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应用》教案3篇

时间:2022-12-31 15:05:04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1  【学习目标】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的运用.  【学习重点】  直角三角形模型的建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勾股定理应用》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勾股定理应用》教案3篇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1

  【学习目标】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的运用.

  【学习重点】

  直角三角形模型的建立.

  【学习过程】

  一.课前复习

  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区别

  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一:蚂蚁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径问题

  1.3如图,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cm,底面圆的周长是18cm.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思考:

  1.利用学具,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侧面画出几条线路,你认为

  这样的线路有几条?可分为几类?

  2.将右图的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B点在什么位置?从

  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是如何画的?

  1.3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你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画出图形,写出解答过程。

  4.你是如何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

  小结:

  你是如何解决圆柱体侧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问题的?

  探究点二: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如何判断两线垂直?

  1.31.31.3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底边AB,

  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参看P13页雕塑图1-13)

  (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1.31.3(2)李叔叔量得AD的长是30cm,AB的长是40cm,

  BD长是50cm.AD边垂直于AB边吗?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cm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小结:通过本道例题的探索,判断两线垂直,你学会了什么方法?

  探究点三:利用勾股定理的方程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图1-14是一个滑梯示意图,若将滑道AC水*放置,则刚好与AB一样长.已知滑梯的高度CE=3m,CD=1m,试求滑道AC的长.

  1.3

  思考:

  1.求滑道AC的长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什么数学问题?

  2.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写出解答过程。

  小结:

  方程思想是勾股定理中的重要思想,勾股定理反应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正是构建方程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三.新知应用

  1.如图,台阶A处的蚂蚁要爬到B处搬运食物,它怎么走最近?并求出最近距离.

  1.3

  2.如图,在水池的正中央有一根芦苇,池底长10尺,它高出水而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水池一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池边的水面则这根芦苇的长度是()

  1.3

  五.作业布置:习题1.41,3,4题

  【反思】

  一、教师我的体会

  ①、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课这节课,书本总共两个例题,且两个例题都很难,如果一节课就讲这两题难题,那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比较低,另一方面会使学生畏难情绪增加。所以,我简化教材,使教材易于操作,让学生易于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把教材读薄,

  ②、除了备教材外,还备学生。从教案及授课过程也可以看出,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事物有好奇心,但对新知识的钻研热情又不够高,这样,造成教学难度较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处理教材时,把某些数学语言转换成通俗文字来表达,把难度大的运用能力降低为难度稍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乐于面对奥妙而又有一定深度的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③、新课选用的例子、练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运用性强,贴近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既达到学习、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同时,又充分展现出数学教学的重大特征: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勾股定理源于生活,但同时它又能极大的为生活服务。

  ④、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知识显得形象直观,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作用。

  二、学生体会:

  课前,我们也去查阅了一些资料,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以及有关的一些应用,通过这节课,真真发现勾股定理真真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几何图形和几何计算对于勾股定理来说非常广泛,而且以后更要用好它。对于勾股定理都应用时,我觉得关键是找到相关的三角形,并且分清直角边或斜边,灵活机智地进行计算和一些推理。另外与同学间在数学课上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有相互之间的讨论、争辩等协作的机会,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同提高我觉得都是难得的机会。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并且勾股定理的应用中我觉得图形很美,古代的数学家已经有了很好的研究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代的艺术家们也在各方面用到很多,同时在课堂中渐渐地培养了我们的数学兴趣和一定的思维能力。

  不过课堂上老师在最后一题的画图中能放一放,让我们有时间去思考怎么画,那会更好些,自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课上老师鼓励我们尝试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里充满了智慧。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2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将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其中需要学生了解空间图形、对一些空间图形进行展开、折叠等活动。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一章时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事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已经具备解决本课问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当然,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一些探究活动具体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形,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归纳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强,思维活跃,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用矩形纸片做成的圆柱、剪刀、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小试牛刀;第五环节:举一反三;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1.3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后练习

  一、问题引入: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________等于________。如果用a,b和c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________。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________,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3勾股定理的应用:同步检测

  1.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同学们做了许多拉花布置教室,准备召开新年晚会,小刘搬来一架高2.5米的木梯,准备把拉花挂到2.4米高的墙上,则梯脚与墙角距离应为( )

  A.0.7米B.0.8米C.0.9米D.1.0米

  2.小华和小刚兄弟两个同时从家去同一所学校上学,速度都是每分钟走50米.小华从家到学校走直线用了10分钟,而小刚从家出发先去找小明再到学校(均走直线),小刚到小明家用了6分钟,小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小刚上学走了个( )

  A.锐角弯B.钝角弯C.直角弯D.不能确定

  3.如图,是一个圆柱形饮料罐,底面半径是5,高是12,上底面中心有一个小圆孔,则一条到达底部的直吸管在罐内部分a的长度(罐壁的厚度和小圆孔的大小忽略不计)范围是( )

  A.5≤a≤12 B.5≤a≤13 C.12≤a≤13 D.12≤a≤15

  4.一个木工师傅测量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木板的腰、底边和高的长,但他把这三个数据与其它的数据弄混了,请你帮助他找出来,是第( )组.

  A.13,12,12 B.12,12,8 C.13,10,12 D.5,8,4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3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将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其中需要学生了解空间图形、对一些空间图形进行展开、折叠等活动。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一章时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事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已经具备解决本课问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当然,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一些探究活动具体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形,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归纳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强,思维活跃,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用矩形纸片做成的圆柱、剪刀、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小试牛刀;第五环节:举一反三;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1.3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后练习

  一、问题引入: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________等于________。如果用a,b和c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________。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________,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3勾股定理的应用:同步检测

  1.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同学们做了许多拉花布置教室,准备召开新年晚会,小刘搬来一架高2.5米的木梯,准备把拉花挂到2.4米高的墙上,则梯脚与墙角距离应为( )

  A.0.7米B.0.8米C.0.9米D.1.0米

  2.小华和小刚兄弟两个同时从家去同一所学校上学,速度都是每分钟走50米.小华从家到学校走直线用了10分钟,而小刚从家出发先去找小明再到学校(均走直线),小刚到小明家用了6分钟,小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小刚上学走了个( )

  A.锐角弯B.钝角弯C.直角弯D.不能确定

  3.如图,是一个圆柱形饮料罐,底面半径是5,高是12,上底面中心有一个小圆孔,则一条到达底部的直吸管在罐内部分a的长度(罐壁的厚度和小圆孔的大小忽略不计)范围是( )

  A.5≤a≤12 B.5≤a≤13 C.12≤a≤13 D.12≤a≤15

  4.一个木工师傅测量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木板的`腰、底边和高的长,但他把这三个数据与其它的数据弄混了,请你帮助他找出来,是第( )组.

