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电影观后感500字范本(全文完整)

时间:2022-11-02 18:05:05 观后感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手电影观后感500字范本(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推手电影观后感500字范本(全文完整)

前几天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李安的一部家庭题材的电影《推手》。它表面上是一部喜剧片,看后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与回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推手电影观后感500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手电影观后感500字1

这部电影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第一篇,围绕着一个移民美国的家庭中发生的故事,表现了东西方在文化和生活之间的差异,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

(一)、中西方对待老人问题的差异

电影中的儿媳多次向丈夫抱怨,为什么一定要和他的父亲住在一起。在这个问题上,儿子确认为应该尽孝道。老人的儿子在影片中是一个中西结合的角色,在影片的开始他还是一个比较偏向传统的中国人。妻子和父亲争吵时,他还是更多的站在父亲这一边的。老人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分歧却是很大的。但是,老人的儿子却没能坚持到最后,最终还是想将老父亲情出家门,那次迷路正好做了导火线!“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从前那些苦日子我们都能相亲相爱,美国这么好的物质条件却容不下我在你家!”这句台词看的人心酸,但这也正是朱老和陈太太共同的感受啊。毕竟儿女们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感染,想过完全西式的生活,而老人正是他们的心病啊!于是,在和陈太太的交游事件后,朱老终于决定以离开来反对儿子的西方观念,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悲,但这也正是中西文化最难调和的一处!

(二)、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喜欢五谷杂粮,喜欢将各种蔬菜和肉类搭配,并用各种手法烹制成色、香、味具全的美味佳肴。但是在西方,人们对营养很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也都生吃,使我们难以接受。所以,朱老才会在和儿子儿媳妇一起吃饭时,让儿子劝儿媳妇吃东西要讲究搭配,但是西式化的儿子只是回答他一句:“他怕胖!”

在用餐方式上。在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餐桌上,中国人都喜欢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而西方就不同了,当他们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并没有中国人那么热情,并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客气。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其次就是中西餐具的不同。影片中,朱老始终钟爱着传统的中式餐具,他的儿子也是,用碗和筷子。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三)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在影片中,小杰米是最无辜的一个,他不得不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不得不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在杰米的教育上,玛沙是完全开放性的美式教育。于是,当小杰米画出了一幅充满暴力色彩的漫画时,玛沙会亲吻他并给予他鼓励。而在爷爷看来,那些美国动画太过血腥暴力,会教坏小孩子,他更希望在孙子身上看到中国儒学的文化底蕴,于是他给孙子画画时用的是中国画--水墨画。

而且,朱老的观念中,生儿子是为传宗接代的看法仍然存在,而这一观点显然引起了玛沙的强烈不满!

在老人入狱后,儿子的中国性又回到了身上,那颗中国式的孝心又回到他身上。儒家的“孝道”促使他将老父亲接回家。但是此时的父亲却拒绝了他的孝,要成全自己的儿子,只要儿子幸福一切都好,这又是中国的典型的爱子之心。或许只有中国的父母会为孩子操心一辈子,从出生到自己死去,孩子始终是他们生命中最终要得一部分,为孩子,他们可以抛弃一切,这与西方的文化观念又大有不同!

影片的最后虽然朱老和陈太太同样选择了离开子女,单独过,但这样的选择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与其在一起别扭,到不如自己过自己来得舒坦,既然身在美国,就入乡随俗,谁让中西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呢!

推手电影观后感500字2

李安的电影题材总能把中西方差异表现得非常到位,并且将冲突不断交织从而矛盾最大化,非常有个人特色。晓生拼命读书工作,想把父亲接到美国过几年好日子,而妻子却因为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无法与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喜欢开着电视节目大声唱着戏曲,而妻子却只想有地方安静地创作,而矛盾也影响到了孩子的生活,妻子与父亲的抱怨让晓生也极其两难。从父亲的角度,儿媳不希望与他同住,做洗碗工手脚却快不起来,更是感受到世间的悲凉,老板一句要你干嘛这里又不是养老院,痛苦的表情令人难以忘怀。

总的来说,本片最大特色在于中西矛盾,并且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和美国的文化。整体节奏缓慢而不拖沓,全篇情绪偏压抑,而与陈太太的片段则是其中缓解气氛的部分,也充分说明了朱先生的孤独。

