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12篇(全文)

时间:2023-07-30 14:15:02 事迹材料 来源:网友投稿

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陈贝儿,1979年6月14日出生在香港,是香港第一位采访奥斯卡、戛纳影展等国际盛事的女主播。现任bma副总裁,专责南华足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12篇,供大家参考。

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12篇

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篇1

陈贝儿,1979年6月14日出生在香港,是香港第一位采访奥斯卡、戛纳影展等国际盛事的女主播。现任bma副总裁,专责南华足球队及出版社业务,并兼顾主持工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2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陈贝儿事迹材料

见证国家脱贫奇迹

2021年,由香港媒体人拍摄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破圈”。主创陈贝儿深入热带雨林、戈壁沙滩,跨越6省10地记录下脱贫地区的真实面貌。再次回想这条“无穷之路”时,陈贝儿哽咽道,“我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也许他们可能就是一个老村民,一个扶贫的书记,他们碰到困难时的那种坚持跟他们对于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

陈贝儿演艺经历

陈贝儿2003年加入有线娱乐新闻台(CEN)担任主播,5月3日是她最后一天亮相CEN,便要结束在这里的主播生涯。她称第一天“开工”时感觉很冷,因为那天要庆祝娱乐新闻台开台,她特意穿上性感晚装报道新闻,但录像厂冷气很大,害她差点冻病,幸好当时有猛男区永权做拍档,所以她最后一天“开工”也要求跟区永权做拍档。

区永权访问陈贝儿暂别CEN的感受,她即忍不住在镜头前哽咽起来,自言是个十分幸运的女孩,期间结识到很多好朋友,还透露自己的心愿是希望很多年后,有人说起CEN,仍然记得她。陈贝儿表示6年里,最难忘的是到戛纳采访,戛纳就像她的“老朋友”,令她有很多美好回忆,包括和木村拓哉勾小手指及在手掌上写字等。一众好友也为陈贝儿举行欢送会,一起缅怀打江山的日子。

2019年3月,参加《第13届亚洲电影大奖颁奖典礼》 。

2021年1月24日,陈贝儿与林溥来共同主持的节目《寻找家香味》在香港翡翠台播出。8月,参演记录片《无穷之路》。

2022年2月,献唱抗疫歌曲《狮子山下同心抗疫》。

陈贝儿事迹介绍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 .c .cn n。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这是给予香港无线电视的主持人陈贝儿的颁奖词。

2021年春天,陈贝儿来到内地,带着满腹疑问,踏上了一条“无穷之路”。历经3个月,陈贝儿一行5人,穿梭全国6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岭,拍摄制作了12集纪录片,生动具体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

2022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

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篇2

感斯他迹,动斯吾行

观看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主题班会

2014年2月18日,重庆市**县高级中学校如期开展了主题班会之观看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班会以视频的形式展出,并以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为主要活动素材。

光阴似箭,爱的舟楫,芸芸众生中总有那么一群可爱的人,以自己最微不足道的力量去践行着爱与责任的真谛,他们用默默无闻的行动去灌溉着情谊的园林,他们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恪守着责任的伟岸,是他们以自己最实际的行动感动了你我,也感动了中国。

爱,自华夏文明起源之际已然有了文字的记载,而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发展拓深至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但无论何种形式的爱都向我们阐释着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于每个社会上的人而言,爱是不可或缺的。不同人对爱的理解不同,而他们对践行爱的行为也不尽相同,但有这样的人,他们对爱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感的小爱,而将之升华到了超越个人、超越小我的集体之爱,大我之爱。

责任,字面意思指一个人不得不做的事或一个人必须承当的事情。于某些人而言,责任是一种束缚,是一种自我利益受限的框架,因为责任很多时候代表着与自我意识相矛盾的一面。但对于有些人而言,责任是他们一生最看重的东西,他们将之视为一种灵魂所恪守的永恒存在。因此,他们用自己最原始的意识去践行着属于自己的责任:连续几十年给战友扫墓、用自己卑微的薪水去支持贫苦学生、用自己残疾的身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千手观音之美&&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每一朵浪花的背后都有着足以抗衡海啸的力量,那些人,那些事,走过古稀,也走过耄耋,用年岁的磨砺支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

感斯他迹,动斯吾行。请记住他们的名字: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胡佩兰;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35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龚全珍;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悬崖边上的护梦人,****山区教师格桑德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为子女筹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重病母亲姚厚芝。也许我们不能做出他们足以感动中国的事迹,但培养一颗感动的心,然后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动他人,从点滴做起,我们相信明日的中国将成为足以感动整个世界的民族。

整场活动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有序进行,很多学生都为其中的人物和事迹所感动,在中途还有很多人留下了感动的泪花,相信通过本次班会,所有云中学子将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从点滴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动他人,感斯他迹,动斯吾行,达到了预期效果。

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篇3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经典素材

吴锦泉 【人物事迹】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

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张宝艳 秦艳 【人物事迹】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

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

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

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郎平 【人物事迹】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 “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

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屠呦呦 春草鹿呦呦】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 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

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阎肃

【人物事迹】

《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

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

2016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徐立平 大国多良材】

【颁奖词】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人物事迹】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

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莫振高 化作光明烛】

【颁奖词】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人物事迹】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官东 【人物事迹】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

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买买提江•吾买尔 【人物事迹】

买买提江·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地区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3岁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第二年母亲也改嫁了。

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浓浓感情。当上村支书之后,吾买尔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康。在布力开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从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出现过民族歧视。吾买尔说,只有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 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截止到2015年底,布力开村1120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的生产力。

王宽 【人物事迹】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

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

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特别致敬: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人物事迹】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9.3”阅兵式上,赢得了最多的掌声和最高的敬意。他们是历史,也是现在。他们中既有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也有抗战老兵的后代,还有海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当300余名抗战老兵组成的乘车方队经过天安门城楼时,苍苍白发,熠熠勋章,这群耄耋老人用微微颤抖的军礼表达着对祖国强盛的崇高敬意。

70多年前,他们是走上抵御外辱、保家卫国之路的勇士,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 他们依旧对国家和民族怀抱拳拳之心。和抗战老兵群体一样,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海外华侨华人或是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或是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或是直接回国参军,爱国侨胞们众志成城,筑起一条坚不可摧的血脉长城。 积淀在他们身上的赤子情怀和文化血脉,将助推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共圆“中国梦”的未来。在这里,我们向抗战老兵、爱国侨胞两个群体特别致敬,不仅是为了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为民族尽忠义的担当。

评判一个人能不能感动我们,不用看他说了什么豪言壮语,也不用他付出生命的代价,谱写出的人间大爱就足矣,任何动情的言语也不如朴实的行动,向所有的英雄们致敬!

