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电影秋收起义观后感范本,供大家参考。
电影《秋收起义》根据秋收起义的史实创作,成功地刻画了革命初期的毛泽东形象,再现了他在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危急关头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秋收起义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影秋收起义观后感范文1很久没看革命类型的电影了,映像最深的是小时候看的抗日战争片《紫日》,如今那个聪明冷静的孩子,从大火中带着在战争的伤害前已无敌友之分的同伴逃出生天的情景,还依稀记得。战争总是残酷的,可是古往今来,一个朝代要改变,似乎很少能不用到武力,正如影片中的共产党人。抗日战争,是民族的战争,而秋收起义,在我眼中是真理与正义的抗争,因为他的领导人——毛泽东,正是一个探索真理,坚持正义的人。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这位领导人不凡。他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反而在进入萧家翁祠被误解身份可疑时,没有斥骂误解他的守卫,而是对他们的警觉性给予表扬,对于烂皮罗(没有字幕听不太出名字)这个犹如过街老鼠的人,他并没有投以异样的眼光,反而帮他取名为蓝顶天,给了他一个自我重生的机会。他说将士应该爱民如子,他时刻都在考虑着同伴的安危。这一幕幕让我想起在此前发生过的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地方起义,不外乎以失败告终,在失败的种种原因中非常关键的,就是缺乏群众基础。中国两千年来庞大的农民阶级,在知识层面上,也许多显愚昧无知,所以总是受压迫,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很容易知足,也许只是很简单的被尊重,就能发动、集结起这个庞大的力量。对一个将士来说,士兵犹如他的身躯,没有士兵的支持,他寸步难行,而有了士兵的信任和支持,就等于为自己筑了副钢筋铁骨,无坚不摧。而毛泽东定然深知革命的重点,他也必有海纳百川的胸襟!
忆古思今,今天我们总想着人际交往究竟有什么秘诀,或者捷径。确实,面对社会这个庞大的网,人与人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们无从忽视人际交往的重要。我从来不相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亦从来不觉蝴蝶效应的夸张。也许秘诀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心诚。如同影片中的毛泽东,在其军事才能外,还有他为人民着想的诚心,诚心诚意地理解他人,诚心诚意地包容别人,诚心诚意地为群众着想。
影片从中间开始,越来越沉重。敌强我弱,内部纷争,无一不是棘手的问题。在这些重重困难下,他并没有退缩,也没有动摇,反而用过人的胆识,突破教条,冷静地寻找方法,走前人没走过路,一条新的路子——工农武装割据。看到此,我思绪万千。我们的人生道路何尝是一帆风顺?家境不富裕的我,曾经在现实与梦想中挣扎,总觉得生活处处受羁绊。其实,只要你敢想,只要你认为你所坚持的是正确的,谁又能阻挡你前行的道路?好好的一个文化生,中途突然一个念头的转变,就走上了艺术生路子的我,当中怎么少得了反对的声音。也许没人会明了,可是你一定要坚定,一定要明白,自己在做着什么。你要沉默着忍耐着,默默做好自己,等待一个为自己证实的时机。如同影片中,秋收暴动,毛泽东怎么不知道其重要性?如此重的担子,在节节败退、死伤惨重、爱将痛失下,难以力挽狂澜,谁能不悲恸?可是谁又能说秋收暴动是失败的?如果不是这一场战争的失败,又怎能引出这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路子?所以,就算今天的我们是失败的,并不代表以后的我们也是失败的,谁。世上没有绝对的事,因果也总是错综迷离,我们无从把握,只能用高昂的心,去期盼每一个明天,筑造我们的人生。
每个人视角不同,站的立场也不同,而以上,与战争相关的包括战争的意义我很少提及,大多都是一个小情景,就让我想到了自身与身边,可是我想,相比那些过去的历史来说,历史留给我们今天的思考,才最是重要,而且珍贵的,读史使人明智,大概如是。
电影秋收起义观后感范文2为了加强我们对党的了解与认识,我们学院组织大家看了《秋收起义》和《长征》两部经典的红色电影。
观《秋收起义》,我看到了革命崛起的艰辛,览《长征》,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红军为了解放中国,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同时,经过秋收起义和长征,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待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不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及完善的历史环境与过程。
1927年,蒋介石的叛变无疑是给中国革命一个沉重的灾难与打击,当时一片白色恐怖弥散在整个中华大地。在敌我力量悬虚很大,中国革命面临消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性转变点意义的八七会议。在会议上,毛泽东认真分析和总结了革命当前面临的困难,同时敏锐地发现中国革命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立脚点,他提出,要取得革命的胜利,首先要让中国革命先站住脚跟,这样敌我力量悬虚的形势下,有必要先保存我们的革命实力,重新整顿好队伍,并鼓舞广大红军战士“我们这块硬石头迟早能砸破蒋介石那鼎水大缸”。毛泽东提出的一系列正确建议结束了中国工农革命长期漂流的命运,随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克服艰难险阻攀上了井冈山,建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扭转了中国革命当时的局面。毛泽东带领中国革命迈出了不同寻常的一步,这一步虽然走得很艰辛和沉重,但历史证明,这一步是正确的,这里不开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与中国工农军的努力。
而从长征过程来看,中国红军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走完了充满艰辛坎坷的漫漫长征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创下了这一令全世界人们惊叹的壮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面临中大危机时自觉承担了拯救中华民族、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这个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义无反顾,卧薪尝胆,先后经过了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惊心动魄的战争。他们饿着肚子,光着脚丫走出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这种为了中国远而长征,为了人民而战斗的无私奉献精神、积极进取的精神、坚忍不拔的净胜,是中国共产党所特有的,与其说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历史,其实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支先进的队伍,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承担起历史使命,才能拯救中国。
