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县委理论中心组第三季度专题学习会议结束时讲话为期两天的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规格高、规模大,是一次务实与务虚、广度与深度、宏观与微观、近期与长期相结合的会议。会议期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讲话】县委书记在2012年县委理论中心组第三季度专题学习会议结束时讲话,供大家参考。
在2012年县委理论中心组第三季度
专题学习会议结束时讲话
为期两天的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规格高、规模大,是一次务实与务虚、广度与深度、宏观与微观、近期与长期相结合的会议。会议期间,大家认真学习了《中共武定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2年第三次学习参考材料汇编》等相关材料,12名县级领导、8名乡镇和县级部门负责人作了专题发言和交流,大家围绕主题交流学习体会、畅谈工作打算,统一了思想,提振了信心,达到了预期目的。
这次会议时机很好、开得及时、非常必要。这次会议,是在全省上下加快新一轮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全县上下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走活产业和干部两盘棋,实现四个翻番、两个倍增,全力打好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三大战役”决策部署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在“十二五”规划实施即将进入中期时召开的一次会议,总结分析前两年工作,安排部署后三年工作;也是十五届政府即将收官,十六届政府即将组建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会议。在这样的关键节点,召开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会议,总结成绩以鼓舞士气、坚定信心,研判形势以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部署工作以推动跨越发展,显得非常及时、很有必要。
这次会议主题突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近期省委、省政府围绕县域经济发展,高密度出台了关于发展园区经济、民营经济、高原特色农业、“森林云南”建设等事关全局的决策部署。会前,县委办结合实际,确定了20个调研专题,各部门根据调研主题,科学分析、认真总结、深入思考,精心撰写了调研报告,在这次会议上安排牵头的县级领导和相关县级部门负责人围绕主题对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做了交流发言;围绕“解放思想求突破、凝心聚力促发展”确定四个主题,组织各乡镇各部门正科级以上干部撰写决策参考文章,在全县上下营造“抓产业引项目、促就业、培财源、强实力和抓干部扩影响、树形象、出成绩”的浓厚氛围。
这次会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务实高效。通过学习文件和参阅资料,使大家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升了能力;集中开会,使大家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通过会议研讨,与会同志共商大计、共谋良策,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思辨、建言献策;通过会议总结,进一步提要求、明方向,明确了抓落实的主体,强化了抓落实的责任,形成了凝心聚力谋发展、群策群力促跨越的思想共识。
这次会议提振信心、增添动力、鼓舞干劲。大家围绕在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目标谈思路、谈体会、谈举措,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讲发展、讲打算、讲谋划。会议开出了新的思想境界,开出了新的思维理念,开出了好的精神状态,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和干事氛围,既增强了忧患意识,又增添了前进动力。大家要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会议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把会议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绩检验会议实效。
在充分肯定会议取得成绩的同时,从大家提供的调研报告看,与县委下发调研通知时的初衷有一定的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不够,大家对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认识不到位,思路和工作措施仍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老调重弹;二是调研不深,很多发言都是敷衍了事,调研过程中没有形成合力,深入实际不够;三是思路不宽,创新不足。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提出很多新思路,在这个大背景下,如果没有创新,依然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在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中必然要落后。由于这三个方面的不足,交流发言的针对性不强,集中民智不够,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学风不浓、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危机意识不强,没有紧迫感和责任感。下步工作中,一是请各位牵头领导认真组织,扎实调研,进一步熟悉省州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二是广泛集中民智,认真写好调研报告;三是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修改完善20个专题调研报告并编印成册,印发全县学习。
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科学研判,增强跨越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三个发展”,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的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围绕“走活产业这盘棋,实现‘四个翻番、两个倍增’”的目标,提出打好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三大战役”,先后做出了关于规划建设滇中产业新区,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民营经济、高原特色农业、“森林云南”建设等若干重大决策部署,建立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考核评价体系,举办了县(市)委书记、县(市)长参加的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招商引资等培训班,明确了加快新一轮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思路、目标要求及工作举措,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对打好县域经济这场重大战役高度重视、高位谋划、强势推进,凸显了县域经济在全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省委围绕走活干部这盘棋,制定出台了《云南省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计划》、《关于运用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考核结果加强县(市、区)党政正职队伍建设的办法(试行)》、《关于做好向中直机关和其他省(区、市)推荐输送干部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干部交流工作的规定(试行)》等四个规范性政策文件,从2012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计划,培养选拔100名年龄40岁左右的州(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正职和其他厅级领导干部,培养选拔1000名年龄35岁左右的处级领导干部,培养选拔10000名年龄30岁左右的科级干部,为加快新一轮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人才保障。
