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的春节》教案7篇(完整)

时间:2023-07-03 12:05:02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北京的春节》教案三、阅读练习(三)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北京的春节》教案7篇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1

三、阅读练习(三)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悬”字的部首是(     ),音序是(     );“悬”的意思有:①挂  ②公开揭示  ③抬  ④无着落;无结果  ⑤距离大;差别大。文中的“悬”取第(    )种解释;“实力悬殊”取第(    )种解释。

2、找出一个夸张句,说说这样写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灯的数量多的词语是:_______        _

说明灯的种类多的词语是:

4、本段采用                 的结构。写出元宵节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展开的,其重点写了灯的       和             其目的是突出

5、作者喜欢北京的元宵节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读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感情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        ,原名        ,字      ,中国现代著名         家、

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剧本有              等,

1950年,他被北京人民政府授予             称号。

2、本文是按(       )顺序写的,主要介绍了(       )、(        )、

(       )、(       )、(       )、(      )、(       )、这些日子老北京的春节风俗。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北京的春节》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一份我自拍的画面,想让大家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播放影片,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看过后你都知道这是什么时候了吧。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来看看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画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我们再来看看北京春节还有哪些习俗?(出示幻灯片3)

3、现在,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这篇文章了。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其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出示问题――课件)

3、交流汇报,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以及课文的详、略)

4、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说说老北京京味十足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出示问题及重点词语)

三、交流探讨,感受北京独特的民俗文化。

同学们,详写的这些内容你最喜欢那部分的内容?咱们就先来分析那一部分。

腊八

(1)学生齐读本段。

(2)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出示重点句子及理解――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他的腊八节完了,大家还愿意阅读那一部分。)

除夕在春节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呢?(热闹)对!

就让我们抓住除夕真热闹来体会。首先从人们的活动来体会除夕的热闹。(人们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出示重点词语

接着让我们从味、色、音来体会。

味:酒肉的香味

色:各色的年画、红红的对联(出示重点词语)

音:鞭炮声不断

小结:短短的一段话,就足以见到老舍在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和描写手法的细腻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配着音乐来朗读这段话。(放音乐)

3、正月初一

读一读该段内容看一看北京春节初一的人们都在做什么?最吸引你的活动是什么?(出示问题)学生自学、交流、汇报

逛庙会、拜年、所有店铺关门――人们悠闲、快乐

正月十五

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作家写元宵节抓住一个灯字做足了文章,突出了灯的什么特点呢?(找出相关联的语句读一读并概括出来)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元宵上市,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重点是一个又字)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积累好词好句

(这课中有很多好词好句,老师也积累了好多,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一起把他们读一下。)

(出示词句):

色如翡翠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年更新

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娴熟技能

腊七腊八,冻死寒鸭,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日夜不绝。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本课小结:

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作为纬线结构全文。

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

在内容上安排的详略得当,整体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了腊八、除夕、初一、十五这四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语言上更是幽默风趣,通俗浅易,朴实无华。

布置作业:

1、搜集更多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2、用你搜集到的资料作为素材,办一期以春节习俗为主题的手抄报。(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附:板书设计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

详略详详

农业展览会最热闹悠闲快乐

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详略

春节的又一高潮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把课文读流利,理清文章层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重难点:

能把课文读流利,理清文章层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春节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2、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合作填表

时间风俗习惯

(3)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三、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4

[课文说明]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朴素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温馨和美好。

课文共有14个自然段,1—7自然段介绍了老北京市民(包括大人、孩子)忙着准备过年的情景。里面详细介绍了腊八粥、腊八蒜、买杂拌、买爆竹、买玩意儿、过小年等京味十足的风俗民情。8—13自然段详细描述了老北京市民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不绝于耳,吃团圆饭,守岁;元旦男人外出拜年,女人在家待客,小孩逛庙会;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课文从家门前、老铺、干果店、广场等多方面描写元宵节的热闹场面,使过年的气氛达到了顶峰。最后一个自然段简单地介绍正月十九春节结束,一切归于正常。

这篇文章对于老北京人来说,读起来很温馨,仿佛又重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新年。对于外地人来说非常新颖,眼前浮现出一片热闹的过年景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老北京市民过春节的习俗,对于盼过年的小孩儿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场面也很熟悉。由于学生所在的地区不同,风俗习惯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各地春节习俗的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二、整体把握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要理清课文脉络,可以从课后问题着手:按照时间顺序,说说作者都介绍了哪些春节的习俗。可以先找好时间段:腊八,除夕,元旦,元宵节,正月十九。各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语开头,各段均有一个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教学中,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各时间段的风俗习惯。

三、写作方法分析,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元旦、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

四、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中,除了“旬、核、醋、饺、灶”比较常见以外,“荔、菱、瓤、逛”等字都比较少见,很容易读错。因此这些字要放在词语或句子中反复认读,加深记忆。

写字时,可重点指导易错的生字。“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参考资料]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一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大多取材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精炼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文化大革命”中因不堪忍受屈辱于1966年投湖自尽。

2.北京春节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xiǔ);

初一、初二满街走。

3.各民族春节习俗

壮族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族藏历新年时,藏族人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

白族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腊月熬粥饺子腊八蒜高醋年糕逛庙会

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作业

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板书:

北京的春节

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元宵:红火、美丽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体会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新年好》、关于春节的课件。

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说中融入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音乐《新年好》,并出示课件1。

师:听着这音乐,你们有没有觉得又回到了过春节的情景呢?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过春节的事。(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师小结并导入新课:春节是我们中国一个传统的节日,祥和的节日,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课文的要求:(播放课件2)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边读边想,把自己融入文章中去,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全班交流。

(1)【我会读】腊月、蒜瓣、翡翠、杂拌儿、麦芽糖、榛子、栗子、逛天桥、逛庙会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三、深入理解课文,小组合作。

1、快速浏览课文,播放课件4,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师巡视,告诉学生提高阅读速度,读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指名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么多重要的日子,作者着重写的日子有“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并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读文提示:在老舍先生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呢?现在我们把我们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部分的内容,喜欢哪个日子的同学就研究哪部分的内容,(举手看分配情况,教师指定地点)

4、学生坐定后,播放课件5,看研究要求。

教师强调,听好研究的规则:哪组找得快,我们就先来研究哪部分的内容,并先给本组加上第一颗星,明白吗?

