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3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3-01 09:5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除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外,学生理解其内容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第一段的绘画理论。鉴于绘画理论并非语文课探究的主体,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3篇(范例推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除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外,学生理解其内容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第一段的绘画理论。鉴于绘画理论并非语文课探究的主体,所以从简处理。这节课采用了以小组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挥其各自的知识特长,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便使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人物个性,把握文章情感,体会文章散而不乱、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掌握“蹑、遗、妄、实、少、斫、与”等重点实词和“诸、然、所以”等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了解文与可的为人以及他与苏轼之间深厚情感。

  3.感受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二、师生合作,研读文章第三段

  1.学生齐读第三段。

  2.师生共同疏通句意。

  强调“没、曝、废、载、畴昔、见”等重点实词的释义。

  3.品味苏轼和文与可的情感。

  苏轼与文与可感情如何?(亲厚)

  三、小组合作,研读文章第二段

  1.请学生读第二段。

  2.小组合作,研读第二段。

  (1)疏通字词,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

  特殊句式:①初不自贵重。②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重点字词:蹑、诸、以为、口实、遗、拟、妄、实、寻、许、辩、发。

  (2)合作探究本段写了苏轼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每件事所反映的文与可的特点及其与苏轼关系。

  三件事。

  第一件:文与可“淡泊”“率性”“狂放”“洒脱”,两人是关系很好的朋友。

  第二件:文与可“温和”“厚道”“风趣”,两人不是一般朋友,而是亲密的挚友。

  第三件:文与可是个清廉的太守,两人是心有灵犀的知己。

  (3)探究第二段与第三段的关系。

  明确:欢乐之事和苏轼最后的失声痛哭进行对比,以乐衬哀,倍增其哀。

  3.小结本段内容。

  四、研读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小组合作,疏通句意。

  特殊句式:庖丁,解牛者也。

  重点字词:蜩腹蛇蚹、乃、熟、振、少、所以、然、*居、斫、与、斯。

  3.师生合作,研读第一段。

  (1)朗读第一层,探讨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关系,理解“胸有成竹”的绘画技法。

  (2)朗读第二层,探讨苏轼对此绘画技法的认识和体悟。

  (3)朗读第三层,探讨苏子由对文与可的评价。

  4.小结本段内容。

  五、课堂小结

  归纳情感线索,引领学生体会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厚情感,感受苏轼文章“信笔挥洒,姿态横生”和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六、随堂小测

  七、布置作业

  课下诵读文章两遍,巩固文言知识,体会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厚情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难点: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二、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 ) 近语士大夫( ) 萃( ) 寒梢( )

  笔砚( ) 斤斧何曾赦箨龙( ) 喷饭( )

  畴昔( )

  四、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 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五、知识积累

  (1)、重点掌握词语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2、投诸地而骂

  3、以为口实

  4、而读书者与之

  5、余因而实之

  6、月落庭空影许长

  7、近语士大夫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2)、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与可没与陈州

  2、少纵即逝矣

  3、初不自贵重

  4、月落庭空影许长

  5、废卷而哭失声

  6、吾将以为袜

  7、发函得诗

  8、而读书者与之

  9、以书遗余曰

  (3)词类活用现象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余因而实之

  3、与可厌之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5、初不自贵重

  (4)虚词

  为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余为徐州

  4、而予以为有道者

  5、吾将以为袜

  乃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乃见其所欲画者

  其

  1、乃见其所欲画者

  2、岂独得其意

  3、而予亦悔其随之

  4、以追其所见

  5、其所以然

  6、岂独得其意

  然

  1、自视了然

  2、予不能然也

  3、然二百五十匹绢

  以

  1、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2、与可以书遗予曰

  3、吾将以为袜

  之

  1、竹之始生

  2、一寸之萌耳

  3、生而有之也

  4、临事忽丧之

  5、士大夫传之

  6、而读书者与之

  (5)文言句式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足相蹑于其门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6、吾将以为袜

  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0、轮扁,斫轮者也

  11、岂复有竹乎:

  12、世岂有万尺竹哉?

  (6)难句翻译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6、袜材当萃于子矣。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六、问题探讨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明确:

  1、文体,杂文;

  2、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无拘率直的人;

  3、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七、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到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才能与己有益。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3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难点: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二、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 ) 近语士大夫( ) 萃( ) 寒梢( )

  笔砚( ) 斤斧何曾赦箨龙( ) 喷饭( )

  畴昔( )

  四、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 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五、知识积累

  (1)、重点掌握词语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2、投诸地而骂

  3、以为口实

  4、而读书者与之

  5、余因而实之

  6、月落庭空影许长

  7、近语士大夫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2)、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与可没与陈州

  2、少纵即逝矣

  3、初不自贵重

  4、月落庭空影许长

  5、废卷而哭失声

  6、吾将以为袜

  7、发函得诗

  8、而读书者与之

  9、以书遗余曰

  (3)词类活用现象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余因而实之

  3、与可厌之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5、初不自贵重

  (4)虚词

  为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余为徐州

  4、而予以为有道者

  5、吾将以为袜

  乃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乃见其所欲画者

  其 1、乃见其所欲画者

  2、岂独得其意

  3、而予亦悔其随之

  4、以追其所见

  5、其所以然

  6、岂独得其意

  然 1、自视了然

  2、予不能然也

  3、然二百五十匹绢

  以 1、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2、与可以书遗予曰

  3、吾将以为袜

  之 1、竹之始生

  2、一寸之萌耳

  3、生而有之也

  4、临事忽丧之

  5、士大夫传之

  6、而读书者与之

  (5)文言句式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足相蹑于其门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6、吾将以为袜

  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0、轮扁,斫轮者也

  11、岂复有竹乎:

  12、世岂有万尺竹哉?