县域经济在全局工作中,既是重点和难点,更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潜力所在和希望所系。抓住县域经济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就抓住了全盘工作的关键点。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一轮争先进位的快速启动期,由于州县党代会在省党代会之前召开,我们提出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及工作措施相对滞后,差距较大;全省129个县(市、区)在新一轮县域经济争先进位中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竞争十分激烈,“前面的标兵走得越来越远、后面的追兵赶得越来越急”,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思路新、目标高、定位准、措施实,我们发展要有新跨越,要求高、难度大、任务艰巨,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不能将发展思路、工作措施及方式方法停留在过去,一定要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正确把握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要彻底破除我县部分干部和部门中存在的自我加压、跨越发展动力不足,满足心理、畏难情绪、封闭意识、急功近利等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思维障碍;积极树立居安思危、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克难奋进、勇攀高峰的大山精神、高原情怀,敢为人先的勇气,开放合作的心态,跨越发展的决心,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抢占发展先机,破解发展难题,集中力量打好新一轮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攻坚之战。
在历届县委、政府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十一五”以来的发展,到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4亿元、4.2亿元、2.75亿元、3856元、16886元,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在彝州10县(市)中排名在3、4位。我们纵向比,发展较快,成绩显著;横向比,与全省129个县(市区)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同步实现“四个翻番、两个倍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跨入全省中强县压力较大,突出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小。我县国土面积排全省129个县(市、区)第46位,人口总数排全省77位,2011年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排名全省第69位、全州第3位,经济总量排名全省第83位;人均生产总值10758元,是全国35083元的30.66%,全省19203元的56.02%,全州17898元的60.11%,排名全省89位、全州9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89077万元,排名全省101位、全州7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556万元,排名全省62位、全州3位,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07元,排名全省50位、全州4位;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16886元,是全国21810元的77.42%,全省18576元的90.9%,全州17785元的94.95%,职工平均工资排名全省87位;农民人均纯收入3568元,是全国6977元的51.14%,全省4722元的75.56%,全州4627元的77.11%,排名全省86位、全州9位。从以上数字比较,我县与全省129个县(市区)的差距十分明显,但差距并不可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差距意味着后发优势、发展空间和跨越动力。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严峻。我县大多数企业属于资源开采和初产品加工企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粗放,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缺乏大项目、大企业支撑,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严重,产业“散、乱、弱、小”,以销售矿资源、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市场竞争力弱;加之,近年主要工业产品价格继续走低、成本上升、市场需求放缓,工业经济效益下滑,企业经营困难增加了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难度。三是支柱产业不强。近年来,我县大力支持现代烟草、绿色食品、天然药业、冶金化工和文化旅游等五大支柱产业发展,先后引进了一批骨干企业,但受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土特品种多而不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四是建设用地紧张。由于国家调整土地政策,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审批手续繁琐,协调难度较大,项目落地周期加长,开工不足,现行政策不够完善,普遍存在项目排队等地、用地指标远远难以满足建设需求的现象。今年,州下达我县项目用地指标仅500亩,远远不能满足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和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城镇上山、工业上山的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缺乏缓解用地难的有效措施,影响了部分项目落地和开工建设。五是项目融资困难。国家对各级政府融资平台进行大规模清理,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去年以来国家一度保持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银行信贷规模。银行贷款准入条件更加严格,导致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不宽。加之县级政府财力有限,造成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和项目建设的县级配套资金难落实,影响了项目建设的进度。六是发展环境不优。受传统观念、思维定势、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等影响,税收、用地、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少数部门难以落实,关卡多、收费多,外来投资者和企业用地难、融资难、办事难、审批难等问题突出;少数部门管理越位、服务缺位,重监管、重检查、轻服务的问题突出,项目审批流程长、程序多、方式繁琐,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甚至存在“吃、拿、卡、要”和“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对企业用地、用水、供电、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重视不够、扶持不到位,影响了企业发展。
