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报告】关于哈尔滨市200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1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时间:2023-04-19 13:35:07 整改报告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哈尔滨市200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各位代表: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200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1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一、2000年财政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政报告】关于哈尔滨市200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1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供大家参考。

【财政报告】关于哈尔滨市200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1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关于哈尔滨市200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1年
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200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1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0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一心一意为人民办实事”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五个工程”,我市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超额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年度预算任务。按财政快报统计(下同),200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38429万元,为预算的107.7%,按可比口径增长15.1%。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770821万元,为预算的95%,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2.4%。 

2000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4403万元,为预算的110.8%,按可比口径增长16.8%。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00030万元,为预算的92%,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0.9%。 

市本级一般预算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增值税收入54083万元,增长9.1%;营业税收入109084万元,增长18.9%;个人所得税收入22396万元,增长36.3%;企业所得税收入31250万元,增长46.5%;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28666万元,增长13.7%;契税收入18012万元,增长15%。 

市本级一般预算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基本建设支出24022万元,增长4.6%;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65171万元,增长1.6%;科技三项费和科学事业费支出17948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7.9%;支援农业生产等支出11897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7%;教育事业费支出15832万元,增长12.7%;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3904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4.2%;行政管理费支出20384万元,增长19.7%;公检法司支出30115万元,增长26.6%;城市建设维护费支出69684万元,增长51.3%。 

根据财政收支快报统计,按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全市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目前正在与省结算,待决算批复后另行报告。 

2000年围绕完成预算任务,大力组织财政收入,继续优化支出结构,多方筹措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 

(一)注意发挥科技先导作用,集中资金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全市通过财政支出、退库和贴息等多种渠道用于支持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资金4.1亿元。重点支持了哈药集团制药总厂7ACA项目和制药三厂的注射剂车间改造、哈飞集团微型汽车三期改造工程、第三水泥厂被天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兼并改制后发展生产、哈尔滨电影机厂开发全自动打捆机和台式点钞机、哈客隆扩大连锁经营规模等项目,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支持实施科技先导工程,市财政预算安排科技三项费用资金5660万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000万元,科技风险资金3000万元。重点支持了焊接技术集成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彩色弧形屏、前投式LCD液晶显示仪、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等新产品开发产业化和产学研结合等科研攻关项目。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返还收入5.1亿元,重点用于两个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区内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两个开发区的发展后劲。 

(二)增加农业投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全市各级财政投入支农资金4.09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5.8%。支持了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木兰县白杨木水库前期工程,新建和续建重点节水灌溉工程12项。为抗旱保丰收,加大了抗旱资金投入,打抗旱机电井904眼,下拨抗旱设备580台(套),保证了大灾之年取得了较好收成。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改造低产田40.47万亩,植树造林1.7万亩。支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新增新型农机具536台。建立农产品结构调整资金,重点扶持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结构调整,加强蔬菜基地建设,丰富群众菜篮子,增加高效作物面积106.8万亩、无公害绿色食品面积59.5万亩;发展畜产品深加工,支持松花江奶牛场新建乳品加工项目,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支持呼兰县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筹集乡镇企业发展资金2990万元,扶持乡镇企业项目45个。 

(三)积极筹措资金,实行转移支付,缓解区县级财政困难。认真总结分析对区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运行情况,制定了对区转移支付办法,市财政投入1500万元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缓解了部分区财政困难。针对部分县(市)人均财力低,财政困难突出的实际情况,争取省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和财力补助9262万元;市财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筹集资金2265万元对困难县予以财力补助。考虑县级财政受农业税季节性收入影响、收入滞后的实际,采取超借资金的办法,加大资金调度力度,保证了工资发放和教育、卫生、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缓解了县级财政压力。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各项重点支出,为群众办实事。全市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重点保证了教师工资发放,支持市区30所中小学校实施第四批“行业规划”,维修校舍面积1.4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对道里区、南岗区59所中小学校旱厕实施改造,解决了7.6万名师生就厕难问题。支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合理利用教育资源,调整撤消学校82所,新建改造49所。保证政权建设资金支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对市直政法机关的办公经费按照高于一般行政机关一倍以上的标准予以安排,对办案经费予以保证。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积极筹措再就业资金,落实“三三制”原则,保证财政部门应负担的资金及为企业“兜底”的补助资金及时拨付到位,拨付资金2.69亿元,保障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需要。贯彻落实《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扩大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1.68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线,全市各级财政拨付最低生活保障金1861万元,比上年增加1326万元。为帮助城乡贫困职工、农户解决生活困难,市财政拨付资金500万元,支持开展访贫问苦和“一帮一”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加大了对城市重点工程的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9亿元,其中国债转贷资金2.54亿元,争取省补贴城建资金2.48亿元,市财政筹集3.98亿元。重点支持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心广场、博物馆广场拆迁改造,城市规划编制,道外、太平危棚房改造,城市畅通工程,机场路、二环路快速干道建设,供水、煤气管网改造,城市绿化,垃圾污水及内河治理等项目,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保证居民在冬季住上暖屋子,积极向国家和省反映我市供暖包烧困难,争取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市财政投入4600万元用于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发放取暖补贴和提高单位包烧费标准。 

