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教案优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它以风筝为线索,回忆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讲叙了“我”幼时嫌恶放风筝,并且粗暴对待小弟做风筝,成年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筝》教学教案优秀3篇,供大家参考。
《风筝》教学教案优秀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它以风筝为线索,回忆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讲叙了“我”幼时嫌恶放风筝,并且粗暴对待小弟做风筝,成年后“我”终于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于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弟弟却全然忘却了此事。全文以叙事为主,但却深深地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我”的忏悔之情,也赞扬了作者敢于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剖析的精神。
【设计理念】
作者思想深邃,文章语言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学时应让学生读说结合,整体感知,对于难理解的句子,充分鼓励学生质疑,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因此在设计教案时创设了与作品人物对话这一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9个生字,辨析多音字“恶”“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读通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句。
4、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作者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对放风筝态度的前后变化,明白产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感悟,理解误解和冲突中的手足之情,理解课文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学资料和图片。
2、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1、课件出示诗歌。
“你放飞一个你/我放飞一个我/蓝天真小呀/你看/我们快活的姓名/正在悄悄靠近/它们在说悄悄话吧/不信/你把耳朵贴在线上/听听。”
指名读,并猜猜诗题《放风筝》
2、课件出示放风筝的有关片断,学生欣赏。
3、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能给大家说说放风筝的感受吗?(指名讲)
风筝是报春的使者,给你们带来了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可是有个孩子却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文《风筝》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兄弟之间,了解一段有关风筝的趣事。板书课题《风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2、把自已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价。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轮读,老师正音。
(2)出示生字卡,全班抽查,齐读。
(3)观察生字 ,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课文中找到带有下列这些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词语:倘若、寂寞、伶仃、憔悴可怜、吐蕾、点缀、嫌恶、缠绕、可鄙、恍然大悟、惊惶、惩罚、宽恕、惊异。
(4)理解词语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寂寞:孤单冷清。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惩罚:严厉地处罚。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明白。
(5)辨析多音字
wù(深恶痛绝) shí (家什)
恶 è (凶恶) 什
ě (恶心) shén (什么)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读的感情。
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文中作者的态度有何变化?
2、指名回答,师生交流。
3、教师归纳:文章说的是鲁迅小时候不许弟弟放风筝,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等到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后,他一心想补过,然而弟弟却说全然忘记了此事,他的心情不由得一直沉重下去。
4、根据课文内容,用合适的词概括作者对风筝态度的变化,并找出相应的段落。
板书:
(嫌恶)---(自责)---(求宽恕)
(2-3自然段)(4-5自然段)(6-7自然段)
课时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
Tǎng mò bǐng bǐ
( )若 寂( ) 笑( ) 可( )
hǎng zhì chéng fá shù
( )然大悟 投( ) ( ) 宽( )
2、选择正确的读音
(1) 工厂排放的污水臭气熏天令人恶(wě wè wù)心。
(2) 这伙人丧尽天良,无恶(wě wè wù)不作。
(3) 对于这种行为我们表示深恶(wě wè wù)痛绝。
(4) 昏暗的小屋内凌乱不堪,不知什(shén shí)么时候他从什(shén shí)物堆中爬了出来。
3、用“倘若“”恍然大悟“各写一句话
倘若
恍然大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1、默读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了课文后,请你想一想,作者对于放风筝前后的态度发生什么变化?用合适的词概括(嫌恶)----(自责)----(求宽恕)
3、文中哪一部分写作者对风筝及弟弟放风筝的嫌恶和鄙视。(2-3自然段)哪一部分写了作者内心的自责。(4-5自然段)哪一部分写了作者希望求得弟弟的宽恕。(6-7自然段)
二、诵读回味,感悟精彩
1、课件出示阳春二月,风筝节上人们放风筝的片段。
2、教师范读第一段,学生边听边欣赏人们放风筝的情景,感悟文章语言的精美。
3、从这一段描写中你了解了什么?
