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案,菁选2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2-05 12:10:05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案1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设计者与建筑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案,菁选2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案,菁选2篇(范文推荐)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案1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设计者与建筑者别出心裁,因此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画意美。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的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3.掌握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准确性。

  4.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研讨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2.从环境保护和建筑遗产的保护的角度谈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2、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前准备:

  师生搜集与《苏州园林》有关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步骤和实施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足迹,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

  二、出示教学目标(小黑板)

  三、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生字词。

  四、介绍作者: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五.现在请大家齐读一下开头两段,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提问:

  ⑴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明确:

  a、P105

  b、说明方法: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⑵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

  ——P106,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呢?

  ——P106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六、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去体会苏州园林的画意美和文章的语言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

  ——本段第一句。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

  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 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再逐句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于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

  ——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七、简略地看一下7、8、9三段。

  问: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

  ——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

  八、小结:

  刚才我们简要地分析了3-9自然段,这几段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九、下面再进行一些迁移训练: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a、“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如果还有时间,请同学们再阅读一遍课文,深化理解。或者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十、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整体到局部说明事物的方法,学习了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感知苏州园

  林的图画美。希望同学们课后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调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原则。因此,同学们经过自主学习和充分讨论探究,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了自己小组的答案和展示形式。在结合课文分析说明文知识点上,只要准确,不求形式创新。但“欣赏品味”这一环节上,就得靠多种形式来展现各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这种理解和展示中,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学生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案2

  作者:袁聪莲 葛明霞

  一、导入新课,初识苏州园林。

  1.对对子

  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全国园林之全豹

  (三副对联由浅入深、由远及近。以这种方式导入课文,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地位,使学生对本文的说明对象--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有初步的认识。)

  教师总结:第一联,盛赞了苏州园林的美丽,第二、三联,写出了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

  2.请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与上面对联意思相同的词语。

  (要求学生划出标本一词,理解“标本”的含义,幻灯片板书。)

  3.教师介绍苏州园林。

  由陈从周《中国园林散记》:“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引出,并简略介绍苏州园林特点、数量以及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基本情况。

  “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对苏州古典园林的高度评价。(以上文字及四大名园图片都制作成幻灯片,教师一边介绍,一边展播。教师介绍苏州园林,作必要的内容补充,为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感知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作铺垫。)

  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1.学生带问题欣赏介绍苏州园林的风光写实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的解说词为课文内容概括,其中1、2两段为原文,时间大约6分钟。如果全文录读,太费时。)

  (1)这篇课文是介绍苏州某个园林的特点的,还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艺术特征的?

  (2)苏州园林凭什么成为全国园林的标本?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苏州园林的设计师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在哪些方面下了工夫?

  (播放苏州园林风光写实视频,形象的画面与概括的介绍互为补充,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得到美的熏陶,又不露斧凿痕迹地达到了文本内容与课外延伸的融合。)

  2.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这个部分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小问题:

  (1)这篇课文是介绍苏州某个园林的特点的,还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艺术特征的?让学生明确:本文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的艺术特征的。

  (2)文章哪一段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的艺术特征的?(第2段)

  (3)苏州园林凭什么成为全国园林的标本?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苏州园林的设计师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什么?

  苏州园林的设计师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幻灯片板书:完美的图画。)

  (4)为了达到“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从哪些方面下了功夫的?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大声朗读。

  学生找出“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句子并朗读。(幻灯片板书)

  (这四个小问题环环相扣,简洁而重点突出)

  教师补充什么是图画美。

  (因为课文有十多处提及“图画”、“中国画”、“画意”等词,所以必须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图画美是指“中国画”的布局、立意、线条、色彩之美,同时也使苏州园林的特点根植于学生心中,以让学生获得一点鉴赏审美的知识。)

  最后,以四个“讲究”统率哪几个段落(3-6段),引出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重点研读,把握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1.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3-6段,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方面探索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原因(既可独立探究也可小组合作,或互相探讨,或询问老师,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圈点批注)

  思考: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美图画的?苏州园林的美究竟有什么特点?(此为主问题)

  (通过此问题的探索,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也对欣赏园林艺术的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学生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训练,要巧妙地插问,承上启下,使课堂教学流畅,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稍作补充评论,既起到点拨作用又提高学生的认识。

  语言是文章的灵魂,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准确而充满情趣。要把探求苏州园林的艺术之美与品味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结合起来,以体现语文课堂的本色。

  对于文章提到的艺术特点的品析,应随即播放相应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交流内容预设:

  (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自然之趣

  (此处主要扣住“绝不讲究对称”即可。)

  (2)假山池沼的配合有“入画”之感(这一部分重点研读,为学生精读文本提供范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A、假山的特点

  假山的总体特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造型,它们千姿百态,重峦叠嶂;

  搭配,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效果,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都能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教学时用“改词”、“换词”、“移词”、“减词”等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推敲、品味,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

  辨析“艺术”与“技术”。

  学生思考: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删除“仅”字,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行不行?为什么?