四、品读课文,体会过年的气氛。

1、指导品读“腊八”,播放课件6、7,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1)、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2)、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读“这不是粥,而是……会。”“色如翡翠”“色味双全”)

2、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8、9【逛庙会】

4、指导品读“元宵”。

出示课件10、11,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5、师小结:

(1)、老师在这里也归纳了这些日子的风俗习惯,(播放课件12)。

(2)、北京的孩子也和我们一样,非常喜欢他们的春节,于是就编了一首童谣,(播放课件12)【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五、拓展延伸,学习“阅读链接”。

1、时间过得真快啊,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老北京的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在春天播放希望,秋天才有收获。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

六、作业超市

1、小练笔:(出示课件13)

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2  选择和春节有关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二、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谈,也可以抓住课文详细描写的地方谈。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初读课文后可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三、有感悟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是对课文写作内容与写作顺序的进一步感知,引导学生充分调用以前的知识储备,积极进行思考交流。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关于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并着重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另外还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

附词句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四、我们国家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内涵——即节日所包蕴的意义,你们能说一说春节的内涵吗?

提示: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比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节日的内涵。

五、自读“阅读链接”,说一说在写法上与课文中的相关句子的不同,并说一说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目的一是扩展节日习俗信息;二是训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比如《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再如《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设计

腊月初旬开始: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

除夕: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北京的春节 正月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正月十五宵节: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结束:

春节的内涵:代表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填准动词,初步了解老北京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2、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教学。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3、通过自主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深入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合作填表,在同桌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一、关注篇章页,激趣导入新课

1.学习篇章页,明确任务。阅读篇章页,说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在交流中理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一名句,了解插图的妙处,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2、激发兴趣,比较揭题。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春节的,教师把关键的词语(重要时间或重要事件)板书在黑板的一侧。在大家交流本地春节习俗的基础上走进《北京的春节》。

二、初读课文,巧妙梳理脉络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引导读准多音字:间断铺户正月掺和分外万象更新

(3)同桌讨论填准动词:()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鞭炮()年菜()对联()庙会()灯笼

(4)学生互相提醒难写的字词:如“醋、戚”等,并展开书写练习。

2、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直击首尾,了解始末。指名读课文第1、14自然段,了解春节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2)浏览课文,画出春节经历的几个时间段。交流梳理,按顺序排列这几个时间段,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腊月初旬——腊八——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三、再读课文,自主了解习俗

1、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时间/风俗习惯/腊八/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

(1)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独立填写表格,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2)根据表格,同桌互相说说,老北京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2、联系生活,了解本地的春节。

(1)联系课始谈话内容“本地的春节”以及黑板一侧的板书,同桌一起再次合作填写表格。

(2)小组内展开交流,了解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深读课文,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体悟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理解并传承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重难点)

2、通过“阅读链接”展开比较阅读,联系生活实际,试着迁移运用。

一、深读课文,用心感悟写法

1、快速默读,分清主次。快速默读,边读边想哪些部分是课文的主要部分。

2、选择学习,体会写法。

(1)选择其中一个主要部分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这一部分写具体的。

(2)在与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分享,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写法。

3、分清详略,领悟好处。出示第1课时已填写完整的“老北京的春节”的表格,在表格旁边加上一栏“详略安排”,再继续填写。讨论文章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聚焦孩子,自由体悟情感

1、跳读课文,找出内容。请大家跳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相关句子。

2、集中呈现,体会特点。静心默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特点。(情感特点、语言特点)再找找文中具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句子。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静心思考,体悟情感。如果课文只写这些内容,行不行?如果课文不写这些内容,感觉怎么样?

三、拓展延伸,自然传承文化

1、链接材料,比较阅读。

阅读课后斯妤的《除夕》片段,思考并交流: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与闽南的春节习俗有什么不同呢?

2、联系生活实际,迁移运用。

(1)再出示第1课时已填写的“本地的春节”的表格,在表格旁边加上一栏“闽南春节习俗”,继续填写,比较不同时代、地域的春节习俗。

(2)说说过春节时,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处,试着写一写。

(3)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自己写写“本地的春节”。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时间顺序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详写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凸现风俗特点

[教学反思

本文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首先引导学生关注单元篇章页,梳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本单元“民风民俗”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且学生刚刚过完春节回校上课,让他们先来聊聊自己过春节的事情,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导入课题,巧妙地为后面的比较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在快速默读中分清内容的主次,在有选择的深入品读中体会写法,在有引导的交流分享中丰富认识。我利用“北京的春节”的表格,由学生自主完成“详略安排”的填写,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这样写的好处。最后我利用课后“阅读链接”提供的材料展开比较阅读,比较不同时代、地域春节习俗的不同。再联系生活,继续运用前面已完成的“本地的春节”的表格进行对比交流。在交流中将自己印象深刻的主要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既是对语文要素的落实,又是对习俗文化的传承。

推荐访问:北京 教案 春节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案第二课时 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 《北京的春节》教案第一课时 《北京的春节》教案板书 《北京的春节》教案图片 《北京的春节》教案第二课时 《北京的春节》教案免费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