素质、高层次专业化社会事业人才队伍。有效整合农业农村、教育、人社等部门培
训资源,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开发,组织开展行业领域人才培训 50 余期,培训 1300 余人次。
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总结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XX 市农业局对我局承担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建设情况进行梳理汇总,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落实情况 一是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综合发展平台。以山楂、桃、柿子等产业为依托,在弥河和王坟镇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突出抓好 2 万亩山楂、1万亩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聚力打造“一心、两带、多功能区”。
二是聚合乡土优势,打造 XX 品牌。做大做强 XX 银瓜、XX 山楂、XX 蜜桃、XX 柿干、高柳蔬菜等特色主导产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做好 XX 蜜桃、XX 银瓜品质提升开发应用,开展 XX 蜜桃、银瓜新品种选育,提升 XX 银瓜、蜜桃品质。抓好 XX 银瓜生态保护区建设,改造提升 5000 亩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品种提纯复壮,示范推广栽培管理新技术,开发好、保护好、使用好、宣传好 XX 银瓜这个历史名牌。
三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加快种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建设天成农业院士工作站,引进国内外高水平育种家 5 名。构建以华盛农业、天成种业为龙头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
四是加强农产品安全管理,推进质量兴农。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成与潍坊市、省和国家互联互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将蔬菜、果品等规模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追溯平台,实现农产品全程可追溯。
五是积极推进工商资本下乡,加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广泛宣传、引导,争取更多的工商企业入驻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田园综合体,支持农业发展。积极推进花千谷田园综合体、唐赛儿田园综合体、高柳现代农业示范推广园、南小王田园综合体及东部生态综合体等 16 个市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
六是完善 XX 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聘请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对我市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规划设计,目前规划初稿已经基本完成,经各相关单位提出意见建议,规划正在修改完善中。
二、存在问题 一是各镇(街道、开发区)存在“一哄而上”建田园综合体、产业园区等现象。部分项目存在借乡村振兴之名,建与农业无关的一些基础设施;二是部分建设单位没有充分考虑建设农业项目的实际问题,没有从长远着手,只考虑眼前利益;三是市里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对乡村振兴进行指导、规划、调度等。
三、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市政府专门成立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乡村振兴工作的协调调度,
让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二是建议各镇(街道、开发区)对上报项目进行充分认证,加强调度管理。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XX 年我镇率先推进武家庄村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目前各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现将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武家庄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下辖 7 个自然村,512 户,1508 人,耕地面积25000 亩,林草地面积 8000 亩,村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种养殖、外出务工、转移性收入为主,其中村种植业主要以谷子、小杂粮、玉米、土豆等为主,养殖业主要以羊、牛、猪、家禽等为主,20XX 年农民人均收入达 8600 元。该村人口聚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水电、道路、宽带、移民搬迁、亮化工程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善,老年幸福院、红白理事会、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齐全,新农村建设成果位居全镇前列,村集体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得到稳步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建设情况 今年,我镇坚持围绕“村级组织、乡村治理、产业发展、补强公共设施”四大工程为主要建设内容,按照全面实施期、巩固提升期两个阶段分步推进该项工作,利用 2 年时间,打造成全镇乡村振兴标杆村。目前,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村级组织建设全面加强。为顺利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实施,镇村两级分别成立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示范村建设项目摆在了突出位置。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以党建引领示范村建设、引领村民增收致富。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深化村两委干部学习制度,每月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抓好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持续改进工作作风,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支部的工作意见,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好事。通过落实基层党组织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有效激发了党员群众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内生动力。
二是乡村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加快完善“一核两委一会”(“一核”即以党支部领导为核心;“两委”即村委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一会”即村级事务协商会)乡村治理体系。实行“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推进村务民主协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行家风、村风、党风教育,以良好家风带