  (6)难句翻译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5、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6、袜材当萃于子矣。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六、问题探讨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明确:

  1、文体,杂文;

  2、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无拘率直的人;

  3、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七、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到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才能与己有益。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答案3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答案1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 轼

  竹之始生,一寸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①,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 既 心 识 其 所 以 然 而 不 能 然 者 内 外 不一 心 手 不 相 应 不 学 之 过 也 故 凡 有 见 于 中 而 操 之 不 熟 者 * 居 自 视 了 然 而 临 事 忽 焉 丧 之 岂 独 竹 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②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③。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注释】①蜩(tiáo)腹蛇蚹(fù):蝉腹上的横纹,蛇腹上的横鳞。竹初生时为笋,其状似蜩腹蛇蚹。②扫取:画得。③箨(tuò)龙:笋。

  16.文中划线部分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B.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C.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D.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读书者与之 与:赞同 B.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C.苏子辩矣 辩:辩驳 D.废卷而哭失声 废:放下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画者乃节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赂秦而力亏

  C.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予为徐州

  耳得之而为声

  D.因为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余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引述了文与可的一大段画论。作者意在通过对文与可绘画理论的推崇来表达自己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

  B.文中写到“袜材萃于子”“万尺竹之辩”“太守馋笋”等,这些调侃打趣戏笑,恰好反映了作者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C.文中叙写文与可拒人求画、以绢为袜和转荐他人之事,表现了文与可的淡泊率真。作者是在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

  D.本文为悼念亡友之作,可第二段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更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

  参考答案:

  16.D 17.C 18.A 19.C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原文、翻译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原文、翻译1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作者:苏轼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翻译: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他的经验)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注释:

  ①萌:嫩芽。

  ②蜩(tiáo)腹:蝉的肚皮。蛇蚶:蛇腹下的横鳞。

  ③遂:完成。

  ④庖丁:厨师。《庄子·养生》说:庖丁解牛的技艺高妙,因为他能洞悉牛的骨骼肌理,运刀自如,十九年解了数千只牛,其刀刃还同新磨的一样,毫无损伤。文惠君听了庖丁的介绍后,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⑤轮扁(piān),斫(zhuó)轮者也:《庄子·天道》载: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轮,轮扁停下工具,说桓公所读的书都是古人的糟粕,桓公责问其由。轮扁说:臣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却无法用口传授给别人。斫:雕斫。

  ⑥缣素:供书画用的白色细绢。

  ⑦墨竹一派:善画墨竹的人,指。

  ⑧袜材当萃于子矣:谓求画的细绢当聚集到你处。

  ⑨鹅溪:在今四川盐亭县西北,附近产名绢,称鹅溪绢,宋人多用以作书画材料。

  ⑩箨(tuò)龙:指竹笋。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湖州:今浙江吴兴,时苏轼任湖州知州。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建安七年,曹操军过浚仪,遣使以太牢祀旧友桥玄。祀文说:“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苏轼以此典比喻自己与文与可的情谊笃厚。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3篇(扩展4)

——《竹影》教学设计10篇

《竹影》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初步了解*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思考,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了解一些*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方法导航

  1、本文可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觉得上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3、本文充满了童趣,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二、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3、体会*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三、教具学具准备

  *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四、教与学师生互动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童年唱着快乐的歌儿离我们远去了,那一段段往事常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童年时我们常和儿时的伙伴玩各种有趣的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你是否想到这也是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呢?

  今天,让我们一块来欣赏丰子恺先生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画”——《竹影》。

  (二)整体感知

  学生先轻声朗读课文,再思考:课文题为"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然后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

  本文叙述了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几个少年在水泥地上做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从中引出对*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关于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后曾任*美术家协会*、上海*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多以儿童为画面的主人公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2、关于文中生、难字词的音、义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读,查找工具书,小组内相互讨论补充、订正等方式得出满意答案。

  (1)、读音

  惬(qiè)意水门汀(tīng)蘸(zhàn)口头禅(chán)参(cēn)差(cī)不齐

  (2)、词义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又引申为有差别、不一致

  2、品味赏析,体验童趣

  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1)、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为什么?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明确:

  (1)、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2)、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教师可当堂出示同一题材的两种画,理解“西洋画像照相,*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了解*画跟西洋画的不同。

  明确:

  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一)课堂小结启示

  这部分内容由多个学生谈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而有的收获启示,然后老师归纳补充,得出满意的答案。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而且更要善于创造美。这样,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拥有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五)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朱光潜先生说:“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个人,这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每人说一句话!

  明确:

  要画出竹的美的姿态,活的神气。

  要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

  要注意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

  2、课外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关于竹的诗文:

  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郑板桥题画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白居易《池上竹下作》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苏轼《文与可谷偃竹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五、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画家、散文家)

  晚饭后,“我”和弟弟到屋后的院子乘凉。

  内容在游戏中爸爸引导我们走进艺术殿堂。

  夜深人散,“我”欣赏竹画,心底升起对*画的由衷爱意。

  中心: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竹影》教学设计2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惬qiè意 水门汀tīng 徘pái徊huái 参cēn差cī

  点拨:注意多音字“参”“差”的读音。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2)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

  二、重点句子

  1.*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

  2.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

  三、文学(文体)常识

  《竹影》选自《丰子恺文集》,作者丰子恺,原名丰润,现代画家、散文家(称谓)。

  全文以“竹影”为线索,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画的艺术体验。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是要培养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P128注释1 丰子恺,原名丰润,画家、散文家

  1. 重点段:P131 第5-6段

  (1)竹子难画在哪里?(第5段)(2)西洋画像照相,*画像符号。(比喻)

  说明:*画重写意(神似),西洋画重写实(形似)。

  2.记叙线索:孩子兴趣转移(看人影—画竹影)

  3.爸爸的角色:艺术领路人,寓教于乐

《竹影》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渎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简介丰子恺。

  二、 小组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为了写游戏,还是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或者还有别的目的?

  3、你认为文中“父亲”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吗?

  4、你有过夹杂这艺术因素的童年游戏吗?与作者相比,你的遭遇如何?

