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规划】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精选文档)

时间:2023-04-23 10:05:08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一、基本情况我镇属城关镇,镇区面积270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8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万余人,由汉、哈、维、回等8个民族组成。其中农业人口1.48万人,有耕地2.45万亩,草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镇规划】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乡镇规划】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精选文档)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基本情况

我镇属城关镇,镇区面积270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8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万余人,由汉、哈、维、回等8个民族组成。其中农业人口1.48万人,有耕地2.45万亩,草场29.15万亩。

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我镇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理清发展思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了城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文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情况

)指导思想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快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基地,全面实施富民强镇战略,搭建长期稳固的经济支柱,构筑和谐、文明、富裕的新源镇。

)努力方向

1、发展壮大三大产业即:房地产业、城效副食品产业、奶业。

2、做大做强六个基地,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即:蔬菜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生猪养殖基地、育肥基地、养禽基地、奶业基地。

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8%,住房面积增加25-10平方米,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4、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达100%,“十星级文明户”达80%以上。

5、村级水网和绿化建设全面覆盖,环境卫生整洁舒适。

6、“一事一议”管理民主。

)“十一五”期间阶段性标准情况

1、加强农牧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的学习和普及,每年按20%的比例增大,5年后普及率达100%,掌握2-3门新技术,农牧民素质明显提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2、每个村的支柱产业实现,发展潜力明显,农牧民生产收入保障,生活宽裕。

3、村容村貌明显改变,文明程度已经提升。

)农牧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想法

1、国家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利投入。

2、引进经济支柱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和个人收入。

3、丰富文化娱乐活动,加强教育设施投入。

4、解决养老、就医、子女上学的问题。

)五年内村容村貌、住房标准

现状:脏、乱、差普遍存在,土房、危房、老砖房较多,人均住房面积在10-15平方米。

措施:1、完善小康村、整体推进,逐步从城镇中心向四面延伸,加强中心区道路,水网、环境卫生建设,5年内,3个小康村道全部硬化,水网设施齐备,其余3个村道柏油化,确保村道平坦,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

2、结合抗震安居工程,对所有土房,旧房改造,统一规划,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5平方米。

)小康村建设

1、完善小集体阵地建设,配齐配优现代化办公设备。

2、壮大、稳固小康村“一村一品”的产业。

3、把农村清洁能源工程,抗震安居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家庭文明工程全面普及。

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镇经济发展状制约因素:优势、潜力

现状:2005年末,生产总值6.4亿元,年均增长22.6%,第一产业总产值5049万元,年均增长9.5%;二产:3169万元,年均增长21.4%;三产18474万元,年均增长12.18%,牲畜存栏数为58639()。五年来,共招商引资1.6亿元。

制约因素:1、缺乏资金投入;

2、农牧民文化素质低;

3、信息面窄,科技服务水平低。

优势和潜力:1、城镇地缘优势;

2、水土、草场、牲畜优势;

3、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已已具基础;

4、二、一产业、人力资源丰富。

)今后发展思路、目标、计划、措施

思路:发展壮大三大产业(房地产业、城郊副食品、奶业),做大做强六个基地(蔬菜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生猪养殖基地、育肥基地、养禽基地、奶业基地),实现两大突破(农村经济和劳动力转移)。

措施:实施“一村一品战略”。

一是蔬菜产业建设,在规范一村温室蔬菜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采取土地置换等手段,通过政府担保小额贷款和组织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形式,吸引懂技术、会经营的种植户前来投资,使别斯托别村温室蔬菜种植达到1000亩以上,团结村陆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蔬菜供应量不仅要满足本县的需求,还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栽培技术,在蔬菜品质上作文章,创出自己的品牌,打入全疆的市场;

二是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以二村和六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农区养殖业,提高土地利用率,要通过政府引导、典型示范,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到2010年达到每亩地2只标准畜,农区牲畜达到5万只;

三是发展奶业产业带,在现在已经形成的沿316省道“两点一线带全面”的奶业产业带的格局下,通过与企业合作,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引进优良品种,规范产业带建设,提高产业化水平,把玉什布拉克村建成全县的奶源基地;

四是培育、扶持养殖大户,建立“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专业育肥公司,形成以托海村为重点的育肥产业带;

五是以五村为重点,加大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在家庭养殖的基础上,真正把养猪协会的作用发挥起来,通过与县外公司行业联合,创办产品深加工企业,拓宽市场,年出栏生猪达到2万头以上;

六是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完善协会功能,把种植户全部纳入协会之中,由懂技术、会经营的能人领办企业,规范市场,提高建设水平和档次,通过政府高位推动,扶持本地产业优先发展,畅通销售渠道,力争基地面积达到1000亩。

七是发展养禽业。依托市场需求,在四村鼓励扶持农户发展养禽业,重点做好疫病防治工作,增强养禽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目标:到201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9066万元,年均增长18.2%,其中,一产总产值8515万元,年均增长9.5%,二产总产值20551万元,年均增长17.1%,三产总产值 12.58亿元,年均增长20.3%,农民人均纯收入4748元,年均增长7.2%

