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对博士学位论文评语6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8-16 09:15:03 评语 来源:网友投稿

导师对博士学位论文评语马克思学说的核心和精髓就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最高价值取向和理想社会目标就是每个人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那么,这一学说的秘密和诞生地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导师对博士学位论文评语6篇,供大家参考。

导师对博士学位论文评语6篇

导师对博士学位论文评语篇1

马克思学说的核心和精髓就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最高价值取向和理想社会目标就是每个人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那么,这一学说的秘密和诞生地何在?我过去认定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近来通过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解读和学习,我发觉在这里恰恰萌发着马克思学说的胚芽,也可以说马克思学说的秘密和源头在这里。在这里,萌动着马克思的一颗自由心灵,萌发出打破必然决定论的偶然选择论——人的意义世界中的自由解放精神,萌发出从内心的精神自由到社会的现实自由——打破专制制度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心路,萌发出自由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自由哲学化——全人类的自由解放的崇高价值取向。可以说,这正是马克思博士为人类发布的一份“自由宣言”!

一、打破必然决定论的偶然选择论——人的意义世界中的自由和解放

国内的流行性的看法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的哲学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绝对自由意志自然本体论化,是与唯物主义本体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思潮,如是才有后来的以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根本转变。我认为这是囿于我们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础的传统辩证唯物主义教科书模式对马克思哲学学说的裁定。其实马克思在这里讨论的并非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本体论问题,而是当下人的意义世界中的价值论问题,是剥下了原子论形而上学本体论外衣,揭示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本性的解放问题。

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伊壁鸠鲁?他是想通过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对比研究从而建立形而上学本体论意义上的现代自然哲学体系吗?完全不是这样!北京大学的杨克明即杨适老师通过《伊壁鸠鲁》一书的专门研究,找到了解开马克思研究伊壁鸠鲁这个谜团的钥匙。他说:“简言之,伊壁鸠鲁以新的哲学形态总结了希腊哲学,坚持了人的自由。他才是把希腊人及其自由哲学的文化遗产传给西方后世的关键人物。在这个意义上,他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因此,谁要想明白希腊和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必须从他入手。马克思正是这样做的。”(参见杨适《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11—17页)。马克思正是通过比较研究,剥掉了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形而上学外衣,暴露了希腊化时期的人的哲学实质:个人的幸福快乐主义。而幸福和快乐的前提是人的自由,故“自由”是其人的哲学的核心。伊壁鸠鲁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以个人实际生活中的物质保证和环境安全为前提的,而他的以自由为核心的享乐主义追求的并非物质享乐,而主要是心灵上的快感、宁静和自由。

我们知道,必然、偶然与自由是人的哲学的最基本的矛盾范畴,也是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活的根本区别。动物的生活的基本矛盾是自然选择与适应,只有人的生活才有掌握必然和偶然获得自由而言。如果世界只是必然的,人只能听从宿命,如果偶然是世界的最基本的规定,人才有在偶然中自由选择的可能。马克思正是抓住了两原子论中的对立的哲学倾向,揭示了伊壁鸠鲁原子论的人学实质,他说:“德谟克利特注重必然性,伊壁鸠鲁注重偶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05页,以下只注明页数)。这一倾向是由伊壁鸠鲁通过修正原子只能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的教条从而提出原子具有能动的偏斜运动的新观点实现的。马克思着重揭示了伊壁鸠鲁原子偏斜学说的意义:

“卢克莱修很正确地断言,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并且正如他立即把这个思想运用于意识方面那样,关于原子也可以说,偏斜运动正是它胸中能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第213页)

“这就是说,原子偏斜并不是特殊的、偶然出现在伊壁鸠鲁物理学中的规定,相反,偏斜所表现的规律贯穿于整个伊壁鸠鲁哲学,因此,不言而喻,这一规律出现时的规定性,取决于它被应用的范围。”(第214页)

对于贯穿伊壁鸠鲁哲学的原子偏斜论,马克思是充分肯定的,这无疑提高了偶然性作为规律在自然哲学中的主导地位,但这并非马克思的目的。马克思的目的是将这一规律运用于

人、人的意识、个人的自由意志,使人面对偶然性才有可能打破由必然性规定着的命运的束缚,同一切束缚他的自由意志的反动力量进行对抗和斗争。马克思进而引述了伊壁鸠鲁的话:“在必然性中生活,是不幸的事,但是在必然性中生活并不是一个必然性。通向自由的道路到处都开放着,这种道路很多,它们是短而易走的。因此,谢天谢地,在生活中谁也不会被束缚住,而对必然性本身加以限制倒是许可的。”(204页)

对于伊壁鸠鲁用原子的偏斜这一能动的灵魂性的形式规定来对抗原子的直线下坠这一必然的物质性的质料规定,让原子个体“从直线中解放出来”的观点,马克思则毫不迟疑地将其具体到人的世界中,认定“那在物质的形态下同抽象的物质作斗争的抽象形式,就是自我意识本身。”(240页)而这一“自我意识”并非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发展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并由此来规定人,而它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亦即人的自由本性。因为唯有人才是能够将自己的活动作为意识对象的自我意识的存在物,所以人才能把握和制约住现实生活的必然,并在生活的种种偶然性或可能性中自由选择有利于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现实道路,这就是人的自由。

从《博士论文》看,马克思这时的人的哲学倾向本质上并不是社会的必然决定论,而是人本主体的偶然选择论,即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应该并能够摆脱社会必然性的束缚和限制,进而在偶然性中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我认为,马克思面对人的意义世界中的这一解放人的自由发展本性的价值取向,从这里出发经历了艰难曲折的理论和实践的斗争,不断地发展、深化、具体化,最后成为全世界劳动者和全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崇高价值理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对马克思的所谓社会必然决定论的批判,他并不真正了解马克思,或者是仅仅抓住马克思对人类史前社会中的社会似自然性的必然决定方面的科学实证揭示,或者是对准了马克思后的一些人们对马克思的理解,然后用当代复杂性科学的反必然决定论或偶然或然论加以批判。社会有其客观必然性的方面即似自然性的盲目必然性方面,但为马克思充分相信的全世界劳动者主体并非当下资本社会必然性的奴隶,他们要在社会的种种偶然性、可能性中能动地选择最

二、从个人内心的精神自由到社会群体的现实自由——打破宗教神

学、专制制度的统治,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人学的核心是人的自由,但这一自由观与希腊城邦时代的自由精神有所不同,因为在马其顿帝国的专制统治下,原来的城邦自由已经取消,这时的希腊人还可能保留的仅仅是个人的自由,而这一个人自由在宗教神学和帝国专制的统治下没有现实的社会保障,于是个人的自由集中表现在个人内心的精神自由。面对马其顿统治下的专制酷政和腐败世风,作为追求和向往个性自由的伊壁鸠鲁被迫将自由的价值伦理导向返回内心,在首先保持个人心灵自由的前提下,通过审慎的思想言行,通过各种能够尽量保持个人安全和个人财产的实际条件及亲朋友谊等等来维护个人生活尽可能的快乐和幸福。反映时代特征的这种自由观则曲折地表征在他的自然哲学体系中。

前面谈及,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这是对原子直线运动的必然决定论的反动。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正是它胸中能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毫不牵强地说,原子个体的这种偏斜运动的自由精神表征的正是伊壁鸠鲁个体对马其顿酷政扼杀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心灵反抗,马克思对此的肯定也正是马克思的自由心灵对现实的普鲁士政府和宗教神学扼杀人性和人权的抗争。不同点在于,伊壁鸠鲁的反抗是无声的内心反抗,他不是盗火的普鲁米修斯,而马克思是从内心到现实的反抗,将普鲁米修斯视为“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由于伊壁鸠鲁返归内心而逃避现实,故他崇尚的必定是个人心灵的意志自由,而说这一自由是“绝对的”,是合理的,因为一般的专制还触及不到人的灵魂深处(只有林彪之流的极端法西斯专制才逼迫人们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使这一绝对自由的领地也相对了),人们尚可保持内心绝对的自由意志。问题在于人并非都是隐居山林的隐士和庙里打

禅的僧侣,主观的自由意志总要表现为客观的实际行动,那么自由就是相对的了。所以马克思才批评了伊壁鸠鲁的脱离现实定在的绝对自由观,指出他的自由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的自由”(228页)。而现实定在即现存社会并非互不联系的一麻袋土豆式的个体混合,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个人的自由只能在社会中实现。故马克思批评了伊壁鸠鲁的抽象的个体绝对自由,把披着原子外衣的个体置于个体间的相互联系中。他指出:“……一个人,只有当同他发生关系的另一个人不是一个不同于他的存在,而他本身,即使还不是精神的,也是一个个别的人时,这个人才不是自然的产物”。这即是马克思后来揭示出的人的社会本性或主体际间性。由此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伊壁鸠鲁心灵绝对自由观,在序言的结尾处大声疾呼道:

“哲学,只要它还有一滴血在它那个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他的反对者宣称: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而是同意众人关于众神意见的人”。(189页)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突破了伊壁鸠鲁个体心脏里跳动的绝对自由,将人的自由或自我意识投到天上和地上,他要做现实的普罗米修斯,“痛恨所有的神”,“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因为“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189—190页)这天上的和地上的神恰恰就是直线决定的宗教神学和直线决定的专制制度。

伊壁鸠鲁是尚能怒目的隐士,而马克思才是真正的战士。在中学毕业时,马克思就把追求个性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自由选择了终生的职业: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第7页)

通过《博士论文》这一哲学炼狱,马克思的人类自由解放观由感性直觉上升到哲学理性,随后变成理性实践,勇敢地投身政治斗争。在他担任《莱茵报》主编后,第一篇文章就是争取出版自由的。面对威廉四世颁布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揭露了其伪自由的实质,痛斥了普鲁士专制政府的书报检查令及与之保持一致的书报警察剥夺人民出版自由的罪行,鼓吹唯有通过出版自由,人民才能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觉悟,而书报检查制度只能使政府由专制导致腐败,“宣判出版自由有罪也就是宣判它自己有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95页)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为人类发布的一份“出版自由宣言”!

三、自由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自由哲学化——为人类的自由解放

而奋斗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哲学的精神闪电只有射入现实的人民园地,人才会解放成人。自由的哲学精神只有变成现实的实践力量,人民才会解放成自由的人民。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所表征的内心精神自由只有冲出跳动的心脏才有解放一切人的力量。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探索的落脚点是哲学与世界、自由精神与现实解放的关系。他表达了如下的思想: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在作用于世界时,把自己的原则强加给世界,使世界理性伦,成为哲学的世界。与其同时,世界与哲学的融合,把自己的时代实质转给了哲学,促使哲学成为世俗化的哲学。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永远具有一个双刃的要求,一方面针对着世界,另一方面针对着哲学自身(参见第259页)。马克思极力批判“资本物”社会对人的物化、异化,极力批判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拜物教,而又极力弘扬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由化、全面化和人的“自由个性”。这一鲜明的立场和倾向,在《博士论文》这一思想源头就已经萌动,这里的“世界哲学化”的哲学决非本体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而是人本学意义上的人类自由解放主义(据杨适老师语义考证,“„自由‟这个词,在西方语言里和„解放‟是一样的”)。到莱茵报时马克思所争取的正是人民的出版自由、农民占有自然物的自由和贸易自由。在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把自由视为人本身的最高本质,从这个理论出发的德国人的自由解放就是人的自由解放。到《巴黎手稿》,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活动视为人的类特征,视人为自由的存在物,劳动的异化即是人的自由自觉类本性的异化,扬弃异化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类本性的复归。到《费尔巴哈提纲》,马克思将自己的哲学的立脚点放到“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类的本性即自由自觉的改变世界的活动。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面对“资本物”的世界,揭示了物的生产(本质上是资本的生产)对人的精神生活的统治、制约和决定作用,这相当于“原子”的直线性、必然性、决定性的活动,但马克思的这一揭示的目的恰恰在于暴露盲目的物质力量统治人的现实,昭彰“资本物”的力量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扼杀,使人较过去“更不自由”,而这时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正是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将物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并使“自己作为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3、85页)。到《资本论》及其手稿,马克思明确地将“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定为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将“自由个性”的实现视为第三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并从“人类本性”和“人的自身能力的发展”出发,提出了他的人的自由发展观和人类的“自由王国”说,这正是马克思最高的价值取向。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发展观,从《博士论文》开始萌生,经历了一个不断生长发育和具体发展的过程,历史地形成了一系统的思想体系,通过近年的文本解读和研究理解,在此做如下提纲挈领:

自由是人这个“类”区别一切“种”的自身最高本质;人的自由决定人要做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主人”;人的自由是人的内心的绝对自由和社会的现实的相对自由的统一;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主观能动意志突破自然和社会的必然性,利用自然和社会的偶然性选择有利于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人的活动过程;人的自由是人的主体自主自觉性和客体的客观约束性的统一;人的自由是人认识改造世界与自我意识改造自我的统一;人的自由是人与类、社会、个体之间的矛盾的解决;人的自由是人的主观目的性价值性和客观必然偶然规律性的统一;人的自由是人自身的能力、权利与社会的义务、责任的统一;人的自由是抽象与具体、人类性和阶级性、世界性与民族性、无国界和有国界的统一;人的自由是必然王国中的有限自由和自由王国中的无限自由的统一;在未来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形态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个性”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自由观的最高生活境界和最终价值目标。

导师对博士学位论文评语篇2

马克思学说的核心和精髓就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最高价值取向和理想社会目标就是每个人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那么,这一学说的秘密和诞生地何在?我过去认定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近来通过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解读和学习,我发觉在这里恰恰萌发着马克思学说的胚芽,也可以说马克思学说的秘密和源头在这里。在这里,萌动着马克思的一颗自由心灵,萌发出打破必然决定论的偶然选择论——人的意义世界中的自由解放精神,萌发出从内心的精神自由到社会的现实自由——打破专制制度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心路,萌发出自由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自由哲学化——全人类的自由解放的崇高价值取向。可以说,这正是马克思博士为人类发布的一份“自由宣言”!

一、打破必然决定论的偶然选择论——人的意义世界中的自由和解放

国内的流行性的看法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的哲学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绝对自由意志自然本体论化,是与唯物主义本体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思潮,如是才有后来的以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根本转变。我认为这是囿于我们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础的传统辩证唯物主义教科书模式对马克思哲学学说的裁定。其实马克思在这里讨论的并非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本体论问题,而是当下人的意义世界中的价值论问题,是剥下了原子论形而上学本体论外衣,揭示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本性的解放问题。

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伊壁鸠鲁?他是想通过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对比研究从而建立形而上学本体论意义上的现代自然哲学体系吗?完全不是这样!北京大学的杨克明即杨适老师通过《伊壁鸠鲁》一书的专门研究,找到了解开马克思研究伊壁鸠鲁这个谜团的钥匙。他说:“简言之,伊壁鸠鲁以新的哲学形态总结了希腊哲学,坚持了人的自由。他才是把希腊人及其自由哲学的文化遗产传给西方后世的关键人物。在这个意义上,他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因此,谁要想明白希腊和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必须从他入手。马克思正是这样做的。”(参见杨适《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11—17页)。马克思正是通过比较研究,剥掉了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形而上学外衣,暴露了希腊化时期的人的哲学实质:个人的幸福快乐主义。而幸福和快乐的前提是人的自由,故“自由”是其人的哲学的核心。伊壁鸠鲁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以个人实际生活中的物质保证和环境安全为前提的,而他的以自由为核心的享乐主义追求的并非物质享乐,而主要是心灵上的快感、宁静和自由。

我们知道,必然、偶然与自由是人的哲学的最基本的矛盾范畴,也是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活的根本区别。动物的生活的基本矛盾是自然选择与适应,只有人的生活才有掌握必然和偶然获得自由而言。如果世界只是必然的,人只能听从宿命,如果偶然是世界的最基本的规定,人才有在偶然中自由选择的可能。马克思正是抓住了两原子论中的对立的哲学倾向,揭示了伊壁鸠鲁原子论的人学实质,他说:“德谟克利特注重必然性,伊壁鸠鲁注重偶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05页,以下只注明页数)。这一倾向是由伊壁鸠鲁通过修正原子只能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的教条从而提出原子具有能动的偏斜运动的新观点实现的。马克思着重揭示了伊壁鸠鲁原子偏斜学说的意义:

“卢克莱修很正确地断言,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并且正如他立即把这个思想运用于意识方面那样,关于原子也可以说,偏斜运动正是它胸中能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第213页)

“这就是说,原子偏斜并不是特殊的、偶然出现在伊壁鸠鲁物理学中的规定,相反,偏斜所表现的规律贯穿于整个伊壁鸠鲁哲学,因此,不言而喻,这一规律出现时的规定性,取决于它被应用的范围。”(第214页)

对于贯穿伊壁鸠鲁哲学的原子偏斜论,马克思是充分肯定的,这无疑提高了偶然性作为规律在自然哲学中的主导地位,但这并非马克思的目的。马克思的目的是将这一规律运用于

人、人的意识、个人的自由意志,使人面对偶然性才有可能打破由必然性规定着的命运的束缚,同一切束缚他的自由意志的反动力量进行对抗和斗争。马克思进而引述了伊壁鸠鲁的话:“在必然性中生活,是不幸的事,但是在必然性中生活并不是一个必然性。通向自由的道路到处都开放着,这种道路很多,它们是短而易走的。因此,谢天谢地,在生活中谁也不会被束缚住,而对必然性本身加以限制倒是许可的。”(204页)