  三、 课堂交流

  1、概括本文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了一则童年游戏,它还包括在游戏中萌生艺术的兴趣,以及大人对这种兴趣的呵护。

  2、本文在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时,处理得十分自然,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艺术的游戏的关系确实很微妙,若刻意为之,便会弄巧成拙,索然寡味。(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点*画理方面的知识。)

  3、“父亲”这个角色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很高明的父亲,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4、第4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慨,不要扯得太远,要紧扣课文。

  四、 语言品析

  让学生找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句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以写促读是本设计的特点。很多同学都会有过在游戏中蕴涵艺术因子的童年游戏,读完本文以后,来一段仿写,必然有助于本文的理解与学习,如将自己的习作与课文比较,还可能引发一些思索。

  教学步骤:

  一、 课前仿写

  预习作业:模仿本文,写一段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如实在没有类似的经历,则从本文中自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阅读以后的感受。

  二、 交流、对比

  1、全班齐读本文。

  2、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

  3、对比评价。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将学生习作和课文一起作比较,并进行评价。

  4、总结得失。

  三、 畅谈感受

  1、有了同题材的写作体验,再认真研读本文,畅谈自己的感受。可让那些展示了自己习作的同学多谈谈,他们的体会更深切。

  2、教师小结。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学做研究性学习卡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在叙写童稚童趣中,夹杂了许多*画理和西洋画理方面的知识,围绕这一难点,做一点研究性学习,既能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又能促进课文的学习。

  教学步骤:

  一、分组研究。以5—7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去图书馆、书店,找美术老师、上网等途径,围绕以下问题,收集资料,并做简单的研究:

  搜集资料:

  1、 丰子恺生*资料。

  2、 *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3、 齐白石的花鸟画2—3幅、徐悲鸿的骏马图1幅。

  4、 郑板桥、吴昌硕的竹画各1幅。

  5、 有关*画和西洋画的比较常识。

  问题研究:

  1、 *画和西洋画的主要区别。

  2、 *画的精髓是什么,请结合以上画家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研究成果展示。

  三、课文研究

  1、 作者是如何借画竹影的游戏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

  2、 文章最精彩的描写在那里?(不强调标准答案)

  3、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资料整合*台]

  课文扩读材料

  童趣(摘自网上)

  留白

  儿子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每天趴在桌前不停地画,花、鸟、虫、鱼无所不通。向来抱着“给儿子一个快乐童年”的观念,我对周围人建议儿子进美术班接受早期培养的劝说无动于衷,由着他在纸上放马驰骋,自由想象。

  儿子有段时期迷恋画十二生肖,并且喜欢对我们进行提问。这下麻烦来了,因为纸面上十二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似是而非,让人难以辨别。好在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儿子画的老虎无论象猫还是象鼠,额头上无一例外地标着个“王”字。掌握了这一决窍,每次提问,我都踊跃回答,抢先将老虎说出,赢得儿子一个赞许的微笑,剩下的难题留给老公。

  儿子对太阳有个贴切的比喻:太阳象个小刺猬。理由是太阳发出的光线看上去象刺猬身上的刺。这比喻令我大跌眼镜。晴朗的日子看天,想起儿子绝妙的比喻,不由对着那只刺猬发笑。

  儿子对说谎的人深恶痛绝。一次全家到公园玩,老公陪儿子玩“海陆空”游戏。管理员对老主顾实行优惠政策,老公假称自己也是老主顾。儿子听了大叫“爸爸说谎变长鼻子!”

  某一日老公到幼儿园接儿子,骑车走在路上,夕阳西照,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儿子忽然对着影子大喊:“瞧,爸爸的鼻子变长了!”这一发现让儿子重新记起老公在公园的恶行,恍然得出结论:原来说谎的人鼻子真的会慢慢变长呀。我和老公无语。儿子坐在车背后,诗兴大发:小孩子说谎,大了变长鼻子;大人说谎,老了变长鼻子;老人说谎,死了变大象。最后一句出人意料,无限的诗意在里面。儿子的文学“才能”初露倪端。我听了感慨万千:有儿如此,夫复何求?

  使用建议:选文与课文皆取材于童真童趣,然立足点正好相反,所揭示的话题也同中有异。若将两篇文章以及同学自己的某些童年经历放在一起,仔细探究,定然会发现一些有趣而又深刻的道理。

《竹影》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初步了解*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2、体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教学难点:体会*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漫画作品、*画、西洋画

  教学时数:1课时

  自学内容:

  1、查找作者简介。

  2、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3、了解课文内容,画出你喜欢的语句。

  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展示丰子恺的两幅漫画,并配以作者的话。)今天我们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竹影》。(同时板书出课题)..

  B、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

  C、检查预习

  给下列生字注音:惬意水门汀参差不齐撇蘸口头禅

  D、自由朗读课文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然后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

  E、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1、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2、看到孩子们在水门汀上描竹影的时候,父亲有没有责备孩子们把地板弄脏?父亲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父亲和“我们”一起描竹影,还给“我们”讲*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西洋画像照相,*画像符号。

  F、拓展欣赏

  通过爸爸对*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1)*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画重神似、神韵;

  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展示几幅*画和西洋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中西文艺的不同,并由学生合作赏析*画和西洋画的一些不同画法)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4)*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拓展延伸: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比如过家家、女生喜欢布娃娃等,再回到丰子恺的漫画,“瞻瞻底车——脚踏车”;“建筑的起源”,在儿童的游戏中蕴含着文化艺术。

  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发散延伸:

  看几幅漫画,请学生来为画配上文字。

  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最具有*特色的传统文艺,比较一下中西文化的区别。

  教学反思:

  在设计课堂时,我希望以尽量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作者的深刻内涵。所以在课前我做了很多准备。首先关于作者丰子恺,这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和文学家,所以对他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在网上我下载了关于丰子恺的生*资料,以及他有代表性的几幅漫画,希望给学生一个直观的体验。

  特别是课文中关于中西绘画的区别,我精心的准备了几幅*山水画和西洋油画,通过分组的讨论的方式,对比分析。为的是学生能够在对比过程中学会欣赏,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发散延伸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看几幅漫画,请学生来为画配上文字。这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内容精彩纷呈,让我惊讶于学生的思维。

《竹影》教学设计5

  创意说明:

  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渎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简介丰子恺。

  二、小组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为了写游戏,还是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或者还有别的目的?

  3、你认为文中“父亲”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吗?

  4、你有过夹杂这艺术因素的童年游戏吗?与作者相比,你的遭遇如何?