二、抢抓机遇、深化县情,创新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及目标定位
(一)面临三大机遇
综合分析判断面临的形势,未来五年武定面临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省委省政府加快“两强一堡”建设的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参与滇中城市经济区、滇中产业新区建设的启动期,加快跨越发展大有可为的黄金期。概括讲面临三大机遇:一是发展战略地位提升。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桥头堡、滇中城市经济区和滇中产业新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尤其是武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距昆明仅64公里,武定属昆明半小时经济圈,武定区位优势凸显,在新一轮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在滇中乃至全省范围聚集要素、配置资源,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条件更加优越。二是政策优势凸显。国家启动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武定县被列入乌蒙山片区全省15个、全州唯一的重点开发县之一,我县将有更多的农村深度贫困群体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武定县创建生态示范县规划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必将为争取中央及省州资金项目支持带来重大机遇。三是发展动力增强。中央确定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变中求新的工作总基调,省委、省政府提出“四个翻番”、“两个倍增”的宏伟目标和走活两盘棋、打好“三大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我县被省委确定为“四群”教育示范点和省委组织部实行“挂县包乡联户”打造党建扶贫示范工程联系点,为我县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群众基础和作风保障。
我们要立足“山区、民族、宗教、贫困”四位一体的基本县情,紧扣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差距大的现实县情,着眼区位优越、潜力巨大、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发展县情,认真分析机遇与挑战、自身发展的资源与潜力、优势与劣势,善于审势、顺势、造势,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才能提升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只有坚持和谐发展这个保障,才能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只有坚持跨越发展这个关键,才能尽快缩小与周边地区的发展差距,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
(二)树立四种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一个地方,只要思路对、敢作为、善作为,就一定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克服各类不利因素,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县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区位条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资源禀赋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但不是先决条件;发展基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优势,但不是绝对优势。我们一定要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树立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
一是树立特色取胜的理念。特色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灵魂,抓住了特色,就牵住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除了共同秉承着云南独特的资源禀赋外,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特色。这些自身特色,既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也是发展特色经济的依靠。要坚持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自觉从全县、全州、全省乃至全国产业分工体系中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身的独特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身的发展潜力,发挥自身特色,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二是树立主体在县的理念。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按照“能减就减,能放就放”的原则,始终把强化县级的主体作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行政管理审批权限,在不违背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只要能够下放给县级的管理权限必须全部下放到县,只要县级能做的事情必须全部交给县,为县一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供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三是树立争先进位的理念。这些年来,我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但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态势还没有形成,自我加压、赶超发展的动力还不足。要勇于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止的保守观念,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自觉在实际工作中比拼劲、在攻坚克难中比能力、在优化环境中比创新、在跨越发展中比实绩,真正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铆足干劲、奋力赶超,力争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多出成绩、多出干部,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群众信任,得到组织认可。
