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坐标表示*移》说课稿3篇

时间:2023-03-01 13:0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用坐标表示*移》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坐标表示*移》说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

《用坐标表示*移》说课稿3篇

《用坐标表示*移》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用坐标表示*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面直角坐标系及点或图形*移及其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面直角坐标在数学中的作用,在这部分知识中着重突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本节课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图形变换打下基础。

  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移规律将*面图形进行*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究点或图形的*移引起的点坐标变化的规律。

  难点:在坐标系中结合图形的*移变换理解和归纳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并进行应用。

  四、 教法与学法

  1、教法分析: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学法分析: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索——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五、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通过课件展示飞机的*移过程,通过这样一个动态过程来复习*移概念及性质,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回顾*移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新课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题的学习中去。

  2、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坐标纸,在坐标纸上画出点A(-2,-3),然后让学生画出向右*移5个单位的点坐标B,向左*移4个单位的点坐标C。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请你们认真观察坐标左右*移后坐标有哪些变化呢?同样的让学生画出向上*移5个单位的点坐标D,向下*移4个单位的点坐标E。通过动手仔细观察,对于学生们得出的结论老师给予总结。规律: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 x-a , y ));将点(x,y)向上(或下)*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 x , y-b )).简单总结:上加下减,纵坐标;右加左减,横坐标。

  3、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教师引导:“对一个图形进行*移,这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坐标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反过来,从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移”.

  给出三角形ABC,及A、B、C三点的坐标,(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后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接A1、B1、C1各点,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B2、C2,依次连接A2、B2、C2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画出图形后,解答此例题.

  得出结论新图形与旧图形形状大小相同,结论:横减,左移;横加,右移;纵减,下移;纵加,上移。

  4、中考链接,掌握新知

  用坐标表示*移的相关知识,把中考此类相关知识呈现给学生们,让学生们提前感受中考,其实中考并不可怕,中考内容都是我们*时学习的每点每滴的知识。

  5、形成规律,整理新知

  老师在此时要通过课件把这节课用坐标表示*移的坐标变换规律再一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大声朗读,加以记忆,并灌输数形结合思想对我们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教材第58页练习;习题6.2中第1、2、4题.第59页第3题

《用坐标表示*移》说课稿2

  首先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等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要探究点或图形的*移引起的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是在上一章得出*移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用坐标刻画了*移变换,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面直角坐标系在数学中的作用。对*移变换以后还要学习“实数”、“四边形”中均有安排和论证,为后续学习利用*移变换、坐标变换探索几何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几种变换(*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趋于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和轴对称的知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在*面直角坐标系中点或图形的*移引起的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归纳出点或图形的*移引起的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树立学好数学的信息和正确的数学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究点或图形的*移引起的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难点是在坐标系中结合图形的*移变换理解和应用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五、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容易学、愿意学,并设置适当的追问,探究,让学生来主宰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

  2、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培养能力,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掌握好的学习和解题方法,并且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概括,表述论证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活动1、创景引趣

  播放短片,提供给学生鲜活背景及生活素材,激发强烈爱国热情和求知欲望,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数学信息,*的升起、火箭的发射、鸽子气球的放飞等可以抽象成数学模型即点的*移,从而引出课题:用坐标表示*移。

  活动2、探究归纳

  在引入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课件展示活动2)。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第一个栏目设计成了四个问题,在第⑴问中观察比较点A向右和向上*移引起的坐标变化,它们的区别在哪儿呢?发现其相同点是变化了的横纵坐标都是加上*移的距离;不同点是向右*移纵坐标不变,向上*移横坐标不变。这样就顺理成章探究归纳出点向右和向上*移与坐标变化规律。此时不急于进入第⑵问,而是采用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先猜想点A向左和向下*移与坐标变化规律,待学生交流回答后再在第⑵问中实验;接着在第⑶问完全归纳点的*移与坐标变化规律;最后在第⑷问中得到充分验证。这种设计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学习过程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借助于课件动态演示和用不同颜色区分,有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3、培养创新

  前面探究了点的*移再来探究线段的.*移情况(课件展示活动3),这是一道开放题,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把线段左右上下*移,观察并自主填写*移的单位长度和相应线段两端点坐标。重复操作并作好记录,获得自己的“发现”,鼓励学生敢于在小组、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探索的规律,并给予合情合理的解释以便于更多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且有助于完善自己的“发现”。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探究、验证、交流、反思等活动,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活动4、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规律到底是否掌握了呢?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规律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两道练习(课件展示活动4):第一道题是把一个三角形分别向左和向下*移依次写出新坐标;第二道题是把学生感兴趣的帆船向上*移紧接着向右*移,写出最后位置对应顶点新坐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同时让学生明白研究图形的*移引起的对应点的坐标变化可归结为研究图形顶点情况。


《用坐标表示*移》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用坐标表示*移》说课稿3篇(扩展1)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说课稿3篇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说课稿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用*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掌握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2)、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 (3)、知道用*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基本过程。 2、数学思考 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思想。 3、解决问题

  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坐标确定地理位置。

  4、情感态度

  通过用坐标系表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位置,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具体情境灵活选用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地点。 教学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选取简便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春天到了,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大家最想去干什么?

