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案3篇【完整版】

时间:2023-03-30 19:05:06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理想》教案1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想》教案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理想》教案3篇【完整版】

《理想》教案1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理想》教案3篇扩展阅读


《理想》教案3篇(扩展1)

——《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1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选编这篇课文,首先是要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其次是学习本文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难点是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不宜过细。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的问题,课上分小组交流。

  2.在学生通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一边指导朗读,一边考察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本文写的是什么人,课文的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了解主要内容,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在指导学生探讨本文写人的方法时,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的问题,比如: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并不是闲笔,而是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文中写刘老师工作方面的情景时,先以外貌描写介绍了他的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的特点;接着写了上课时板书、慷慨陈词、充满感情以及提问、考试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极端投入和对祖国、对学生的热爱。后一部分则着重写他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个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风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因为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想一下,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作者选取工作、生活两个方面写刘老师,把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更完整地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的完美人格。

  3.课后可让学生以“我最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理想的风筝》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理想的风筝》教案3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理想》教案3篇(扩展2)

——初中《理想》教案3篇

初中《理想》教案1

  一、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

  蜕(tuì)变倔(jué)强洗濯(zhuó)玷(diàn)污扒(pá)窃诅(zǔ)咒寂寥(liǎo)夸耀(yào)脊(jǐ)梁贪婪(lán)怨(yuàn)恨鬓(bìn)发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蜕变退化倔强坚强洗濯洗涤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咒骂寂寥寂寞夸耀夸赞装饰庄稼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

  (3)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寂寥:寂静而空阔。

  (5)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6)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7)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9)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10)红灯绿酒:即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二、重点分析

  1、阅读新诗《理想》,把握主要内容。

  什么是理想?人们说: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如: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国独立、民族*。今天,我们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强国富民,振兴中华。诗人流沙河极大地赞美理想: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2、《理想》共有12节,每一节主要写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节用了四个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灯,由灯到路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2节诗是写: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如:饥寒、温饱、文明)。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4节:理想的实现,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经过多次挫折和失败。(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使人乐观、给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满怀希望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斗志、壮心不已的活力。)

  第6节:为崇高社会理想而奋斗,将获得幸福。(理想不是黄金梦,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

  第7节: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享受着欢乐、品尝着艰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不是个人荣誉。所以,社会给你的荣誉,只不过是副产品。寂寥写出了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处境。)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第9节:理想使人走上正轨,奋发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复良知,重新做人。)

  第10节:理想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这也是一种考验。)

  第11节:失去理想,人生将没有意义。(对应第八节*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第12节: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今日抽芽、开花,明日浓荫、甜果。)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拥有为理想而奋斗是幸福的,是一种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要舍弃小我,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句诗的含义?

  因为,理想会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的奋斗的。因而面对不幸和厄运,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的奋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4、《理想》的脉络是怎样的?

  总说理想的意义(第1节)理想的历史意义(第2、3节)理想的人格意义(第4、5、6、7节)理想的人生意义(第8、9、10、11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5、新诗《在山的那边》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题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共同的主题是: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相同的诗句:①关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②关于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的你眼睛《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初中《理想》教案2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板书: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四、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五、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5、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理想》教案3篇(扩展3)

——《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六年级下册第7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腿有残疾的刘老师课上笑谈残疾、转写板书、课下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三件事,在对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之中,在作者叙事后的议论中,表现出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思想品质,同时体现出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春景导入,引发阅读

  1.出示古诗《村居》,配乐朗读。

  2.春天可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节,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还寄托着不尽的思念呢。课文预习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谁呀?(板书:刘老师)。那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使得作者难以忘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在离开刘老师近三十年后写下的文章——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强调风筝中“筝”的读音,在词语中读轻声,单独时是一声,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生字,词语。(出示)

  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想来试一试?(圆口韵:蜈蚣;多音字:翘)

  2.生字解决了,那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在作者的思念里,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

  板书:笑谈腿疾 转写板书 放、追风筝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你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总结一下课文内容吗?

  指导总结方法:将各部分的内容弄清楚,再将他们连起来,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刘老师的第一个故事——笑谈残腿。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的品读第四自然段,用心的感受:哪些词语或者是句子让你怦然心动?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乐观、幽默)

  1.这些外貌描写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是一个慈祥、忠厚的人。还让我们知道的他身有残疾。

  2.真不简单,一个笑字,你读出了幽默的刘老师;你读出了开朗的刘老师;你读出了乐观的刘老师。

  总结: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他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读读这些语言吗?(试读、指读)

  【师评:真好,你读出了一位乐观幽默的刘老师!】

  3.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是什么反应呢?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指名读)

  同学们笑,是因为——(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那“酸涩”的感情是以一种怎样的情感?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吗?【酸是(辛酸)涩是(难受)】“泛起”一词说明这种感情是怎样产生的?(从内心深处,这样的感情更为深刻)同学们的心中为什么会泛起一股“酸涩”之情呢?(同情、理解)。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4.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能读好吗?(齐读)

  过渡: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同样,他在课堂上所特有的板书姿势也永远的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

  1.孩子们,默默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画出来,并边读边想象着刘老师写板书时的样子,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一写批注。(学生默读,边画边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2.【转】

  这段话中连续多次用到了同一个字——“转”,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敬业、顽强的精神)

  过渡:多么敬业顽强的老师啊!

  3.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一年、一辈子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想来读?

  【评价:你的朗读也激起了我激动的心跳】

  孩子们,相信那一次次的跳跃旋转已经成为每一位学生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过渡: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

  1.用心读第七、八、九自然段,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说一说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体会心灵手巧)

  (2)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自然——不便于——决不肯失去——亲手——送——快乐等词体会出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的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

  (3)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Z

  这句话写出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深情,也就是神态描写。

  “漾”就是……(水纹荡漾开来)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体会刘老师的快乐满足)这依然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4)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出示这段文字)

  师: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在追逐风筝时一连串的——(动作),(教师重复:这是动作描写),还写出了刘老师叫喊时的——(话语)(教师重复强调:这是语言描写)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啊?(我被刘老师的自信,顽强不屈、对生活充满了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品质打动了)

  “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挑战自我,

  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还不够,你再来(生读)

  师: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情景,然而对于一位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人来说是何等的不易。咱们一起来读(齐读) (相机板书:自信)

  3.整合: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所以,作者记忆中永远留着刘老师放风筝的样子

  写作指导: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刚刚我们品读过的这两件事是选取了一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写刘老师的,哪个方面(工作方面)?那每年春天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又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生活方面)

  选取两个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补充苏叔阳的资料)

  2.那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将永远飘飞于作者的世界里。(齐读 )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过渡:春天又到了……(配乐朗读)孩子们,作者仅仅是在这儿写景吗?(板书:借景抒情)

  此时此刻,让我们与苏叔阳一起默默地对刘老师说——刘老师您在哪里?(出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五、作业设计:

  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数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选取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写一写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吧!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 幽默

  转写板书 坚强 敬业

  放、追风筝 自信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

  1、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

  2、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

  (1)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

  (2)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

  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1、找同学读这件事。

  2、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板书:生命)

  3、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并(板书:强烈的爱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老师总结学法:抓人物言行品味,抓作者的感受品味,这是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自学剩下的两件事。

  三、刘老师还爱什么?从另外两件事,运用上面的学法,说说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祖国,爱学生。(板书:爱事业)

  分角色朗读第三件事。

  四、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课件:课文每一件事的最后一句话)我考入了历史学系,我知道了应如何面对困难,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是多么令人难忘和感动,我也不得不思考一个正常人应如何面对生活。

  苏叔阳个人资料。

  五、所以在作者的心中,他非常爱刘老师,并且每想起就会想起那操场上放飞风筝的情景,读最后两节,提出不懂得问题。

  出示第十一自然段,理解“行走,微笑”;“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六、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完成填空练习:思念你

  (放音乐)思念你

  思念你

  ……

  学生在书上写一写,然后在班内读一读。

  七、让我们来听一首歌,送给许许多多像刘老师一样的人。(在歌声中,请你想象,如果苏叔阳三十年后又见到了刘老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强烈的爱追求

  (生活生命事业)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3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然后作者回忆了自身同学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上课和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课文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学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课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示人物精神境界,写人的方法值得借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朗读语段,导入

  1、出示语段: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身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身的心也飞上云端。

  2、谁愿意读一读?(提示轻声字:喇叭、风筝)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3、谈谈你们的感受。(可能会说春天的美好)

  3、小结:春天生机勃发,春天蕴含着希望,春天代表着美好生命。春天来了,作者想起了谁?他是怎样一个人?快读读课文吧。

  二、学习课文,评价

  1、边阅读边在课文中作上考虑的记号。

  2、检查生词:喇叭、天穹、屁帘儿、擎着、抻动。谁会做“擎”、“抻动”两个动作。

  3、评价人物: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加以说明。(残疾、热爱工作、关心同学、教学有方、热爱生活……)

  4、提问:为什么要把放风筝这件事写得这样具体呢?

  5、过渡:刘老师课上的表示,也许别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但课后的表示,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也是让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发出感叹。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波、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6、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和小组同学议论议论。

  7、交流体会。

  三、联系生活,感悟

  1、再出示第二自然段,品读。

  2、作者仅仅是写春天的美好吗?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象征着刘老师对生活充溢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对人生积极乐观,顽强不屈)

  3、在你的周围有没有像刘老师这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4、小结:同学们,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对待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是长吁短叹,还是积极面对,顽强克服?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人生。

  四、拓展延伸,表达

  1、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作题?

  2、学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教师引导同学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3、作业:写一个令你敬佩的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x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14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教学效果: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本课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疑点是对结尾句的理解。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

  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讨论法 情景法 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

  一、导语激趣

  二、学生质疑

  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 理想的风筝

  讲课 放风筝

  身残志坚

  收集感想: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6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选编这篇课文,首先是要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其次是学习本文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难点是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不宜过细。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的问题,课上分小组交流。

  2.在学生通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一边指导朗读,一边考察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本文写的是什么人,课文的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了解主要内容,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在指导学生探讨本文写人的方法时,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的问题,比如: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并不是闲笔,而是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文中写刘老师工作方面的情景时,先以外貌描写介绍了他的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的特点;接着写了上课时板书、慷慨陈词、充满感情以及提问、考试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极端投入和对祖国、对学生的热爱。后一部分则着重写他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个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风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因为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想一下,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作者选取工作、生活两个方面写刘老师,把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更完整地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的完美人格。

  3.课后可让学生以“我最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教学重点:

  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理想的风筝》,跟着作者走进他的老师。老师板课题的时候请同学们看课题,因为在题目里面有一个生字。(师板课题)

  这个筝字是形声字,竹字头是形,写的时候不要写太大。争是音,写得工工整整(师范写“筝”字到田字格)。

  2、读第六单元的导读——校园创想。

  读了单元导语,你发现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这个单元一共有4篇课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26课是我们这个单元中一篇记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记事。

  二、初读文章,理清脉络。

  1、请同学自由快速的浏览课文,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读通。想想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生自由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师板书)

  生2:坚强

  生3:爱学生(师板书)

  2、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刘老师是这样的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长,这篇文章中回忆了刘老师几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哪几件事?在读之前请大家先读一读上面的要求

  出示读前要求

  (1)小组讨论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并写在黑板贴上。

  生汇报

  生1:讲课幽默

  老师讲课幽默这件事情对应的是哪个自然段?同学们想想他找得准不准确。(4段)

  刘老师讲课幽默,她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他仅仅是想讲女娲造人吗?

