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教学目标]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3、领会语言的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15篇,供大家参考。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回忆性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字里行间,情真意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1945年8月11日逝世,终年72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绯红(fēi)油光可鉴(jiàn)标致不逊(xùn)匿(nì)名
诘(jié)责托辞喝(hè)采适值抑扬顿挫深恶(wù)痛绝
物以希为贵
3、请你找出文中叙述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在东京,见藤野先生前。
第二部分(第4-35段)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处相识。
第三部分(第36-38段)离开仙台,深切怀念藤野先生。
三、理解人物
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用“从__________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发现。 (学生交流)
1、外貌描写(白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活透出先生的生活俭朴、不拘小节、治学严谨。
比较、体会:
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藤野先生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不好,失去了特点,像电影明星,不像学者藤野先生。
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精神性格。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B、为“我”改正解剖图。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C、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关心入微。
D、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外貌的白描,以及四件事情的具体叙述,写出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经历,既可信,又耐人寻味,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热情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课外搜集有关藤野先生的资料,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默写词语、拼音
2、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抓住藤野先生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
(2)作者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品质?
二、深入理解人物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
A、“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B、“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
“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C、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2、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3、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
清国留学生、“我”。
4、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
5、文中哪些方面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A、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
B、记得“日暮里”,暗含家国愁思;
C、记得“水户”,对爱国志士朱舜水的崇敬;
D、对藤野先生的敬仰;
E、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的战斗行动。
三、课堂小结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爱憎分明地刻划了两类人物,并形成鲜明对比。一类是日本人:像藤野先生一样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人,也有像所谓的“爱国青年”一样,对中国充满鄙视、寻衅滋事的日本人;既有浑浑噩噩、麻木愚昧的中国人(清国留学生、围观杀人的百姓),也有怀着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我”。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头脑形成强烈的冲击,不由感慨:要自尊自强,振兴中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课外查找鲁迅“弃医从文”的有关资料。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篇2
教学设想
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文章中浓厚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脉络分明、记叙有序的写作特点。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背诵《赠从弟》
二、释题及写作背景
1、学生速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文章的出处及藤野先生。
2、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 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1)“我”在东京;(2)“我”在仙台;(3)“我”离开仙台后。
3、全文共有38段,划分时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篇3
教学目的
①认识、记忆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②理清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④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内容和主题,理清思路和线索,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重点
①文章中“无非”“竟”等副词的运用的妙处。
②对“我”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引出本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鲁迅和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话题作介绍)学生自主说话
课文讲解
(一)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⒈本文涉及到的地点有哪些?
⒉作者写了不同地点的哪些事情?
⒊这些事情是依靠什么组织起来的?
⒋具体写那与藤野有关的事情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学生讨论以后回答:
⒈东京、仙台、北京
⒉①在东京看到听到的有关“清国留学生”的故事;
②初到仙台我在吃饭和住宿上受到的“优待”
③认识藤野先生,并且与之相识相处以及离别
④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
⑤在北京对藤野的怀念。
⒊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
⒋①修改我的讲义
②纠正解剖图
③关心解剖实习
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三) 析四件事表现出来的腾野先生的品质:
①正直热诚、工作负责、一丝不苟
②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③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④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四)思考藤野先生的 品质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什么?
明确: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
(五)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是文章却写了很多看似与先生没有什么关系的文字。找出来,对其内容做概括。 主要有: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观景赏花;到仙台的路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在仙台受到了优待;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在北京的寓所写文章。
(六)思考:这些文字作者是用什么线索将它们贯穿起来的?他们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形散神聚。
与藤野的关系是:
见先生的原因——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为先生的出场作铺垫
离开先生的原因——弃医从文,拯救中国人的精神。
对先生的思念,先生的精神激励着我前进。
(七)表达方式的分析,以及修辞的分析。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篇4
教学设想
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文章中浓厚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脉络分明、记叙有序的写作特点。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背诵《赠从弟》
二、释题及写作背景
1、学生速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文章的出处及藤野先生。
2、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 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1)“我”在东京;(2)“我”在仙台;(3)“我”离开仙台后。
3、全文共有38段,划分时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真情
【教学创意】
1、让对话在“伟大”中穿行。抓住“伟大”一词展开教学,以此为纵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不蔓不枝;层层剥笋,循序渐进。
2、引读。在教师引领下反复诵读课文第37段,不但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渐入佳境,而且使课堂呈现一种重章复沓的音乐之美。
【教学设计】
一、聚焦“伟大”: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写自己老师的一篇散文藤野先生。(板书标题,强调“藤”字。)从小学到现在,你们一定也有自己难忘的老师。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评价他。
(屏显藤野先生图片)藤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老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屏显第37段并齐读: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针对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鲁迅先生?什么是“伟大”?(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是啊,一个普通的医学教授,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况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二十多年后为什么说在“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呢?(板书:伟大?)
