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经济环境调查汇报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市经济环境调查组从3月21日开始,利用2个周时间,围绕我市经济环境存在的问题、制约发展的客观因素及今后的对策建议,采取登门走访、个别交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招商调研】全市经济环境调查汇报优(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全市经济环境调查汇报
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市经济环境调查组从3月21日开始,利用2个周时间,围绕我市经济环境存在的问题、制约发展的客观因素及今后的对策建议,采取登门走访、个别交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市重点市属企业、民营企业及一些个体工商户开展调研。调查结果表明,近几年我市出台的一系列优化经济环境的举措,促使机关作风得到了明显好转,发展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是某些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尽人意,损害经济发展的行为时有发生。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后出台了招商引资和加快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废止了一批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要求的规范性文件,精简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了一批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强化了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大部分部门干部作风明显好转,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尽管我市经济环境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其他一些先进县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甚至有些领域不如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县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也错综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批程序繁琐,办事效率低下,投资创业起步艰难。近年来,经过不断推进行政审批及收费制度改革,我市审批事项及收费项目逐步精简。但目前仍有审批事项348项,其中27个部门的320项进入了中心设置窗口实行集中办理,4个部门的13项以“授权代理”形式进厅办理,9个部门的23项利用网络延伸进行办理,进厅比例为92%。企业和基层干部一致反映,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审批项目费(税)收取实现了高效率、高透明度,既公开、公平、公正,又方便了群众,政府的这一举措是明智的,但仍存在审批程序繁、办事效率低的问题,某些部门仍然存在“两头跑”现象。在我市办理一个企业营业执照程序仍比较繁琐,由于县级市本身审批权限很小,许多证件要跑、跑济南、甚至到北京办理,这样一来,办理一个证照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更长。据调查,在我市新上一个内资项目,仍要涉及20个单位的46个办理环节(34个审批环节,12个非审批环节),11个单位的23项收费。建设一个外资项目,要涉及21个单位的50个办理环节(38个审批环节,13个非审批环节),11个单位的24项收费。
(二)服务质量差,执法乱作为,“吃、拿、卡、要、报”现象屡禁不止。与前几年相比,我市的服务环境和执法环境确实有了很大改善,这一点在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证实。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市至今仍有一些部门继续沿用“服务就是收费,管理就是罚款”的做法,到企业“吃、拿、卡、要、报”的现象仍没有得到彻底根除。一方面,服务质量差。一是部分执法部门平日没有起到服务、管理、监督的职能作用,而是奉行“以罚代管”的原则,只要企业一有违规的苗头,就进行处罚,轻则罚款、扣押没收产品,重则封厂房、停产整顿,导致企业叫苦连天,付出惨重的代价。二是一些部门不仅不积极协调和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反而打着检查、考察、调研等名义,尤其是在年关、春节、中秋节等“关键时刻”,到企业“吃、拿、卡、要、报”,不给好处就给小鞋穿。有个别执法部门打着处理上级关系或有群众举报的幌子,到企业敛财,数额很大,名为企业疏通关系,实为中饱私囊。某企业负责人说:“执法人员到企业检查,本来一个小时就做完的工作,非检查到下班才结束,到最后打个电话又招呼一帮子客人让企业招待。”另一方面,执法乱作为。有的执法部门滥用权力,即便是企业没有违规、违法,也经常到企业“光顾”。一位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执法部门到企业吃饭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但经常来我们心里会踏实一些,因为他们不会找我们麻烦。”去年底,某部门执法人员到某企业检查工作,借机向企业报销单据,索要购物卡,企业负责人感慨:“现在办事没有代价是不行的,有些部门不敢得罪,得罪一次往后就没法办事了。”