  我们要概括一件事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语言简练。

  生2:鼓励学生

  在第六段,你来说说原因吧。

  生3:讲历史课

  生4:放飞风筝7、8、9、10段讲放风筝。

  我们就是这样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里面的事情。但是这四件事情里面作者不是都写那么长的,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放风筝上。

  三、体会感情,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默读提示

  默读7—10段,四分钟之内默读课文并思考:这件事例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我们一起来分享刚才的读书收获。

  生1:“有一次,他故意撒手……”(9段后四句)

  他为什么要撒手?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刘老师来说是怎样的一件事?读第四段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因为他是残疾的。(联系上下文)

  看到这样一个人,读到这样的描写,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悲痛

  2、抓住典型事例的重点词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但是我们的刘老师故意撒手,他想做什么?追风筝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是对于刘老师又是怎样的?这段话里面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

  抓住动作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知道刘老师的坚强。抓住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这样一个乐观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刘老师。我们写人的时候就要这样。

  请同学来读这段话(9段后四句),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情。要读出感情,请你认真的留意老师可见上标出符号的词语。

  这段话当中有我们难忘的刘老师,还有很多场景。刚才我们抓住了第九自然段进行品析,还一遍遍的朗读。(板书:品析、朗读)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很多作者都会借助课题来抒*感。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借助课题。

  四、迁移练习,升华情感。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作者回忆起刘老师还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刘老师,我深深的、深深的想念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呢?请你们把省略号里的花写出来吧。

  交流。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单元导语的提示,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抓住事例品词析句、抓住课题、朗读等方式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了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用上这样的阅读方式来学习。下课。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对结尾句有什么理解?(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4、理想的风筝

  课上:跳跃旋转

  关爱学生

  生命顽强

  刘老师

  课下:放飞风筝

  追赶风筝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语言加深体悟刘老师的人物形象。

  2. 进一步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弄清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

  3.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4. 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典型事例,感悟刘老师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教学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培养学生搜集课外资料的习惯,运用补充的课外资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设疑,引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师述: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它作题目?这节课我们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设计理念:由上节课学生的疑问引入,学生学起来会更专注。)

  3.文中,作者深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三件事?教师引述:一是(谈腿疾),二是(写板书),三是(放风筝)。

  这位刘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作者会如此深情地思念他呢?让我们深入研读这三件事,走进刘老师的内心深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学习。】

  二.感悟刘老师形象,理解“理想的风筝”的一层含义。

  1.请自由读这几部分的描写,画出最能表现刘老师特点的句子或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读到的刘老师的特点写在旁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读边思,学会读书】

  2.说说你从文中读懂的刘老师。别人发言时要耐心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有不同收获可以发表。

  【设计意图:按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出示句子,引导进一步体会,练习感情朗读。

  (1)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风趣、幽默、乐观)

  抓住“笑着”体会刘老师的幽默源自对生活的乐观。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为什么不写呢?引导学生明白围绕中心选材。

  (2)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圈出描写刘老师写板书动作的词,仔细体味,你从中体会出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的跳跃旋转多少次。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想想为什么要对“写板书”描写得如此细腻?

  刘老师工作上认真,坚强不屈的个性还可以从哪句话看出?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站上好几个小时”说明什么?为什么他不坐下来?透过这几个字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师?(工作认真、坚强不屈、严于律己、一丝不苟、乐于奉献、意志顽强等)

  你此时有什么感受?把你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带进去读。

  文中像这样细腻的描写还有多处,我们要细心体会,只有会读书的人能够成为它的知音。

  一个残疾教师对工作如此认真,对自己的要求这样严格,为什么?

  (3)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心灵手巧、热爱生活、乐观)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引导从“绝不肯”来体会。指导读出刘老师的坚强不屈。)

  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乐观、开朗)

  理解“漾”的表达效果,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坚强。

  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乐观坚强、自强不息)

  刘老师去抓风筝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对刘老师说什么?他为什么还非要自己去拿?想象师生对话,揣摩刘老师的内心。

  出示想象题:看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刘老师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他一定在想: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0

  课前欣赏

  播放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的是放飞风筝的快乐,而作家苏叔阳,每当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时,不由自主就会想起他敬爱的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质疑

  (一)回忆略读方法

  意图:1、树立自学信心。

  2、激活知识储备。

  过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同学们运用常用的学习方法,自己就可以读懂课文,说说你都积累了哪些学习课文的方法呢?(学生汇报)

  师梳理并制定学习这篇课文所运用的方法——“给自己提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都是读书的好方法,阅读这篇文章,咱们主要运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课件出示:“阅读方法提示:给自己提问题”

  (二)初读质疑

  意图: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继续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快速捕捉文章重点做铺垫。

  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标记。

  (1)速读课文

  (2)学生汇报。例:1、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看到风筝就想起刘老师?

  3、刘老师的哪些事让学生们难忘呢?

  4、题目为何是“理想”的风筝呢?

  5、作者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二者有何关系?

  (3)师梳理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只要解决了“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便不攻自破了。)

  三、自读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要求先认真读文章做批注,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四、品读体验

  (一)阅读交流

  意图:

  抓住重点语句,借助想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师生接读等)体会刘老师热爱工作、生活的完美品质。

  过程:

  我们一起谈谈到底是哪些事,将近过去三十年了,还让作者记忆犹新。

  工作方面:

  1、学生自由谈“板书、讲课、提问”三方面给作者和自己留下的印象或体会。

  2、品读“写板书”。课件出示指名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学生为老师担心,同时也被老师认真的态度所感动)——配乐指名读——

  师小结:我们怎能忘记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还毅然地站立在三尺讲台上,认真地板书每一个字,慷慨激昂地讲每一堂课,视生如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读读那激动人心地旋转和跳跃吧。齐读。

  生活方面:

  刘老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了,然而,更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放风筝)

  1、找到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2、课件出示指名读,并谈体会。

  3、配乐指名读。

  4、师生合作读(刘老师残疾了,可他没有灰心丧志,他甚至比正常人还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我们仿佛看到了:操场上刘老师笑着,学生接读“叫着”,拄着拐杖,学生接读“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二)情感升华,畅谈感悟

  意图:

  升华学生的情感,留时间让学生回味,思考。

  过程:

  1、出示配乐图片,学生回味思考。

  刘老师就象像一首激情澎湃的诗,也像一曲催人奋进的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灿烂的笑容吧。课件播放音乐图片。

  2、学生畅谈感悟。

  师总结:

  风筝带着刘老师的理想和追求越飞越高,刘老师顽强、执着、热情的完美品质在作者和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五、拓展延伸

  意图:

  1、回忆学习方法,梳理学习过程;

  2、拓展阅读,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过程:

  (一)领悟写法

  “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个问题,让我们了解到他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中乐观向上的完美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才让学生难以忘怀,才使我们深受感动、倍受鼓舞。作者是运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刘老师的呢?

  1、同位讨论作者运用什么写法

  2、汇报

  3、小结: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怎么能不热爱他的工作?所以作者抓住工作、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细节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敬的刘老师。正是这样的描写,打动了我们,震撼了我们。

  (二)阅读:《吾家有弟未长成》、《一件珍贵的衬衫》

  请同学们运用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来阅读材料,看看作者是怎样抓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呢?

  (三)自读交流

  (四)汇报交流

  材料一《吾家有弟未长成》

  a、谈人物特点(读这篇文章时你是否给自己提出问题了?例: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小弟弟?)

  b、谈作者写法

  c、读具体描写典型事例的句子

  材料二《一件珍贵的衬衫》

  谈作者抓住什么事,来反映*的?

  (五)练习写作

  今天我们所读得文章都是运用抓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身边的人吗?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接着写了刘老师谈腿疾,上课以及放风筝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最后回到现实之中,以议论的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价值观渗透: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乐观、坚强,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理解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出示作者的照片)这就是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师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让我们打开书本,还记得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学生回顾并板书)

  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4、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这节课我们就去抓住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品味人物,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轻声朗读4-9自然段,思考:三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圈划出有关字、词、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适当地作一些批注。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 刘 老师。

  1、作者是怎样谈自己的腿疾?(讲故事的方式)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让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乐观)

  刘 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了,可是他还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开朗)

  2、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有什么反应?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 刘 老师的尊敬。

  3、圈出其中写同学们的情感反应的关键词,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教室里怎么会腾起一片“笑”声?(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酸涩”是什么意思?酸是(辛酸)涩是(难受)“酸涩”中包含了什么?(同情、理解)。

  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谁能把我们的理*进句子中读出来!这句句子中有个字用得非常传神,你们能找到吗?如果换成“冒”、“涌”感觉如何?(感受“慢慢产生、从心底产生”的复杂情感)

  4、此时,同学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同学们的这种复杂的心情吗?

  5、 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 解刘 老师

  1、 刘 老师是如何给我们上课的呢?你们找到了哪些细节描写?

  ⑴“只靠着……站上好几个小时”

  刘老师是个残疾人,他完全可以坐下来给我们讲课,他为何不坐?“站上好几个小时”你感受到什么?

  (2)出示句子: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刘老师这样“撑地”“离地” “急速” “转”容易吗?这样的动作需要他~~~(竭尽全力)。

  这段话中连续两次用到了同一个字,是——“转”字,“转”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 刘 老师来说却是——(高难度的动作、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 刘 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从这儿你有体会到了什么?(敬业)

  2、如果你是懂事的学生,此时你又会怎么做或者怎么说?

  如果你是学生的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3、指导读好这段话。

  是啊,这样的旋转让人刻骨铭心!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让我们一起读 !

  刘 老师面前的已不是讲台,而是一座舞台,在苏叔阳的眼里, 刘 老师不是在板书,而是在舞蹈!如果给这样的舞蹈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呢?(生命之舞)

  从这生命之舞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坚强)

  4、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他们为刘老师的~~~~而心跳,为刘老师的~~~~~而心跳。

  5、刘老师就是这样,以残疾的躯体、顽强的毅力,辛勤执教,多么叫人心动!所以作者说:“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 刘 老师

  1、就是这样一位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的刘老师在作者的心中怎么也抹不去,可是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形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让你感动?

  (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品“漾”, “漾” 字原来是形容什么的?水面漾出的是波纹,脸上漾出的是的甜甜的微笑,也漾出了刘老师内心的什么? (内心的快乐,乐观,对生活的热爱)

  1、 品“笑”,从这样的笑容中,能看出他已经了忘记了~~~~~~(自己的腿疾,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2、如果说放风筝对失去左腿、年过半百的刘老师是一种挑战,那么追赶风筝就更具挑战性了。

  3、你们看 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从刘老师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自信)

  看着此 时的刘 老师,你觉得他就像什么?

  意气奋发的少年、奋力拼搏的健儿、展翅飞翔的雄鹰……

  4、那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还是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

  你们有没有发现, 刘 老师与这春景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他就像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的嫩绿的柳枝,乐观,顽强地生活着。

  他就像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的连翘花,告诉人们: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他也像蓝天上那一只只同白云戏耍的风筝,用自已的乐观感染着他的学生。)

  5、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这就是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板书:热爱生活)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 刘 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你们听出作者的心声了吗?(赞美、思念、热爱)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 刘 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2、这个省略号让你感觉如何?(意犹未尽)作者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 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五)、总结全文,启迪人生

  同学们,其实你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拽着一只装满理想的风筝。只要你也 能像刘 老师乐观地生活,执着地追求,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名言与你们共勉。

  理想是石,敲击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生命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进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

  六)、作业设计:

  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想到了很多,或人或事或人生的哲理,写成一篇读后感,一定很不错。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写板书 敬业坚强

  放风筝 热爱 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上课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刘老师

  放风筝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3

  教材解读:

  《理想的风筝》是新入选的一篇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一位失去左腿的刘教师给我们上课、和我们一起放风筝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他高尚的师德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眼”。身有残疾的刘老师不仅放飞自己的理想,也放飞着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同时他也在指引着学生放飞远大的理想和纯真的感情。风筝在这里显然是个象征,具有多重的隐喻:“知识的风筝”—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情感的风筝”—他的表现使我们酸涩、激动;“生命的风筝”—他生命的强壮,精神的丰富和乐观令我们钦佩……啊,我们就像这风筝一样,在刘老师的精心呵护下,飞上了蓝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

  4、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弄清文章举了哪几个事例描写刘老师的形象;初步感受刘老师的良好品质及他对工作、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2、学习描写春天的句子,并进行积累;学习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明白刘老师是个慈祥、忠厚的残疾人。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又是一年春来到,春风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枝。想乘着这股春风出去放风筝吗?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质疑: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板书:理想的风筝)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请学生带着疑问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部分?怎么分?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课文主要写“我”回忆李老师心酸执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第二部分:(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怀念之情。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看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对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出三件事:笑谈腿疾、上课板书、喜放风筝

  三、走进文本,享受春景

  1、课文主要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及他放风筝的情景,可开头却描写了什么?(春景)

  作者为什么要写春景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

  2、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你会感受怎么样?(舒服、舒畅、心境愉快)

  3、课文哪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是描写春天时人们的心情很舒畅的?(第7自然段第二句)

  出示:“当春天吹绿了……浮上心头。”特别是哪个词语更表现出了人们的心情很愉快?(浮)

  4、原来,春天的美不只是在于花草树木,还在于蓝天上的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还在于人们的舒畅心情。作者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5、再次读春景部分,思考:作者只是因为喜欢春景才写这些春景的吗?

  小结:作者从景写到风筝,写到想起刘老师,过渡得很自然。

  四、由景及人,认识主角

  1、从景到人,从看到的景象联想到并开始回忆自己喜欢的人物,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以后同学们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

  2、写人物时,一般喜欢先描写人物的什么?(外貌)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刘老师的外貌吧。

  4、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他的呢?

  5、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组

  2、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会让你想到刘老师的那一件事。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9自然段,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讲它们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老师?

  (一)笑谈腿疾

  (二)旋转板书

  (三)喜放风筝

  三、品味心声,深化情感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 思念)

  3、一只只自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四、提升感悟,放飞情感

  1、漫长的30年,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啊!

  3、续写

  五、总结延伸,拓展积累

  1、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2、从刘老师等强者身上感悟到什么?