二、品味“伟大”:
1、先看两人的相识相处。指名读第6-23段。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提示:在学生容易忽略处着力):
①第一节课:工作中规中矩,生活不拘小节。
诵读:让学生模仿“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自我介绍:“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②添改讲义:诲人不倦,一丝不苟。
诵读:“你能抄下来么?”是商量询问的口吻;“拿来我看!”为学生可以抄下来讲义而兴奋。
比较:“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添改”,改为“修改”或“订正”行不行?(“添改”,即增加和订正。如果说增加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的职责的话,订正文法的错误就不是他份内的事了。)
③纠正解剖图:既严格又耐心。
比较:“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和原文比较,想想能不能这样改。(原文是委婉的批评,耐心的指导,怕“我”难堪。)
④关心实习:无微不至,充满尊重。
比较:体会下列三句话的表达效果:(屏显)
“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作为一个医学教授,本可以坦言,没有鬼,不必迷信之类的话,但是怕伤了“我”的自尊,故意委婉地说“敬重”,而不是“迷信”或是“相信”,这是对“我”的尊重,也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即使它可能是落后的、愚昧的。)
⑤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善良心地。
比较:(屏显)
原稿:总要看一看才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定稿: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定稿更强调了一种郑重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妇女遭受摧残的同情,为自己不能亲见的遗憾。“好”字,还容易引起误解。)
小结: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比如“叫我”“将我叫到”,三次都是老师主动喊学生。写人,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把人放在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中去表现。
2、引读:与这位治学严谨、以诚待人的老师离别二十多年后,鲁迅还深沉地感叹:“但不知怎地”(齐读)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
小结:如果孤立地去看这几件事,就说藤野先生是“伟大”的,还有些单薄,还不足以让鲁迅、让我们感动,因为这更多的是一个教师,至多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本能。那么,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
三、感受“伟大”:
1、据你的经验,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动于别人的帮助呢?(第一,这个人非常需要帮助,甚至走投无路;第二,你给了这个人最需要的东西。)
教师补充举例两篇赞美老师“伟大”的文章。一篇是张九韶的《太阳味儿》。文章写到“我”小时候很优秀,自尊心也特强,可是一天晚上突然尿了床,为了不让同学知道,就每天大义赴难般的钻湿被窝,可是有一天被子却被人偷偷晒过了。谁晒的呢?是班主任。班主任后来告诉“我”,尿床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被子是晒在他自家的小院里,没人知道。所以“我”由衷地说班主任有一颗“伟大”的爱心。还有一篇是魏巍的《我的老师》。作者小时候,父亲在军阀部队里几年没回来,于是很多孩子就说:“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作者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批评了那些孩子,还写了一封信劝慰作者,说作者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于是作者感激地说蔡老师“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结论: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孤立地看很平常,但是如果有了不平常的发生背景,这件事就变得不平常了。
2、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藤野先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和鲁迅相识、交往的。
①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鲁迅这样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他在《<呐喊>自序》中也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屏显楷体字部分)
②从材料可以看出,鲁迅去日本是因为在国内已毫无出路,到日本寻求学问。那么抱定希望远涉重洋到了日本又怎样呢?