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篇4

马怀兰,女,60岁,山西省昔阳县井沟村主任。

2002年,对于马怀兰夫妇来说是极不寻常、多灾多难的年。前半年马怀兰不幸患乳腺癌,后来丈夫周银柱又出现血尿,经查患了肾盂癌,做了左肾切除术,夫妻俩决定回山区老家山西省昔阳县井沟村养病。

而病还没好,夫妇俩就投入到家乡脱贫致富的建设中,2005年马怀兰高票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她和丈夫周银柱着手在发展生产和改变村容村貌上寻找突破口。当听说市政建设要拆迁东关村的大片旧房子,夫妇俩认为这些破砖烂瓦对井沟村来说可是好东西。于是,在大批拆迁那几天,马怀兰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和妇女劳力,天不亮就到拆迁工地捡砖捡瓦。就这样,为村里捡了8万块砖3万块瓦,用这些砖瓦修起2000方的大水窑和10间花灯库房,节省了三万元。

2006年,夫妇两还出资300万元注册成立了全县第一个股份制企农合作社。公司出资金出技术,村民以土地、牲畜、农机具等入股。企农合作,互利共赢。几年来,他们为井沟的新农村建设投入了360万元。

回乡10多年来,村民收入从人均700多元增长到5000多元,马怀兰夫妇几乎捐出了所有的积蓄。马怀兰说:“目前我们的身体还行,我们愿意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乡亲们办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王庭虎,男,45岁,秦巴山区的一名铁路养路工,是巴山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1988年,19岁的王庭虎来到全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地区秦巴山区,当了一名铁路养路工,26年来不曾离开。

王庭虎所在的巴山工区管辖81公里线路,自然环境恶劣,有着全线最高的桥梁和最长的隧道。大巴山2号隧道病害是全国铁路养护的难题。而王庭虎在师傅的带领下用10年的时间硬是把这条被外国专家判了“死刑”的线路修成达标线路。

1994年,解师傅退休。临别的当晚,他对王庭虎说:“巴山条件虽然苦,但是它在祖国的版图上,铁路修到这里,总要有人来养护,既然来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很多筑路人为铁路献出了生命,他们在看着我们这些养路人啊。”

王庭虎接过师傅手中的“接力棒”,每天都要背着20多斤重的工具包行走20多公里,从午夜12点到早上7点,查看钢轨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睡觉时间不足4小时。

王庭虎还组织巴山工区成立了“雷锋爱心小站”,为巴山乡修路架桥,为孩子们捐款捐物,腾出房子让道远的孩子寄住。如今10多名巴山孩子已经在其资助下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 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李克强总理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张纪清,74岁,江苏江阴市市民。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2014年11月,内蒙古军区第七批赴非维和运输大队出发奔赴非洲。在这之前,运输部队已经安全行驶了近8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00圈,运送物资相当于6千多节火车皮载货量。

该大队今年9月组建以来,200多名官兵针对任务区埃博拉疫情肆虐的实际,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完成了执行维和任务的各项准备。他们11月从北京出征,分两个批次赴利比里亚将执行为期8个月的维和运输任务。

从2006年4月到2014年3月,以内蒙古军区汽车团为主的维和运输大队,连续6批执行了赴非洲利比里亚维和任务。在非洲的6次维和任务期间,运输部队官兵们顽强拼搏,连续奋战,克服了环境艰苦、局势动荡、任务繁重、气候炎热多雨、道路泥泞坎坷等重重困难,坚持一流标准,圆满完成了维和任务。

自1990年起,中国开始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运输任务,是军委总部和北京军区赋予内蒙古军区严肃的政治任务。内蒙古维和运输队在执行任务期间,通过国际维和的窗口展示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严明纪律成为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别代表团维和部队的典范,受到了利比里亚各界的高度赞誉,全体官兵均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2007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利比里亚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专门视察看望维和官兵,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次在国外接受我国国家元首的检阅。

张笋,42岁,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张笋,1972年出生于河北一个军人家庭。在加拿大攻读博士后毕业时,她谢绝导师的诚恳挽留,回到祖国从事国防医学事业。作为一名技术过硬的医学专家,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把医学事业看得高于一切,在自己身患晚期癌症、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展现了一名新时期白求恩传人的时代风采;作为一名当代革命军人,她两赴非洲大陆,用一流的技术、热忱的服务和过硬的作风赢得了世界喝彩。

在张笋的案头压着这样一张字条:作为一名医生,技术很重要,但良心更重要。从医17年,张笋从不怠慢一名患者,从不放过一个疑点,没收过一次红包,没受过一次投诉,没出现一次差错,被广大患者称为“白求恩式的好军医”。

张笋曾两赴非洲。赴利比里亚维和期间,她和战友们接诊患者无一死亡,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创造了中国维和史上多项第一。2007年,作为维和官兵的优秀代表,张笋受到了胡主席的接见。“和平天使—2009”中国—加蓬人道主义医疗联合救援行动期间,她和队员们共接诊18000多人次、手术300多例、健康宣教数千人,受到加蓬总统邦戈的高度赞誉,被当地群众称为“来自中国的白求恩”。

2014年6月4日下午,张笋因患脑部胶质瘤医治无效,走完了42岁的人生旅程。根据她生前遗愿,她的部分器官已捐献给三个急需救助的患者。

吴锦泉

吴锦泉

吴锦泉,男,84岁,江苏省南通农民。

吴锦泉,今年84岁,是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也是一名老党员。平日里老人靠磨刀为生。

近年来,吴锦泉曾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泥石流灾区各捐款1000元,雅安地震后,他又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零钱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硬币7枚,共计1966.2元。自2008年以来,他已累计捐款23392.2元。

在他的倡导下,村里立即成立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了“锦泉一元爱心社”,五星村内15家企业向“锦泉一元爱心社”捐出了3万多元善款,全村19个村民小组,也纷纷捐钱,从而使“锦泉爱心社”的救助资金达到5万多元,已救助39人次,发放救助款14000余元。救助的对象包括革命伤残军人、重症患者、空巢老人等。