措施: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规模化。全面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农民按标准生产。加强兵地联合共建,聘请外地种植能手,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大宗作物单产,增加亩收入。养殖业标准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依托牧民定居点建设,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养殖技术,发展种养业大户、家庭农场和现代饲养场,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十一五”期末,全镇实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农户占50%以上,力争规模化养殖比率达到60%以上。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扶强扶壮现有产业建设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资源优势引进外地资本参与我镇农村经济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坚持不懈地推进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

--继续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加快蔬菜基地优质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化率,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形式,重点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搞好良种繁育与推广、农作物标准化种植以及科技入户等项目。重点建设3个县级科技示范园区(别斯托别村蔬菜种植、卡普河阿吾孜村养禽业、玉什布拉克村奶牛养殖)。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重点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到“十一五”期末,全镇农村沼气“一池三改”项目,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村2个、示范户500户。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面推进劳务对接,坚持异地就业、小城镇吸纳、开辟新产业三路并举,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http://www.6633.net 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空间,壮大劳务经济。到2010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率达到70%以上。一是强化劳动力培训。以国家“阳光工程”为载体,积极与教育、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配合,发挥职农广校、农职高中等培训基地作用,有组织开展引导性和技能性培训。二是建立劳务输出基地。重点建立输出基地。同时扶持本地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副山特产品深加工企业,增强就地转移吸纳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完成培训6000人、转移10000人的目标;抓实抓紧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引导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劳动者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劳动者转变。

根据实际,我们目前储备的经济发展项目有:三大产业(房地产、城郊副食品、奶业)、招商引资的平台(新城区开发项目)、生态旅游(卡普河阿吾孜村生态村建设项目)、潜力巨大的农区畜牧业。

)加快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现状:我镇有农业人口1.4891万人,其中汉族人口6037人,有农业劳动力7281人,其中妇女占3420 人,每年转移的劳动力6000人。

措施:1、外出务工(劳动输出)2、本地发展二、三产业;3、参与城镇化建设(修路、渠、建筑市场)

)储备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项目

1、房地产业;2、城郊副食品加工业;3、奶业;4、生态旅游业;5、养殖、育肥业。

)农民增收情况

全镇农民1.48万人,2005年人均收入3428元,至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4748元,年平均递增6.8%

人均增收300元的分解落实及采取的措施。

现状:到2005年,我镇农牧民人均收入为3428元。

目标:目标:生活宽裕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到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7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8%,其中非农产业收入达到35%以上。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生活比较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救助比例和标准,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逐步形成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措施:新源镇共有农业人口14800人,经我们测算2006年预计总增收450万元,人均增收302元。现分项计算如下:

1)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引进推广新品种,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扩大复播、蔬菜种植面积等科技措施实现农业增收103万元,人均增收70元。

2)结合城镇地缘优势,加强奶业基地、生猪养殖基地规模,实现畜牧业增收125万元,人均增收84元。

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现状: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文明村、文明户。目前镇政府被评为州级文明单位、自治区卫生红旗单位,镇二中被评为州级文明学校。据统计,截止目前全镇共有6个村8个社区被自治区、自治州、县授予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五年来,先后完成6个行政村新村规划,扎实推进改旧建新工程,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其中,投入40万元新建了别斯托别村农牧民文化活动中心、投入33万元对5个村办公阵地进行了新建与维修。共拆除旧房76座,改造危房90栋、改厕13座,新建房屋764560m2,绿化18000亩。

目标及措施: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推进集中办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巩固提高农村教育“普九”成果,45周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具有非农产业技能;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卫生村达标率100%。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鼓励扶持农民建立文化大院、文化室、图书室等,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文艺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树立起一批有影响的农村文化专业户。“十一五”期末,全镇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广播要在各村响起来。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塑造农村新风貌。

2010年,全镇农村“十星级”文明户达到60%。争取创建1个自治区级文明村标兵,23个州级文明村。发展家庭经济和创建学习型家庭相结合,树立6个“美在农家”创建典型。加强农村团组织建设,每村组建一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与文明村创建活动。

不断增加投入,加强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做到常态化,重实效。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继续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建立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十一五”期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农民就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

五、强化村务公开,实现管理民主

现状

——管理民主,实施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议”制度。通过实施“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规范有序,形成家庭和睦、团结友善、勤俭自强、诚信守法的新风尚。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多年来,我们把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做为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内容,并结合城关实际,实行了“村帐民理镇管、组财民理村管、三书一单理财、印章把关”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各村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对各村财务进行监督审查;镇审计办每月集体进行汇审入帐,并经常进行审计监督。

目标及措施

实行民主化管理,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使各村集体经济在20万元以上,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民主制度建设。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全面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2010年,全镇所有村达到示范单位标准,进一步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

加强法制教育。以“四五”普法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到2010年举办农村普法培训班60期,培训人员4500人(次)。开展创建“民主法制示范村”活动,到2010年创建率达100%。加强农村社会治安,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创建“平安村镇”、“和谐村镇”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创造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到2010年全镇州级以上安全村达到100%

推荐访问:新农村 乡镇 建设规划 【乡镇规划】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