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10篇

时间:2023-07-25 18:00:02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10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10篇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合作探究 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么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观察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观察可借助哪些工具和仪器?

(3)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观察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3、要及时作好记录。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鸟捕食鱼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猫吃竹叶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利用水、无机盐、二氧碳制造有机物葡萄糖、淀粉等)

2、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呼吸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鸟在呼吸-

鱼用鳃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除

植物通过落叶将一部分废物带走

落叶是植物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向日葵总是向着有阳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觉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菜豆的生长

红狐的生长

6、传和变异的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人胚胎初期细胞群

一些单细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

2、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课后小结

生物的七大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课后习题

1、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海葵 B、恐龙蛋化石

C、电动狗 D、珊瑚的骨骼

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会弹钢琴的机器人

C、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

D、休眠的青蛙

3、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的特征·······( )

A 需要营养 B 进行呼吸

C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 生长和繁殖

4、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母鸡下蛋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大汗淋漓  D、馒头上长“白毛”

5、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繁殖季节,长出蓬松的长饰羽。决定这种性状出现是由于( )

A:应激性 B:多样性

C:变异性 D:遗传性

6、(2009威海)下列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生物都能自由运动

B、生物都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教学反思

《认识生物》一课的实践,导入新课用时一分钟左右,然后进入自主学习阅读文本阶段。共计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我的观察,大多数学生只能读三遍,少数学生只能读两遍多一点。然后做练习题。做练习题这个过程两班情况差不多。从学生做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文本仍然很陌生。对训练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迅速的找到相应的句子位置,更不能直接解答。仍然要慢慢的从文本寻找。

从而浪费了大量时间。在作训练单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自己完成并且能够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如:恐龙化石为什么不是生物?学生能够回答出它不具备任何一种生命现象,没有一项生物的特征。不能吸收营养物质,不能生长繁殖,不能呼吸,不能排出体内废物。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所以说恐龙化石不是生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充分证明了学生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在回答课后问题钟乳石在慢慢长大它是不是生物的问题时,班级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

争论的焦点就是“钟乳石在慢慢长大”。针对这个问题我主要采取了“导”而不是讲,让学生看课本中的图。引导学生明白“钟乳石在慢慢长大”和动植物的长大区别是溶岩的堆积,不是靠吸收营养物质长大。整堂课绝大多数学生都动起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可以说效果远胜于原来的课堂教学。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肾单位的组成及作用,概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2、通过动手探索的形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形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肾单位,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病人看病,医生有时会要求病人做尿常规化验。提问:这项检査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

(泌尿系统)

追问:泌尿系统中肾脏是最重要的器官,尿液在肾脏中是怎么形成的呢?进而导入新课——尿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1、肾的微观结构——肾单位

(1)观察肾脏的模型,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感知肾的颜色、性状、大小,肾脏中的什么结构起重要作用?

(肾外形如蚕豆,紫红色,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

(2)观察肾单位结构图,小组讨论思考如下问题:

肾单位由什么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在黑板前板画并标注出各部位结构的名称。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肾小囊壁和肾小管壁为单层细胞。)

2、尿的形成

过渡: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组织模拟活动:筛粮食

出示一包带杂质的粮食(有花生米、大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启发学生:怎么有效去除杂质呢?

(用筛子筛去杂质。)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将含有杂质的粮食筛干净。

教师引导:筛出去的杂质能否直接丢掉呢?

(不能,因为杂质中还有一些小粒的粮食)

教师继续引导:应该把漏掉的小粒的粮食从杂质中重新捡回来。那么我们回顾下,刚才“筛粮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过程?

(筛出去和捡回来。)

(2)课件展示尿的形成动画。提问:筛粮食与尿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筛出去”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球,即将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筛出去;“捡回来”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管,即把筛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质重新捡回来。

(三)巩固提高

尝试尿的形成的示意图并标出肾单位各部分名称。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哪些物质被过滤出去了?原尿流经肾小管又有哪些物质被重吸收回来了呢?

四、板书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篇3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Ⅰ、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

本单元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人类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经过极其艰苦、漫长的过程,通过劳动才进化来的。因而启发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应意识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强者,人类已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为此我们应该处理好与生物圈的关系。从以上可知,本节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认真上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

3、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四>、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来找出事物的异同点。

2、培养学生运用证据、事实来说明观点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学习生物学。

上述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体现了显性教育价值,而方法目标和品格目标则体现了隐性教育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人类不仅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而且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且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要珍爱生命。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如图片、化石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

四、 关键点:

1、处理好本节教材承上启下的关系。

2、注意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

3、处理好基本观点及学术界中的争论的关系。

4、 要注意强调环境的变化与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关系。

Ⅱ、说教法: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人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精心整合教材。