而影片的光线也整体偏暗,色调偏冷,烘托了压抑的气氛,体现朱先生内心的悲凉情绪。

02

《推手》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第一部,于1991年上映是李安的处女作。电影讲诉的是儿子晓生将退休的父亲老朱接来美国,老朱因为与儿媳语言不通而引发的家庭矛盾等一系列事件。

影片同三部曲的其他两部一样,讲述的是与家庭有关的故事。《推手》与《喜宴》一样都存在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喜宴》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形式的表面层次,而《推手》讨论的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更深层次的为人处世之道。自古以来中国人奉行的处世之道是中庸之道,旨在处世圆滑,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又不伤了和气。而西方文化中人与人相处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向来是直来直往,从不遮掩的。那么当代表着两种文化的老朱与玛莎同处于同一屋檐下时,文化的碰撞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影片里有很多地方表现出了老朱与玛莎的不同以及不相容。开头的长达五分钟的无声画面极好的表现出两人生活的不同,以及中间出现多次的一种框架式构图:从房子外面拍摄,老朱与玛莎分别处在不同的房间。这样充分的体现出老朱与玛莎虽同处一屋檐,实则两人分别在各自的世界,表现出了两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包括玛莎跟老朱、晓生说话都是直来直往的,而老朱为了向玛莎表示歉意没有说话而是默默的帮玛莎泡上一壶茶。这些都体现出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李安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比作太极拳里的推手。用晓生的话来解释推手即:太极拳是父亲逃避苦难现实的一种方式,父亲擅长的推手是在演练如何闪避人们。“推手”实际上是太极拳里的一种双人对练,是在保持自己平衡的同时让他人失去平衡。这倒是真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有几分相通。就好比有些事我想告诉你却又不能明着说,只好换一种方式让你知道,如此下来各退一步大家都乐意还保留了三分情。在影片里,晓生和玛莎想让父亲搬出去不好意思直说,于是选择撮合老朱与陈妈;而老朱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完整的融入儿子的家庭,于是选择了自己离开;老朱心中对陈妈暗生情愫,不好明着告诉陈妈,只得打翻她的包子引起她的注意,接着送幅字以表心意。到了最后相约陈妈出来玩,却也只是问她下午有没有事。这种含蓄委婉,同时考虑他人的处世方式倒真是可爱呢。

如果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是推手的话,那么西方文化则是一记强有力的直拳。影片中的年轻一代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例如关于感情老朱和陈妈心中都已有数,子女们却急于撮合而插手两人的情感。私下约好一起郊游,并特意为二老创造独处空间。这种直接的方式是二老无法接受的,于是陈妈才会感到被摆布并因此伤心落泪。

说到影片外,现在的我们不也越来越像一记“直拳”了吗?在表达自我的时候有时常常会忽略他人,但到了真正要表达情感时却意外的扭捏起来。我想真正的中庸之道不是与西方文化对立的,而是相互包容的,将两种处世之道结合贯通才是当代世界的处世之道。

03

李安,一个根在大陆、生在台湾、学在美国、扬名于世界的华人导演,三次问鼎奥斯卡,两捧金狮,两擒金熊,几度斩获金球、金马、英国电影学院奖,被媒体评为最受欢迎的世界百名导演之一。

电影,源于生活,还原生活。在李安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他现实生活中的影子。他的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治家甚有古风、教子极为严格,“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逢年过节在家里还要行跪拜礼。”因此李安从小便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父亲的畏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他的骨子里,这为他的电影创作提供了生活基础甚至是原始素材。在青年时期接受的西方的思想教育,让李安经历了天地翻转的文化冲击,深刻体会到了中西方文化、现代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李安的生活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毕业后,“他认真研究了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样式和制作方式,并尝试将中西方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努力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的电影作品。”

李安对于中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探讨在“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与还原。《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影片“均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宽容和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存活力为特征,注重探讨家庭伦理亲情、代际关系(父子、父女关系)。有时甚至涉及非理性因素。但在他的故事中,人物之间最后总是会达到谅解和平衡”。北京电影学院王志敏教授在他的著作《现代电影美学基础》对三部曲作出了如上描述。