通过这次对《秋收起义》和《长征》两部记录了中国革命艰辛的影片之后,我对中国革命一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要革命,就得要人牺牲,就得出汗流血,而正是中国红军用鲜血来谱写了革命的历程,让我感觉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我更加坚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广大的中国人民走向幸福的生活,为人民创造出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一名党员,我更应该主动承担起当今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不断发奋图强,为能建设祖国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一切从维护人们的根本利益出发,发挥积极带头作用,全心全意去为人民服务。
电影秋收起义观后感范文3《秋收起义》是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推出的影片之一,它是一部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好影片,好就好在它真实而艺术地表现了秋收起义这一代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转折点的重大事件,简洁清晰地把秋收起义的背景、进程、后果以及起义部队内部引起的矛盾和冲突反映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异常是塑造了毛泽东不信洋教条,作出由进攻中心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的伟大战略决策的光辉形象。
影片着力描述毛泽东为实现这一战略转折所遇到的艰难和表现出的巨大勇气。当时的中共中央受共产国际控制,仍然照搬俄国革命的经验,要求攻打中心城市长沙;起义军官兵充满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愤怒复仇情绪,有的担心重犯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有的盲目服从共产国际和党中央关于攻打长沙的既定决策,纷纷反对毛泽东提出的向湘赣边界转移的主张,他们讽刺说这是“占山为王”,甚至骂毛泽东是“胆小鬼”、“逃跑主义”。在这种上有“左”倾领导的巨大压力,下有受传统思想影响、盲目听命上级的重重阻力,毛泽东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实事求是精神和坚定、果断的气魄,他用极大的耐心和坚韧的毅力,进行了艰苦的说服工作,在起义部队领导集团内部进行了紧张尖锐的斗争(毛泽东同师长余洒度在士兵大会上舌剑唇枪的辩论,把这种斗争气氛推向白热化)。由于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以及他生动的说理艺术,他的“上山”的正确意见,最终得到多数干部战士的赞同和拥护,实现了向井冈山进军,从而为中国革命开拓出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
影片经过一组组镜头表现了毛泽东在起义部队受挫、处境危急的关头,处变不惊,沉着应付,冷静思考,力排众议,力挽狂澜的非凡气概,反映了他善于及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打破对所谓“本本”的教条束缚,从实际出发,独立思索正确革命道路的远见卓识和胆略,使人看出毛泽东作为领导者的过人之处。影片最终有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毛泽东率领三湾改编后的新型人民军队向井冈山进发时,把手中的拐杖奋力甩到远处,这启示人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者,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扔掉“拐棍”,学会自我走路,摆脱洋教条框框的束缚,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开创一条适合自我国家特点的道路。今日我们党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不正是毛泽东所开始的艰难的探索的继续吗!
电影秋收起义观后感范文4不久前在毛概课堂上再次观看了一遍电影《秋收起义》。这场发生于1927年湘赣边界的工农武装起义,每每想起总会让人情绪澎湃、热血沸腾。
电影的开场白让我们再次想起北伐战争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反革命集团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以共产党为代表的爱国革命人士的白色恐怖事件。然而,纵使反革命分子无所不用其极的疯狂镇压革命,全国上下的革命热情亦然不变。1927年8月,周恩来领导的工农武装举行南昌起义,打响了工农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建立起在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属于人民的军队。从此,星星之火掀起燎原之势。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鉴于三路起义部队均受挫,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并以前委书记的名义通知起义各部队到浏阳县文家市集结。1927年9月19日,各路起义部队到达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当晚前敌委员会召开了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会议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保存实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向井冈山进军。然而毛泽东的这一决定使军中上下许多人感到不解。其中,师长余洒度是最坚决的反对者,甚至在党代会少数服从多数举手表决决定放下攻打文家市后,最终因不满毛泽东的决定而离开。由此可见,当时局势的复杂性。
但有一点让我不解的是,虽说革命总要有牺牲,但我觉得有些牺牲是不必要的。比如说总指挥卢德铭的牺牲我感觉是没有必要的。起义部队在江西萍乡芦溪镇遭反动军队伏击,损失数百人,总指挥卢德铭作为高级指挥官虽说就应身先士卒给士兵起到表率作用,但鉴于当时军中领导人才紧缺,作为前线总指挥好比全军的旗帜,在数倍敌人的包围下,无论如何也是打不赢得。他不听士兵的劝告先行撤退,反而把自我暴露于敌人的枪林弹雨之下最终牺牲。这无疑是没有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式作出正确决定,也与当时毛泽东所提倡的避敌锋芒,保存有生力量的军事斗争思想相违背的。如果当时他能主动灵活地撤退,与他留下一同阻击的战士也许不用那么顾忌他的安全而采取灵活的方法撤出战斗。然而他的牺牲,让前线战士失去了领导,也使革命队伍损失了一个栋梁之才。也许这就是革命斗争的曲折之处吧。