默读第1-3段,思考:鲁迅到日本的第一站是首都东京,后来他为什么又选择去一个不大的市镇仙台呢?(通过在东京的两件事:赏樱花、学跳舞,他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附庸风雅,到处乌烟瘴气,没有自己想要的学问。)
哪句话概括地表达了他对东京的态度?(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反复朗读。对比(屏显):
东京也是这样。
东京无非是这样。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只不过。“也”字,有照应上一篇的意思,表明作者的失望和焦虑并没有因为到了东京而改变。这句仅仅八个字,先声夺人,一下子道尽了鲁迅内心的极大愤慨、失望、厌恶等复杂而沉重的感情。)
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岂不就是在极度失望之后再碰碰运气的侥幸和无奈吗?自己读读第4段,你感觉去仙台的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日暮里”,让人想到“日暮途穷”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是他的浙江老乡客死的地方。这两个地方会让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渺茫的前途。从这两个地名来看,他很颓唐、很失落,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味道。)
④读第5段,想一想: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鲁迅的心情怎样?(“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最需要的是学问和振兴祖国的良方,不收学费、操心食宿都不是他需要的,所以他才把这些关心幽默地统归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可见鲁迅对这种优待的态度是感谢但并不感动。)
⑤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的鲁迅,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藤野先生雪中送炭般地闯入了鲁迅的生活这又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暗示我们:第一,他的境遇很糟,需要帮助;第二,他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这时,是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去朗读第37段。(齐读)
现在,“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我们可能觉得已经够了,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止笔。
3、再看第24-31段,写了两件事: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边默读边思考:这两件事给了鲁迅怎样的刺激?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合作探究。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鲁迅是不是对对方的言行表示理解?“意见却变化了”什么意思?
(这两件事不仅是鲁迅弃医从文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藤野先生做了反面的衬托:藤 ww w..cn 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不但是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常常受辱;是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
4、藤野先生这种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已经是常人所不及的大爱、大善、大美!这样的人格才是“伟大”的,这样的老师才是“伟大”的!所以鲁迅感激地说(齐读第37段)
四、升华“伟大”:
1、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所以他感慨地说(再读第37段)
2、如果说,我们最初提到“伟大”,是模糊的,在解读了两人的交往之后,“伟大”一词开始变得清晰,那么,在弄懂了他们交往的背景之后,“伟大”这个词就是立体的,动人的。它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曾经怎样的鲁迅,在一个怎样的境遇之下,遇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所以鲁迅真诚地说(再读第37段)
3、鲁迅离开仙台后就与藤野先生失去了联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异国的恩师。1935年,日本一家出版社打算出版《鲁迅选集》,专门去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录进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已偏居乡下的藤野先生看到了别人推荐来的《鲁迅全集》。得知昔日的学生已成为中国的大文豪,他异常惊喜。但没过多久,鲁迅先生就与世长辞了,师生再也没能见上一面。当藤野先生听到鲁迅逝世的噩耗后,他正襟而坐,默哀良久,徐徐抬起头来,用颤抖的双手把鲁迅的照片高高举起,然后饱蘸浓墨,提笔写下“谨忆周树人君”。
后来当有人问及他当年教鲁迅的心情时,藤野先生说:“少年时期,有一位先生教过我汉文,我尊敬中国,也就觉得对那个国家的人也应该高看的……前后外国留学生只有周先生一人。因此我帮他寻找住处,学习日语,虽我能力有限,却要尽力关心……我是为了对道德的先进国家表示敬意,而不单为周先生一人。……”(屏显)
最后,让我们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屏显并齐读)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篇6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段落结构。
2、着重分析藤野的形象,以及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即本文的明线及暗线。
一、导入新课
(在课题封面上,单击任意处进入菜单,然后单击“导入新课”按钮进入,注意一定要单击蓝色的按钮处,以下均同)
1、由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
2、教师总结(单击任意处进入)。另外,每页下面有两个按钮,绿色表示“回主菜单”,蓝色表示“回上一张”。
3、教师讲解时可以进入下三张,均为已学过的。鲁迅作品。
二、写作背景
1、本文写作背景。
2、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3、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图。
三、段落结构
1、 阅读课文。
2、 理清课文的三大部分。
四、人物形象
1、出示藤野先生图片。
2、通过“目睹印象”和“耳闻亲见”的分析,概括出藤野先生的学者形象。
3、讨论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件事,并由此概括出藤野先生高尚品质。教师作小结。
五、课文暗线
1、学生分组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分“在东京”、“去仙台”、“弃医从文”、“怀念先生”四个部分分析爱国主义感情。
六、小结退出
1、教师小结本课。
2、退出。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篇7
教学目的
①认识、记忆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②理清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④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内容和主题,理清思路和线索,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重点
①文章中“无非”“竟”等副词的运用的妙处。
②对“我”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引出本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鲁迅和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话题作介绍)学生自主说话
课文讲解
(一)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⒈本文涉及到的地点有哪些?
⒉作者写了不同地点的哪些事情?
⒊这些事情是依靠什么组织起来的?