  3、读名言

  4、总结

  生活中虽然有太多意料不到的磨难、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爱生活的年轻的心,只要我们顽强地面对生活,微笑着不断追求,蓝蓝的天空一样属于你,灿烂的明天一定属于你。

  板书设计

  22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开朗、风趣

  旋转板书 爱岗敬业 身残志坚

  喜放风筝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4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

  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理想》教案3篇(扩展4)

——我的理想心理健康课教案3篇

我的理想心理健康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自信对人生的价值。

  2、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提高自信的技巧与方法。

  3、训练学生用积极的思想、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挑战生命。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引入主题。

  鼓掌人人都会,给你半分钟,你认为你能鼓多少下?(现场采访几位学生)

  计时尝试,找出最多的一名。

  学生挑战。

  前后对比,挑战者与其他学生对比。

  小结:其实,很多事情只要敢于尝试,就会有成功的机会,敢于尝试来源于对自己的自信,今天的活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学会自信,插上自信的翅膀。

  设计意图:人的实际能力往往和自己的预计存在差距,本活动意在培养学生能够在行动中建立起自信,并自然引入主题。

  二、讲述故事,领悟自信的价值(放故事录音)

  1900年7月,一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学专家独自一人架着一叶小舟驶进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他在进行一项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心理学试验,预备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林德曼博士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机体的健康。当时,德国举国上下都在注视着独舟横渡大西洋的悲壮的冒险。已经先后有100多位勇士相继驾舟横渡大西洋,结果均遭失败,无人生还。林德曼博士认为,这些死难者首先不是从身体上败下阵来的,主要是死于精神上的崩溃,死于恐怖和绝望。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亲自进行了试验。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士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多次濒临死亡,他的眼前甚至出现了幻觉,运动感也处于麻木状态,有时真有绝望之感。但只要这个念头一升起,他马上就大声自责:“懦夫,你想重蹈覆辙,葬身此地吗?不,我一定能够成功!”生的希望支持着林德曼,最后他终于成功了。

  1、学生思考并回答:林德曼的故事对你有何启发?

  2、心灵火花:

  林德曼在回顾成功的体会时说:“我从内心深处相信一定会成功,这个信念在艰难中与我自身融为一体,它充满了周围的每一个细胞。”他的试验表明,人只要对自己不失望,自己充满信心,精神就不会崩溃,就可能战胜困难而存活下来,并取得成功。

  设计意图:用故事撼动学生心灵,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做自信的人,因为:自信在一个人一生中是很重要的

  三、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欣赏他人,悦纳自我的意识

  压手游戏

  1、学生分*数相等的A、B两组,相对做好。

  2、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十个优点。

  3、闭上眼睛,默想自己的优点各三遍。

  4、请A组同学向前*伸出双手,掌心向上,请B组学生压一压,然后交换。

  5、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十个缺点

  6、闭上眼睛,默想自己的缺点各三遍。

  7、请A组同学向前*伸出双手,掌心向上,请B组学生压一压,然后交换。

  8、全体学生分享两次压手的不同感受。

  9、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在逆境、困境中要多想到自己的优点,做到悦纳自己,让自己充满力量,凭借信心带来的力量去克服诸多不必要的烦恼和重重困难。在别人遭遇困境或遇到烦恼,要会欣赏别人的优点,激励他人走出困境。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学生会发现,心里想着自己的优点的时候,自信就渐渐增长,无形中双手就变得坚定有力,对方很难将你的双手压下去;当心中想着自己的缺点时,自信就会悄悄离去,出现相反的结果。

  四、体验式训练:构建自信的法宝

  (一)在集体中建立自信

  1、“收获糖弹:游戏规则

  全班学生报数分组,每组7-8人;5分钟内,每个学生把对班内同学的赞美尽可能多的写在彩纸上,做成“糖弹”;2分钟内把“糖弹”抛给想要赞美的人,直到把手中的“糖弹全”部送完后,才能打开自己收到的“糖弹”。

  2、小组交流自己收到的“糖弹”,并把它读出来。

  3、讨论与分享(在分享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自信)

  (1)收到的“糖弹”时的感觉?

  (2)当你读到别人对你的赞美时,你有什么感受?

  (3)通过这个游戏你发现自己存在更多的优点和属于你的特质,觉得是不是对自己更自信了呢?

  4、全体分享

  设计意图:初二、初三学生已不习惯将自己的赞美说出口,觉得有讨好的嫌疑。用这个游戏学生会更认同,更自然。通过此游戏学生会意识到赞美别人和受到别人的赞美都是让人觉得幸福的事情,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增强了,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

  (二)奇妙的自我暗示帮你构建自信

  1、排除杂念:

  做法:写出消极暗示,在旁边打“×”,把它抛弃。如:

  学习实在是太辛苦,太紧张了!×

  我天生比别人笨。×

  我虽然明白了一些道理,可惜太晚了。×

  2、自我激励练习

  来自你内心深处的积极暗示的声音游戏:

  做法:请大家坐好,深呼吸,腰挺直,双手轻松放在膝上,两脚*放,用第一人称叙述,仿佛你拥有这些东西,每句话重复三遍,声音要肯定、柔和。(放轻缓的音乐)

  我能够做到!我能行!

  我正在达到我的目标!

  学习是我非常喜欢的事情!

  我可以着有成效的工作!

  我现在极其镇静!

  我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做出正确答案!

  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设计意图:自我激励是一种提升自信的方法,应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可以经常应用。

  (三)我的办法:

  小组交流、讨论其他增强个人自信的经验,把方法归类,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五、我感悟我收获

  1、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与感悟?

  2、教师结课:从今天开始,相信每个同学都能插上自信的翅膀。最后把赫巴特的话送给大家:“当你出门时,请把下颔收进,额头抬高,肺部吸满空气:碰着朋友,含笑的打个招呼:和人握手时腰精神饱满,不要怕被人误解;做事必须打定主意,不要常常改变方向,一直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把你的心完全放在你所希望的光明而伟大的事情上去。

我的理想心理健康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畅谈理想,展开想象,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美好憧憬。指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方面介绍自己的理想。

  2、认识到人生早期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3、培养学生列提纲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口语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并鼓励他们相互进行评价。老师不要过多地从讲的技巧方面去评价,要从内容方面多与学生作沟通与交流。同时要多肯定,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调动他们交流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方面把自己的理想介绍清楚。教学难点:培养写习作提纲的习惯,练习有条理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2、收集关于名人的理想故事。

  3、收集关于理想的作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课前老师叫你们去搜集乔丹、周杰伦、杨丽萍、钱学森等成功人士的资料,谁来说一说他们的故事?

  2、他们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是啊,正是他们的理想激励着他们,并通过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前一节口语交际课的基础上继续一起来畅谈自己的理想,并写下来。

  二、畅谈理想,放飞梦想。

  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了自己;郝副营长为了孩子们能在等光下学习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张思德为了报效祖国、拯救战友被埋在窑洞里;我们敬爱的*为了祖国简朴地生活、劳苦地工作!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地奋斗,甚至献出了一切!

  1、同学们,有人说:理想是人生航行的灯塔,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你能说说你的理想是什么吗?(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

  2、一个人的理想,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也许是缘于一个感人的故事;也许是受一个人的影响;也许是因为看了一本书;或许是因为一则新闻;甚至是一句话受到了启发????你怎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的呢?(在学生说时指导说具体,详细叙述事情的经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尤其是心理活动描写,心理的变化来说。)

  3、学生畅谈会有这样的"理想的原因。(老师随机提问)。

  三、实现理想,努力登攀。

  1、你们的理想真好,美而且远大,老师收集了几句关于理想的名言,和大家共同分享(出示课件,生朗读)。知道老师收集的这些名言。要告诉你们什么吗?(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发言。)

  2、对了,你的理想是多么的美丽。可是现实生活又是多么的多变,你想到在你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中,你会遇到那些困难呢?(小组交流)

  3、教师总结:实现理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知识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多,要做的要学的也多。怎么战胜他?(不断充实,虚心学习)

  社会环境变化,陌生的环境,社会的吸引力,网吧,游戏,金钱等诱惑。怎么战胜他?(面对诱惑,学会自励。)

  所以说,你的美好理想能否实现取决于你的态度,需要很多人的帮助,更要靠自己的努力。

  四、快乐作文,拟定提纲。

  1、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把这些内容整理好写下来就是一篇作文。那么这次的作文有哪些要求呢?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习作要求。(课件出示习作要求)谁来读一读?(生朗读)“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注意运用从其他学科学到的材料,以丰富习作内容。”

  2、指导学生列提纲:

  (1)明确主要分三部分来写:“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2)重点指导“为什么”和“怎样做”两部分。

  师读范文,指导学生要说明有这样的理想的原因,可能有一个或两个原因。还要写清楚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一系列的途径、做法。

  (3)学生列出简单的提纲。

  (4)交流提纲,重点听“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和“我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两部分,引导学生点评、补充、修改。

  四、起草习作,交流习作:

  1、按提纲口述习作,小组交流,互帮互评。

  2、指名口述,集体点评。师点拨,注意根据行业的不同来写自己怎样做。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全班交流评议,指出有共性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课件出示修改要求),注意运用其他学科的材料,以丰富习作的内容。

  5、学生根据要求,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五、总结。

  师:风帆不挂上桅杆,那是一块无用的布;理想不付诸于行动,那时虚无飘缈的雾。希望同学们能向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课后进一步修改、完善习作。

  六、作业:修改、完善习作《我的理想》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的目标是将口语交际与习作指导紧密结合在一起,创设宽松自由的口语交际环境,通过学生互相倾诉自己的理想以及理想背后的故事,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我的理想”是一个很空泛的话题,学生往往都会说些大话、空话,为了避免步入这样的困境,我以口语交际课为依托,激发学生兴趣,抓住三个话题,即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为实现理想,我该怎么做?教学时,我首先用故事感染激发学生,让他们明白故事中的主人公的理想是崇高的;接着交流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最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该怎么去做?就这样,从聊天似的谈话入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打开学生思路,为后面的写作奠定基础。习作指导不单是在技巧上,而是在拓展学生的思路上着力,从内容上入手,写作的思路开阔了,就不愁“无米下锅”了。

我的理想心理健康课教案3

  教学目的:

  1、造梦,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2、说梦,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梦是什么)方向。

  3、写梦,一篇完整的文章。

  4、圆梦,让学生知道实现梦想要不懈的努力,只要你坚持你一定会成功。

  教学要求:

  1、树立远大的理想。

  2、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情感目标:

  1、让学生的梦想从这起航。

  2、在快乐中作文,在作文中快乐。

  教学难点:

  1、把这篇文章写具体不容易;

  2、让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更不简单。

  教学过程:

  课前沟通:

  上课前我们做几个游戏好吗?

  热身小游戏,目的增进了解,创造融洽和谐,轻松快乐的气氛。

  ★“鼓掌”…….全神贯注,团结协作。(狼一样的团队)

  ★1+1=2——认真听,“聪”明的孩子耳朵总在听。

  ★报数——*时积累,积极思考,勇敢回答。

  导入新课:孩子们,你们喜欢到外面去玩吗?春意盎然、百花齐放的今天你们有没有去踏青?今天我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不过要爬山涉水,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无限风光在险峰”孩子们你们还去不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画图,板书在黑板上(分组比赛)。

  一、谈谈你的理想,说清楚。

  创设情境,梦想起航。播放VCD,激发学生的潜意识里的美好愿望。

  (师主要是唤醒孩子们心中的梦想,打开他们的话匣)

  1、讲《丑小鸭》的故事,丑小鸭有个美丽的梦想想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为什么会这样?

  2、讲《小猪学本领》的故事。为什么小猪学不到本领?

  3、孩子们,我想考考你们。有一个小朋友,读小学的时候,手工制作课上,做出了一条歪歪斜斜的,让老师和同学啼笑皆非的板凳,你知道他是谁吗?还有一个人,他是一个聋子而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又是谁呢?他们又是怎样成为名人的?也因为他们不仅有理想,而且在前进的道路上勇攀科学的高峰。

  孩子们,有人说:理想是人生航行的灯塔,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你能说说你的理想是什么吗?