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篇5

写写帮文秘助手之高中作文素材:古代十大杰出人物及事迹[1]

一、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 【获奖名片】坚守信念为国捐躯 【评价】

1、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2、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

【颁奖词】

权力的巅峰,他触手可及;忠诚的信条,他永生不忘。他火烧赤壁,血战南郡,以自己短暂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业。一颗忠心,东吴元老,他深谋远虑,助吴天下三分。何谓贤谋,何谓良帅,何谓能臣,公瑾是也。 【事迹】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二、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 【获奖名片】浊世清莲 【评价】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

2、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国,却最终因爱恋国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让人叹惋? 【颁奖词】

是您,使内外交困的楚国一度出现国富民强、诸侯威震的局面;是您,虽屡遭疏远流放,赤子之心却始终不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无能为力,您纵身一跃汨罗江,以身来殉美政理想! 【事迹】

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他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合齐国,抗击强秦。在同反动派斗争中受诬陷而丢官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但因此却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对黑暗现实十分不满。后因楚国的日益****,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著作有《离骚》、《九章》等,这些著作文字华美,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贵族的虚伪、昏庸与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贤才的行为,看清了社会的种种不仁……他的主张,体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一种嘲讽和揭露,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与斗争,同时也是向后世发出的一个警告——要小心黑暗的势力!他的作品语言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着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李时珍:用坚持谱写中华传奇 【获奖名片】医学泰斗 【评价】

1、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你就是以这样谦逊的姿态和辉煌的成就为中华历史写下一部传奇!

2、一介农夫,怀揣着执着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 【颁奖词】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坚定的信念伴你步入医学圣殿,不懈的努力带你翱翔成功之巅! 【事迹】

李家世代业医,但由于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不屑于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打算放弃科举做官之路,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最终同意了儿子的要求。

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表现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求教,其中不乏农民和渔夫。李时珍为了了解药物,并不满足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罗列诸品,反复谛视”。例如他在写到白花蛇时为了真实细致地了解这种剧毒蛇而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终于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目睹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李时珍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并编著了中国药

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篇6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经典素材

吴锦泉 【人物事迹】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

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张宝艳 秦艳 【人物事迹】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

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

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

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郎平 【人物事迹】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 “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

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屠呦呦 春草鹿呦呦】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 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

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阎肃

【人物事迹】

《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

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

2016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徐立平 大国多良材】

【颁奖词】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人物事迹】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

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莫振高 化作光明烛】

【颁奖词】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人物事迹】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官东 【人物事迹】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

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买买提江•吾买尔 【人物事迹】

买买提江·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地区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3岁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第二年母亲也改嫁了。

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浓浓感情。当上村支书之后,吾买尔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康。在布力开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从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出现过民族歧视。吾买尔说,只有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 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截止到2015年底,布力开村1120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的生产力。

王宽 【人物事迹】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

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

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特别致敬: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人物事迹】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9.3”阅兵式上,赢得了最多的掌声和最高的敬意。他们是历史,也是现在。他们中既有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也有抗战老兵的后代,还有海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当300余名抗战老兵组成的乘车方队经过天安门城楼时,苍苍白发,熠熠勋章,这群耄耋老人用微微颤抖的军礼表达着对祖国强盛的崇高敬意。

70多年前,他们是走上抵御外辱、保家卫国之路的勇士,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 他们依旧对国家和民族怀抱拳拳之心。和抗战老兵群体一样,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海外华侨华人或是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或是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或是直接回国参军,爱国侨胞们众志成城,筑起一条坚不可摧的血脉长城。 积淀在他们身上的赤子情怀和文化血脉,将助推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共圆“中国梦”的未来。在这里,我们向抗战老兵、爱国侨胞两个群体特别致敬,不仅是为了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为民族尽忠义的担当。

评判一个人能不能感动我们,不用看他说了什么豪言壮语,也不用他付出生命的代价,谱写出的人间大爱就足矣,任何动情的言语也不如朴实的行动,向所有的英雄们致敬!

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篇7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 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 何 玥:何处春江无月明 陈家顺:动人以行不以言 高淑珍:爝火燃回春浩浩 张丽莉:冰雪为容玉作胎 李文波:能受天磨为铁汉 高秉涵:悲莫悲兮生别离 周月华:清香传得天心在 罗 阳:长使英雄泪满襟 集体奖:湄公河“105案”专案组

1、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

【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胡占凡:把能够拥有的时光都献给了岗位,最后还在向目标冲锋。这是一位真正用信念撑起生命尊严的军人。

张瑞敏:以智殉国,铸就成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致死攻坚,绽放成死亡之海的倔强马兰。

【事迹】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2、陈斌强:“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

【颁奖词】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吴孟超:陈斌强付出的孝心,不仅抚慰母亲,也抚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这种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可以作为社会的良药。

【事迹】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高二年级使用

现年45岁的陈家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记者在演播室内见到他,腰板挺直,但身材明显单薄,脸上多少看得出知识分子气息。虽然在舞台上尽力放慢步伐,但他仍没法儿掩饰平日走路频率很快的习惯。

几年前,陈家顺被派往浙江义乌,担任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麻烦事接踵而来:此前劳务输出由乡镇、村负责宣传动员,但是乡亲出去后常说外面的情况和听到的宣传不一样。陈家顺成了乡亲们的“出气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顿。

陈家顺辗转反侧,问题出哪儿了?为把真实的用工信息传达给乡亲,也为了更好地给乡亲们维权,他下了决心:以一个普通农民工的身份去求职,实地体验农民工的生活工作。

不曾想,一“卧底”就是好几年。他几次进出工厂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当过组装工、装卸工,看过仓库,当过“猪倌”。“你是农民工吗?”他说刚开始“卧底”时,别人常直截了当地问他,因为他的书生气与干活手势,看着十有八九是个“假民工”。去一家养殖场面试时,陈家顺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视眼镜,厂方说他不像养猪人,他立马回应“别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干得下来!”