⒋具体写那与藤野有关的事情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学生讨论以后回答:
⒈东京、仙台、北京
⒉①在东京看到听到的有关“清国留学生”的故事;
②初到仙台我在吃饭和住宿上受到的“优待”
③认识藤野先生,并且与之相识相处以及离别
④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
⑤在北京对藤野的怀念。
⒊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
⒋①修改我的讲义
②纠正解剖图
③关心解剖实习
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三) 析四件事表现出来的腾野先生的品质:
①正直热诚、工作负责、一丝不苟
②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③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④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四)思考藤野先生的 品质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什么?
明确: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
(五)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是文章却写了很多看似与先生没有什么关系的文字。找出来,对其内容做概括。 主要有: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观景赏花;到仙台的路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在仙台受到了优待;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在北京的寓所写文章。
(六)思考:这些文字作者是用什么线索将它们贯穿起来的?他们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形散神聚。
与藤野的关系是:
见先生的原因——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为先生的出场作铺垫
离开先生的原因——弃医从文,拯救中国人的精神。
对先生的思念,先生的精神激励着我前进。
(七)表达方式的分析,以及修辞的分析。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回忆性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字里行间,情真意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1945年8月11日逝世,终年72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绯红(fēi)油光可鉴(jiàn)标致不逊(xùn)匿(nì)名
诘(jié)责托辞喝(hè)采适值抑扬顿挫深恶(wù)痛绝
物以希为贵
3、请你找出文中叙述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在东京,见藤野先生前。
第二部分(第4-35段)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处相识。
第三部分(第36-38段)离开仙台,深切怀念藤野先生。
三、理解人物
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用“从__________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发现。 (学生交流)
1、外貌描写(白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活透出先生的生活俭朴、不拘小节、治学严谨。
比较、体会:
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藤野先生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不好,失去了特点,像电影明星,不像学者藤野先生。
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精神性格。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B、为“我”改正解剖图。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C、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关心入微。
D、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外貌的白描,以及四件事情的具体叙述,写出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经历,既可信,又耐人寻味,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热情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课外搜集有关藤野先生的资料,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默写词语、拼音
2、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抓住藤野先生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
(2)作者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品质?
二、深入理解人物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
A、“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B、“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
“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C、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2、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3、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
清国留学生、“我”。
4、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
5、文中哪些方面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A、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
B、记得“日暮里”,暗含家国愁思;
C、记得“水户”,对爱国志士朱舜水的崇敬;
D、对藤野先生的敬仰;
E、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的战斗行动。
三、课堂小结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爱憎分明地刻划了两类人物,并形成鲜明对比。一类是日本人:像藤野先生一样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人,也有像所谓的“爱国青年”一样,对中国充满鄙视、寻衅滋事的日本人;既有浑浑噩噩、麻木愚昧的中国人(清国留学生、围观杀人的百姓),也有怀着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我”。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头脑形成强烈的冲击,不由感慨:要自尊自强,振兴中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课外查找鲁迅“弃医从文”的有关资料。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体会不同类别的事件在文中的作用,并可将此种处理事件的方法用于写作实践。
2、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设想:
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明暗两条线索的结合使用。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课前准备:
1、课外,自学生难字词
2、细读全文列出文中所写事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里也会开花。一些不能忘记的事不能忘记的人,就是心中常开不败的花朵。当有一天,细细检点细细品味,就是鲁迅先生所谓朝花夕拾,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的脚步,细细评点那多开在心头的藤野之花。
二、明确目标
齐读目标。
三、学习新课
(一)朝花夕拾之一,经典回放:
过渡: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写人的并不多,有《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再一个就是日本的藤野先生。一个日本人,为何让鲁迅先生对他如此难忘?
1、速读感知:
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浏览:
(1)用原文回答,鲁迅先生为何时时记起藤野先生?
(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出示:教你一招:
第一步,寻找相关段落。
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
齐读37自然段。
2、品读镜头:6----23段,任选其中的一个段落,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对话的方式,品出藤野先生的品质。
再教一招:如何品镜头:先生,您的行为,让我看到您的品质。
3、悟读探究:
出示:1—5段是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24——31自然段是写看电影、匿名信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让我们分组深入讨论,这些和写藤野先生有关吗?