  A.13,12,12 B.12,12,8 C.13,10,12 D.5,8,4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3篇扩展阅读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3篇(扩展1)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3篇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1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将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其中需要学生了解空间图形、对一些空间图形进行展开、折叠等活动。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一章时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事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已经具备解决本课问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当然,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一些探究活动具体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形,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归纳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强,思维活跃,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用矩形纸片做成的圆柱、剪刀、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小试牛刀;第五环节:举一反三;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1.3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后练习

  一、问题引入: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________等于________。如果用a,b和c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________。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________,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3勾股定理的应用:同步检测

  1、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同学们做了许多拉花布置教室,准备召开新年晚会,小刘搬来一架高2.5米的木梯,准备把拉花挂到2.4米高的墙上,则梯脚与墙角距离应为( )

  A、0.7米B、0.8米C、0.9米D、1.0米

  2、小华和小刚兄弟两个同时从家去同一所学校上学,速度都是每分钟走50米、小华从家到学校走直线用了10分钟,而小刚从家出发先去找小明再到学校(均走直线),小刚到小明家用了6分钟,小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小刚上学走了个( )

  A、锐角弯B、钝角弯C、直角弯D、不能确定

  3、如图,是一个圆柱形饮料罐,底面半径是5,高是12,上底面中心有一个小圆孔,则一条到达底部的直吸管在罐内部分a的长度(罐壁的厚度和小圆孔的大小忽略不计)范围是( )

  A、5≤a≤12 B、5≤a≤13 C、12≤a≤13 D、12≤a≤15

  4、一个木工师傅测量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木板的腰、底边和高的长,但他把这三个数据与其它的数据弄混了,请你帮助他找出来,是第( )组。

  A、13,12,12 B、12,12,8 C、13,10,12 D、5,8,4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2

  课题:

  勾股定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结论获得成就感,培养探索热情和钻研精神;同时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面积法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ppt,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课件放映图片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年希腊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美丽的勾股树,2002年国际数学大会会标等。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之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

  (二)学习新课问题一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情形(通过多媒体给出图形),判断外围三个正方形面积有何关系?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里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你能观察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什么?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有这样的性质:两直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那么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请大家画一个任意的直角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问题二是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情形,判断这时外围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通过这个观察和验算这个直角三角形外围的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通过前面对两个问题的验证,可以得到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三)巩固练习

  1、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解决课程开始时提出的情境问题。

  (四)小结

  1、背景知识介绍

  ①《周髀算径》中,西周的商高在公元一千多年前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规律;

  ②康熙数学专著《勾股图解》有五种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积求勾股法是他的独创。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写方程了吗?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练习18.1中的1、2、3题。板书设计: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探究能够发现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用测量和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并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探究以及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并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结合课本第六页谈一谈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课件观察后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

  3、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图1—2中,A,B,C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后得到结论:A+B=C。

  二、层层深入、探究新知

  1、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3)

  提问:(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2)从图1—2,1—3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

  2、议一议

  图1—2、1—3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1)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得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2)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

  3、想一想

  我们常见的电视的尺寸: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还是指的是屏幕的宽?那他指什么呢?能否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检验一下电视剧的尺寸是否合格?

  三、巩固练习。

  1、在图1—1的问题中,折断之前旗杆有多高?

  2、错例辨析:△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5即:c=5辨析:

  (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三角形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未交待C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四、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以及自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老师加以纠正和补充。

  五、布置作业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3篇(扩展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3篇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1

  一、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P83例2)让学生养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例2(补充)培养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进一步养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课堂引入

  创设情境:在军事和航海上经常要确定方向和位置,从而使用一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三、例习题分析

  例1(P83例2)

  分析:⑴了解方位角,及方位名词;

  ⑵依题意画出图形;

  ⑶依题意可得PR=12×1.5=18,PQ=16×1.5=24,QR=30;

  ⑷因为242+182=302,PQ2+PR2=QR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QPR=90°;

  ⑸∠PRS=∠QPR-∠QPS=45°。

  小结:让学生养成“已知三边求角,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意识。

  例2(补充)一根30米长的细绳折成3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条边的长度比较短边长7米,比较长边短1米,请你试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分析:⑴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先求三角形的三边长;

  ⑵设未知数列方程,求出三角形的三边长5、12、13;

  ⑶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由52+122=132,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解略。

  四、课堂练习

  1.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80m后,又走了60m,再走100m回到原地。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了80m后,又走60m的方向是。

  2.如图,在操场上竖直立着一根长为2米的测影竿,早晨测得它的影长为4米,中午测得它的影长为1米,则A、B、C三点能否构成直角三角形?为什么?

  3.如图,在我国沿海有一艘不明国籍的轮船进入我国海域,我海军甲、乙两艘巡逻艇立即从相距13海里的A、B两个基地前去拦截,六分钟后同时到达C地将其拦截。已知甲巡逻艇每小时航行120海里,乙巡逻艇每小时航行50海里,航向为北偏西40°,问:甲巡逻艇的航向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2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它可用边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及“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所学的垂直*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做类比对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流畅,思维活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1)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学生将上节课所学习的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书写出来.这里分别找学生口述文字;用符号、图形的形式板书逆命题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2)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判断上述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投影)

  勾股定理的内容

  文字叙述(投影显示)

  符号表述

  图形(画在黑板上)

  2、逆定理的获得

  (1)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定理的逆命题表述出来

  (2)学生自己证明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有下面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强调说明:(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①角为 、②垂直、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 定理的应用(投影显示题目上)

  例1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则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例2 如图,已知:CD⊥AB于D,且有

  求证:△ACB为直角三角形。

  以上例题,分别由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完善.(教师做总结)

  4、课堂小结:

  (1)逆定理应用时易出现的错误: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最大边)

  (2)判定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种方法:结合勾股定理和代数式、方程综合运用。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131#9

  b、上交作业:已知:如图,△DEF中,DE=17,EF=30,EF边上的中线DG=8

  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3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它可用边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及“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所学的垂直*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做类比对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流畅,思维活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1)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学生将上节课所学习的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书写出来.这里分别找学生口述文字;用符号、图形的形式板书逆命题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2)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判断上述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投影)

  勾股定理的内容

  文字叙述(投影显示)

  符号表述

  图形(画在黑板上)

  2、逆定理的获得

  (1)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定理的逆命题表述出来

  (2)学生自己证明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有下面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强调说明:(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①角为 、②垂直、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 定理的应用(投影显示题目上)

  例1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则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例2 如图,已知:CD⊥AB于D,且有

  求证:△ACB为直角三角形。

  以上例题,分别由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完善.(教师做总结)

  4、课堂小结:

  (1)逆定理应用时易出现的错误: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最大边)

  (2)判定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种方法:结合勾股定理和代数式、方程综合运用。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131#9

  b、上交作业:已知:如图,△DEF中,DE=17,EF=30,EF边上的中线DG=8

  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3篇(扩展3)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3篇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1

  一、教学目标:

  掌握勾股定理,能用勾股定理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掌握勾股定理,能用勾股定理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勾股定理,并利用它们的特征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 1、如图①在RT△ABC中,∠C=90o,由勾股定理,

  得c2=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

  2、在Rt△ABC中,∠C=90o

  ① 若a=1,b=2,则c2=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

  ② 若a=1,c=2,则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

  ③ 若c=10,b=6, 则a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_________

  (二)综合应用:

  例1:(1)在长方形ABCD中AB、BC、AC大小关系?

  (2)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1所示。

  ①若有一块长3米,宽0.8米的薄木板,问怎样从门框通过?

  ②若薄木板长3米,宽2.2米呢?为什么?

  解:(1)___________________

  ( 2)答: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

  在Rt△ABC中, 由勾股定理,得AC2=AB2+BC2=________=___

  因为AC______木板的宽,所以木板_________从门框内通过。

  (三)巩固提高

  1、已知要从电杆离地面5米处向地面拉一条长7米的电缆,

  求地面电缆固定点A到电线杆底部B的距离。

  解:由题意得,在Rt△ABC中: =5米, =7米

  根据勾股定理,得AB2=

  ∴AB=

  2、如图,一个圆锥的高AO=2.4cm,底面半径OB=0.7cm,

  求AB的长。

  解:

  3、如图,为了求出位于湖*的两点A、 B之间的距离,一个观测者在点C设桩,使三角形ABC恰好为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得到AC长160米,BC长128米.问从点A穿过湖到点B有多远?

