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中第一书记该是什么样,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中的第一书记该是什么样 ——第一书记工作制度调查与思考
山东省高青县花东村在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的推动下,积极发展食用菌种植项目,帮助困难群众脱贫。图为花东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然山(右)在检查平菇生长情况。新华社发
, “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0 280 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9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元旦贺词温暖了奋战在乡村的第一书记和公职人员,充分肯定了第一书记工作制度的重要性,彰显了第一书记这个特殊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与地位。
“第一”气象
“各位亲朋好友,本人已到××市××县××村担任第一书记,我代表我们村民热情邀请各位好友前来参观、指导,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实现振兴。”农历己亥年春节刚过,一条条内容相似的信息在山东省市机关干部的微信、短信里高频次出现。信息发布者既有科处级干部,也有厅局级领导,还有不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人。上班伊始,50 个由一千名省直机关干部组成的乡村振兴服务队肩负着乡村振兴奔赴全省欠发达乡镇,各市的数千名直派农村书记、第一书记也迅速到位。在这些散发着新春气息的信息和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这些“新农民”对于乡村振兴的热情与向往。
山东省威海仲裁委审理一科科长张滨主动要求担任文登区泽头镇小埠村党支部书记。这么个对别人看来是“降级使用”的小小村干部,张滨却极为珍惜:“我在机关上属于业务骨干,工作也是轻车熟路,但是,农村需要更多的干部,到农村去能够更直接地为老百姓服务,心里很踏实。”怀着一腔热情,他很快进入角色。针对小埠村党组织涣散软弱,村民人心不
齐的现状。他从理顺村民关系、统一群众思想入手,对村民进行法律思想教育,帮助村民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纠纷,维护村民利益,培养村民法制意识和诚信理念。
本村一个村民因一起交通事故,被要求赔款 8 万元。张滨主动提供援助,帮他解决难题。他运用法律的力量将赔偿款降到了 3 万元。张滨利用这个实例对村民进行法制思想教育,改变了村民在面对矛盾纠纷时沿袭已久的打架、缠访等思维方式。他特意办了一张电话卡,24小时不关机,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半年多的时间,小埠村变成了全区“由乱到治”的典型,奠定了村庄发展的群众基础。张滨利用本村种植金鸡菊面积大、历史悠久的优势,联系当地大学开发金鸡菊系列产品,还上网寻找商机,并带动村民以花为中心将村子周围的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了系列旅游景点,发展农家乐项目。短短一年的时间,他行程 4 万多公里,每天从早忙到晚,主要精力都用在了金鸡菊产业发展上,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我们村的“花书记”。
第一书记等机关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制度,是我们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光荣传统和成功经验,是改革开放的制度成果。这项制度实行以来,全国涌现出了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等扎根乡村、情系农民的优秀农村帮扶干部,为新时期农村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后,第一书记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到农村去,那里有生我养我的爹娘;到农村去,那里有育我成长的南瓜米汤;到农村去,那里是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山东,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正在变成越来越多的机关干部的实际行动。近 3 年来,山东全省选派 2.6 万名第一书记,深入 1.8 万个基层单位抓党建促脱贫,充当了党的政策宣传队、农村党建工作队、脱贫致富服务队的重要角色,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被帮包村实现了“五个明显”目标:村党支部战斗力明显增强;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村里有致富项目,90%以上的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翻一番,村集体有一定的经营性收入;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基础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2018 年上半年,省派第三轮 612 名第一书记肩负着精准扶贫作为重要任务奔赴农村。他们坚持因村制宜、因村施策,培育产业,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村民致富、集体增收的目标。他们的帮包村普遍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示范村。省人防办和省煤炭工业局驻巨野县柳林镇第一书记整合扶贫资金 340 万元,购买大型设备入股当地优质企业,每年为贫困户增加红利 34 万元。青岛大学驻临沭县大兴镇涝枝新村第一书记荆彦玮,在村里规划建设 4500平方米扶贫车间,引进外企箱包公司,一期工程 1500 平方米已建成投产,解决了 110 人就业。省农科院驻聊城东昌府区斗虎屯镇大徐村第一书记吴家强,实施了现代化高标准猪场、高标准葡萄大棚园、葡萄休闲观光园“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生态产业示范园项目,实现农业资源变废为宝、高效利用,预计项目年收益 60 万元。
“第一”精神
第一书记制度是创新的产物,面临的农村工作千差万别,不可能一刀切,一个模式,要发挥好这项制度的优越性,就要有勇于发挥“第一”的精神。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机制,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在这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探索。“总书记那天的重要讲话,我印象最深、感受最多的,就是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 2013 年在湘西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视察的情景,时任花垣县驻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感触颇深。刚进村时,有村民直接问:你们准备给我们发多少钱?龙秀林意识到,十八洞村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思想动力。为此,他们探索出“村民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从参与公益、遵纪守法、家庭美德等 6 个方面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评比,分别授予一到五星,星牌上门,公之于众。以此激发村民向上向善的思想动力。
