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1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1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
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这一环节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个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有效整合利用,拓展教材。
教学诗歌不仅展示了写作背景和陆游生*,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诗意,明白诗理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将教学引向了新的语言链接与积累: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这让我认识到: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值的有效提升。
三、始终关注诵读,读中提升。
古诗诵读应有层次:初始读通,读出节奏;继而读出情感;最高层次是读出诗味,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深刻,朗读方能到位;指导得当,学生才能悟到方法。如在学生理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之后,我请一名同学朗读,我听出来她特意强调了“老”和“工夫”这两个词。这不是很好的教学契机吗?我在赞美她读得好的同时请她说说重读这两个词的原因,学生对做学问的“孜孜不倦”和“持之以恒”又一次加深了理解,接下来的朗读真是有滋有味。
感受谈几处遗憾:
一、这是一首哲理诗,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上课之前诗句的大意都知道了,如果课上再讲这些,学生既无兴趣专心听,也不能深入透彻地了解诗意。所以在理解句意和诗意方面,我没打算花太多时间,而是把重点放在感悟诗歌创设的深远意境、领悟诗歌蕴含的深刻哲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上,力求让学生想得深入一些。
二、对学生的激励不够。课堂上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很精彩,理解谈得很深刻,我的表扬力度却不够,否则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的热情会更高涨。这充分说明评价的重要性。
三、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于心了呢?如果我引导学生联系《纸上谈兵》的故事,讨论对赵括来说什么叫“绝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联系各抒己见,理解可谓入木三分。此时引导再入情入境地引导学生诵读:“赵括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怎么吟诵古诗?”“赵括就站在你们大家面前,你们一起来吟诵古诗。”学生在朗读中为赵括感到惋惜、对这一千古憾事感慨万分,对“躬行”的印象会很深刻,对诗的主旨理解就更透彻了。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2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
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这一环节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随之学生的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个字读厚起来,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有效整合利用,拓展教材。
教学诗歌不仅展示了写作背景和陆游生*,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诗意,明白诗理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将教学引向了新的语言链接与积累: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这让我认识到: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值的有效提升。
三、始终关注诵读,读中提升。
古诗诵读应有层次:初始读通,读出节奏;继而读出情感;最高层次是读出诗味,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深刻,朗读方能到位;指导得当,学生才能悟到方法。如在学生理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之后,我请一名同学朗读,我听出来她特意强调了“老”和“工夫”这两个词。这不是很好的教学契机吗?我在赞美她读得好的同时请她说说重读这两个词的原因,学生对做学问的“孜孜不倦”和“持之以恒”又一次加深了理解,接下来的朗读真是有滋有味。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3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做法,“用教材”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教学行为。在这堂课的第一教学环节中,我恰当地用老教材,落实了新理念:
1、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在教学伊始,先向学生介绍陆游,充满激情地告诉他们: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还课堂给学生,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等对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设计了“理解诗题”、“简介作者”、“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熟读成诵”四个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小组同学交流,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研究解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决之疑难,其他各组学生自由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于诗的意境。
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等对话。
3、不足之处:在理解诗题这一环节中,课堂生成完全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设。诗题目中有这样的词:子聿。学生为理解这个词,在拼命地翻字典,可怎么也解释不了这个子聿。因而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却没有得到想到结果。课前我预设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看文中插图来理解诗题中的示,自己认为通过观察插图,学生应该明白图上那个小孩子就是子聿,但恰恰学生就是理解不了子聿只是一个人的名字。现在想来,如果把对诗题的理解直接放在揭示诗题时,抓住聿这个生字,就直接告诉学生子聿是作者陆游小儿子的名字。如果这样处理的话,学生就容易理解了,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有更多更充分的时间来理解全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10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文化上的,其中我们经常见到“古诗”就是这遗产宝库中一块无价之宝。
同学们:我们以前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学习过哪些古诗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回忆一下,现在请同学们背诵一下自己最喜爱的古诗。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记得,本学期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陆游的诗,《示儿》,谁来背一下,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指名说一下,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陆游写给儿子的诗:揭示课题:《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课题)
2、简介陆游。指名读一下陆游的个人简历,在让大家一起读一下。
教师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一生爱国,作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诗人。
3、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这里要引导学生根据“示”组词)譬如:指示、训示、表示、显示、示众等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说“示”的意思,进而说说诗题的意思)这里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体会。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再次范读,学生跟着读
2、布置自读要求:(指名读一下)
要求:(1)学生自己读这首古诗几遍,要求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
学生明确要求后自己认真的练习朗读。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要求富有感情的朗读,
检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等等。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作及时的评价指导。
四、学习理解
我们读好了这首诗,是否还想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呢?