  三、课堂交流

  1、概括本文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了一则童年游戏,它还包括在游戏中萌生艺术的兴趣,以及大人对这种兴趣的呵护。

  2、本文在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时,处理得十分自然,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艺术的游戏的关系确实很微妙,若刻意为之,便会弄巧成拙,索然寡味。(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点*画理方面的知识。)

  3、“父亲”这个角色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很高明的父亲,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4、第4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慨,不要扯得太远,要紧扣课文。

  四、语言品析

  让学生找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句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以写促读是本设计的特点。很多同学都会有过在游戏中蕴涵艺术因子的童年游戏,读完本文以后,来一段仿写,必然有助于本文的理解与学习,如将自己的习作与课文比较,还可能引发一些思索。

  教学步骤:

  一、课前仿写

  预习作业:模仿本文,写一段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如实在没有类似的经历,则从本文中自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阅读以后的感受。

  二、交流、对比

  1、全班齐读本文。

  2、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

  3、对比评价。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将学生习作和课文一起作比较,并进行评价。

  4、总结得失。

  三、畅谈感受

  1、有了同题材的写作体验,再认真研读本文,畅谈自己的感受。可让那些展示了自己习作的同学多谈谈,他们的体会更深切。

  2、教师小结。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学做研究性学习卡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在叙写童稚童趣中,夹杂了许多*画理和西洋画理方面的知识,围绕这一难点,做一点研究性学习,既能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又能促进课文的学习。

  教学步骤:

  一、分组研究。

  以5—7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去图书馆、书店,找美术老师、上网等途径,围绕以下问题,收集资料,并做简单的研究:

  搜集资料:

  1、丰子恺生*资料。丰子恺绘画资料。

  2、*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3、齐白石的花鸟画2—3幅、徐悲鸿的骏马图1幅。

  4、郑板桥、吴昌硕的竹画各1幅。

  5、有关*画和西洋画的比较常识。

  问题研究:

  1、*画和西洋画的主要区别。

  2、*画的精髓是什么,请结合以上画家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研究成果展示。

  三、课文研究

  1、作者是如何借画竹影的游戏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

  2、文章最精彩的描写在那里?(不强调标准答案)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竹影》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动而充满童趣的描写。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了解*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对艺术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

  1、文生动而充满童趣的描写。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了解*画和西洋画的不同。

  2、在文学中体会艺术的美,在艺术中体会文学的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讨论;比较阅读;提问;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看到的两幅漫画是“瞻瞻的车㈡脚踏车”;一幅是“瞻瞻的黄包车”。这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丰子恺先生曾说:“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们的世界的广大。”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更多留下的是像丰子恺漫画中童年的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的童年,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

  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竹影》。

  二、学生简介作者丰子恺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朗读新字词:

  qiè tīng cēn cī piě zhàn chán

  惬意 水门汀 参差不齐 撇 蘸 口头禅

  (过渡:生字同学们掌握得不错,我们还布置了大家朗读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认真的读了课文,那么我们一起来思考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2、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3、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在婆娑的竹影中,他们感受了到美。

  四、品味课文,体验趣与美

  1、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2、小伙伴和爸爸的谈话主要围绕哪两个方面来进行?你对这两个方面是怎么认识的?

  一方面:竹是否难画的问题;另一方面:画竹所用的颜料问题。

  五、欣赏

  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富有想象力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把我们带入了艺术的殿堂,让我们领略了*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爸爸和孩子们的谈话涉及*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几幅中外名画,讨论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师:明确了*画和西洋画的特点,那么,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刚才的图画,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深的领悟。 (重播图画)

  教师小结: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们感知了文章的内容、主旨;赏析了文章的语言;欣赏了*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魅力。文章中那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使我禁不住产生了联想。

  六、比较阅读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一篇文章,作者描述了自己童年时的许多有趣的事,文章的题目是──《童趣》,谁能说出《童趣》中讲述了几件有趣的事?

  学生答:将蚊子比作“群鹤舞于空中”、“鹤立云端”;“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们试着来比较一下本文与《童趣》的异同。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明确:

  相同点:1、都表现了童真、童趣。

  2、都富有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不同点:1、《童》是文言,选取几件事;《竹》是现代文,一件事。

  2、《童》注重想象、联想;《竹》注重审美。

  教师小结:比较阅读是一种阅读的方法,通过对两篇文章主旨、选材、语言、手法的比较,达到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希望同学们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并应用在*日的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七、拓展延伸

  感受了作家童年时的童真童趣,同学们,想一想你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

  让我们走进童年,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八、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艺术。

  我们要细心品味自己的生活,学会欣赏美。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想把罗丹的一句话送给大家:“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九、作业

  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写一篇短文,充分体现童趣。

《竹影》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整体感知课文,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B、了解*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C、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2、难点:理解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A、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B、预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C、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一)导语: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下面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m盼,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展现名人风采——作者介绍。

  (三)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二、正课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二)品味朗读,体验童趣:找出文中生动地表现了童趣的句子?用“我觉得……因为……”来组织自己的发言。

  (三)研读思考:为什么小伙伴们能发现这许多有趣的事情?

  (四)拓展欣赏,艺术熏陶:比较*画与西洋画的不同之处,领略各自的艺术魅力。

  (五)口语交流,人文培养: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捏泥人、造城堡、用花和柳条编花环等等,留心想想,你是否也进行着一种艺术创作,是否也有艺术的发现呢?(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六)说一说:用一句话归纳一下感受和收获

  三、教师小结:

  其实,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凡的`生活,用心体会处处有滋有味,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实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诚如罗丹所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四、结束语:

  愿大家童心永存,快乐充实每一天!(欣赏歌曲《童年》,赏画)

  五、作业布置:

  喜欢画画的,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擅长写作的,将童年生活写一篇文。

  爱好唱歌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词。懂得写诗的,把童年生活写一首诗。

《竹影》教学设计8

  【创意说明】

  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读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简介丰子恺。

  二、小组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为了写游戏,还是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或者还有别的目的?

  3、你认为文中父亲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吗?

  4、你有过夹杂艺术因素的童年的游戏吗?与作者相比,你的遭遇如何?