  不管出差办事,还是出去旅游,人们都愿意带上一副地图,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是武威城区地图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几个地方走走。

  二、探究新课

  2、活动1:

  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0m,再向北走2000m。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0米,再向北走3500米,最后向东走500米。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0米,再向东走3000米,再向南走750米。 问题:如何建立*面直角坐标系呢?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如何选比例尺来绘制区域内地点分布情况*面图?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根据描述,可以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面直角坐标系,并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cm相当于实际中10000cm,即100米)、

  由学生画出*面直角坐标系,标出学校的位置,即(0,0)、 引导学生一同完成示意图、

  问题:选取学校所在位置为原点,并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的正方向有什么优点?(可以很容易地写出三位同学家的"位置、)

  3、活动2:归纳利用*面直角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面图的过程、 经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后得出结论: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应注意的问题: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时,一是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位置为坐标原点,这里所说的适当,通常要么是比较有名的地点,要么是所要绘制的区域内较居中的位置;二是坐标轴的方向通常是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这样可以使东西南北的方向与地理位置的方向一致;三是要注意标明比例尺和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4、练习:小试身手 完成练习题,进一步明确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原点。

  5、活动3 进一步理解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春天到了,初一(1)班组织同学到人民公园春游,张明、王立两位同学和其他同学走散了,同学们已经到了中心广场,而他们仍在牡丹园赏花,他们对着景区示意图在电话中向老师报告了他们的位置。

  张明:“我这里的坐标是(300,300)”

  王立:“我这里的坐标是(100,500)”

  他们所说的位置都是正确的,你知道这两位同学是如何建立的坐标系吗? 让学生分别画出直角坐标系,标出其他景点的位置、

  6、看棋谱说坐标:

  仕所在位置的坐标为(—1,—2),相所

  在位置的坐标为(2,—2),那么炮所在的位置的坐标为(

  在一次“寻宝”游戏中,寻宝人已经找到了坐标为(3,2)和(3,—2)的两个标志点,并且知道藏宝地点的坐标为(4,4),除此之外不知道其他信息,如何确定直角坐标系找到“宝藏”?请跟同伴交流。

  7、寻找宝藏:

  8、学看经纬度: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杭州西湖桂林漓江

  武威雷台北纬37°,东经102°

  三、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你学到了哪些新知?

  四、课后作业:

  1、必做题:

  习题7。2的第5题、第12题;

  2、课外拓展题:

  利用*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学校内一些建筑物分布情况的*面图。


《用坐标表示*移》说课稿3篇(扩展2)

——《用坐标表示*移》教学反思3篇

《用坐标表示*移》教学反思1

  《用坐标表示*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第七章第二节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第二小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在第五章《相交线与*行线》中已经学习了图形的*移(从形的角度理解*移),在本章学*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后,本节课学习用坐标来表示*移(即从数的角度刻画*移)。这节课不仅探究了*移所引起坐标变化的规律,也探究了坐标变化引起位置变化的规律。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依次经过点和图形的*移的观察、画图、猜想、归纳、比较、分析等活动,最终探究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移的关系。

  我的设计意图是:首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果某个小鸭在坐标系内的位置是(2,—3),它向右游了4单位,则它的坐标变成了多少?如果它向下游4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又是多少呢?让学生通过在坐标系内画图找出答案,同时总结出变化规律。通过学生动手画图到寻找规律,由易到难,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从而对这一知识点有较深的印象,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例题提供必要的前奏。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当点变成三角形后,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移存在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画出的图形解答此问题,从而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

  通过学习,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面内点的坐标*移的规律及图形上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移的关系;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图形*移的规律,能解决与*移有关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归纳)-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教学中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预设让学生先总结点的*移规律,再由点的*移规律到图形的*移规律。但学生对点的*移规律很容易理解,而对图形的整体*移困难很大。比如:将一个图形先左右*移,再将这个图形上下*移。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移正确,而第二次*移是将*移后的图形进行*移,指导多次都无法纠正过来。

  不足之处: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连简单问题都回答不上;教学过程中,我讲的较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少,课堂上让学生展示的时间少,练的也较少。整个教学显得前松后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达标测试,导致达标测试未完成;课堂中学生由于基础差,配合不默契,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一般。

  今后将针对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主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用坐标表示*移》教学反思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分析、发现、再思考,再分析进而总结,就会获得新的知识。创设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在直角坐标下坐标的*移与点的坐标变化规律的探索,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从情境中引入,还是对新知的探究及拓广,始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人教学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本课从新知的引入到新知的拓广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为学生主动建构新知提供了保证。

  本课通过对*面直角坐标系下图形的*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探索,使学生更深入体会到*面坐标系的作用,也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创造与探索的魅力。


《用坐标表示*移》说课稿3篇(扩展3)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教学反思 (菁选3篇)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教学反思1

  1、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目标,明确责任,带着任务去学习,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入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时,一是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位置为坐标原点,二是坐标轴的方向通常是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和以正东为横轴的正方向,三是要注意标明比例尺和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4、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参与活动,倾听学生的交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解决问题,能否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以及学生运用语言描述问题,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面直角坐标系在生活中的作用,感悟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6、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知识体验。从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自觉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当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教学反思2

  1、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目标,明确责任,带着任务去学习,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入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时,一是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位置为坐标原点,二是坐标轴的方向通常是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和以正东为横轴的正方向,三是要注意标明比例尺和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4、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参与活动,倾听学生的交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解决问题,能否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以及学生运用语言描述问题,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面直角坐标系在生活中的作用,感悟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6、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知识体验。从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自觉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成绩来看,本班优秀率有突破10人,算是达到预期目标,但及格率只达到43%多,与预期尚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来看,仅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很努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基础知识的不扎实成为制约他们学习的瓶颈,造成班级发展不*衡,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7、当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教学反思3

  本次数学活动主要经历了“创境、设问、归纳、探究、拓展”等五个主要环节,是本人总结出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本次数学活动的设计和活动过程的体现,谈点自己的认识。

  一、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数学文化过程,是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探求,得出有关数学结论或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开展本次活动是学生在已学习了用坐标表示*面上的点的基础上,体验用坐标来表现地理位置,感悟问题数学化。

  二、是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互动效应,形成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在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环节中,通过实践,学生进一步弄懂了由于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位置不同,不同的坐标可以表示同一个点。相反,相同的坐标不一定表示同一个点的道理,通过图形传真的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形转换,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几点不足:

  1、本次活动虽形式多样,学生参与面大,内容深度、广度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是都在室里活动,能否应考虑到把学生带出室外,把实际的地位位置,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这个要求显得更高一些。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待转化生的成绩。

  七年级开学第一课非常重要,既关系到新老师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又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外最先向他们指导初中数学的特点及要求,对以后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极少数反应较慢的学生有点跟不上队。因为多是以小组开展活动,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不愿意和别人交流的学生,在知识灵活应用上多少都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客观条件的不足,导致老师顾不上一一辅导。


