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研究】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新模式、存在问题及产业脱贫对策——基于XX8县30个乡村的个案调查

时间:2022-09-16 10:15:04 脱贫攻坚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决策研究】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新模式、存在问题及产业脱贫对策——基于XX8县30个乡村的个案调查,供大家参考。

【决策研究】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新模式、存在问题及产业脱贫对策——基于XX8县30个乡村的个案调查

【决策研究】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新模式、存在问题及产业脱贫对策——基于湖南8县30个乡村的个案调查

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走出产业扶贫、产业脱贫新路子,形成了从“品种”入手的“一产到一三产融合”模式、以“品质”为本的“做精一产的精细农业”模式、重“品牌”打造的“一二三产同步推进”模式、做“特色”文章的“科技高效立体农业”模式等产业扶贫新模式,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当前产业扶贫仍存在基层组织保障乏力、扶持政策不够科学、产业劳动力紧缺、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等问题,打赢产业脱贫攻坚战,亟需选优配强基层领导力量、调动产业脱贫主体积极性、优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支持发展“三品一特”、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扶贫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可以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使其具备增加经济收入的可持续性“造血”功能。2016年5月,农业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全国近600个贫困县因此受益,全国产业扶贫工作会议提出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国要通过产业扶贫,实现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并明确,产业扶贫贵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1】。2018***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摆脱贫困是前提,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着力做好产销对接、劳务对接,实现稳定脱贫”。这些重要论述都是*********、国务院及农业农村部对如何做好产业扶贫和产业脱贫提出的具体要求。为贯彻落实好这些要求,打好产业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笔者于2018年3~4月,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先后深入湖南双峰、新邵、浏阳、花垣、保靖、平江、株洲、醴陵等8县30个乡村,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访谈、座谈汇报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广泛听取农业专家、基层干部、农民企业家和贫困人口对如何推进产业脱贫的意见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理清产业脱贫思路、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步伐,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决策依据。

二、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新模式的形成及其效果

“通过产业发展一批”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的首要一批,是精准扶贫的重点,也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核心动力【2】。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形成了一些新的产业扶贫模式,为贫困人口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调研发现,当前乡村振兴产业扶贫形成了4种主要模式,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农业农村、扶贫等部门在全国推行。

(一)从“品种”入手的“一产到一三产融合”模式

该种模式首先是确定好产业新品种,发展林下生态养殖业,然后将林下养殖与休闲农业发展深度融合,最终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其以省级贫困村——浏阳市淳口镇炉烟村最为典型。

该村是湖南典型的交通闭塞、产业薄弱致贫的深度贫困村,2016年1月,为实现贫困户早日脱贫,驻村对口扶贫工作队与乡村干部在充分调研和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引进江西省养殖新品种——“中国黑宝”五黑鸡,确定“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开辟休闲观光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首先,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该村充分利用山林资源丰富,林地空间大,阳光充足,林下丰富的草籽、昆虫、溪水等生态农业资源优势,培育1名产业发展带头人,带领90多户贫困户,领办农民合作社,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特色生态林下养殖项目——散养五黑鸡,不到一年时间,养鸡场的养殖规模达到1万只,成活率在92%以上。其次,壮大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五黑鸡养殖合作社与长沙多家餐饮企业、电商平台达成定向产销合作协议,第一批3000只五黑鸡全部销售出去,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最后,引进社会资本发展休闲农业。为增加产业发展后劲,该村在生态养殖基础稳定后,顺势而为,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省会后花园交通区位优势,引进社会资本,发展休闲农业,合作打造集产业、休养、培训、民宿、文化、娱乐于一体的“云深静野国际庄园”,做足山水和乡村文化大文章,通过“卖空气和卖文化”这种高附加值产品增加贫困户收入。目前该庄园正着手打造湖南最大的森林露营基地,并规划筹建可接待3000人左右的培训中心、特色民宿群、乡村文化驿站、农家餐饮、基础配套设施,吸引游客前往体验观光,预计年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预计带动贫困户年增收2000多元。