对于伊壁鸠鲁用原子的偏斜这一能动的灵魂性的形式规定来对抗原子的直线下坠这一必然的物质性的质料规定,让原子个体“从直线中解放出来”的观点,马克思则毫不迟疑地将其具体到人的世界中,认定“那在物质的形态下同抽象的物质作斗争的抽象形式,就是自我意识本身。”(240页)而这一“自我意识”并非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发展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并由此来规定人,而它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亦即人的自由本性。因为唯有人才是能够将自己的活动作为意识对象的自我意识的存在物,所以人才能把握和制约住现实生活的必然,并在生活的种种偶然性或可能性中自由选择有利于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现实道路,这就是人的自由。

从《博士论文》看,马克思这时的人的哲学倾向本质上并不是社会的必然决定论,而是人本主体的偶然选择论,即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应该并能够摆脱社会必然性的束缚和限制,进而在偶然性中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我认为,马克思面对人的意义世界中的这一解放人的自由发展本性的价值取向,从这里出发经历了艰难曲折的理论和实践的斗争,不断地发展、深化、具体化,最后成为全世界劳动者和全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崇高价值理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对马克思的所谓社会必然决定论的批判,他并不真正了解马克思,或者是仅仅抓住马克思对人类史前社会中的社会似自然性的必然决定方面的科学实证揭示,或者是对准了马克思后的一些人们对马克思的理解,然后用当代复杂性科学的反必然决定论或偶然或然论加以批判。社会有其客观必然性的方面即似自然性的盲目必然性方面,但为马克思充分相信的全世界劳动者主体并非当下资本社会必然性的奴隶,他们要在社会的种种偶然性、可能性中能动地选择最

二、从个人内心的精神自由到社会群体的现实自由——打破宗教神

学、专制制度的统治,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人学的核心是人的自由,但这一自由观与希腊城邦时代的自由精神有所不同,因为在马其顿帝国的专制统治下,原来的城邦自由已经取消,这时的希腊人还可能保留的仅仅是个人的自由,而这一个人自由在宗教神学和帝国专制的统治下没有现实的社会保障,于是个人的自由集中表现在个人内心的精神自由。面对马其顿统治下的专制酷政和腐败世风,作为追求和向往个性自由的伊壁鸠鲁被迫将自由的价值伦理导向返回内心,在首先保持个人心灵自由的前提下,通过审慎的思想言行,通过各种能够尽量保持个人安全和个人财产的实际条件及亲朋友谊等等来维护个人生活尽可能的快乐和幸福。反映时代特征的这种自由观则曲折地表征在他的自然哲学体系中。

前面谈及,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这是对原子直线运动的必然决定论的反动。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正是它胸中能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毫不牵强地说,原子个体的这种偏斜运动的自由精神表征的正是伊壁鸠鲁个体对马其顿酷政扼杀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心灵反抗,马克思对此的肯定也正是马克思的自由心灵对现实的普鲁士政府和宗教神学扼杀人性和人权的抗争。不同点在于,伊壁鸠鲁的反抗是无声的内心反抗,他不是盗火的普鲁米修斯,而马克思是从内心到现实的反抗,将普鲁米修斯视为“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由于伊壁鸠鲁返归内心而逃避现实,故他崇尚的必定是个人心灵的意志自由,而说这一自由是“绝对的”,是合理的,因为一般的专制还触及不到人的灵魂深处(只有林彪之流的极端法西斯专制才逼迫人们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使这一绝对自由的领地也相对了),人们尚可保持内心绝对的自由意志。问题在于人并非都是隐居山林的隐士和庙里打

禅的僧侣,主观的自由意志总要表现为客观的实际行动,那么自由就是相对的了。所以马克思才批评了伊壁鸠鲁的脱离现实定在的绝对自由观,指出他的自由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的自由”(228页)。而现实定在即现存社会并非互不联系的一麻袋土豆式的个体混合,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个人的自由只能在社会中实现。故马克思批评了伊壁鸠鲁的抽象的个体绝对自由,把披着原子外衣的个体置于个体间的相互联系中。他指出:“……一个人,只有当同他发生关系的另一个人不是一个不同于他的存在,而他本身,即使还不是精神的,也是一个个别的人时,这个人才不是自然的产物”。这即是马克思后来揭示出的人的社会本性或主体际间性。由此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伊壁鸠鲁心灵绝对自由观,在序言的结尾处大声疾呼道:

“哲学,只要它还有一滴血在它那个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他的反对者宣称: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而是同意众人关于众神意见的人”。(189页)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突破了伊壁鸠鲁个体心脏里跳动的绝对自由,将人的自由或自我意识投到天上和地上,他要做现实的普罗米修斯,“痛恨所有的神”,“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因为“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189—190页)这天上的和地上的神恰恰就是直线决定的宗教神学和直线决定的专制制度。

伊壁鸠鲁是尚能怒目的隐士,而马克思才是真正的战士。在中学毕业时,马克思就把追求个性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自由选择了终生的职业: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第7页)

通过《博士论文》这一哲学炼狱,马克思的人类自由解放观由感性直觉上升到哲学理性,随后变成理性实践,勇敢地投身政治斗争。在他担任《莱茵报》主编后,第一篇文章就是争取出版自由的。面对威廉四世颁布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揭露了其伪自由的实质,痛斥了普鲁士专制政府的书报检查令及与之保持一致的书报警察剥夺人民出版自由的罪行,鼓吹唯有通过出版自由,人民才能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觉悟,而书报检查制度只能使政府由专制导致腐败,“宣判出版自由有罪也就是宣判它自己有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95页)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为人类发布的一份“出版自由宣言”!

三、自由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自由哲学化——为人类的自由解放

而奋斗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哲学的精神闪电只有射入现实的人民园地,人才会解放成人。自由的哲学精神只有变成现实的实践力量,人民才会解放成自由的人民。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所表征的内心精神自由只有冲出跳动的心脏才有解放一切人的力量。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探索的落脚点是哲学与世界、自由精神与现实解放的关系。他表达了如下的思想: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在作用于世界时,把自己的原则强加给世界,使世界理性伦,成为哲学的世界。与其同时,世界与哲学的融合,把自己的时代实质转给了哲学,促使哲学成为世俗化的哲学。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永远具有一个双刃的要求,一方面针对着世界,另一方面针对着哲学自身(参见第259页)。马克思极力批判“资本物”社会对人的物化、异化,极力批判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拜物教,而又极力弘扬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由化、全面化和人的“自由个性”。这一鲜明的立场和倾向,在《博士论文》这一思想源头就已经萌动,这里的“世界哲学化”的哲学决非本体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而是人本学意义上的人类自由解放主义(据杨适老师语义考证,“„自由‟这个词,在西方语言里和„解放‟是一样的”)。到莱茵报时马克思所争取的正是人民的出版自由、农民占有自然物的自由和贸易自由。在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把自由视为人本身的最高本质,从这个理论出发的德国人的自由解放就是人的自由解放。到《巴黎手稿》,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活动视为人的类特征,视人为自由的存在物,劳动的异化即是人的自由自觉类本性的异化,扬弃异化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类本性的复归。到《费尔巴哈提纲》,马克思将自己的哲学的立脚点放到“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类的本性即自由自觉的改变世界的活动。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面对“资本物”的世界,揭示了物的生产(本质上是资本的生产)对人的精神生活的统治、制约和决定作用,这相当于“原子”的直线性、必然性、决定性的活动,但马克思的这一揭示的目的恰恰在于暴露盲目的物质力量统治人的现实,昭彰“资本物”的力量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扼杀,使人较过去“更不自由”,而这时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正是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将物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并使“自己作为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3、85页)。到《资本论》及其手稿,马克思明确地将“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定为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将“自由个性”的实现视为第三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并从“人类本性”和“人的自身能力的发展”出发,提出了他的人的自由发展观和人类的“自由王国”说,这正是马克思最高的价值取向。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发展观,从《博士论文》开始萌生,经历了一个不断生长发育和具体发展的过程,历史地形成了一系统的思想体系,通过近年的文本解读和研究理解,在此做如下提纲挈领:

自由是人这个“类”区别一切“种”的自身最高本质;人的自由决定人要做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主人”;人的自由是人的内心的绝对自由和社会的现实的相对自由的统一;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主观能动意志突破自然和社会的必然性,利用自然和社会的偶然性选择有利于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人的活动过程;人的自由是人的主体自主自觉性和客体的客观约束性的统一;人的自由是人认识改造世界与自我意识改造自我的统一;人的自由是人与类、社会、个体之间的矛盾的解决;人的自由是人的主观目的性价值性和客观必然偶然规律性的统一;人的自由是人自身的能力、权利与社会的义务、责任的统一;人的自由是抽象与具体、人类性和阶级性、世界性与民族性、无国界和有国界的统一;人的自由是必然王国中的有限自由和自由王国中的无限自由的统一;在未来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形态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个性”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自由观的最高生活境界和最终价值目标。