《用坐标表示*移》说课稿3篇(扩展4)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1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元第2课。本课是近代诗人戴望舒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被捕入狱后所写的一篇诗歌,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加强学生*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诵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教会学生学会品味诗歌,学会有感情地诵读。

  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

  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当时伤痕累累的*,从而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介绍诗人戴望舒备受摧残,在炮火纷飞的铁窗下仍铁骨铮铮、坚贞不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听录音。

  新知学习:

  1.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重点分析残损、摸索、广大的土地。

  2.分析诗歌的前半部分(以教师提问为总纲,串联学生的思维),在对史实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创作。紧扣文本,通过对具体词语的挖掘,体会作者的情感。分析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朗读、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

  3.分析诗歌的后半部分。通过学生朗读、评价找出关键的、传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范读。

  5.总结巩固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2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元第2课。本课是近代诗人戴望舒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被捕入狱后所写的一篇诗歌,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加强学生*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诵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教会学生学会品味诗歌,学会有感情地诵读。

  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

  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当时伤痕累累的*,从而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介绍诗人戴望舒备受摧残,在炮火纷飞的铁窗下仍铁骨铮铮、坚贞不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听录音。

  新知学习:

  1.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重点分析残损、摸索、广大的土地。

  2.分析诗歌的前半部分(以教师提问为总纲,串联学生的思维),在对史实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创作。紧扣文本,通过对具体词语的挖掘,体会作者的情感。分析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朗读、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

  3.分析诗歌的后半部分。通过学生朗读、评价找出关键的、传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范读。

  5.总结巩固


《用坐标表示*移》说课稿3篇(扩展5)

——《认识米用米量》说课稿3篇

《认识米用米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认识米用米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三课时,是“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新课标在第一学段中明确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认识米用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基础上又认识的常用的长度单位。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材通过让学生感受到用厘米尺量黑板太麻烦,从而自然地引出米尺。接着又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得出“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的结论。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具体内容,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进行正确的测量。

  2、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积累学生测量长度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合作能力,养成细心认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让他们在课堂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验数学的乐趣。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米进行正确的测量是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法

  为让学生掌握1米的长度,学会用米量,我放手让学生操作体验、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进行学习。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则通过观察活动、估测活动进行学习,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合作能力,养成认真细心、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演示法。对米尺进行演示,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与学生一起用肢体表示出1米的长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等实物。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一起参与互动,共同探究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一段录像:一生拿着10厘米长的直尺在讲台上量黑板边的长度,另一生拿着20厘米长的直尺在教室里量教室到底有多长。他们累的满头大汗,忙得不亦乐乎。

  这样,学生会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不合适”,进而思考“比较长的物体,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呢?”。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这样设计,即能引起学生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例4首先解决认识米的问题。我打算分这样几步完成:

  1、认识米尺

  多媒体课件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1米=100厘米,为估量物体长度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知道米用“m”表示。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6页“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一下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拓宽知识面。

  2、画一画

  在黑板上用米尺画出1米的长度。加深对米的认识,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3、比一比

  (1)从学具盒里拿出自己的米尺,和老师的米尺比一比。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伸开双臂,和同桌的米尺比一比,发现伸直双臂的长度大约是1米。再次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这样设计,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学习习惯,突破了重点。

  4、小儿歌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后,我会和学生来一首互动小儿歌:

  师:伸开你的1——米。(伸出1根手指)

  生:伸开我的1——米。(伸开双臂)

  师:抖抖你的1——米。(抖抖双臂)

  生:抖抖我的1——米。(学着老师的样子抖抖双臂)

  新课标说明:教学活动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知识“人身体上的测量工具”,满足有能力学生的学习欲望。

  5、找一找

  接着,我又设计了找一找活动,“睁大双眼,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使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数学现象的眼睛。

  例4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用米量,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是这样突破重点的:

  小组合作,教师适时指导。

  1、量出1米、2米、3米长的绳子。(第1、2小组合作完成:第1组同学拉绳子,第2组同学量,一对一。然后,第2组同学拉绳子,第1组同学量,一对一)

  2、先估测,然后量出黑板边的长、教室的长是几米。解决课始录像上的问题。(第3、4小组合作完成:第3组同学量黑板边的长,第4组同学观察结果。然后,第4组同学量黑板边的长,第3组同学观察结果。)

  3、先估测,然后量出组里小朋友的身高是1米()厘米,或者说是()厘米。(第5、6小组合作完成:第5组同学给第6组同学量身高,一对一。然后,第6组同学给第5组同学量身高,一对一。)

  最后,学生汇报交流。

  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时,整节课进入高潮。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新课标明确表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课本第8页练习一第4题的内容,我自编了一个数学小故事: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小红在公园跳绳,累了,她就坐在椅子上休息。这时,跑来了一只小猫,依偎在她的脚边。根据故事进展,出示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依次判断一根跳绳、一把椅子、小猫身高比1米长还是比1米短。

  四、总结全课,鼓励学生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米,知道1米=100厘米,会用米量黑板边长、教室长、小朋友的身高,大家学到的本领真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课堂上学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认识米用米量》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认识米 用米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三课时,是“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新课标在第一学段中明确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认识米 用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的基础上又认识的常用的长度单位。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材通过让学生感受到用厘米尺量黑板太麻烦,从而自然地引出米尺。接着又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得出“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的结论。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具体内容,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进行正确的测量。

  2、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积累学生测量长度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合作能力,养成细心认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让他们在课堂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验数学的乐趣。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米进行正确的测量是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法

  为让学生掌握1米的长度,学会用米量,我放手让学生操作体验、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进行学习。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则通过观察活动、估测活动进行学习,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合作能力,养成认真细心、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演示法。对米尺进行演示,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与学生一起用肢体表示出1米的长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等实物。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一起参与互动,共同探究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一段录像:一生拿着10厘米长的直尺在讲台上量黑板边的长度,另一生拿着20厘米长的直尺在教室里量教室到底有多长。他们累的满头大汗,忙得不亦乐乎。