村风促党风。全面修订完善武家庄村村规民约,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宗族宗派观念,抵制、消除封建迷信等各种不良思想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引导农村党员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破除陈规陋俗,成立红白理事会监督管理委员会,摒弃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做法,带动广大群众树立文明新风,提高乡风文明程度,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
三是产业发展力度不断加大。过去,武家庄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外出务工和退耕还林补贴、种植养殖等,种植的都是谷子、玉米、黄豆、土豆等农作物,其中黄豆、糜谷为经济来源作物。随着在县、镇重点向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夯实农业基础,推广特色农业,加大科技劳务培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政策,该村村积极响应,全村上下大力发展种植优质谷子—沁州黄,全力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种植结构,全村200 多户农民共计种植约 1500 亩优质谷子。另外,各类杂豆、玉米等种植数量较往年有大幅提升。
四是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为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镇党委、政府协调民营企业国能煤矿出资 119 万元,在镇政府东侧劈山填沟,动用土方 25 万方,取土新造 50 亩耕地,建成 20000 平米集镇广场基础。并初步形成了广场规划设计方案,开工实施了排洪、排污、场平等配套基础设施,下一步将申报多方筹集资金,重点实施绿化、硬化工程,配套建设村委会、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器材等设施,打造全县一流镇级文化广场。
三、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在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项目建设过程中,制约和影响发展的主要瓶颈就是建设资金不足。由于我镇属于纯农业乡镇,镇村财力拮据,群众自筹资金困难,县级财政投入资金也有限,导致项目推进阻力大。建议上级部门加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资金投入,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下一步,将进一步做好示范村土地流转、三变改革、环境卫生整治、文化活动广场规划建设等工作,以“村支部+致富带头人+农民”三合一模式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力争实现武家庄农村产业“强”、乡村环境“美”、乡风文明“淳”、乡村治理“安”、农民增收“富”。
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总结
—1 1 —
XX 县:激活“人才引擎”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XX 县将人才振兴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位置,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着力在 人才 引 用 、 培育和使用等方面加大探索,大力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 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打实“人才根基” 。
坚持搭台聚才“拓增量”,“铺路架梯”拓展人才渠道。
。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创新创业等需求为导向,依托多种平台引才聚才。
一是搭建校地院企合作平台。
围绕果蔬种植、畜牧养殖等农业产业发展需要, 与省市农科院、XX 大学 等 高校院所 合作共建科研示范基地 XX 个 、专家 工作站 XX 个 ,柔性引进 科研团队 XX 、 个、 技术 专家 XX 名,借智借力深化人才支持。
二是 搭建返乡创新创业平台 。
积极创建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XX 个、 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园 XX 个,先后吸引 XX 余 名 优秀农民工, 返乡创业, 发放创业 担保贷款 和创业补贴 XX 万 元, 成功发展特色种植业 XX 万 余亩、规模养殖场XX 个。
三 是搭建党群综合服务平台。
整合政府、企业 和 社会各方资源, 依托乡村 党群服务综合 体 , 搭建 公共法律服务室、卫生心 健康服务中心 XX 类 人才服务 平台 ,全力打通城市人才下乡服务、乡土人才跨域联动 “两个渠道”, 成功推动各类人才到基层一线各施所长、各尽所能。
—2 2 —
坚持培优育才“补能量”,“促学增干”迸发人才活力 。
坚持把 培育人才贯穿人才工作始终 ,多措并举打好人才培育“组合拳”。
一是聚合培训主体。
整合农广校 、 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心 和电商服务中心 等培训资源,统筹开办 农机技术、畜牧养殖 、电子商务等专题培训班 XX 期,培训乡村人才 XX 余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足电、赋好能。
二是创新培训方式。
构建“1+N ”技术联系帮带机制, 大力推 行“线 上+ 线 下 ”“理 论+ 实践 ”等 立体培训模式, 推动农业技术专家、致富带头人与农 户结成对子, “以师带徒” 培育新型职 业“ 绿领” ”XX 人 、技术明白人 XX 名。
三是 拓展 培训 渠道 。
拓宽 上挂下派、实训研习等 培训渠道 ,累计选派 XX 名高素质农民到高校院所短期访学研修、XX 名 村“两委”干部和致富带头人 到高校院所提升学历、XX 名乡村人才到专家工作站跟班学习 ,全方位提升乡村人才专业素能 。
坚持精准用才“盘存量”,“量体裁衣”发挥人才作用。
。
全面盘活县域人才资源,在“人岗相适”“人尽所用”中构建乡村人才振兴特色优势。
一是聚焦乡村发展用人才。
紧扣产业需求,充分发挥 XX 余名致富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加大联农带农力度,拓展产业基地 XX 余亩。组织整合农业、电商、旅游等行业 XX 余名人才,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开展送教、送技上门 XX 余次,定期式、组团式破解技术瓶颈、开展服务指导。
二是聚焦乡村建设用人才。
突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中心场镇和特色村落建设等重点任务,选派 XX 余名行业专才组建形成乡村建管队伍和规划设
—3 3 —
计队伍,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景观制作、人文风貌引导等工作,着力提高乡村建设水平。
三是聚焦乡村治理用人才。
围绕治理实效提升,择优选拔 XX 余名乡村两级干部奋战一 线,统筹选派 派 XX 名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和基层选调生到村任职,鼓励引导 XX 余名法治专干、西部志愿者和“三支一扶”人员常态服务乡村,推动乡镇机关编制使用率达 XX% 以上,乡村治理力量得到持续充实。
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总结
X XX 县 县 2 21 021 年乡村振兴人才 培训工作总结