4、练习朗读。
三、精读课文重点段落,突破难点
1、女生齐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描写了小弟的哪些方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1)学生小组讨论,划记,并读一读。
(2)教师视学生回答归纳:
外貌:“和我相反的是……瘦得不堪”
神情:“他只得张着小嘴……小半日”
动作“远处的蟹风筝……高兴得跳跃”
(3)指导朗读描写外貌,神情,动作的句子,体会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的精彩。
2、男生齐读第3自然段,想想作者着重描写 “我”的哪方面。(动作)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我即刻伸手折断……踏扁了”
指名读,并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仔细体会人物内心感情。
(1)根据以上学习,略说人物
学了这两个自然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的特点,从哪些词或句子可以看出,学生讨论后老师评价。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
从“惊惶”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折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2)学了这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大致会质疑的问题。
①为什么作者这么嫌恶放风筝?这么反感弟弟放风筝?
②他为什么对弟弟这么粗暴?等。
3、讨论主题,揭示中心
(1)齐读课文4-7自然段,引导思考。
①“我”为什么要讨小弟的宽恕?
②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先生而言,小弟不怨恨好不好?
③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
文中哪一句话揭示了这一道理,找出来读一读。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小组讨论,畅所欲言。
(3)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四、拓展主题,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讨论题
1、“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赞同这个道理吗?
谈自已的理解。
教师范例: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教师指导学生表达。
2、学过课文,了解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表达。
提示:学生对话可以是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的手足之情等多角度地理解主题。
3、课文结尾“我们”会面的描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弟弟的愧疚之情及浓浓的手足之情)。
五、教师小结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牵动着千万读者的心,兄长悔恨自责,小弟却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却越发显得浓厚,这真是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心的天真,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由的天地,快乐的童年吧!
齐背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课件出示)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扬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回家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风筝》教学教案优秀篇2
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通过写松鼠和小熊在纸船和风筝的帮助下建立友谊,维持友谊,告诉学生友谊需要容忍和谅解去维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后“我会读”练习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本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
以友情为话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新课。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将课文中的故事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让学生自己感悟友情的可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感受到交朋友和维护友谊的快乐。
2、了解友情在生命中的可贵。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及课后练习“我会读”中的词语。
2、学习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友情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生字,并能够运用课后词语造句。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2、学习小松鼠和小熊重视友谊的品德,引导学生感悟真挚友谊的可贵。
3、能独立将课文中的故事复述给朋友听。
教学突破
引导学生怎样积极主动的去维护友谊,培养学生勇敢面对问题的精神品质。
教学时间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字词,指导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指导写字,巩固理解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第 一 课 时
( 教 学 设 计 )
一、以纸船和风筝为话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会折纸船吗?老师这里有一只纸船,可爱吗?谁放过风筝?老师这里有一只风筝,谁能说一说怎样放呢?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和纸船与风筝有关。因为这纸船和风筝,使两个小伙伴建立了友谊,又维护了友谊。你们想知道其中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纸船和风筝》。
[板书课题 20 纸船和风筝 ]
二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1——6自然段是写什么?从7
——11自然段是写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 纸船 风筝 建立友谊 维护友谊]
三 学习字词
1、学生自学,把不认识的、不理解的字词画下来,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字词的掌握理解情况。
(分析飘荡、漂流的区别)
四、以友情为话题,引入课文学习,朗读感悟。
1、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课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友情和亲情一样重要。要建立一段友谊是非常容易的,要维持一段友谊却很不容易了。同学们想一想,每当你们和自己 的好朋友闹别扭之后,你们会怎么做呢?
2、老师听了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不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中的小松鼠和小熊是怎么做的。
3、[出示动画课件]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它们两家的位置,欣赏它们美丽的家,并引导
学生读好这一段。
4、谁能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收到了礼物,它们的心情都会怎样,找出
你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课件 出示课文两段话(第3、5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
引导:如果我把这只纸船,再放上松果送给你,[教师拿着纸船、松果走到学生面
前],你的心情会怎样?(激动、高兴)谁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段话,让大家也跟着快乐?
