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报告】关于哈尔滨市200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3年预算草案报告(完整文档)

时间:2023-04-19 13:35:06 整改报告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哈尔滨市200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各位代表:受市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报告200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3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一、2002年预算预计完成情况1至1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政报告】关于哈尔滨市200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3年预算草案报告(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财政报告】关于哈尔滨市200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3年预算草案报告(完整文档)


关于哈尔滨市200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3年
预算(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报告200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3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2年预算预计完成情况 

1至11月份,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1000101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8.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58119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14.2%。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6816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77074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7%。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19934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11.6%。

从前11个月预算执行及后1个月收入预计情况看,2002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649740万元,按可比口径为预算的101.7%,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326195万元(不含开发区收入),按可比口径为预算的101.3%,比上年增长11.4%。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完成1018763万元,为预算的93.9%,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9.5%。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完成455140万元,为预算的92%,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8.2%。 

按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全市预计能够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明年上半年将与省结算,待决算批复后另行报告。

2002年围绕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增收节支,调整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狠抓各项工作的推进和落实,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一)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努力实现“四个确保”目标。一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争取省对我市补助资金7亿元。市财政在年初预算安排时将职工工资打满打足,严格执行工资专户制度、工资统发政策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上收县级统一管理等办法,加大对困难县(市)资金调度力度。从今年1月1日起各区县(市)全部兑现了国家调资政策。二是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市养老保险费收入13.5亿元,收缴率达到91.5%,养老金支出19.6亿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三是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保证财政承担的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对困难企业自筹不足部分,继续由财政给予补助。全市拨付再就业资金2.34亿元,保证了6.07万名下岗职工基本生活需要。四是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市各级财政筹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86亿元,已纳入保障范围30.7万人,做到了应保尽保。从4月份起市区低保资金实现了社会化发放。

(二)保证了农业、科技、教育等重点支出。一是全市各级财政农业投入5.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5.1%。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筹集资金3000万元,解决了革命老区300个村屯人畜饮水难问题。二是全市教育投入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重点保证了教师工资的发放;对市区30所中小学实施行业规划改造,支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改进了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支持了市第三中学、市少年宫和哈尔滨学院建设。三是全市科技投入2.9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5.9%。其中,科技三项费6810万元、科技创新基金1000万元、科技风险基金2250万元,重点支持了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DA2型发动机研制等210个科技项目。四是保证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支出。拨付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资金8.59亿元,其中,国家和省补贴资金8000万元,市财政多方筹措资金4.58亿元,国家国债补助及转贷资金3.21亿元,重点支持了城市总体规划,尚志大街—海城街高架桥续建、东西大直街改造、机场路绿化、城市综合整治、污水处理等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和车辆厂搬迁工作。投入资金5000万元,支持“畅通工程”。五是保障政法机关经费支出。全市公检法司支出比上年增长13.9%,市本级政法机关办公经费按照高于一般行政机关一倍以上标准予以安排,保证“严打”等工作顺利开展,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加强区县财源建设。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企业发展。通过财政支出、退库等多种方式投入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资金4.58亿元,其中,争取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改造、扭亏增盈等专项资金1.1亿元,重点支持了东安股份、哈飞集团、哈轴集团等骨干企业。二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促进企业改革的各项政策,增加财政投入8867万元,支持73户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退城进郊和改组改制。三是支持区县经济发展。积极争取省财源建设资金,市财政扶持区县发展的各项资金重点用于区县财源建设,投入资金5969万元,支持了20个财源建设项目。争取省财力补助3.3亿元,市财政通过各种形式补助区县财力8000万元,保证部分困难区县基本支出需要。

(四)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一是扩大部门预算改革试点。部门预算编制单位由去年的4个增加到28个,保证了改革平稳运行。同时,做好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全面试编2003年部门预算的各项工作。二是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从8月20日开始,取消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户”,实行收入直缴财政。全市共有151个执收单位的133个收费项目实现了收入直缴,直缴资金3.9亿元。三是扩大了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市本级实施教学仪器设备、办公设备、维修工程等采购项目898项,采购金额3.2亿元,节约财政性资金3800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2.8%。四是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力度。财政投资评审金额34.4亿元,节约财政投资1.1亿元,资金核减率为3.2%。五是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在13个区县(市)实行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经办各项业务总金额7.3亿元,拒付资金602万元,有效控制了不合理支出。六是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宣传力度,积极落实各项配套政策,农业“四税”完成7.7亿元,实现了今年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目标。

(五)加强财政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一是加强会计管理,深入开展《会计法》执法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了30户企业,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对全市3700个单位实行了了建账监管和网络化管理。二是开展预算外资金检查。在全市范围内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取消不合理收费和基金项目49项,每年可减轻企业及群众负担2000多万元。编制并向社会公布了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增强了收费透明度。三是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检查,检查单位81个,查出违纪资金近亿元。