导师对博士学位论文评语篇3

如何写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博士研究生主要要完成的工作。由于存在着较高的难度,较长的写作周期,以及在创新,写作规范,实际及理论意义等方面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博士论文的完成一般说来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一篇好的博士论文不仅是一本好的学术专著,而且还是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学术探索成果。一个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就应该达到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学者的转变,就应该变成为所研究领域的一位专家。

尽管对于博士生有着如此高的要求,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存在着一些规律可寻的。下面,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包括自己读博士的经验和带博士生的经验),我简单谈一谈关于如何准备博士论文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一。研读文献

一般来说,一个博士生在入学后就已经确定了其博士论文所属的领域或者方向,因为这是在报考和录取时就确定好了的,除非入学后还要进行修改,而那是另当别论的。在第一年完成博士课程的学习并且取得应有的学分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文献的收集和研读的过程中了。文献的收集及研读对于博士论文来说既是一个开始,又是非常关键的。你过去没有进行过研究,现在也没有仔细研读该领域中别人的研究成果,怎么也不可能搞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所以,在这个工作之前,你只可能是一张白纸,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么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也不会使用该领域中的常用技术,不可能只是这样白版一块就可以做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

1、收集文献

收集文献可以从网络,图书馆,书店和朋友同学那里取得。主要是要先找到一些(哪怕是只有一篇)该领域出现的“近期”的综述性文献,一般是不超过三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什么是综述性文献呢?一般来说,英文的综述性文献在题目上有“„。.review„。”(一般为较为通俗的综述评论)或“survey”(一般为比较专业化的文献综述)这样的字样。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不是在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在回顾,评论某个领域在最近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的研究情况,并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和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进行评论,最后还要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创新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在综述性文献中,作者会罗列出大量的参考文献,并且还要对这些参考文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说。你就可以根据这样的评说和所罗列出来的文献去进一步搜索更多的文献,然后又从那里的参考文献去找出更多的参考文献,如此等等。这样,沿着一条路线,你就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譬如,在一年以内,做到基本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了,也知道这个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了。

另外的一种文献收集方法是根据作者和关键词去检索。当然,即使在同样一个领域里研究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可以事先带着问题去搜索,如公司治理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这就需要使用关键词搜索法了。

如何利用互连网搜索文献?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大致有两种:一是处于选题阶段,还没有论文方向,想找一个合适的方向来做,此时可以在网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阅读一些文献综述,在其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另一种是已经确定了大致方向,希望了解本研究领域的进展,此时应当请教这一领域的专家,搞清楚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牛人,搜索他们的文章—— 国外的传统,很多杂志要介绍某个领域的成就和进展,都会邀请牛人来写综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才可能从这些人的著作中体验这一领域激动人心的发展。

网络搜索技巧我也谈一下:首先,,NBER,此外还有很多大学、研究所也提供了其工作论文免费下载地址,比如Laffont教授创立的IDEI(http://idei.fr/presentation.php)。网站众多,大家慢慢去学会使用。这里不再多讲。Jestor, EconBase,ScienceDirect等也是很好的数据库,不过需要付费使用。

2、研读文献与读书笔记

其实,研读文献应该是与文献的检索过程同时或者是交错进行的。在检索到文献的同时就应该开始进行文献的研读了,同时,在研读文献的同时就应该根据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检索要求去检索新的文献,收集文献是一个不断反复进行的过程。所以是“研读”而不是“阅读”文献,是要求在读文献的时候应该同时捕捉住产生的火花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阅读过程,如进行新的模型的推导及用新的数据进行计算等。在看人家的文章的时候,要养成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去思考的习惯,在读到人家的判断时,应该在自己的心中不断地问着“是吗?为什么?可能不是这样的吧?”,同时试着去找相反的例子,还有在逻辑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就是“研究”。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在读文献的时候,特别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下去读了许多文献之后,很容易就出现新的火花和思如泉涌的情形。但是,过了之后,就容易把它们忘记了。因此,为了在后面写作论文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前面在读文献的时候出现的新的想法和线索,为了不忘记它们。一般要采用做读书笔记的办法。读书笔记的写法是:

(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

(2)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3)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献;(4)重要的是要写心得体会;(5)重要的数据要及时记下来;

(6)前面的过程可能有反复,自己的见解也会有变化的。

在国内收集文献,特别是收集外文文献一般是有困难的;但是在北京图书馆就可以收集到与国外差不多同样的文献,所以,尽量争取去北图收集资料;但是,目前重庆大学图书馆也可以收集到相当多的外文文献;泡图书馆是读博士的必需过程,全世界都是如此,这个环节不可缺少。

二。开题报告

在文献收集和研读的基础上,就要开始进入开题的过程了。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老师们汇报自己的博士论文准备情况,同时让老师们就自己的研究思路给予评论和提出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以及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帮助的目的。开题报告在这个任务目标的引导下,应该就选题,文献综述(除了开题报告之外,博士生还要写专门的文献综述报告,可以结合起来做),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技术路线,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说明,并且接受老师们的批评和建议。这里,有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1)开题报告的性质任务是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准备情况,包括文献资料的收集,研读情况,研究的初步思路,可行性等,同时接受老师们的建议。所以,开题报告与毕业答辩是不同的,学生面对老师的态度不是辩论,而是“咨询”,应该借助这个机会尽可能多地向老师们请教,获得更多的帮助和信息。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过程对于以后的研究和论文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同学们应该加倍注意。

(2)在研究的内容中应该写出要研究的各个方面,要把研究这些方面的问题,方法,初步的思路,可能出现的难点以及如何去应对和解决这些难点的准备性思路都写出来,但文字要简练,因为只是初步的构思,不必长篇累牍。

许多同学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上把研究内容写成象一本书和是毕业论文的目录,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一般地,研究内容从大的方面看应该按照如下的顺序和范围写:第一,选题的意义,包括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首先,要说明选题在理论上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贡献,要说清楚这一点实际上对同学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只有充分掌握了相关的文献以及对于这个领域中的理论发展有充分的了解情况下,才可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然后,要说明研究这个问题在实践上的价值,这需要对于所研究问题的实际用处有所了解;一般地,选题要具有“重要性”,“前沿性”,“可操作性”,还要有方法论上的意义;“重要性“指研究的问题关系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突破口,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具有关键性的推进作用;”可操作性“指预期可以在规定的论文期限内完成,即可以做出来,所以要对难度进行评估,既不要选太容易的题目,也不要选择过于难的题目;“方法论上的意义”是指研究这个问题预期会使用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新方法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有些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平凡的(即人们早已经知道的,或者凭直观就知道的),但是,运用新方法研究这些问题也是有价值的;譬如,老农民可能有许多完全凭经验的方法去预测天气,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科学家运用包括Stocks方程在内的空气动力学的新方法去预测天气,尽管在开始还很难说这种新方法就一定比老方法来得准确一些;方法运用在博士论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在开题报告中要求有对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予以专门的说明;第二,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理论基础研究及回顾等;第三,国内外文献综述;第四,问题的现状,根源以及成因分析;第五,模型或者指标体系研究(构造),这部分是论文的核心,是创新出现的地方,是衡量论文学术水平的关键部分,通常要有数量模型或者是数量指标,也是单独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内容抽取部分;第六,案例分析或实证分析部分,通常是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前面得出来的理论创新结果进行检验或者是用案例进行验证;第七,政策建议,如果说前面的理论研究是对于经济管理问题进行的诊断的话,这里就是在诊断结果的基础上开出药方,对于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基于自己的理论研究的政策建议。在这里。许多同学爱犯的毛病是提出的政策建议的思路与自己在前面进行的理论研究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博士论文都应该按照上面的内容顺序来写,这里这是提供一个参照。但是,大多数论文的内容组织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框架来做的,或者说在这个框架上作一些变动后进行的。(3)创新部分是论文的亮点,要“具体”,“恰当”地写出创新的要点。不要太抽象,要把自己的思路与现有的研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说出来,还要说出自己的思路在什么地方比起现有的研究要高明一些,否则就不能说是“创新”。(4)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不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更不是指答辩的准备和进行过程,许多同学会出现这些偏误。(5)开题报告一定是在文献收集和研读过程之后进行的,因为根据上面说明的逻辑,在之前就做开题报告是不可能按照开题报告应有的内容进行的。所以,为了开题,文献收集和研读是要尽快进行的,要抓紧时间做。(6)方法运用应该写得具体一些,许多同学把这一项写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等诸如此类的大框框,一点也不具体,实际上不知道他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这里要写出具体的方法,如运用博弈论的方法,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甚至更加具体到如“通过在索洛模型中植入不可再生资源投入变量,然后研究人均收入可持续增长是否可以实现或者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实现,从而获得有关可持续发展新模型的方法”等等。

