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汇报】类乌齐县文化局开展非遗类民间歌曲、舞蹈调研工作汇报(精选文档)

时间:2023-04-24 12:15:05 工作汇报 来源:网友投稿

类乌齐县文化局开展非遗类民间歌曲、舞蹈调研工作汇报藏名族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先天对于传统歌舞艺术的爱好及良好的感悟力,生活区域的相对稳定等都对齐丰富的民间歌舞艺术传承提供了较好的“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汇报】类乌齐县文化局开展非遗类民间歌曲、舞蹈调研工作汇报(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文化汇报】类乌齐县文化局开展非遗类民间歌曲、舞蹈调研工作汇报(精选文档)


类乌齐县文化局开展非遗类民间歌曲、舞蹈调研工作汇报


藏名族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先天对于传统歌舞艺术的爱好及良好的感悟力,生活区域的相对稳定等都对齐丰富的民间歌舞艺术传承提供了较好的“生态环境”,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传承的历史过程中都会出现不断创新也正因为它的不断变化才能与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相适应,成为一个民族得以维系、世代传承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作为藏民族传统歌舞艺术的“传一保一”不应简单的追求原生态歌舞艺术生态还原的价值取向,而应注重原生态歌舞艺术的“善本再造”即对有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或其他文化价值的民族歌舞优秀传统不仅要发掘、复活还要修缮,要使其从“生死攸关”状态走向“转危为安”。

现根据《关于开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德民间歌曲舞蹈调研工作的通知》昌人大常委办发[2015]41号文件要求,现将我局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民间歌曲、舞蹈的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类乌齐寺格萨尔“羌姆”舞简介

一、格萨尔的诞生与在世年代

·格萨尔出生于康区扎曲河流域阿须草原的杰苏亚地方。出生时间为1038年(藏历第一绕迥土虎年1215日)。到六岁时受叔父晁同的嫉妒排斥,公元1043年(藏历水羊年1215日)移居黄河流域马果地方。

此后,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岭人的大中小三部官民集体迁移至马果之地安家落户,格萨尔十二岁(公元1049年,藏历土牛年415日)与岭人勇士赛马夺冠,被岭众官民一致拥戴为王,成为东部康区六部的大首领,获得岭·格萨尔的称号。十五岁,(公元1052年,藏历水龙年)征服了北方魔国鲁赞王国。从此以后开始征战四方,前后征服霍尔、姜、兴池,大食国为首十八邦宗和无数小邦宗,世称世界大狮王。享年八十八岁(公元1125年,藏历木蛇)逝世。

二、歌颂格萨尔的舞蹈产生及延续

·格萨尔赛马取胜夺得王位宝座之际,岭人上下大众普天同庆,高歌飞舞,颂扬功绩十三天。后来每次征服一个邦宗凯旋之际,都要跳舞唱歌庆祝胜利数天,其表演内容为征战情形和胜利状况。

在藏民族心目中,格萨尔被奉为民族大英雄。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由广大人民群众创作的歌颂格萨尔的各种征战史诗和舞蹈、歌曲。

1、格萨尔史诗形成与延伸

史诗绝大多数来源于社会基层,是广大群众在歌颂格萨尔中自发形成的。产生的情形有如下几种:

主要以神灵启示、心中伏藏、圆光映显、前人传授、个人编著等形式出现。历史上群众把朗读格萨尔史诗当做最大的娱乐。传播形式有云游四方的流浪艺人的说唱、平时自家书面朗诵、凭老人记忆口传等等。过去不少上师、文人撰写纪念、祈祷、祭祀格萨尔的经文也不少。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几乎都念颂不休。这样将格萨尔塑造成了一个“既是人,又是神,人神合一”的典型传奇人物了。

格萨尔史诗最初产生年代大约在公元十一至十四世纪间,具体年限现在已无法考证。格萨尔史诗最初在康区产生,兴起后延伸到整个藏区及周边其他民族地区和国外一些区域。除国内整个藏族地区以外,还流传到蒙古族,土族,裕固族,扑普米族,纳西族,僳僳族,白族,撒拉族,羌族等民族中。甚至深受俄国的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巴基斯坦的巴尔蒂人,吉尔吉特人,尼泊尔的夏尔巴人,徕米人,锡金的雷普查人,不丹人,印度北方一些地区等民族人民的喜爱,并与这些民族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各具本民族文化特质的民族史诗或传说故事,并在流传,演变本民族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文化向心力,包容力,凝聚力作用。