然而,血的教训总会发人深省。在经历师长余洒度离开、总指挥卢德铭牺牲、军中士气涣散很多士兵逃走的事情后。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时对部队进行了改编(即三湾改编):由原先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透过文家市决策和三湾改编,从此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同年10月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地区,得到当地武装袁文才和王佐的帮忙,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然其中也有很多曲折,可是我倒不想对这些多做阐述。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的才能在此处再次得到了展现。要明白虽然当时的袁文才和王佐也是杀富济贫,但终究是落草为寇的山大王。对于毛泽东的到来他们还是有所防备的。但毛做东到来后采取打土豪分田地等一系列的亲民政策,更重要的是领导部队多次打退敌人对根据地的围剿,使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也使袁文才等人彻底打消了对毛泽东的疑虑。从此,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也从此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可是,透过《秋收起义》这部电影,联系当前国内改革形势,我觉得其中还是有许多地方是能够借鉴的。比如说当前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入改革面临重重阻力。虽说当前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各个领域都构成了不小的利益藩篱。要想深入改革,务必打破利益藩篱。然而,从哪寻找突破口,我觉得从《秋收起义》我们也许能找到一些答案。纵观当前改革形势,贪腐是目前最受诟病的,也是全国人民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以反腐为突破口,阻力较小,能够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民心、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领导的党中央强力开启反腐模式,坚持“老虎苍蝇一齐打”,一年多来打掉“老虎苍蝇”不计其数,让广大人民群众重新树立对改革的信心。这好比当年秋收起义,毛泽东进军井冈山后采取一系列措施重燃当地群众对革命的信心是一样的。
当然,《秋收起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远远不止这些。对过去革命如此,对当今国内改革如此,而对于我们寻常人何尝又不是如此呢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仰望星空,更应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取长补短、奋发有为,才不枉费自秋收起义以来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为我们铸就的革命道路。
电影秋收起义观后感范文51924年开始的国民大革命在1927年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的背叛而失败告终。中共面临巨大危机,因此于1927年8月7日湖北汉口召开重要会议。会议决定委派毛泽东前往湖南领导秋收武装暴动,夺取长沙,为中共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影片《秋收起义》讲述的就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整个经过。
从整个影片中最能感受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是的方面有:
首先是人民战争思想。革命战争是群众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战争力量的比较不但是军事力量和经济力,更要比人力和人心。战争力量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民群众。真正有力量的是人民群众而决不是反动派。革命战争是群众的事业,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战的战争。务必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阶级,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战争要兼顾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尽可能地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尽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一次来跳动和持续人民群众对革命战争的长期支持的用心性。对于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在影片中就有充分的体现:毛泽东农民户外讲习所的学生严灵芝和樊策青。受毛泽东思想的阎灵芝反对地主父亲的做法,把自己家里的土地和财产平均分给农民;樊策青冒着被会被活埋也要跟随毛泽东进行武装暴动。毛泽东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参加起义的人们群众,乞丐蓝顶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毛泽东还帮忙细呀儿赎回父亲的头。在攻打下一座城市后,就把当地地主和官绅的土地和财物平均分给当地农民,军队不拿一分一毫。对于想要逃跑的士兵,毛泽东也是仁慈对待。在余洒度想要枪毙逃兵时,被毛泽东及时救下,还给与他们金钱,让他们好好回家生活。为以后人民军队的不断扩大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就是毛泽东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思想。在秋收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没有像在余洒渡选取继续攻打湖南的大城市长沙,而是转而向湖南和江西的边界的罗霄山脉进军。他正确分析给余洒渡听,若是攻打长沙,则武汉和广州的反动军队便会在半天之内赶到长沙,而我军在此时却无法很好的还击敌军,而要进军湘赣边界的山区,正因在那里的“三不管”地带,我军既能够整顿好,也能够为日后的武装暴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落后的农村经济上,农村一向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能够不依靠城市而独立发展,这样就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带给了经济基础,而农村又是遭受到压迫最大的地区,农民受到当地的地主、官绅的打压,生活困苦,民怨极大,只是由于没有一个领导人来领导,他们一向不敢反抗,也不知如何反抗。因而也给建立革命根据地带给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加之,湘赣边界的农村地区受到大军阀的管制少,能够说是军阀管制的空白区,当地军阀军力少,这样一来就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带给更多的有利条件。
秋收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起义过程中,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思想不能让人忽视。秋收起义在日后我军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好处。
推荐访问:秋收起义 观后感 范本 电影秋收起义观后感范本 电影秋收起义观后感范文 影片秋收起义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