三.研究与重点突破

博士论文中的理论创新是核心,是代表论文水平的标志,也是最困难的。可以这样说,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论文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了。所以,应该先重点突破这一点。同时,因为整个论文基本上是围绕这个问题的突破或创新而展开的,所以,这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无从谈起论文的写作了。因此,先不要忙着写论文,一定要先进行研究,有了成果,才会有东西可以写。因此,学校对于博士生都要求发表论文,特别是要求在一级学报和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因为,如果没有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还是不容易的。

这一个过程是整个论文写作阶段中最困难的。不要急,要慢慢来。要有一个蕴踉的阶段,要多尝试。这个阶段也是最会让人感到沮丧的,自己会发觉自己“很苯”,许多地方都不如人,因为会遭遇许多次的失败,甚至会感到博士论文是做不出来的,甚至会感到想要放弃,„„。。注意,这种感觉是所有人在做博士论文时都会有的,不只是你一个人才会有的感觉,所以一定要坚持。根据我和许多其他人的经验,当这个过程持续一段时间后,火花就会产生了,坚持在最后的就是胜利者。哥德说: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这 一个关键时刻,不要言放弃。

创新要来自新的火花的产生,而新火花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经验,主要是来自多读模型的过程。一般地,看了许多模型后,会产生有关构造新模型的思路;当然,这种新模型的构造一般也是建立在通过修改别人的模型的基础上的,而如果没有读看许多的别人搞的模型,没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般来说是不可能做出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的。这个过程的进行一般具有如下的特点:

(1)通过寻找现有模型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或者不能解决或不能处理的问题,提出修改发展现有模型的必要性;

(2)寻找现有模型存在这种不足的原因,这是一个诊断的过程;(3)发现现有模型的可以进行修改的地方之后,就要着手进行修改工作,这个过程有较大的难度,主要是技术性的难度,即进行模型研究的技术难度;(4)这时应该多与导师联系,多请教别的高手,但更主要的是要多思考多研究,同时还要补充学习自己过去没有掌握的一些技术性研究方法。

四。写作和发表论文

如果成功地解决了上一个阶段的问题,这一个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投递文章要投一级杂志,因为这是要实现解决的问题。博士生被要求在一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否则不能答辩。其它还要在CISSCI目录上的杂志上发表论文若干篇,这些杂志的面要比一级杂志宽一些,难度也要小一些,但也是不太容易的。有人说,现在在杂志上发表论文很难,特别是在一级杂志上,没有熟人是不可能的。因为一级杂志就那么几本,而全国有那么多博士生要发表文章,同时,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有许多的是“人情”和“关系”文章,还有名家名流和大官的文章,剩下的版面才比较公平的留给了自由投稿者。尽管如此,我认为情况还没有想象的那么糟。有些问题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学术腐败是当前十分突出的问题。但是,只要文章写得好,即使是一级杂志,发表文章,甚至是发表多篇文章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譬如,有的博士生(如田盈同学,希望大家向他学习)在入学一到二年中就在一级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了。当然,他们参加了一些基金类课题也是一个原因。在许多一级杂志上,是鼓励基金类课题的研究论文发表的。所以,同学们应该尽量参予一些基金类纵向课题的研究。另外,有模型的文章也更加容易发表一些。学校要求至少要在一级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但是,仅仅是一篇文章还只是刚刚及格,一般要发表两篇以上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五。写作毕业论文

在完成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实际上,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本来也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发表的论文是专题式的,还不是成体系的,需要把不同的专题研究联系起来,链接不同的部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论证系统。这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毕业论文还是学校检验学生整体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方式,所以还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问题。因此,除了学术创新之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还对于文字语言的表达,知识面,论文结构组织和逻辑运用等有一定的要求。

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大力借助于读书笔记。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读书笔记,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基本上就是从读书笔记中来的,或者说是读书笔记的更加系统的整理,深化和扩充而已。

六。关于“创新”的一些补充看法

博士论文对于“理论创新”有着特别的要求,关于这一点,许多同学不太清楚。首先,博士论文对于创新的要求是“理论”上的“创新”,不是在编写程序软件和某一个具体的算法上的改进性“创新”,更不是一个案例的编写或者具体的政策分析,是否有“理论”上的创新应该说是博士论文与MBA毕业论文的根本不同之一。其次,创新的过程有一定的方法可寻,并不是完全靠天上掉馅饼。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创新呢?方法是什么呢?这里有一些经验之谈:

1、类比法,将在某个领域曾经取得过成功的方法运用于另外的一个新的领域;譬如,将在经济学中成功运用过的博弈论方法运用于管理领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这就是E P.Lazear领导的一个基于博弈论方法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领域的创新;

2、假设条件修改法,将现有的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根据所要研究的新的环境进行理由十分充分的修改,取得新的成果;譬如,在通常只含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中加入资源投入要素,可以研究在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问题,从而研究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增长问题;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创新;再譬如,卡尼曼(D.Kahneman)与特伏尔茨基(A.Tversky)将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分为失去的和将获得的边际收益,并且根据心理学的发现即人们总是给予失去的以比即将获得的收益更高的评价,用它作为一个新的一般性假设去取代经济学中原有的假设,从而获得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创新; 3.组合法,将不同的领域加以组合,看能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譬如,将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概念与市场规模结合起来考虑,再将市场规模与分工深化程度结合起来考虑,再将分工深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考虑,就得到了杨晓凯的分工演进经济增长的内生理论创新; 4.特殊到一般

从一般到特殊是大家都会的,但是,逆向思维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成功方法。注意个例观察的一般性推广。从个例中看出一般性的规律就是“启发”;譬如,早在1962年K.Arrow就发现了存在于一些制造业(如飞机制造业)中的“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现象;但是,在1980年代,经教授的一般化,将这种机制假设为长期生产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从而得到他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掀开了所谓“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帷幕。

5、关于科学创新的规律有许多著作讨论,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数学家王梓坤教授的著作《科学发现纵横谈》。

导师对博士学位论文评语篇4

信息管理学院2017年“申请-考核”制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实施细则

2016年11月29日

为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招生选拔机制,完善研究生招生选拔办法,进一步提高我院博士研究生选拔质量,根据《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申请-考核”制选拔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以及博士生招生选拔的相关要求,制订如下实施细则。

一、组织管理

(一)学院成立2017“申请-考核”制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领导小组,主要包括以下具体职责:负责考核工作实施细则的制定与实施;负责组织和指导考核小组的考核工作;负责审定准考名单、候选人名单及考生初录名单。

(二)各二级学科成立包括导师、二级学科负责人及学科点相关博士生指导教师或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的若干入学考核小组,原则上由二级学科负责人担任考核小组组长,其他为考核小组成员。入学考核小组承担集体审核评议、综合考核等具体评议考核工作,并提出是否进入候选名单、是否录取的意见。

二、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二)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我校的补充规定。

(三)考生学位或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单证硕士学位(无学历证书)的考生应于2016年12月31日前获得学位。

2、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2017年8月31日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3、具有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注:在境外教育科研机构获得学位、学历的考生,一般应于2017年1月13日前出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

(四)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在与所报考专业相近岗位工作满6年(时间截止2017年8月31日);

2、获得国家英语六级水平考试证书(2005年6月以后参加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22分以上)或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成绩60分以上或雅思(IELTS)成绩6.5分以上或托福(TOFEL)成绩80分以上;

3、已取得报考学科专业硕士阶段课程结业证(由校级研究生管理部门出具);

4、近三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以上(含2篇)属于所报考学科专业范围的学术论文,或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在前五名)。

(五)须有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三、程序安排

(一)网上报名:所有考生(含2017年9月入学的硕博连读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上报名并缴纳报名费。时间:2016年11月18日-12月31日。

(二)提交材料与资格审查:网报成功后,须及时向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寄送申请材料(寄送地址见后,快递信件上请注明“报考博士申请材料”字样)。学院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对报名资格进行严格审查。不符合报名资格者,不予准考。接收申请材料截止日期(指材料抵达日期)为2017年1月9日。申请材料包含:

1、入学申请。包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

2、《武汉大学 2017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与《武汉大学2017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报系统打印);

3、最后学位、学历证的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学籍证明,入学前补验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并交复印件);

4、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出具的《专家推荐书》(网报系统生成打印, 将对外公布推荐人姓名、所在单位、职称等信息);

5、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须加盖校级主管单位或所在单位人事档案室的公章);