  这样,学生会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不合适”,进而思考“比较长的物体,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呢?”。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这样设计,即能引起学生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例4首先解决认识米的问题。我打算分这样几步完成:

  1、认识米尺

  多媒体课件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1米=100厘米,为估量物体长度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知道米用“m”表示。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6页“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一下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拓宽知识面。

  2、画一画

  在黑板上用米尺画出1米的长度。加深对米的认识,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3、比一比

  (1)从学具盒里拿出自己的米尺,和老师的米尺比一比。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伸开双臂,和同桌的米尺比一比,发现伸直双臂的长度大约是1米。再次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这样设计,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学习习惯,突破了重点。

  4、小儿歌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后,我会和学生来一首互动小儿歌:

  师:伸开你的1——米。(伸出1根手指)

  生:伸开我的1——米。(伸开双臂)

  师:抖抖你的1——米。(抖抖双臂)

  生:抖抖我的1——米。(学着老师的样子抖抖双臂)

  新课标说明:教学活动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知识“人身体上的测量工具”,满足有能力学生的学习欲望。

  5、找一找

  接着,我又设计了找一找活动, “睁大双眼,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使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数学现象的眼睛。

  例4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用米量,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是这样突破重点的:

  小组合作,教师适时指导。

  1、量出1米、2米、3米长的绳子。(第1、2小组合作完成:第1组同学拉绳子,第2组同学量,一对一。然后,第2组同学拉绳子,第1组同学量,一对一)

  2、先估测,然后量出黑板边的长、教室的长是几米。解决课始录像上的问题。(第3、4小组合作完成:第3组同学量黑板边的长,第4组同学观察结果。然后,第4组同学量黑板边的长,第3组同学观察结果。)

  3、先估测,然后量出组里小朋友的身高是1米()厘米,或者说是()厘米。(第5、6小组合作完成:第5组同学给第6组同学量身高,一对一。然后,第6组同学给第5组同学量身高,一对一。)

  最后,学生汇报交流。

  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时,整节课进入高潮。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新课标明确表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课本第8页练习一第4题的内容,我自编了一个数学小故事: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小红在公园跳绳,累了,她就坐在椅子上休息。这时,跑来了一只小猫,依偎在她的脚边。根据故事进展,出示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依次判断一根跳绳、一把椅子、小猫身高比1米长还是比1米短。

  四、总结全课,鼓励学生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米,知道1米=100厘米,会用米量黑板边长、教室长、小朋友的身高,大家学到的本领真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课堂上学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用坐标表示*移》说课稿3篇(扩展6)

——二年级数学下册《*移与旋转》说课稿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移与旋转》说课稿1

  说教材

  《*移与旋转》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移和旋转。

  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移与旋转现象,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移的格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图上*移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移与旋转现象。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格数。

  说教学用具

  课件、动画视频、图片、操作卡片。

  说教学策略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环境教学,主要的教学策略有: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动手实践,拓展应用;运用媒体,整合资源;自主小结,体验成功。

  说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移和旋转的概念。

  说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游乐园项目的*移和旋转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游乐园项目运动方式揭示*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通过谈话“游乐园“,了解学生对游乐园的熟悉程度,出示图片认识各种游乐项目,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游乐园,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声音、表情表现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并引导学生尝试把运动方式起名,了解*移和旋转,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移和旋转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再次回到游乐项目的卡片中,将学生带入游乐园的情境中,然后就问学生: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我再创设体验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卡片以及学生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探究发展*移的特征,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身边有关*移和旋转的例子,同时将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区分,在比较中体会*移和旋转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移与旋转,我设计了小练习(1)(2),内化新知。

  三、解释拓展,灵活运用*移与旋转解决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且,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只有借助多感官的参与学习才能更好的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在这一环节教学后进行的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经过了前三环节的教学,许多学生已经感觉疲惫,不免注意力有所下降。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移和旋转的手工,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课堂后半段时间学习更加有效。

  首先,我让学生观看新闻视频黄河博物馆*移搬家,让学生感受*移的力量,自由表达其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出示操作学具,合作探究小猫怎样才能吃到小鱼和老鼠?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让学生都参与数一数的练习。通过想一想,试一试,小组合作探究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格数的不同方法。最后通过与学生一起利用*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创编舞蹈,再次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受*移和旋转。

  四、课堂小结

  与学生交流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感受?

  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改变过去由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说板书设计

  本课运用了直观比较的形式设计板书,简单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

  *移与旋转

  *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

  *移现象: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

  旋转:物体围绕着某一点(一个中心)移动。

  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用坐标表示*移》说课稿3篇(扩展7)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教案 (菁选3篇)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教案1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会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根据字母所取值口头求简单的式子的值。

  3、知道字母所表示的不同取值范围。

  4、感受数学的简约美。

  教学重点:

  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失物招领

  王东同学于10月22日下午放学的时候,在学校门口拾到N元人民币,请失主到学校大队部张老师处认领。

  少先队大队部

  10月22日

  师:想一想这则启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为什么用字母N表示,怎么不用具体的数来表示?你认为会是多少钱?

  师:在这里如果不用字母N来表示,还可以用哪些字母来表示?

  师:(小结)可以用任意一个字母来表示某些数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意图: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上课伊始,设计失物招领情境,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提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猜年龄

  1、游戏引入

  (1)学生猜老师年龄。

  提问:老师今年多少岁呢?

  (2)老师猜学生年龄。

  师:我想你们大多数是11岁吧,对吗?

  师:我们就以大多数同学年龄11岁为标准。老师比你们大25岁,老师今年多少岁?

  (设计意图:我将教材中小红与爸爸的年龄关系用学生与老师的年龄关系取代,从猜老师的年龄入手。这样加工教材,使教学素材更贴近教学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素材中理解抽象的含有字母的式子。)

  师:你是怎么想的?

  提问:当你们12岁、13岁的时候,老师各是多少岁呢?

