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赤壁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赤壁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示标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三、简介作者及背景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师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2、朗读指导:结合“文赋”“骈散结合”的特点,找出文中押韵的韵脚。
3、齐读。
4、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讨论明确:乐──悲──乐。
五、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注意加粗字的读音: 壬戌之秋 斗牛之间 愀然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无尽藏也 扁舟 相与枕藉 多义词: 属:神情与苏黄不属:关联,动词。 卒:保卒余年:终,动词。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动词。 卒莫消长也:终于,副词。 举酒属客:劝酒,动词。 虚词:于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词类活用:舞 泣 侣 友 渔樵
六、学生质疑问难
七、作业:熟读全文
第二、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
二、研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⑴ 指读第一段。
⑵ 划出写景的句子,同桌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
(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 )
请一个同学描述。
⑶ 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⑷ 指导背诵要领:首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其次是景物描写,是抒发感受,突出游人之乐。
⑸ 学生试背,齐背。
⑹ 指名上黑板背写景物描写的句子。
2、学习第二段:
⑴ 指读第二段。
⑵ 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⑶ 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⑷ 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之悲的?
(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⑸ 记诵思路:乐──歌──箫声。
⑹ 齐背。
3、研习第三段:
⑴ 指名朗读。
⑵ 提问:客人因何而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⑶ 记诵思路:苏子问──客曰(孟德──周郎──吾与子)。
⑷ 齐背。
4、研习第四段:
(齐读)
针对客人的悲情,苏子做了什么样的回答?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5、学习第五段:
思考:
⑴ 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⑵ 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⑶ 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
⑴ 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⑵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
⑶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三、总结全文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四、艺术鉴赏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三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称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段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利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景(山水之乐)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情(悲) 无枝可依
英雄安在
人生无常
理(达观之乐)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赤壁赋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1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原创力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