1、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第一行,说说关键词并理解一下:如: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留多余的力。换句话说就是“用尽全部的力气”。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读书学习)是不遗留多余的力气的。或者古人学*是竭尽全力的。十分的努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指名读第二行诗,说说关键词:少壮:年轻的时候;工夫:花了工夫始:才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做到及时复习巩固。
2、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行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终:终究、到底、毕竟。(可以通过组词理解如;终于、终究等等,通过比较说出终究比较合适)
浅:肤浅、浅显。同样可以通过组词找出合适的答案。
指名读读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很肤浅的。
(2)理解第四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绝:表示程度深,知:知道了解(两者和起来就是“绝知”:理解得透彻、深入地理解)
此事: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
躬行:亲身去实践(“躬”也可以通过组词解决如:从“躬”字字型去理解,再通过查字典解决)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理解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4)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思考:三、四行有什么关系?指名说说
师总结: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五、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读深入体会一下
2、读了这么几遍,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从中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写下下来。学生自己写几句话,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这首诗告诉我们:
(1)读书学习必须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2)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学问的人。
相机出示板书
六、指导背诵,默写。
七、板书设计:
书本知识
冬夜读书示子聿真正的学者
实践经验
八、作业
1、完成补充教材上的练习。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并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重点词语,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劝学》和名言警句;准备陆游和子聿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渲染,感受意境。
欣赏李叔同作词的音乐《送别》,带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强调学习诗词要发挥想象,领略诗词的意境美。
二、复习古诗,引入课题。
由“示”的义项引入《示儿》,复习背诵,出示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师发问:这次“示”给谁呢?引领学生理解题意,归纳读题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好题目,注意“聿yu”的读音。
三、点击子聿,了解背景。
课件出示:陆游共有七个儿子,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陆子聿,而这个陆子聿,也就是陆游著名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子聿”,传诵千年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七言绝句,便是陆游当年勉励这个小儿子的作品。
了解背景:陆游当时已经75岁,一个冬夜由读书引起许多感想,共写了8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四、探究学法,读通古诗。
1.学习古诗的要求:六字概括“读通”、“读懂”、“读好”,指名分别说出具体要求。
2.按照“读通”的要求,练习读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躬gong觉jue
五、理解字词,把握诗意。
1.师:拿到一首古诗,如何理解诗意,有什么好方法?大家交流一下。师生归纳总结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
2.按照刚才的总结,同学们开展自学。
六、交流展示,互动探究。
1.师:(出示课件,重点词语标注出来)只要我们把这些词语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也就知道了,现在交流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情况。
2.学生交流,师生互为补充。
(1)中间穿插对“工夫”和“功夫”的理解,出示练习:
我选择,我快乐
a.工夫b.功夫
①他只用两天()就学会了溜冰。
②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③明天如果你有()再来玩吧!