  让学生充分说,鼓励他们说清楚,肯定他们,鼓励他们,激励他们充分说。

  二、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让学生回答。

  老师小结:也许是缘于一个感人的故事;也许是受一个人的影响;也许是因为看了一本书;或许是因为一则新闻;甚至是一句话受到了启发……

  让学生先小组互相说,再指名说。

  在学生说时指导说具体,详细叙述事情的经过,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尤其是心理活动描写,心理的变化来说(写)。

  再指名说。让学生评一评。(写出真实的情感)

  三、师口头作文。(钢琴曲优美的旋律中)

  还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常在晨曦中聆听小鸟歌唱,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只百灵鸟,那有多好呀;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敬重那些穿军装的叔叔,梦想着自己也能穿上军装;再大一点的时候,我向往着那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做梦都驰骋在一碧千里的草原;十六、七岁的时候我爱上了旅游,只想和地理协会私奔,去到天之涯海之角……然而,命运却如一只大手捉弄了我,高中毕业时我被当作优秀学生没有参加高考被保送到娄底师专,我压根也没想到过会成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多少有些失落。

  可是在开学典礼上,我们校长的报告我至今记得很清楚,他说:你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对于这我觉得是大道理说得动听的啦,当他说当老师要学习*的、外国的、理科的、文科的、天文的、地理的居多知识时,我突然觉得当老师原来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么了不起,我来了兴趣。在大学的几年里,别说闻鸡起舞、披星戴月,但我能勇敢地攀登在科学的高峰,努力地驰骋在知识的海洋。我也曾遇到过许多的困难,也经历了许多的磨练,也遭遇了一些失败,承受了居多的打击,我也想到过放弃,也曾怨天尤人……可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的梦很快又让我踏上了正道。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自己知道,现在回味起来是那么充实,大学的生活为我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激动的情形;记得我第一次被学生叫着老师时的甜蜜幸福;记得第一批我的学生在我实习完毕时在临发的车前列队送我时感人的场面;也记得我遇到困惑时孩子们的真情一次次地打动我……新年依始,那热情洋溢的祝福话语;教师节收到的那饱含深情的礼物;生病时那一句句温馨的问候……

  是啊!我已经离不开他们了!生活中,我成了他们的玩伴好朋友死党;课堂上,我是他们眼里的百科全书;在这支队伍里,我成了他们的领头羊;黑暗中,我是他们的灯塔、启明星;遇到困难时我是他们求助的对象;有了疑惑时我扮演的是知心姐姐……我也曾抱怨过教师的清贫,也曾经想到过改行,可是在他们的来信中,在他们的作文里,在他们的卡片中,在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我的价值:我想大声对你们说,感谢你们我心中的天使,是你们让我生活在天堂里!我爱你们!我想大声地对全世界说,教师我当定了!

  四、让孩子们说说我的理想。牵出作文提纲。

  1、说清楚你的理想是什么;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

  3、如何(怎样)实现你的理想。

  五、快速作文。

  时间20分钟,不要问不会写的字,不要换不会写的词,全部用拼音代替。

  六、展示作文。(让学生自己来读自己的作品)反复读是修改作文的好方法。

  七、指导修改作文。(如何写清楚,如何写具体)

  八、评价作文。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文章都予以肯定,不管他是什么体裁。

  九、小结。

  励志歌曲《真心英雄》歌声中,师:亲爱的的孩子们,你们有着美好的理想,老师真为你高兴。不过,在实现理想的路上有许多的困难,我们应该怎样?让孩子们自己说。不能光有心动没有行动,回到家就不动了;克服困难,勇攀高峰;制定计划,坚持不懈……孩子们,老师有个重大发现,以我多年的经验,我发现你也原本就是一只小鹰,就是一只小天鹅,大胆地去想,努力去飞,你定能展翅在你理想的蓝天上。再见!

  教学后记:

  这次上课带给我许多的反思,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精彩无处不在!他们的很棒的!我们不需要怀疑他们的能力,他们的精彩如此多,出乎我的意料。真实的作文打动人;真诚的交流感染人;真实的课同样有精彩。当然我的课有许多的欠缺,但是比我预想的要好。我原只是抛出一堂课让同仁们思考,我只打算抛砖引玉的,我不怕失败。可是我对我的课还满意,至少我激发了他们的梦想,至少他们写出了佳作,至少他们没有人畏难,至少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着……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瑕疵,但是正因为有瑕疵方感到它的真、美;当然还有许多的缺点请你们批评指正,请多帮助我,万分感谢!


《理想》教案3篇(扩展5)

——我的理想主题班会教案3篇

我的理想主题班会教案1

  一、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让同学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理想,以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为学习年的学习注入更大的动力。

  通过这次活动,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的能力,以更好的面貌展现自己的风采。

  二、活动准备

  1、全班搜集理想为主题的小故事,事先写好自己的理想,汇集于主持人处。

  2、选出诗歌朗诵者及其两位主持人。

  三、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开场白

  甲: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乙: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甲:我宣布六(6)班?我的理想?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乙: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不懈追求,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像*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后来终于成了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学们,同们是否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故事呢?

  (二)讲故事

  甲:下面请同学来讲讲你搜集的故事。

  (故事一)有位老人,从事了一辈子的摆渡工作。无论是酷暑寒冬,还是风中雨里,老人周而复始,一趟趟往返于小岛和大陆之间。 一天,一个细心的年轻乘客发现,在老人的一只桨上,刻着?工作?两个字,而在 另一只桨上,刻着?理想?两个字,于是向老人询问其中的含义。

  老人回答道:?我先给你演示一下。?说着,老人丢下一只桨,只用刻着?工作? 的那只桨划动小船,小船在水中转了一圈。然后,老人又捡起?理想?,丢下?工作? ,继续划船,小船调了一个方向,仍旧在水中转了一个圈。之后,老人同时拿起?理想 ?和?工作?两只桨,划动小船,小船快速向前驶去。老人望着年轻人,意味深长地说 道:?你看,划船就如同人生,用‘理想’和‘工作’两只桨来划,你就能划到彼岸;

  如果丢掉其中的任何一只,你就只能永远在原地打转转了。?(全班交流: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乙: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说得好: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是啊,有了理想,就有了人生前进的动力。?工作加理想?就是老人一生的追求。

  甲:某同学也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故事,请聆听。《数学家杨乐的故事》

  乙:数学家杨乐就是这样沿着自己的理想之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甲:同学们,中外关于追求理想,实现理想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课后再找来读一读吧!

  (三)以不同形式畅谈理想。

  乙: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五彩斑斓的理想,工人、教师、警察、医生,多么崇高的理想。我们每个同学也都有自己的理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畅谈自己的理想吧!

  甲:同学们,你知道吗?有同学想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呢!下面请分享某同学的诗歌朗诵 。 诗歌朗诵一:我的理想是什么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法官 ,我抬头仰望庄严的* ,*下有我的家,我的战场 。面对一切罪恶 ,我扬起庄严的目光 ,血液与灵魂一起灼热燃烧 ,几近疯狂 ,我要毁灭 ,那死水班的罪恶 ,呼唤出悲剧的真相 ,我就是法官 ,一个富有正义感 ,面对黑暗毫不畏缩的法官 ,我要将你罪恶的双眼蒙上 ,真诚的本性 ,法律为身体 ,让正义成为我们共同的心脏!

  乙:读得真好,从同学们的掌声中就看得出来,听得我都很想做法官了。

  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某同学的诗歌朗诵,掌声欢迎。

  诗歌朗诵二:我的理想是什么 ?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旅行家 ,探索和冒险是我的所爱, 环游世界是我的夙愿, 小径旁摇曳的花朵为我导向 ,河水里游动的鱼儿为我护航 ,树枝上跳跃的小鸟为我歌唱 ,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为我照亮 ,在幽暗的密林里我自由的穿行, 在广阔的草原上我尽情的奔跑, 在宁静的乡村间我悠闲的漫步 ,在繁华的都市中我兴奋的游逛 ,伟大的万里长城 ,浪漫的埃菲尔铁塔 ,危险的亚马逊河 ,神秘的印加遗址, 你们不是我旅途的终点, 却是我的生命,我的辉煌 。

  乙:旅行家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理想。你们还沉浸在这两位同学的诗歌朗诵中吧,精彩还在后头呢!

  甲:下面请欣赏某同学为我们带来的乐器表演。(特长班同学展示)

  乙:真令人陶醉啊!

  甲:英语翻译,这个理想怎么样?下面请听某同学给我们带来的英文朗诵。

  乙:谢谢大家的鼓励!

  甲:作家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请某同学谈谈你的理想,掌声欢迎。

  乙:多么伟大的理想,祝您早日成为大作家!

  乙:众所周知,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大王,我们身边也有同学想成为发明家呢,下面请某同学来说说你的理想。

  甲:祝你早日成为发明家。

  乙:同学们,也有同学想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呢!

  甲:下面请同学唱出自己的理想。

  乙:特种兵,多么令人向往的理想,下面请同学谈谈你的理想,掌声欢迎。

  甲:多么伟大的理想,祝您早日成为特种兵,为祖国作贡献!

  乙:下面请同学谈谈你的理想,掌声欢迎。

  甲:多令人羡慕的理想,其实同学正朝她的理想而努力学跳舞,下面请欣赏她的舞蹈。

  甲:羡慕吧!同学们,为了实现你的理想,你也要赶快行动了!

  乙:同学们,相信我们只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不断地努力,我们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甲:下面请同学们轮流说出自己的理想!

  四、让我们大声说出?我的理想是——

  乙:多么铿锵有力的声音啊!

  甲:其实,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将自己的理想写在卡片上了,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做的理想卡贴到前面的黑板上吧来!(播放歌曲《明天会更好》)

  乙:同学们,看到我们满黑板的五彩缤纷的理想,我从心底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从现在开始,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同时也祝愿同学们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全班朗诵

  甲: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诵关于理想的诗歌。

  理 想 ---流沙河

  男生齐: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女生齐: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男生齐: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女生齐: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男生齐: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女生齐: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男女生齐: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乙:是啊,有理想就会有美好的明天。

  甲:下面请我们班的中队长作总结,大家掌声欢迎。

  很感谢为这次主题班会的准备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同学们。本次班会同学们都表现得很积极、主动,能大胆地畅谈自己的理想,树立自己的信心,看你们自信的表情,听你们充满豪情的语言,我相信,你们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同时,我希望同学们将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繁荣、社会的进步结合。只有这样,我们的理想才是辉煌的,不朽的。

  同学们,让理想伴我们一起飞翔吧!

  理想是还没有实现的东西,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希望,让我们好好把握今天努力学习,打下结识的知识基础,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理想有近期。而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恒心与毅力,在征服的过程中必不可少。

  (五)主持人总结

  甲:《我的理想》主题班会是一堂活跃的课,它能教会我们时时刻刻要有理想,要从小做起,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坚持不懈才能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乙:我们班级选这个题目就是要让所有班级里的,不论是谁,都要明白要有自己的一个明确的目标:理想。但是一定要通过自己脚踏实地得去完成,去实现。这比一切都重要。我们还要练练班级中同学的胆量。

  甲:我们班级的每个人有不同的理想,如:明星,作者,演奏家,舞蹈家等。也许远远不止这些,还有一些更加远大的理想,如:当一名科学家,为人类发展做贡献,使人类更加聪明,科技更加发达。做一名建筑师,让社会更加美好。……

  (六)一起朗诵

  理 想 理想就是一座难以攀越的高峰 需要我们以勇气和毅力去征服

  理想就是一股清凉甘甜的需要我们用坚韧和耐心去找寻 理想就是布满荆棘的绝地 等待着我们用双脚踏* 理想就是波澜壮阔的大海

  等待我们用智慧扬帆远航当绯红的朝阳生起时 当美丽的鲜花绽开时 当香甜的果实成熟时 当热烈的掌声响起时

  让我们一起高呼:理想万岁!