(三)检查频繁,随意执法,企业耗费大量精力。部分执法部门没有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隔三差五到企业检查,行政执法存在随意性和情绪化现象。一是检查频繁。部分执法部门为企业服务意识不到位,上门突击检查多,宣传政策法规少,其检查频率、规模已远远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一企业反映,某部门执法人员都带着“任务”下去执法,企业不得不拿出相当的精力来应对各类检查,根本没有精力抓生产、抓经营、抓管理。某民营企业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一年要拿出一大半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和协调各执法部门的检查。”二是处罚随意。部分执法部门没有起到服务、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在执法中,企业态度好了就少罚点,态度不好就加倍罚,碰到“硬”的就让上级来处罚。某企业反映,某部门到一民营企业执法,开出1万元的罚单,但因企业交罚款“不痛快”,被上报到市业务主管部门,开出18万元的罚款单。我市一重点项目为了赶时间,在审批许可证只差两三天办下来的时候开工生产了,此情况被上报到市业务主管部门,后来该企业被罚30万元。还有一民营企业与某部门因罚款数额的问题产生争议,后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接到举报,竟然开出142万元的罚款单!企业厂长苦笑道:“把企业卖了也抵不上这一张罚单。”这种执法方式对一个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毁灭性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三是收费高、弹性大。行政收费相对较高,弹性过大,严重影响了行政执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据调查,在我市开一个小商店,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的费用不低于1万元,以开一个服装专卖店为例,至少要交1.5万元,负担很大。许多个体工商户、屠宰加工点及食品站反映,有关执法部门收费太高,弹性太大。许多企业反映,去某部门注册登记或年审时缴纳的委托代理费,远远超过正常的费用,甚至不管自愿还是不自愿必须加入若干协会,并缴纳会费,不交就不给年审。
(四)中小企业贷款难,政策优惠程度不够,中小企业出现撤资外迁现象。缺乏资金及扶持政策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发展,许多中小企业手头都有好项目,但因缺乏资金和扶持政策而搁浅,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令人堪忧。一方面,贷款、融资难。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靠自我积累资金和向亲戚朋友筹措资金起步,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企业自有资金很难再继续支撑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缺少面向中小企业的商业化银行,再加上我市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后,致使许多中小企业贷款既找不到可提供担保的单位,又没有金融部门认可的抵押物品和证件,融资和贷款都十分困难。据了解,至3月底,我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到企业贷款余额的30%左右,个体工商户贷款更是寥寥无几。目前,我市有两家担保公司,但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作用甚微,不能及时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很难真正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另一方面,政策、待遇不公。在固定资产投资、税费收取、银行贷款、政策环境等方面,中小企业同市直企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例如我市中小企业很少能与市属企业一样享受到财政补贴、贴息、银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府文件只下发到市属企业和乡镇政府,中小企业在获得信息上存在障碍。据了解,部分中小企业因贷不到款,享受不到优惠政策而撤资外迁。一位民营企业负责人直言道:“建厂初期,如果能给些优惠政策,执法部门支持一下,虽然暂时贡献少,但几年后,企业很可能成为一个利税大户,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有些企业负责人甚至说:“我们企业不需要部门为我们做什么,只要不骚扰我们,一定会做大做强。”
(五)人才缺乏,条件落后,中小企业缺乏强大的智力支撑。许多中小企业创立之初资源贫乏、资金紧缺、管理落后,很难吸纳到社会上的优秀人才,万不得已,只能从他们周围的亲戚朋友中“瘸子里面拔将军”。目前,这些人一般都处于企业的中高级管理职位,管理和观念上非常落后,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导致人才缺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招人才难。大学毕业生、技术人才观念始终没有转变,宁愿到大城市挣800元的工资,也不愿到县城挣1500元的工资。例如,我市一个市直企业研发中心招聘专业人才,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月薪10000元也不来,后来把研发中心设到上海市,月薪6000元大学生都抢着去。另一方面,保人才难。企业招到人才后,由于待遇、办公条件和各方面配套环境跟不上,致使人才留不住。一位民营企业家说:“我们招聘和培养一个技术工人耗费了很大的心血,每逢放假我们最担心招聘的员工不辞而别。”
二、原因分析