  解:由题意得:在 中,

  根据勾股定理得:

  ∴AB=

  ∴从点A穿过湖到点B有

  4、求下列阴影部分的面积:

  (1) 阴影部分是正方形; (2) 阴影部分是长方形; (3) 阴影部分是半圆.

  正方形的边长=

  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_ ______

  (2)

  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

  (3)

  圆的半径=

  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

  5、一旗杆离地面6米处折断,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8米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少米?

  (提示:折断前的长度应该是AB+BC的长)

  解:

  6、如图所示,求矩形零件上两孔中心A和B的距离。

  (精确到0.1mm)(分析:求两孔中心A和B的距离即

  求线段____的长度)

  解: 如图:AC=

  BC=

  ∵Rt△ABC中,∠C=90o,

  由勾股定理,得

  ∴AB2=_________=

  ∴AB=

  答:

  7、在△ABC中,∠C=900,AB=10。

  (1)若∠B=300,求BC、AC。

  (2)若∠A=450,求BC、AC。

  8、如图,一个3米长的梯子AB,斜着靠在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的距离为2.5米。

  ①求梯子的底端B距墙角O多少米?

  ②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角下滑0.5米至C,请同学们:

  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0.5米吗?

  算一算,底端滑动的距离近似值是多少?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9、一艘轮船以16海里/时的速度离开港口A向东南方向航行。另一艘轮船在同时同地以12海里/时的速度向西南方向航行,它们离开港口一个半小时后相距多远?(自已画图,标字母,求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作业

  (六)课堂反思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2

  一、教学目标:

  掌握勾股定理,能用勾股定理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掌握勾股定理,能用勾股定理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勾股定理,并利用它们的特征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 1、如图①在RT△ABC中,∠C=90o,由勾股定理,

  得c2=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

  2、在Rt△ABC中,∠C=90o

  ① 若a=1,b=2,则c2=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

  ② 若a=1,c=2,则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

  ③ 若c=10,b=6, 则a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_________

  (二)综合应用:

  例1:(1)在长方形ABCD中AB、BC、AC大小关系?

  (2)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1所示。

  ①若有一块长3米,宽0.8米的薄木板,问怎样从门框通过?

  ②若薄木板长3米,宽2.2米呢?为什么?

  解:(1)___________________

  ( 2)答: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

  在Rt△ABC中, 由勾股定理,得AC2=AB2+BC2=________=___

  因为AC______木板的宽,所以木板_________从门框内通过。

  (三)巩固提高

  1、已知要从电杆离地面5米处向地面拉一条长7米的电缆,

  求地面电缆固定点A到电线杆底部B的距离。

  解:由题意得,在Rt△ABC中: =5米, =7米

  根据勾股定理,得AB2=

  ∴AB=

  2、如图,一个圆锥的高AO=2.4cm,底面半径OB=0.7cm,

  求AB的长。

  解:

  3、如图,为了求出位于湖*的两点A、 B之间的距离,一个观测者在点C设桩,使三角形ABC恰好为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得到AC长160米,BC长128米.问从点A穿过湖到点B有多远?

  解:由题意得:在 中,

  根据勾股定理得:

  ∴AB=

  ∴从点A穿过湖到点B有

  4、求下列阴影部分的面积:

  (1) 阴影部分是正方形; (2) 阴影部分是长方形; (3) 阴影部分是半圆.

  正方形的边长=

  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_ ______

  (2)

  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

  (3)

  圆的半径=

  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

  5、一旗杆离地面6米处折断,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8米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少米?

  (提示:折断前的长度应该是AB+BC的长)

  解:

  6、如图所示,求矩形零件上两孔中心A和B的距离。

  (精确到0.1mm)(分析:求两孔中心A和B的距离即

  求线段____的长度)

  解: 如图:AC=

  BC=

  ∵Rt△ABC中,∠C=90o,

  由勾股定理,得

  ∴AB2=_________=

  ∴AB=

  答:

  7、在△ABC中,∠C=900,AB=10。

  (1)若∠B=300,求BC、AC。

  (2)若∠A=450,求BC、AC。

  8、如图,一个3米长的梯子AB,斜着靠在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的距离为2.5米。

  ①求梯子的底端B距墙角O多少米?

  ②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角下滑0.5米至C,请同学们:

  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0.5米吗?

  算一算,底端滑动的"距离近似值是多少?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9、一艘轮船以16海里/时的速度离开港口A向东南方向航行。另一艘轮船在同时同地以12海里/时的速度向西南方向航行,它们离开港口一个半小时后相距多远?(自已画图,标字母,求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作业

  (六)课堂反思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3篇(扩展4)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10篇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1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采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应用”的教学方法,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我在探索的过程中补充了一个倒水实验,(放片子)我个人觉得效果很好,它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不是所有三角形三边都有a2+ b2= c2的`关系,只有直角三角形三边才存在这种关系,并且实验很具有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而且是在学生的学习疲劳期出现,达到了再次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一举多得。

  除了探究出勾股定理的内容以外,本节课还适时地向学生展现勾股定理的历史,特别是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练习反馈中既有勾股定理的基本应用,还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成就感,又使学生深刻了解勾股定理的广泛应用。

  让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从内容,到数学思想方法,到获取知识的途径等方面。给学生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说。这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点滴,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

  作业为了达到提高巩固的目的,期望学生能主动地探求对勾股定理更深入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这节课,备课、上课后,我个人还有一些困惑,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放片子),原本的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感觉学生反映**。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景更合适?

  二是:探究问题的设计(放片子),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如何设计探究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效果?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公式课,探索勾股定理和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由此可见,勾股定理是对直角三角形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引导学生‘做’数学”,选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先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归纳验证,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这样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进一步理解并运用归纳猜想,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感悟到: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去探究。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故事场景→发现新知→深入探究→网络信息→规律猜想→数字验证→拼图效果→实践应用→拓展提高→回顾小结→整体感知等环节共六个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勾股定理,应用勾股定理,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本节课中的学生对用地砖铺成的地面的观察发现,计算建立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正方形面积,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发现,自我小结等,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发展了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由展示生活图片,感受生活中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引导学生将生活图形数学化。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由实际问题:工人师傅要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支架,一般会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除了我们已知的不等关系以外,是不是还存在着我们未知的等量关系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由学生观察地砖铺成的地面,分别以图中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求出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尤其计算建立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正方形面积。

  这样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主动建立了由形到数,由数到形的联想,同时也初步感受到对于直角三角形而言,三边满足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得出结论后,还要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勾股定理,如符号语言:Rt△ABC中,∠C=90,AC2+BC2=AB2(或a2+b2=c2),因为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其次,介绍“勾,股,弦”的含义,进行点题,并指出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最后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这样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勾股定理的丰富内涵与文化背景,陶冶情操,丰富自我,从中得到深层次的发展。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3

  勾股定理整章书的内容很少,就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节课是勾股定理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和学生一起探究勾股地理的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感觉有几个方面需要转变的。

  一、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高效课堂中教学模式需要进行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学习,在探究勾股定理的发现时分四人一小组由同学们合作探讨作图,去发现有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具有这种关系,有的直角三角形不具有这种性质。可仍然证明不了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之后用拼图的方法再来验证一下。让学生们拿出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利用拼图和面积计算来证明 + =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展示拼图方法,课件辅助演示。

  新课标下要求教师个人素质越来越高,教师自身要不断及时地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接受新信息,对自己及时充电、更新,而且要具有幽默艺术的语言表达能力。既要有领导者的组织指导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被学生欣赏佩服的魅力,只有学生配合你,信任你,喜欢你,教师才能轻松驾御课堂,做到应付自如,高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室出题,学生做”的传统教学摸模式,已严重阻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会造成机械的学习知识,形成懒惰、空洞的学习态度,形成数学的呆子,就像有的大学毕业生都不知道1*方米到底有多大?因此,高效课堂上要求老师一定要改变角色,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把学生想到的,想说的想法和认识都让他们尽情地表达,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与引导,这样做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而且能充分发挥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与日剧增。