④成龙大哥的(),名扬海外。
(2)理解“绝”:
同学们找到《新华字典》中的这个字,一共有四个义项,该如何选择?让同学们讨论,然后教师用数学图表直观呈现“绝”的意义。
3.理解诗句意思。
(1)结合学生交流“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穿插问题:你知道有哪些成语表示古人苦学的?(悬梁刺股程门立雪囊茧映雪凿壁偷光闻鸡起舞)
拓展古诗《劝学》和《明日歌》。
(2)结合学生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纸上”引入“纸上谈兵”的故事,以正反事例说明这个道理。
用陆游写诗9300多首的经历来证明这句话。
4.拓展:出示搜集到的名言警句。
记住这些话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yí)(宋)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战国)
(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4)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俗语
(5)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俗语
(6)实践出真知。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七、进入情境,练习吟诗。
1.师出示句子,把学生带入情境:1199年的一个冬夜,寒风刺骨。在昏暗
的烛光下,诗人陆游正依靠在书桌旁读书,他最小的儿子子聿正在一旁嬉戏玩耍……
2.仿照第5课《负荆请罪》编写剧本。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当时的情境展示出来,请先编写剧本,然后表演。
学生们两人一组,再现诗境,教师参与其中,点拨部分同学。
3.师生上台表演当时情境,通过父子的对话、神态、动作等,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并有机渗透吟诵指导,展现这首古诗的理趣之美。(学生扮演子聿,故意不理解诗意,再找他的六个哥哥帮忙,课堂上情境再现,互动场面增加,增强了表演效果。)
以父子对话,穿插吟诵方法的渗透,辐射到全班同学。
4.再次拓展。
师:你想知道子聿后来如何吗?(出示子聿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史料,接着出示子聿后人的成才故事。)
八、巩固练习,当堂掌握。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写陆游在冬夜由()而生发的感想,诗人教育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的精神。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九、课堂总结,学法迁移。
1.简单总结学习方法。
2.师:像这样的诗我们叫它哲理诗,你像第二首诗《观书有感》也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课后,大家照着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来读诗也会很快理解的。
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赛背古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学习了不少古诗吧!那么,现在就请你们把自己喜欢的古诗来背诵给其他同学听听,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回味一下我国的一些朗朗上口、意境优美、千古流传的经典古诗。
2、由学生背诵《示儿》导入。
这首古诗是谁写的?板书:(宋代)陆游
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诗人呢?
(出示陆游简介)是的,陆游具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诗文)
(二)、自学古诗
1、 大家可以采用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
一诵读 读通古诗
二研读 读懂诗意
三悟读 读明诗理
<卡片主义出示> 多读几遍,看看自己了解了诗中的哪些字、词、句,整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把自己知道的写在书中,施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智慧共享。
( 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 )
2、 小组讨论学习古诗
(三)、导学古诗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1、 检查”读通古诗”
2、 指导学习古诗
(1)、冬夜读书示子聿
“”什么意思?(结合看图、组词来理解)
(出示:示:指示、训示)
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
那他教育儿子什么些什么?
(2)、(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
指名读前两句,齐读。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
(4)、(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5)、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板书)
指名读后两句,齐读。
(6)、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7)、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循循善诱 语重心长 意味深长 ……)
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8)、评读。
(四)巩固古诗
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出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2)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
(五)、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1、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2、赠送古人的读书诗来劝勉学生热爱读书。
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发愤读书,都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好少年!
(七)、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做学问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朗读诗句,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体会陆游对小儿子子聿的一片深情。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学生背诵陆游的《示儿》
问: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呢?
2、谈话揭题
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陆游又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置之脑后,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理解题意。
(1)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
(2)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读熟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
三、自学古诗,初感诗意。
1、再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交流。
2、学生自学,并和同桌交流。
四、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一)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1、指名交流诗意。你是怎么读懂的?
2、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3、古人读书学习是如何不遗余力的?你想到了哪些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成语?
(1)勤奋学习的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
(2)勤奋学习的成语: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4、师:古人读书学习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不遗余力)
(二)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1、指名交流诗意。你是怎么读懂的?