(二)以“品质”为本的“做精一产的精细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将产品品质放在首位,将第一产业农业做精做细,探索出将农产品就近就地销售给机关学校的“消费扶贫”模式,实现农业的精细化生产与订单销售良性互动,其以醴陵市“稻田+”创新创业联盟最为典型。

醴陵市稻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全市牵头成立醴陵市“稻田+”创新创业联盟,以“联盟+公司+贫困户”形式,以质量为导向,带动贫困户开展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的“稻田+”种养结合的精细农业生产。一种方式是,将贫困户安排到东富镇“稻田+蛙”产业园进行“稻田+蛙”的种养殖,每户从“稻田+蛙”产业园划出3~5亩园地进行种养植,由“稻田+”联盟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另一种方式是,将贫困户安排到“稻田+蛙”各联盟户进行劳动力输出务工,包括稻田+蛙、稻田+虾、稻田+鸭以及消费扶贫活动中的劳务活动中,务工者可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劳务收入约6000~8000元。该公司2018年计划带动产业扶贫对象184户,与每户签订产业扶贫协议书,建立扶贫台账,全市一盘棋开展稻田+产业脱贫攻坚和消费扶贫,每一户帮扶对象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就地就近供应给机关和学校等单位,实现良性的订单农业发展。

(三)重“品牌”打造的“一二三产同步推进”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社会资本长线投资、带动贫困地区,以打造农业品牌为核心,实现种养殖业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同步发展,其以平江县加义镇杨林街村最为典型。

平江县加义镇杨林街村是平江县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区域之一,该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和旅游旺县战略,依托山水田园和历史人文资源,大胆吸引社会实力财团参与产业扶贫,引进平江欢乐果世界农场项目,激活农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做大当地农业品牌,助力农民增收。2012年开始建设以特色水果种植、山地生态散养、特色农产品加工、亲子主题活动和研学旅行结合、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的田园综合体。依托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科技支撑,精心选择砂梨、鲜桃、南方小樱桃等适生优品,建成了2130亩的特色水果产业园。依托平江传统酱干产业优势,发展中国地标产品平江酱干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以特色水果产业园和酱干精深加工为基础,配套建设了山顶童话木屋、乡村玩乐童营、农耕体验馆和自然教育学堂等多个研学旅行项目,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客流。该项目不断探索产业扶贫模式,“一产”采取两种果业发展支持模式。第一种是面向有条件、有意向发展果业的贫困村,提供建设特色水果园整体解决方案,从品种选择、规划整地、栽培技术到果品销售,进行全方位的支持。第二种是面向以家庭经营方式种植水果的贫困户,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果品销售支持。通过土地租赁流转,收集3000余亩土地连片经营权,帮扶贫困户41户共152人,为贫困户每年增收10万余元。“二产三产”需要大量务工人员,每年直接解决农场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贫困户就业1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人。农副产品酱干加工业带动效益明显,每年产量18万公斤,每年产值600万元。每年消耗大豆24万公斤,向农户保底收购价为3.5元斤,高于市场价格20%,预计2018年将使贫困农户增加收益20万元以上,研学和旅游所带动的产值2018年预计超过100万元。该项目通过一二三产业的同步推进,贫困户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同时也增加了收入来源,被湖南省人社厅和财政厅评为“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典型”。

(四)做“特色”文章的“科技高效立体农业”模式

该模式以特色为亮点,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实行高效立体化农业生产,其以浏阳市狮岩村临英富硒生态莲有限公司最为典型。

浏阳市狮岩村临英富硒生态莲有限公司突破传统,打造立体化、多元化农业项目“千亩荷田”,总面积1200亩,带动贫困户开展生态套养。在一排田埂上种豆角,在下一排田埂上种丝瓜,既打造藤栽景色,又可充分提高农用地利用率;中间稻田里种莲藕,再过半个月放鸭苗,福寿螺是莲藕的天敌,鸭子可以吃掉福寿螺,实现生物杀虫,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发展现代农业。据了解,所种植的荷花,是“寸三莲”与福建建莲进行杂交育种,历经9年改良研究所培育出的湘莲新品种,亩产莲子可达185公斤。该公司在生态套养、混养方面,实行基地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产学研”综合体,创造出荷田套养甲鱼、草鱼、鲫鱼,水面混养水鸭、洋鸭等综合利用荷田的立体生产模式,使得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大幅提高。目前已为120名贫困妇女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就业岗位,培训近200名贫困户并安排到基地务工,从事割莲篷、剥莲子、抽莲芯、成品分拣及收晒包装等力所能及的工序,月发放工资30万元以上,贫困户月增收2000元以上。