  提问:从这些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学生年龄加上25就是老师的年龄。)

  2、探索表示方法。

  提问:当你们14岁、15岁、16岁一直到50岁时候,老师各是多少岁呢?请写出来。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写到不愿再写,然后启发学生: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式子就能表示出老师的年龄?(小组同学讨论)

  (设计意图:老师的年龄,放手让学生写到不愿再写,让生在这一数学活动中引发思考,促使学生产生自我改造原有认知结构的契机。)

  结合讨论汇报情况,适时板书。

  方法(1)学生的年龄+25岁=老师的年龄

  方法(2)a+25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 见。

  3、揭示课题。

  师:用a+25这个实在来表示老师的年龄确实简便,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的问题。(板书课题)

  4、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的"取值范围要符合生活实际。

  师:当a=40的时候,把A=40这个数值代入这个式子,就是老师的年龄。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设想一下,你们多少岁时,老师多少岁吗?

  生(1) a=4时候,老师29岁。

  生(2) a=80岁时,老师105岁。

  生(3) a=150岁时,老师175岁。

  师:老师真想活到175岁,可是大家想想可能吗?

  师:老师在网上查找了资料,目前在世的最长寿的人是一名黎巴嫩名叫哈米达-穆索尔玛尼的妇女的个人文件表明她出生于1877年,今年已经128岁。从这个例中看来字母的取值也要符合生活实际。

  (设计意图:教学时可以更加灵活一些,目的是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完成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得出a+30表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然后再让学生代入求值,由一般到个别,进一步理解当a是一个具体的岁数时,a+30也是一个具体的岁数。从而通过正反两个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真正理解,a+30确实可以表示爸爸的年龄。)

  5、巩固提升。

  用M表示老师的年龄,你们的年龄怎么表示呢? 并说说你的想法。

  活动(二)数小手

  6、创设情境,引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倍数关系的量。

  (接着上面练习)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同意的请双手举起。

  数一数:同意他的观点的有几人。

  算一算:举起的小手有多少只。

  7、自主探究新知。

  想一想:如果同意他的观点的有35人、40人、50人呢?你能不能像前面一样根据他们的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举起的手的只数?并说说为什么?(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小结)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其中一个数量,非常简便。

  (设计意图:我将教材中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举起的小手有多少只?来取代,使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倍数关系的量这个新知导入自然,且省时。同时以练习的形式放手让他们学习,体现新课标的扶放结合理念。)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一)我们从大门出发要走多少米才到达游乐场?

  (二)游乐场里有:碰碰车(每次 a元)、云霄飞车(每次 b元)、过山车(每次 c元)都是非常好玩的游戏,说说自己想玩什么,想玩几次,共花多少钱?

  (三)让我们再到欢乐岛去看看吧,我们已经到达了欢乐岛,回头看看,我们已经走了多远的路程?

  (四)再看看,从广场出发去游乐园和智慧屋谁远?远多少?

  (五)欢乐岛里有一首儿歌,让我们一起念,一起去感受童年的快乐好吗?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设计意图:第(1)(4)题:是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来解题,逐渐内化新知。第(5)题:是引发学生的思维在具体和抽象之间穿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同时是让学生体会数学是可以带来快乐的。)

  四、总结

  师:同学们, 玩得开心吗?

  师:这节课所学的就是课本里面47、48页的内容,同学们看看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扩展

  下面有三个式子,课后想想y表示什么数?下节课再来交流汇报。

  5+y=100

  5+y<100

  5+y

  (设计意图:1、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形成研究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体验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能力,放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教案2

  教材分析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第三课时的内容。对本节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以及数量关系。其次使学生在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具体意义基础上,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最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主要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本单元教材共编排了四道例题,四道例题不仅层层递进,而且各有重点,处理的相当细腻。例1,着重由符号表示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例2,在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同时,介绍含字母式子中省略乘号的书写方法。例3,在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同时,介绍“*方”的书写方法及数与字母相乘的书写习惯,进而教学代入求值。例4,着重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并继续学习代入求值。本节教学例4,例4又称为代数式,学习用一个代数式表示两个含义:数量、数量关系。通过例4的归纳法学习,从具体到一般,得出代数式的表示法,渗透函数思想,第1小题是加减数量关系,第2小题是乘除法关系。通过例4的教学,给学生渗透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定义域)。使学生学习将字母的具体值代入求值。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是在学生掌握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看似简单,浅显,其实不然,它是学习简易方程的基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思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学情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是方程认识的起始课。为了做到教案切实可行,课下,我找个别学生课下谈话,掌握了他们对用字母表示数,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在中低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用字母表示图形的边,比较熟练的使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计算公式。但是他们对具体怎样表示和将数值带入字母表示数量的式子还有些困难,以及希望通过学习还想探究字母表示数还有那些知识,并且对开放式教学比较感兴趣。

  学生第一次接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因此把文字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是一个难点,需要大量的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体验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从中体会它的优越性。其次,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还没有具备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所以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将通过具体问题飞指引,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发现、归纳的过程中感悟知识间的联系,理解用字母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2、理解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培养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求字母值的过程,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根据所学内容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知识教育。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会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学难点: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的取值是有一定的范围的。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教案3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会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根据字母所取值口头求简单的式子的值。

  3、知道字母所表示的不同取值范围。

  4、感受数学的简约美。

  教学重点:

  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失物招领

  王东同学于10月22日下午放学的时候,在学校门口拾到N元人民币,请失主到学校大队部张老师处认领。

  少先队大队部

  10月22日

  师:想一想这则启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为什么用字母N表示,怎么不用具体的数来表示?你认为会是多少钱?

  师:在这里如果不用字母N来表示,还可以用哪些字母来表示?

  师:(小结)可以用任意一个字母来表示某些数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意图: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上课伊始,设计失物招领情境,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提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猜年龄

  1、游戏引入

  (1)学生猜老师年龄。

  提问:老师今年多少岁呢?

  (2)老师猜学生年龄。

  师:我想你们大多数是11岁吧,对吗?

  师:我们就以大多数同学年龄11岁为标准。老师比你们大25岁,老师今年多少岁?