我的理想主题班会教案2

  活动目标:

  通过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知道我们要实现我们的理想,就要从现在开始为它努力。

  活动准备:

  排练节目,制作理想墙。

  一、整队出旗唱《少年先锋队队歌》

  二、活动过程

  1、李:理想,它是我们喜欢的。

  徐:它是让我们为了实现它好好努力的。

  合:它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我们会朝着它奔跑。

  六(3)班“我的理想”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李:请听小合唱《种太阳》

  3、李: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有一个理想,我们都为我们的理想而努力。下面请欣赏一组才艺表演。

  4、李: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王:理想是火,点燃熄灭之灯。

  杨: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张:理想是路,引你多黎明。

  我们还搜集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言,谁来说说。

  5、杨: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为了理想我们扬帆远航。

  张:我们每个同学都准备了一张理想卡,就在今天,我们在理想卡上写上我们的理想,贴在我们理想墙上。(播放《种太阳》的歌曲)

  (同学们在理想卡上写理想,大声朗读自己的理想,把理想卡贴在理想墙上)

  6、理想就像是引导我们走路的人,有了理想,我们才不会在途中偏离方向。

  三、讲话。

  四、活动结束。

我的理想主题班会教案3

  设计背景

  学生进入寄宿制高中,学校的管理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相对初中而言有了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也需要更强的自制力和毅力。班级里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一直生活在比较顺利的环境里,普遍缺乏远大理想,遇到困难、挫折容易退缩,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支持。长期以来也坚持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但由于教育过于抽象化、表面化,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教育效果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目的与方法的矛盾,使得理想教育缺乏实效。故在高一下学期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开展了“我的理想”主题班会。

  教育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意在触动学生开始对理想和未来的思考,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的价值,从而消除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同时使学生明白,我们正处在信息的时代,科学的时代,更好地把社会的科学文化理想内化成每个学生的科学文化理想。

  实施过程

  1、开场语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理想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理想包含了对信仰的追求,是志气和自信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前提,但理想是符合实际的,并不是空想,却对人的成长起重要的决定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理想就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你愿意让你自己停滞不前吗?你忍心看着别人成功而自己却是*凡的吗?如果你的答案是,不,那么就请树立一个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吧。这样,成功的大门才可能向你敞开。

  2、诗朗诵

  《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3、小品

  【剧本】

  高中男生甲,家境富裕。曾经是学习差、品行差的颓废学生,上课瞌睡,作业抄袭,昏昏度日。一日在帮家里卖废品的偶然机会,遇到一位十岁左右的收费品的小孩,发现她手中正在翻看的小学课本,通过交谈得知小女孩来自农村,家境贫寒。被小女孩仍怀揣将来作老师的梦想并为之努力的坚持触动,开始反省自己当下的作为并重新振作,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树立了理想,并请家里资助小女孩完成了学业。

  【总结】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理想,它是指引我们成功的阶梯。我们经历了各个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许多有理想的人,他们的理想造就了他们成功,如果有个人没有理想,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混着过日子,那么,他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我国近代著名数学家杨乐,就是一个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的人,他小时候就爱好数学,可他发现,所有的数学定理和公式都是用外国人的名字命名的,于是他立志一定要让数学定理用*人的名字来命名。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学习,在1973年,他的理想之花,终于灿烂地开放了,他与同学张广厚合作写出的论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我国著名数学家周伯壎教授认为:“杨乐在函数论上的成就,某中意义上比陈景润解决哥得巴赫猜想(H2)这一步还要重大。他开辟了数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人们在杨乐发现的定理前面冠上他的姓氏,以表示对他的纪念。杨乐终于实现了他“把*人的名字载入史册的崇高理想。杨乐的成功不正是体现了理想的重要性吗?他是沿着理想的道路通向成功的。当然每个人的理想都是不同的,所谓人各有志。不同的理想,也会造就不同的人。

  4、歌曲——《最初的梦想》

  有了坚定的理想,我们就要去实现它。这不但要有志气和自信,而且要付出巨大的精力。人的一生是充满艰险的,而真正理解了理想的意义的人,才能为之不懈的奋斗,才能有坚持的毅力和精神。崇高的理想是宝贵的,是被人们怀念的。相反,仅仅是追求空洞的桂冠和随之而来的名誉,地位,享受的理想,是被人们所憎恶和唾弃的。

  5、发言、贴理想

  学生发言,畅谈理想。

  写下自己的理想,贴在班级的“理想之舟”上。

  【总结】

  我们的理想都有不同。有的人只想能毕业后搞张文凭找个什么工作就算了;有的人想的是怎样去出人头地,远近闻名。..。不管怎么样,理想是我们都拥有的。但由于各人的理解有不同,理想也就发现了不同的变化。我所以要提倡的宝贵的理想就是要符合社会的进步,符合人们的利益,符合社会的发展。理想,真正的理想,不是人生中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个人生命的灵魂,是动力;是人生的路标,是前进的风帆。

  6、大合唱——《大*》

  宝贵的东西常常被我们重视。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对理想的实现程度和追求的方向。为了不在空虚的苟且偷安的生活中碌碌无为,来吧!让我们一起超越生命中这一段坎坷的路程吧!别忘记,带上你的理想。

  7、班主任寄语。

  我们是学生时代就必需要有崇高的信仰追求;我们在青年时代就要对自己的理想要有实现的能力,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一个人的伟大理想却可以永远的存在,并不断的激励其他人去奋斗。也就是说,理想是比生命更有宝贵的地方,更要永远的多——因为理想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在历史里飞跃。

  活动效果

  这次主题班会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身边的小事,在这次主题班会活动中,同学们互相分享了自己在学习之路上的经验,班主任老师以及校领导都在这次活动中给予了希望的寄语,对他们在高二上的学习中信心以及斗志的树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很多学生受到了思想上的触动。他们坚定的眼神,闪烁的泪光昭示着他们确立下了自己或近或远的人生目标并决心为之而努力。


《理想》教案3篇(扩展6)

——七年级上册《理想》教案3篇

七年级上册《理想》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查阅并整理资料,了解流沙河;独立使用字、词典,扫除生字词;养成积累使用词汇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独立质疑,在合作中继续发现并解决问题;联系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诗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和练习朗读的技巧。

  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诗的含义,积极探究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设计:

  1.以学生交流有关作者、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的资料导入。

  2.听录音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本文需要把握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中把握感情基调,以此正确处理诗节和诗句间的停顿,准确传达诗的意蕴和语言特色。)

  3.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各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要内容:(序号代表小节数)

  ——根据各节大意,探究全诗脉络。(可以这样串:理想是前进的方向①。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想②,正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③。但实现理想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④,但这些挫折和失败也磨炼着你的意志,提升着你的人格,使你成长为乐观向上的人⑤,淡泊利⑥与名⑦的人。所以,拥有理想,你就是一个大写的人⑧。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⑨,但是一旦拥有你就要珍惜⑩,一旦实现你更要奋进⑾。树立理想吧,现在正是实现理想的好时光⑿!)

  4.合作探究:(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独立地边读边悟;合作并倾听其他同学发言。可以是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诗句,谈谈你对理想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实例印证自己的感觉,从而体会诗情)(比如: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你同意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的这些说法吗?)

  (2)在体会的基础上,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自信地读给全班同学听(老师可以适当从感情的把握、重音的确立、节奏的划分、语气语调的变化上加以指导)。

  5.品味语言和诗味:

  ——这首诗意蕴丰厚,内容深刻,感情充沛,同时在形式上非常讲究,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发现(老师及时抓住学生观察到的知识点,加以点拨、概括。参考:有音韵上每节偶句押韵,全诗一韵到底;语意上多承接,多转折,多并列;修辞上多比喻,多排比,多对比,多顶针;句式上多“是字句”,多“使字句”,多短句;语言上多警句,用词很精粹等。

  6.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需要整理、积累的资料记录在作业本上;

  (2)有感情、有表情朗读课文,或者背诵佳句。

  (三)相关链接:

  (1)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塞涅卡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克雷洛夫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

  理想是事业之母------叶圣陶

  【教学反思】

  这样一首哲理诗,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读”、“品”是极其重要的两个环节,是“悟”的大前提。其次,这首诗对明确学生的人生目标,创设远大的人生理想,产生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引导好,事半功倍。


《理想》教案3篇(扩展7)

——《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理想的风筝》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本课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疑点是对结尾句的理解。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理想的风筝》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六年级下册第7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腿有残疾的刘老师课上笑谈残疾、转写板书、课下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三件事,在对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之中,在作者叙事后的议论中,表现出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思想品质,同时体现出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春景导入,引发阅读

  1.出示古诗《村居》,配乐朗读。

  2.春天可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节,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还寄托着不尽的思念呢。课文预习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谁呀?(板书:刘老师)。那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使得作者难以忘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在离开刘老师近三十年后写下的文章——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强调风筝中“筝”的读音,在词语中读轻声,单独时是一声,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生字,词语。(出示)

  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想来试一试?(圆口韵:蜈蚣;多音字:翘)

  2.生字解决了,那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在作者的思念里,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

  板书:笑谈腿疾 转写板书 放、追风筝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你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总结一下课文内容吗?

  指导总结方法:将各部分的内容弄清楚,再将他们连起来,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刘老师的第一个故事——笑谈残腿。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的品读第四自然段,用心的感受:哪些词语或者是句子让你怦然心动?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乐观、幽默)

  1.这些外貌描写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是一个慈祥、忠厚的人。还让我们知道的他身有残疾。

  2.真不简单,一个笑字,你读出了幽默的刘老师;你读出了开朗的刘老师;你读出了乐观的刘老师。

  总结: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他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读读这些语言吗?(试读、指读)

  【师评:真好,你读出了一位乐观幽默的刘老师!】

  3.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是什么反应呢?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指名读)

  同学们笑,是因为——(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那“酸涩”的感情是以一种怎样的情感?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吗?【酸是(辛酸)涩是(难受)】“泛起”一词说明这种感情是怎样产生的?(从内心深处,这样的感情更为深刻)同学们的心中为什么会泛起一股“酸涩”之情呢?(同情、理解)。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4.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能读好吗?(齐读)

  过渡: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同样,他在课堂上所特有的板书姿势也永远的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

  1.孩子们,默默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画出来,并边读边想象着刘老师写板书时的样子,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一写批注。(学生默读,边画边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2.【转】

  这段话中连续多次用到了同一个字——“转”,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敬业、顽强的精神)

  过渡:多么敬业顽强的老师啊!

  3.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一年、一辈子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想来读?

  【评价:你的朗读也激起了我激动的心跳】

  孩子们,相信那一次次的跳跃旋转已经成为每一位学生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过渡: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

  1.用心读第七、八、九自然段,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说一说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体会心灵手巧)

  (2)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自然——不便于——决不肯失去——亲手——送——快乐等词体会出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的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

  (3)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Z

  这句话写出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深情,也就是神态描写。

  “漾”就是……(水纹荡漾开来)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体会刘老师的快乐满足)这依然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4)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出示这段文字)

  师: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在追逐风筝时一连串的——(动作),(教师重复:这是动作描写),还写出了刘老师叫喊时的——(话语)(教师重复强调:这是语言描写)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啊?(我被刘老师的自信,顽强不屈、对生活充满了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品质打动了)

  “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挑战自我,

  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还不够,你再来(生读)

  师: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情景,然而对于一位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人来说是何等的不易。咱们一起来读(齐读) (相机板书:自信)

  3.整合: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所以,作者记忆中永远留着刘老师放风筝的样子

  写作指导: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刚刚我们品读过的这两件事是选取了一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写刘老师的,哪个方面(工作方面)?那每年春天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又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生活方面)

  选取两个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补充苏叔阳的资料)

  2.那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将永远飘飞于作者的世界里。(齐读 )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过渡:春天又到了……(配乐朗读)孩子们,作者仅仅是在这儿写景吗?(板书:借景抒情)

  此时此刻,让我们与苏叔阳一起默默地对刘老师说——刘老师您在哪里?(出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五、作业设计:

  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数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选取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写一写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吧!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 幽默

  转写板书 坚强 敬业

  放、追风筝 自信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理想的风筝》教案4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上课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刘老师

  放风筝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教案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教案6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选编这篇课文,首先是要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其次是学习本文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难点是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不宜过细。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的问题,课上分小组交流。

  2.在学生通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一边指导朗读,一边考察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本文写的是什么人,课文的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了解主要内容,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在指导学生探讨本文写人的方法时,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的问题,比如: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并不是闲笔,而是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文中写刘老师工作方面的情景时,先以外貌描写介绍了他的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的特点;接着写了上课时板书、慷慨陈词、充满感情以及提问、考试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极端投入和对祖国、对学生的热爱。后一部分则着重写他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个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风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因为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想一下,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作者选取工作、生活两个方面写刘老师,把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更完整地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的完美人格。

  3.课后可让学生以“我最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理想的风筝》教案7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然后作者回忆了自身同学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上课和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课文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学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课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示人物精神境界,写人的方法值得借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朗读语段,导入

  1、出示语段: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身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身的心也飞上云端。

  2、谁愿意读一读?(提示轻声字:喇叭、风筝)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3、谈谈你们的感受。(可能会说春天的美好)

  3、小结:春天生机勃发,春天蕴含着希望,春天代表着美好生命。春天来了,作者想起了谁?他是怎样一个人?快读读课文吧。

  二、学习课文,评价

  1、边阅读边在课文中作上考虑的记号。

  2、检查生词:喇叭、天穹、屁帘儿、擎着、抻动。谁会做“擎”、“抻动”两个动作。

  3、评价人物: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加以说明。(残疾、热爱工作、关心同学、教学有方、热爱生活……)

  4、提问:为什么要把放风筝这件事写得这样具体呢?

  5、过渡:刘老师课上的表示,也许别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但课后的表示,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也是让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发出感叹。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波、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6、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和小组同学议论议论。

  7、交流体会。

  三、联系生活,感悟

  1、再出示第二自然段,品读。

  2、作者仅仅是写春天的美好吗?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象征着刘老师对生活充溢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对人生积极乐观,顽强不屈)

  3、在你的周围有没有像刘老师这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4、小结:同学们,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对待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是长吁短叹,还是积极面对,顽强克服?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人生。

  四、拓展延伸,表达

  1、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作题?