三、当前乡村振兴产业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2018年4月2日,***************、国家主席、***军委主席、***财经委员会主任******主持召开***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强调,精准脱贫攻坚战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只能打赢打好。“好的作风才可以确保脱贫攻坚成效。要时时处处体现一个‘实’字,求真务实。”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说,2018年要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并将其确定为作风建设年。但是基于历史、体制、城乡、地域、政策、要素和人为等多种原因,产业扶贫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有5个。一是基层组织保障乏力。无论深入到哪个贫困村调研座谈,谈及乡村产业发展最难的问题是基层干部不作为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办事设置关卡,基本不会关怀、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农民企业家、贫困户普遍反映,乡村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没有得力的村级组织,没有整体规划和统筹推进思维,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贫困户找不到得力和温情团结的组织。特别是敢想、敢说、敢作、敢当的村党支部书记不多,有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责任心不强,对贫困户提出的问题听而不闻,对贫困户寻求解决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是不懂农业想不出办法,或是对农村农民没有真情实感而不愿想办法,或是图虚荣、添筹码、走过场而主观能动性差,这是产业扶贫无力推进的“致命伤”。二是贫困户参与度低。长期以来,小农户思想一直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真正要参与到涉及资金、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信息、金融、渠道、人才、品牌等方面的产业发展中来,对于教育程度偏低的农民来说,确实有些力不从心,导致贫困户动力不强、参与意识不足,难以发扬“主人翁”精神。三是扶持政策不够科学。据浏阳市小河乡新河村反映,有些产业扶持政策申报门槛高,盲目追求大规模,动辄几千亩、上万亩,这样的政策在小农户分散的山区丘陵地带很难达到扶持要求,因而没有真正发挥好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反而让一些胆大的人虚报规模,骗走项目资金,造成真正做农业的小农户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享受不到扶持政策,而少数投机钻营的人发了农业“政策财”,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四是产业劳动力严重紧缺。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反映,目前除少数以挖沙攫取本地资源、伐木破坏生态环境的“精英”发家致富外,其他乡村家庭并无多大变化,而看到乡村最“繁华”的现象是打麻将,听到最“热烈”的讨论是买码,看到最“凄凉”的景象是大片田土荒芜,感悟最“心痛”的场面是个个不学无术。而到了春耕生产时期,虽然急需劳动力,可是苦于难觅最佳人选,因为留在本村的可雇人员不是劳动能力有限的贫困户,就是身患重疾的贫困户,劳动用工没有得到根本保障,产业发展严重受到制约。五是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据某贫困村一位致富带头人说:“一片果园,若不改善土壤,一味地在果树上花心思,也结不出什么好果子。不单纯是让贫困户从物质上脱贫,更要在精神上脱贫,即使有条件安排贫困对象就业,而这种扶贫方式对贫困户而言也只能是解一时之急,真正能让他们脱贫致富的是需要他们的思维改变和勇敢尝试的精神”。

四、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产业脱贫的对策建议

2018年4月2日召开的***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透露,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853万人。在剩下不到3年时间里,全国还有3046万人要脱贫。发展产业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唯有做大做强产业,才能从根上让贫困人口彻底摘掉“穷帽”【3】。影响贫困村脱贫的生产要素、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因素等对贫困村脱贫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4】。因此,分析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产业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结合产业扶贫现状和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需要精准施策,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产业脱贫已迫在眉睫,打赢产业脱贫攻坚战,亟需选优配强基层领导力量、调动产业脱贫主体积极性、优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支持发展“三品一特”、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