  (设计意图:我将教材中小红与爸爸的年龄关系用学生与老师的年龄关系取代,从猜老师的年龄入手。这样加工教材,使教学素材更贴近教学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素材中理解抽象的含有字母的式子。)

  师:你是怎么想的?

  提问:当你们12岁、13岁的时候,老师各是多少岁呢?

  提问:从这些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学生年龄加上25就是老师的年龄。)

  2、探索表示方法。

  提问:当你们14岁、15岁、16岁一直到50岁时候,老师各是多少岁呢?请写出来。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写到不愿再写,然后启发学生: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式子就能表示出老师的年龄?(小组同学讨论)

  (设计意图:老师的年龄,放手让学生写到不愿再写,让生在这一数学活动中引发思考,促使学生产生自我改造原有认知结构的契机。)

  结合讨论汇报情况,适时板书。

  方法(1)学生的年龄+25岁=老师的年龄

  方法(2)a+25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 见。

  3、揭示课题。

  师:用a+25这个实在来表示老师的年龄确实简便,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的问题。(板书课题)

  4、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的取值范围要符合生活实际。

  师:当a=40的时候,把A=40这个数值代入这个式子,就是老师的年龄。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设想一下,你们多少岁时,老师多少岁吗?

  生(1) a=4时候,老师29岁。

  生(2) a=80岁时,老师105岁。

  生(3) a=150岁时,老师175岁。

  师:老师真想活到175岁,可是大家想想可能吗?

  师:老师在网上查找了资料,目前在世的最长寿的人是一名黎巴嫩名叫哈米达-穆索尔玛尼的妇女的个人文件表明她出生于1877年,今年已经128岁。从这个例中看来字母的取值也要符合生活实际。

  (设计意图:教学时可以更加灵活一些,目的是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完成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得出a+30表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然后再让学生代入求值,由一般到个别,进一步理解当a是一个具体的岁数时,a+30也是一个具体的岁数。从而通过正反两个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真正理解,a+30确实可以表示爸爸的年龄。)

  5、巩固提升。

  用M表示老师的年龄,你们的年龄怎么表示呢? 并说说你的想法。

  活动(二)数小手

  6、创设情境,引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倍数关系的量。

  (接着上面练习)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同意的请双手举起。

  数一数:同意他的观点的有几人。

  算一算:举起的小手有多少只。

  7、自主探究新知。

  想一想:如果同意他的观点的有35人、40人、50人呢?你能不能像前面一样根据他们的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举起的手的只数?并说说为什么?(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小结)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其中一个数量,非常简便。

  (设计意图:我将教材中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举起的小手有多少只?来取代,使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倍数关系的量这个新知导入自然,且省时。同时以练习的形式放手让他们学习,体现新课标的扶放结合理念。)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一)我们从大门出发要走多少米才到达游乐场?

  (二)游乐场里有:碰碰车(每次 a元)、云霄飞车(每次 b元)、过山车(每次 c元)都是非常好玩的游戏,说说自己想玩什么,想玩几次,共花多少钱?

  (三)让我们再到欢乐岛去看看吧,我们已经到达了欢乐岛,回头看看,我们已经走了多远的路程?

  (四)再看看,从广场出发去游乐园和智慧屋谁远?远多少?

  (五)欢乐岛里有一首儿歌,让我们一起念,一起去感受童年的快乐好吗?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设计意图:第(1)(4)题:是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来解题,逐渐内化新知。第(5)题:是引发学生的思维在具体和抽象之间穿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同时是让学生体会数学是可以带来快乐的。)

  四、总结

  师:同学们, 玩得开心吗?

  师:这节课所学的就是课本里面47、48页的内容,同学们看看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扩展

  下面有三个式子,课后想想y表示什么数?下节课再来交流汇报。

  5+y=100

  5+y<100

  5+y

  (设计意图:1、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形成研究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体验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能力,放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用坐标表示*移》说课稿3篇(扩展8)

——数学下册说课稿:*移与旋转 (菁选2篇)

数学下册说课稿:*移与旋转1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中“*移与旋转”一节。

  一、说新课程理念:

  数学课程致力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唱好活动这台戏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感触很大,它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习“图形与几何”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面图形,在讨论简单物体的性质、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学生利用方格纸数出*移的距离。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实践操作法

  建构主义学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四、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我采取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策略和观察与分析两种方法,这节课设计了如下十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新知。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为了吸引学生兴趣,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课件出示游乐场图片揭示*移和旋转的现象。

  2、多媒体辅助,再次感受*移和旋转,体验本质特点。

  (多媒体演示)请大家仔细观察,判断哪些运动现象是*移?讲述:刚才大家找出了许多*移的现象,看来*移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小朋友回忆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也是*移的?

  3、分类。

  你能把这些游乐项目,按他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为什么?

  4、揭题。

  刚才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运动,你们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旋转)像这样的运动方式呢?(*移)

  5、举例。

  除了游乐园和我们的玩具世界中有*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是*移和旋转的现象?

  6、实践体验,培养直观区别两种运动现象的能力。

  请同学们试做动作,你能做一个动作来表示*移和旋转吗?请同学站起来做个表示*移的动作,再做个表示旋转的动作。(鼓励做的好的同学)通过观察移动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中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移动路线,形成对*移概念初步的体验。

  7、语言概括: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的运动是*移?怎样的运动是旋转?(沿着直线移动——绕着一个点转动)

  8、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移和旋转。

  师:看来同学们对*移和旋转现象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把*移的现象表示在纸上又该怎么做呢?

  师:现在我们就和蓝猫、淘气一起去智慧岛研究*移。(出示课件)与讲述同步。瞧!这就是智慧岛,我们的船港口出发了。

  师:我们的船在做什么运动?朝哪个方向*移?那怎么样才知道船*移了多远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出示格子图)请大家数一数我们的船从出发向左*移了多少个格子。生:争论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来数一数,1、2、3、4、5船重合的,没有?能不能只数他们中间的格子?6、7。答对了,我们的船向左*移了7格。

  师:就在我们到达智慧岛的时候,我们的两位朋友发生了争论,怎么回事?想知道吗?