“最受不了难闻的气味,开始两天连饭都吃不下去,直到一周后才基本适应。每天早上起来最辛苦的就是清洗猪舍,刚开始时要花3小时才清洗完,后来熟能生巧,只花1小时就能干完了。”一个月后,陈家顺在重点收集了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子女上学等“情报”后辞职,推荐了几位乡亲来这里务工。

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各行业信息,陈家顺逼着自己快速学习、上手。比如,刚学会养猪,又得适应工厂流水线上的作业。“卧底”打工时,但凡找到用工条件相对优越的,总会眼前一亮。他曾应聘到一家中等规模的饰品厂,待遇和条件很不错:保底工资不低,因工作需要加班,厂里会补发加班费,还有免费的工作餐。一个月后,他介绍了20多名老乡过来,事先郑重其事和老板谈好条件:报销工人过来的车费,每月的工资按时发,尽量给工人安排技术性岗位„„

有人说他这样做太辛苦了,他却认个死理:“别总觉得老百姓抱怨多,其实他们讲究的就是实在和信任。你提供的用工信息与实际情况相差十万八千里,怎么指望大伙儿相信你?我们当官的,如果今天的事情都做不好,又怎么指望让老百姓相信你描绘的蓝图?”

陈家顺爱给自己找麻烦,很多农民工朋友都有他的手机号,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我们再辛苦,终究背后是有组织依靠的,而农民工呢?他们漂泊异乡,无依无靠,那是真的辛苦!”随着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不断增多,现在陈家顺“卧底”越来越难了,但他说,只要心里装着农民工朋友,即便换个方式,也可以为他们做事。

5、高淑珍:守护“炕头课堂”14载

【颁奖词】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陈彤:14年的奉献让爱变成了接力赛。志愿者让爱心小院更幸福。这一切都缘于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 王振耀:十几年如一日为一群不幸的孩子挡风遮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怀使她成为最伟大的母亲。

【事迹】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她的儿子王利国4岁得了类风湿,落下残疾,到上学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想在家办个小课堂。由于附近村庄也有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家里响起读书声。

“炕头课堂”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母女二人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地,自行车接不过来,她一咬牙买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她怕路上颠坏了,就一直抱怀里。再后来,为让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住在家里,免费吃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高淑珍为多挣几个钱,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日用品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时下大雪没有集市,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她说,“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

高二年级使用

张会军:75岁的老兵老人,用微薄的力量牵动所有游子的梦回家乡的愿望。我们敬佩他的无私和亲情。

【事迹】人物介绍:台湾律师,老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初登央视演播厅,74岁的高秉涵颤颤巍巍。他说,腿脚还挺利落,只是实在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从后台走到舞台中央,是一段起伏弯曲的布景桥,高秉涵却把这看作黄河、长江,是任何一切能勾连起他对故乡强烈思念的图景。

家是什么?高秉涵说:“家就是这个曾经再怎么努力都回不来的地方,但我从没有放弃过努力!”60多年生活在台湾,镌刻在高秉涵脑海中的却是另一个地名:山东菏泽。他出生在菏泽,在那儿度过了年少时光,菏泽才是他的家乡。高秉涵想家,但也深知,对他这样一个大半生住在海岛上的“外省人”来说,通往家乡的路意味着什么。

高秉涵不愿去回忆离开母亲、离开老家村庄的清晨,可那个清晨总会从记忆中清晰地跳出来。1948年,山东菏泽处于国共两党“拉锯区”,高秉涵的父亲高金锡被枪毙,母亲宋书玉告诉他,“因为你父亲是国民党”。

当国民政府所属军队及地方各级政府开始陆续向长江以南撤退时,宋书玉将曾经参加过“三青团”的儿子送到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的“流亡学校”。在儿子高秉涵的印象里,一辈子都在小学教书的母亲几乎没经历过团圆:两个女儿在抗战初期外出求学没了音信,而后丈夫死了,又决定让儿子离开。少年高秉涵用了6个月,穿越6个省份,足足走了2000多里地,挤上了由厦门开往金门的班船。数十年后,他在图书馆翻查史料,发现自己乘坐的,是那年由厦门驶往台湾的最后一班船,日期是1949年10月16日。而半个月前,在遥远的北京,新中国宣布成立。

对所有从各个港口逃至台湾的人来说,回家是最迫切的梦想,可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未能踏上故土与亲人团聚。其中一人,甚至被高秉涵宣判了死刑——1963年,高秉涵从台湾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毕业后,被派往金门任审判员,“金门逃兵”是他审理的第一个案子。

那个“金门逃兵”的家就在对岸厦门,他本是渔民,与偏瘫的母亲相依为命,在一次给母亲抓药的路上被强拉入伍到了台湾。碰上天气晴朗时,隔着并不宽阔的海峡,一眼就能看到家乡,他决定利用自己的渔夫本领游回家。他偷偷搞到一个汽车轮胎,趁人不注意时坐轮胎下海,游了整整一夜。天快亮时,他到岸了。海水冲涩了眼睛,他尚未看清便举手大喊:“我是从小金门逃来的,没带武器!”可没想到,他游了一整夜,最终却游回了金门海岸。一星期后,这个因“回家”获罪的“金门逃兵”被处以极刑。高秉涵哭得难以自已,他对这份即使拼掉性命也要回家的心情感同身受。

高秉涵曾想过各种办法联系母亲。1979年,大陆与台湾尚无法通信,他委托美国的同学帮忙寄出第一封家书。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村子是否仍在,就写了“山东菏泽市西北35里地处高庄”,收信人是母亲“宋书玉”。不长的信中,他写道:“我之所以要艰苦奋斗地活下去,就是为有朝一日能再见到我娘一面,绝不会像两个姐姐一样,在抗日战争爆发时,就生死不明„„娘,我会活着回来!”高秉涵不知道,在海峡这头,杳无音信的两个姐姐实际上去了延安,当上了共产党干部,在他踏上逃难路那年才第一次回家。年迈的母亲找回了女儿们,却失去了儿子的音讯。等待终于耗尽了她的全部生命,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的一年前,宋书玉逝世于吉林辽源„„

如今,两岸已经开通直航,回家不再如先前那般艰辛。200多个从菏泽一路历经战火和逃难来到台湾的同乡,组成了“菏泽旅台同乡会”,高秉涵来台时年龄最小,在同乡会里最年轻,被推选为会长。他视每一个同乡为亲人,虽已无法再见母亲,他却尽力帮每一个同乡与亲人团聚。74岁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年清明或中秋陪伴想要回家的同乡一起返乡。