学生分组讨论,一半讨论1——5段,一半讨论24——31段。
(二)朝花夕拾之二:经典续读——师生重逢
假使20年后,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再度重逢,一定会有许多话要对藤野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学生写话练习。
配乐朗读。
先生,您——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拾起的,是藤野之花,还有一朵鲁迅之花,一直开在我们的心头。
出示:运用抓细节品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查找资料,探讨鲁迅问什么弃医从文,从而了解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真情
【教学创意】
1、让对话在“伟大”中穿行。抓住“伟大”一词展开教学,以此为纵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不蔓不枝;层层剥笋,循序渐进。
2、引读。在教师引领下反复诵读课文第37段,不但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渐入佳境,而且使课堂呈现一种重章复沓的音乐之美。
【教学设计】
一、聚焦“伟大”: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写自己老师的一篇散文藤野先生。(板书标题,强调“藤”字。)从小学到现在,你们一定也有自己难忘的老师。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评价他。
(屏显藤野先生图片)藤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老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屏显第37段并齐读: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针对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鲁迅先生?什么是“伟大”?(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是啊,一个普通的医学教授,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况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二十多年后为什么说在“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呢?(板书:伟大?)
二、品味“伟大”:
1、先看两人的相识相处。指名读第6-23段。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提示:在学生容易忽略处着力):
①第一节课:工作中规中矩,生活不拘小节。
诵读:让学生模仿“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自我介绍:“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②添改讲义:诲人不倦,一丝不苟。
诵读:“你能抄下来么?”是商量询问的口吻;“拿来我看!”为学生可以抄下来讲义而兴奋。
比较:“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添改”,改为“修改”或“订正”行不行?(“添改”,即增加和订正。如果说增加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的职责的话,订正文法的错误就不是他份内的事了。)
③纠正解剖图:既严格又耐心。
比较:“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和原文比较,想想能不能这样改。(原文是委婉的批评,耐心的指导,怕“我”难堪。)
④关心实习:无微不至,充满尊重。
比较:体会下列三句话的表达效果:(屏显)
“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作为一个医学教授,本可以坦言,没有鬼,不必迷信之类的话,但是怕伤了“我”的自尊,故意委婉地说“敬重”,而不是“迷信”或是“相信”,这是对“我”的尊重,也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即使它可能是落后的、愚昧的。)
⑤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善良心地。
比较:(屏显)
原稿:总要看一看才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定稿: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定稿更强调了一种郑重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妇女遭受摧残的同情,为自己不能亲见的遗憾。“好”字,还容易引起误解。)
小结: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比如“叫我”“将我叫到”,三次都是老师主动喊学生。写人,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把人放在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中去表现。
2、引读:与这位治学严谨、以诚待人的老师离别二十多年后,鲁迅还深沉地感叹:“但不知怎地”(齐读)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
小结:如果孤立地去看这几件事,就说藤野先生是“伟大”的,还有些单薄,还不足以让鲁迅、让我们感动,因为这更多的是一个教师,至多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本能。那么,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
三、感受“伟大”:
1、据你的经验,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动于别人的帮助呢?(第一,这个人非常需要帮助,甚至走投无路;第二,你给了这个人最需要的东西。)
教师补充举例两篇赞美老师“伟大”的文章。一篇是张九韶的《太阳味儿》。文章写到“我”小时候很优秀,自尊心也特强,可是一天晚上突然尿了床,为了不让同学知道,就每天大义赴难般的钻湿被窝,可是有一天被子却被人偷偷晒过了。谁晒的呢?是班主任。班主任后来告诉“我”,尿床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被子是晒在他自家的小院里,没人知道。所以“我”由衷地说班主任有一颗“伟大”的爱心。还有一篇是魏巍的《我的老师》。作者小时候,父亲在军阀部队里几年没回来,于是很多孩子就说:“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作者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批评了那些孩子,还写了一封信劝慰作者,说作者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于是作者感激地说蔡老师“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结论: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孤立地看很平常,但是如果有了不平常的发生背景,这件事就变得不平常了。
2、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藤野先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和鲁迅相识、交往的。
①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鲁迅这样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他在《<呐喊>自序》中也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屏显楷体字部分)
②从材料可以看出,鲁迅去日本是因为在国内已毫无出路,到日本寻求学问。那么抱定希望远涉重洋到了日本又怎样呢?