  2、学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教师引导同学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3、作业:写一个令你敬佩的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x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14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教学效果:

《理想的风筝》教案8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

  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讨论法 情景法 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

  一、导语激趣

  二、学生质疑

  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 理想的风筝

  讲课 放风筝

  身残志坚

  收集感想: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案9

  今天我上完了《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无论谁读之都会为之动容,教完这一课,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对工作的敬业,对积极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动。

  一、课堂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一串话,反复诵读,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教学反思《《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三、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四、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课堂时间不够,前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理想的风筝》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教学重点:

  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理想的风筝》,跟着作者走进他的老师。老师板课题的时候请同学们看课题,因为在题目里面有一个生字。(师板课题)

  这个筝字是形声字,竹字头是形,写的时候不要写太大。争是音,写得工工整整(师范写“筝”字到田字格)。

  2、读第六单元的导读——校园创想。

  读了单元导语,你发现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这个单元一共有4篇课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26课是我们这个单元中一篇记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记事。

  二、初读文章,理清脉络。

  1、请同学自由快速的浏览课文,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读通。想想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生自由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师板书)

  生2:坚强

  生3:爱学生(师板书)

  2、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刘老师是这样的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长,这篇文章中回忆了刘老师几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哪几件事?在读之前请大家先读一读上面的要求

  出示读前要求

  (1)小组讨论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并写在黑板贴上。

  生汇报

  生1:讲课幽默

  老师讲课幽默这件事情对应的是哪个自然段?同学们想想他找得准不准确。(4段)

  刘老师讲课幽默,她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他仅仅是想讲女娲造人吗?

  我们要概括一件事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语言简练。

  生2:鼓励学生

  在第六段,你来说说原因吧。

  生3:讲历史课

  生4:放飞风筝7、8、9、10段讲放风筝。

  我们就是这样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里面的事情。但是这四件事情里面作者不是都写那么长的,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放风筝上。

  三、体会感情,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默读提示

  默读7—10段,四分钟之内默读课文并思考:这件事例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我们一起来分享刚才的读书收获。

  生1:“有一次,他故意撒手……”(9段后四句)

  他为什么要撒手?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刘老师来说是怎样的一件事?读第四段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因为他是残疾的。(联系上下文)

  看到这样一个人,读到这样的描写,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悲痛

  2、抓住典型事例的重点词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但是我们的刘老师故意撒手,他想做什么?追风筝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是对于刘老师又是怎样的?这段话里面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

  抓住动作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知道刘老师的坚强。抓住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这样一个乐观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刘老师。我们写人的时候就要这样。

  请同学来读这段话(9段后四句),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情。要读出感情,请你认真的留意老师可见上标出符号的词语。

  这段话当中有我们难忘的刘老师,还有很多场景。刚才我们抓住了第九自然段进行品析,还一遍遍的朗读。(板书:品析、朗读)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很多作者都会借助课题来抒*感。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借助课题。

  四、迁移练习,升华情感。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作者回忆起刘老师还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刘老师,我深深的、深深的想念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呢?请你们把省略号里的花写出来吧。

  交流。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单元导语的提示,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抓住事例品词析句、抓住课题、朗读等方式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了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用上这样的阅读方式来学习。下课。

《理想的风筝》教案11

  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08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08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 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理想的风筝》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接着写了刘老师谈腿疾,上课以及放风筝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最后回到现实之中,以议论的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价值观渗透: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乐观、坚强,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理解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出示作者的照片)这就是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师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让我们打开书本,还记得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学生回顾并板书)

  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4、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这节课我们就去抓住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品味人物,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轻声朗读4-9自然段,思考:三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圈划出有关字、词、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适当地作一些批注。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 刘 老师。

  1、作者是怎样谈自己的腿疾?(讲故事的方式)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让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乐观)

  刘 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了,可是他还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开朗)

  2、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有什么反应?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 刘 老师的尊敬。

  3、圈出其中写同学们的情感反应的关键词,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教室里怎么会腾起一片“笑”声?(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酸涩”是什么意思?酸是(辛酸)涩是(难受)“酸涩”中包含了什么?(同情、理解)。

  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谁能把我们的理*进句子中读出来!这句句子中有个字用得非常传神,你们能找到吗?如果换成“冒”、“涌”感觉如何?(感受“慢慢产生、从心底产生”的复杂情感)

  4、此时,同学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同学们的这种复杂的心情吗?

  5、 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 解刘 老师

  1、 刘 老师是如何给我们上课的呢?你们找到了哪些细节描写?

  ⑴“只靠着……站上好几个小时”

  刘老师是个残疾人,他完全可以坐下来给我们讲课,他为何不坐?“站上好几个小时”你感受到什么?

  (2)出示句子: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刘老师这样“撑地”“离地” “急速” “转”容易吗?这样的动作需要他~~~(竭尽全力)。

  这段话中连续两次用到了同一个字,是——“转”字,“转”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 刘 老师来说却是——(高难度的动作、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 刘 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从这儿你有体会到了什么?(敬业)

  2、如果你是懂事的学生,此时你又会怎么做或者怎么说?

  如果你是学生的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3、指导读好这段话。

  是啊,这样的旋转让人刻骨铭心!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让我们一起读 !

  刘 老师面前的已不是讲台,而是一座舞台,在苏叔阳的眼里, 刘 老师不是在板书,而是在舞蹈!如果给这样的舞蹈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呢?(生命之舞)

  从这生命之舞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坚强)

  4、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他们为刘老师的~~~~而心跳,为刘老师的~~~~~而心跳。

  5、刘老师就是这样,以残疾的躯体、顽强的毅力,辛勤执教,多么叫人心动!所以作者说:“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 刘 老师

  1、就是这样一位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的刘老师在作者的心中怎么也抹不去,可是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形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让你感动?

  (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品“漾”, “漾” 字原来是形容什么的?水面漾出的是波纹,脸上漾出的是的甜甜的微笑,也漾出了刘老师内心的什么? (内心的快乐,乐观,对生活的热爱)

  1、 品“笑”,从这样的笑容中,能看出他已经了忘记了~~~~~~(自己的腿疾,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2、如果说放风筝对失去左腿、年过半百的刘老师是一种挑战,那么追赶风筝就更具挑战性了。

  3、你们看 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从刘老师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自信)

  看着此 时的刘 老师,你觉得他就像什么?

  意气奋发的少年、奋力拼搏的健儿、展翅飞翔的雄鹰……

  4、那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还是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

  你们有没有发现, 刘 老师与这春景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他就像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的嫩绿的柳枝,乐观,顽强地生活着。

  他就像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的连翘花,告诉人们: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他也像蓝天上那一只只同白云戏耍的风筝,用自已的乐观感染着他的学生。)

  5、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这就是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板书:热爱生活)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 刘 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你们听出作者的心声了吗?(赞美、思念、热爱)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 刘 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2、这个省略号让你感觉如何?(意犹未尽)作者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 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五)、总结全文,启迪人生

  同学们,其实你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拽着一只装满理想的风筝。只要你也 能像刘 老师乐观地生活,执着地追求,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名言与你们共勉。

  理想是石,敲击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生命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进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

  六)、作业设计:

  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想到了很多,或人或事或人生的哲理,写成一篇读后感,一定很不错。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写板书 敬业坚强

  放风筝 热爱 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13

  一、词串复习,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教师谈话导入,课件出示词串。

  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意满足

  2、指名读词语,概括每组词语所描述的事件及全文主要内容。

  3、师:对了,课文就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作家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教师深情朗读,学生倾听中进入文本情境。

  4、师引入: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仅仅放飞的是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让我们深入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咱们先来学习刘老师放风筝的内容(第8、第9自然段),去感受刘老师放风筝的快乐。

  二、学习第8、9小节,感受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8、9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词句,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学生圈画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3、指名学生交流所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重点语句

  句子1: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

  师:刚才有同学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刘老师的不肯放弃。哪个词最能给你们这种感受?

  师:你从“决不肯”感受到什么?

  师:请你带着快乐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指名朗读。)

  句子2: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

  1)师:你们注意到没有,刘老师快乐地仰望着白云,久久地注视着风筝,此时的他没说一句话,但他一定在想着什么。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生想象回答。

  师:也就是说,刘老师把他的理想与愿望寄托到这风筝中去了。

  2)、师:想着想着,刘老师的脸上怎么样?(体味“漾”字的用法妙)

  师:我们*时用哪些动词刻画笑容?

  师:作者为什么用 “漾”字,你体悟到什么?

  生:我读到一个童心未泯的刘老师。(无忧无虑、人老心不老、心中充满阳光、快乐的刘老师、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句子3: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一蹦一跳地飞跑。、

  1)师:刚才我听你们读这句话时很投入,这句话震撼着大家,能说说为什么吗?

  师:读这句话你们最想强调哪两个词?

  师:你能把你的感动读出来吗?

  2)指导个别读、齐读

  句子4:他笑着,叫着,……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1)、动画课件展示刘老师追风筝情景。

  师:从他追逐中的笑容,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从刘老师的叫声中听出了什么?

  师:是啊,他像孩子一样天真,一个老顽童形象,笑出了他的乐观,叫出了他心中的快乐,天真,叫出了挑战困难的决心。

  2)请喊出他的心声来。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喊出他的忘我与自信来。(指名读)能喊得更自信点吗?

  指导男女生读 、齐读,赞赏评价。

  3)(品味刘老师的动作,指导读书)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使你们震憾?

  生: “蹦跳着” ,我从这个词看到了刘老师超乎寻常的毅力。

  生:刘老师蹦跳着,他却全然不顾自己,他完全沉浸在放风筝的快乐中了。

  师(指导再读):读出你的震撼,读出刘老师的执着来! (指名读,齐读)

  4)(品评追逐结果)师:这样蹦跳着的结果怎样?

  引读“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师:他脸上流淌的是得意和满足,得意是因为什么?

  生:刘老师觉得我终于战胜了困难,证明了自己的力量。

  生:那是追风筝胜利后的喜悦!

  4、小结:刘老师坦然地面对人们的目光,执着地追逐着,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他用强大的生命的力量,证明他的自信自强

  三、品读第4、5节,感受幽默、敬业

  1、过渡:生活中自信坚强的刘老师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难忘,作者难以忘怀的还有哪两件事?

  生:谈腿疾 、写板书

  师: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3、指名学生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汇报读到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4、引导品味朗读第4自然段句子:

  1)从谈腿残疾感受幽默坚强:

  师:刘老师是怎样谈他的腿疾问题的?

  师:你们觉得故事怎么样?

  师:其实,刘老师丢腿肯定不是故事中所说的那样的,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师:痛苦是他一个人扛着,却把悲伤化作趣事, 而且你们发现没有,刘老师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注意他的神态。

  2)指导读书:你从这个“笑”看到刘老师的什么?

  生:乐观幽默

  师:老师的笑,刘老师的幽默也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有什么反应?

  句子5: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刘老师的尊敬。

  师:笑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什么?又为什么泛起酸涩?为什么更增加尊敬?

  课件出示填空补充题,学生填空。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______;泛起酸涩,是因为______;更增加对刘老师尊敬,是因为______。

  学生练习,练后讲评师:刘老师以他坚强乐观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个学生,30年过去了,刘老师的这个故事仍在作者耳畔回响,作者会永远不会忘记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

  5、品悟刘老师写板书的艰辛。

  1)过渡: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

  2)指名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句子6: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再转向讲台。

  师:看到这段文字,如果我要转身写板书,那是件容易的事,可刘老师呢?容易吗?找到关键词,你感受到什么?

  (生找出关键词,课件红色字体显示)

  生:刘老师板书艰难、板书很累,刘老师很坚强、刘老师的敬业

  师:谁能用动作演示一下?

  (同学读文,指名学生动作演示理解,教师采访刘老师扮演者。)

  师:刘老师板书是这样不容易,甚至很吃力,但他却竭尽全力,因为什么?

  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仅仅是靠那根圆木拐杖吗?还靠什么?