  二、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探索、研究、体会学习过程。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是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我们这儿的学生起点低、数学基础差、实践能力差,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非常不利的。课堂中要特别关注:

  1、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加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关注学生能否在活动中积思考,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进行积极的联想(数形结合)以及学生能否有条理的表达活动过程和所获得的结论等;

  2、关注学生的拼图过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拼得的正方形验证勾股定理。

  3、学习的知识性:掌握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提高教学科技含量,充分利用多媒体。

  勾股定理知识属于几何内容,而几何图形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来,学生认识图形的初级阶段中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始于观察、测量、比较等直观实验手段,现代儿童认识几何图形亦如此,可以通过直观实验了解几何图形,发现其中的规律。然而,因为几何图形本身具有抽象性和一般性,一种几何概念可能包含无限多种不同的情形,例如有无数种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对一种几何概念所包含的一部分具体对象进行直观实验所得到的认识,一定适合其他情况验回答不了的问题。因此,一般地,研究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作了认真的考虑和精心的设计,把推理证明作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教科书的几何部分,要先后经历“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几个层次,有意识地逐步强化关于推理的初步训练,主要做法是在问题的分析中强调求解过程所依据的道理,体现事出有因、言之有据的思维习惯。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直观实验手段在教学中日益增加,本节课利用我们学校建立了电教教室,通过制作课件对于几何学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4

  通过复习让学生充分回忆前面学习的有关三角形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回忆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特别是面积法来验证勾股定理,是本章教学的难点,对此学生应该先形成一个印象、概念,然后才能学习掌握好。

  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两条直角边求斜边,这是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在上节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练习过。但为什么本节课中仍然有部分学生出错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太多,方法也较多、较灵活,因而学生对每一个内容与方法都仍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仍没达到理解掌握的程度。因此,当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问题时,往往就产生了思维上存在的缺点,从而出现各种错误。另一方面,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采用一种“一问齐答”的问答形式,这样会容易掩盖学生的.真实想法。其实,在解答此问题时,教师很容易就走进了这样的问答方式,原因在于我们认为这样的问题太简单了,上节课学生也似学会了,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忽视的教学。可现实却往往不是这样的,我们认为简单的知识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往往是不简单的。因此,教学中应尽量少用“一问齐答”的欺骗教师的问答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养成反思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

  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变式,可以让学生自我检查对知识与方法是否能真正达到理解、掌握与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解答这个问题的方法其实就是验证勾股定理所用到的方法——面积法。在课堂教学之初始让学生回忆上一堂课的方法,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这里再提出来时学生就不会感到突然和陌生,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问题的解答时,并不是把问题的解答方法与过程全部一下子出来,而是引导学生经过一步步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在思考与感悟中得到问题的解答,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此时能对已经解答出来的同学大力表扬,并让学生引导学生来解答余下的问题,那么效果会更好。

  数学问题生活化,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课程改革后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实施的内容。在解答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关键在于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然后才能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理解、转化,而更多时候需要的是学生自己探索、尝试,并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途径。本题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反思答案与方法的合理性,那么效果会更好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

  这是课程改革以来出现的最多问题之一。课堂教学任务要完成,而课堂又要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呢?在本课最后的这个环节里,如果能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学生的方法,特别是面积法,然后再给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巩固,那么效果肯定会比这样匆匆结束课堂要好。但是,这部分知识内容又什么时候来解决呢?不解决行不行呢?这是课后困扰我的问题。“课堂教学应基于自身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论是课前预设(备课)还是课堂教学过程,都应以使绝大部分学生能真正学习掌握好为基础。”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后,我自己对有效的课堂产生了一个这样的认识。在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这个问题上,我想应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兼顾教学内容的完成,如果发生矛盾时,那么我想是不是仍应以学生为中心呢?这样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怎么办呢?影响教学进度又怎么办呢?考试又怎么办呢?……。其实,归根到底是:考试了怎么办呢?课程改革已走到了第七个年头,考试始终是一根有形无形的指挥棒在影响着我们每堂课的教学,在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甚至于影响我们的教学理想。其实我们都很清楚,这样匆匆的进行课堂教学,虽然表面上看是完成了教学内容,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掌握好,考试时真的出现时学生仍是无法解答,那么,这样的教学岂不是也是无效的吗?无效的教学是不是在浪费学生的精力与时间呢?这样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了呢?想到这,我越感不安了

  因此,如果有机会再上这节课,就算前面能提高一点效率,节省一点时间,我也会省去后面的那部分内容,增加一些有趣味的生活问题,总结与反思本课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对本课学习掌握得更好,对自身的数学学习更有自信。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5

  一、教师我的体会:

  ①、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课这节课,书本总共两个例题,且两个例题都很难,如果一节课就讲这两题难题,那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比较低,另一方面会使学生畏难情绪增加。所以,我简化教材,使教材易于操作,让学生易于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②、除了备教材外,还备学生。从教案及授课过程也可以看出,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事物有好奇心,但对新知识的钻研热情又不够高,这样,造成教学难度较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处理教材时,把某些数学语言转换成通俗文字来表达,把难度大的运用能力降低为难度稍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乐于面对奥妙而又有一定深度的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③、新课选用的例子、练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运用性强,贴近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既达到学习、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同时,又充分展现出数学教学的重大特征: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勾股定理源于生活,但同时它又能极大的为生活服务。

  ④、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知识显得形象直观,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作用。

  二、学生体会:

  课前,我们也去查阅了一些资料,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以及有关的一些应用,通过这节课,真真发现勾股定理真真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几何图形和几何计算对于勾股定理来说非常广泛,而且以后更要用好它。对于勾股定理都应用时,我觉得关键是找到相关的三角形,并且分清直角边或斜边,灵活机智地进行计算和一些推理。另外与同学间在数学课上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有相互之间的讨论、争辩等协作的机会,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同提高我觉得都是难得的机会。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并且勾股定理的应用中我觉得图形很美,古代的数学家已经有了很好的研究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代的艺术家们也在各方面用到很多,同时在课堂中渐渐地培养了我们的数学兴趣和一定的思维能力。

  不过课堂上老师在最后一题的画图中能放一放,让我们有时间去思考怎么画,那会更好些,自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课上老师鼓励我们尝试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里充满了智慧。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6

  本节课首先由口答引入相关知识点,激起本单元知识的.初步回顾,再借小题夯实基础知识点,构建本单元知识的结构框架,然后运用例题规范知识点应用,梳理本单元的数学思想方法,接着通过对课本习题延伸,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视野和思路,最后分层设计课堂练习,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整个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归纳等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有关概念及其相关知识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本单元复习课的设计着重体现把学生作为主动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注重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继续探求的动力。在复习时给于了学生不同题目的类型,使他们能够充分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重通过复习,让学生能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系统化,加强前后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反思本节复习课的教学,大致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开始设计的问题:

  ①勾股定理的图形证明,

  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及联想,

  ③知识综合应用。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达到梳理本章内容,建立一定知识体系的目的。关注了学生运用例子说明自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复述教科书上的结论。

  2. 设计的题目既考察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注重了综合课的特点,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利用。

  3. 设计的问题尽量与实际问题有联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生活实际,这一点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不足之处:

  1. 设计题目多,不够精,时间紧,没能按时完成。

  2.教师不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有些学生还是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3.教师在课堂灵活处理上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学习完善。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7