2、格萨尔舞蹈的起始

颂扬格萨尔的舞蹈出现在300多年前。最初产生在甘孜州德格县茹当地方的竹庆寺院。公元1685年该寺创建者、第一代法台白玛仁增(1625-1697类乌齐县类乌齐镇比如村人)在寺庙建成后,有一天梦境中格萨尔王要他把《格萨尔》的故事人物编成戏剧演出,以此方式传播格萨尔故事。他认为这是天神的授意。从此开始编写剧本,唱词、筹办衣装,面具等道具,组织寺院僧人、戏班进行训练表演,把故事情节按主要任务一组一段地通过舞蹈形式表演,很少唱,名为格萨尔“羌姆”,以后定期表演。据说《大食财宗》史诗与《分配大食财物》史诗作者也是他。此后,编创格萨尔舞蹈及祭祀仪轨的人连续不断:杂巴朱·吉美曲旺(1808-1887)的《辛巴与丹玛内讧》(指丹玛挟嫌辛巴的斗争),堪钦·白玛百杂《雪山水晶宗》、《岭舞夺意白花连珠》(舞蹈剧本),司徒·曲琼(1700-1776),姜央钦泽曲吉旺布(1820-1892)、贡朱·罗朱塔益、宗沙·钦则·白玛吴萨多安林巴、居·米傍、历代噶玛巴,伏藏师乔觉尔林巴、朱古释迦什利等上师们编著了很多有关格萨尔的赞颂、祈祷,招福缘修法,祭祀仪轨等。尤其是居·米傍(1846-1912)的《赛马双七宝》,舞蹈剧本等著作,后来米傍流派延伸到昌都地区及拉萨一代。竹庆寺第五代法台土登曲齐多吉(1872-1933 类乌齐人)在净心意境中映显出格萨尔,大将,侍从等人物景相,本人以景状编排舞蹈,组织僧人每年定期演出。此后,派生出多种流派延伸到甘孜,甲绒(阿坝地区),甘肃青海西藏等的藏族地区。其大致情况:如,格萨尔舞蹈发源地甘孜州德格县竹庆寺起始后开始普及到该县的协庆寺,帝尔庆寺等十五座寺院,此后,石渠县石渠寺、色达县色达寺,青海刚察县刚察寺,共和县当家寺,贵德县昨那寺,果洛州甘德县龙恩寺,达日县查朗寺等,玉树州囊谦县达那寺,西藏热振寺,巴青县巴青赛马节时诗史歌词对答比赛表演,波密县康玉乡措卡寺,类乌齐寺,类乌齐卡玛多乡日巴寺等。流传到各地方演出,其内容多是颂扬格萨尔的千秋功绩,但不是千篇一律,内容各有其特色:如“英雄诞生”,“赛马称王”,“姜国王子”,“辛丹内讧”,“岭的英雄名将三十位”,“岭王格萨尔与精勇七士及名妃13姝”“格萨尔与丽人珠牡”,“战神卫尔玛13神”等等,演员人数有多有少。

·米傍流派流传传到昌都地区和拉萨一带,据说,昌都强巴林寺(慈悲州)第10世帕巴拉时期引进昌都进行表演,后来逐渐普及到群众中。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了解。

3、类乌齐寺与格萨尔的因缘

①类乌齐寺创始人第一法台桑吉翁·扎巴八尔吴色桑布(1251-1296)。续建人第二法台曲固·乌金贡布(1293-1366)。类乌齐寺迄今经历了732年岁月,经过二十四代法台执掌该寺。其中,好几位受过历代中央皇帝册封加冕为呼图克图。类乌齐寺由一座文库大殿,一座释迦牟尼佛脚印殿,三大灵塔(其实是三座庙宇),两座喇章(大活佛下榻处),三座僧院组成。清雍正皇帝为条花大殿所题写“法振西陲”的金字匾额在文革前挂在大殿走廊天花板中央。本寺以历史悠久,文物丰富著称,被誉为藏东明珠。1956年左右国务院颁布为国家文物单位,可现在依据不存。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据说,本寺的第一世法台桑吉翁就是岭地三十位上师之一的杰乔喇嘛贡嘎。第二世法台乌金贡布也收到在战争中去世的岭人朗欧的回向礼(超度亡灵之礼品)。在本寺供存的格萨尔及其将领们的遗物不少,有格萨尔少年觉茹时期的“曾夏达卫当尖(月光色毡帽,现存残片)、盔甲(现存几块甲片),刚支界点曲女(类似匕首的小短剑,历史上被地方政府拿去后未还),九龙戏珠金鞯。晁同的弯曲剑,丹玛的鞯,辛巴的鞯,囊欧玉达的鞯,朱·噶德的盾(文革中被废)。还有属于古岭人的盔甲、刀剑、弓箭、盾矛、套索、佩挂腰带等(文革时流失,一去不复返,遗憾太多)。