目前,造成我市经济环境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思想认识、作风建设、管理体制、政策落实和制度建设等因素造成的。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单位中心意识不强,大局观念差,不能正确地处理市中心工作与本部门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由于各种原因,有的部门对民营经济的地位、性质、作用认识不够,没有积极主动地鼓励、扶持其健康发展,只停留在一般性口号上,政策措施不完善,甚至有的部门对上级明文规定的政策措施也得不到落实,如经营场地、市场准入、资金信贷等方面存在较多困难,各种证照过多,乱罚款、乱摊派、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民营企业负担过重,平等竞争的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
(二)作风建设不到位。一些部门和执法人员不是考虑怎样为企业提供服务,而首先想到的是办了这件事单位、个人能得到什么好处。个别部门不同程度存在“口头上服务,行动上作梗”、“只许愿,不践诺”、“主要领导放行,环节干部卡壳”等现象。有的部门处罚职能见长,服务职能萎缩,对生产经营者基建、生产、经营等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但对收费、罚款却乐此不疲,致使个别项目半途而废。近年来,我市引来了一大批项目,但基本上没有外商项目。前些年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的温州人现在基本“绝迹”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的干部和执法队伍作风建设不到位,影响了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
(三)管理体制不到位。一方面,民营企业缺少引导、支持、关心和爱护,甚至许多基本待遇享受不到。近几年,民营企业负责人很少参加市里的会议,市里统一组织的观摩、参观、考察、培训等活动,也很少吸收民营企业负责人参加,特别是乡镇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难找到帮助解决问题的部门。另一方面,我市行政收费部门包括自收自支单位、财政差额拨款单位和全额拨款单位,对于自收自支单位和财政差额拨款单位来说,收费的多少与单位和工作人员的利益有着直接的联系。单位的领导不抓收费,就会出现办公经费不足,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奖金就发不下去,工作就难以开展。工作人员完不成收费和罚款任务,奖金就会减少,岗位就会被调整。所以,大部分部门对收费(税)和罚款数额,在内部都制定了直接或间接的指标。另外,在开发区经济环境建设方面,一些主要部门审批权限下放到开发区的力度还不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项目建设的效率。
(四)政策落实不到位。从调查情况看,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根本不知道本级与上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和政策,连我市出台的一些直接关系民营企业切身利益的重要文件也看不到。二是一些政策的内容不细、不实、不管用。三是政策的落实不力,不能及时兑现承诺,使政策成为空中楼阁。如“除法律、法规规定的以外,有关部门不得强制民营业户到指定的中介服务机构接受有偿服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迫企业加入协会组织,不得在企业注册登记或年检时强行收取各种协会会费”及对下岗和失业工人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都没有落到实处。
(五)制度建设不到位。近年来,我市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下了不少功夫,也出台了不少文件,但至今“吃、拿、卡、要、报”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现象仍屡禁不止。从表面上看,是部门利益作怪和部门人员素质差所致,其实根本上在于制度建设的滞后、不完善和不合理。一是一系列相应的法规制度未能及时出台,造成制度建设的滞后。二是已出台的部分制度规定过于宽泛、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三是制度建设中缺乏对部门权力的有效制约措施,对各种不法行为查禁不力,制度缺少权威性。从制度的实施来看,不少管理制度不够合理,制约措施不多,顶真碰硬不够,考核评议不严,机关干部普遍优越感高于危机感,缺乏真正的压力和积极工作的内在动力。
三、对策建议
相对于硬环境的改善,经济环境的治理意味着部门与个人权利及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因而涉及的范围更广、治理的难度更大,必须采取“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铁的措施”来推进,如此才能达到彻底整治的目的。
(一)大力开展环境治理年活动,营造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1、加强组织领导。经济发展环境不仅是一个区域思想、观念、政策、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而且构成了一个区域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氛围。在某种意义上,区域经济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经济环境的竞争。我市要实现民营经济突破性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吸引力、生产力和竞争力”的观念,切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建议市委、市政府把今年定为全市经济环境治理年,要用一年的时间,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对全市经济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市里应专门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市纪委牵头,市委办、组织部、政府办为成员的常设经济环境治理领导小组,切实使压力层层传递,层层得到落实,人人都有紧迫感和责任感。领导小组下设企业维权办公室,设立举报投诉电话,加强对执法部门监督检查,依法规范行政行为,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确保经济环境治理不走过场,取得明显实效。