四是树立敢闯敢试的理念。路要闯中走,事要试中行。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来说,既要有质量的提升,又要有总量的超越,不求变不创新,按部就班地走,肯定不行,甚至会被淘汰。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勇气和决心,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气魄,打破思维定势、打破条条框框,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放开手脚,大胆探索,对定下的事情、看准了的目标,无论困难多大,都要义无反顾地去做,没有路的要走出一条路来,没有经验的要探索出一批经验来,没有优势的要打造出优势来,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发展的大跨越。
(三)发展思路
我们在历届县委、政府工作的基础上,把武定置身于世情、国情、省情、州情、党情变化的大局中,进一步深化县情认识,提出我县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跨越发展为关键,全面参与“两强一堡”建设,围绕建设“滇中城市经济圈北部增长极新兴生态产业城”一大目标,集中力量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冶金建材、都市人休闲度假”三大基地,培育壮大“现代烟草、绿色食品、天然药业、冶金建材和文化旅游”五大产业,巩固提升“壮鸡之乡、木纹石之乡、白药之乡、牡丹之乡、中国彝乡”五大品牌,加快“科学发展先进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民族团结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县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五大创建,全力打造彝州第三经济增长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跨入全省中强县行列。
(四)发展目标
今后5年主要奋斗目标是: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人文、生态、政策优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夯实基础、强化保障,拓展空间、壮大实力,促进综合发展实力跃上新台阶。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实现“四个翻番”,即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5%、18%、22%、30%,分别达70亿元、2.4万元、11.4亿元、83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两个倍增”,即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26%,分别达3.7万元、1.2万元;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法治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森林云南、生态武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范围之内,森林综合覆盖率达60%;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武禄(禄劝)同城规划建设全面推进,参与“两强一堡”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创新举措,着力在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后劲。一是大兴农田水利。创造条件积极配合实施滇中引水武定受水区工程,争取实施引勐济狮、和尚庄引水两大供水工程,让勐果河之水早日引进县城、造福群众;加快推进羊旧小(一)型水库建设,新建仁和等一批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完成小(一)型和47件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利用亚行贷款项目加快菜园河、乌龙河“两河”综合治理,做好狮山大沟、己衣大沟“两沟”改造和灌区配套、干支渠防渗工作,实施793个村2.3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大力开展山区小水窖、小坝塘等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全力抓好城乡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建设,系统解决城镇供水、园区用水、人畜饮水和农灌用水问题,“十二五”末全县水利化程度达55%。以山区、半山区为重点,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基本农田14万亩、高稳产农田31万亩。二是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围绕“州市高速路、县县二级路、县乡柏油路、村村硬化路”目标,积极推进武昆高速公路、武定至禄丰高速公路、老108国道武定段改造,实施九厂至猫街等5条186公里的县乡路面改造工程,建设99条585.8公里乡(镇)至村委会通畅工程和15条402公里县际间、乡际间联网公路,力争完成具备通车条件的350个20户以上村民小组通公路;规划建设县城南、北客运站;依托乌东德水电站规划境内金沙江水运和港口建设。三是保障能源信息安全。加快勐果河三级、四级和永厂河二级电站建设,新增装机6.06万千瓦,新建110千伏输变电站4个、35千伏输变电站5个、35千伏以上线路160公里、10千伏以下线路760公里,新增变压器350台;实施新一轮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全面实现无电人口村通电;全力支持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大力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全力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推进物联网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滇川大通道物流枢纽。
(二)建基地重扶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一是建基地创特色。按照“规划引路、产业经营、基础配套、集中建设”的思路,推进产业向优势特色区域集中、农村土地向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品牌响的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实施30万亩粮油生产基地建设,“十二五”末粮食总产量达9.8万吨,农业总产值达26亿元、增加值达11亿元;建设优质烟叶生产基地6.5万亩,烟叶产量达25万担、产值达2.5亿元;建设50万亩核桃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5万亩马铃薯基地、5万亩优质水果基地、4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等经营模式,大力扶持武定鸡、黑山羊、生猪等标准化养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加工,年出栏牛6万头、生猪50万头、羊19万只、鸡750万只,畜牧业产值达13亿元。二是扶龙头创品牌。实施农产品深加工推进行动,围绕武定鸡、无公害蔬菜、中药材、林下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引进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十二五”末新培育龙头企业40户,其中省级3户、州级15户、县级22户,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1户,着力解决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实施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加快培育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着力解决农产品竞争力不强问题;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重点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新增农产品行业协会10户、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合作社10户,带动70%的农户加入合作社。特别要规范土地有序流转,注重探索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龙头企业合作经营等形式,使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获得土地保底的收益、土地产出率提高的收益、产业化经营实现产业增效的收益和务工就业的收益等多种收益。