②类乌齐县域的格萨尔舞蹈派系属居·米傍流派。寺庙跳演的叫做格萨尔“羌姆”意为格萨尔神的舞蹈。

③类乌齐寺的格萨尔羌姆原由

在历史上类乌齐寺三大扎仓(僧院)中只有萨玛扎仓演出格萨尔羌姆。最初由康区大活佛降央钦则·旺布学者(1820-1892)所倡导,他认为:演出和观看格萨尔羌姆,可以使佛教兴盛,有利人民大众,举办文殊什利手印威光慑伏道场法会,有益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减少瘟疫,社会安定等。为遵行其意和纪念类乌齐寺第20代法台七世吉仲强巴琼尼(1866-1923)的逝世,由第22代法台六世庞秋活佛土登郎加(1913-1979)创办此法会道场(吴沙泽仁比丘提供为据)。每年举行萨噶达瓦(氐宿月是佛教界为释迦佛降生,悟道,涅槃的三重吉日)节,藏历414号作准备备,15-19号为正式会期,其中18-19号为各种神和格萨尔羌姆活动时间。

据说,格萨尔羌姆是从玉树州囊谦县达纳(白岩马耳山,简称马耳)寺请进的,此寺创建者益尔巴益喜泽也是岭地的三十位上师之一。59年以前,该寺以保存格萨尔及将领们的遗物丰富著称,历史上类乌齐寺与该寺关系密切,(笔者经调查属实)。

④格萨尔羌姆在庙前广场上演出,广场周围立起各种彩旗,旗面上绘着鹏头狮身,鳌头螺身,鱼头獭身,驮宝骏马等图案,随风飘扬。这些图案标志,有和谐、伏敌,福运,兴旺之意,在广场一边的亭阁里十来位喇嘛乐队依次排坐,手拿大小钹,长把鼓,唢呐,长短号等乐器吹奏,口念迎请赞颂,祭奠,祝福等经文。接着,仪仗队整齐地走出来,依次肩搭香袋,手提香炉,吹着梵贝和唢呐,举着彩旗前面引路。戴着面具的格萨尔为首三十位大将接连出场,其排列次序是:

神圣的格萨尔无敌军王

1.崩比·扎拉泽甲   2.翁布·阿努巴生    3.色比·尼朋达亚    4.朗欧玉达   5.丹玛·玉甲托古    6.翁布·仓巴欧刘    7.久矣.巴沙尔达瓦(也称真参欧刘)    8.莫比·达姜欧刘    9.米琼佧德    10.嘎德·曲琼百纳    11.阿亚·夏加降争    12.东百如·尼玛江村    13.巴拉·生达阿东    14.亚钦·生龙   15.吉本·荣茶查根    16.达荣·本布晁甲    17.奈查·阿登   18.阿努色彭     19.崩比·达彭     20.东赞·阿巴尔   21.加鲁·切吾朱杰    22.索钦·威玛拉达尔    23.晁渣·切尔钦   24.朱吉·它尔巴江称

(二)类乌齐县卡玛都乡日巴寺与岭卓舞简介

一、格萨尔的诞生与在世年代

·格萨尔出生于康区扎曲河流域阿须草原的杰苏亚地方。出生时间为1038年(藏历第一绕迥土虎年1215日)。到六岁时受叔父晁同的嫉妒排斥,公元1043年(藏历水羊年1215日)移居黄河流域马果地方。

此后,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岭人的大中小三部官民集体迁移至马果之地安家落户,格萨尔十二岁(公元1049年,藏历土牛年415日)与岭人勇士赛马夺冠,被岭众官民一致拥戴为王,成为东部康区六部的大首领,获得岭·格萨尔的称号。十五岁,(公元1052年,藏历水龙年)征服了北方魔国鲁赞王国。从此以后开始征战四方,前后征服霍尔、姜、兴池,大食国为首十八邦宗和无数小邦宗,世称世界大狮王。享年八十八岁(公元1125年,藏历木蛇)逝世。