(五)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集中力量推进工资统发工作,实行“编办核实人员、人事核准工资、财政核拨经费、银行统一发放”的管理办法,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22.7万人实行了财政统发工资。在教委、农业局、林业局、民政局四个部门开展了编制2001年部门预算试点工作。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对市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办公、教学用微机设备、自动化管理网络工程、锅炉及附机设备、冬季取暖用煤、房屋维修工程等进行了公开招标,节约财政资金1055万元,节支率19.6%,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按照省的部署,积极推进呼兰县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认真测算,制定方案,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改革后比改革前税费总额下降23.9%,人均负担下降23.8%,亩负担下降28.8%,达到国家规定的减负标准。深化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在265个乡镇全面实行“零户统管”,加强了乡镇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 

(六)坚持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监督管理。通过举办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培训班、开展会计知识大赛、在报刊上开辟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贯彻新修订的《会计法》,为《会计法》的贯彻实施提供了有力保证。深入贯彻落实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规定,对全市182户单位开展了落实“收支两条线”专项检查,对预算外资金缴存不及时等问题进行了纠正和处罚。对市本级1998、1999年度扶贫专项资金开展了专项检查,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开展了《黑龙江省会计帐簿监督管理办法》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规范会计管理秩序。完成了全市3627户预算单位的清产核资,为编制部门预算奠定了基础。 

各位代表,2000年我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的看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我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仍然是“吃饭型”财政,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还较弱。二是县级财政困难突出。受政策性减收和县级企业经济效益较低等因素影响,县级财政收入增长比较缓慢,全年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6%,有4个县财政收入下降。三是财政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增支因素刚性强,各级财政资金紧张,支出压力增大。对于这些问题要予以足够重视,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1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1年是21世纪的起步之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从我市财政经济面临的形势看,既有有利条件和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不利因素的影响。从有利方面看,1998年以来实行的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显现出来,初步形成了投资、出口和消费三大需求整体拉动的态势。2000年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双超千亿”目标,地方工业整体上结束了连续9年的亏损局面,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投资和出口需求回升,消费需求稳中趋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这些都为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增加财政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不利的方面看,在同类城市中,我市的经济总量还处于下游,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国有经济比重大、负担重,结构调整难度很大;体制创新滞后,开放程度不高,这些因素都会对财政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财政收支方面看,受国家税收政策调整,上年不可比因素等影响,2001年我市财政收入不可能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从支出方面看,实施机关和事业单位调整工资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支持医疗体制改革、维持开发区收入返还政策等都需要增加大量支出。因此,2001年我市财政的收支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大。 

鉴于上述形势,我市2001年预算安排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服从服务于全市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增加收入;继续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重点的原则,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压缩弹性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支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目标和要求,深化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加强财政监督管理;确保圆满完成今年财政预算任务,为实现我市新世纪初的跨越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2001年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按财政体制计算,2001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596020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9%。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3010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9%。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676377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7.7%。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46487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8%。 

按以收定支的原则,200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是平衡的。 

三、完成2001年财政预算任务的主要措施 

为认真落实人大本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从全市工作大局出发,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清理欠税、惩治腐败”的工作方针,健全收入机制,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强化征管手段,维护税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坚持依法治税,切实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坚决制止“寅吃卯粮”征收“过头税”的行为。严格控制缓税,大力清理压缩欠税,坚决打击偷税、骗税和逃税行为。 

(二)围绕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大支持企业改革发展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推进资产重组、企业改制、债转股、企业减负和财政贴息等支持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各项政策,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股权转让、债务重组、相互参股、中外合资、国有股减持等多种途径,支持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企业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益。 

(三)支持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以财源建设为重点,加强县(市)乡财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黑龙江省2001-2005年县级财源建设发展规划》,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支持农产品结构调整,突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不断壮大县级财源。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乡镇财政收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四)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按照省的部署,今年拟在全市各县(市)全面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对农村税费改革重大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的认识,为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做好思想上的准备。认真做好调查测算工作,摸清底数。结合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乡并村,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压缩财政供养人员,调整支出结构等途径,减少财政支出;要适当合并现有乡村学校,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搞好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对教师队伍进行必要的压缩,减轻财政压力。 

(五)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支出管理机制。在市教委、农业局、林业局、民政局编制部门预算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机构改革在市直部门全面试行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实行综合预算,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开展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调研工作,为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工作范围和规模,在市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全面实行政府采购目录制度,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项目必须进行政府采购。 

(六)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重点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首先保吃饭,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特别是教师工资发放。坚持“工资专户”制度,进一步做好工资统发工作。要继续保证农业、科学、教育等重点支出,支持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保证政权建设的需要。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做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扩大保障范围。支持医疗制度改革,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支持住房制度改革,为实行货币化补贴筹集资金,并制定相应的财务监督管理办法。 

(七)强化财政监督职能,健全财政监督管理机制,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深入贯彻新修订的《会计法》,开展《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推进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继续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罚缴分离”制度,严肃查处违纪问题。强化财政监督职能,组织、开展好各项专项检查,加强国债资金的监督检查,保证国债资金的安全与完整。重视和防范财政风险。 

各位代表,我们正处在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时期,完成今年财政预算任务对于我市在新世纪开好局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乘势前进,为全面完成本次会议确定的各项财政工作任务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哈尔滨市 财政 报告 【财政报告】关于哈尔滨市200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01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