(三)建园区壮实力,建设滇川大通道新型工业重镇。一是实施园区提升工程。按照新型工业园区“两园六片区”的规划要求,科学编制和修订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推进园区向低丘缓坡地布局。按照基础先行、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的要求,采取BOT、BT、公开拍卖等方式,鼓励国企、民企和其他有实力的大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加快完善4.29平方公里的大坪子冶金化工片区供排水系统,加快推进3.77平方公里的长冲石材工业片区、1.5平方公里的九厂绿色食品加工片区、7平方公里的猫街建材矿产品加工片区配套水电路和标准厂房建设,举全县之力筹措资金1.3亿元启动规划区面积45.59平方公里的禄金新型工业片区土地收储和林地流转工作,与江苏天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施禄金新型工业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规划建设占地8.93平方公里的禄金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大力实施“百亿元园区、10亿元企业”培育工程,新增20户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培育10户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骨干企业,实现长冲特色加工片区年产值达40亿元、大坪子冶金化工循环经济片区年产值达22亿元、猫街建材矿产品加工片区年产值达20亿元、禄金新型工业片区年产值达15亿元、禄金文化旅游产业片区年产值达15亿元、九厂绿色食品加工片区年产值达3亿元,力争“十二五”末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达64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达20亿元,举全县之力把武定打造成为面向昆明的产业转移承接和配套基地、现代仓储物流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禄丰原材料配套基地,把武定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全省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园区。二是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工程。按照“企业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原则,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保障向产业园区集中,新建工业项目一律进入产业园区;已在产业园区外取得土地审批,尚未征用土地和动工建设的工业项目,应将其用地调到产业园区内进行建设。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壮大冶金矿产业,提升特色石材产业,做大化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全国重要的钛产业新高地和全省重要的特色石材产业基地;加快发展以生物制药和生物化工为主的生物创新产业,打造滇中新兴生物产业基地;积极引进央企、滇企和省外企业入武投资兴业,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形成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基地。三是实施民营企业扶持工程。按照“优化环境、放开放活、抓大带小、外引内培、创新驱动、集群发展”的思路,落实和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着力破解民营企业用地难、融资难、办事难、审批难等问题, 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推动优势民营企业通过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并购重组,引导民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引导小微企业采取抱团方式共同开拓市场,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争通过5年努力,培育20户县级成长型中小企业,其中5户进入大企业行列。
(四)提升功能品质,加快优秀旅游城市创建。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打造狮山至白路、猫街至己衣两条发展轴,南部做大县城、中部做强产业、北部加快发展,推动南部新兴产业扩容区、中部特色产业区、北部生态产业区建设。以彰显特色、提升品质为重点,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引导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把县城建设成为多功能集中区;抓好建制镇这个重要节点,以分担城市功能、承接人口和产业转移为目标,依托城郊结合部、交通要道、等级公路沿线、工业园区,统筹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小镇、工业小镇、旅游小镇、商贸物流小镇和生态园林小镇,把狮山、高桥、猫街、插甸建设成为特色功能承载区;以资源禀赋和地域优势为依托,突出文化、地域、民族特色,搞好村庄规划,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高标准打造一批示范村、示范片、示范带,把白路、环州、东坡、田心、发窝、万德、己衣培育成为地区性发展中心;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扶持、教育、住房、社保、医疗卫生、农村土地管理等机制,落实好进城农民权益保障措施,确保城乡统筹农民转户入城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十二五”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人口达8万人,城镇化率达30%以上。二是优化城市布局。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要求,完善城镇发展思路,用好用足国家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试点省差别化土地政策,引导城镇、村庄、工业向适建山地发展,切实推动城镇规划实现三大转变:从主要占用耕地、平地搞城镇建设,转变为向低丘缓坡荒山荒地要建设用地,实现城镇山上、工业上山;从“摊大饼”式建设城镇,转变为建设山地城镇,实现城镇组团发展;从粗放建设城镇向亲近自然、打造与自然地貌、民族文化有机结合的城镇风貌转变。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产业培植与新城区开发的关系,构建东有园区拉动、西有旅游度假带动、南有产业支撑、东北有武禄同城效应支持的特色生态园林城市。东片区重点实施狮山大道东延长线建设,逐步实现与工业园区建设对接;西线坚持山城互动,处理好狮子山开发与县城建设的关系,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区;南片区、东南片区积极搭建产业发展新平台,培育壮大商贸物流、绿色食品业;北部新区加快开发,利用亚行贷款项目建设生态湿地公园、人工湖,打造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狮伏龙潜风情地、山水园林生态城”。三是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坚持“山城互动、山水融合”,山上做足佛教文化,山下做特罗婺文化,打造“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提升城市魅力指数。