默读第1-3段,思考:鲁迅到日本的第一站是首都东京,后来他为什么又选择去一个不大的市镇仙台呢?(通过在东京的两件事:赏樱花、学跳舞,他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附庸风雅,到处乌烟瘴气,没有自己想要的学问。)
哪句话概括地表达了他对东京的态度?(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反复朗读。对比(屏显):
东京也是这样。
东京无非是这样。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只不过。“也”字,有照应上一篇的意思,表明作者的失望和焦虑并没有因为到了东京而改变。这句仅仅八个字,先声夺人,一下子道尽了鲁迅内心的极大愤慨、失望、厌恶等复杂而沉重的感情。)
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岂不就是在极度失望之后再碰碰运气的侥幸和无奈吗?自己读读第4段,你感觉去仙台的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日暮里”,让人想到“日暮途穷”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是他的浙江老乡客死的地方。这两个地方会让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渺茫的前途。从这两个地名来看,他很颓唐、很失落,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味道。)
④读第5段,想一想: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鲁迅的心情怎样?(“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最需要的是学问和振兴祖国的良方,不收学费、操心食宿都不是他需要的,所以他才把这些关心幽默地统归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可见鲁迅对这种优待的态度是感谢但并不感动。)
⑤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的鲁迅,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藤野先生雪中送炭般地闯入了鲁迅的生活这又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暗示我们:第一,他的境遇很糟,需要帮助;第二,他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这时,是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去朗读第37段。(齐读)
现在,“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我们可能觉得已经够了,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止笔。
3、再看第24-31段,写了两件事: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边默读边思考:这两件事给了鲁迅怎样的刺激?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合作探究。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鲁迅是不是对对方的言行表示理解?“意见却变化了”什么意思?
(这两件事不仅是鲁迅弃医从文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藤野先生做了反面的衬托:藤 ww w..cn 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不但是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常常受辱;是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
4、藤野先生这种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已经是常人所不及的大爱、大善、大美!这样的人格才是“伟大”的,这样的老师才是“伟大”的!所以鲁迅感激地说(齐读第37段)
四、升华“伟大”:
1、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所以他感慨地说(再读第37段)
2、如果说,我们最初提到“伟大”,是模糊的,在解读了两人的交往之后,“伟大”一词开始变得清晰,那么,在弄懂了他们交往的背景之后,“伟大”这个词就是立体的,动人的。它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曾经怎样的鲁迅,在一个怎样的境遇之下,遇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所以鲁迅真诚地说(再读第37段)
3、鲁迅离开仙台后就与藤野先生失去了联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异国的恩师。1935年,日本一家出版社打算出版《鲁迅选集》,专门去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录进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已偏居乡下的藤野先生看到了别人推荐来的《鲁迅全集》。得知昔日的学生已成为中国的大文豪,他异常惊喜。但没过多久,鲁迅先生就与世长辞了,师生再也没能见上一面。当藤野先生听到鲁迅逝世的噩耗后,他正襟而坐,默哀良久,徐徐抬起头来,用颤抖的双手把鲁迅的照片高高举起,然后饱蘸浓墨,提笔写下“谨忆周树人君”。
后来当有人问及他当年教鲁迅的心情时,藤野先生说:“少年时期,有一位先生教过我汉文,我尊敬中国,也就觉得对那个国家的人也应该高看的……前后外国留学生只有周先生一人。因此我帮他寻找住处,学习日语,虽我能力有限,却要尽力关心……我是为了对道德的先进国家表示敬意,而不单为周先生一人。……”(屏显)
最后,让我们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屏显并齐读)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篇11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段落结构。
2、着重分析藤野的形象,以及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即本文的明线及暗线。
一、导入新课
(在课题封面上,单击任意处进入菜单,然后单击“导入新课”按钮进入,注意一定要单击蓝色的按钮处,以下均同)
1、由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
2、教师总结(单击任意处进入)。另外,每页下面有两个按钮,绿色表示“回主菜单”,蓝色表示“回上一张”。
3、教师讲解时可以进入下三张,均为已学过的。鲁迅作品。
二、写作背景
1、本文写作背景。
2、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3、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图。
三、段落结构
1、 阅读课文。
2、 理清课文的三大部分。
四、人物形象
1、出示藤野先生图片。
2、通过“目睹印象”和“耳闻亲见”的分析,概括出藤野先生的学者形象。
3、讨论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件事,并由此概括出藤野先生高尚品质。教师作小结。
五、课文暗线
1、学生分组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分“在东京”、“去仙台”、“弃医从文”、“怀念先生”四个部分分析爱国主义感情。
六、小结退出
1、教师小结本课。
2、退出。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篇12
一、自主学习
1、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背景链接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3)相关资料
藤野严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县人,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
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1917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岁。
2、给加点字注音。
绯红()宛如()驿站()解剖()油光可鉴()
畸形()不逊()匿名()血管()深恶痛疾()
诘责()挟着()教诲()杳无消息()瞥()
二、问题点拨
1、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2、“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3、“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3、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4、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5、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6、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7、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8、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四、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及互动答疑的内容