小松鼠收到的仅仅是一个草莓吗?这风筝和草莓代表着什么?(友谊、祝
福)所以,它们俩都乐了。谁能再读一读,把这快乐也送给大家?
5、师:就是因为这纸船和风筝的缘故,它们成了好朋友。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想象] 成了好朋友,它们会在一起做什么?
师:你希望这种美好的日子持续下去吗?可是,正当它们沉浸在欢乐中时,不愉
快的事情发生了。
[出示课件] 想象一下,它们可能为了什么事吵架呢?值得吗?
6、[课件演示它们分开的场面]
师:从此,它们分开了,多么让人痛心啊!——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
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用课件出示这句话,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验它们痛苦,寂寞的心情]
师:风筝看不到了,纸船也不见了,美好的往事都变成了回忆。读到这里,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感受?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这段话?
7、师:小熊和小松鼠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出示课件,小熊、小松鼠寂寞的日子]
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度过的。
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你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看谁能读出它们寂寞的心情。
8、师:快乐的日子总是稍纵即逝,寂寞的日子总是度日如年。如果你是小熊或小松鼠,
你会怎样做?让我们来看一看是谁先主动伸出了友谊之手的?
9、“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说明小松鼠的内心充满了什么?(对友谊、
和好充满强烈的渴望)多么朴素,多么真诚啊!谁来读一读?
10、[出示课件 小松鼠收到风筝的情景]
师:多么真诚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真诚,小小的纸船起航了,漂亮的风筝起飞了,飞到了松鼠的家。想一想,这时的风筝又代表了什么?(是重新找回的友谊)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读这一段呢?谁来读一读?
师:松鼠高兴的哭了,这泪水包含着什么?(是幸福、再度和好兴奋的泪水)让我们带着幸福、兴奋齐读这一段吧。
教师范读最后一段,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
五、拓展
师:如果你是小熊或小松鼠,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和对方和好呢?得到了朋友的谅解,你的心情会怎样?生活中你和同学发生过不愉快的事吗?你应该怎么做?现在去做,好吗?请你们俩一齐读一遍最后一段,好吗?
六、总结
师: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诚,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建立一段友谊很容易,维护一段友谊却不容易。当友谊出现裂缝时,如果赌气,一走了之,只能使裂缝越来越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办法。我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能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去建立和维护你们的友谊。
七、作业
选择一种方式,去和你有过矛盾,尚未和好的朋友和好。
《风筝》教学教案优秀篇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好、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是每个小朋友都放过的,放风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鲁迅先生却因童年关于风筝的一件小事而引发了无限深思。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吧。
2.(播放班得瑞的音乐《春》,营造气氛。)
春天来了,让我们来到户外,在蓝天下,在青草地上,放飞我们的快乐。当风筝满天飘舞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何等的舒畅,可此时在鲁迅的眼里,风筝的浮动竟是一种惊异与悲哀,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一起去看个明白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4课《风筝》。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伶仃(línɡdīnɡ)虐(nüè)杀瑟(sè)缩
荡漾(dànɡyànɡ)嫌恶(xiánwù)傲(ào)然
2、词语解释
苦心孤诣:费劲心思,刻苦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肃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瘦得不堪:意思是瘦得非常厉害。不堪,表示程度深。
恍然大悟:形容猛然醒悟过来。
3、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在《鲁迅全集》里。
4、背景追溯
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1932年,鲁迅在《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
(不是)
(2)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的事情。)
(4)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顺叙、倒叙、插叙)
2、跳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感情线索。
在北京的冬天看到天空中浮动的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发现弟弟竟瞒着“我”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感到愤怒;到了中年,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我”感到自责和忏悔;“我”希望能得到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越发沉重。
(二)精读课文
1、为什么文章第一段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点拨明确】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那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点拨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那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点拨明确】“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4、“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前面的什么事情?