  生:在同一条船上的淘气和蓝猫都说自己刚才走的路要比对方远一点。

  师:同学们1你们评评理,究竟谁说的对?谁经过的路长一些?提问: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谁说的对?我们这样,请1、2两组数蓝猫,3、4两组数淘气(课件同步出现两次)集体交流,你们数的各是多少格?

  师:都是7格,他们向左*移的距离是一样的。将具体船模变为抽象的几何图形,在图形中线段的连接点上画上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都在船上的不同位置,有各种颜色,请大家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颜色的点,选好了吗?

  师:请同学们自己选择点,每位同学观察自己选的点,数一数你观察的点向左*移了几格。(多媒体演示移动情况)同时让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发现。

  小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左*移了7个格,点*移的格数正好是我们的船*移格数。你们说呢?生:回答

  师:既然一样,那么我们今后要数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移了几格,可以巧妙的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观察点,只要数清了点*移的格数,就很快地确定图形*移的格数。

  9、情境练习,启智培能。

  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我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再创设房子会搬家的情境,让学生都参与数一数的练习。

  师:现在,蓝猫的好朋友恐龙大哥,最近搬到新家了,他遇见头痛的事,需要小朋友来帮忙,你们愿意吗?生:回答

  师:他想把房子安在离大树向上*移5格的位置且向右*移7格房子靠近石头边的位置,都找好了,不知道对不对,大家来帮忙参谋一下。生:回答

  师:如果建议房子分别安在这两个位置,向什么方向*移多少格呢?生:回答

  师:是这样吗?演示。瞧!蓝猫送我们一颗智慧星,答对了

  10、课堂小结: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五、说媒体运用和板书设计

  媒体运用:在初步感知新知环节运用多媒体出示游乐场图片,在再次感受*移和旋转环节,运用媒体辅助,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移,哪些是旋转。举例生活中*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在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移和旋转环节,运用多媒体呈现去智慧岛船移动现象,创设房子会搬家的情境,都运用到多媒体。

  板书设计:本课运用了直观比较的形式设计板书,简单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

  *移与旋转

  旋转现象*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方向不变

数学下册说课稿:*移与旋转2

  说教材

  《*移与旋转》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移和旋转。

  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移与旋转现象,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移的格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图上*移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移与旋转现象。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格数。

  说教学用具

  课件、动画视频、图片、操作卡片。

  说教学策略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环境教学,主要的教学策略有: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动手实践,拓展应用;运用媒体,整合资源;自主小结,体验成功。

  说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移和旋转的概念。

  说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游乐园项目的*移和旋转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游乐园项目运动方式揭示*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通过谈话“游乐园“,了解学生对游乐园的熟悉程度,出示图片认识各种游乐项目,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游乐园,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声音、表情表现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并引导学生尝试把运动方式起名,了解*移和旋转,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移和旋转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再次回到游乐项目的卡片中,将学生带入游乐园的情境中,然后就问学生: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我再创设体验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卡片以及学生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探究发展*移的特征,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身边有关*移和旋转的例子,同时将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区分,在比较中体会*移和旋转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移与旋转,我设计了小练习(1)(2),内化新知。

  三、解释拓展,灵活运用*移与旋转解决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且,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只有借助多感官的参与学习才能更好的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在这一环节教学后进行的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经过了前三环节的教学,许多学生已经感觉疲惫,不免注意力有所下降。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移和旋转的手工,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课堂后半段时间学习更加有效。

  首先,我让学生观看新闻视频黄河博物馆*移搬家,让学生感受*移的力量,自由表达其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出示操作学具,合作探究小猫怎样才能吃到小鱼和老鼠?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让学生都参与数一数的练习。通过想一想,试一试,小组合作探究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格数的不同方法。最后通过与学生一起利用*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创编舞蹈,再次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受*移和旋转。

  四、课堂小结

  与学生交流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感受?

  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改变过去由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说板书设计

  本课运用了直观比较的形式设计板书,简单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

  *移与旋转

  *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

  *移现象: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

  旋转:物体围绕着某一点(一个中心)移动。

  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用坐标表示*移》说课稿3篇(扩展9)

——表示感谢的话用英文怎么说 (菁选2篇)

表示感谢的话用英文怎么说1

  Thanks a million. I really appreciate it.

  万分感谢,真的是帮了我大忙啦。

  I really appreciate what you’ve done for me these days.

  我真的很感激这些天来你对我的帮助。

  It’s very kind of you to help me.

  你能帮助我真是太好了。

  I really don’t know what I would have done without your help.

  真不知道没有你的帮助我该怎么办。

  I do appreciate your timely help.我的确很感激您的及时帮助。

  As soon as I opened your package, I felt that I must sit right down and tell you.

  一打开您寄来的包裹,就觉得应该立即写信致谢。

  At the outset, I want to thank you for your kindneto me and for your compliments.

  首先,我要感谢您对我的友和问候。

  Believe me, I am truly grateful for.

  我确实真诚地感谢你.

  Expected gifts are a pleasure to receive, but unexpected remembrances are an even greater joy.

  园意中之礼物果然可喜,而意外中之礼物更使人喜出望外。

  I do appreciate your timely help.

  我的确很感激您的及时帮助。

  I really can’t thank you enough for the invitation.

  我对您的邀请真是感激不荆

  I really can’t thank you enough.

  我对您真是感激不荆

  I really don’t know how a can thank you enough.

  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才好。晚安短信.

  .oh100.com I should like to expremy appreciation.

  我谨表示我的谢意。

  I should like to expremy gratitude for your kidness.

  我向您对我的好意表示感谢。

  I should like to say how grateful i am.

  我谨表示我深切的谢意。

  It was good (fine)(charming)(thoughtful)of you.

  承蒙好意(美意)(盛情)(关心)

  It was nice(characteristically thoughtful) (more than kind) of you.

  承蒙好意(特别关心)(十二分好意)

  Thank you for doing so much to make my trip to New York interesting (pleasant)(resultful).