  勾股定理整章书的内容很少,就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节课是勾股定理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和学生一起探究勾股地理的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感觉有几个方面需要转变的。

  一 、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高效课堂中教学模式需要进行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学习,在探究勾股定理的发现时分四人一小组由同学们合作探讨作图,去发现有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具有这种关系,有的直角三角形不具有这种性质。可仍然证明不了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之后用拼图的方法再来验证一下。让学生们拿出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利用拼图和面积计算来证明 + =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展示拼图方法,课件辅助演示。 新课标下要求教师个人素质越来越高,教师自身要不断及时地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接受新信息,对自己及时充电、更新,而且要具有幽默艺术的语言表达能力。既要有领导者的组织指导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被学生欣赏佩服的魅力,只有学生配合你,信任你,喜欢你,教师才能轻松驾御课堂,做到应付自如,高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室出题,学生做”的传统教学摸模式,已严重阻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会造成机械的学习知识,形成懒惰、空洞的学习态度,形成数学的呆子,就像有的大学毕业生都不知道1*方米到底有多大?因此,高效课堂上要求老师一定要改变角色,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把学生想到的,想说的想法和认识都让他们尽情地表达,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与引导,这样做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而且能充分发挥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与日剧增。

  二、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探索、研究、体会学习过程。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是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我们这儿的学生起点低、数学基础差、实践能力差,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非常不利的。课堂中要特别关注:

  1、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加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关注学生能否在活动中积思考,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进行积极的联想(数形结合)以及学生能否有条理的表达活动过程和所获得的结论等;

  2、关注学生的拼图过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拼得的正方形验证勾股定理。

  3、学习的知识性:掌握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提高教学科技含量,充分利用多媒体。

  勾股定理知识属于几何内容,而几何图形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来,学生认识图形的初级阶段中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始于观察、测量、比较等直观实验手段,现代儿童认识几何图形亦如此,可以通过直观实验了解几何图形,发现其中的规律。然而,因为几何图形本身具有抽象性和一般性,一种几何概念可能包含无限多种不同的情形,例如有无数种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对一种几何概念所包含的一部分具体对象进行直观实验所得到的认识,一定适合其他情况验回答不了的问题。因此,一般地,研究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作了认真的考虑和精心的设计,把推理证明作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教科书的几何部分,要先后经历“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几个层次,有意识地逐步强化关于推理的初步训练,主要做法是在问题的分析中强调求解过程所依据的道理,体现事出有因、言之有据的思维习惯。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直观实验手段在教学中日益增加,本节课利用我们学校建立了电教教室,通过制作课件对于几何学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8

  今后的教学中:

  (1)立足教材,钻研教学大纲的要求;试卷中较多题目是根据课本的题目改编而来,从学生的考试情况来看课本的题目掌握不理想,这说明在*时的教学中对书本的重视不够,过多地追求课外题目的训练,但忽略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课本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课堂上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多机会给学生展示,表演,讲题,把思路和方法讲出来,使学生更清淅地理解题目,提升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多点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加强例题示范教学,培养学生解题书写表达。

  (4)多一些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渗透,少一些知识的生搬硬套。

  (5)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系统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纵向、横向知识链,从知识的联系和整体上把握基础知识。

  (6)针对学生的两极分化,加强课外作业布置的针对性。让每个学生课外有适合的作业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提高课外学习的效率,减轻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正确看待学生学习数学的差异,克服两极分化。数学课堂上多考虑、关照中下生,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听得进,肯用手。

  (7)教师在*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致力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课本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时要关注课本、关注运算能力、关注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9

  我用了4课时讲授了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的第十八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我主要讲授的是勾股定理的探究和验证,并举例计算有关直角三角形已知两边长求第三边的问题;第二课时我主要讲授了各种类型的有关直角三角形边长或者面积相关问题;第三课时讲授了如何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四课时主要讲授了怎样在数轴上找出无理数对应的点。这4个课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发现法;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无论是引入、拼图,还是历史回顾,我都注意去调动学生,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因此,课堂效率较高。勾股定理作为“千古第一定理”,其魅力在于其历史价值和应用价值,因此我注意充分挖掘了其内涵。特别是让学生事先进行调查,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既加深了对勾股定理文化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拼图活动,并自制精巧的课件让学生从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师生共同探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课时我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在探索勾股定理的整个过程中,本节课始终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引导或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来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现勾股定理,本节课首先情景创设激发兴趣,再通过几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一特殊情形入手,自然过渡到探究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计算面积,分析数据,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进而得到勾股定理。

  第三课时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由实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勇于验证等一系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得出定理,并运用定理进一步巩固提高,切实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理念。对于拼图验证,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所以,教学中,教师给予了学生适当的.指导与鼓励,教师较好地充当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另外教会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课前查资料,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归类总结能力;课上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观察能力、猜想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本节课拼图验证的方法以前学生没接触过,稍嫌吃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活动,提高其实践能力。

  第四课时我另外向学生介绍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以赵爽的“弦图”为代表,用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以欧几里得的证明方法为代表,运用欧氏几何的基本定理进行证明;以刘徽的“青朱出入图”为代表,“无字证明”。

  总的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比较好,都能够达到预期要求,但介于有关勾股定理的类型题很多,不能一一为学生讲解,但我还是建议将北师大版本中的《蚂蚁怎样走最近》的类型题加入本教材。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10

  本节课主要是以基础知识复习为主,重点是复习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以及它们的简单应用。首先学生回顾这章书的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章书的知识结构框图;接着学生提出疑难点,教师根据学生所提的疑难点以及*常学生在作业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然后学生完成针对练习;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这节课的流程:知识点回顾——例题展现——针对练习——反馈——巩固——拓展。学生通过讨论、听讲、练习、小结等,进一步巩固了本章的各知识点,同时也解决了学习中的困惑。总的来说,这节课是基本完成了任务,但课堂气氛有点沉闷。如何改进会更好呢?因此引发了我对复习课的一些思考。

  1、知识点回顾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画知识框架图。很多学生对复习课不重视,因此在上课时可以先进行一次当堂测试,让学生把这章书的两大内容用文字或数学语言写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测试情况进行评价,引起学生的重视。

  2、练习题尽量要精简,避免题海战术。

  3、在讲例题时,可以请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来讲。这样得以调动课堂气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4、学生在做巩固练习时,教师应该着重辅导后进生。

  5、在讲评练习时学生总是不爱听,因为优生已经懂了,不想听,差生又因为讲解不够详细而听不懂,所以也听不进去。此时可以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教师公布答案后,由每小组中数学成绩较好的同学给同组中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这样的效果往往比老师在上面讲评的效果好很多。

  6、学生的计算能力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7、把学生常出错的地方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8、学生一定要提前预习这章讲学稿,否则一节课是无法完成这么多内容的。

  除此之外,在这节课中还应该加强以下的几个思想的渗透。

  一、分类思想1、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条边,不知道是直角边还是斜边时,应分类讨论。

  二、方程思想1、直角三角形中,当无法已知两边求第三边时,应采用间接求法。

  2、灵活地寻求题中的等量关系,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

  三、展开思想1、几何体的表面路径最短问题,一般展开表面成*面。

  2、利用两点间线段最短及勾股定理求解。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3篇(扩展5)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5篇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1

  [教学分析]

  勾股定理是揭示三角形三条边数量关系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正是这章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探索、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进行正确的应用。

  本节教科书从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谈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一些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发现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勾股定理,这时教科书以命题的形式呈现了勾股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教科书正文中介绍了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之后,通过三个探究栏目,研究了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掌握勾股定理,发展几何思维。