【点拨明确】因为看到这本书才使“我”恍然大悟当年自己对弟弟的精神虐杀,表现了作者对当年行为的自责、后悔。“精神的虐杀”指“我”在堆积杂物的小屋中发现弟弟在偷偷做风筝,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根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
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么”,为什么“我”不觉得轻松反而觉得沉重?
【点拨明确】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6、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点拨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兄弟之间的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有出息呢?鲁迅先生又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这篇散文中,除了兄弟之情,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外,还有什么深沉的情感?
【点拨明确】文章叙述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指周建人)放风筝,行为十分粗暴。待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鲁迅醒悟过来,当年自己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几十年后,讨“小兄弟”宽恕之举,足以显现同胞手足之情。隐藏在这之后的是作者的自省精神,作者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这种精神非常可贵。作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的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健康成长。把两者结合起来看,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作者感慨尤深,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何全然不知?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这事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这正是几千年来封建教育留下的痼疾。这里作者含蓄地启发人们作更为深刻的思考,是文章精髓所在。
2、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点拨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折断、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情深: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让小兄弟有出息,那种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3、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明确】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①“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的风筝梦。②“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小兄弟”苦心制作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事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这件事剧烈地啃噬着“我”的心,以至“我”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我”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也使全文笼罩着沉重的悲剧色彩。
产生这些变化,表面看来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中年时明白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不过,我们透过这点还可看到“我”与“小兄弟”间的手足亲情,“我”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为人严肃及善于思考的精神,也是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二)走进语言
1、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点拨明确】“瘦得不堪”指瘦得不能忍受,以白描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了多病的小兄弟的身材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词语传神地描绘出小兄弟聚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只能远远地看也如痴如醉。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痴迷风筝的小兄弟形象。
2、课文第五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点拨明确】示例:玩游戏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又可以开发智力、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可以说小游戏中藏有大天地。
(三)走进主旨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四)走进写法
1、意蕴深刻。
本文作者以严冬比拟社会,以春日象征理想。通过批判现实,寄寓自己的理想,启示人们如不改革整个社会,任何个人的“补过”也是无济于事的,孩子们是不会获得“春日”的愉快的。既有对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揭露和抗议,又有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解剖。
2、语言精炼。
例如“十岁内外”“多病,瘦得不堪”“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惊呼”等词句,把小兄弟活泼可爱、喜欢游戏的性格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当“我”彻底毁坏他将要完工的风筝、傲然走出时,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这里作者只是抓住小兄弟的神态,“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些描述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
3、构思巧妙。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由眼前景物写到幼时旧事,写到后来的重新忆及,再回到眼前,表达了作者“无可把握的悲哀”。文章立足于对风筝的旧事新感,道眼前所见,述不尽往事。在冬日北京忽见“远客上有一二风筝浮动”,它荡漾着春意,但是,“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的是,故乡的春天似乎在这异地的冬天重现了。“悲哀”的是,“我”记忆里的幼时所见的放风筝景象和发生在风筝上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构成了悲剧,这个悲剧不仅保留在“我”记忆里,而且因为无法补过而成为“我”“无可把握的悲哀”。风筝所引起的是对故乡春天的回忆,但故乡“久经诀别”,儿时的春天“久经逝去”,不曾带来“春日的温和”,于是,作者提出“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连“躲”,“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样就把儿童游戏的严肃内蕴,借风筝一事物,寄意深远地显现了出来。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你有没有过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过他人的经历?如果有,课后与家长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吧。
推荐访问:教案 风筝 优秀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一等奖 风筝教学简案 风筝讲课教案 《风筝》教学目标 风筝课堂教学设计 风筝教案设计与板书 风筝课文教案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优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