  6、师小结:30年过去了,刘老师上课时的笑容以及写板书的情景一直浮现在作者眼前,他用圆木棍撑地、跳跃旋转,成了同学们心中最美的舞蹈。

  四、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过渡: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请快速浏览第10、11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2、生带问题自读后谈感受,指导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赞美与思念。

  3、品味“风筝”:

  师:读到这里,这“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呢?在作者的眼里,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一只只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生:刘老师希望自己的生命充实有意义。

  生:他还放飞了放飞自己的理想。

  生:他放飞了自己的快乐与信念。

  ……

  师:是啊,一只只风筝寄托了自己对事业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与不懈追求。风筝就是他乐观坚强、自信自强的标志。

  4、拓展延伸,深化风筝:

  1)师: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

  2)教师介绍苏叔阳如何坚强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资料

  3)课件出示苏叔阳作家感慨,学生齐读

  作家感慨:热爱生活,挑战自我,挑战人生;笑对坎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对生活要有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要做有理想的人,要有凌云壮志,要志向高远……

  师:这正是刘老师一生的写照、正是刘老师借理想的风筝告诉我们的。

  5、指导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回顾开头,升华情感。

  1、师:30年的不见,30年的思念绵延,正因为这份浓浓的思念,所以每逢春天,每逢人们放风筝时作者就会怎样?(引读)

  生(齐读)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2、师:学到这里,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疾病、灾难来临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也就是另外一种风景,另外一种境界。

  3、伴乐课件出示小诗(小诗是由课文中刘老师的几件事改编而成),学生诵读。

  4、师:我希望刘老师放飞的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飞入你们的心中,希望你们树立信心和理想,努力拼搏,飞向你们更广阔的蓝天,去实现你们的理想和志向。

《理想的风筝》教案14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

  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

  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个人。(板书课

  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

  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

  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

  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

  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

  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谈咸。

  1. 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 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练习。

  用一两件事来描述一个人,在写事的过程中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理想的风筝》教案15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

  1、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

  2、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

  (1)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

  (2)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

  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1、找同学读这件事。

  2、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板书:生命)

  3、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并(板书:强烈的爱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老师总结学法:抓人物言行品味,抓作者的感受品味,这是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自学剩下的两件事。

  三、刘老师还爱什么?从另外两件事,运用上面的学法,说说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祖国,爱学生。(板书:爱事业)

  分角色朗读第三件事。

  四、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课件:课文每一件事的最后一句话)我考入了历史学系,我知道了应如何面对困难,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是多么令人难忘和感动,我也不得不思考一个正常人应如何面对生活。

  苏叔阳个人资料。

  五、所以在作者的心中,他非常爱刘老师,并且每想起就会想起那操场上放飞风筝的情景,读最后两节,提出不懂得问题。

  出示第十一自然段,理解“行走,微笑”;“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六、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完成填空练习:思念你

  (放音乐)思念你

  思念你

  ……

  学生在书上写一写,然后在班内读一读。

  七、让我们来听一首歌,送给许许多多像刘老师一样的人。(在歌声中,请你想象,如果苏叔阳三十年后又见到了刘老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强烈的爱追求

  (生活生命事业)


《理想》教案3篇(扩展8)

——理想的教案 (菁选3篇)

理想的教案1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把握诗歌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德育目标: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学法指导:

  讨论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文朗读带、多媒体投影。

  ○课前准备 :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正音、正字、释词 。

  3、默读 。

  三、感知课文内容:

  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4、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四、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布置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

  (二) 1、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四、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五、板书设计: 理 想 流沙河 历史意义 理想是方向 人格意义 树立理想,为之奋斗 人生意义 教学后记: 以后在教学者中要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理想的教案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组22课教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细节描写,品味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感悟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3.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品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以及他敬业爱生、追求理想的精神,研读课后习题2的三句话,抓住关键词语,体悟人物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流程:

  板块一、感受作者的情思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内心世界,跟着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读题:《理想的风筝》)。

  2.师:春天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 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这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每逢这时,作者便想起了刘老师,想起了他放上天空的风筝。从作者的内心深处发出了刘老师啊,您在哪 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的呼唤。

  3.阅读提示: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1、2两节以及第6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读一读,想一想,作者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体悟浮的表达效果。

  ②读一读第三自然段1、2两句,划下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初步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③读一读,品一品,感受作者借景思人的深情。

  4.阅读交流。

  5.深情导读: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 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 头。每逢这时,具有(活力阳光)的刘老师就浮现在我的眼前,他是(那么忠厚,那么慈祥)。我呼唤着:(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 念您! )

  板块二、感悟老师的品格

  一、师(过渡):刚才,我们在品读春天的景色中,感受到了作者对老师的深深思念,而最让作者不能忘怀的是感动他一生的几件事。接下来,让我们聆听作者讲述的故事,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

  二、师: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这些画面为什么能让人怦然心动?

  三、同桌相互交流

  画面一:笑谈腿疾

  (屏显):只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了一片笑声。

  1.师:细致阅读这段话,你读出了怎样的刘老师?

  2.师:真不简单,你们读出了幽默的刘老师,读出了开朗的刘老师,读出了笑对人生、不怨命运的刘老师。(相机板书:乐观、幽默。)

  3.师:刘老师是怎样给学生讲故事的?(笑)谁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讲述丢腿的故事吗?(指读)从笑着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4.师:谁再读一遍这个故事,读出刘老师的乐观、幽默。

  5.师:(引读)刘老师的故事感染了学生(读下去。)

  6.入情朗读,咀嚼文字。

  (屏显):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了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①因为________,所以教室腾起一片笑声;因为________,所以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因为________,所以 (同学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②泛字用得太准确了,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这个词用得好,好在________。

  7.师:这一细节描写得多么传神啊,谁能把这微妙的情感变化读出来吗?(指名读。)

  8.激情朗读

  (屏显):刘老师啊,虽然您是一位(身体残疾)的老师,但是您(乐观、幽默),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画面二:上课板书

  1.师(过渡):刘老师,您在你哪里?您课堂上特有的板书姿势,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2.(屏显):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3.阅读提示:

  ① 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 圈一圈,画一画: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让你怦然心动?

  ③ 品一品,说一说:你用心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4.学生讨论交流。

  5.师:真了不起,你读出了敬业的刘老师,你读出了意志坚强的刘老师。再请一位同学读屏幕上红色的词语(撑地、离地、急速一转)。读到这些关键的词,你想到了什么?

  6.师(引读):①刘老师讲着讲着,他要写板书了:(女生读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再转向讲台);②刘老师深情地读着读着, 又要写板书了:(男生齐读);③就这样,每逢要写板书时:(男女生齐读);④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只靠着 (深情地分组读:)(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 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7. 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刘老师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呢?

  8. 师:是啊,刘老师板书时转身的动作已经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们为他的敬业的精神而感动,为他顽强的意志而激动。(相机板书:敬业、坚强。)

  9. 激情朗读:

  (屏显):刘老师啊,虽然您是一位(身体残疾的)老师,但是您(敬业、坚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画面三:放逐风筝

  1.师(过渡):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刘老师便在操场上放起亲手制作的风筝。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吧!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7至第9自然段。

  2. 阅读提示:

  ①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圈一圈,画一画:刘老师放风筝、追风筝的哪些细节让你怦然心动。

  ③批一批,注一注:读到感动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

  ④品一品,说一说:你用心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3.研读交流

  A(屏显):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 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① 师: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位刘老师,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

  ② 师:真聪明,真会学习!你们读出了心灵手巧的刘老师,读出了心胸宽广的刘老师,读出快乐的刘老师,读出了阳光自信的刘老师,读出了充满童心的刘老师(相机板书:阳光、自信。)

  ③ 小组讨论:刘老师为什么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呢?(讨论后再读这段话。)

  ④口语交际:刘老师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他在想些什么呢?说说刘老师的心声。

  ⑤老师(引读):我常常站在他旁边

  ⑥导读体悟:为什么刘老师脸上漾出甜蜜的笑?体会漾的表达效果。

  ⑦师:让我们再读这段话,读出刘老师的快乐,读出刘老师的甜蜜,读出刘老师的阳光自信,读出他充满童心的心声。

  B(屏显):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细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①启发说读:这是一幅感人的画面,刘老师故意撒脱手,纸燕带动长长的细绳和线拐在地上飞跑,刘老师(指名读),刘老师拖着残疾的腿,奋力追赶着,他可 能这样想(指名说),可能这样想(指名说),还可能这样想(指名说)同学们心疼老师,想这样做(指名说),想这样做(指名说), 他却喊着(指名读)多么(指名说),多么(指名说),多么(指名说)的刘老师啊!

  ②交流讨论:刘老师抓住撒脱的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刘老师抓住的仅仅是线绳吗?

  ③师:读了这段话,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位刘老师?(相机板书:顽强、执著。)

  4.师:刘老师拼搏顽强的意志,热爱生活的执著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朗读第7至第8自然段,记住这动人的场面。

  5.口语交际:面对这样的意志顽强,充满阳光,热爱生活的刘老师,你想说些什么?

  6.激情朗读:

  (屏显):刘老师啊,虽然您是一位(身体残疾的)老师,但是您(阳光自信、顽强执著),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板块三、体悟课题的蕴意

  1.师:读了刘老师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眼前浮现出刘老师那一幕幕动人的画面。在作者的心灵深处,刘老师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 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此时,我们怦然心动,不由得与作者一起从内心深处发出了这样的呼唤(齐呼):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2.学生讨论:

  ①我们的心一直被刘老师感动着。刘老师的哪些精神震撼了你?

  ②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一只只风筝吗?

  ③刘老师的理想是什么?

  (刘老师的理想就在他放飞与追逐的风筝里,对命运的挑战与抗争,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理想就在他旋转的拐杖里,对生活的执著与追求,对学生的奉献与关爱。)

  ④以理想的风筝作为课题,有什么含义?

  (风筝寄托着刘老师对事业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身残志坚的他,为我们树立了战胜困难的路标,为我们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在我们心中腾起了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3.拓展升华:

  ①师:苏叔阳爷爷是刘老师放飞的一只风筝。虽然作者在自己人生的经历中屡遭挫折,不管是*期间受到非人的迫害,还是身患癌症,15年多次手术,但他 仍顽强地生活、工作,积极乐观地享受生活的每一天。以《打不垮的苏叔阳》为主题,说一说苏叔阳爷爷与命运抗争的故事。(课前布置收集素材。)

  ②师:残疾的刘老师身体是孱弱的,但他的意志是坚强的,是值得敬重和传承的。在20xx年感动*人物颁奖典礼上,下肢瘫痪的李丽获得感动*十佳人 物的称号。组委会在给她的颁奖辞中这样说: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唱出强者的歌如 果请你给刘老师写一段颁奖词,你会怎么写?请拿出笔来写下感动的话。

理想的教案3

  教学目的:

  1、认识课文出现的生字,并能书写有书写要求的字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和小伙伴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要点: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风筝的含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少年。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几位小伙伴,和他们一起去放飞“理想的翅膀”。

  2、板书:理想的翅膀

  教师在书写课题师应提醒学生注意生词“翅膀”的书写。(“翅膀”这个词是咱们今天认识的一个新词。同学们认真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自己想想写这个词要注意什么呢?对了,要注意啊“翅”字是半包围结构,其中“支”的捺是长捺;而膀是左右结构,左边一个瘦“月”,右边则是一个“旁”字。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练习本,来谢谢咱们今天这篇课文的题目,特别要注意生词的写法。)

  3、学生写课题。教师巡视。

  4、同桌互评。(写好的同学同桌之间互改,看看对方写的好不好,不好在哪。注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哦)

  5、教师点评个别学生的书写。(写的如何?好在哪?不足在哪?)

  6、学生再次书写。(刚才大家都说的很好,那现在就请同学们在来写一写,这次书写一定会比第一次好。)

  7、齐读课题。

  二、师生共同确定学习重点

  师: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通过预习,你觉得学习这篇课文难吗?大家在课堂上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

  生交流。

  师进行梳理引导。(哦,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问题,有同学说……有同学说……,老师觉得大家都是会学习的孩子,因为啊学会找问题提问题就是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办法。那老师觉得大家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什么是理想的翅膀?为什么风筝就是理想的翅膀?这节课咱么就一起来学习争取把这难题解决了,好不好?)

  三、检查预习,扫除生词障碍

  1、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现在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要竖起耳朵认真听,咱们来当当小啄木鸟,把缺点找出来)

  2、生互评。(他们读得好不好呢?哪只小啄木鸟愿意来帮帮他。)

  3、师根据评点情况,板书生字并正音。

  4、生同桌互读。(听听你的同桌读对了吗?)

  5、出示小黑板

  扯着线翩翩起舞未来的建筑师最棒

  双胞胎竖琴鸽哨后脑勺马尾巴似的长辫子(鸽哨:装在鸽子尾部的一种哨子,鸽子飞翔时发出响声。竖琴:可结合简笔画。管弦乐器,一般有46根琴弦。)

  空中划过一串清脆的鸽哨声

  6、读词,联系上下文释词(大家一起来读读小黑板上的词;找找看课文中哪里出现了这些词,那你知道它在课文中的意思吗?)在学生自己释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帮助。

  四、初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件什么事啊?(我和小伙伴在放风筝)

  2、师:那么我和淆惑半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放飞这样的风筝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老师刚才问的问题并在课文中做上记号。)

  3、生读书思考,师板书:(做成表格,八行三列,第八行用于第二课时的拓展)

  4、学生汇报,师填入相应内容。

  5、根据板书,教师引读

  师:小伙伴们的理想多姿多样,现在咱们就一起来读读他们的理想。

  我的风筝是——因为我的理想是——

  五、指导朗读

  1、学生自己练读。师:你觉得这些风筝美吗?那你打算怎么读这些带着美好理想的句子呢?大家先自己练练

  2、在小组中读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听取别人的意见,进一步改进。

  3、学生读,教师指导。(你为什么在这个地方重读,为何在这个地方轻声?)