6、相关证明、说明材料。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毕业论文摘要、目录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陈述和证明;各类外语水平证书或证明材料;说明个人特别成就、能力的其他材料。

7、外语综合水平考试免试申请表(符合条件且申请的考生请提供,点击下载)。

(三)参加外语综合水平考试,具体见第四条。

(四)确定候选人:学院考核专家组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参考其外语综合能力,对考生入学申请进行集体审核评议,做出评价结论。根据专家组评议结果按不超过招生计划数1:2的比例确定候选人,在学院网站公示无异议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五)现场确认:时间为2017年3月-5月,地点为研究生院,现场确认具体安排届时登录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看。

(六)综合考核:具体见第五条。

(七)录取:

1、录取原则:坚持“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原则。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招生计划、考生综合考核总评成绩确定初录考生名单,初录考生名单须报研究生院审核,经政审、体检合格后,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并公示。

2、录取类别:分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考生报考时的报考类别即为录取类别,请考生在报考时慎重选择。

四、外语综合水平考试

由学校统一组织,主要考查申请者运用外语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综合能力。

(一)时间:2017年3月4日(暂定)上午8:30-11:30。

(二)地点:武汉大学(具体地点详见准考证,准考证请于考试前一周在网报系统自行打印)。

(三)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在外语综合水平考试阶段需加试政治理论(文科考试内容主要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理科考试内容主要为自然辩证法)。

(四)政治理论考试方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2017年3月4日(暂定)下午14:00-17:00,满分为100分。

(五)考生自带文具:

1、2B铅笔;

2、黑色中性笔;

3、橡皮擦。严禁携带其他物品进入考场。

(六)公布成绩:考生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上查询本人成绩。若对成绩有异议,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网上报名系统申请复查。学校将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认真复查,并将复查结果在网上公布,考生本人不得查阅试卷。

(七)免试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免除外语综合水平考试(各类专项计划、优秀人才单独选拔、对口支援计划除外):

1、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英文文章,被SCI、SSCI、A&HCI收录;

2、雅思(IELTS)成绩7.5分及以上或托福(TOFEL)成绩96分及以上或GRE成绩280分及以上(有效期内)。

申请外语综合水平考试免试的考生应在2017年1月1日前向报考院系提交申请表,经报考院系批准后可免试外语,未提交申请表的或不符合条件的视为无效申请。

五、综合考核

学院按二级学科组织考核。考核组由5名本学科专业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和1名学工老师组成,另设一名记录员。

(一)综合考核内容

1、学术素养。主要考查候选人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学术研究兴趣及研究能力等,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基础及学术研究能力。

2、外语水平(可包括文献阅读、摘要写作、口语和听力等)。主要考查候选人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外语应用能力。

3、培养潜质。结合候选人学术研究经历,主要考查候选人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潜质。

(二)综合考核形式

采取面试的方式进行,分为两个阶段:

1、PPT报告:考生须提交本人科研经历、科研成果、拟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及研究方向的认识、设计思想和展望的报告。报告完毕后,考核组针对报告提问,考生作答。本阶段不少于45分钟。

2、外语测试:每组2名考生,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每名考生单独回答问题,时间不少于5分钟;第二阶段由考生以抽签方式确定题目,2名考生就抽到的题目进行讨论,时间不少于15分钟。

PPT报告阶段主要考核考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潜质(含学术道德、思想品德考察),外语测试阶段主要考核学生的外语水平。综合考核总评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考核总评成绩=学术素养*40%+外语水平*30%+创新潜质*30%

综合考核环节录音录像。

(三)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和跨一级学科报考的考生(判断依据为考生所学专业代码的前4位与报考专业代码的前4位是否相同,不同则为跨一级学科)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学位课程(笔试),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综合考核收费180元,按学校规定收取。

综合考核具体时间及安排详见后期学院网站公告。

六、其他

(一)候选人名单及拟录取考生名单等将进行公示,时间将不少于10个工作日,未经公示的候选人不得参加综合考核、不得录取。

(二)对弄虚作假、提供不实信息的申请者,不论何时,一经发现查实,即取消其申请资格、参加考核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将相关行为及处理结果通知其所在单位,并与推荐人一并记入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失信档案。在当年博士生入学考试中作弊的考生,下一不允许报考。

(三)其他未尽事宜,请查看武汉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http://g-view-aid-8327.html和武汉大学关于做好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工作的公告http://及其他后续通知。

(四)信息咨询及联系方式:

电话及传真:027-68754939

邮编:430072

联系人:徐老师

XX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14办公室

导师对博士学位论文评语篇5

信息管理学院2017年“申请-考核”制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实施细则

2016年11月29日

为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招生选拔机制,完善研究生招生选拔办法,进一步提高我院博士研究生选拔质量,根据《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申请-考核”制选拔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以及博士生招生选拔的相关要求,制订如下实施细则。

一、组织管理

(一)学院成立2017“申请-考核”制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领导小组,主要包括以下具体职责:负责考核工作实施细则的制定与实施;负责组织和指导考核小组的考核工作;负责审定准考名单、候选人名单及考生初录名单。

(二)各二级学科成立包括导师、二级学科负责人及学科点相关博士生指导教师或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的若干入学考核小组,原则上由二级学科负责人担任考核小组组长,其他为考核小组成员。入学考核小组承担集体审核评议、综合考核等具体评议考核工作,并提出是否进入候选名单、是否录取的意见。

二、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二)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我校的补充规定。

(三)考生学位或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单证硕士学位(无学历证书)的考生应于2016年12月31日前获得学位。

2、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2017年8月31日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3、具有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注:在境外教育科研机构获得学位、学历的考生,一般应于2017年1月13日前出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

(四)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在与所报考专业相近岗位工作满6年(时间截止2017年8月31日);

2、获得国家英语六级水平考试证书(2005年6月以后参加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22分以上)或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成绩60分以上或雅思(IELTS)成绩6.5分以上或托福(TOFEL)成绩80分以上;

3、已取得报考学科专业硕士阶段课程结业证(由校级研究生管理部门出具);

4、近三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以上(含2篇)属于所报考学科专业范围的学术论文,或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在前五名)。

(五)须有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三、程序安排

(一)网上报名:所有考生(含2017年9月入学的硕博连读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上报名并缴纳报名费。时间:2016年11月18日-12月31日。

(二)提交材料与资格审查:网报成功后,须及时向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寄送申请材料(寄送地址见后,快递信件上请注明“报考博士申请材料”字样)。学院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对报名资格进行严格审查。不符合报名资格者,不予准考。接收申请材料截止日期(指材料抵达日期)为2017年1月9日。申请材料包含:

1、入学申请。包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

2、《武汉大学 2017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与《武汉大学2017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报系统打印);

3、最后学位、学历证的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学籍证明,入学前补验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并交复印件);

4、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出具的《专家推荐书》(网报系统生成打印, 将对外公布推荐人姓名、所在单位、职称等信息);

5、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须加盖校级主管单位或所在单位人事档案室的公章);

6、相关证明、说明材料。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毕业论文摘要、目录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陈述和证明;各类外语水平证书或证明材料;说明个人特别成就、能力的其他材料。

7、外语综合水平考试免试申请表(符合条件且申请的考生请提供,点击下载)。

(三)参加外语综合水平考试,具体见第四条。

(四)确定候选人:学院考核专家组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参考其外语综合能力,对考生入学申请进行集体审核评议,做出评价结论。根据专家组评议结果按不超过招生计划数1:2的比例确定候选人,在学院网站公示无异议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五)现场确认:时间为2017年3月-5月,地点为研究生院,现场确认具体安排届时登录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看。

(六)综合考核:具体见第五条。

(七)录取:

1、录取原则:坚持“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原则。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招生计划、考生综合考核总评成绩确定初录考生名单,初录考生名单须报研究生院审核,经政审、体检合格后,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并公示。

2、录取类别:分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考生报考时的报考类别即为录取类别,请考生在报考时慎重选择。

四、外语综合水平考试

由学校统一组织,主要考查申请者运用外语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综合能力。

(一)时间:2017年3月4日(暂定)上午8:30-11:30。

(二)地点:武汉大学(具体地点详见准考证,准考证请于考试前一周在网报系统自行打印)。

(三)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在外语综合水平考试阶段需加试政治理论(文科考试内容主要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理科考试内容主要为自然辩证法)。

(四)政治理论考试方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2017年3月4日(暂定)下午14:00-17:00,满分为100分。

(五)考生自带文具:

1、2B铅笔;

2、黑色中性笔;

3、橡皮擦。严禁携带其他物品进入考场。

(六)公布成绩:考生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上查询本人成绩。若对成绩有异议,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网上报名系统申请复查。学校将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认真复查,并将复查结果在网上公布,考生本人不得查阅试卷。