2、强化中心意识。建议市委、市政府围绕贯彻市发展民营经济会议精神,专门召开一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动员大会,出台优化经济环境的保障措施,把优化经济环境提高到政治高度去认识、去落实,在全市营造优化经济环境是当前最重大的政治工作。
3、加强舆论宣传。要在电视台和政府门户网站开辟专栏,将我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方针、政策、措施以及为企业服务的有关制度、服务承诺、服务热线、工作职责、受理投诉范围等向企业进行宣传,使企业和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市委、市政府的最新政策,切实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
(二)优化行政环境,为全市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1、加强作风建设。结合环境治理活动,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和执法队伍思想作风建设。首先要开展好宗旨意识教育,教育干部和执法人员正确处理服务与收费、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始终站在全市的大局,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制度建设方面,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和依法行政,针对企业和基层反映强烈的问题,全面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等制度,靠制度来约束行为。同时,要加强各种形式的社会舆论监督,比如在集市或主要区域设立举报箱。对重大案件进行公开处理,严厉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
2、努力营造灵活宽松的政策环境。要坚决废除一切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营造灵活宽松的政策环境。在不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前提下,解放思想,放开手脚,不给企业设障碍,让投资者感到放心、舒心。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要放行;凡是外地实行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都可以参照执行;凡是符合我市实际,对民营经济发展有利的措施办法,都可大胆试行。各级各部门都要对现行政策规定及执行情况立即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不合理的规定和限制该清理的清理,该停止的停止,尽一切可能放宽条件限制,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要按照市发展民营经济会议的要求,根据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研究制定出实实在在、有具体内容、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并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三)强化监督考核,保证优化经济环境取得扎实成效
1、强化民主评议行风制度。建议今后每年要集中开展人大评议部门、千户个体工商户评议部门、百户企业评议部门活动。评出“最好单位”、“最差单位”和“群众意见最大的工作(执法)人员”,并将评议结果通过电视台向社会公布,把知情权、监督权、评议权交给群众,真正体现全社会参与和结果公正客观。
2、实行新闻媒体曝光制。电视台要设立专栏,对优化发展环境相关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同时对以下四种行政过错行为重点曝光:一是无合法依据以及不按规定程序、权限和限制履行职责的;二是工作不负责任,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贻误行政管理工作的;三是服务态度恶劣,作风蛮横粗暴,故意刁难企业和群众的;四是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报”,索取、收取财物,接受当事人宴请,参加当事人提供的旅游和娱乐活动的。
3、聘请优化环境特邀监督员。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企业、客商、社区中聘请优化环境特邀监督员,授予其明察暗访权利,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行监督。适时组织特邀监督员集中评议,查找问题,对症下药,及时整改。
4、强化责任追究制。对行风评议后三名的单位,定为“最差单位”,班子考核定为“不称职”,党政“一把手”年度考核为“不称职”,并对该单位实行黄牌警告。针对条管单位,除了黄牌警告外,并将情况如实反映到其上级主管部门。连续两次被评为“最差单位”的,要求对其班子进行调整。被评为“群众意见最大的工作(执法)人员”的,要做停职或下岗处理,停职时间不少于半年。
5、实行违纪累计追究制。年内被有效投诉3次及3次以上的单位,要对主要领导进行通报批评,并在新闻媒体公开检讨;被有效投诉3次及3次以上的工作人员一律下岗,建议组织部门或上级部门对单位分管领导进行降职处分。
6、实行“一票否决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部门和单位年终评优资格,该部门和单位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年终考核定为不称职:一是因严重违纪行为造成年纳税额5万元以上企业外迁的;二是3次以上在行政服务中心之外受理审批服务事项的;三是3次以上被有效投诉举报的;四是3次以上评议考核为最后三名的。
推荐访问:全市 汇报 调研 【招商调研】全市经济环境调查汇报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