2、这句诗中,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找到了吗?从“少壮”到“老”,你读明白了什么?(板书:持之以恒)
3、从“少壮”、“老”两个词语,你会想到哪些类似的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师:做学问,要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否则,只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谁知道哪些人,也是“少壮工夫老始成”的?(齐白石,老年才名扬中外;李时珍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本草纲目》;谈迁——从小立志,晚年才写成《国榷》)
(三)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读了这两句诗,你理解了哪些重点词语呢?
交流:“纸上”:书本知识。(相机板书:书本知识)“浅”:肤浅。“终”:毕竟。“此事”:这些知识。即指书本上的知识。“躬(躬行)”:亲自实践。(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2、学生交流诗句意思。
3、师:看来,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4、同学们,听说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赵括为什么会兵败呢?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从反面告诉我们什么?
5、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3、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实践出真知。)
(四)、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五)、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怎样?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请你也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读一读这首诗。
2、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五、巩固古诗,明白事理
1、《冬夜读书示子聿》的作者是南宋诗人()。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这句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
2、陆游共写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那么陆游在其他几首中告诉了儿子什么呢?课后请同学选两到三首读一读。
七、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不遗余力书本知识
做学问
持之以恒实践经验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借助工具书,自主合作,大体领悟诗句的意思。
3、充分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及学生的经验世界,懂得做学问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丰富学习方法。
4、借助插图想象入境、激情诵读,结合《示儿》多方面认识陆游。
重点、难点:能联系实际,及学生所收集的资料,领悟诗中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感受到陆游身为人父的爱子之心。
设计理念:
1、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本诗教学,我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读中知诗意,读中悟情,读中悟理,用读表达自己的理解感受。
2、训练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为更好明诗理,课前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训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创设陆游父子问答情境贯穿始终,让学生乐于表达,训练分析思维、口头表达能力;渗透学法,训练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赛诗,营造氛围
1、师:今天课前咱们不唱歌,改背诗好吗?你若想起了诗词不用举手,起立背,其他会背的同学也可放声来背,开始。(学生背得不亦乐乎)
2、师:《示儿》,本学期咱们刚刚学过,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透过诗句,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陆游?(板书:爱国)《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板书读课题)是陆游写的另外一首诗,他将为我们呈现不一样的陆游。
3、师:齐读课题,提醒大家注意那个字?(聿,读“yù”,陆游的小儿子叫子聿。)从题目中你还了解到那些信息?
预设:时间是冬夜,人物有陆游和他的孩子子聿,事件陆游将读书时生发出来的感受告诉儿子。
【赛诗的目的是放松了紧张心情,唤醒诗歌学习的经历、情感,营造学诗氛围。“聿”字是不常见生字,学生受“律”字影响很容易将其误读为“lǜ”,因此在读题时强调读音。】
二、渗透学法
1、师:陆游告诉子聿哪些心得体会呢?学完诗咱们就清楚了。六年了,诗咱们学了不少,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学古诗?
2、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读准诗,知诗意,入诗境,悟诗理)咱们就按这四个环节来学诗,课后你们可以用这四点来检验自己是否学会了这首诗,或用这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其他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六年级学生即将步入中学学习,他们已经具备而且必须具备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不容忽视。】
三、反复读诗,把握大意
3、师:诗,老师课前已经布置你们预习了,会读了吗?你们可别小看这短短的三十五个字,
要读好他可不那么容易。(出示评价等级:)你们先自个儿练练,然后读给同桌听,让他评评你能达到哪个等级,老师希望你们能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个台阶。
2,师:谁愿意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其他同学可不能闲着,认真听,待会儿用这两个等级来评价他们,并能简要说明为什么?