“我答应过他们,只要还有一个人要回家,我就陪着他们一起回来。”对每一个希望魂归故里的乡亲,他都会亲手带上骨灰坛,站到菏泽老家的村头,完成骨灰主人生前的愿望。

9、周月华、艾起:“爬”遍青山送医上门

【颁奖词】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

高二年级使用

湄公河“105案”密谋策划于境外、组织实施于境外、犯罪后又逃匿藏身于境外,中国公安机关的侦查、调查、取证、抓捕等工作主要在境外开展,犯罪首领糯康与地方势力关系良好。这都给案件的侦破带来了极大难度。

糯康的大本营主要是在湄公河的缅甸一侧,他和他手下骨干分子多数时间待在缅甸。被警方追捕后,糯康逃走杳无音讯。今年2到4月间,专案组的调查进入了低潮,东南亚各国警方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刘跃进带领干警不断搜集新线索,并据此调整策略。为了把糯康挤到老挝,刘跃进积极和缅甸的军方警方加强联系,督促他们加强对糯康的清剿。终于,经过六个月的努力,糯康在老挝被抓获。

2012年9月20日,“105案”开庭审理,11月6日首犯糯康被判处死刑。

湄公河“105”案成功侦破,告慰了逝者及家属,维护了我国法律的尊严,彰显了我国政府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决心和能力,也树立了国际警务和司法合作的典范,有力打击了跨国犯罪活动,有效维护了湄公河流域安全。 【相关诗词出处】

1、纵死终令汗竹香 出自 明•张家玉《军中夜感》“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裹尸马革寻常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汗竹,指史册。盖古代无纸,书写在竹简上面;写前须先把竹简置于火上烤,使水分蒸发掉。水分蒸发时,状如竹简出汗,所以把书写的竹简叫着“汗竹”。其诗末句是说:纵然战死,毕竟要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谜底据面别解,意犹:人虽然死了.其名声却永远流传。

2、孝更绝伦足可矜 出自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3、“何处春江无月明” 出自《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解析:《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4、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出自唐李贽语 意思是用言语去打动人的,其感染力不深;用行动去打动人的,其效应一定很快

5、爝火燃回春浩浩 出自

《 咏 煤 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 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高二年级使用

8 -

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篇8

陈贝儿,1979年6月14日出生在香港,是香港第一位采访奥斯卡、戛纳影展等国际盛事的女主播。现任bma副总裁,专责南华足球队及出版社业务,并兼顾主持工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2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陈贝儿事迹材料

见证国家脱贫奇迹

2021年,由香港媒体人拍摄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破圈”。主创陈贝儿深入热带雨林、戈壁沙滩,跨越6省10地记录下脱贫地区的真实面貌。再次回想这条“无穷之路”时,陈贝儿哽咽道,“我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也许他们可能就是一个老村民,一个扶贫的书记,他们碰到困难时的那种坚持跟他们对于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

陈贝儿演艺经历

陈贝儿2003年加入有线娱乐新闻台(CEN)担任主播,5月3日是她最后一天亮相CEN,便要结束在这里的主播生涯。她称第一天“开工”时感觉很冷,因为那天要庆祝娱乐新闻台开台,她特意穿上性感晚装报道新闻,但录像厂冷气很大,害她差点冻病,幸好当时有猛男区永权做拍档,所以她最后一天“开工”也要求跟区永权做拍档。

区永权访问陈贝儿暂别CEN的感受,她即忍不住在镜头前哽咽起来,自言是个十分幸运的女孩,期间结识到很多好朋友,还透露自己的心愿是希望很多年后,有人说起CEN,仍然记得她。陈贝儿表示6年里,最难忘的是到戛纳采访,戛纳就像她的“老朋友”,令她有很多美好回忆,包括和木村拓哉勾小手指及在手掌上写字等。一众好友也为陈贝儿举行欢送会,一起缅怀打江山的日子。

2019年3月,参加《第13届亚洲电影大奖颁奖典礼》 。

2021年1月24日,陈贝儿与林溥来共同主持的节目《寻找家香味》在香港翡翠台播出。8月,参演记录片《无穷之路》。

2022年2月,献唱抗疫歌曲《狮子山下同心抗疫》。

陈贝儿事迹介绍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 .c .cn n。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这是给予香港无线电视的主持人陈贝儿的颁奖词。

2021年春天,陈贝儿来到内地,带着满腹疑问,踏上了一条“无穷之路”。历经3个月,陈贝儿一行5人,穿梭全国6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岭,拍摄制作了12集纪录片,生动具体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

2022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

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篇9

写写帮文秘助手之高中作文素材:古代十大杰出人物及事迹[1]

一、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 【获奖名片】坚守信念为国捐躯 【评价】

1、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2、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

【颁奖词】

权力的巅峰,他触手可及;忠诚的信条,他永生不忘。他火烧赤壁,血战南郡,以自己短暂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业。一颗忠心,东吴元老,他深谋远虑,助吴天下三分。何谓贤谋,何谓良帅,何谓能臣,公瑾是也。 【事迹】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二、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 【获奖名片】浊世清莲 【评价】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

2、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国,却最终因爱恋国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让人叹惋? 【颁奖词】

是您,使内外交困的楚国一度出现国富民强、诸侯威震的局面;是您,虽屡遭疏远流放,赤子之心却始终不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无能为力,您纵身一跃汨罗江,以身来殉美政理想! 【事迹】

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他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合齐国,抗击强秦。在同反动派斗争中受诬陷而丢官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但因此却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对黑暗现实十分不满。后因楚国的日益****,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著作有《离骚》、《九章》等,这些著作文字华美,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贵族的虚伪、昏庸与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贤才的行为,看清了社会的种种不仁……他的主张,体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一种嘲讽和揭露,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与斗争,同时也是向后世发出的一个警告——要小心黑暗的势力!他的作品语言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着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李时珍:用坚持谱写中华传奇 【获奖名片】医学泰斗 【评价】

1、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你就是以这样谦逊的姿态和辉煌的成就为中华历史写下一部传奇!