二、歌颂格萨尔的舞蹈产生及延续

·格萨尔赛马取胜夺得王位宝座之际,岭人上下大众普天同庆,高歌飞舞,颂扬功绩十三天。后来每次征服一个邦宗凯旋之际,都要跳舞唱歌庆祝胜利数天,其表演内容为征战情形和胜利状况。

在藏民族心目中,格萨尔被奉为民族大英雄。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由广大人民群众创作的歌颂格萨尔的各种征战史诗和舞蹈、歌曲。

1、格萨尔史诗形成与延伸

史诗绝大多数来源于社会基层,是广大群众在歌颂格萨尔中自发形成的。产生的情形有如下几种:

主要以神灵启示、心中伏藏、圆光映显、前人传授、个人编著等形式出现。历史上群众把朗读格萨尔史诗当做最大的娱乐。传播形式有云游四方的流浪艺人的说唱、平时自家书面朗诵、凭老人记忆口传等等。过去不少上师、文人撰写纪念、祈祷、祭祀格萨尔的经文也不少。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几乎都念颂不休。这样将格萨尔塑造成了一个“既是人,又是神,人神合一”的典型传奇人物了。

格萨尔史诗最初产生年代大约在公元十一至十四世纪间,具体年限现在已无法考证。格萨尔史诗最初在康区产生,兴起后延伸到整个藏区及周边其他民族地区和国外一些区域。除国内整个藏族地区以外,还流传到蒙古族,土族,裕固族,扑普米族,纳西族,僳僳族,白族,撒拉族,羌族等民族中。甚至深受俄国的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巴基斯坦的巴尔蒂人,吉尔吉特人,尼泊尔的夏尔巴人,徕米人,锡金的雷普查人,不丹人,印度北方一些地区等民族人民的喜爱,并与这些民族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各具本民族文化特质的民族史诗或传说故事,并在流传,演变本民族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文化向心力,包容力,凝聚力作用。

2、格萨尔舞蹈的起始

颂扬格萨尔的舞蹈出现在300多年前。最初产生在甘孜州德格县茹当地方的竹庆寺院。公元1685年该寺创建者、第一代法台白玛仁增(1625-1697类乌齐县类乌齐镇比如村人)在寺庙建成后,有一天梦境中格萨尔王要他把《格萨尔》的故事人物编成戏剧演出,以此方式传播格萨尔故事。他认为这是天神的授意。从此开始编写剧本,唱词、筹办衣装,面具等道具,组织寺院僧人、戏班进行训练表演,把故事情节按主要任务一组一段地通过舞蹈形式表演,很少唱,名为格萨尔“羌姆”,以后定期表演。据说《大食财宗》史诗与《分配大食财物》史诗作者也是他。此后,编创格萨尔舞蹈及祭祀仪轨的人连续不断:杂巴朱·吉美曲旺(1808-1887)的《辛巴与丹玛内讧》(指丹玛挟嫌辛巴的斗争),堪钦·白玛百杂《雪山水晶宗》、《岭舞夺意白花连珠》(舞蹈剧本),司徒·曲琼(1700-1776),姜央钦泽曲吉旺布(1820-1892)、贡朱·罗朱塔益、宗沙·钦则·白玛吴萨多安林巴、居·米傍、历代噶玛巴,伏藏师乔觉尔林巴、朱古释迦什利等上师们编著了很多有关格萨尔的赞颂、祈祷,招福缘修法,祭祀仪轨等。尤其是居·米傍(1846-1912)的《赛马双七宝》,舞蹈剧本等著作,后来米傍流派延伸到昌都地区及拉萨一代。竹庆寺第五代法台土登曲齐多吉(1872-1933 类乌齐人)在净心意境中映显出格萨尔,大将,侍从等人物景相,本人以景状编排舞蹈,组织僧人每年定期演出。此后,派生出多种流派延伸到甘孜,甲绒(阿坝地区),甘肃青海西藏等的藏族地区。其大致情况:如,格萨尔舞蹈发源地甘孜州德格县竹庆寺起始后开始普及到该县的协庆寺,帝尔庆寺等十五座寺院,此后,石渠县石渠寺、色达县色达寺,青海刚察县刚察寺,共和县当家寺,贵德县昨那寺,果洛州甘德县龙恩寺,达日县查朗寺等,玉树州囊谦县达那寺,西藏热振寺,巴青县巴青赛马节时诗史歌词对答比赛表演,波密县康玉乡措卡寺,类乌齐寺,类乌齐卡玛多乡日巴寺等。流传到各地方演出,其内容多是颂扬格萨尔的千秋功绩,但不是千篇一律,内容各有其特色:如“英雄诞生”,“赛马称王”,“姜国王子”,“辛丹内讧”,“岭的英雄名将三十位”,“岭王格萨尔与精勇七士及名妃13姝”“格萨尔与丽人珠牡”,“战神卫尔玛13神”等等,演员人数有多有少。

