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案怎么写11篇

时间:2023-09-22 11:55:03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教案怎么写活动目标:1、知道3月5日是学雷锋的日子。2、了解雷锋,萌生向雷锋学习的情感。活动准备:雷锋小电影、雷锋照片、小抹布人手一条。重点:认识雷锋,了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怎么写11篇,供大家参考。

教案怎么写11篇

教案怎么写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3月5日是学雷锋的日子。

2、了解雷锋,萌生向雷锋学习的情感。

活动准备:雷锋小电影、雷锋照片、小抹布人手一条。

重点:认识雷锋,了解雷锋是个怎样的人。

难点:萌生学习雷锋的情感,懂得生活中应帮助同伴、不懒惰等。

活动环节:

看看听听

认识雷锋

一、认识雷锋

1、提问:今天3月5日,是学雷锋的日子,有谁听说过雷锋?

想不想知道雷锋是谁呢?还有为什么每年的今天都要学习他呢?

2、出示照片讲解

雷锋叔叔是一个军人,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可他从小就不怕苦,认真学本领,长大了当了一名军人。 欣赏电影

了解雷锋

他不怕苦不怕累,帮助了好多人,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那我们来看看雷锋叔叔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放小电影,了解雷锋的感人事迹。

小朋友听老师讲解边看电影。

三、学雷锋,从小事做起。

那今天我们也来学雷锋叔叔不怕苦,不怕累,帮助别人。我们来帮阿姨擦擦栏杆吧。

活动反馈:原来很担心小朋友对黑白电影会没兴趣,但是没想到却反响很好。“老师,电视机坏了”“黑黑的,”“看不清楚”小朋友都纷纷“抗 议”,我笑了笑说“以前的电影、电视都是这样的,只有黑色和白色,这种黑白电影爷爷奶奶都看过的。”他们一听看得更投入了。 “老师,他流血了”,“倒在地上了”,“因为地主婆抢他的柴,他不给,地主婆拿刀把他砍伤了”就这样我和小朋友交流着,一个一个的场景看过去。电影看完后,我问小朋友雷锋叔叔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回答雷锋叔叔是个好人,我又问那他做了什么好事呢,“下大雨了,送奶奶和小弟弟回家”,“帮工人叔叔盖房子”,原来他们一个一个场景发生的事情都记下来了。“那我们是不是要学习雷锋叔叔多做好事,帮助别人呢!”

“为什么别人给他汽水他不喝呢”“为什么别人要送他新袜子呢”,“他喝白开水不喝汽水”“他的袜子很破都是补丁所以别人送他新的。”原来连这些细节的部分他们也记下来了。“那我们要学他不乱花钱,你们经常让爸妈买零食买新衣服新玩具,这是不对的,旧的东西能用就好了,不要乱花钱买新的。”

教案怎么写篇2

一、活动课题:万能的小手(语言)

二、活动目标:

1、 了解双手的作用,知道手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

2、 在游戏中初步认识“打”、“拍”“拉”,体验手的能干。

3、 增加幼儿的词汇量,丰富幼儿语言,喜欢乐意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活动准备:

1、 布置场景:小手图片展――小手做事的各种图片。

2、 情景表演:大班哥哥姐姐打电话、拍球、拉绳子的情景。

3、 打电话、拍球、拉绳子的图片与打、拍、拉的字宝宝。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1、 引语:瞧!前面是什么? 你们有吗?那我们一起举起我们的小手,来唱一唱:“我有一双小小手”

2、 师生同唱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

(二)欣赏图片展

1、 自由欣赏图片。

教师:小手真能干,可以做很多事!瞧!那儿有个“小手真能干”的图片展,想不想去呀?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手可以做什么事?(可以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一听)

2、 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拿的图片。

教师:你看到的小手可以做什么事?谁愿意勇敢地讲给我们听一听。(请四五个幼儿交流)

教师:小手真能干,可以做这么多的事,那现在看看小朋友的小手棒不棒?把手里的图片轻轻放在椅子旁边。

(三)欣赏情景表演

1、 欣赏情景表演

孩子的话:

“小小手”

“我的小手可以画画”

“我的小手可以折衣服”

“我的小手可以看书”

“我的小手可以吃饭”

“我的小手可以拿报纸”

幼儿看得非常认真投入

老师的话: 一开始设置一个场景引导幼儿进入情境,用音乐活跃气氛。 通过欣赏图片展帮助幼儿感知小手非常能干,让幼儿在看看、说说,能调动幼儿的经验同时给幼儿充分提供表达的时间,满足其需要。 以情景表演调动幼儿

教师:今天我们这儿还来了几位大班的哥哥姐姐,让我们看看他们来干什么的?