各位代表,2002年我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的看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受国家和省政策调整影响,市本级财政收入增幅比同期下降。二是部分县收入进度慢,增幅低,财政困难突出。三是今年受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我市财政收入增量不足,而社会保障、城市综合整治和各项事业发展等支出不断增加,财政供需矛盾尖锐。四是政府担保债务拖欠严重,部分项目单位偿债意识淡薄,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汇率风险损失严重,加大了财政风险。 

二、2003年预算(草案)

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一年。从2003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看,我市经济将迎来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对我市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据计划、统计部门预测,2003年我市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15%左右;汽车、医药、食品行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预计明年将有更大的发展;其他行业在不断加强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也将成为拉动明年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的稳定增长将带动财政收入的增长。

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也要看到明年财政增收仍面临很大困难。一是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的主要是流转税,而流转税收入仅占我市地方财政收入的50%,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有限。相反,随着行政性收费逐渐纳入预算管理,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等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非税收入的不稳定性制约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二是金融企业纳税政策调整、会计核算办法修改对金融营业税的影响在2003年仍将继续存在;三是积极落实国家和省下岗职工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将对我市财政收入增长带来一定影响;四是各项大的减收因素主要体现在市本级,如金融营业税、省电力增值税调整等,将影响市本级财政收入的增长。综合考虑,预计2003年市本级财政收入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增长。而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农业、教育和科技按法定比例增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增加财政支出,财政供需矛盾仍很尖锐。 

针对以上形势,2003年我市预算安排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市委“立足现有、挖掘潜能,追逐应有、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大力开展增收节支工作,增加财政收入;支持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狠抓财源建设;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创新财政支出机制;加大财政财务监督管理工作力度,坚持依法理财;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益,以新思路实现新突破,以新措施开创新局面,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2003年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按财政体制计算,2003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684240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9%。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39400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7%。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857882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6.7%。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6120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5.5%。 

按以收定支的原则,2003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是平衡的。

三、完成2003年预算任务的主要措施 

围绕落实市人大本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2003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积极组织财政收入,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一是加强与税务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落实收入任务。认真研究国家税收政策和我市收入结构变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加强对收入执行情况的动态分析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强对重点税源的分析和预测,全面掌握重点税源的动态,深入开展税源调查,挖掘税收潜力,确保收入及时入库。三是坚持依法治税。严禁通过越权减免、违规减免、先征后返、异地交税等方式偷逃税款,加强税收征管,规范税收秩序。四是加强农业“四税”征管和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增加财政收入。

(二)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推进企业体制创新,大力加强区县财源建设。一是积极运用财政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集中投入,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培育优势产业、名牌产品和强势集团,大力扶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培植后续财源,构筑工业竞争新优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二是通过放开国有控股权、增资扩股等方式,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非国有化进程,壮大企业实力。三是配合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及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四是大力加强区县财源建设,壮大区县域经济。继续贯彻落实《黑龙江省2001—2005年县级财源建设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支持。我市用于扶持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资金,重点用于财源建设,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和壮大一批立县、立市的重点项目,增强区县财政实力。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县乡道路建设,增强招商引资能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三)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目标,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财政预算内外资金要统筹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到“四个确保”,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农业、教育和科技投入按法定比例增长,市本级政法机关办公经费按照高于一般行政机关一倍以上标准予以安排,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优良传统,坚持过紧日子,控制和压缩一切不合理开支,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严格界定财政供养人口,规范财政支出范围。强化预算约束,严控弹性支出。

(四)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创新财政支出机制。一是全面推进部门预算改革。2003年在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行部门预算,在30个部门实行上报人大审议试点,增强预算执行刚性。选择部分区县(市)试编部门预算。二是加快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继续规范和完善13个区县(市)改革试点工作,明年在全市区县(市)启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在市本级选择部分市直单位实施改革试点。三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加强财政综合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预算外收入直缴财政工作,加快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步伐。加强预算外资金集中统筹工作力度,提高集中统筹比例。制定《哈尔滨市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四是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扩大采购规模,规范采购行为,节约财政支出。五是严格执行《哈尔滨市财政投资评审暂行规定》,扩大评审范围,规范评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加大财政财务监督管理力度,坚持依法理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一是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升广大财政干部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依法理财的水平和能力,切实把财政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落到实处。二是强化财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加强执法检查和会计管理。建立财政财务监督管理责任制。围绕实施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等重点财政改革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发挥综合监督职能。继续开展重点行业、重点资金、重点项目和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三是加强政府内外债管理,制定和完善管理办法,建立预警机制,有效防范财政风险。

(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资本运营工作力度。一是按照政府分级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要求,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确保市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强化国有股权管理,规范国有股东行为。二是按照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方向,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组建全市性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通过整合优良资产,建立操作平台,壮大资本运营实力,增强企业融投资功能。三是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大城市资本运营工作力度,推动资本运营机构的资产重组,拓宽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渠道。四是加强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扩大交易范围,制定《哈尔滨市产权交易管理办法》,规范交易行为。

各位代表,完成2003年财政预算任务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十六大精神,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监督,振奋精神,埋头苦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面完成本次会议确定的各项财政工作任务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哈尔滨市 报告 草案 【财政报告】关于哈尔滨市2002年预算执行情况 和2003年预算草案报告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