  2、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简单的合情推理与数学说理

  二、 过程与方法

  引入两段中西关于勾股定理的史料,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引发同学们的思考。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经历小组协作与讨论,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并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知识。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亲自动手对勾股定理进行探索与验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重点与难点

  1、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2熟练运用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一情景

  以*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为引,介绍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时的对话,为勾股定理的出现埋下伏笔。

  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

  2、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二情景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种特性。

  二、师生协作,探究问题

  1、现在请你也动手数一下格子,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2、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3、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三、得出命题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解释: 由于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把它叫做勾股定理。

  四、勾股定理的证明

  赵爽弦图的证法(图2)

  第一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 ,斜边为 的直角三角形围在外面形成的。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加上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外围正方形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第二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 ,斜边为 的

  角三角形拼接形成的(虚线表示),不过中间缺出一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小洞”。

  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等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加上正方形“小洞”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这种证明方法很简明,很直观,它表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高超的证题思想和对数学的钻研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应用举例,拓展训练,巩固反馈。

  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和使用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问题,你可以吗?试一试。

  例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六、归纳总结1、内容总结:探索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利于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方法归纳:数方格看图找关系,利用面积不变的方法。用直角三角形三边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观察归纳注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表示正方形面积,再次验证自己的发现。

  七、讨论交流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他们模糊不清的概念,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通过提示性的引导,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概念豁然开朗,为后面勾股定理的应用打下基础。

  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大家很快就通过数格子发现了勾股定理的规律。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吗?跟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同学们课后在反思天地中都发表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证明过程;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数学思考

  1.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2.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

  三解决问题

  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体会数形结合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四情感态度

  1.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关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应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二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等。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孕新,引入课题

  问题:

  (1)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2) 求以线段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的长:

  ① a=3,b=4

  ② a=2.5,b=6

  ③ a=4,b=7.5

  (3) 分别以上述abc为边的三角形的形状会是什么样的呢?

  二动手实践,检验推测

  1.把准备好的一根打了13个等距离结的绳子,按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摆放成一个三角形,请观察并说出此三角形的形状?

  学生分组活动,动手操作,并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作出实践性预测.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并帮助指导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命题.在此基础上,介绍:古埃及和我国古代大禹治水都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直角的.

  2.分别以2.5cm6cm6.5cm和4cm7.5cm8.5cm为三边画出两个三角形,请观察并说出此三角形的形状?

  3.结合三角形三边长度的*方关系,你能猜一猜三角形的三边长度与三角形的形状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三探索归纳,证明猜想

  问题

  1.三边长度分别为3 cm4 cm5 cm的三角形与以3 cm4 c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得到的?

  2.你能证明以2.5cm6cm6.5cm和4cm7.5cm8.5cm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3.如图18.2-2,若△ABC的三边长

  满足

  ,试证明△ABC是直角三角形,请简要地写出证明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并适时诱导,指导学生完成问题3的.证明.之后,归纳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四尝试运用,熟悉定理

  问题

  1例1:判断由线段

  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

  (2)

  2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要使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第三条边长是多少?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特别关注学生在练习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能否熟练地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类比模仿,巩固新知

  1.练习:练习题13.

  2.思考:习题18.2第5题.

  部分学生演板,剩余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小结梳理,内化新知

  六1.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作业:

  (1)必做题:习题18.2第1题(2)(4)和第3题;

  (2)选做题:习题18.2第46题.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3

  一、全章要点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则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证明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 , ,化简可证.

  方法二: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

  大正方形面积为 所以

  方法三: , ,化简得证

  4、勾股数 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 ; ; ; ;8,15,17;9,40,41等

  二、经典训练

  (一)选择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 a、b、c是△ABC的三边,则a2+b2=c2;

  B.若 a、b、c是Rt△ABC的三边,则a2+b2=c2;

  C.若 a、b、c是Rt△ABC的三边, ,则a2+b2=c2;

  D.若 a、b、c是Rt△ABC的三边, ,则a2+b2=c2.

  2. △ABC的三条边长分别是 、 、 ,则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B. C. D.

  3.直角三角形中一直角边的长为9,另两边为连续自然数,则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21 B.120 C.90 D.不能确定

  4.△ABC中,AB=15,AC=13,高AD=12,则△ABC的周长为( )

  A.42 B.32 C.42 或 32 D.37 或 33

  (二)填空题:

  5.斜边的边长为 ,一条直角边长为 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 .

  6.假如有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三边 、 、 之间应满足 ,其中 边是直角所对的边;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 、 、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其中 边是 边, 边所对的角是 .

  7.一个三角形三边之比是 ,则按角分类它是 三角形.

  8. 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 ,最短边长为 ,最长边长为 ,则这个三角形三个角度数分别是 ,另外一边的*方是 .

  9.如图,已知 中, , , ,以直角边 为直径作半圆,则这个半圆的面积是 .

  10. 一长方形的一边长为 ,面积为 ,那么它的一条对角线长是 .

  三、综合发展:

  11.如图,一个高 、宽 的大门,需要在对角线的顶点间加固一个木条,求木条的长.

  1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为 , , ,这个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是多少?

  13.如图,小李准备建一个蔬菜大棚,棚宽4m,高3m,长20m,棚的斜面用塑料薄膜遮盖,不计墙的厚度,请计算阳光透过的最大面积.

  14.如图,有一只小鸟在一棵高13m的大树树梢上捉虫子,它的伙伴在离该树12m,高8m的一棵小树树梢上发出友好的叫声,它立刻以2m/s的速度飞向小树树梢,那么这只小鸟至少几秒才可能到达小树和伙伴在一起?

  15.如图,长方体的长为15,宽为10,高为20,点 离点 的距离为5,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 爬到点 ,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小汽车在城街路上行驶速度不得超过 km/h.如图,,一辆小汽车在一条城市街路上直道行驶,某一时刻刚好行驶到路对面车速检测仪正前方 m处,过了2s后,测得小汽车与车速检测仪间距离为 m,这辆小汽车超速了吗?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证明过程;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数学思考

  1.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2.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

  三解决问题

  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体会数形结合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四情感态度

  1.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关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应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二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等。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孕新,引入课题

  问题:

  (1)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2) 求以线段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的长:

  ① a=3,b=4

  ② a=2.5,b=6

  ③ a=4,b=7.5

  (3) 分别以上述abc为边的三角形的形状会是什么样的呢?

  二动手实践,检验推测

  1.把准备好的一根打了13个等距离结的绳子,按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摆放成一个三角形,请观察并说出此三角形的形状?

  学生分组活动,动手操作,并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作出实践性预测.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并帮助指导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命题.在此基础上,介绍:古埃及和我国古代大禹治水都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直角的.

  2.分别以2.5cm6cm6.5cm和4cm7.5cm8.5cm为三边画出两个三角形,请观察并说出此三角形的形状?

  3.结合三角形三边长度的*方关系,你能猜一猜三角形的三边长度与三角形的形状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三探索归纳,证明猜想

  问题

  1.三边长度分别为3 cm4 cm5 cm的三角形与以3 cm4 c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得到的?

  2.你能证明以2.5cm6cm6.5cm和4cm7.5cm8.5cm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3.如图18.2-2,若△ABC的三边长

  满足

  ,试证明△ABC是直角三角形,请简要地写出证明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并适时诱导,指导学生完成问题3的证明.之后,归纳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四尝试运用,熟悉定理

  问题

  1例1:判断由线段

  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

  (2)

  2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要使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第三条边长是多少?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特别关注学生在练习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能否熟练地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类比模仿,巩固新知

  1.练习:练习题13.