2、 提问:大班的哥哥姐姐在干什么?

打电话――出示图片――出示字“打”

拍皮球――出示图片――出示字“拍”

拉绳子――出示图片――出示字“拉”

(1)咦!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秘密,这三个表示小手动作的字:打、拍、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请幼儿说一说)

(2)噢!我明白了:小手真能干,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这些表示动作的汉字都有一个提手旁。

(四)玩游戏:“打哑谜”

1、 讲解游戏规则:现在我来看看小朋友的小手能不能干,来玩个游戏,我指着一个字宝宝,小朋友边做动作边说“我用小手打打打,打打打”(拍、拉)

2、 幼儿游戏

(五)游戏:“找朋友”

1、 讲解游戏规则:还有游戏等你来玩呢!想玩吗?小朋友椅子底下有两张图片,请看看图片中小手做了什么动作,请你为她找家。先请一个小朋友来试一试。

2、 请几个幼儿找一找。

3、 集体找。

(六)延伸:

图片宝宝都找到相应的提手旁“打、拍、拉”字宝宝的家了,还有很多提手旁字宝宝噢!你们想不想也认识他们,那么请小朋友今天回家就去找一找,认一认,带到我们幼儿园来说给我们听一听,我们看看,比比,谁找得多,认得多。 “我看到一个姐姐在打电话呢”

“我看到两个哥哥在拍皮球呢”

“我看到两个姐姐在拉绳子” “旁边的一样,都是红色的,长得也很像”

提起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能集中注意力观看。 根据幼儿的回答相应出示图片与字宝宝,帮助幼儿感受这三个字宝宝,并能在自己的观察中发现其中的秘密。

通过系列游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把这几个字宝宝的痕迹留在心里。

延伸活动为下一次活动做好铺垫。

教后感:本次活动以游戏始终贯穿其中,幼儿的兴趣浓厚,教师的语言感染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能时刻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多给予幼儿表现表达的机会,提高其自信心。

教案怎么写篇3

侧手翻教案教学内容

教学的时候就是需要有教学内容,各位,让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侧手翻教案教学内容吧!

侧手翻教案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前后滚翻的技术动作,为侧手翻的滚翻动作做准备。

2、建立正确的侧手翻动作表象概念。

3、建立合作性学习伙伴,知道一定合作学习方法,体验运动中的快乐。

二、教学内容:

1、前后滚翻的技术动作。

2、体验侧手翻的动作。

三、教学流程与步骤:

课堂常规——游戏《独角渔夫》(单脚跳追逐其他同学男女同学分组进行)——复习前后滚翻——侧手翻——评价、结束

主教材处理:

1、前后滚翻:

(1) 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人,指定组长。每个小组用一床垫子进行练习。(教师倡导、引导建立学习合作伙伴关系)

(2) 根据小组学习能力可练习单个动作,也可练习组合动作。

(3) 每组选派一个动作优美的同学,进行自我展示。

(4) 鼓励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2、侧手翻:

(1)讲解示范侧手翻动作后,让同学们在较宽大的垫子上,体验性学习,体会支撑和两腿的依次翻转动作。

(2)侧手翻过橡皮筋。同学之间进行配合,提高学习侧手翻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商议设定高度,用侧手翻的形式翻过橡皮筋,对动作质量不要求过高,强调学习的。积极性的引导。教师注意这个时候的评价与学习氛围的把握。

(3)利用过橡皮筋练习时,对有较好表现侧手翻动作技术的同学进行及时的评价,建立合理正确的概念。

(4)、学生体验动作,进行侧手翻的模仿练习。

注意事项:

1、本课以提供给学生自我表演的平台为侧重,采用互培互学的方式去体会动作。教师要注意营造学习氛围,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

2、强调练习时注意安全,避免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3、教师要加强巡视,引导学生注意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四、结论:

利用跳橡皮筋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侧手翻。橡皮筋的高度可以调节,减缓了部分学生的畏惧心理,同时又可激发部分学生挑战极限的勇气。在活动中学生体验到了侧手翻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侧手翻技术的兴趣,为侧手翻的技术提高的学习做了较好铺垫。

教案怎么写篇4

说说文本解读中教学内容的选定

罗马在哪里――说说文本解读中教学内容的选定

文/应锡微

摘 要:语文教师在备课中最关注的两个问题是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环节如何展开,说说教学内容选定的看法:依据文本体式选定;依据学生学情和要求选定;借助助学系统选定。

关键词:教学内容;选定;文体

举个简单的例子,下班和老公一起去菜市场,你一定会先问老公今晚吃啥?你一定不会先问今晚的饭怎么做?只有先问吃啥才问怎么做。对于教师而言,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已经不成问题,问题是不知道教什么?都不知道教什么更谈何怎么教啊?在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许我们还存在很多迷茫,其实每一篇文章的教学点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钻研教材教参,选择的教学点一定要把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体现出来。

王荣生先生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怎样才能达到有效、有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先要有一个定位、一个目标,再据此选定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选定教学内容?下面说说我的肤浅的看法。

一、依据文本体式选定

“由于体式不同,阅读层次不同,故选定教学内容不同”。王荣生老师在《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语文学习》第九期)。同样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不同的文体形式来表达,因此学习不同文体的文章,选定的教学内容不同。例如:小说的学习与散文的学习,就不尽相同,而议论文、说明文差别就更大。

多年前听了吴积兴老师上《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流程如下:

师:我这里有一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看谁知道它们的意思。记住想说就说。

展示课件:山河表里 踌躇 宫阙 苦

师:“山河表里”是什么意思?

师:这里的表是什么意思?表就是外面。山河表里的顺序应该是山表河里,“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诗就是一幅画,你可以想象,这里有座山,还有一条河,山的外面、河的里面是潼关路……

师:“宫阙”是什么意思?

师:宫殿。实际上,宫、阙还是不同的,宫阙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如果宫阙被毁,那国家肯定已经灭亡了……

假设让你们班级同学去建咸阳宫要多少年?

师:“踌躇”是什么意思?

师:本来是犹豫不决的意思,这里是心里不安、不愉快的意思。望了西都,心情怎么就不愉快呢?我发现古代的诗人很有意思,西望长安的时候心情总是很不愉快……这些诗人原来是为自己壮志未酬而伤心,是什么让张养浩心情踌躇呢?

与其说是伤心秦汉的宫阙变为了土,不如说伤心建宫阙的百姓的苦。

师:苦,这个太简单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请组个词来解释。

师:读最后一句。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觉得什么事情给百姓带来痛苦、苦难?

吴积兴老师紧紧抓住“山河表里”“踌躇”“宫阙”“苦”这四个关键词语来选定教学内容,细读文本,体验情感。在教学“山河表里”时,师生共同作画,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潼关的地势非常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接着教师展示每个朝代在潼关战争的死伤人数,又印证了潼关地势之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兵家必争之地――“得关中者,得天下”,为理解文本主题“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铺垫、张本。

可见分析诗词这种文体选定关键词,据词想象丰富教学内容。

我教学九年级上册《故乡》一课,我从人物话语方式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即通过话语走进人物的精神与心灵世界,教给学生这样一个阅读小说的方法性知识。言说方式就是人生方式,由一个人物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挖掘到他背后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我从这个角度切入,和学生一块儿分析闰土的话语方式,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话语方式有何区别与联系。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出少年闰土的语言如:“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不是。走路的人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找出少年闰土的话语方式是什么,学生就会发现,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无拘无束。什么标点居多?省略号。这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是话说不完,是省略内容,肚子里有没完没了的故事。再看中年闰土是怎么说的?朗读,默读,圈画,思考,尤其抓住“老爷!……”一句重锤敲打,并归纳中年闰土说话木讷、断断续续、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等,什么标点居多?还是省略号。这个省略号又是什么作用呢?学生说这里是话语中断,不是话未说完,不是简单的内容省略。要求学生概括闰土话语方式,少年闰土有着说不完的话,是非常健康、非常自然阳光的一种言说方式。中年闰土失语了,吞吞吐吐,不正常,不自然了。分析完闰土,然后让学生分析杨二嫂和“我”话语方式各是什么。这篇小说刻画了三个人物不一样的话语方式,背后意味着什么呢?大家都变了,生活方式都不自然了、不健康了、不充盈了。人性扭曲了,人生方式变了。