  为什么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改成“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行吗?

  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身在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能否改成“一生中见过许多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B、池沼设计特点

  池沼的设计大多引用活水,因地制宜,根据园林的具体情况布置池沼。要求学生说出四点:

  一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二是水面成河道模样,设计决不雷同的小桥;

  三是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若自然,目的是为了“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补充说明:可与《小石潭记》里的描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和“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比较。由此可见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所追求的这样的一种自然之趣,都是为了取得称为一幅画的效果。)

  四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增加了园林的生趣,而且水中养鱼种荷,“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一景。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可以改为“决不相同”吗?不可以,“雷同”是不该相同而相同的意思,突出了苏州园林桥梁的各具情趣)

  用减词法品味下列修饰限制性的词语,领悟它们准确的表达作用。如: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说明比较客观,不排除个别。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板书--课件展示

  (3)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

  这个环节利用抓关键词的方式,抓住“映衬”一词,让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是如何映衬,达到画意之美的?

  A、三个“映衬”:

  高树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这个环节既要让学生领略苏州园林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又要引导学生体会精练而形象富有诗意的语言之美。如: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它形象写出了俯下的高树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画美。

  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繁华和欢娱。“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的图画,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4)近景远景的层次变化之多:

  设计花墙和廊子是为了增加园林的层次和景致的深度。花墙上有各式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层次多了,景致深了,画面就有变化了。

  (请学生欣赏沧浪亭的复廊和廊墙漏窗图片,体会什么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3.感知细小之处的艺术特点。

  原文: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决不容许这幅图画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学生找出句子后,引导学生品味“败笔”这个词。原意--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园林中的败笔指--建得不好的地方……不合图画美的设计……欠美伤美的设计。

  学生交流7-9段学习所得。内容见下:

  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门和窗也具有图案美和雕镂美:

  色彩有中国画的淡雅美:

  (注:如果学生这个环节没有提及且课堂时间不够,就略去或作为课外作业。)

  4.理出课文说明顺序,教师小结。

  课文先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再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也就是从主要到次要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个整体的了解,并以此牵出课文的说明顺序,感受课文严谨的结构。)

  多媒体课件展示板书:

  四、作业。

  说明文要求作者用准确的语言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为了突出这个事物的特征,作者往往会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使用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用准确而充满情趣的语言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请你模仿课文,选择一个地方用准确的语言介绍出来。

  [评析](葛明霞)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对其进行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加以说明,使读者在得到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些欣赏园林的方法。

  课文是范例。语文教学,教师应有“文字、文章、文化”三种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三方面兼顾。本文是一篇结构严谨的说明文,但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充满情趣,是引导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好范本。语言是文章的灵魂。学习一篇文章,注重语言的咀嚼品味,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感悟、积累语言,提高语文能力,方能体现语文课的价值。教学一篇课文,应有文章的整体意识,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既可长文短教,又可避免肢解文本。像《苏州园林》这样的文章,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切不可忽视。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收获,使他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应该是最终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追求是: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案例,即每一堂课,都应该让学生学会点什么,哪怕只有一点。

  鉴于以上认识,本文的教学分三个环节步步深入:一、导入新课,初识苏州园林;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三、重点研读,把握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在本教案设计中,抓住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图画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苏州园林的美究竟有什么特点?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美图画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怎样体现图画之美的?通过对问题的探索,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也对我国的园林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对欣赏园林艺术的方法有初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侧重抓关键词句,用“改词”、“换词”、“移词”、“减词”等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推敲、品味,体会语言的准确精妙之处。主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如:默读、朗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等方式)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的训练。

  本文语言精练,文化意蕴丰富。对联导入,教师的讲解评说适当插入有关苏州园林的知识,引用了一些名家评说和前人诗文,不仅达到激趣的目的,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鉴于学生对苏州园林并不熟悉,为了化抽象的语言为形象,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所以必须精心设计精美的课件,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不露斧凿痕迹地达到了文本内容与课外延伸的融合。

  至于说明方法,因前几篇文章已学过,因课堂时间有限,也不必面面俱到。所以不作教学的重点,如果学生提到,就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袁聪莲,葛明霞,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宁海。本文编校:石在中

推荐访问: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 教案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案 菁选2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案1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案1-3课时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