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风不正-必有灾殃》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家风不正必有灾殃》观后感
篇一 新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个特别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节目一播出,立即引发了人们对“家风”的关注,“家风”一词也风靡大街小巷,网络上关于“家风”的报导更是铺天盖地,尤其是一张小学生在开学之日,在教室里一起晒“家风”照片,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没有看节目的时候,“家风”一词对我来说是非常陌生的,通过记者的的镜头,让我对“家风”有了一些理解,在网上我查了“家风”的解释,说“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 我认为“家风”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用实际行动从一点一滴中做出来的。没事的时候我也在想我家的“家风”是什么?从记事的时候就没有听父母对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邻里间的和睦,父母的勤劳,是我童年里最深的画面,爸爸的时间观念非常强,经常告诉我们要遵守时间,不论做什么,都要准时,不能迟到。现在这个习惯仍然伴随着我,细想一下,我们的生活习惯都是跟随着父母的习惯慢慢养成的,并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记得成家后一次与家人闲聊时,爸爸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印象,就是“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出嫁衣”,就是这一句话,让我的心态有了非常大改变,日常生活我不会计较婆媳妯娌以及姐妹之间的一些琐事,让我感叹的是原来一个大家庭的和睦竟是如此的简单。 篇二 人生总要面对不同的诱惑,也需作出不同的抉择。当权力与亲情发生“碰撞”,是清廉之权“委从”于“亲情”,还是在“亲情”面前恪守正气呢?《家风不正必有灾殃》警示录的典型案例给我们作了深刻的提醒。 敌不过“兄弟情”,“特别关照”是祸患更是灾殃。玉林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禤甲军囿于对兄弟亏欠之情,糊涂到用手中的权力去“弥补”作为哥哥对弟弟的照料不周,无微不至的“关爱”非但没有换来幸福生活,反而落得兄弟同腐被判刑入狱的下场。如果在兄弟手足情前,掂量党纪国法的份量,守住底线和红线,不行僭越之举,何至于如此? 敌不过“姐弟情”,“溺爱有加”是泪也是悔。扶绥县委原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陈英对自己的弟弟陈祺可谓“情深”,甚至“溺爱"到自己调到哪工作就让弟弟跟到哪,就帮助弟弟插手项目到自己影响力里,惟恐对弟弟关照不到,“溺爱”彻底沦为“权力寻租”和“纵容”。这种被“亲情”套现的权力,践踏了党纪国法,损害了政治生态。因此,陈英非但没能让弟弟过上更好生活,反而一起遭受牢狱之灾,“受贿姐弟档”最终变成“服刑姐弟档”,这是陈英亲情面前犯糊涂的结果。如果“姐弟情”面前,情归情,纪归纪,法归法,亲情不逾纪法,亲情面前保持冷静,纪法面前保持清醒,何至于如此? 清风盈门才是幸福家,远离祸患必先守公心。莫在“亲情”上犯糊涂,莫在权力上弄“手脚”。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须以公心正确用权、廉洁用权,须以深刻案例唤醒家风自觉,让良好家风涵养最美家庭,让廉洁亲情助力行稳致远。
篇三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亲情,做到“发乎情,止乎礼”,关爱不溺爱、善待不纵容,管好自己不出事、管好家人不添乱、管好下属不掉队。要加强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约束,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一人不廉全家不圆。领导干部自己不出事,又加强对家属子女的教育管理,整个家庭乃至家族平平安安,这也是一种幸福。 培育良好家风,关键在立家规、正己身、懂真爱。立家规,就是发挥祖训家教在家风建设中的涵养和约束作用。家庭是思想性格的塑造场,家教是人生价值的奠基石,是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到国家、到天下,“家”是最重要的纽带,父母长辈融化在爱之中的家教,是最能融入我们血脉的东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非常重视立家规。周恩来同志要求家人和亲戚严格遵守“十条家规”。这些都为我们树立了范例。 好的家风才能创造出好的家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相互体谅、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稳定。家规是春雨,润物无形。树立美好的家风家规,传承悠久的国风国规,中国这只文明善良勇敢的东方古国最终将让世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