  六、作业

  1、抄写生词

  2、思考“怎样理解‘理想的翅膀’”


《理想》教案3篇(扩展9)

——理想的风筝教案模板锦集六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模板锦集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2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选编这篇课文,首先是要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其次是学习本文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难点是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不宜过细。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的问题,课上分小组交流。

  2.在学生通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一边指导朗读,一边考察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本文写的是什么人,课文的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了解主要内容,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在指导学生探讨本文写人的方法时,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的问题,比如: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并不是闲笔,而是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文中写刘老师工作方面的情景时,先以外貌描写介绍了他的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的特点;接着写了上课时板书、慷慨陈词、充满感情以及提问、考试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极端投入和对祖国、对学生的热爱。后一部分则着重写他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个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风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因为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想一下,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作者选取工作、生活两个方面写刘老师,把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更完整地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的完美人格。

  3.课后可让学生以“我最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3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重难点:

  1.题目“”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疑点是对结尾句的理解。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4

  教材解读:

  《理想的风筝》是新入选的一篇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一位失去左腿的刘教师给我们上课、和我们一起放风筝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他高尚的师德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眼”。身有残疾的刘老师不仅放飞自己的理想,也放飞着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同时他也在指引着学生放飞远大的理想和纯真的感情。风筝在这里显然是个象征,具有多重的隐喻:“知识的风筝”—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情感的风筝”—他的表现使我们酸涩、激动;“生命的风筝”—他生命的强壮,精神的丰富和乐观令我们钦佩……啊,我们就像这风筝一样,在刘老师的精心呵护下,飞上了蓝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

  4、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弄清文章举了哪几个事例描写刘老师的形象;初步感受刘老师的良好品质及他对工作、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2、学习描写春天的句子,并进行积累;学习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明白刘老师是个慈祥、忠厚的残疾人。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又是一年春来到,春风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枝。想乘着这股春风出去放风筝吗?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质疑: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板书:理想的风筝)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请学生带着疑问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部分?怎么分?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课文主要写“我”回忆李老师心酸执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第二部分:(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怀念之情。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看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对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出三件事:笑谈腿疾、上课板书、喜放风筝

  三、走进文本,享受春景

  1、课文主要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及他放风筝的情景,可开头却描写了什么?(春景)

  作者为什么要写春景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

  2、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你会感受怎么样?(舒服、舒畅、心境愉快)

  3、课文哪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是描写春天时人们的心情很舒畅的?(第7自然段第二句)

  出示:“当春天吹绿了……浮上心头。”特别是哪个词语更表现出了人们的心情很愉快?(浮)

  4、原来,春天的美不只是在于花草树木,还在于蓝天上的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还在于人们的舒畅心情。作者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5、再次读春景部分,思考:作者只是因为喜欢春景才写这些春景的吗?

  小结:作者从景写到风筝,写到想起刘老师,过渡得很自然。

  四、由景及人,认识主角

  1、从景到人,从看到的景象联想到并开始回忆自己喜欢的人物,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以后同学们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

  2、写人物时,一般喜欢先描写人物的什么?(外貌)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刘老师的外貌吧。

  4、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他的呢?

  5、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组

  2、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会让你想到刘老师的那一件事。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9自然段,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讲它们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老师?

  (一)笑谈腿疾

  (二)旋转板书

  (三)喜放风筝

  三、品味心声,深化情感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 思念)

  3、一只只自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四、提升感悟,放飞情感

  1、漫长的30年,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啊!

  3、续写

  五、总结延伸,拓展积累

  1、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2、从刘老师等强者身上感悟到什么?

  3、读名言

  4、总结

  生活中虽然有太多意料不到的磨难、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爱生活的年轻的心,只要我们顽强地面对生活,微笑着不断追求,蓝蓝的天空一样属于你,灿烂的明天一定属于你。

  板书设计

  22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开朗、风趣

  旋转板书 爱岗敬业 身残志坚

  喜放风筝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5

  课前欣赏

  播放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的是放飞风筝的快乐,而作家苏叔阳,每当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时,不由自主就会想起他敬爱的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质疑

  (一)回忆略读方法

  意图:1、树立自学信心。

  2、激活知识储备。

  过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同学们运用常用的学习方法,自己就可以读懂课文,说说你都积累了哪些学习课文的方法呢?(学生汇报)

  师梳理并制定学习这篇课文所运用的方法——“给自己提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都是读书的好方法,阅读这篇文章,咱们主要运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课件出示:“阅读方法提示:给自己提问题”

  (二)初读质疑

  意图: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继续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快速捕捉文章重点做铺垫。

  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标记。

  (1)速读课文

  (2)学生汇报。例:1、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看到风筝就想起刘老师?

  3、刘老师的哪些事让学生们难忘呢?

  4、题目为何是“理想”的风筝呢?

  5、作者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二者有何关系?

  (3)师梳理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只要解决了“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便不攻自破了。)

  三、自读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要求先认真读文章做批注,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四、品读体验

  (一)阅读交流

  意图:

  抓住重点语句,借助想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师生接读等)体会刘老师热爱工作、生活的完美品质。

  过程:

  我们一起谈谈到底是哪些事,将近过去三十年了,还让作者记忆犹新。

  工作方面:

  1、学生自由谈“板书、讲课、提问”三方面给作者和自己留下的印象或体会。

  2、品读“写板书”。课件出示指名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学生为老师担心,同时也被老师认真的态度所感动)——配乐指名读——

  师小结:我们怎能忘记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还毅然地站立在三尺讲台上,认真地板书每一个字,慷慨激昂地讲每一堂课,视生如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读读那激动人心地旋转和跳跃吧。齐读。

  生活方面:

  刘老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了,然而,更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放风筝)

  1、找到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2、课件出示指名读,并谈体会。

  3、配乐指名读。

  4、师生合作读(刘老师残疾了,可他没有灰心丧志,他甚至比正常人还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我们仿佛看到了:操场上刘老师笑着,学生接读“叫着”,拄着拐杖,学生接读“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二)情感升华,畅谈感悟

  意图:

  升华学生的情感,留时间让学生回味,思考。

  过程:

  1、出示配乐图片,学生回味思考。

  刘老师就象像一首激情澎湃的诗,也像一曲催人奋进的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灿烂的笑容吧。课件播放音乐图片。

  2、学生畅谈感悟。

  师总结:

  风筝带着刘老师的理想和追求越飞越高,刘老师顽强、执着、热情的完美品质在作者和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五、拓展延伸

  意图:

  1、回忆学习方法,梳理学习过程;

  2、拓展阅读,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过程:

  (一)领悟写法

  “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个问题,让我们了解到他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中乐观向上的完美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才让学生难以忘怀,才使我们深受感动、倍受鼓舞。作者是运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刘老师的呢?

  1、同位讨论作者运用什么写法

  2、汇报

  3、小结: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怎么能不热爱他的工作?所以作者抓住工作、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细节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敬的刘老师。正是这样的描写,打动了我们,震撼了我们。

  (二)阅读:《吾家有弟未长成》、《一件珍贵的衬衫》

  请同学们运用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来阅读材料,看看作者是怎样抓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呢?

  (三)自读交流

  (四)汇报交流

  材料一《吾家有弟未长成》

  a、谈人物特点(读这篇文章时你是否给自己提出问题了?例: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小弟弟?)

  b、谈作者写法

  c、读具体描写典型事例的句子

  材料二《一件珍贵的衬衫》

  谈作者抓住什么事,来反映*的?

  (五)练习写作

  今天我们所读得文章都是运用抓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身边的人吗?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6

  今天我上完了《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无论谁读之都会为之动容,教完这一课,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对工作的敬业,对积极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动。

  一、课堂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一串话,反复诵读,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教学反思《《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三、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四、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课堂时间不够,前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理想》教案3篇(扩展10)

——理想的风筝教案范文汇编5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范文汇编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六年级下册第7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腿有残疾的刘老师课上笑谈残疾、转写板书、课下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三件事,在对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之中,在作者叙事后的议论中,表现出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思想品质,同时体现出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春景导入,引发阅读

  1.出示古诗《村居》,配乐朗读。

  2.春天可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节,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还寄托着不尽的思念呢。课文预习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谁呀?(板书:刘老师)。那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使得作者难以忘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在离开刘老师近三十年后写下的文章——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强调风筝中“筝”的读音,在词语中读轻声,单独时是一声,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生字,词语。(出示)

  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想来试一试?(圆口韵:蜈蚣;多音字:翘)

  2.生字解决了,那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在作者的思念里,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

  板书:笑谈腿疾 转写板书 放、追风筝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你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总结一下课文内容吗?

  指导总结方法:将各部分的内容弄清楚,再将他们连起来,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刘老师的第一个故事——笑谈残腿。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的品读第四自然段,用心的感受:哪些词语或者是句子让你怦然心动?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乐观、幽默)

  1.这些外貌描写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是一个慈祥、忠厚的人。还让我们知道的他身有残疾。

  2.真不简单,一个笑字,你读出了幽默的刘老师;你读出了开朗的刘老师;你读出了乐观的刘老师。

  总结: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他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读读这些语言吗?(试读、指读)

  【师评:真好,你读出了一位乐观幽默的刘老师!】

  3.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是什么反应呢?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指名读)

  同学们笑,是因为——(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那“酸涩”的感情是以一种怎样的情感?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吗?【酸是(辛酸)涩是(难受)】“泛起”一词说明这种感情是怎样产生的?(从内心深处,这样的感情更为深刻)同学们的心中为什么会泛起一股“酸涩”之情呢?(同情、理解)。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4.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能读好吗?(齐读)

  过渡: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同样,他在课堂上所特有的板书姿势也永远的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

  1.孩子们,默默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画出来,并边读边想象着刘老师写板书时的样子,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一写批注。(学生默读,边画边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2.【转】

  这段话中连续多次用到了同一个字——“转”,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敬业、顽强的精神)

  过渡:多么敬业顽强的老师啊!

  3.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一年、一辈子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想来读?

  【评价:你的朗读也激起了我激动的心跳】

  孩子们,相信那一次次的跳跃旋转已经成为每一位学生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过渡: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

  1.用心读第七、八、九自然段,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说一说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体会心灵手巧)

  (2)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自然——不便于——决不肯失去——亲手——送——快乐等词体会出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的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

  (3)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Z

  这句话写出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深情,也就是神态描写。

  “漾”就是……(水纹荡漾开来)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体会刘老师的快乐满足)这依然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4)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出示这段文字)

  师: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在追逐风筝时一连串的——(动作),(教师重复:这是动作描写),还写出了刘老师叫喊时的——(话语)(教师重复强调:这是语言描写)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啊?(我被刘老师的自信,顽强不屈、对生活充满了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品质打动了)

  “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挑战自我,

  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还不够,你再来(生读)

  师: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情景,然而对于一位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人来说是何等的不易。咱们一起来读(齐读) (相机板书:自信)

  3.整合: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所以,作者记忆中永远留着刘老师放风筝的样子

  写作指导: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刚刚我们品读过的这两件事是选取了一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写刘老师的,哪个方面(工作方面)?那每年春天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又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生活方面)

  选取两个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补充苏叔阳的资料)

  2.那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将永远飘飞于作者的世界里。(齐读 )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过渡:春天又到了……(配乐朗读)孩子们,作者仅仅是在这儿写景吗?(板书:借景抒情)

  此时此刻,让我们与苏叔阳一起默默地对刘老师说——刘老师您在哪里?(出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五、作业设计:

  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数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选取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写一写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吧!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 幽默

  转写板书 坚强 敬业

  放、追风筝 自信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3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

  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

  1、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

  2、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

  (1)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

  (2)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

  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1、找同学读这件事。

  2、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板书:生命)

  3、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并(板书:强烈的爱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老师总结学法:抓人物言行品味,抓作者的感受品味,这是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自学剩下的两件事。

  三、刘老师还爱什么?从另外两件事,运用上面的学法,说说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祖国,爱学生。(板书:爱事业)

  分角色朗读第三件事。

  四、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课件:课文每一件事的最后一句话)我考入了历史学系,我知道了应如何面对困难,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是多么令人难忘和感动,我也不得不思考一个正常人应如何面对生活。

  苏叔阳个人资料。

  五、所以在作者的心中,他非常爱刘老师,并且每想起就会想起那操场上放飞风筝的情景,读最后两节,提出不懂得问题。

  出示第十一自然段,理解“行走,微笑”;“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六、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完成填空练习:思念你

  (放音乐)思念你

  思念你

  ……

  学生在书上写一写,然后在班内读一读。

  七、让我们来听一首歌,送给许许多多像刘老师一样的人。(在歌声中,请你想象,如果苏叔阳三十年后又见到了刘老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强烈的爱追求

  (生活生命事业)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5

  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xx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xx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 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推荐访问:教案 理想 《理想》教案3篇 《理想》教案1 《理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