(一)选优配强基层领导力量是实现产业脱贫的组织保障

调研发现,凡是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得力的贫困村,产业发展就兴旺,反之,产业发展就滞后。某县级市一位乡镇干部语重心长地说:“没有好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村支两委班子,乡村振兴只是一个概念”。实践证明,一个有特色的村,才有机会开发当地的休闲旅游产业,才能带动村集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农业农村、扶贫等部门帮助村集体统一规划,打造产业特色,集中经营管理,让各家各户有产业,先富村,再富民,做好大产业,带好小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才能彻底摆脱贫困。同时实施乡村产业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挑起产业脱贫攻坚“大梁”,打好打赢产业脱贫攻坚战。建议组织部门创新基层领导干部配备方式和建立激励保障机制,选好一批有责任心、有思路、有行动的基层领导干部,加大农业类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选调力度,将其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中,并将“不作为”“被下乡”的基层干部清除出去,注重选好敢想、敢说、敢作、敢当的“四敢”村党支部书记,配好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二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通过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指导和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同心协力打造一个特色村集体,以此盘活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资源,以村集体为中心,让整村成为一个乡村产业振兴主体。

(二)调动产业脱贫主体积极性是实现产业脱贫的重要前提

农村产业脱贫的主体是农民和农业经营者,产业脱贫思路再好、政策再好、资金再多,离开了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支持必将是一事无成。建议农业农村、扶贫等部门主动引导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好带头、示范和帮扶作用,引领他们开拓视野,大胆尝试,依托国家政策扶持和当地政府支持,发挥产业脱贫的主观能动性,选择适合的农业经营项目,带领贫困户脱贫共富,调动适度规模经营的大农户投身产业扶贫积极性,并结合县情、农情实际,找准千千万万小农户需求,制订相应的扶持产业适度规模发展政策和服务大量小农户需求的受基层欢迎的惠农政策,在市场作用下,在粮食主产区鼓励引导土地自由流转形成大农户,发挥适度规模优势,而在偏远粮食非主产区,保持小农户基本模式不变以维持生计,促进农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三)优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是实现产业脱贫的重要保障

建议农业农村、扶贫等部门帮助村集体选择好与本地资源禀赋相匹配、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的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贫困村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联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组织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时,加强国学教育,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尊重自然规律,坚守环保理念,坚守可持续发展思维,让诚信生产、经营产业融入贫困户脑海中,将扶贫同扶志、扶智有机结合,优化产业脱贫的引导措施,加大对扶贫项目监管,及时调整不科学项目,加大农业科技扶持力度,实现农业与科技结合,农机与农艺融合,整合农业科技要素,出台农业科技扶持产业发展政策,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为农业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四)支持发展“三品一特”是实现产业脱贫的有效途径

建议农业农村部门引导贫困村摒弃单一发展农业的传统思维,指导贫困村发展产业“借球打球”“借鸡生蛋”“借力聚力”,帮助贫困村“捕捉机遇”“盘活资源”,多元化、多渠道整合引聚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资源,大力实施农特产品龙头品牌创建提升工程,引进新品种,提升农产品品质,创建农产品品牌,培育特色产业,用现代商业模式和理念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建议农业农村、宣传和媒体等部门做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宣传引导工作,引导消费者消费绿色农产品,主动为“绿色”买单,通过买方市场需求升级倒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增强质量意识,以质量为导向,生产绿色生态健康农产品,创建更多农业新品牌、新名片,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增加持久活力。

(五)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是实现产业脱贫的必由之路

由于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农业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升,我国农业自发地走向适度规模经营,而以往从事农业的大批劳动力被迫退出农村市场转岗从事非农行业,致使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无法提供足够合适的就业岗位容纳由第一产业转移过来的劳动力,造成大量无地、无业的新贫困人口出现。建议农业农村、扶贫等部门在支持农村产业扶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同步推进或后续跟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强化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尽快出台乡村产业振兴规划,在产业融合中逐步引导贫困户由单一种养业向农业、加工业和服务业融合,走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一方面,可以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返乡出现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村发展活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