  2.思考:习题18.2第5题.

  部分学生演板,剩余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小结梳理,内化新知

  六1.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作业:

  (1)必做题:习题18.2第1题(2)(4)和第3题;

  (2)选做题:习题18.2第46题.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5

  一、回顾交流,合作学习

  【活动方略】

  活动设计: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交流各自的小结,并结合课本P87的小结进行反思,教师巡视,并且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复习轨道.然后进行小组汇报,汇报时可借助投影仪,要求学生上台汇报,最后教师归纳.

  【问题探究1】(投影显示)

  飞机在空中水*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小明头顶正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小明头顶5000米,问:飞机飞行了多少千米?

  思路点拨: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右图,图中△ABC中的∠C=90°,AC=4000米,AB=5000米,要求出飞机这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飞机在20秒时间里飞行的路程,也就是图中的BC长,在这个问题中,斜边和一直角边是已知的,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勾股定理来计算出BC的长.(3000千米)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讲评.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问题探究1”,然后踊跃举手,上台演示或与同伴交流.

  【问题探究2】(投影显示)

  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右图,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与∠BD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零件各边尺寸:AD=4,AB=3,DB=5,DC=12,BC=13,请你判断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为什么?

  思路点拨:要检验这个零件是否符合要求,只要判断△ADB和△D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这样可以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予以解决:

  AB2+AD2=32+42=9+16=25=BD2,得∠A=90°,同理可得∠CDB=90°,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关注学生的思维,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演示之后再评讲.

  学生活动:思考后,完成“问题探究2”,小结方法.

  解:在△ABC中,AB2+AD2=32+42=9+16=25=BD2,

  ∴△ABD为直角三角形,∠A=90°.

  在△BDC中,BD2+DC2=52+122=25+144=169=132=BC2.

  ∴△BDC是直角三角形,∠CDB=90°

  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问题探究3】

  甲、乙两位探险者在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思路点拨:要求甲、乙两人的距离,就要确定甲、乙两人在*面的位置关系,由于甲往东、乙往北,所以甲所走的路线与乙所走的路线互相垂直,然后求出甲、乙走的路程,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甲、乙两人的距离.(13千米)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巡视、关注学生训练,并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学生活动:课堂练习,与同伴交流或举手争取上台演示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3篇(扩展6)

——初二数学教案《勾股定理》3篇

初二数学教案《勾股定理》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知识结构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学生认知结构上看,它把形的特征转化成数量关系,架起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桥梁;

  勾股定理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其中【情感态度】方面,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限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水*,我将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突出重点,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二、教学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师利用几何直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探索,设计实验让学生进行验证,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学法指导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我国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使学生感受其传承的魅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首先,情境导入古韵今风

  给出《七巧八分图》中的一组图片,让学生利用两组七巧板进行合作拼图。(请看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它们围成了什么三角形?反映在三边上,又蕴含着什么数学奥秘呢?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好奇、探究的欲望。

  第二步追溯历史解密真相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依照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从上面低起点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学生很容易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关系。巧妙的将面积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边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观察发现虽然直观,但面积计算更具说服力。将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会想到用“数格子”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适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割”和“补”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积,为下一步探索复杂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缚,探索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师给出边长单位长度分别为3、4、5的直角三角形,避免了学生因作图不准确而产生的错误,也为下面“勾三股四弦五”的提出埋下伏笔。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有效地分散了难点。在求正方形c的面积时,学生将展示“割”的方法,“补”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新方法教师应给于表扬,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以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使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使几何与代数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当为直角三角形时,改变三边长度三边关系不变,当∠α为锐角或钝角时,三边关系就改变了,进而强调了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直角三角形。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理解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以上三个环节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命题1,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感性认识未必是正确的,推理验证证实我们的猜想。

  第三步推陈出新借古鼎新

  教材中直接给出“赵爽弦图”的证法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禁锢,教师创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图活动*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勾股定理。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在相互学习中完善。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对于不同的拼图方案给予肯定。从而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学生会发现两种证明方案。

  方案1为赵爽弦图,学生讲解论证过程,再现古代数学家的探索方法。方案2为学生自己探索的结果,论证之巧较方案1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由表面到本质,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发掘过程,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对比“古”、“今”两种证法,让学生体会“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喜悦,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豪感。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教师对“勾、股、弦”的含义以及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个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利用勾股树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数学的精巧、优美。

  第四步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我按照“理解—掌握—运用”的梯度设计了如下三组习题。

  (1)对应难点,巩固所学;(2)考查重点,深化新知;(3)解决问题,感受应用

  第五步温故反思任务后延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四基”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进而总结出一个定理、二个方案、三种思想、四种经验。

  然后布置作业,分层作业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四、教学评价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从而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五、设计说明

  本节课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

  采用“七巧板”代替教材中“毕达哥拉斯地板砖”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引入课题,赵爽弦图证明定理,符合本节课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这一设计理念,展现了我国古代数学璀璨的历史,激发学生再创数学辉煌的愿望。

初二数学教案《勾股定理》2

  一、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1、求面积

  例1:如图1,在等腰△ABC中,腰长AB=10cm,底BC=16cm,试求这个三角形面积。

  析解:若能求出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就可以求出这个三角形面积。而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联想作底边上的高AD,此时D也为底边的中点,这样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D2=AB2—BD2=102—82=36,所以AD=6cm,所以这个三角形面积为×BC×AD=×16×6=48cm2。

  2、求边长

  例2:如图2,在△ABC中,∠C=135?BC=,AC=2,试求AB的长。

  析解:题中没有直角三角形,不能直接用勾股定理,可考虑过点B作BD⊥AC,交AC的延长线于D点,构成Rt△CBD和Rt△ABD。在Rt△CBD中,因为∠ACB=135?所以∠BCB=45?,所以BD=CD,由BC=,根据勾股定理得BD2+CD2=BC2,得BD=CD=1,所以AD=AC+CD=3。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B2=AD2+BD2=32+12=10,所以AB=。

  点评:这两道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没有现成的直角三角形,都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巧妙构造直角三角形,借助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里蕴含着数学中很重要的转化思想,请同学们要留心。

  二、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直角三角形

  例3: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且满足a2+b2+c2+338=10a+24b+26c。试判断△ABC的形状。

  析解:由于所给条件是关于a,b,c的一个等式,要判断△ABC的形状,设法求出式中的a,b,c的值或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相等与否)等,因此考虑利用因式分解将所给式子进行变形。因为a2+b2+c2+338=10a+24b+26c,所以a2—10a+b2—24b+c2—26c+338=0,所以a2—10a+25+b2—24b+144+c2—26c+169=0,所以(a—5)2+(b—12)2+(c—13)2=0。因为(a—5)2≥0,(b—12)2≥0,(c—13)2≥0,所以a—5=0,b—12=0,c—13=0,即a=5,b=12,c=13。因为52+122=132,所以a2+b2=c2,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点评: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利用勾股定理说明线段*方和、差之间的关系

  例4:如图3,在△ABC中,∠C=90?,D是AC的中点,DE⊥AB于E点,试说明:BC2=BE2—AE2。

  析解:由于要说明的是线段*方差问题,故可考虑利用勾股定理,注意到∠C=∠BED=∠AED=90?及CD=AD,可连结BD来解决。因为∠C=90?,所以BD2=BC2+CD2。又DE⊥AB,所以∠BED=∠AED=90?,在Rt△BED中,有BD2=BE2+DE2。在Rt△AED中,有AD2=DE2+AE2。又D是AC的中点,所以AD=CD。故BC2+CD2=BC2+AD2=BC2+DE2+AE2=BE2+DE2,所以BE2=BC2+AE2,所以BC2=BE2—AE2。

  点评:若所给题目的已知或结论中含有线段的*方和或*方差关系时,则可考虑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3篇(扩展7)

——初二数学:勾股定理知识点3篇

初二数学:勾股定理知识点1

  1.勾股定理内容: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

  2.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1)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2)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

初二数学:勾股定理知识点2

  1.逆定理的内容: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为斜边。

  说明:(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方和与较长边的*方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定理中a,b,c及a2+b2=c2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那么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此时的斜边是b.