(学生读,尽量让学生读准、读流利。为下文的教学做铺垫)
3、师:不知不觉中,咱们已经读了好多遍诗,你们明白诗中陆游要告诉子聿哪些感想吗?逐行逐句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或请教同学。
4、课件出示:陆游对子聿说:儿子啊,(。)引导学生说大意,进行情感朗读。(补充板书:)
预设:
a、学生讲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时,教师问:爸爸做学问难吗?怎么难?(a,若读不好,师说我怎么听不出难的味道?b、若读得好,师问全班学生是否听出做学问难的味道,或问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引导读好“无遗力”“老始成”。)
注意:“工夫”与“功夫”的意义区别。
b、学生讲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问:爸爸,什么叫“躬行”?与躬行相对的是?你能用读来告诉我该怎样去学知识吗?引导学生读好“终”“浅”“绝”“要躬行”。
注意区分“觉”“绝”。
【古诗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富有韵律美节奏美,学习古诗首选方法是诵读。本环节我以读为主打曲,依据不同目的,安排学生绕有兴趣进行多次朗读:正确、流利两个等级标准既是学生认真诵读的动力,又是学生初读的方向、目标,更为后面的把握大意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理解大意后,我又及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初次感悟外化为情感朗读,加深对诗意的感受。】
四、借图入境,感受陆游
1、师:听到这老师真想看看那晚那温馨而又充满智慧的一幕,你们想看吗?那好,请闭上眼睛,随老师乘坐多啦a梦的时光机到那晚,(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虽然这一幕静止不动,但有的同学很了不起,能依据图上陆游父子的动作神态,想象当时情景,让整个画面动起来。看看图,想想画面,把你看到的听到的与同桌说说,好吗?
2、学生交流
预设:
a、陆游说的话直接用诗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陆游的神态,化身为陆游朗读。
b、陆游说的话用自己话表述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再读诗句。
3、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陆游的那一面?(板书:爱子,爱学习)
4、师:陆游不仅爱国,爱子,爱学习,还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唐婉,并为她写许多缠绵的爱情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看看。
【一说到陆游,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赤诚的爱国之心。这首诗为读者呈现了陆游的其他面:爱子,爱学习。插图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当时场景,为学生顺利走进诗境搭桥铺路;再让学生站在陆游的角度,想象陆游的口吻,诵读诗句,读出心中的陆游,读懂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五、旁征博引,悟诗理
1、师:刚刚你们只听到陆游将自己读书时所生发出来的感想告诉子聿,有谁听到他为孩子们解答疑惑的过程了。
预设:
a、a、师:爸爸,古人学问无遗力,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学生讲述课前收集关于勤学苦练的名人小故事
b、师:是啊,就像大家说的一样,在诗句中包含着许多成语及名言:
出示:1、成语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
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滴水穿石
2、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生自由朗诵,丰富对诗句哲理的理解)
c、师:孩子,如此多有成就的古人圣贤是你的榜样,你要学习他们的?(学生答,板书:持之以恒)
b、a、师:爸爸,书上的知识都是前人经验结晶,为什么学后还得躬行呢?你能用身边的例子给我讲讲吗?