(七)免试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免除外语综合水平考试(各类专项计划、优秀人才单独选拔、对口支援计划除外):

1、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英文文章,被SCI、SSCI、A&HCI收录;

2、雅思(IELTS)成绩7.5分及以上或托福(TOFEL)成绩96分及以上或GRE成绩280分及以上(有效期内)。

申请外语综合水平考试免试的考生应在2017年1月1日前向报考院系提交申请表,经报考院系批准后可免试外语,未提交申请表的或不符合条件的视为无效申请。

五、综合考核

学院按二级学科组织考核。考核组由5名本学科专业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和1名学工老师组成,另设一名记录员。

(一)综合考核内容

1、学术素养。主要考查候选人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学术研究兴趣及研究能力等,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基础及学术研究能力。

2、外语水平(可包括文献阅读、摘要写作、口语和听力等)。主要考查候选人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外语应用能力。

3、培养潜质。结合候选人学术研究经历,主要考查候选人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潜质。

(二)综合考核形式

采取面试的方式进行,分为两个阶段:

1、PPT报告:考生须提交本人科研经历、科研成果、拟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及研究方向的认识、设计思想和展望的报告。报告完毕后,考核组针对报告提问,考生作答。本阶段不少于45分钟。

2、外语测试:每组2名考生,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每名考生单独回答问题,时间不少于5分钟;第二阶段由考生以抽签方式确定题目,2名考生就抽到的题目进行讨论,时间不少于15分钟。

PPT报告阶段主要考核考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潜质(含学术道德、思想品德考察),外语测试阶段主要考核学生的外语水平。综合考核总评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考核总评成绩=学术素养*40%+外语水平*30%+创新潜质*30%

综合考核环节录音录像。

(三)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和跨一级学科报考的考生(判断依据为考生所学专业代码的前4位与报考专业代码的前4位是否相同,不同则为跨一级学科)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学位课程(笔试),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综合考核收费180元,按学校规定收取。

综合考核具体时间及安排详见后期学院网站公告。

六、其他

(一)候选人名单及拟录取考生名单等将进行公示,时间将不少于10个工作日,未经公示的候选人不得参加综合考核、不得录取。

(二)对弄虚作假、提供不实信息的申请者,不论何时,一经发现查实,即取消其申请资格、参加考核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将相关行为及处理结果通知其所在单位,并与推荐人一并记入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失信档案。在当年博士生入学考试中作弊的考生,下一不允许报考。

(三)其他未尽事宜,请查看武汉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http://g-view-aid-8327.html和武汉大学关于做好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工作的公告http://及其他后续通知。

(四)信息咨询及联系方式:

电话及传真:027-68754939

邮编:430072

联系人:徐老师

XX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14办公室

导师对博士学位论文评语篇6

如何写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博士研究生主要要完成的工作。由于存在着较高的难度,较长的写作周期,以及在创新,写作规范,实际及理论意义等方面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博士论文的完成一般说来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一篇好的博士论文不仅是一本好的学术专著,而且还是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学术探索成果。一个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就应该达到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学者的转变,就应该变成为所研究领域的一位专家。

尽管对于博士生有着如此高的要求,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存在着一些规律可寻的。下面,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包括自己读博士的经验和带博士生的经验),我简单谈一谈关于如何准备博士论文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一。研读文献

一般来说,一个博士生在入学后就已经确定了其博士论文所属的领域或者方向,因为这是在报考和录取时就确定好了的,除非入学后还要进行修改,而那是另当别论的。在第一年完成博士课程的学习并且取得应有的学分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文献的收集和研读的过程中了。文献的收集及研读对于博士论文来说既是一个开始,又是非常关键的。你过去没有进行过研究,现在也没有仔细研读该领域中别人的研究成果,怎么也不可能搞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所以,在这个工作之前,你只可能是一张白纸,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么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也不会使用该领域中的常用技术,不可能只是这样白版一块就可以做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

1、收集文献

收集文献可以从网络,图书馆,书店和朋友同学那里取得。主要是要先找到一些(哪怕是只有一篇)该领域出现的“近期”的综述性文献,一般是不超过三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什么是综述性文献呢?一般来说,英文的综述性文献在题目上有“„。.review„。”(一般为较为通俗的综述评论)或“survey”(一般为比较专业化的文献综述)这样的字样。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不是在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在回顾,评论某个领域在最近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的研究情况,并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和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进行评论,最后还要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创新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在综述性文献中,作者会罗列出大量的参考文献,并且还要对这些参考文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说。你就可以根据这样的评说和所罗列出来的文献去进一步搜索更多的文献,然后又从那里的参考文献去找出更多的参考文献,如此等等。这样,沿着一条路线,你就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譬如,在一年以内,做到基本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了,也知道这个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了。

另外的一种文献收集方法是根据作者和关键词去检索。当然,即使在同样一个领域里研究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可以事先带着问题去搜索,如公司治理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这就需要使用关键词搜索法了。

如何利用互连网搜索文献?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大致有两种:一是处于选题阶段,还没有论文方向,想找一个合适的方向来做,此时可以在网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阅读一些文献综述,在其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另一种是已经确定了大致方向,希望了解本研究领域的进展,此时应当请教这一领域的专家,搞清楚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牛人,搜索他们的文章—— 国外的传统,很多杂志要介绍某个领域的成就和进展,都会邀请牛人来写综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才可能从这些人的著作中体验这一领域激动人心的发展。

网络搜索技巧我也谈一下:首先,,NBER,此外还有很多大学、研究所也提供了其工作论文免费下载地址,比如Laffont教授创立的IDEI(http://idei.fr/presentation.php)。网站众多,大家慢慢去学会使用。这里不再多讲。Jestor, EconBase,ScienceDirect等也是很好的数据库,不过需要付费使用。

2、研读文献与读书笔记

其实,研读文献应该是与文献的检索过程同时或者是交错进行的。在检索到文献的同时就应该开始进行文献的研读了,同时,在研读文献的同时就应该根据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检索要求去检索新的文献,收集文献是一个不断反复进行的过程。所以是“研读”而不是“阅读”文献,是要求在读文献的时候应该同时捕捉住产生的火花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阅读过程,如进行新的模型的推导及用新的数据进行计算等。在看人家的文章的时候,要养成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去思考的习惯,在读到人家的判断时,应该在自己的心中不断地问着“是吗?为什么?可能不是这样的吧?”,同时试着去找相反的例子,还有在逻辑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就是“研究”。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在读文献的时候,特别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下去读了许多文献之后,很容易就出现新的火花和思如泉涌的情形。但是,过了之后,就容易把它们忘记了。因此,为了在后面写作论文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前面在读文献的时候出现的新的想法和线索,为了不忘记它们。一般要采用做读书笔记的办法。读书笔记的写法是:

(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

(2)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3)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献;(4)重要的是要写心得体会;(5)重要的数据要及时记下来;

(6)前面的过程可能有反复,自己的见解也会有变化的。

在国内收集文献,特别是收集外文文献一般是有困难的;但是在北京图书馆就可以收集到与国外差不多同样的文献,所以,尽量争取去北图收集资料;但是,目前重庆大学图书馆也可以收集到相当多的外文文献;泡图书馆是读博士的必需过程,全世界都是如此,这个环节不可缺少。

二。开题报告

在文献收集和研读的基础上,就要开始进入开题的过程了。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老师们汇报自己的博士论文准备情况,同时让老师们就自己的研究思路给予评论和提出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以及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帮助的目的。开题报告在这个任务目标的引导下,应该就选题,文献综述(除了开题报告之外,博士生还要写专门的文献综述报告,可以结合起来做),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技术路线,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说明,并且接受老师们的批评和建议。这里,有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1)开题报告的性质任务是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准备情况,包括文献资料的收集,研读情况,研究的初步思路,可行性等,同时接受老师们的建议。所以,开题报告与毕业答辩是不同的,学生面对老师的态度不是辩论,而是“咨询”,应该借助这个机会尽可能多地向老师们请教,获得更多的帮助和信息。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过程对于以后的研究和论文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同学们应该加倍注意。

(2)在研究的内容中应该写出要研究的各个方面,要把研究这些方面的问题,方法,初步的思路,可能出现的难点以及如何去应对和解决这些难点的准备性思路都写出来,但文字要简练,因为只是初步的构思,不必长篇累牍。