五、抽测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角jiǎo 号角 角落 头角 群雄角逐
B、笼lóng 笼子 牢笼 笼屉 烟笼雾锁
C、量liáng 思量 打量 测量 量体裁衣
D、削xuē 剥削 削减 瘦削 日削月割
2、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比喻 借代 夸张
B、比喻 夸张 反语
C、夸张 反语 拟人
D、反语 比喻 对比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韩志颖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B、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
C、菜市场向居民供应青菜、萝卜、土豆、苹果等蔬菜。
D、开展优质教学活动后,李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六、拓展延伸
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七、学生感悟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做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篇13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教材的第1课,是一篇叙事散文。讲述的是鲁迅先生与日本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文中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持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讲读这篇课文要注意三点:一、脉络分明,言之有序。二、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三、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文的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二、抓住特征描绘人物的手法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生生地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三、对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的分析
《藤野先生》一文在第二部分中记叙鲁迅先生在仙台求学的生活片断,作者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1.检查并订 正“我”抄的讲义——表现先生工作认真负责;2.先生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3.先生对“我”敢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表现他对学生的热情诚恳;4.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 ——表现他科学求实精神。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我们看到本文是一篇赞扬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对他真挚和深沉怀念的回忆性记叙散文。
四、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篇14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教材的第1课,是一篇叙事散文。讲述的是鲁迅先生与日本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文中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持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讲读这篇课文要注意三点:一、脉络分明,言之有序。二、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三、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文的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二、抓住特征描绘人物的手法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生生地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三、对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的分析
《藤野先生》一文在第二部分中记叙鲁迅先生在仙台求学的生活片断,作者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1.检查并订 正“我”抄的讲义——表现先生工作认真负责;2.先生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3.先生对“我”敢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表现他对学生的热情诚恳;4.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 ——表现他科学求实精神。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我们看到本文是一篇赞扬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对他真挚和深沉怀念的回忆性记叙散文。
四、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体会不同类别的事件在文中的作用,并可将此种处理事件的方法用于写作实践。
2、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设想:
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明暗两条线索的结合使用。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课前准备:
1、课外,自学生难字词
2、细读全文列出文中所写事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里也会开花。一些不能忘记的事不能忘记的人,就是心中常开不败的花朵。当有一天,细细检点细细品味,就是鲁迅先生所谓朝花夕拾,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的脚步,细细评点那多开在心头的藤野之花。
二、明确目标
齐读目标。
三、学习新课
(一)朝花夕拾之一,经典回放:
过渡: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写人的并不多,有《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再一个就是日本的藤野先生。一个日本人,为何让鲁迅先生对他如此难忘?
1、速读感知:
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浏览:
(1)用原文回答,鲁迅先生为何时时记起藤野先生?
(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出示:教你一招:
第一步,寻找相关段落。
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
齐读37自然段。
2、品读镜头:6----23段,任选其中的一个段落,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对话的方式,品出藤野先生的品质。
再教一招:如何品镜头:先生,您的行为,让我看到您的品质。
3、悟读探究:
出示:1—5段是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24——31自然段是写看电影、匿名信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让我们分组深入讨论,这些和写藤野先生有关吗?
学生分组讨论,一半讨论1——5段,一半讨论24——31段。
(二)朝花夕拾之二:经典续读——师生重逢
假使20年后,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再度重逢,一定会有许多话要对藤野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学生写话练习。
配乐朗读。
先生,您——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拾起的,是藤野之花,还有一朵鲁迅之花,一直开在我们的心头。
出示:运用抓细节品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查找资料,探讨鲁迅问什么弃医从文,从而了解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推荐访问:优秀 教案设计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一等奖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案一等奖第一课时 藤野先生教案优秀课件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思路 藤野先生的教案设计 藤野先生教案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