(学生举例)
b、师:俗话说,站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真正学习游泳还得到水里亲身实践,一味地依赖书本知识,便如纸上谈兵中的赵括,学生或教师讲述《纸上谈兵》故事
c、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爸爸,我不学赵括(),而要()板书:亲自实践
课件出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学生自由诵读)
【这是一首与读书想关的哲理诗,明理是本诗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及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动而又深刻的感悟诗中哲理;表达时创设了“冬夜陆游父子问答”这一情境,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训练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表达能力。】
六、拓展练习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代诗人()写,诗中的()两句告诉儿子读书要(),()两句告诉儿子读书要()。结合《示儿》,我知道陆游是一位()的诗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一共有8首,其中一首是这样的:读书万卷不谋食,脱粟在傍书在前。要识从来会心处,曲肱饮水亦欣然。按读准诗,知诗意,入诗境,悟诗理自主学诗,想想诗中,陆游又告诉子聿读书要()。
附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学法哲理多样陆游
读准诗持之以恒爱国
知诗意孜孜不倦爱子
入诗境亲身实践爱学习
悟诗理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我们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文化上的,其中我们经常学习的“唐诗宋词”就是这遗产宝库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2、我们以前在课堂上和课外学习过哪些古诗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哪位同学愿意来背诵一下自己最喜爱的古诗。
3、刚才大家背诵了《示儿》这首古诗,还记得作者是谁吗?(宋代诗人陆游)谁能给我们说说陆游?谁还有补充?同学们对陆游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很好!详细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资料袋”。(课件出示陆游资料)
4、老师结合“资料袋”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陆游一生爱国,作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是著名的多产诗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诗文,生读课题)
5、理解诗题。
①诗题中子聿是陆游的小儿子,谁能说说“示”的意思。(示:指示,训示)
②那么整个诗题连起来又是什么意思?(结合看图来理解)
(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③我们知道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的晚上,他正在书房里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子聿对他进行教育。那他教育儿子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先来明确学习要求。(课件出示)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初读指导。
①同学们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把全诗读通、读顺。
②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读一下全诗。(我们除了要把字音读准,把诗读通、读顺之外,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③教师范读。
④学生齐读。
2、细读解诗句。(自主合作,共同探讨,理解诗句)
①同学们自己读诗,多读几遍,看看自己理解了哪些关键词,在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交流合作)
②(课件出示关键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关键词的理解,然后全班共同探讨,理解诗句意思。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遗:即保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有竭尽全力之意。
师:做什么事竭尽全力?(做学问)(板书:做学问)做学问不遗余力,就是怎样的读书?(认真地、勤奋地、孜孜不倦地读书)(板书:孜孜不倦)“谁读书孜孜不倦?”(古人)“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故事吗?”(课件出示: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精神。)
“少壮工夫老始成”,工夫:作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始:才。(师指导:学习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习是一个漫长的旅途。现在都提倡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时间这么长,这期间还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可见做学问的艰难,是件苦差事。你想到哪些读书的名言警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我们要是认为做学问艰难、辛苦就不学了,放弃了,半途而废会不会取得成就?说明读书除了勤奋还需要什么?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持之以恒)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能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能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课前准备:
今日古诗:《劝学》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谈话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诗人的名字。有这样一位诗人,你知道是谁吗?
【课件出示】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交流:陆游【课件出示】
2、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他写的一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生背诵,师板书:示儿)【课件出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则常被世人津津乐道【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对比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1、对比一下,这两首诗从题目上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师讲解:子聿,陆游的幼子。)
交流:相同点:都有“示”字,都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的。
不同点: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示”不仅有“把事物摆出来给儿子看”的意思,更含有“指示、训示、教育”的意思。【课件出示】
2、从题目上你还知道了什么?(交流)时间:冬天的一个夜晚;诗人在读书时生发了感想……
3、小结:题目告诉我们,诗人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写了一首诗来教育小儿子。
4、再读课题。
过渡:陆游教育小儿子子聿了些什么呢?
三、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1、【课件出示】自学古诗:(1)读通顺、流利;(2)以小组猜猜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做出简单的批注。
2、检测朗读。个别——集体
四、深入理解,交流感悟
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重点字词意思:【课件随机出示】
①“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②“遗”: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③“始”:才。
(2)诗句意思【课件出示】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联系实际:
A、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B、你知道哪些人都是青少年时代花费了工夫,到后来取得了成就呢?(王羲之、岳飞、玄奘、司马光、包拯、唐伯虎……)
(4)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课件出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A.他三天( )就学会了游泳。
B.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C.明天有( )再来玩吧!