2、一介农夫,怀揣着执着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 【颁奖词】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坚定的信念伴你步入医学圣殿,不懈的努力带你翱翔成功之巅! 【事迹】

李家世代业医,但由于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不屑于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打算放弃科举做官之路,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最终同意了儿子的要求。

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表现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求教,其中不乏农民和渔夫。李时珍为了了解药物,并不满足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罗列诸品,反复谛视”。例如他在写到白花蛇时为了真实细致地了解这种剧毒蛇而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终于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目睹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李时珍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并编著了中国药

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篇10

马怀兰,女,60岁,山西省昔阳县井沟村主任。

2002年,对于马怀兰夫妇来说是极不寻常、多灾多难的年。前半年马怀兰不幸患乳腺癌,后来丈夫周银柱又出现血尿,经查患了肾盂癌,做了左肾切除术,夫妻俩决定回山区老家山西省昔阳县井沟村养病。

而病还没好,夫妇俩就投入到家乡脱贫致富的建设中,2005年马怀兰高票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她和丈夫周银柱着手在发展生产和改变村容村貌上寻找突破口。当听说市政建设要拆迁东关村的大片旧房子,夫妇俩认为这些破砖烂瓦对井沟村来说可是好东西。于是,在大批拆迁那几天,马怀兰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和妇女劳力,天不亮就到拆迁工地捡砖捡瓦。就这样,为村里捡了8万块砖3万块瓦,用这些砖瓦修起2000方的大水窑和10间花灯库房,节省了三万元。

2006年,夫妇两还出资300万元注册成立了全县第一个股份制企农合作社。公司出资金出技术,村民以土地、牲畜、农机具等入股。企农合作,互利共赢。几年来,他们为井沟的新农村建设投入了360万元。

回乡10多年来,村民收入从人均700多元增长到5000多元,马怀兰夫妇几乎捐出了所有的积蓄。马怀兰说:“目前我们的身体还行,我们愿意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乡亲们办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王庭虎,男,45岁,秦巴山区的一名铁路养路工,是巴山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1988年,19岁的王庭虎来到全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地区秦巴山区,当了一名铁路养路工,26年来不曾离开。

王庭虎所在的巴山工区管辖81公里线路,自然环境恶劣,有着全线最高的桥梁和最长的隧道。大巴山2号隧道病害是全国铁路养护的难题。而王庭虎在师傅的带领下用10年的时间硬是把这条被外国专家判了“死刑”的线路修成达标线路。

1994年,解师傅退休。临别的当晚,他对王庭虎说:“巴山条件虽然苦,但是它在祖国的版图上,铁路修到这里,总要有人来养护,既然来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很多筑路人为铁路献出了生命,他们在看着我们这些养路人啊。”

王庭虎接过师傅手中的“接力棒”,每天都要背着20多斤重的工具包行走20多公里,从午夜12点到早上7点,查看钢轨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睡觉时间不足4小时。

王庭虎还组织巴山工区成立了“雷锋爱心小站”,为巴山乡修路架桥,为孩子们捐款捐物,腾出房子让道远的孩子寄住。如今10多名巴山孩子已经在其资助下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 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李克强总理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张纪清,74岁,江苏江阴市市民。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2014年11月,内蒙古军区第七批赴非维和运输大队出发奔赴非洲。在这之前,运输部队已经安全行驶了近8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00圈,运送物资相当于6千多节火车皮载货量。

该大队今年9月组建以来,200多名官兵针对任务区埃博拉疫情肆虐的实际,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完成了执行维和任务的各项准备。他们11月从北京出征,分两个批次赴利比里亚将执行为期8个月的维和运输任务。

从2006年4月到2014年3月,以内蒙古军区汽车团为主的维和运输大队,连续6批执行了赴非洲利比里亚维和任务。在非洲的6次维和任务期间,运输部队官兵们顽强拼搏,连续奋战,克服了环境艰苦、局势动荡、任务繁重、气候炎热多雨、道路泥泞坎坷等重重困难,坚持一流标准,圆满完成了维和任务。

自1990年起,中国开始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运输任务,是军委总部和北京军区赋予内蒙古军区严肃的政治任务。内蒙古维和运输队在执行任务期间,通过国际维和的窗口展示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严明纪律成为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别代表团维和部队的典范,受到了利比里亚各界的高度赞誉,全体官兵均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2007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利比里亚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专门视察看望维和官兵,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次在国外接受我国国家元首的检阅。

张笋,42岁,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张笋,1972年出生于河北一个军人家庭。在加拿大攻读博士后毕业时,她谢绝导师的诚恳挽留,回到祖国从事国防医学事业。作为一名技术过硬的医学专家,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把医学事业看得高于一切,在自己身患晚期癌症、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展现了一名新时期白求恩传人的时代风采;作为一名当代革命军人,她两赴非洲大陆,用一流的技术、热忱的服务和过硬的作风赢得了世界喝彩。

在张笋的案头压着这样一张字条:作为一名医生,技术很重要,但良心更重要。从医17年,张笋从不怠慢一名患者,从不放过一个疑点,没收过一次红包,没受过一次投诉,没出现一次差错,被广大患者称为“白求恩式的好军医”。

张笋曾两赴非洲。赴利比里亚维和期间,她和战友们接诊患者无一死亡,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创造了中国维和史上多项第一。2007年,作为维和官兵的优秀代表,张笋受到了胡主席的接见。“和平天使—2009”中国—加蓬人道主义医疗联合救援行动期间,她和队员们共接诊18000多人次、手术300多例、健康宣教数千人,受到加蓬总统邦戈的高度赞誉,被当地群众称为“来自中国的白求恩”。

2014年6月4日下午,张笋因患脑部胶质瘤医治无效,走完了42岁的人生旅程。根据她生前遗愿,她的部分器官已捐献给三个急需救助的患者。

吴锦泉

吴锦泉

吴锦泉,男,84岁,江苏省南通农民。

吴锦泉,今年84岁,是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也是一名老党员。平日里老人靠磨刀为生。

近年来,吴锦泉曾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泥石流灾区各捐款1000元,雅安地震后,他又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零钱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硬币7枚,共计1966.2元。自2008年以来,他已累计捐款23392.2元。

在他的倡导下,村里立即成立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了“锦泉一元爱心社”,五星村内15家企业向“锦泉一元爱心社”捐出了3万多元善款,全村19个村民小组,也纷纷捐钱,从而使“锦泉爱心社”的救助资金达到5万多元,已救助39人次,发放救助款14000余元。救助的对象包括革命伤残军人、重症患者、空巢老人等。

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篇11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 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 何 玥:何处春江无月明 陈家顺:动人以行不以言 高淑珍:爝火燃回春浩浩 张丽莉:冰雪为容玉作胎 李文波:能受天磨为铁汉 高秉涵:悲莫悲兮生别离 周月华:清香传得天心在 罗 阳:长使英雄泪满襟 集体奖:湄公河“105案”专案组