  三、课堂交流

  1、概括本文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了一则童年游戏,它还包括在游戏中萌生艺术的兴趣,以及大人对这种兴趣的呵护。

  2、本文在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时,处理得十分自然,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艺术与游戏的关系确实很微妙,若刻意为之,便会弄巧成拙,索然寡味。(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点*画理方面的知识。)

  3、父亲这个角色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很高明的父亲,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4、第4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慨,但不要扯得太远,要紧扣课文。

  四、语言品析

  让学生找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句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资料整合*台】

  课文扩读材料:

  童趣

  留白

  儿子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每天趴在桌前不停地画,花、鸟、虫、鱼无所不通。向来抱着给儿子一个快乐童年的观念,我对周围人建议儿子进美术班接受早期培养的劝说无动于衷,由着他在纸上放马驰骋,自由想象。

  儿子有段时期迷恋画十二生肖,并且喜欢对我们进行提问。这下麻烦来了,因为纸面上十二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似是而非,让人难以辨别。好在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儿子画的老虎无论像猫还是像鼠,额头上无一例外地标着个王字。掌握了这一诀窍,每次提问,我都踊跃回答,抢先将老虎说出,赢得儿子一个赞许的微笑,剩下的难题留给老公。

  儿子对大阳有个贴切的比喻:大阳像个小刺猬。理由是大阳发出的光线看上去像刺猬身上的刺。这比喻令我大跌眼镜,晴朗的日子看天,想起儿子绝妙的比喻,不由对着那只刺猫发笑。

  儿子对说谎的人深恶痛绝。一次全家到公目玩,老公陪儿子玩海陆空游戏。管理员对老主顾实行优惠政策,老公假称自己也是老主顾。儿子听了大叫:爸爸说谎变长鼻子!

  某一日老公到幼儿园接儿子,骑车走在路上,夕阳西照,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儿子忽然对着影子大喊:瞧,爸爸的鼻子变长了!这一发现让儿子重新记起老公在公园的恶行,恍然得出结论:原来说谎的人鼻子真的会慢慢变长呀。我和老公无语。儿子坐在车背后,诗兴大发:小孩子说谎,大了变长鼻子;大人说谎,老了变长鼻子;老人说谎,死了变大象。最后一句出人意料,无限的诗意在里面。儿子的文学才能初露端倪。我听了感慨万千:有儿如此,夫复何求?

  [使用建议]

  选文与课文皆取材于童真童趣,然立足点正好相反,所表示的话题也同中有异。若将两篇文章以及同学自己的某些童年经历放在一起仔细探究,定然会发现一些有趣而又深刻的道理。

《竹影》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初步了解*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2、体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教学难点:体会*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漫画作品、*画、西洋画

  教学时数:1课时

  自学内容:

  1、查找作者简介。

  2、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3、了解课文内容,画出你喜欢的语句。

  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展示丰子恺的两幅漫画,并配以作者的话。)今天我们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竹影》。(同时板书出课题)..

  B、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

  C、检查预习

  给下列生字注音:惬意水门汀参差不齐撇蘸口头禅

  D、自由朗读课文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然后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

  E、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1、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2、看到孩子们在水门汀上描竹影的时候,父亲有没有责备孩子们把地板弄脏?父亲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父亲和“我们”一起描竹影,还给“我们”讲*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西洋画像照相,*画像符号。

  F、拓展欣赏

  通过爸爸对*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1)*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画重神似、神韵;

  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展示几幅*画和西洋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中西文艺的不同,并由学生合作赏析*画和西洋画的一些不同画法)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4)*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拓展延伸: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比如过家家、女生喜欢布娃娃等,再回到丰子恺的漫画,“瞻瞻底车——脚踏车”;“建筑的起源”,在儿童的游戏中蕴含着文化艺术。

  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发散延伸:

  看几幅漫画,请学生来为画配上文字。

  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最具有*特色的传统文艺,比较一下中西文化的区别。

  教学反思:

  在设计课堂时,我希望以尽量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作者的深刻内涵。所以在课前我做了很多准备。首先关于作者丰子恺,这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和文学家,所以对他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在网上我下载了关于丰子恺的生*资料,以及他有代表性的几幅漫画,希望给学生一个直观的体验。

  特别是课文中关于中西绘画的区别,我精心的准备了几幅*山水画和西洋油画,通过分组的讨论的方式,对比分析。为的是学生能够在对比过程中学会欣赏,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发散延伸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看几幅漫画,请学生来为画配上文字。这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内容精彩纷呈,让我惊讶于学生的思维。

《竹影》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体味文章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人物描写。

  抓住语段要点,明白画竹的美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1分钟)

  用歌曲《丢手绢》引入“游戏”的话题,进而引出丰子恺的《竹影》。

  二、整体感知(5分钟)

  教师出示抢答题:⑴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参照“看竹影”这样的词语结构,写出其余三处情节。

  学生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教师归纳:看竹影——描竹影——论竹影——悟竹影。(亦可对应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品读描写(15分钟)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教师分配任务:1、3、5组女生——旁白;1、3、5组男生——华明;2,4,6组女生——“我”;2,4,6组男生——弟弟;爸爸——老师。

  教师出示问题:课文写“我 ”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 人影看竹影 , 充满童趣 , 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 , 并谈谈你的理解?(提示:描写既包括景物描写也包括人物描写)

  小组选择讨论的内容。教师进行干预,形成两组讨论景物描写,四组讨论人物描写(四组又分华明组、“我”组、弟弟组、爸爸组)

  小组进行讨论3分钟。小组进行黑板展示2分钟。

  教师在适当的地方进行点拨、归纳,提示学生注意:景物描写的艺术化、人物描写的动作、语言的童趣。

  四、略读文段(10分钟)

  教师导学:老师刚才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发现了 一 个问题,这些生动的描写都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后面还有四个自然段几乎没有涉及。尤其是5、6两个自然段都是爸爸的话语,介绍了画竹 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

  全班齐读第5、6段。

  教师出示问题:⑴第5自然段说的`是画竹之难,画竹难在何处?请在文段中找出核心句子。⑵第6自然段开头提出了问 题: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请就文章内容回答这一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五、当堂抽测(9分钟)

  1.教师口述抽测题目。附题目: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用带“竹影”一词的三字词写出四处情节。⑶五个生字词。

  2.学生完成题目,交换批改。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3篇(扩展5)

——画手教学设计3篇

画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仔细地观察,用写生的方法描绘出自己左手的一个动态造型。(了解)

  2、从描绘手的结构与不同动态造型中,提高写真造型能力,进一步理解手对于人的气质与神态的关系与重要作用,使所描绘的手传情达意。(练习)