D.*( ),名扬海外。
师: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比如我们以前在学习《滴水穿石》这一课时,认识了一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5)小结: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板书:做学问: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6)齐读前两句,边读边想诗句意思。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重点字词意思:【课件随机出示】
①“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②“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③“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2)诗句意思【课件出示】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联系实际:
A、历史上曾经发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动人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 【课件出示】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今山西高*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B、 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C、 教师启发:看来,“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
D、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课件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钱泳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俗语
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出真知。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古波斯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子思
(4)提示:“觉”“绝”音同义不同,写得时候要注意。
(5)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后两句中陆游告诉小儿子子聿一个什么道理呢?
交流小结: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板书:真正的学问=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6)齐读后两句。
五、整体把握,熟读背诵
1、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教师随机检测学生对于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3、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1)听范读。
(2)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读一读古诗吧。
4、快速背诵。
5、总结全诗,点明这首古诗与课前诵读的《劝学》都是寓理诗,告诉了人们一些道理。
六、课堂检测【课件出示】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 )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
(2)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 与“实践出真知”意思相同的诗句是( )。
七、课后作业
【课件出示】
1、默写这首古诗;
2、读一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做学问: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真正的学问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借助工具书,自主合作,大体领悟诗句的意思。
3、充分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及学生的经验世界,懂得做学问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丰富学习方法。
4、借助插图想象入境、激情诵读,结合《示儿》多方面认识陆游。
重点、难点:能联系实际,及学生所收集的资料,领悟诗中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感受到陆游身为人父的爱子之心。
设计理念:
1、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本诗教学,我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读中知诗意,读中悟情,读中悟理,用读表达自己的理解感受。
2、训练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为更好明诗理,课前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训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创设陆游父子问答情境贯穿始终,让学生乐于表达,训练分析思维、口头表达能力;渗透学法,训练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赛诗,营造氛围
1、师:今天课前咱们不唱歌,改背诗好吗?你若想起了诗词不用举手,起立背,其他会背的同学也可放声来背,开始。(学生背得不亦乐乎)
2、师:《示儿》,本学期咱们刚刚学过,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透过诗句,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陆游?(板书:爱国)《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板书读课题)是陆游写的另外一首诗,他将为我们呈现不一样的陆游。
3、师:齐读课题,提醒大家注意那个字?(聿,读“yù”,陆游的小儿子叫子聿。)从题目中你还了解到那些信息?
预设:时间是冬夜,人物有陆游和他的孩子子聿,事件陆游将读书时生发出来的感受告诉儿子。
【赛诗的目的是放松了紧张心情,唤醒诗歌学习的经历、情感,营造学诗氛围。“聿”字是不常见生字,学生受“律”字影响很容易将其误读为“lǜ”,因此在读题时强调读音。】
二、渗透学法
1、师:陆游告诉子聿哪些心得体会呢?学完诗咱们就清楚了。六年了,诗咱们学了不少,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学古诗?
2、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读准诗,知诗意,入诗境,悟诗理)咱们就按这四个环节来学诗,课后你们可以用这四点来检验自己是否学会了这首诗,或用这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其他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六年级学生即将步入中学学习,他们已经具备而且必须具备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不容忽视。】
三、反复读诗,把握大意
3、师:诗,老师课前已经布置你们预习了,会读了吗?你们可别小看这短短的三十五个字,
要读好他可不那么容易。(出示评价等级:)你们先自个儿练练,然后读给同桌听,让他评评你能达到哪个等级,老师希望你们能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个台阶。
2,师:谁愿意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其他同学可不能闲着,认真听,待会儿用这两个等级来评价他们,并能简要说明为什么?