1、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

【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胡占凡:把能够拥有的时光都献给了岗位,最后还在向目标冲锋。这是一位真正用信念撑起生命尊严的军人。

张瑞敏:以智殉国,铸就成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致死攻坚,绽放成死亡之海的倔强马兰。

【事迹】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2、陈斌强:“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

【颁奖词】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吴孟超:陈斌强付出的孝心,不仅抚慰母亲,也抚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这种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可以作为社会的良药。

【事迹】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高二年级使用

现年45岁的陈家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记者在演播室内见到他,腰板挺直,但身材明显单薄,脸上多少看得出知识分子气息。虽然在舞台上尽力放慢步伐,但他仍没法儿掩饰平日走路频率很快的习惯。

几年前,陈家顺被派往浙江义乌,担任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麻烦事接踵而来:此前劳务输出由乡镇、村负责宣传动员,但是乡亲出去后常说外面的情况和听到的宣传不一样。陈家顺成了乡亲们的“出气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顿。

陈家顺辗转反侧,问题出哪儿了?为把真实的用工信息传达给乡亲,也为了更好地给乡亲们维权,他下了决心:以一个普通农民工的身份去求职,实地体验农民工的生活工作。

不曾想,一“卧底”就是好几年。他几次进出工厂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当过组装工、装卸工,看过仓库,当过“猪倌”。“你是农民工吗?”他说刚开始“卧底”时,别人常直截了当地问他,因为他的书生气与干活手势,看着十有八九是个“假民工”。去一家养殖场面试时,陈家顺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视眼镜,厂方说他不像养猪人,他立马回应“别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干得下来!”

“最受不了难闻的气味,开始两天连饭都吃不下去,直到一周后才基本适应。每天早上起来最辛苦的就是清洗猪舍,刚开始时要花3小时才清洗完,后来熟能生巧,只花1小时就能干完了。”一个月后,陈家顺在重点收集了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子女上学等“情报”后辞职,推荐了几位乡亲来这里务工。

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各行业信息,陈家顺逼着自己快速学习、上手。比如,刚学会养猪,又得适应工厂流水线上的作业。“卧底”打工时,但凡找到用工条件相对优越的,总会眼前一亮。他曾应聘到一家中等规模的饰品厂,待遇和条件很不错:保底工资不低,因工作需要加班,厂里会补发加班费,还有免费的工作餐。一个月后,他介绍了20多名老乡过来,事先郑重其事和老板谈好条件:报销工人过来的车费,每月的工资按时发,尽量给工人安排技术性岗位„„

有人说他这样做太辛苦了,他却认个死理:“别总觉得老百姓抱怨多,其实他们讲究的就是实在和信任。你提供的用工信息与实际情况相差十万八千里,怎么指望大伙儿相信你?我们当官的,如果今天的事情都做不好,又怎么指望让老百姓相信你描绘的蓝图?”

陈家顺爱给自己找麻烦,很多农民工朋友都有他的手机号,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我们再辛苦,终究背后是有组织依靠的,而农民工呢?他们漂泊异乡,无依无靠,那是真的辛苦!”随着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不断增多,现在陈家顺“卧底”越来越难了,但他说,只要心里装着农民工朋友,即便换个方式,也可以为他们做事。

5、高淑珍:守护“炕头课堂”14载

【颁奖词】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陈彤:14年的奉献让爱变成了接力赛。志愿者让爱心小院更幸福。这一切都缘于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 王振耀:十几年如一日为一群不幸的孩子挡风遮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怀使她成为最伟大的母亲。

【事迹】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她的儿子王利国4岁得了类风湿,落下残疾,到上学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想在家办个小课堂。由于附近村庄也有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家里响起读书声。

“炕头课堂”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母女二人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地,自行车接不过来,她一咬牙买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她怕路上颠坏了,就一直抱怀里。再后来,为让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住在家里,免费吃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高淑珍为多挣几个钱,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日用品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时下大雪没有集市,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她说,“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

高二年级使用

张会军:75岁的老兵老人,用微薄的力量牵动所有游子的梦回家乡的愿望。我们敬佩他的无私和亲情。

【事迹】人物介绍:台湾律师,老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初登央视演播厅,74岁的高秉涵颤颤巍巍。他说,腿脚还挺利落,只是实在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从后台走到舞台中央,是一段起伏弯曲的布景桥,高秉涵却把这看作黄河、长江,是任何一切能勾连起他对故乡强烈思念的图景。

家是什么?高秉涵说:“家就是这个曾经再怎么努力都回不来的地方,但我从没有放弃过努力!”60多年生活在台湾,镌刻在高秉涵脑海中的却是另一个地名:山东菏泽。他出生在菏泽,在那儿度过了年少时光,菏泽才是他的家乡。高秉涵想家,但也深知,对他这样一个大半生住在海岛上的“外省人”来说,通往家乡的路意味着什么。

高秉涵不愿去回忆离开母亲、离开老家村庄的清晨,可那个清晨总会从记忆中清晰地跳出来。1948年,山东菏泽处于国共两党“拉锯区”,高秉涵的父亲高金锡被枪毙,母亲宋书玉告诉他,“因为你父亲是国民党”。

当国民政府所属军队及地方各级政府开始陆续向长江以南撤退时,宋书玉将曾经参加过“三青团”的儿子送到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的“流亡学校”。在儿子高秉涵的印象里,一辈子都在小学教书的母亲几乎没经历过团圆:两个女儿在抗战初期外出求学没了音信,而后丈夫死了,又决定让儿子离开。少年高秉涵用了6个月,穿越6个省份,足足走了2000多里地,挤上了由厦门开往金门的班船。数十年后,他在图书馆翻查史料,发现自己乘坐的,是那年由厦门驶往台湾的最后一班船,日期是1949年10月16日。而半个月前,在遥远的北京,新中国宣布成立。

对所有从各个港口逃至台湾的人来说,回家是最迫切的梦想,可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未能踏上故土与亲人团聚。其中一人,甚至被高秉涵宣判了死刑——1963年,高秉涵从台湾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毕业后,被派往金门任审判员,“金门逃兵”是他审理的第一个案子。