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罗婺彝寨配套设施、狮山大道、北部新区二期、云岭苗族第一村等项目建设,推进城市管道天然气、城市综合管网、供排水、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学校、医院、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厕等公益设施规划建设,着力破解广大群众入学难、就医难、出行难、买菜难、停车难、入厕难等“六难”。强化建筑空间布局和公共用地控制,突出抓好市容市貌整治,重视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实施好县城主街道和中心地段路面改造,力争把县城环境做美,特色做浓,品位做高,功能做优,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四是创新城市经营管理。加强城镇管理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促进执法权与管理权的有机统一。创新城市管理手段,研究综合整治措施,整合城管、公安、安监、卫生、环保等部门资源,着力破解城市交通拥堵、乱搭乱建、占道经营、市容脏乱、设施破坏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创新体制机制,规范征地拆迁主体,实现依法拆迁、和谐拆迁。
(五)加快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滇中休闲度假基地。一是扶持发展特色旅游业。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要求,引进和扶持一批龙头型文化旅游企业,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公平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和景区公共服务建设,建立和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土地使用、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体系,争取省州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加快禄金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狮子山、己衣大裂谷景区、插甸水城河景区等旅游景区综合开发,形成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与现代文化、国际文化合理吸收、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加快“罗婺民族风情走廊”规划建设,全面推动生态旅游,深度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建设星级酒店,着力解决“留客难”问题;不断提升牡丹文化旅游节、罗婺国际民歌节和民族传统节日办节办会水平,把武定打造成为展示罗婺文化的重要窗口、滇中有影响力的商务会展旅游区、省内一流的休闲养生度假旅游区,加快形成最适宜人居和休闲度假的旅游目的地。“十二五”末,旅游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以上。二是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快武定酒歌传承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项目规划建设,到2015年实现行政村(社区)有文化室、农家书屋、科普栏、体育设施和通互联网,40%的自然村有文化活动室和体育设施,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大以罗婺文化重点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力度,规划建设一批罗婺文化传承点、特色村寨和文化广场,展示原生态罗婺文化风采。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餐饮、物流、金融、商务、通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标准化农贸市场,城郊批发市场、农家店配送中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规划建设。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增进群众福祉。一是优先发展教育惠民生。加大教育优先投入,推动边远地区中小学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办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规划建设城北小学、城北中学、城南小学,扎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香水中学二期、职教二期规划建设。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施贫困学生救助工程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工程,提高家庭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扩大覆盖面。二是扩大劳动就业重民生。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及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企业稳定并扩大就业。实施全民创业就业工程,深入落实“贷免扶补”优惠政策,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完善面向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安民生。完善城镇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养老、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城市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强化质量监管和分配管理,切实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四是强化医疗服务利民生。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忠爱医院二期、第二人民医院规划建设,加强行政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推进新建城区综合医院规划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五是实施贫困开发保民生。加快实施《乌蒙山片区武定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以边远、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为重点,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实施好500个整村推进和5000人易地搬迁项目,发放小额信贷1亿元;每年组织实施100个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立足“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环境得到保护”的目标,做好乌东德电站建设涉及我县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打造好插甸乡党建扶贫示范工程。