  2.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

  (1)确定最大边;

  (2)算出最大边的*方与另两边的*方和;

  (3)比较最大边的*方与别两边的*方和是否相等,若相等,则说明是直角三角形。

初二数学:勾股定理知识点3

  (1)直接考查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2)应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3)实际问题中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误区提醒

  (1)忽略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2)误以为直角三角形中的一定是斜边。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3篇(扩展8)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设计3篇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设计1

  *古代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并且直角边中较小者为勾,另一长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所以称这个定理为勾股定理,也有人称商高定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设计2

  *古代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并且直角边中较小者为勾,另一长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所以称这个定理为勾股定理,也有人称商高定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3篇(扩展9)

——勾股定理优秀教学反思3篇

勾股定理优秀教学反思1

  《勾股定理》为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的实践中难免会有一些错漏,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数学*地收集了相关的《勾股定理》教学反思人教版,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这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展示这一有意义的图案,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本节课把学生的探索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从而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并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经历探求三个正方形面积间的关系转化为三边数量关系的过程。并从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由特殊推测一般的合情推理能力。

  2、让学生经历图形分割实验、计算面积的过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在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通过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老师的介绍,体会一种新的证明的方法——面积证法。并在老师的介绍中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生的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除了探究出勾股定理的内容以外,本节课还适时地向学生展现勾股定理的历史,特别是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创新的精神。练习反馈中既有勾股定理的基本应用,还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成就感,又使学生深刻了解勾股定理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从内容,到数学思想方法,到获取知识的途径等方面。给学生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说。这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点滴,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作业为了达到提高巩固的目的,期望学生能主动地探求对勾股定理更深入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勾股定理优秀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准确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几何模型(即直角三角形),能正确远用勾股定理解释生活中问题,通过运用勾股定理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和应用,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注意从身边的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直角三角形)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本质:“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服务于生活”,激起广大学生对数学对生活的热爱。

  这节课主要是围绕“课前预习?设置问题、几何建模、解决问题、相应练习、拓展延伸”这一主线轴展开教学工作。其中主要体现在: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教材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猜一猜,梯的顶端下滑0.5米,问梯的底端将滑动多少米?也是滑动0.5米吗?学生将会得出不同的反应,甚至争论;这时教师就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建立几何模型(即直角三角形)再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最终来验证彼此的猜想,这样一来,课堂气氛特别轻松,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也格外浓。

  其次,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探讨例1、例2时都是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一猜结论,然后再动手建摸、验证、质疑、讨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发现者、探索者,教师是参入学习的启发者、协调者、激励者,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创设机会,让学生学会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问题让学生多途径思考,发现答案多种多样,让他们体味出教学的精彩,享受做数学的成功喜悦。

  通过备课、上课后,虽然取得一定成功,但感到作为一位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及时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信息;不断地及时充电、更新、常常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既要有领导者组织指导、调控能力,又要有被学生欣赏佩服的魅力;要让学生课堂上配合你、信任你、喜欢你,只要达到了这一高度,我们才能轻松自如地驾御课堂,高效、高质、高量地完成教学预设目标。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3篇(扩展10)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 (菁选3篇)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1

  本节课设计力求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具演示,营造一个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证明过程,从而锻炼思维、激发创造,优化课堂教学。努力做到有传统的教学课堂像实验课堂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首先让学生阅读赵爽的弦图相关知识让他们体会*古代科学的发达。在课堂上紧密结合前面已学的知识进行导入。如提出问题:你见过这个图案吗?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你还记得三角形的三边遵循什么规律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激起学生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然后顺利进入探究。本节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除具备前面的性质外还有什么新的特征。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①初步感知定理:这一环节我选择了教材的图片,讲述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时发现用砖铺成的地面,其中含有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创设感知情境,提出问题,现在请同学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学案出示)使问题更形象、具体。

  ②提出猜想:在活动1的基础上,学生已发现一些规律,进一步通过活动2进行看一看、填一填、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让学生感受不只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才具有这样的性质,学生再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得出猜想,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分和等于斜边的*方。

  ③证明猜想: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特点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个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通过活动3我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拼图实验,在动手操中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对学生的做法给予表扬,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创造的快乐,从而分散了教学难点,发现了利用面积相等去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④总结定理:让学生自己总结,不完善之处由教师补充,在前面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容易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数量关系即勾股定理。

  (三)反馈训练,巩固新知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掌握了,达到了什么程度?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的达成情况和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设计了一组坡有难度的练习题。

  (四)归纳总结,深化新知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你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掌握教学目标,使知识成为体系。

  (五)布置作业。拓展新知

  让学生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交流。使本节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感受数学深厚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明确新知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通过介绍*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五、教学程序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质疑解难、讨论归纳:

  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

  (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知识结构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学生认知结构上看,它把形的特征转化成数量关系,架起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桥梁;勾股定理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其中情感态度方面,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限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水*,我将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突出重点,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二、教学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师利用几何直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探索,设计实验让学生进行验证,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学法指导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我国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使学生感受其传承的魅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首先,情境导入古韵今风

  给出《七巧八分图》中的一组图片,让学生利用两组七巧板进行合作拼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它们围成了怎么样三角形,反映在三边上,又蕴含着怎么样数学奥秘呢?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好奇、探究的欲望。

  第二步追溯历史解密真相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依照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从上面低起点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学生很容易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关系。巧妙的将面积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边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观察发现虽然直观,但面积计算更具说服力。将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会想到用"数格子"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适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割"和"补"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积,为下一步探索复杂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缚,探索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师给出边长单位长度分别为3、4、5的直角三角形,避免了学生因作图不准确而产生的错误,也为下面"勾三股四弦五"的.提出埋下伏笔。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有效地分散了难点。在求正方形C的面积时,学生将展示"割"的方法,"补"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新方法教师应给于表扬,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以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使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使几何与代数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当为直角三角形时,改变三边长度三边关系不变,当∠α为锐角或钝角时,三边关系就改变了,进而强调了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直角三角形。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理解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以上三个环节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命题1,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感性认识未必是正确的,推理验证证实我们的猜想。

  第三步推陈出新借古鼎新

  教材中直接给出"赵爽弦图"的证法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禁锢,教师创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图活动*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勾股定理。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在相互学习中完善。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对于不同的拼图方案给予肯定。从而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学生会发现两种证明方案。

  方案1为赵爽弦图,学生讲解论证过程,再现古代数学家的探索方法。方案2为学生自己探索的结果,论证之巧较方案1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由表面到本质,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发掘过程,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对比"古"、"今"两种证法,让学生体会"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喜悦,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豪感。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教师对"勾、股、弦"的含义以及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个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利用勾股树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数学的精巧、优美。

  第四步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我按照"理解—掌握—运用"的梯度设计了如下三组习题。

  (1)对应难点,巩固所学。

  (2)考查重点,深化新知。

  (3)解决问题,感受应用。

  第五步温故反思任务后延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四基"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进而总结出一个定理、二个方案、三种思想、四种经验。

  然后布置作业,分层作业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推荐访问:勾股定理 教案 《勾股定理应用》教案3篇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1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1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