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案3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1-08 17:50:04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月是故乡明》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是故乡明》,教案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月是故乡明》,教案3篇(完整文档)

《月是故乡明》 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4.学会本课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达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常的,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释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诗。(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3、认识作者: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就是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师过渡:听了对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子,不忘那个小村子的月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开始吧。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悦耳。

  2、检查词语: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我给大家降低了一些难度,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拼音来读一读,这些词是想来读?(出示课件)有一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确,那就是耄耋。我们一起读三遍。

  3、去拼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调换了词语的顺序,谁还想读一读?(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词语。(齐读)刚才我们关注了词语耄耋的读音,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4、课文:词语会读了,那么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老师选取了文中的两个片段。谁想来读一读第一个片段?你的声音真洪亮。第二个片段。

  5、课文内容:课文都已经能读正确读流利了,那么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来说一说?温馨提示:像这样的略读课文可以参看文章上面的阅读提示(生答:写了回忆童年生活和离开家乡后的经历。)概括的不错。

  过渡:那么,作者围绕月亮写了哪些往事和经历呢?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词句,并写下自己的体会。

  (三)精讲课文:预设:家乡月

  师:围绕家乡月写了哪些往事呢?谁来说一说?生:数星星。

  师:你说在家乡数星星的事儿,你能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吗?生读

  师:在月夜里,一个“躺”一个“数”,就写出了作者月夜下数星星的怡然自得。

  师:还有什么事情吗?生:摇知了。

  师:老师觉得这件事情更有趣,你来读一读句子。生读

  师:同学们,有过这种体验吗?没有啊,是啊,现在我们都生活在县城里,这样的体验几乎没有,那么,就让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来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吧。谁来读一读描写摇知了的事情。

  师:同学们,这件事儿是十分有趣的,所以在读的时候语调要轻快一些,活泼一些,听老师来读一读。(师读)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读一读?指生读

  师:月下还有什么事情呢?大家看一看第四自然段,你觉得这个自然段可以概括为什么事?生:赏月亮。

  师:通过这件事,我们能体会到:虽然当时作者的年龄很小,但是面对故乡的月亮,他也感受到了月之美。预设:异乡月

  师过渡:可是小时候的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六年,就背井离乡漂泊天涯啦。在他乡,作者也看到过许许多多的夜月亮。作者都看到过哪些地方的月亮呢?谁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出示)指生读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吗?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我们想一想,我们原先的学习经历,读排比句的时候应该抑扬顿挫。不同的地方,我们要通过自己声音的变化,读出不同的特点来。请你再读一读这个句子。(生再读)

  师:饱览着异国的月亮,作者却思念着故乡的小月亮,让我们齐读这句话。(课件出示)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啦。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师:那么作者这是拿异国的月亮和家乡的小月亮进行什么,对,对比。通过对比,就突出了故乡月亮的美。

  师:那么,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描写的仅仅是这一处吗?还有哪里?谁发现了?请你说。

  师:拿朗润园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做对比。请同学们来看大屏幕。朗润园的景色如此之美,到了晚上的时候,荷塘月色的美景就在季羡林老先生的窗外。但是,季老先生依然忘不掉家乡大伟坑里的那个小月亮。

  师:同学们,无论是异国的月亮,还是朗润园的月亮,这都是异乡月。异乡月和故乡月是同一个月亮吗?是啊,月亮是同一个月亮,但是故乡的月亮在作者心目当中是无可取代的。这就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什么样的感情啊?

  师:你说眷恋,你想说思念,是啊,这就是深深的思乡之情。(板书:思乡)

  (四)拓展“月”古诗词:

  师过渡: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写月亮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那么描写月的诗词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呢?这样,我们左边和右边同学分成两个组,来一个关于月的背诗大赛,好不好?(一分钟的思考时间,别人说过的诗句,你就不能再说了)生答

  师:同学们积累的关于描写月亮的诗词真的是太多了。老师也给大家搜集了一些思乡的诗词。(课件出示)让我们伴着音乐,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思乡的诗吧。

  (五)小练笔

  师:读了这些写月亮表达对故乡思念的古诗,本节课又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月是故乡明》一文,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了。请同学们用上本课表情达意的方法。写一写你的童年和你的家乡。

  (六)作业课下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搜集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诗文或者图片和同学们分享。

  资源文件列表:

《月是故乡明》 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

  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

《月是故乡明》 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让我们想到什么呢?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季羡林,山东清*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练读,师正音。多音字“燕”:yān(燕园) yà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因为*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还有没有别的趣事?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凡的小月亮。

  感受: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时,作者多大年纪?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六、板书设计:

  月

  是 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故 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乡 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

  明呼应前文,情感迸发

  教学反思

  1.借助读前提示,自主阅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学。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读自悟,老师相机指导,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文本,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把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领悟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训练学生写对比句,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

  2.运用习得的学法,自主阅读。

  通过质疑“故乡的月亮好在哪儿”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3.链接相关资料,自主阅读。

  链接相关资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本文有些地方是教学时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光靠老师讲和学生读,是不能让学生完全明白的,我们可以链接一些相关资料辅助一下,这样对学生的自主阅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推荐访问:教案 故乡 《月是故乡明》 教案3篇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