不同文化的冲突是“父亲三部曲”中剧情冲突的内在根源,也是电影的主题所在。李安以家庭为载体,以父子关系为切入点,通过父与子的冲突与和解、“家”的解构与重构,探讨当代华人家庭模式和家庭伦理道德等,深入表现文化内核的差异,希望不同家庭成员、不同文化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取长补短,从冲突走向融合。

“父亲三部曲”是全方位地展现了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首先是语言行为层面的直接体现。如《推手》里语言不通的父亲和美国儿媳妇;再如《喜宴》赛门对中文:“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的奇怪理解;《饮食男女》中名厨的小女儿却在快餐店打工等。

除了语言行为差异这样表层的展现,“父亲三部曲”中展示更深的是深层文化的差异,如代际关系、家庭模式、家庭伦理道德等。李安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冲突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文化冲突现状的出路问题的思考。李安希望两种文化可以相互包容、相互吸收,让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间的冲突走向和解。李安的电影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的同情与宽容之心,也暗含了中国儒家传统的中庸文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推手电影观后感500字3

在这部影片当中,传统的三世同堂的家庭在与西方的核心家庭相冲突的过程中,一步步被解构了。影片中,晓生来到警察局接父亲回家的时候,失声道:“我在外这么多年,努力拼命地学习找工作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家,就是希望有一天把您接来美国,让您过几年好日子。”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三世同堂对晓生的影响。但由于父亲与妻子矛盾不断,晓生深感维持这样三世同堂的生活并不容易,他为了自己的家,决定送父亲去老年公寓。影片最后,父亲住进了老年公寓,传统三世同堂、享受天伦之乐的局面被瓦解了。与之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家庭模式在这个家庭里建立起来了,子女和父母住在不同的地方,同时保持亲密的联系,这一模式加深了西方文化中父母与子女间的血缘关系和纽带,中西方文化在家庭模式上得到融合。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也得到了展现。在中国,一直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刚开始,晓生很孝顺地把父亲接到美国来与自己一起生活,玛莎在抱怨父亲的时候,还对她说:父亲是他生命里的一部分。不过当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孝顺”遇到现实,当父亲与妻子的矛盾影响到他的生活的时候,他考虑把父亲送到老年公寓里,传统文化的“孝”在这里遭到了冲击。影片最后,晓生的家庭回归平静。

推手电影观后感500字4

在我看来完全不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片,也不是围绕孝道,也不是派给外国人看的片,也不是拍给新移民。

这就是一部给人看的电影。如果非要设定一个对象,我想是20岁以上的人吧。如果我22岁之前看推手,估计领悟不到以下感受。

父与子,各做出一次选择。

儿子,在父亲离走后崩溃发泄,选择送走父亲,成全小家庭。为了自己。

父亲,在获知真相后,选择悄悄离开,成全儿子,其实最终是保全自尊。还是为了自己。

人,遇到冲突,本能反应是保护自己,是为“自私”。

推手,是为了保持平衡,同时令你的对手失去平衡。动作要领是——

“Relax,don’t resist and don’t break contact.”

“放轻松,不顶,不丢。”

可是,“气要散,不能练,越练越伤。散了才会舒坦。”

散,是儿子在牢中探望父亲。一段时间的冷静,儿子散气;一场酣畅淋漓的格斗,父亲散气。二人经过一推,一退,再一推,再一退。儿子的一翻心底话,忽如一团热空气,把结了雾气的玻璃吹明透了。

就像比利·林恩最终回到了伊拉克战场,儿子离开北京、离开父亲,来美国求学、工作、组建家庭,命运在其中已经埋下剧本,儿子沿着剧本走啊走啊,他以为是为了接父亲来好好赡养,殊不知,他与父亲的距离已经比一个太平洋更阔。当然,这也许是我投射到自己的部分。

虽然气都源自私心,但爱是所有人性弱点的解药。

这场以“中国式父子关系”命名的太极赛,最后也以主题结束。儿子最终为父亲租了公寓,然后带孙子探望他。用父亲的话说,这是“孝心”。

尚年轻的李安,还在被天秤座主导,善良地为父亲安排了红颜知己。

推手电影观后感500字5

李安导演影片的镜头和剪辑风格是比较保守的,但他就胜在故事的主题往往犀利、深刻,时而忍不住表现一下人文剖析的哲思。他从来不会随随便便就开始讲一个故事,他总是娓娓道来,而他真正想说的话,是那隐藏在角色人蓄无害表情下的匕首,和那些隐忍脸孔下随时有待喷薄而出的情感爆发。