许多同学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上把研究内容写成象一本书和是毕业论文的目录,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一般地,研究内容从大的方面看应该按照如下的顺序和范围写:第一,选题的意义,包括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首先,要说明选题在理论上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贡献,要说清楚这一点实际上对同学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只有充分掌握了相关的文献以及对于这个领域中的理论发展有充分的了解情况下,才可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然后,要说明研究这个问题在实践上的价值,这需要对于所研究问题的实际用处有所了解;一般地,选题要具有“重要性”,“前沿性”,“可操作性”,还要有方法论上的意义;“重要性“指研究的问题关系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突破口,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具有关键性的推进作用;”可操作性“指预期可以在规定的论文期限内完成,即可以做出来,所以要对难度进行评估,既不要选太容易的题目,也不要选择过于难的题目;“方法论上的意义”是指研究这个问题预期会使用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新方法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有些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平凡的(即人们早已经知道的,或者凭直观就知道的),但是,运用新方法研究这些问题也是有价值的;譬如,老农民可能有许多完全凭经验的方法去预测天气,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科学家运用包括Stocks方程在内的空气动力学的新方法去预测天气,尽管在开始还很难说这种新方法就一定比老方法来得准确一些;方法运用在博士论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在开题报告中要求有对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予以专门的说明;第二,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理论基础研究及回顾等;第三,国内外文献综述;第四,问题的现状,根源以及成因分析;第五,模型或者指标体系研究(构造),这部分是论文的核心,是创新出现的地方,是衡量论文学术水平的关键部分,通常要有数量模型或者是数量指标,也是单独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内容抽取部分;第六,案例分析或实证分析部分,通常是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前面得出来的理论创新结果进行检验或者是用案例进行验证;第七,政策建议,如果说前面的理论研究是对于经济管理问题进行的诊断的话,这里就是在诊断结果的基础上开出药方,对于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基于自己的理论研究的政策建议。在这里。许多同学爱犯的毛病是提出的政策建议的思路与自己在前面进行的理论研究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博士论文都应该按照上面的内容顺序来写,这里这是提供一个参照。但是,大多数论文的内容组织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框架来做的,或者说在这个框架上作一些变动后进行的。(3)创新部分是论文的亮点,要“具体”,“恰当”地写出创新的要点。不要太抽象,要把自己的思路与现有的研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说出来,还要说出自己的思路在什么地方比起现有的研究要高明一些,否则就不能说是“创新”。(4)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不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更不是指答辩的准备和进行过程,许多同学会出现这些偏误。(5)开题报告一定是在文献收集和研读过程之后进行的,因为根据上面说明的逻辑,在之前就做开题报告是不可能按照开题报告应有的内容进行的。所以,为了开题,文献收集和研读是要尽快进行的,要抓紧时间做。(6)方法运用应该写得具体一些,许多同学把这一项写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等诸如此类的大框框,一点也不具体,实际上不知道他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这里要写出具体的方法,如运用博弈论的方法,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甚至更加具体到如“通过在索洛模型中植入不可再生资源投入变量,然后研究人均收入可持续增长是否可以实现或者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实现,从而获得有关可持续发展新模型的方法”等等。

三.研究与重点突破

博士论文中的理论创新是核心,是代表论文水平的标志,也是最困难的。可以这样说,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论文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了。所以,应该先重点突破这一点。同时,因为整个论文基本上是围绕这个问题的突破或创新而展开的,所以,这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无从谈起论文的写作了。因此,先不要忙着写论文,一定要先进行研究,有了成果,才会有东西可以写。因此,学校对于博士生都要求发表论文,特别是要求在一级学报和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因为,如果没有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还是不容易的。

这一个过程是整个论文写作阶段中最困难的。不要急,要慢慢来。要有一个蕴踉的阶段,要多尝试。这个阶段也是最会让人感到沮丧的,自己会发觉自己“很苯”,许多地方都不如人,因为会遭遇许多次的失败,甚至会感到博士论文是做不出来的,甚至会感到想要放弃,„„。。注意,这种感觉是所有人在做博士论文时都会有的,不只是你一个人才会有的感觉,所以一定要坚持。根据我和许多其他人的经验,当这个过程持续一段时间后,火花就会产生了,坚持在最后的就是胜利者。哥德说: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这 一个关键时刻,不要言放弃。

创新要来自新的火花的产生,而新火花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经验,主要是来自多读模型的过程。一般地,看了许多模型后,会产生有关构造新模型的思路;当然,这种新模型的构造一般也是建立在通过修改别人的模型的基础上的,而如果没有读看许多的别人搞的模型,没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般来说是不可能做出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的。这个过程的进行一般具有如下的特点:

(1)通过寻找现有模型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或者不能解决或不能处理的问题,提出修改发展现有模型的必要性;

(2)寻找现有模型存在这种不足的原因,这是一个诊断的过程;(3)发现现有模型的可以进行修改的地方之后,就要着手进行修改工作,这个过程有较大的难度,主要是技术性的难度,即进行模型研究的技术难度;(4)这时应该多与导师联系,多请教别的高手,但更主要的是要多思考多研究,同时还要补充学习自己过去没有掌握的一些技术性研究方法。

四。写作和发表论文

如果成功地解决了上一个阶段的问题,这一个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投递文章要投一级杂志,因为这是要实现解决的问题。博士生被要求在一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否则不能答辩。其它还要在CISSCI目录上的杂志上发表论文若干篇,这些杂志的面要比一级杂志宽一些,难度也要小一些,但也是不太容易的。有人说,现在在杂志上发表论文很难,特别是在一级杂志上,没有熟人是不可能的。因为一级杂志就那么几本,而全国有那么多博士生要发表文章,同时,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有许多的是“人情”和“关系”文章,还有名家名流和大官的文章,剩下的版面才比较公平的留给了自由投稿者。尽管如此,我认为情况还没有想象的那么糟。有些问题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学术腐败是当前十分突出的问题。但是,只要文章写得好,即使是一级杂志,发表文章,甚至是发表多篇文章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譬如,有的博士生(如田盈同学,希望大家向他学习)在入学一到二年中就在一级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了。当然,他们参加了一些基金类课题也是一个原因。在许多一级杂志上,是鼓励基金类课题的研究论文发表的。所以,同学们应该尽量参予一些基金类纵向课题的研究。另外,有模型的文章也更加容易发表一些。学校要求至少要在一级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但是,仅仅是一篇文章还只是刚刚及格,一般要发表两篇以上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五。写作毕业论文

在完成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实际上,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本来也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发表的论文是专题式的,还不是成体系的,需要把不同的专题研究联系起来,链接不同的部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论证系统。这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毕业论文还是学校检验学生整体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方式,所以还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问题。因此,除了学术创新之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还对于文字语言的表达,知识面,论文结构组织和逻辑运用等有一定的要求。

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大力借助于读书笔记。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读书笔记,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基本上就是从读书笔记中来的,或者说是读书笔记的更加系统的整理,深化和扩充而已。

六。关于“创新”的一些补充看法

博士论文对于“理论创新”有着特别的要求,关于这一点,许多同学不太清楚。首先,博士论文对于创新的要求是“理论”上的“创新”,不是在编写程序软件和某一个具体的算法上的改进性“创新”,更不是一个案例的编写或者具体的政策分析,是否有“理论”上的创新应该说是博士论文与MBA毕业论文的根本不同之一。其次,创新的过程有一定的方法可寻,并不是完全靠天上掉馅饼。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创新呢?方法是什么呢?这里有一些经验之谈:

1、类比法,将在某个领域曾经取得过成功的方法运用于另外的一个新的领域;譬如,将在经济学中成功运用过的博弈论方法运用于管理领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这就是E P.Lazear领导的一个基于博弈论方法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领域的创新;

2、假设条件修改法,将现有的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根据所要研究的新的环境进行理由十分充分的修改,取得新的成果;譬如,在通常只含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中加入资源投入要素,可以研究在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问题,从而研究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增长问题;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创新;再譬如,卡尼曼(D.Kahneman)与特伏尔茨基(A.Tversky)将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分为失去的和将获得的边际收益,并且根据心理学的发现即人们总是给予失去的以比即将获得的收益更高的评价,用它作为一个新的一般性假设去取代经济学中原有的假设,从而获得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创新; 3.组合法,将不同的领域加以组合,看能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譬如,将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概念与市场规模结合起来考虑,再将市场规模与分工深化程度结合起来考虑,再将分工深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考虑,就得到了杨晓凯的分工演进经济增长的内生理论创新; 4.特殊到一般

从一般到特殊是大家都会的,但是,逆向思维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成功方法。注意个例观察的一般性推广。从个例中看出一般性的规律就是“启发”;譬如,早在1962年K.Arrow就发现了存在于一些制造业(如飞机制造业)中的“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现象;但是,在1980年代,经教授的一般化,将这种机制假设为长期生产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从而得到他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掀开了所谓“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帷幕。

5、关于科学创新的规律有许多著作讨论,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数学家王梓坤教授的著作《科学发现纵横谈》。

推荐访问:评语 博士学位 导师 导师对博士学位论文评语怎么写 导师对博士学位论文评语范文 导师对博士学位论文评语简短 导师对博士论文的评语 指导教师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博士导师评价 博士生导师对学生评价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 博士毕业论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