  3、培养学生树立努力锻炼自己双手,让双手更灵巧,长大为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与财富的思想。(接受)

  重点:

  研究手的特征,了解手的结构,通过仔细的观察,能用写生的方法描绘自己的手,提高写生造型能力。

  难点:

  从描绘自己手的过程中,能较真实地描绘出手的结构与形象,从所描绘不同的手的动势中表现出自己的神态和气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画家描绘手的作品。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手表现下列动作:握、抓、推、举、挡、托。

  3、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手表现下列词义:胜利、欢迎、拒绝、友好、称赞、*、反对。

  4.小结:手能表现出劳动中的各种动作,手的各种姿势也同时能

  表达人的情绪。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细心地描绘,就可以画出能传情达意的手的造型,提高自己的绘画本领。

  5.小练习:

  (1)印画:伸开五指放在画纸上,用铅笔将手的形状印画在纸面上。画时握笔要直,笔紧贴指与掌的边缘,准确地画出手印。挪开手后,看一看自己的手形,然后画出指甲、皮肤皱纹及手背的静脉。

  (2)观察讨论:

  手背与手心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手背的指长还是手心的指长?为什么?手掌的面积从手心与手背看哪个面积大?说出最长、最粗、最短的手指。

  手指有几个关节?四指的运动方向与拇指的运动方向有不同在什么地方?

  (3)归纳:描绘手的造型,事先对手的结构进行仔细地研究,就会把自己的手画得更真实。

  6.示范画手步骤:

  (1)画出手的大的"动势;

  (2)分出手掌、拇指、四指;

  (3)逐次分开四指。

  (4)强调:关节处线条硬;手指背线条直;指肚线条稍圆;皱纹宜简洁。

  7、学生练习:

  要求: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先造好型,然后按上面提示的方法画。并能看出画的是什么动作或表达的感情。

  8、巡视指导。

  9、总结:

  “画人难画手”不仅由于手的结构复杂,而且在于手的变化多。手能反映人的气质、神态。因此,画手就要研究手的动势与人的气质、神态、情绪之间的关系,观察人物一定情绪中手的特征,并着意描绘出手的结构与形象,这样才能较准确的描绘出人的气质神态。同学们可以多欣赏大师们的作品,学习他们的表现手法。

画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仔细地观察,用写生的方法描绘出自己左手的一个动态造型。(了解)

  2、从描绘手的结构与不同动态造型中,提高写真造型能力,进一步理解手对于人的气质与神态的关系与重要作用,使所描绘的手传情达意。(练习)

  3、培养学生树立努力锻炼自己双手,让双手更灵巧,长大为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与财富的思想。(接受)

  重点:

  研究手的特征,了解手的结构,通过仔细的观察,能用写生的方法描绘自己的手,提高写生造型能力。

  难点:

  从描绘自己手的过程中,能较真实地描绘出手的结构与形象,从所描绘不同的手的动势中表现出自己的神态和气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画家描绘手的作品。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手表现下列动作:握、抓、推、举、挡、托。

  3、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手表现下列词义:胜利、欢迎、拒绝、友好、称赞、*、反对。

  4.小结:手能表现出劳动中的各种动作,手的各种姿势也同时能

  表达人的情绪。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细心地描绘,就可以画出能传情达意的"手的造型,提高自己的绘画本领。

  5.小练习:

  (1)印画:伸开五指放在画纸上,用铅笔将手的形状印画在纸面上。画时握笔要直,笔紧贴指与掌的边缘,准确地画出手印。挪开手后,看一看自己的手形,然后画出指甲、皮肤皱纹及手背的静脉。

  (2)观察讨论:

  手背与手心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手背的指长还是手心的指长?为什么?手掌的面积从手心与手背看哪个面积大?说出最长、最粗、最短的手指。

  手指有几个关节?四指的运动方向与拇指的运动方向有不同在什么地方?

  (3)归纳:描绘手的造型,事先对手的结构进行仔细地研究,就会把自己的手画得更真实。

  6.示范画手步骤:

  (1)画出手的大的动势;

  (2)分出手掌、拇指、四指;

  (3)逐次分开四指。

  (4)强调:关节处线条硬;手指背线条直;指肚线条稍圆;皱纹宜简洁。

  7、学生练习:

  要求: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先造好型,然后按上面提示的方法画。并能看出画的是什么动作或表达的感情。

  8、巡视指导。

  9、总结:

  “画人难画手”不仅由于手的结构复杂,而且在于手的变化多。手能反映人的气质、神态。因此,画手就要研究手的动势与人的气质、神态、情绪之间的关系,观察人物一定情绪中手的特征,并着意描绘出手的结构与形象,这样才能较准确的描绘出人的气质神态。同学们可以多欣赏大师们的作品,学习他们的表现手法。

画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对手有一个新的认识,了解手的作用,并能自主地摆出各种手形进行描绘、

  2、能产生联想,掌握描画手形和想象添画的方法,把手的外形描下来并添画成有趣的形象、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爱护自己的手,启迪学生要善于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动手表现能力,感受到艺术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手形的变化能认识手、并根据手形尝试初步表现手形画。

  教学难点:能激发创造思维,画出有创意的手形画。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新课。

  师:(出示魔法小手评比台,解说规则,鼓励孩子们好好表现)都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又聪明又可爱,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给你们猜个谜语,看谁最聪明(课件出示配乐谜语)

  师:猜一猜,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师:对,大家真聪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请大家举起自己的双手),人类勤劳的双手能创造出无数的财富,手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这节课尤其与手有关,就让我们带着自己可爱的双手进入本课的学习创作。(课件出示课题,师板书)

  二、指导学生通过游戏、尝试、体验,形成感知。

  1、师生互动,做一下手形游戏,带领学生变换出各种有趣手形。小组讨论探究,鼓励学生再想还有哪些手形。比一比哪个组变的花样多。

  (表现好的组会获得魔法星)

  2、指导学生学习描画手形的方法。

  (1)既然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手形添画,那么你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将刚才做的有趣的手形描画下来吗?

  (2)指名一两名学生上台尝试。

  (3)教师点评比、修改、示范。

  师小结并贴教具卡片“摆手形”、“描画手形”

  3、引导学生观察所描画的手形,大胆联想。

  (1)提问:这些手形,像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联想到的物象。

  (3)转动所描画的手形,让学生说说又联想到了什么?