·米傍流派流传传到昌都地区和拉萨一带,据说,昌都强巴林寺(慈悲州)第10世帕巴拉时期引进昌都进行表演,后来逐渐普及到群众中。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了解。

3.类乌齐县卡玛都乡日巴寺与岭卓舞的由来

⑴日巴寺全称为日巴扎西曲林(居山吉祥法轮州)是日巴·芭吾在公元1694年,藏历12绕迥木狗年修建,在文革中被毁,1983年经政府批准,1989年修复。在314年期间延续了八代法台,其中第二位德希如巴开始为家族世袭,现在的登增尼玛为第八代法台。其母泽旺卓玛1985年当选为县政协委员,1989年登增尼玛任寺管会主任2002年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其儿子嘎桑丹增(1979年生)1997年作为日巴寺世袭继承人登记入册,2003年选任为寺管会委员,2007年选任为寺管会主任。

⑵本寺的岭卓舞属居米旁派系。大圆满派上师米旁·朗甲姜措(1846-1912)学者28岁时撰著有关赞颂祭祀格萨尔的书籍不少,文学类有“赛马七宝记”,“岭舞大欢喜幻化音乐”等,并创舞蹈步法及谱曲。在康区竹庆寺等演出,后在民间普及。

28代西藏摄政王八世热振·土登姜白益西登比江村(1934-1941)引进热振府邸进行演出。并在米旁·郎甲姜措的剧本上增加新的章节,在热振寺组织舞蹈队。

1935年左右,日巴寺第四代法台吉米泽旺乔朱的女儿扎西巴姆被昌都基巧(总管)索康·旺青泽旦迎娶为妻。这一时期在热振府邸当任格萨尔舞蹈导演的青海囊谦人达萨尔·诺桑拉(热振王的上师辛朱仁布切的胞弟系岭·达戎晁同族系),他的手下演员泽仁多吉,后来成为索康·旺青泽旦府的随员,前来日巴寺时,把岭卓舞传授给当地扎巴(僧人)和群众,岭卓舞因此在日巴寺兴盛起来,从此每年举行演出并成为定例。1958年因为时局动荡,曾一度中断。在新时期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阳光照耀下,恢复了日巴扎西曲林寺。本寺第七代法台郎卡志美及家人1986年回国探亲之际,其女儿索郎巴宗、白玛德钦、泽央巴姆三位及随员噶玛陈来旺堆同本地的原老演员一起把岭卓舞传授给协玛、玉埔、色日(丁青县属),阿拉(丁青县属)等地的男女青年,恢复了日巴寺组织的“岭舞大欢喜幻化音乐”,与群众告别已久的岭卓舞终于得以重见,深受大家的青睐。2003年“仲确节”文艺表演(类乌齐县最大的民俗节日)时,在政府的安排下演出了几个片段,受到观众的好评,获全县“仲确节”文艺表演一等奖。

⑸按照惯例每年藏历510日至11日两天时间定期演出。其演出人员来和过去一样,来自协玛、玉埔、色日、阿拉等地男女青年和本寺扎巴共同表演。人数达40-60名左右,他们不同程度地受过训练,但由于“文革”时期的一度中断,和当初的盛况相比,仍有一些差距,需要重视和加强。舞蹈场地设在日巴寺附近的野外山麓的草坪上,绿茵如毯,鲜花盛开,好一派人间仙境。宽绰的草坪周围插着各色彩旗,纛面上绘着鹏头狮身、鳌头螺身、鱼头獭身、驮宝骏马等还有写着藏文咒符。草坪侧边布帐篷里排坐好几位乐队人员,他们拿着铙钵、长把鼓、唢呐、长短大小号,边念颂,边吹奏乐器,配合每个节段的舞蹈,吹奏乐器的音调不断变化。在草坪中央,青年男女演员分开排立,绕圈跳起欢乐吉祥的舞蹈。舞蹈的动作姿态,时而旋转直走,器宇轩昂,给人以奔驰,飞翔的感觉。曲音动听,时而高昂,时而细柔,余音绕袅,山间回声朗朗。所有观看的人都沉醉其中,让人留连忘返。