教小说这种文体要抓细节,挖掘细节背后的潜台词,丰富人物形象。总之,体式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议论文重在认识作者要表明一种什么观点,这种观点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出来的,在什么背景下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文重在获取主要的信息,领悟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二、依据学生学情和要求选定

(一)以生为本,掌握学情

这里所说的学情不是笼而统之的学情,而是指向特定任务的学情,是具体教某篇课文的学情,一定把问题给揭示出来,把学生面对的矛盾和困难揭示出来。

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合宜了呢?还不是。还要倾听学生,掌握学情,掌握学情就能保证教到学生的需求上,不至于鼓捣来鼓捣去,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不了任何兴趣,你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没有落实到他的“最近发展区”上,不就是无效的吗?因此说,确定教学内容分析学情也非常重要。了解学情,最好的方式是先学后教。比如,我在教学《社戏》一文时,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印发“导学案”,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讨论学习,这个过程中教师就随时把握了学情,了解到学生对所学课题的真实反应。第二课时,对学生疑难点进行探究,疑难点是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于是把“偷豆趣事”中的动词及人物双喜、阿发的语言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选定言语文字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鲁迅语言的神奇和经典。可见对文本解读要细心研读抓住被别人忽略其实却大有深意的字眼,设计供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深入解读文本。

(二)课前预估,深入学情

如果不能做到先学后教,就要对学情充分预估:学生读这样的文章会在哪些方面遇到困难,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不感兴趣的是什么,感到困惑的是什么,需要帮助的估计是哪些地方,认识不到的盲点在哪里……依此作为选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比如,去二外听程日东老师上的《致女儿的信》是这样教的:早一天班主任发给学生一张资料上面写着“爱情密码”,再让学生用匿名在纸条上写上爱情的故事,目的是学生把预习课文后产生的疑问都写在纸条上交给班主任,课上程老师问学生“你爱过了吗?”学生没出声,程老师手里拿着一沓纸条说:“你们的悄悄话都在此”,接着指名五六个学生读了纸条上的内容,以此导入课文,这就是课前预估,这些纸条是备学情,备教学内容。

三、借助助学系统选定

课文的助学系统包括单元导读、课前导学、课后研讨与练习,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才能用好教材中的助学系统呢?

一线教师可以借助教材的单元导读确定该单元文本的基本教学内容。结合课前导学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来确定教学内容,就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为例,从操作层面上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借助单元导读和课前导学,宏观把握教学内容

本单元导读是这样表述的:“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些课文,你不仅能够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能够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分析本单元导读,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编排本单元的意图:民间风俗折射出百姓的生活,民间风俗蕴藏着民间文化。关注民俗,就是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关注民俗,就是关注普通百姓的精神面貌。学习本单元,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阅读这些文章时,要调动自身生活体验,学会发现日常生活中蕴藏的情趣(生活中的美)。学习本单元,更要引导学生体会每一位作者是怎样富有个性地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独特的语言来展现民俗风情和独特情感的。再看本课的课前导学:“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该导学抓住了该课的内容和主旨:主要描述了云南歌会的形式,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间文化,表现了作者陶醉其中的浓厚兴趣和发自肺腑的由衷赞赏。

据此,《云南的歌会》所教内容必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阅读本文,调动自身体验,把握作者眼中云南歌会的特点;(2)引导学生透过云南歌会的特点,揣摩云南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沈从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云南歌会的,体会作者在独特的言语表达中所渗透的陶醉与赞赏之情。

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单元导读和课前导学,在内容上侧重于帮助学生学,在表述上凝练而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从中揣摩出编者对于学生学的期待与要求,可以从中确定“教什么”的大致方向。而要具体精准地确定这一篇的教学内容,还必须仔细研读教材的练习系统。因为,练习系统才是教材的灵魂所在。教材中,真正能够反映编者处置课文内容,并具体指引教师从课文中选择相关信息来生成教学内容的是练习系统。

(二)揣摩课后研讨与练习,精确定位教学内容

《云南的歌会》一课,总共设计了以下四道研讨与练习题:

练习一: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练习二: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练习三: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练习四: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练习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练习二和练习三引导学生重点揣摩课文的文笔精华――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练习四由这一篇的阅读引向课外,让学生走向生活,关注身边的民歌、民谣,用文中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分析,并体会其中的乐趣。这样的设置,符合学生从整体入手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揣摩精彩之处,走出文本学会迁移的阅读规律。这四道题体现了编者将课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此外这四道题还分别指向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对该课练习系统的分析,笔者将该课的教学内容细化为以下三点。

(1)学生初读感知后思考“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整体把握云南歌会在演唱场合与方式上的独特之处。

(2)重点研读文中描写有关年轻女子和景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欣赏、陶醉之情。

①引导学生品读写年轻女子外貌的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品读写年轻女子荡秋千的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品读写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的一段,尤其关注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通过品读,让学生理解年轻女子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漂亮健康、大胆淳朴的本色。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对“年轻女子”“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和“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云南普通百姓鲜活的生命,流露了作者由衷的赞赏之情。

②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中描写“报春花”“各种山鸟”“戴胜鸟”和“云雀”的词句,理解第三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的特点,领悟是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进而体会作者陶醉其中的情态。

③以理解文末的“原来如此”的含义为突破口,重点研读侧重表现歌会场面的第四段,从而理解云南人民乐观、热情、智慧、淳朴的精神面貌,体会作者的陶醉与欣赏之情。

以多年前听杨聪老师上的《云南的歌会》为例,看他的教学流程:

教学板块之一:发现“意思”

从细节字句中去发现其中的意思。

教学板块之二:没“意思”

课件:杨兄,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很没意思,你觉得呢?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课件: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课件:天人合一。

教学板块之三:作家的“意思”

那么沈从文先生他自己觉得这些歌会的意思又在哪里呢?

课件: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杨聪老师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从沈从文先生的原文中找到突破口“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紧抓“意思”设计了以上三个问题:“发现意思―没意思―作家的意思”层层推进,步步提升。可以说杨老师全面解读了原始文本,真正走进了作者的人文情怀,由云南歌会提升到了对人生命的颂歌。

王荣生先生认为:“对选文的阐释,对选文类型的把握乃至编撰水准,关键是在教材的练习题设计。”王先生的论述,也足以说明课后练习对课堂教学内容选定的重要作用。练习系统的设计,融入了教材编者对学生学习某一篇课文或主题后能做什么的检测,是对学生所学内容的一种巩固。常态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如能以教材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为抓手来确定教学内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跑题”。

如果能依据不同体式和学情,借助助学系统来选定教学内容,相信“条条道路通罗马”,那么我们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定就会更科学、更合宜。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南白象中学)

教案怎么写篇5

《沂水春风》教学内容探讨

《沂水春风》教学内容探讨

【中文摘要】《沂水春风》一课教学内容可确定以下六个教学点:1.文言文知识教学;2.文章的线索;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4.怎样批判地看待孔子对子路的批评;5.人物描写的方法;6.文章结构的层次性。前三个教学点是正确解读文本的必须,第四个教学点是根据《〈论语〉选读》一书的课程理念为了培养学生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最后二个教学点是根据文本特点突出课文的语文味。在实际教学中,以上教学内容可适当取舍。

【关键词】教学内容   课程理念   语文味

语文教学内容该如何确定?这是当前语文教学讨论的热点话题。一篇课文该教什么,这本不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如今却成了大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个,一是对文本解读上的不同导致了教什么上的因人而异,二是一篇课文的多个教学点,因教材编者、学科指导意见制定者和具体执教者理念上的差异而取舍不同。