  师小结并贴教具卡片“想象”之后再“添画“。

  4、引导学生回顾作画步骤:

  摆手形——描画手形——想象——添画

  三、创作欣赏

  1、通过课件展示多幅有趣的手形想象画。学生可边欣赏边构思自己的作品,构思好了自主开始创作。

  师巡视,适时指导。

  2、提醒学生注意创作速度,最快速度画好,并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四、展示、评价学生作业。

  1、让贴上作品的学生介绍自己所创作的作品。

  2、指导学生从“想象是否有趣”“添画是否生动”两个角度说说你满意的作品,好的作品为自己的小组争得一颗魔法星。

  3、教师点评比作业,适时奖励。

  师总结: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我们可以用小小手打扮世界,小小手也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

  五、拓展延伸

  观看一组手形图片,开拓学生视野。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3篇(扩展6)

——《红色的画》教学设计3篇

《红色的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三原色,感受和认识红色特有的美感,能以红色为主色调画一幅画,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对色彩美的感受能力记忆运用色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练习生活实际,引领学生走入“红色的画”感受体验三原色中的红色,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红色的实物和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感知红色带给人热烈、喜庆、欢快的美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画色彩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共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三原色,感知红色特有的美感及其在画面上的运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用红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魔术激趣,引入课题

  1、小魔术:将盖子上涂有颜料的矿泉水瓶摇一摇,分别变出红、黄、蓝三种颜色。教师:世界上有三种颜色是无法调和出来的,它们就是被称为三原色的红、黄、蓝

  2、红色是三原色之一,在很多国家,很多的场合有特殊的意义,本课我们就以红色为主来创作一幅作品

  3、出示课题——红色的画

  二、讲授新课:

  1.感受红色

  教师:.看到红色,你会想到什么?

  生:苹果、草莓……金鱼、红猩猩、火烈鸟……

  2.教师课件展示知然界中,生活中红色的图片

  3、看看*人最喜欢的颜色,了解红色的画分析农民画《剥玉米》

  (1)第一小组:这幅画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2)第二小组:小练习, 请你找一找画面中深浅不同的红色…

  (3) 考眼力:除了红色,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蓝色、黄色、绿色…..

  (4)说一说:什么是 红色的画?

  小结:红色是*人最喜欢的颜色,这幅作品正是将*人的审美情趣表现到了极致,整幅画面以大红色铺底,上面添加了一些黄、黑、蓝、绿灯对比强烈的颜色,使得作品绚丽多彩,艳而不俗,给人愉悦的视觉美感。

  4、游览小小画家画廊:小朋友的画表现了哪些题材?是怎样设计颜色的?

  三、艺术实践:

  以红色为主色调来涂一涂你手中的线稿。

  四、展评:

  按小组进行作品展示,自评,互评。评一评,谁的作品将红色表现得喜庆,热烈丰富。

  五、课后拓展:

  自主创作一幅红色的画。搜集生活中黄色和蓝色的画,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红色的画》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人美版三年级上册第6课

  教材分析:

  本科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课程。与第七课《黄色和蓝色的画》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以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和认识、了解三原色为主的课程。本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三原色中的红色及其邻近色,并学习用这些色彩进行表现。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从盲目、随意的涂抹颜色,转变为有意识地了解色彩,运用色彩,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让学生了解到,红色代表着吉祥、喜气、热烈、奔放和激情。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感受和认识红色特有的美感。

  2.能以红色为主色调画一幅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3.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共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三原色,感知红色特有的美感及其在画面上的运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用红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欢迎进入色彩王国,认识三原色。(红、黄、蓝是无法调和出来的,它们被称为三原色。)

  2.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红色,创作一幅《红色的画》(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感受红色

  生活中,你在哪里看到了红色?(相机出示图片)

  它给人什么感受?

  生:快乐、红红火火

  小结:红色是*传统的喜庆颜色,它鲜艳、温暖,热烈,代表红红火火,吉祥如意,在过年过节、庆祝活动以及婚礼上常用到它。

  2.寻找红色

  生活中那些事物是红色的?

  (1)哪些东西是红色的?

  (苹果、草莓……)

  (2)哪些动物是红色的`

  (金鱼、红猩猩、火烈鸟……)

  (3)生活中那些红色的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夕阳、过新年……)

  3.欣赏红色的画

  (1)欣赏农民画《剥玉米》

  1)请你找一找画面中深浅不同的红色

  2)考眼力:除了红色,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蓝色、黄色、绿色……

  3)红色的画在画面中给你什么感受?(丰收的喜悦)

  小结:红色是*人最喜欢的颜色,《剥玉米》正是将*人的审美情趣表现到了极致,整幅画面以大红色铺底,上面添加了一些黄、黑、蓝、绿灯对比强烈的颜色,使得作品绚丽多彩,艳而不俗,给人愉悦的视觉美感。

  (2)欣赏名家作品

  思考、讨论、交流,画面中用红色表现了什么内容?你喜欢哪一幅作品?

  1)《鸡冠花》林风眠:表现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画面。

  2)《红色的和谐》法国 马蒂斯:它是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通过这幅画让我们看到他奇特、神秘的想象。

  (3)欣赏同伴作品:他们的画表现了哪些题材?

  思考:以红色为主色调画一幅画,你想表现什么内容?

  三、艺术实践:

  1.找一找:找出水彩笔或油画棒中的红色家族成员。

  2.画一画:请你以红色为主色调,将生活中感受最深的场景创作出一幅红色的画。

  四、作品展评

  1.小组互评,谁的作品将红色表现得喜庆,热烈丰富。

  2.全班展评。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三原色,还运用各种各样的红色创作精美的作品,希望你们能大胆运用红色装饰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学反思: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本课通过让学生寻找红色的东西、红色的动物、红色为主的场景,让学生了解到红色,知道红色代表着吉祥、喜气、热烈、奔放和激情。进而欣赏画家、同伴的作品,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使学生从盲目、随意的涂抹颜色,转变为有意识地了解色彩,运用色彩表现事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

  学生能找到许多可以表现得事物,兴致很高,可是作品质量却不高。反思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教师对于方法的指导欠深入,应让学生理解红色的画就是让学生用大量的红色系表现画面,表达感受;二是学情把握不够,可让学生从尝试表现生活简单的事物开始,逐渐提高造型能力,避免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3篇(扩展7)

——《认识*画》教学设计3篇

《认识*画》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表现树枝上的枇杷。

  二、教学准备:

  1、学生有画枇杷和小鸡的经验。

  2、课件;范例。

  3、宣纸、毛笔、颜料、墨汁等幼儿国画用具;背景音乐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课件,引起兴趣。

  1、师:春天到了,枇杷成熟了,一个个枇杷看上去那么诱人,那么你们知道枇杷长在哪里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教师边出示幻灯,学生边欣赏)

  2、师:看到了吗?长在哪里?怎么样的?