(七)坚持开发保护并重,加快生态县创建。一是实施绿水青山计划。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对136.69万亩国有林和集体公益林进行全面管护、178.99万亩集体商品林进行有效监管,对全县5.4万亩25度以上的低产、不宜耕作陡坡地实施生态治理;认真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中低产林改造,大力发展以核桃、板栗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十二五”末实现新增造林面积21.543万亩、净增森林蓄积量65万立方米的林业双增目标,使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710万立方米以上,农民人均从林业获得的收入达2400元。加强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云龙水库武定水源区、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区、陡坡地生态恢复治理和丧失生存条件生态移民力度。采取“以能代赈”资金或实物补助等方式,推广农村节柴改造,支持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二是健全完善生态保障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要求,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环保市场退出机制。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通过资金补偿、项目扶持、优先聘用参与管护工作等保障群众得实惠。
(八)全面参与“两强一堡”建设,打造桥头堡建设新高地。一是深化区域合作。围绕组团规划建设地级市的目标,按照“政策同筹、规划同编、设施同建、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金融同城、科教同兴、环境同保、资源同用”的原则,探索同城化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和新机制,依托老108国道提升改造加快禄(武)联络线建设,着力将武禄(劝)组团打造成为滇中北部地区集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农特产品加工、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区域发展中心和特色功能承载区。加快武禄(禄丰)、武永(永仁)生态经济走廊规划建设,促进区域性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建设。推进与周边地区通路、通电、通商、通讯、通气,实现互联互通。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县外投资,携手共建滇中城市经济圈北部增长极。二是提升投融资平台运作能力。依托开投、城投、国投、工投、旅投等投融资平台,不断提升运作能力,盘活土地、矿产等资源,强化土地收入、财政资金、存量资产、税收返还“四大注入”机制,探索建立投融资公司资本金补充和债务偿还保障制度。加强银政、银企合作,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城市开发、基础设施、公益项目和社会事业建设。三是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继续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和林权制度改革。以服务农村为主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四是分类推进各领域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重大项目督查,提升行政效能。深化企业改革,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价格关系,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等领域改革。五是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健全招商实绩与干部考核奖惩挂钩制度,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坚持政府投资、平台融资、市场集资、资源换资、银行借资、招商引资、利用外资、民间投资“八资并举”,以优势资源、优良项目、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开展科学招商、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和重点地区重点企业招商。
(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民族团结示范县创建。一是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机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与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站(点)建设,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一条鞭管理”,构建立足基层、面向群众、覆盖城乡的便民服务体系。着力加强特殊人群帮教、流动人口服务、虚拟社会建设和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建立县乡群众工作机构,完善县、乡、村、组四级信访网络,坚持领导干部接访、约访、下访及包案解决疑难信访制度,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大防控工作机制,加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集中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巩固提升省级“先进平安县”、州级“平安杯”创建成果。三是加快民族团结示范县创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实施“五入一帮扶”工作法,争取优惠政策,配置优势资源,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整治工程,支持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民族团结示范乡、示范村创建。
三、筑牢堡垒、凝聚合力,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放思想引领发展。针对少数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一法宝,建立解放思想长效机制,在思想解放中统一科学发展共识、增强加快发展信心、凝聚和谐发展合力。紧紧围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会创建这一任务,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深化创先争优、“四群”教育、主题实践教育等先进典型活动,强化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牢牢抓住提高执政能力这一关键,推进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把创先争优融入中心任务、融入岗位职责、融入制度建设,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在不争论中发展,在不折腾中前进,在不甘落后中奋起。