本节教材中的资料丰富,但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些不能紧扣教学目标,且由于时间的关系也不能一一讨论,所以我对此进行了适当调整。如人与类人猿的数量问题让学生课前去查找资料并放在进化发展中去讲。而与教学目标无多大关系的四种现代类人猿的分布问题课堂就省略不讲,布置学生课外时间去完成。另外有一些与本节教材关系密切的问题,如导言,因为关系到这册教材如何与上册衔接,而且还关系到我们该如何思考人类与地球关系的情感教育问题,因而花了较多时间,作为情感教育的重点来讲。同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注意与本单元第七章呼应,做到扣紧单元主题。

2、把握好这节教材中有关科学的基本观点及开放性的关系。

这节教材内容丰富,资料多,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许多问题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对这样悬而未解的问题,我们要在众多的争论中给出科学的基本观点,即生物是进化来的(即达尔文的进化论),而非由神创造的(即神创论)。但由于历史久远,且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这是正常的。由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

本节教材的知识目标不是很多,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技能训练、资料分析、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发散性思维。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节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开始的导言,还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内容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教材的最后部分等,都涉及到情感教育问题,因此要注意这方面的启迪教育。

4、应用好多媒体这个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本节教材不仅资料多,且由于起源及进化的过程距离现代的生活极为遥远,因而难度大,所以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达到高效、简洁、直观的效果,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情感教育更是需要录相片段来展示说明,才能更加形象生动。如将东非大裂谷这部分内容,先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再观察图片,这样起到非常形象直观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的效果。

Ⅲ、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双边活动,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本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学习。

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观点虽然有多种争论,但归根结底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而绝不是如神创论中所说的人是由神创造而来的;另外生物的进化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且是经过极其漫长的过程;观点要通过证据、事实来说明??总之,课文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

2、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本节内容涉及的问题较多,因此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如分析人与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人类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中人发生了哪些变化等问题,要用观察比较法;而研究人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则要通过分析资料、地质考察、寻找证据、观察阅读、思考讨论等方法。

3、重视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本节教材的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且高度概括。本节前后有近8面的内容,不仅资料图片多,且活动也多,初看起来很繁杂。因此在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梳理,这样才能对整节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而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就是一个极好的方式。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篇4

一、教案背景: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生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及简单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学完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描述器官、系统的概念,以及植物体和人体结构层次的主要内容。本节与各章节内容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描述多细胞植物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2、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组实验形成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与交流、表达,体验科学探究、与人合作的乐趣。通过了解多细胞植物体的组成、人体的组成等相关知识,激发起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植物体和人体的结构层次难点: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资源:

1、自制课件。(1)植物体;(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3)人体的结构层次。

2、每小组准备番茄、桔子果实若干个。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设疑、引导等。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充满情趣而积极主动地获取有关生物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表演,充分展示自我,提高竞争意识。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篇5

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教学目标:

1、 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 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ò?¢ 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t?¢ 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èy¢ 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 看书本P42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 P43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 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 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 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 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 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 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把高倍镜下看到的物像用铅笔画在报告册P14第6题上。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10_的目镜和10_物镜观察。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三、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或三角梅等绿色植物)、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打火机)、清水、试管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取一盆长势旺盛的天竺葵,对它进行暗处理两昼夜,再取多个黑纸片(根据学生实验的组数而定),对多个叶片的上下两面进行遮盖,并用曲别针进行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进行光照数小时后备用。

(二)导入

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设问: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

(三)实验讲授

1、先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并对本节课的材料用具进行清点,然后播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大体步骤和某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

2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四)实验过程

1、提前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启发思考: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上选取1~2片叶子,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然后将这盆小白菜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选取的叶子必须大小合适,颜色比较新鲜。

(启发思考:为什么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

3、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1)、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启发思考:。取下遮光黑纸时,遮光部位与见光部位有明显差别吗?)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

在本步骤的操作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没叶片为准,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大烧杯里倒入热水并加盖。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如果高度不够,可以在酒精灯下垫上书本,保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用完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盖子直接盖上。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由于酒精的温度比较高,可以用镊子夹取叶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烫伤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来回晃,期间可以更换大烧杯中的水。直到水变得比较清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时叶片颜色有没有变化?)将叶片取出放入培养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实验桌。

(启发思考: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注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应注意安全)(3)、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光照部分便蓝。(4)、分析得出结论:

a.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五、总结(学生总结,归纳)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加强理解记忆。