《沂水春风》是高中选修教材语文版《〈论语〉选读》中的一篇课文,又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全文结构完整,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本文该教什么?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教学建议是:“这篇课文可以按‘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与分析人物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分析不宜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浙江省教育厅制定的《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给出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孔子的教学风格,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3.背诵重点章句。不难看出,二种教材对同一篇课文确定的教学内容是有差异的,人教版侧重文本写作特点的教学,建议对其思想不宜过多纠缠,而作为选修教材的《〈论语〉选读》,浙江省的《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却强调文本的思想教学。这种差异是两本教材在课程结构中的不同地位造成的。前者是必修课程要强调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后者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要突出语文的文化性。但是不管教学哪种教材,这篇课文有二个教学点是必须解决的。一是本文的线索,二是孔子为何要“与点”。线索的教学在本文十分重要。这篇课文以言志为线索组织材料,按照“问志―言志―评志”的`过程结构文章,整篇文章显得思路清晰,文意晓畅。抓住这一教学点就会顺利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也为课文的进一步解读做了必要铺垫。要理解第二个教学点中的孔子为何要“与点”,关键是如何理解曾皙所言之志。对曾皙所言之志的理解,历来是有争议的,通常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曾皙谈的是太平盛世的图景,是礼治的结果;二是认为曾皙的话体现了儒家礼乐治国的理想;三是认为曾皙流露出的是道家的消极思想。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浙江省的《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都采用了第二种观点,即认为曾皙的话体现了儒家礼乐治国的理想,是礼治的最高境界。相比之下三子之志虽有骄谦之分,却无本质之别,都志在为政,低于曾皙的境界,所以孔子只对曾皙的话深有感慨,大加赞赏。以上二个教学点我们可以用“一条线索,二种境界”加以概括并以此为思路组织教学,笔者试教后,效果很好。

以上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多数执教者认为教学至此就可以了,但笔者认为这样还是不够的。与人教版不同,从《〈论语〉选读》一书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和性质看,《〈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该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以上教学最多是做到了“正确解读”,“批判继承”似未体现。该书前言中特别提出了要“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的学习要求。编者说“如何对待历史文化传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要课题。学习中应结合具体内容,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编者这一要求是明确告诉我们教学中应关注文本的现实意义,学会批判地继承。按照这一要求,学习本文时就不能满足于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在二千多年前提出的政治思想在二十一世纪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是否过时,哪些我们要继承,哪些我们要批判。我在教学中提出这一问题时,引发了学生的激烈争论,大家经讨论后一致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不仅没有过时,有些今天我们还不能达到,甚至今天的中国还在践行着三子的为政之道。比如冉有的“足民”思想其实就是要使百姓富起来,这和我国今天正在实行的富民兴国政策竟高度的一致。当然冉有这一思想也是受到孔子的教诲。《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再如子路的强兵治国之道“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意说子路要培养一支作战勇敢、深明道义的正义之师。公西华的志向在于礼治,即用礼仪教化百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文明礼仪方面的意思。这些思想和做法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这需要我们继承。

从批判的角度,学生对孔子的做法也提出了异议。文中子路因说话不谦虚而被孔子轻笑,孔子给出的解释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也就是说孔子是从“礼治”的高度教育自己的学生从政就要做一位谦谦君子,冉有和公西华从老师当时的态度中马上明白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接下来二人的言志一个比一个谦虚。孔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人影响深远,谦虚也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这一传统文化是否时时处处都要提倡呢?《论语》中有这样一章记述。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从孔子对三人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子路并非言过其实,倒是冉有和公西华的话有点过于谦虚了。从适应当今社会的角度看,有些场合我们倒要学习子路的勇于表现,摒弃冉有和公西华的过于谦虚。学生的这种见解不一定十分正确,但我这就是学习中的一种批判继承,应予以提倡。

应该说,这篇课文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到这里既抓住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既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既达到了《论语选读》编者提出的学习要求,又践行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但笔者认为以上教学点基本是围绕思想内容展开的,对这篇课文的文学特点没有涉及。《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每章大都是只言片语,文学方面可讲的似乎不多。因此《论语》教学中一般是强调其思想性、文化性而忽视其文学的。但本文在《论语》中篇幅较长,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被认为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篇。如果在学习中对本文的文学方面不作涉及是十分可惜的,而且这样的语文课也缺少了语文味,似乎成了思想课。

本文在文学上的突出特点是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评论者认为这一点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如此看来,这一教学内容应成为本文教学的又一重点,这也吻合了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要求。