  3、 学生自由说说。

  4、小结:枇杷是一串一串的长在树上的,排着队,但它们不是像我们小朋友整整齐齐的排队,而是没有规律的,有的在前面,有的露出半个头,有的害羞的躲在后面。

  5、师:这么漂亮的枇杷,许多国画大师也很喜欢,于是他们把树上的枇杷画了下来,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品。(教师继续出示幻灯,学生欣赏。)

  (二)学生观察,教师讲演、示范。

  1、师:以前我们画过一个一个,摘下来的枇杷,今天我们要学习画长在树上的枇杷,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观察和示范,教师讲演。

  《枇杷图》的画法步骤

  步骤一:先画叶,重墨勾筋,可用草绿蘸墨点染,上下部叶要虚实分明。 步骤二:次穿枝画干,可用草绿蘸墨画出。

  步骤三:再次填果,用石黄或藤黄点染,用重墨点 脐 。

  步骤四:题字钤印。

  (三)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1、师:下面就请你画一幅美丽的枇杷图。

  2、画上小鸡,使画面更加丰富。(放背景音乐)

  (四)交流分享: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鼓励学生发现同伴画的好的地方。)

《认识*画》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一、参照范画,临摹其笔墨技法,画一幅以蔬菜为题的*画;

  二、使学生认识画、诗、书,即是*画独特的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一、运笔、用水、用墨的方法;

  二、画菜叶;

  使用教具:

  (1) 范画2张

  (2) 步骤图6张

  (3) 白菜、辣椒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提问:*画的绘画工具有哪些?(学生答)

  教师小结上节课的基本内容,引入新课。拿出大白菜和辣椒实物,说明本节课教学任务,并简介其结构,然后,板书课题——《蔬菜》(*画)(两分钟);

  二、讲授新知识:

  1、师生共同欣赏齐白石,李苦禅的作品,简介风格。然后出示教师示范作品,简单介绍一下。

  2、 教师示范以大白菜和辣椒为题作水墨画的作画步骤(边讲边画)。

  (1)画菜帮:中锋蘸淡墨勾出,先从中间一块画。

  (2)画菜叶:用大笔笔锋蘸淡墨后,再用笔尖蘸侧锋画出叶子,笔可在纸上略作滚动,注意墨团有浓淡大小的变化。

  (3)画叶脉:趁叶子未干,用浓墨画出叶脉,注意不要太湿。

  (4)画菜根:中锋蘸浓墨,较快地画出根部,落笔时下按。

  (5)画辣椒;用大红色画辣椒,尽量一笔完成。

  (6)题字和盖印:在适当的地方题字和盖印,作品完成(15分钟)。

  2。出示作业要求:

  (1)临摹一幅《白菜辣椒》的水墨画。

  (2)用笔大胆、肯定。

  (3)保持画面、桌面、地面的干净。

  二、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20)分钟。

  三、讲评:选出几件好的和差的学生作业讲评,然后布置下节课学习任务(3分钟)。

《认识*画》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2、认识干湿浓淡墨色。认识*画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1,认识*画特点。

  2, 墨分五色 的认识。

  三、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国画。

  (二)新授:

  1、介绍*画: *画是我过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称国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2、介绍工具:

  a)笔:羊毫笔、狼毫笔、白云笔。

  b)墨:有松烟、油烟。

  c)纸:宣纸——生、熟。

  d)砚:砚用的是石头。

  e)色:可用水彩颜料代替。

  3、各种工具的保管方法。

  分类:

  1,题材:人物、山水、花鸟。

  2,方法:工笔、写意。

  墨分五色: 焦、浓、重、淡、清。

  笔法:中锋,侧锋。

  分辨: 浓淡墨。 中侧锋。 干湿画法。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三)小结:讲评。

  第二课 墨与彩的韵味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关系, 调动学生主动性,放开手脚,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水墨画的韵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画上。

  三、课前准备

  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画颜料等。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学生体验:

  (1)拿出生宣纸和毛笔,让学生谈一谈,宣纸和图画纸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宣纸和毛笔以及墨是*画的工具。这也是*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

  (2)让学生动手用墨和水在宣纸和图画纸上随意涂画,然后看看有什么不同?

  (3)教师展示范画并提出问题: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这些作品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

  2、师生共讨:

  (1)你知道国画的历史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水墨画,顾名思义,就是用*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人的审美习惯而画出来的画。*的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使它不断发展。

  (2)你理解水墨画的韵味吗?

  出示作品,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种墨与色相互交融形成的神奇效果,令我们回味无穷,遐想翩翩。其特点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水、墨、色交融变化,颇耐人寻味,这就是*画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 韵味 ,有 韵 才美,无 韵 是不美的。

  (3)你知道这种韵味是怎样形成的吗?

  教师示范: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用墨和彩点染,堆积、泼洒能形成相互辉映的效果。学生有了动手的欲望,急于想体验一下。教师因势利导。

  3、学生实践:

  教师布置作业,自己动手创作一到两幅水墨作品,用笔要大胆,注意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干湿的把握。学生作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遇到的情况

  4、作品评价:

  提出评价标准:用笔大胆,水、墨、色相互辉映,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的把握要恰到好处。画面要体现出变化莫测的韵味。

  (1)学生互评:

  (2)师生互评:

  5、小结: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创作,使大家对水墨画的韵味有了很深的了解和体验,

  好多同学的作品都不错,希望大家课后去练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看看效果怎样?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3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1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