  为了使我去纽约的旅游有趣(愉快)(大有收获),您做了许多事,特此致谢.

  Thank you for one of the most enjoyable visits we have had in many months.

  在您处的参观访问,是我们几个月中最愉快的一次。谨向您表示感谢。

表示感谢的话用英文怎么说2

  多亏了您……

  Thanks to you, I finished the work quickly.

  (多亏了您, 工作很快完成了。)

  I’m happy to help.

  (我很高兴能帮上忙。)

  Thanks to your help, ...

  Due to your help, ...

  due to ... “因为……”。

  Because of your help, ...

  because of ... “ 由于……的原因”。

  这可帮了大忙了。

  I came in early today to finish checking inventory.

  (我今天早来是为了把存货清点完。)

  Thanks. That helps a lot.

  (谢谢,这可帮了大忙了。)

  inventory “存货”。

  对已经做完的事情可以这么说。

  That makes a big difference.

  (真是大不一样啊。)

  That’s a big help.

  你能这样做真是太好了。

  I’ll extend your deadline two weeks.

  (截止日期我给你们延长两星期吧。)

  That’ll be a big help.

  (你能这样做真是太好了。)

  deadline指“截止日期”、 “最后期限”。

  That’ll是That will的缩略形式。即将得到对方帮助时可以这么说。

  That’ll help a lot.

  I’d be very happy if you did.

  (您要是这样做, 我很高兴。)

  That would be a great help.

  That will make a positive difference.

  make a difference “产生不同结果”。positive“好的”、 “积极的”。

  That will certainly help.

  (真的是太好了。)

  进一步强调的.说法。

  要是这样, 谢谢了。

  Could I get you a cup of coffee?

  (我给您拿一杯咖啡, 好吗?)

  I’d appreciate it if you would.

  (要是这样, 谢谢了。)


《用坐标表示*移》说课稿3篇(扩展10)

——用线条表现说课稿

用线条表现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我们每个人天天都在和“线条”打交道,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线条的意味和灵活运用线条进行基本的造型活动,我们设计了本课的知识内容,从丰富生动的感受和体验入手,引导学生不要把线条当作被记录形象的手段,而是把它看作极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主动地、创造性的组织和运用,以表现和塑造充满生命力的鲜活形象。

  二、 结合新教学大纲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体会,线条不同的形态、质感及组合形式,会产生迥然不同的表现效果。

  2、能用语言表述经典艺术作品中画家是如何运用线条来表现事物特征的。

  3、提高对美术基本语言的感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⒈欣赏、理解不同形态、不同质感、不同组合规律的线条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⒉初步了解线条和“有感觉”地使用线条。

  四、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点介绍:

  1、图片引入(多媒体展示)通过欣赏这些图片我们知道每个人天天都在和“线条”打交道,引出课题:线条是人类最古老最简洁的造型语言,人的视线会将线条的形式感和事物的性能、性质结合起来,从而产生种种联想。线条起着限定形状、表现质地、再现物象、传达情绪等作用,它很早就被人类用来表现自己眼睛看到的真实物象以及头脑中的种种臆想。

  线是基本的视觉传达和交流的手段之一,在原始美术、儿童美术和民间美术中运用非常广泛。

  2、知识点(课件出示)

  ① 线的主要性质是长度,具有方向感和运动感。

  ② 线有强弱、轻重、柔韧、刚直、*稳、跃动、粗涩、纤秀等特征。

  3、从不同角度看线条

  ①从生活中观察线条

  观赏图片引领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中的物象所具有的线感:盘旋的梯田、舞动的中国龙、坚韧刚强的树枝、鸟巢水立方的建筑之美、夜色的灯光、物体的轮廓等等,都曾给我们启迪。

  ②从古诗词中感受线条

  孟郊的《游子吟》 贺知章的《咏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李煜的《乌夜啼》 王维的《使至塞上》

  无言独上西楼,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月如钩,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表现亲情的《游子吟》中画者再现了儿子临行前母亲在灯下缝制衣服的景象;表现植物的《咏柳》中依据诗句画出了春天欣欣向荣的祥和景色;表现景色的《使至塞上》诗句中画出了日落月圆的景象;《乌夜啼》中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之感

  ③从音乐中感受线条

  在这首莱茵河的《无垠水*线》中你能否听感受到那淙淙流水的雅致,那竖琴*稳的音阶,有如滑翔在白云之上,追着那道永不消失的天际线。

  如果我们试着将表达不同情感的音乐曲调,用相同的线来加以记录的话,我们会发现随着音乐的节奏、韵律、音色、音量的变化,线的粗细、曲直、强弱及所进行的速度、运笔的力度等均是不相同的。

  4、 艺术家从生活中获得灵感画出了形态各异,丰富多变的线条(课件出示图片)

  5、 中国画描对西方美术的影响

  中国画线描追求自然效果,崇尚线条与物象的自然融合,线条用笔的起乘转合、抑扬顿挫、干湿浓淡等变化,饱含着深厚的中国美术文化底蕴。法国画家马蒂斯曾潜心研究过中国的线描,并用笔仿中国线描技法过不少作品,笔墨间中国绘画特色浓郁。

  6、 线条是抽象思维结合形象视为的"产物,对线条必须有所侧重,加工和变形。

  7、 线的形态、色彩、质感以及线的组合形式都直接决定了线的表现效果。分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线条表现手的不同触感(课件出示)

  8、 分小组交流 练习将你对线的感受,把下列词语填在括号中,稳重的、狂躁的、温和的、纤细的、粗犷的、漫无目的的。(课件出示)

  9、 在音乐声中练习绘画

  学习活动:画两组抽象线条,尽量恰当地表现出自己欢乐、愤怒轻松、紧张、的心情。

  学生练习作画过程当中,教师巡视指导。

  点评:所有作品展示,大家给予点评,教师对于好的作品给予表扬,其他作品给予鼓励。

  10、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欣赏以及了解我们知道了绘画中的线条是有思想、有情感、充满表现力。

推荐访问:坐标 说课稿 用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说课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