《喜宴》,这场中国式狂欢,它如此巧妙的用一堆喜剧的元素堆积出一个悲剧的故事。连导演对糟粕令人发醒的讽刺,都是面含微笑说出来的。

作为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喜宴》与第一部《推手》的二元对立结构类似的,来自中国的长辈代表过去的、传统的、中式的、儒家的、固执的、封闭的、家族的。来自美国的晚辈代表现代的、西式的、直接的、开放的、个人主义的。

然而又与《推手》很不同的,这只是一个借用西方旁观视角展现的纯粹的中国故事。《推手》的中西文化比例五五开,《喜宴》的西方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推手》是中西文化赤裸裸的碰撞,《喜宴》中的西方文明只是隐藏属性。

比如片中的同性恋元素不过只是家族传宗接代大故事背景下的一个元素罢了,安德鲁的角色换做一个白人女孩黑人女孩残疾人女孩不能生育的女孩,都不会改变故事曲向的一丝一毫,“同性恋”这把锋利的刀子只是为了在高父高母那古老的心脏上插得更狠一些。

作为长期侵染在些许传统糟粕文化中的我们来说,犹如温水煮青蛙,面对生活中一出出喜怒哀乐的闹剧,也许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偶尔有发光的勇士想要脱离,最终还是被强大的集体意识踩在脚下,日子久了也褪色成为身后那黯淡墙壁的一部分了。

导演很聪明的是,他借用了距离。只一个距离便使观众产生疏离感,学会了客观的审视。他把故事搬到美国,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就显得那么滑稽、陈腐、扭曲甚至变态。高父倚老卖老的权威姿态,陈腐的儒学做派;子女存在的价值是为了传宗接代;结婚的标准就是学历和身高;评判一个女性的第一标准是好不好生养;婚礼是为了在亲朋好友面前挣面子;不给父母挣面子就代表不孝;友谊深不深是看酒喝得够不够多;不熟的人也要当着大家的面跟新郎套个近乎;床事要集体观摩以满足大家的偷窥欲;婚礼上可以开放的排队摸伴娘大腿、亲新娘脸颊。导演亲自客串,就为了点名那一语中的的一句:“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一个世纪性的变革难题放到一场婚礼中来集中体现。再通过这场中国式冷暖人情的滑稽表演来一一解构。我们也能看到,虽然婚礼舞台上站着的是新郎新娘,但每个人极力配合演出的背后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搭建一个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

一场婚礼还反映了一个社会现象:华人群体,纵然在国外生活了一二十年,很多人还是连英语都不会说,思想和习俗从来没有真正融入当地文化,也很难向当地植入中国文化。抱团取暖可以帮助华人抵抗文化歧视和排挤的局面,也导致了他们的生活封闭落后故步自封。

这种现象也体现在一个家族的延续当中,与中国讲究血缘族亲的捆绑是一脉相的。是的,至少在影片中高父高母的那一代人当中,他们强调的是家族而不是家庭。而家族捆绑的那条线正是“性”,“性”是如此的重要,却又如此的讳莫如深。“性”已不是个人的私事儿而是一个家族的公事儿。又因为“性”是如此见不得光说不出口,所以“秉公执法”的族长们便以孝顺、道德、亲情作为执法工具,对子孙们做着权威的审判。

高父自诩为一个文化人,仍然没能改变他将儿子视作延续香火的工具,将儿媳物化成为辅助工具。他说:如果我不装作你们都瞒住我样子,有怎么能抱上孙子呢?是啊,所有人的痛苦他全看在眼里,他自己也在真相里痛苦的不能自拔,可是这一切都没能阻挡他抱孙子的脚步。他接受安德鲁,安抚安德鲁,不敢打破局面,只是害怕局面一旦打破发生变故,他抱不了孙子。