注意事项:

a.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小编 *色。实际是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实验。

c.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是让该部分不见光,易形成对比,验证光与制造有机物的关系。

d.酒精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不好控制温度防止发生危险。

e.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4、整理实验仪器。

实验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分组讨论以上七个思考题。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完成这七个思考题,学生理解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做实验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所以学生能很容易的根据叶片颜色的变化而得出结论。在这里有的学生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究性试验强调学生大胆置疑、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在其中设置一些引导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篇7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知识与能力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1教学重点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2教学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测量胸围差

2、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

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的变化

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胸腔扩大,腔内气压降低,膈肌收缩,顶部下降

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胸腔缩小,腔内气压升高,膈肌舒张,顶部上升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4、气体交换的原理:通过气体扩散作用来完成。

5.呼吸的全过程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知识目标: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能力目标: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作出推想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体验肾脏结构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人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肾单位——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和排出的过程

[难点分析]

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变化,血液,原尿,尿液(无葡萄糖蛋白质和血细胞)。成分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导入:血浆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引出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引出尿液的排出。尿液血液化验单比较。

总结:1.肾小囊中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等。肾小球的血液中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蛋白质和血细胞等。2.肾小囊中的液体只能来自肾小球中的血浆。3.由此推测肾小球和紧贴肾小球的肾小囊壁起过滤作用。4。原尿在下行的过程中会经过肾小管,因为它的周围定分布着毛细血管,所以在这儿可能发生物质的重新吸收。

细菌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

做基础;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是:

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篇8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通过分类、对比等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细菌的特殊结构。

难点:区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图钉不同放大图片,意识到细菌是很微小的,细菌除了小还有哪些特点?微小的细菌具有什么样的结构?通过这几个问题。顺势引出课题——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二)新课讲授

1、细菌的形态

教师描述:十亿个细菌堆叠在只有一粒米粒那么大。提问:想观察到这么小的细菌需要借助什么结构呀?(高倍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观察)。

在PPT上展示不同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对细菌不同形态进行描述,引出细菌的不同形态: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教师讲授细菌多是单细胞生物,独立生活。

过渡:细菌具有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为什么却都属于细菌?

2、细菌的结构

出示细菌结构模型,对照教材上的细菌的结构模式图,从内到外观察细菌的结构特点,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归纳总结出细菌的基本结构。教师板画,请学生填写名称。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鞭毛、荚膜。)

通过多媒体播放细菌的运动的视频,提问:是否所有细菌都具有鞭毛和荚膜?鞭毛和荚膜具有怎样的功能?。

(并不是所有都具有,鞭毛可以帮助细菌进行运动,荚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随后引导学生将细菌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从而得出原核生物的概念,与植物细胞比较,得出细菌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三)巩固提高

结合着细菌的结构,思考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开放性小结作业:细菌又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下节课一起讨论。

四、板书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篇9

一、说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系统进化树,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通过"植物系统进化树","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初识不同的植物类群。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并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和讲述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说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处偏远农村,该校生都是来自大山的孩子,对常见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说熟悉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常见的植物有密切接触,有深刻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掌握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学经验基础。

四、说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为2课时,此节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欲望。对此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利用周末采集样本,同时,还利用学生中午休息时间,带领大队长一个班12人上后山采集样本,回到学校后,由大队长随意分配样本到各位小组中。这样,学生课前对学习的内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课中:一、通过以上创设的情景,引入新课,二、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三、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认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说教学准备:

1、准备植物系统进化树图片,学生采集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

2、实物材料及用具:学生采集新鲜的水绵,葫芦藓、墙藓、铁钱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带球果的杉枝、带花及果实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实物、放大镜、镊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学生采集活动和生活中对植物的感性认识,结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活动: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

运用课本植物系统进化树的认识,帮助学生对植物的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采用提问式、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逐一分析藻类植物的

1、结构: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有多细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还有少数种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分类:据藻类植物呈现的颜色的不同可以将藻类植物分为绿藻、褐藻和红藻等。

4、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药用,如海带、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胶、琼脂、碘酒在医药上有广泛的用途。

利用对比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结构、特征、分类。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帮助学生分析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四)、本课总结

及时反馈与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设计

七、说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从课堂回答、反馈练习、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课堂回答通过不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课中练习巩固反馈是一般的知识性练习题,目的是检验学生当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深化和应用。

八、说总结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着眼于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学到知识和方法,发展多种能力。教师要多联系生产实际,让学生边联想、边思考,从中发现新知识,并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篇10

探究问题:手皮肤各个部位的触压觉相同吗?

探究假设:手皮肤各个部位的触压觉不相同

实验步骤:用笔的尖端刺激手的各个部位,看看各个部位的反应快慢情况

探究结论:手皮肤各个部位的触压觉不相同

上面对生物实验中手皮肤的触压觉知识的内容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哦。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人教版 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模板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初中生物人教版电子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学参考电子版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生物课件ppt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