(二)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民主共谋发展。针对一些单位和部门制度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等问题,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始终。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集体领导与常委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完善县委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三重一大”,必须由集体研究决定,决不允许个人或少数人独断专行。积极稳妥推进党务公开,探索党务公开新途径新方式,增强党务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强化农村、社区、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不同领域党组织工作经费、党员活动经费、阵地建设保障,不断夯实基层工作保障基础。抓好村(社区)干部绩效考核和村(居)民小组党支部工作经费等政策措施的落实,进一步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提高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认真抓好“三资双代管”、“党员三双制”等制度的落实,促进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健全党内关怀机制,切实关心困难党员的生产生活。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凝聚合力推动发展。针对我县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出口不畅,交流渠道不宽,干部适应“三个发展”能力不强、动力不足等问题,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探索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健全差额选拔干部办法,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树立重视基层、注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紧紧围绕走活干部这盘棋,着眼武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制定解决干部职务待遇、畅通干部出口渠道、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梯次培养一批科学发展有思路、有远见,促进和谐有方法、有招数,推动跨越有激情、有能力的干部,全面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推动干部上下交流、横向流动,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干部的积极性,让武定更多的干部走向全州、全省。
(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基础促进发展。针对少数基层党组织功能不健全、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部分党员发挥作用不明显的问题,要紧紧抓住我县被省委确定为“四群”教育示范点和省委组织部实行“挂县包乡联户”打造党建扶贫示范工程联系点的机遇,按照有内容、有亮点、有载体、有氛围、有实效的“五有”标准,坚持“点线面”结合,强化组织保障,创新工作载体,深入学习推广运用“四群”教育“插甸经验”全覆盖,杜绝“插甸经验”出现“墙内开花墙外红”的现象,推动全县党建工作上水平。按照“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要求,全面开展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工作,重点强化对“一般”和“较差”两类支部的整顿、转化、提高,着力抓好后进组织的整顿。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工作方法、活动载体和活动内容,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深化和巩固“三型四有”基层党建模式,打造党建工作新亮点。全面推进农村、机关、社区、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整治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强化基层党组织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功能。坚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主战场,集中抓好党支部“五个一”建设,选优配强一个好书记,研究谋划一个好思路,建立完善一套好制度,建设管理一个好阵地,健全落实一个好机制。鼓励村“两委”培育产业、开发资源、盘活资产、创办实体,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党建带团建、工建、妇建工作,推动党建工作协调发展。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
(五)以深入开展“四群”教育为抓手,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服务发展。针对当前少数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漠、不会做群众工作、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必须以深入开展“四群”教育、巩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插甸经验”实质是:把村组和田间作为第一现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原汁原味真情体验,平时简朴便捷高效,促进思想感情和工作方式回归本色、回归本真、回归本源;坚持落实和创新两手抓,紧紧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真抓实干,想方设法让农民得实惠,用心谋事、倾力做事、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通过农村的可喜变化,彰显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效。一是大力弘扬以人为本、亲民廉洁的作风。视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下决心每年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年办好一批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做到从政清简、作风清新、为官清廉,永葆公仆本色。二是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多做打基础、谋长远的工作,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坚决摒弃软、懒、散、虚等不良习气。三是大力弘扬创先争优、奋发有为的作风。鼓励干部对照榜样找差距、追赶先进学经验,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难题面前敢于开拓,矛盾面前敢抓敢管,风险面前勇担责任,乐于办实事,勇于办难事,善于办成事,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四是大力弘扬一抓到底、深入基层的作风。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切实改变领导对领导、干部对干部、机关对机关、文件对文件、会议对会议的工作方式,推动干部从机关大楼、从文山会海中走出来,促进干部与群众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形成干部往基层跑、资金往基层投、项目往基层走的导向,做到民意在一线掌握、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实效在一线检验。
(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廉洁从政保障发展。针对当前一些部门和领域部分消极腐败易发多发的问题,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要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把廉洁勤政理念渗透到党员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继续抓好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政府性投资、支农惠农投资等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要加大对群众关注热点、难点问题查办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做到有案必查、有贪必反、有腐必惩、有乱必治,进一步营造清正廉明的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