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3篇

时间:2023-07-03 17:50:03 学习强国 来源:网友投稿

精选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上仍有三个方面有待提高。一是我国在农业基础研究部分关键领域仍存在创新差距。近年来我国农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3篇,供大家参考。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3篇

精选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篇1

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上仍有三个方面有待提高。

一是我国在农业基础研究部分关键领域仍存在创新差距。

近年来我国农业基础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在部分关键领域仍与世界农业强国存在差距。从高水平文章发表情况看,中国农业科技论文CNCI值排名依然不高,全球排名第17位;全球Q1期刊发文量排名第16位,CNS期刊发文量排名第20位。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农业科技并跑和跟跑阶段的技术分别占39%和51%。

二是我国农业科技产学研转化效率不高。

近年来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单项成果丰硕,但技术集成化能力和产业化能力较弱,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路径不畅通,仍存在农业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不匹配、农业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条件等问题,导致农业科技产学研转化效率不高,农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不畅。从专利申请情况看,我国高校科研机构的农业领域专利申请占据较大比重,授权专利许可转让比例低,产学研转化不畅。

三是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

世界农业强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但我国企业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发展尚未成熟,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偏弱。我国农业科技型企业数量较少。截至2019年底,在全国2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涉农高新技术企业8920家,仅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4%。我国涉农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占比不到3%,低于欧美等国的投入水平。我国农业产业链“链条长、主体多”的特点也导致了农业企业科技创新存在创新难度大、创新链难以反哺产业链等突出问题,农业企业创新积极性不高。

精选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篇2

202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和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这意味着我国的农业强国之路需要区别于当今世界上的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寻找“同归”前的“殊途”,走一条自己的路。

为什么在走向农业强国的道路上要体现中国特色?我国如何体现中国特色?蔡海龙告诉新京报记者,实际上,这与我国农业目前存在的短板息息相关。他提到,一方面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在巨大的人口基数面前,人均资源其实很少,资源禀赋如同“原生家庭”,是无法被改变的。

而另一方面,蔡海龙提到,与目前世界上的农业强国相比,我国的科技实力仍然相对落后;在生产环节,标准化程度还较低;而在农业经营方面,我国的品牌化运营和商品化运营能力还有待提高。“也就是说,在前端育种、中端生产、和末端经营上,我们目前距离农业强国都有差距,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我国‘大国小农’国情决定的。”蔡海龙说。

但每个“原生家庭”又都有各自的“家底儿”,这些也是我国在迈向农业强国过程中,中国特色的体现。“虽然资源禀赋缺乏,但我国资源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这表现在我们既有像黑龙江这样,适合大规模生产的黑色沃土,也有西南地区属于丘陵地带的小规模农业。”蔡海龙说,“这也决定了我国的强国之路肯定不是一条单一的路线,我们东北有规模化的农场,西南有具备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资源的多样化,也注定了我国的农业强国路线是多样化的。”

同时,蔡海龙进一步提到了我国“大国小农”的国情背景,“即便很多地方经历了土地流转,但我国农业人口的体量还是比较多的,总体上还是以小规模经营农户为主,这样的背景使得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很难提升。但我们通过社会化服务,在某些生产环节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蔡海龙说,这是我国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创新和手段,“我们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了我国人均土地资源不多,土地规模小的弊端。”

最后,蔡海龙还提到,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14亿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吃得饱又能吃得好,创造世界未有的先例、如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实践中不以割裂农村和农民为代价,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的体现。

精选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篇3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经济社会完全依赖农耕。此时的强盛文明,必然立足于农业强盛,农业强盛是文明强盛的充分必要条件。

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地位迅速下降,强盛国家必然是工业强国,而此时的农业强国只是工业强国的附属品。

这种逻辑关系转换,往往表现为生产方式转换。今天的农业强国特征是机械化、智能化,人们像在现代工厂一样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或者说随着更多的人类智慧劳动参与,使得传统劳动得以解放出来。例如,通过制造更多的无人机以及软件优化更新来降低农户体力劳动等。

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形式上的变化,本质在于不断扩展和优化农业生产要素资源,使得每种参与农业生产的资源最终都可以获得社会平均回报。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要维持这样的底层逻辑,农业和其他经济部门就可以得到长期发展和进步,最终通过经济良性互动,成就农业强国。

在历史上,中国成为典型的农业强国,其根本在于农民的勤奋。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这种勤奋甚至已经到达了无法再通过增加劳动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地步。

也就是说,在农业生产要素只有人和耕地的情况下,当耕地不能扩张的时候,其实是人的劳动已经达到了极致。

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机械动力、农业化学品等物质要素的大量运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比如,在牛耕地的时代,耕深一般不会超过20厘米,而拖拉机诞生以后,耕深则可以轻松达到30厘米,农业产出因此呈现出革命性增长。

一百多年前,以孟德尔遗传定律为标志的杂交育种技术兴起,使得人类智慧要素可以更多地参与农业生产,由此催生了绿色革命,使得人口数量获得快速增长。

不仅如此,随着人类智慧的深度参与,农业生产要素的机械组合变得越来越富有弹性。比如,超过60%土地是沙漠的以色列,利用海水淡化、微滴灌等设施方式,使得沙漠农业也能获得高效产出,实现了高达95%的粮食自给率。

当前,随着气候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在种源层面的革新改良,使得农作物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降低排放。

可以说,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超出人们对农业的传统认知。我们要建设农业强国,确保粮食安全,也尤其需要在这方面有足够的了解,并在乡村产业、人才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推荐访问:之路 强国 通往 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 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农业强国战略 围绕农业 探索农业 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 农业强国的意义 如何推进农业走向现代化 谈到农业想到什么 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必须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