本文在写作上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结构的巧妙安排。按照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是“全文以‘言志’为线索组织材料,按照‘问志―言志―评志’的过程结构文章,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极强”。这句话中值得玩味的是“极有层次”一处,这里当然指的是文章的结构层次,但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篇课文内容上的层递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课文第二部分“言志”上,分析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一般只会注意曾皙与三子志向的截然不同,却不曾注意三子的志向又是三个不同的层次。这里可以引用《论语》12.7章说明。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从上面对话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都是为政之道,但这三者是有先后层次的。为政者最重要的是要取信于民,治兵之道当属下策。根据本文得知,三子的志向分别是治兵、富民和礼仪,基本上可对应这里的足食、足兵和民信之三者的范畴。所以三子志向虽都是从政却有层次高低之分,其中公西华最高,其次是冉有,再次是子路。如果把四个人的言志顺序和志向高低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四人的志向是按照由低到高依次递增的。这样课文在思想内容的发展上成明显的阶梯式,这就使本文不仅有结构形式上的层次清晰感更有文章思想内容上的顺次发展,具有现代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契合,形成了文章的艺术美感。本文如果不是现在这样的安排,而是按照四人在孔门的长幼顺序言志,应依次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那么文章还没有发展就达到了高潮,是不符合文章的章法的。至于孔子为何在子路发言后没有点曾皙而是先点了冉有,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当时的真实情景了。也许当时第二个言志的就是曾皙,四人是按照在孔门的长幼先后发言的,甚至真实的情景根本就没有记叙的那样浪漫。有人就对曾皙为何在孔子问志时却独自弹琴,弹琴时为何还不专心而是偷听别人的谈话感到怀疑。最有可能的是文章经过了孔门后学者一定的文学加工,使得这篇文章在《论语》中最具文学魅力的吧。笔者认为,教学本文时就文章结构上的这一巧妙安排不仅可以作深入的分析,甚至可以像上面那样对当时谈话的情景作可能的假设。这样的学习,学生也许会学的更深,更活;这样的内容处理也许更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教学内容安排是把本文当作一篇古文而不是文言文看待的,但这并不是说本文的文言文教学不重要。加上必要的文言文知识教学,本文在教学内容上应该至少有六个重要的教学点,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情做适当的取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语文第一册)

3、《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4、《〈论语〉选读》前言

教案怎么写篇6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内容

秦露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地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汉语国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推动汉语国际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其他国家储备汉语人才的需求,也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有效传播手段。为此,汉语国际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深入了解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内容是很关键的。介绍了汉语国际教育及其文化内涵的定义,并提出汉语国际教育中运用文化教学的具体教育手段。

教案怎么写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的,探索大自然中的声音,开始对听赏活动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兴趣(人文主题)

2、初步感知音乐要素(长短、高低、音乐、强弱)和它们的表现作用(知识技能主题)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画纸、画笔、课件、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大自然中你都听到过哪些声音,并用自己的嗓音模仿出来

二、

1.纸模仿大风吹小风吹的声音

2.自制的纸袋模仿大雨小雨的声音

三、听辨大自然中的雷电、风、雨、小鸭子、小青蛙、小虫子的声音,请学生听辨模仿,比较不同的声响,说出自己的感受,用乐器模仿。

四、多媒体课件展示

第一幕:这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太阳烤着大地,格外闷热,小鸭子出来了,它们要到池塘里游泳,小青蛙、小虫子也在不听的叫唤着。

第二幕:忽然见天阴沉沉的,风越刮越大,雷电轰轰做响,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小动物们吓得赶紧躲起来了

第三幕:夏天的雨来得快去的也快,雨停了,“滴答滴答”雨后的大自然特别美丽,小鸭子高兴得唱起了歌,小虫子小青蛙也加入了这场音乐会。

让学生用各种乐器来表演该童话剧

四、欣赏《胡桃夹子》、《天鹅湖》,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画面用线条、色彩、文字、图画表达出来。

教学说明:这是一节根据新课程理念来设计并操作的艺术综合实践课,课中让学生将美术融入到音乐中,让学生掌握了音乐的基本元素。

教案怎么写篇8

小班教学内容

第二学期小班教学内容

一唐诗

悯农 江雪 咏华山

锄禾日当午, 千山鸟飞绝, 只有天在上,

汗滴禾下土。 万径人踪灭。 更无山与齐。

谁知盆中餐, 孤舟蓑笠翁, 举头红日近,

粒粒皆辛苦。 独钓寒江雪。 回首白云低。

暮江吟 绝句 回乡偶书

一道残阳铺水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 少小离家老大回,

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行白鹭上青天。 乡音无改鬓毛衰。

可怜九月初三夜, 窗含西岭千秋雪, 儿童相见不相识,

露似珍珠月似弓。 门泊东吴万里船。 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我所学的字

上 下 多 少 大 小 口 手 日

月 水 火 人 头 前 后 米 三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教案怎么写篇9

活动目标:

1、大胆开口说英语,体验英语的乐趣。

2、掌握交通工具Bus,Car,Bicycle ,Motorcycle,并能正确发音。

3、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初步使用“I can see…”表达自己看到的交通工具。

活动准备:

1、各种交通工具的实物和图片、电视机。

2、欢乐的音乐及汽车开动的模拟声。

活动过程:

一、Greeting

T: Hello!Boys and grils! Nice to see you!

C: Hello!Amanda!

二、Warming up

T: Class begins. Childre guess! What animal is this?

C: It’s a Bunny.

T: Now let’s be bunny jump ,jump ,jump.

C: let’s jump.

T: What animal is this?

C: It’s a Monkey.

T: Ok! Let’s be monkey ryn,run,run.

T: What animal is this?

C: It’s a bee

T: Ok! Let’s be bee fly,fly,fly.

T: What animal is this?

C: It’s a tiger.

T: Go away.

三、Revision

T: Listen to What is the sound of transport?

C: Bus,car,bicycle,motorcycle.

边猜边出示实物让幼儿理解。

四、Presentation

教案怎么写篇10

《背影》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最近我发现,有作曲家又把它写成了一首如泣如诉的歌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一下。放《背影》歌动画。

二、作者介绍

这首歌歌咏的就是父亲的背影。那我们就一起来看课文,先了解一下《背影》的作者。放作者介绍,同学读。《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江泽民同志曾在朱自清逝世四十周年时为他题词,放题词。这是对朱自清一生的学识品格和人生追求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

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三、课文欣赏

放全文朗读动画。思考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四、思考讨论

㈠整体感知:两个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㈡思考讨论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背影》详案》。 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答:望父买橘见背影

3、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4、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

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㈢思考讨论二:子爱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打出: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㈣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朗读二三段,总结:

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总结: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

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确实,父疼子,子爱父,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父子情深的片段。放影片。

五、拓展迁移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打出齐读: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六、感受深情(放背景动画《懂你》)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

今天我们要布置的是一个特殊的作业&

教案怎么写篇11

形体训练教案教学内容

课题:快活学形体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老师介绍了解形体训练的作用。

2、学生能明白形体课服装请求及上课要求。

教学过程

1.率领学生熟习舞蹈教室,比较与其余教室环境的不同如:有很多面镜子、有把杆、地面铺的地板、凳子是软座等)

2、介绍、交流形体训练的作用、意思

形体课是以改正、标准学生们的基本形体姿态,培育学生形体的直立、挺拔和伸展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舞蹈课程。形体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造就儿童的音乐节奏感及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促进左右脑的平衡发展,使孩子更加健康、活跃、可恶。所有外部信息向大脑的输入都是通过各个感觉器官的接收和转换这两种性能来完成的"。训练感到器官,也就训练了大脑,也就增进了大脑的发育。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使幼儿的形体得到健全的发育,并促进其大脑、智力的发展,培养跨世纪的人才! 通过形体训练,在以下五个方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形体训练有利于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二、形体训练有利于启示求知欲。

三、形体训练有利于个性特点向良好的方面发展。

四、形体训练有利于思维能力及注意力的进步。

五、形体训练特别有利于意志品德的培养。

3、明确形体舞蹈课服装要求及上课要求

服装要求:

一、学生同一穿舞蹈鞋

二、一律衣着玄色弹力的裤子(不需要刻意带芭蕾舞蹈服,女生不可以穿裙子)

三、女生头发清洁利索,不要散发

上课要求:

一、提前到教室换好形体练习服装

二、当真听讲,随着老师一起练习

反思

走进舞蹈教室学生表示的很高兴,对教室的陈设及形体舞蹈课的学习充斥了好奇,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学生踊跃性高。

推荐访问:教案 教案怎么写模板 教案怎么写的详细步骤 教案怎么写幼儿园 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 语文教案怎么写 小学英语教案怎么写 片段教学教案怎么写 讲解试卷的教案怎么写 试讲教案怎么写 试讲备课教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