阳派演员(即男演员)按不同内容节段改换着装表演,阴派演员(即女演员)头戴花环装饰,举着长把小鼓追打跳动,着装不随节目而更换。

(6)此岭卓(岭的舞蹈)节目标题是:居.米旁上师的16节:1父续贤勇加持2母续贤明加持;3镇伏霍尔国的英雄笑声;4祝愿;5各种大事业舞;6战神舞态;7颂赞圣王人之阳光;8凯歌梵天霹雳声;9吉祥妙音;10吉祥路平;11和平四业舞;12大广事业舞;13权威舞;15威猛舞;16凯声舞。热振大师增加的5节内容为:①上供舞;②三身加持舞;③战神权威伏敌舞;④各方殊敌舞;⑤招福缘,圆满收尾,善哉!

在草坪外围的空地上,提前34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和本县的观众很多,他们搭着帐蓬,摆着各式商品,其中有日用百货、农牧业产品,还有虫草、贝母等名贵药材,集娱乐与商贸一体,好一派繁荣景象。演出结束后,不少人还留下几天,欣赏四周的美丽的风景及进行商贸尤其是土特产品交易活动。

以格萨尔为题材的各种征战史诗和舞蹈、歌曲是藏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格桑花,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夜明珠。它起到了知识汇总,生活教育,陶冶情操,传播信仰,精神寄托,文化娱乐等至善至美的作用。世界上很少有第二个人物能象格萨尔一样在国内外产生过这样大的广泛影响。

1、岭·格萨尔的诞生与逝世年代依据为朗氏家族传记载。

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李连荣的论《格萨尔》史诗情节基干的形成与发展。

3、中国少数民族语文文学《格萨尔》学在读博士曼秀·道吉仁青的《远古的格萨尔--试论格萨尔的原始素材》。

4、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索南卓玛的《浅谈格萨尔的藏戏》。

5、类乌齐日巴寺提供的有关《格萨尔》舞蹈在日巴寺产生的理由及《大欢喜幻化音乐》。

二、在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民间歌曲、舞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晚、时间短,加之投入力度不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民间歌曲、舞蹈保护还存在较多问题。

()思想认识不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识宣传普及力度不大,一些干部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多,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自觉性及主动性。一些部门看不到非物质文化在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看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流失损毁的社会现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认识不足,甚至持观望态度。一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整体思考和科学规划,纯从经济视角来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片面强调其经济价值,实践中申报与保护脱节,存在重申报而轻保护、重开发而轻管理的现象。这些严重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机构队伍不健全。基层组织比较薄弱,县里尚未建立保护工作机构,没有配备专门工作人员,保护力量明显不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没有具体人员编制和独立办公场所。加之缺乏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和正常的进出机制,专业人员极其匮乏,且业务素质普遍不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

()经费投入不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普查到挖掘提炼,从人员培训到资料整理,从规划保护到抢救利用,都需要资金作支撑,县区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   

()保护体系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严重滞后,缺乏专门性保护法规和有效保护机制,没有专门法律条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创、传承、传播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缺乏动态管理。

(五)理论研究不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崭新事业,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内容丰富,保护工作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和新课题,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本身不健全且力量有限,加之社会力量研究不多、钻得不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探索及科学研究还明显存在不足,一些相关的理论政策研究与保护工作实际结合不紧,未能提供有针对性指导意见。因此,整块工作缺乏相应理论指引和政策支撑。

三、对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民间歌曲、舞蹈工作的意见、建议。

民间舞蹈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体现,包含了各民族人民的思想精髓和生活体验。有效传承民间舞蹈,是保存民族特性、发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给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使民间舞蹈传承有了新的文化解读,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全面、不到位的尴尬境地也给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不利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探求民间舞蹈传承的利弊,总结经验与方法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荐访问:类乌齐县 文化局 工作汇报 【文化汇报】类乌齐县文化局开展非遗类民间歌曲、舞蹈调研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