2021 年,XX 县坚持把培训作为提升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思想认识和实践本领的重要举措,通过统筹谋划,丰富形势、健全机制的方式,切实提高服务群众、发展产业的能力水平,凝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突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增强培训“厚度”。将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纳入 2021 年教育培训工作计划,根据乡村发展实际和基层队伍培训需求,精准设置全域旅游、人才产业协同发展、电子商务等培训课程,确保培训覆盖面广、针对性强。采取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组织审核等方式,从党校教师、部门(单位)业务骨干、专业技术人才、退伍军人中,择优选拔 17 名乡村振兴骨干教师纳入师资库,确保师资队伍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积极挖掘县域特色优势资源,打造旺源“党建+人才+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园“党建+文化产业”、阿克乌提克勒村“党建+乡村旅游”等 5 个乡村振兴现场教学点,为基层干部提供家门口的“实训课堂”。
突出按需施教,多点发力拓宽培训“广度”。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党校学习教育主阵地作用,组织 540 余名乡村干部、乡土人才、相关部门单位干部,开展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乡村旅游等专题培训班15 场次,采取专题辅导、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确保乡村干部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组织 26 名乡村干部前往重庆、贵州等地,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学习乡村振兴好经验好做法,帮助其开阔思路、增长见识。积极探索推行网络“云”课堂,依托 XX 党建网、XX 零距离、乡亲乡情等载体,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分享全国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做法、产业发展、面点制作、国通语培训视频等 56 条,让基层干部群众足不出村学习经验、学技能,推动乡村振兴培训“零距离”。
。
突出一线转化,学用融合达到培训“效度”。建立跟班管理制度,每期培训由县委组织部选派一名干部跟班管理,指导培训班成立临时党支部和班委会,强化学员自我管理,从严落实学员学习、考勤、请销假等制度。建立《培训效果跟踪制度》,明确学员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在所在部门(单位)、村(社区)开展心得交流 670
场次,推广典型经验做法 34 条,确保学习有效果。通过个人自荐、乡镇推荐的方式,推选在乡村建设变化大、产业发展有突破、经营管理有思路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在乡村开展“书记讲给书记听”分享会活动 32 场次,将理论实践成果分享给周边村,强化乡村振兴培训成果运用。
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总结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20XX 年,XX 市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克服疫情、台风等不利因素影响,聚力推进、保质提速,三农发展势头良好。
一、提振县域产业,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完善。
一是农业产业集群有序推进。推进蒙牛 XXXX 吨特仑苏核心工厂和 X 处万头牧场建设,启动 XX二期建设项目,推动皓月肉牛养殖基地、小拉哈和牛全产业链项目落地。
二是龙头带动作用逐年提高。一口猪公司成功晋级国家级龙头企业,XX 米业等 X 家公司晋级省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到 XXX 家。
三是赋予产业增收动能。开展农产品+天猫等网络平台活动,累计销售额突破 XXXX 万元,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量同比增长 XX%。
四是特色产业发展迅速。XX 县大银鱼养殖面积扩大到 XX 万亩稻蟹综合种养面积 X 万亩以上,特色养殖产量力争实现 X.X 万吨,同比增长 X%。
二、改善农村环境,打好三年行动收官战。
一是重点任务提速推进。抢抓疫情后施工黄金期,建成生活垃圾处理站 X 座,乡转运站 XX 座,村分拣中心 XXX 座建设农村室内厕所 XXXX 户、菜园革命示范村 XX 个、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站 X 处。
二是规划编制有序实施。编制 XX 市 XX 民居设计图集,全面完成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推进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完成村庄规划的村 XX 个。
三是四季会战持续攻坚。压茬推进四季行动,以村屯内环境集中整治、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秋收后环境整治、探索形成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为重点,清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 XX.X 万吨,绿化村屯X.XX 万亩。
三、促进乡风文明,基层宣传阵地持续发力。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宣传。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工程,开展 XX 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网络主题活动。
二是文化四季风吹进农家院。组织开展全民 K 歌百湖百姓音乐会金色田野等系列活动,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 XXX 余场次。
三是城乡结对共建文明。围绕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促进乡风文明、整治村容村貌、帮扶脱贫攻坚四个方面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共建活动,全市 XXX 家文明单位共投入资金 XXXX 万元,援建项目 XXX个,帮助农民 X.X 万余人。
四、补齐设施短板,农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乡村基础设施持续投入。投入 XXXX 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XXX 处;硬化农村公路XXX.X 公里;乡镇和建制村均已实现客车通达;改造危房 XXXX 户。
二是乡村公共社会事业有效覆盖。中小学基本实现楼房化,中心小学基本配备了物理等实验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 XXX%。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XX.XX 万人。
三是乡村各项服务不断完善。开展农技推广线上培训 XX 期,受益农民 XX.X 万人次。建成 XX个综合文化站,XXX 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XXX 个文体活动广场。
五、打造综治体系,乡村治理体系深入发展。
一是法制示范村有效带动。培育国家级法治示范村 X 个,全省率先推行村居法律顾问制度,XX司法所荣获全国先进司法所,XX 镇派出所荣获全国首批枫桥式派出所。
二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XXXX 人民调解 XX 模式,XX 司法大院等 XX 个品牌调解室渐成规模。通过线上调解等非接触方式,调处化解各类纠纷数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