那个“金门逃兵”的家就在对岸厦门,他本是渔民,与偏瘫的母亲相依为命,在一次给母亲抓药的路上被强拉入伍到了台湾。碰上天气晴朗时,隔着并不宽阔的海峡,一眼就能看到家乡,他决定利用自己的渔夫本领游回家。他偷偷搞到一个汽车轮胎,趁人不注意时坐轮胎下海,游了整整一夜。天快亮时,他到岸了。海水冲涩了眼睛,他尚未看清便举手大喊:“我是从小金门逃来的,没带武器!”可没想到,他游了一整夜,最终却游回了金门海岸。一星期后,这个因“回家”获罪的“金门逃兵”被处以极刑。高秉涵哭得难以自已,他对这份即使拼掉性命也要回家的心情感同身受。

高秉涵曾想过各种办法联系母亲。1979年,大陆与台湾尚无法通信,他委托美国的同学帮忙寄出第一封家书。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村子是否仍在,就写了“山东菏泽市西北35里地处高庄”,收信人是母亲“宋书玉”。不长的信中,他写道:“我之所以要艰苦奋斗地活下去,就是为有朝一日能再见到我娘一面,绝不会像两个姐姐一样,在抗日战争爆发时,就生死不明„„娘,我会活着回来!”高秉涵不知道,在海峡这头,杳无音信的两个姐姐实际上去了延安,当上了共产党干部,在他踏上逃难路那年才第一次回家。年迈的母亲找回了女儿们,却失去了儿子的音讯。等待终于耗尽了她的全部生命,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的一年前,宋书玉逝世于吉林辽源„„

如今,两岸已经开通直航,回家不再如先前那般艰辛。200多个从菏泽一路历经战火和逃难来到台湾的同乡,组成了“菏泽旅台同乡会”,高秉涵来台时年龄最小,在同乡会里最年轻,被推选为会长。他视每一个同乡为亲人,虽已无法再见母亲,他却尽力帮每一个同乡与亲人团聚。74岁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年清明或中秋陪伴想要回家的同乡一起返乡。

“我答应过他们,只要还有一个人要回家,我就陪着他们一起回来。”对每一个希望魂归故里的乡亲,他都会亲手带上骨灰坛,站到菏泽老家的村头,完成骨灰主人生前的愿望。

9、周月华、艾起:“爬”遍青山送医上门

【颁奖词】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

高二年级使用

湄公河“105案”密谋策划于境外、组织实施于境外、犯罪后又逃匿藏身于境外,中国公安机关的侦查、调查、取证、抓捕等工作主要在境外开展,犯罪首领糯康与地方势力关系良好。这都给案件的侦破带来了极大难度。

糯康的大本营主要是在湄公河的缅甸一侧,他和他手下骨干分子多数时间待在缅甸。被警方追捕后,糯康逃走杳无音讯。今年2到4月间,专案组的调查进入了低潮,东南亚各国警方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刘跃进带领干警不断搜集新线索,并据此调整策略。为了把糯康挤到老挝,刘跃进积极和缅甸的军方警方加强联系,督促他们加强对糯康的清剿。终于,经过六个月的努力,糯康在老挝被抓获。

2012年9月20日,“105案”开庭审理,11月6日首犯糯康被判处死刑。

湄公河“105”案成功侦破,告慰了逝者及家属,维护了我国法律的尊严,彰显了我国政府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决心和能力,也树立了国际警务和司法合作的典范,有力打击了跨国犯罪活动,有效维护了湄公河流域安全。 【相关诗词出处】

1、纵死终令汗竹香 出自 明•张家玉《军中夜感》“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裹尸马革寻常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汗竹,指史册。盖古代无纸,书写在竹简上面;写前须先把竹简置于火上烤,使水分蒸发掉。水分蒸发时,状如竹简出汗,所以把书写的竹简叫着“汗竹”。其诗末句是说:纵然战死,毕竟要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谜底据面别解,意犹:人虽然死了.其名声却永远流传。

2、孝更绝伦足可矜 出自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3、“何处春江无月明” 出自《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解析:《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4、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出自唐李贽语 意思是用言语去打动人的,其感染力不深;用行动去打动人的,其效应一定很快

5、爝火燃回春浩浩 出自

《 咏 煤 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 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高二年级使用

8 -

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篇12

感斯他迹,动斯吾行

观看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主题班会

2014年2月18日,重庆市**县高级中学校如期开展了主题班会之观看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班会以视频的形式展出,并以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为主要活动素材。

光阴似箭,爱的舟楫,芸芸众生中总有那么一群可爱的人,以自己最微不足道的力量去践行着爱与责任的真谛,他们用默默无闻的行动去灌溉着情谊的园林,他们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恪守着责任的伟岸,是他们以自己最实际的行动感动了你我,也感动了中国。

爱,自华夏文明起源之际已然有了文字的记载,而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发展拓深至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但无论何种形式的爱都向我们阐释着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于每个社会上的人而言,爱是不可或缺的。不同人对爱的理解不同,而他们对践行爱的行为也不尽相同,但有这样的人,他们对爱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感的小爱,而将之升华到了超越个人、超越小我的集体之爱,大我之爱。

责任,字面意思指一个人不得不做的事或一个人必须承当的事情。于某些人而言,责任是一种束缚,是一种自我利益受限的框架,因为责任很多时候代表着与自我意识相矛盾的一面。但对于有些人而言,责任是他们一生最看重的东西,他们将之视为一种灵魂所恪守的永恒存在。因此,他们用自己最原始的意识去践行着属于自己的责任:连续几十年给战友扫墓、用自己卑微的薪水去支持贫苦学生、用自己残疾的身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千手观音之美&&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每一朵浪花的背后都有着足以抗衡海啸的力量,那些人,那些事,走过古稀,也走过耄耋,用年岁的磨砺支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

感斯他迹,动斯吾行。请记住他们的名字: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胡佩兰;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35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龚全珍;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悬崖边上的护梦人,****山区教师格桑德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为子女筹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重病母亲姚厚芝。也许我们不能做出他们足以感动中国的事迹,但培养一颗感动的心,然后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动他人,从点滴做起,我们相信明日的中国将成为足以感动整个世界的民族。

整场活动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有序进行,很多学生都为其中的人物和事迹所感动,在中途还有很多人留下了感动的泪花,相信通过本次班会,所有云中学子将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从点滴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动他人,感斯他迹,动斯吾行,达到了预期效果。

推荐访问:事迹 十大杰出 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摘抄 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视频 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陈贝儿事迹素材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0陈 陈贝儿个人简介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0视频陈陆 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陆--男儿付死生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事迹2021陈陆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陈陆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