思想建设机制创新使得许多思想问题迎刃而解。村民施华恩,因为嗜酒丢了工作,妻子也离他而去。他自暴自弃,成为村里的老大难。工作队和村干部先后 30 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给他安排了工作,帮他解决房屋漏雨等实际困难,他从此对村里的事务热心起来。原来村里的排污管道要从他家地里经过,他死活不让。后来他愉快地配合了村里工作,被评为四星住户。前几年村里统一规划,要为村民杨明当家的平房免费加装房顶。杨明当受落后的思想观念影响,认为加装房顶后不合农村“风水”。村干部反复做他的工作就是做不通,影响了整体进程。后来通过思想道德星级评选活动,提高了他的思想认识,打消了他的思想顾虑,愉快地接受了村里的装修意见,不但促进了集体事业,还将新增的房屋面积辟为民宿房间,增加了收入。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当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和加油员。这是不少第一书记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人说,第一书记的工作是个良心买卖,既可以修修补补,也可以主动作为。不同的选择,体现不同的精神状态。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蕉庄镇的市派驻第一书记们面对村民信息闭塞、自我发展动能不足的现状,在全镇 20 多个经济落后农村建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因地制宜,围绕村民生产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讲习活动。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内,他们围绕乡村种植养殖、民俗旅游、古村保护开发等村民需求,为农民讲授苜蓿种植、市场营销、扶贫政策、电商知识、特色旅游等知识技能,并结合农民生活特点,探索出了街头巷尾“板凳会”,农家小院“故事会”,庄稼地里“现场课”,村民炕头“夜谈会”等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就在乡村产业、村庄建设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平安村庄、家庭和睦等全方面收到了显著效果,改变了“等、靠、要”等制约乡村振兴的消极精神状态。他们与腾讯科技公司达成合作,通过“互联网+党建+扶贫”的模式,在“智慧乡村平台”上打造集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智慧乡村”品牌,突出各项便民服务功能,利用网络把在外的村民和留在村里的乡亲联系起来,形成了实现乡村振兴强大凝聚力。
用机制创新助推脱贫攻坚,是山东省冠县在第一书记帮扶中的成功探索。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是全省 20 个脱贫任务较重的县之一,2017 年全县未脱贫人口较多,如期实现整体脱贫任务较重。2017 年,县委在省派驻聊城市冠县第一书记工作队的建议下,在全县 110 个第一书记帮扶村中,探索推广了“四扶工程”,即“扶志、扶智、扶心、扶制”。具体为:“扶志”,通过“立志脱贫大讨论”“脱贫致富大讲堂”和编印“精准脱贫读物”等形式,营造“主动脱贫”氛围,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解困的内生动力;“扶智”,通过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技能提升培训等活动,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着力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解决代际贫困;“扶心”,通过送文明、送真情、送卫生,推进移风易俗,做好健康扶贫的同时,切实加强精神扶贫,帮助贫困群众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信心和文明新风; “扶制”,通过进一步加强贫困村班子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运行和保障机制,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制度架构和组织基础,彻底根除病根。
“四扶工程”增强了村民的志气,提高了他们依靠科学文化知识实现乡村振兴的素质和能力,树立起村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进而建立起以人为本、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通过一年多扎实有效的工作,全县贫困村农民的内生动力得到了充分激发,拔除了农村贫困病根。到 2019 年 1 月,省定重点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享受政策扶持的贫困户和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完成了脱贫任务。
“第一”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原则。中国农村千差万别的情况决定了第一书记这项工作制度面临着千变万化的困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第一书记也面临着许多机制性的困惑。
根据我们对山东、江苏、湖南、江西等省农村的调查,当前,制约第一书记制度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四方面:
重人员选派,轻工作指导,导致一些干部下去以后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不少地方的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反映,各级党委部门在选派时,各项工作做得都很细致,但是,干不下去了,不知道怎么开展工作,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以至于有的人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调研上。有的群众称乡村振兴服务队为“调研专业队”。
重完成任务,轻实际需要,使帮扶流于形式。有的单位在选派乡村帮扶干部时,不从乡村实际需要出发,而是重点放在完成选派任务上,选派人员与实际需要脱节,对于农村工作摸不着头脑,迟迟进入不了状态,在农民心中引起不好的反响,有的被称为来镀金、走过场。
重干部培养、轻工作适用,降低了帮扶效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第一书记工作制度设立的初衷,无疑是以助推乡村振兴为主要目的,当然,在乡村工作中也客观上锻炼了干部,但是二者的主次关系不能颠倒。有的单位则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选人时重
在锻炼干部,往往选拔缺少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导致了人事不符,既降低了帮扶效益,也没起到锻炼干部的目的。
重业务实用,轻资源统筹,导致各自为战,缺少制度性保障。由于第一书记制度与派出单位挂钩,目前还缺少资源统筹机制,致使驻村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战的现象,各个帮扶单位利用自己的业务优势和个人关系,帮助所在村相关工作。
比如,卫生健康部门的帮扶主要体现在村民健康查体上,公安部门主要体现在乡村社会治安上等等,使得帮扶制度部门化突出,不利于乡村全面振兴。
针对这些问题,不少第一书记提出,应当加强第一书记工作机制建设,使这项工作逐渐制度化、规范化。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条。
建立和完善第一书记遴选制度。改变过去单一的组织确定制度,采取民主推荐与组织选任相结合的方法,确实把适合乡村振兴需要的优秀干部选派到乡村去,确保人事结合的最佳状态。
建立和完善第一书记培训指导制度。除了任前培训外,强化任中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建立专家学者和农村实际工作者咨询指导制度和第一书记应知应会基本知识普及工作机制,解决工作热情与工作能力不符问题。
建立和完善第一书记资源统筹使用工作机制。第一书记是为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而配置的重要人力资源,不应当受到部门业务的局限,为此,就要建立统一调配公共资源的体制机制,确保每一个村庄、每一个第一书记在资源使用上享有同等权利,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关系。
建立和完善上下结合的考核机制。第一书记是为乡村振兴服务的,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农民,他们的业绩主要表现在农民身上,因此,应当改善业绩考核制度,建立由农民参与的上下结合的工作考核机制,形成第一书记为农民负责的制度性基础。
(作者:周其森,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中国农民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中第一书记该是什么样 振兴 乡村 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