没有西方式的冲突来的那么激烈对抗,这种中国的、传统的、儒雅的冲突里的,是绵里藏针的压迫。

长辈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而进行的意愿强奸,一旦用上了“为你好”三个字,便立刻理直气壮的占据了道德至高点。晚辈的为自我生活的合理争取,一旦碰上了“孝顺”二字,便立刻理屈词穷的微弱了起来。

有一个细节,高父在躺椅中小憩,儿子竟去试探他还有没有呼吸,这象征了一种潜意识里的反抗,然而这种反抗随着高父的醒来一并以失败而告终。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中国父母的好常常让外国人感叹,他们会带着大包小包各种礼物不远万里的填满你空荡荡的厨房和卧室,用爱填满你异国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他们比当年养育你还要用心一百倍的带着你的孩子,他们煞费苦心的帮你准备着一日三餐,面面俱到的做着各种家务。同时,你便没有理由拒绝他们的要求了,你也不再有权利拒绝他们的教育和对你家庭指挥权方方面面的占领。

当高妈妈把各种漂亮衣服各种金银首饰以及一个大红包塞进威威的怀里时,威威的心里是向往的,是温暖的,是安全的。对于她一个人很苦的“代价”,这犹如雪中送炭。所以她对高家人产生了感情,她在送走高父高母时依依不舍泪眼婆娑。可是当高妈妈劝诫她“女人毕竟是女人,最重要的还是老公和孩子”时,她警醒而倔强的回答道:我做不到,我有我的前途啊。

正如中国父母常说的一句老话:父母的眼里你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是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论你微弱还是健壮,他们都会一股脑的保护你,他们也都会坚持不懈的挟制你。

高父高母眼里你不会长大,你不会知道你该选择什么,你年龄的成熟只意味着你该行驶生育机器的使命了,但不意味着你的心智可以脱离我们的管控了,只有我们才掌握着最正确的生活方式。

传统的父母是很善于表达的,他们热情的给你送礼物、喂吃的、摸脑袋、咬胳膊、回忆你儿时对他们的依赖、你结婚了可以让他们放心、抱上孙子有多高兴、你让他们失望时他们会哭泣。但他们就是不太会聆听儿女表达真正的需要。

伟同去医院探病那场戏,一面是伟同在一系列的复杂身份和矛盾之中终于到达了压抑绝望的至底点,另一面是高妈妈得知儿媳怀孕实现了她的终极愿望而到达喜悦的巅峰。她兴奋的咬了儿子的胳膊,仿佛他又是那个与母亲情感共生的孩子。是的,她从未注意到儿子的表情下传达的是怎样的情绪,她只知道她很高兴。她从不知道她的儿子对这个结果是否满意,她只知道这是她想要的结果,所以理所应当也是儿子想要的。

类似的,前几年以婆媳大战为代表的一系列家庭矛盾戏风靡中国,正是新时代背景下家庭矛盾白热化的产物。戏剧成分如何激发?往往年轻人们从小在外来文化的熏陶下,思想上接受了很多西方的独立的家庭价值观,可悲的是中国的生活现状却不能允许他们拥有效仿的条件,他们买房子要依赖父母,他们看孩子要依赖父母。两代人之间,物质生活不能完全分离,价值观却走向决裂状态,新的家庭模式中西合璧,不伦不类,想要没故事讲都难。观众们热闹看得不亦乐乎,编剧们却给不出解答。因为这不是一句相亲相爱就能解决的,这是时代产物,是中国经济发展、思想进步必须经历的一个尴尬阶段。

李安导演的故事讲得绝对比我们超前,格局比我们更扩远。那么他给出解答了吗?

高父高母一厢情愿的施压只能带来反抗,而子女发自内心的选择未必不会恰好满足父母的心愿。结局对伟同、安德鲁、威威三人来说绝对是不能再完满的结局,只有一对老父母含着不甘不愿的泪水走向归途。因为年轻人已经适时的接受了突如其来的变化并且展望明天,而老人终将守着他们传统的执念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

正如一种文化不能面对多源文化的接纳和融合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便只能产生隔阂与闭塞。一对父母不能面对子女的成长独立而做出心理上的调整,便只能产生自怜与痛苦。

而一对中式传统父母和一个西式现代儿子之间,以上两者皆有。

推荐访问:推手 观后感 范本 推手电影观后感500字范本 推手电影观后感500字范文 推手电影的观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