(学生读,尽量让学生读准、读流利。为下文的教学做铺垫)
3、师:不知不觉中,咱们已经读了好多遍诗,你们明白诗中陆游要告诉子聿哪些感想吗?逐行逐句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或请教同学。
4、课件出示:陆游对子聿说:儿子啊,(。)引导学生说大意,进行情感朗读。(补充板书:)
预设:
a、学生讲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时,教师问:爸爸做学问难吗?怎么难?(a,若读不好,师说我怎么听不出难的味道?b、若读得好,师问全班学生是否听出做学问难的味道,或问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引导读好“无遗力”“老始成”。)
注意:“工夫”与“功夫”的意义区别。
b、学生讲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问:爸爸,什么叫“躬行”?与躬行相对的是?你能用读来告诉我该怎样去学知识吗?引导学生读好“终”“浅”“绝”“要躬行”。
注意区分“觉”“绝”。
【古诗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富有韵律美节奏美,学习古诗首选方法是诵读。本环节我以读为主打曲,依据不同目的,安排学生绕有兴趣进行多次朗读:正确、流利两个等级标准既是学生认真诵读的动力,又是学生初读的方向、目标,更为后面的把握大意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理解大意后,我又及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初次感悟外化为情感朗读,加深对诗意的感受。】
四、借图入境,感受陆游
1、师:听到这老师真想看看那晚那温馨而又充满智慧的一幕,你们想看吗?那好,请闭上眼睛,随老师乘坐多啦a梦的时光机到那晚,(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虽然这一幕静止不动,但有的同学很了不起,能依据图上陆游父子的动作神态,想象当时情景,让整个画面动起来。看看图,想想画面,把你看到的听到的与同桌说说,好吗?
2、学生交流
预设:
a、陆游说的话直接用诗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陆游的神态,化身为陆游朗读。
b、陆游说的话用自己话表述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再读诗句。
3、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陆游的那一面?(板书:爱子,爱学习)
4、师:陆游不仅爱国,爱子,爱学习,还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唐婉,并为她写许多缠绵的爱情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看看。
【一说到陆游,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赤诚的爱国之心。这首诗为读者呈现了陆游的其他面:爱子,爱学习。插图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当时场景,为学生顺利走进诗境搭桥铺路;再让学生站在陆游的角度,想象陆游的口吻,诵读诗句,读出心中的陆游,读懂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五、旁征博引,悟诗理
1、师:刚刚你们只听到陆游将自己读书时所生发出来的感想告诉子聿,有谁听到他为孩子们解答疑惑的过程了。
预设:
a、a、师:爸爸,古人学问无遗力,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学生讲述课前收集关于勤学苦练的名人小故事
b、师:是啊,就像大家说的一样,在诗句中包含着许多成语及名言:
出示:1、成语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
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滴水穿石
2、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生自由朗诵,丰富对诗句哲理的理解)
c、师:孩子,如此多有成就的古人圣贤是你的榜样,你要学习他们的?(学生答,板书:持之以恒)
b、a、师:爸爸,书上的知识都是前人经验结晶,为什么学后还得躬行呢?你能用身边的例子给我讲讲吗?
(学生举例)
b、师:俗话说,站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真正学习游泳还得到水里亲身实践,一味地依赖书本知识,便如纸上谈兵中的赵括,学生或教师讲述《纸上谈兵》故事
c、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爸爸,我不学赵括(),而要()板书:亲自实践
课件出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学生自由诵读)
【这是一首与读书想关的哲理诗,明理是本诗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及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动而又深刻的感悟诗中哲理;表达时创设了“冬夜陆游父子问答”这一情境,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训练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表达能力。】
六、拓展练习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代诗人()写,诗中的()两句告诉儿子读书要(),()两句告诉儿子读书要()。结合《示儿》,我知道陆游是一位()的诗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一共有8首,其中一首是这样的:读书万卷不谋食,脱粟在傍书在前。要识从来会心处,曲肱饮水亦欣然。按读准诗,知诗意,入诗境,悟诗理自主学诗,想想诗中,陆游又告诉子聿读书要()。
附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学法哲理多样陆游
读准诗持之以恒爱国
知诗意孜孜不倦爱子
入诗境亲身实践爱学习
悟诗理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 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 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 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 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 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10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文化上的,其中我们经常见到“古诗”就是这遗产宝库中一块无价之宝。
同学们:我们以前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学习过哪些古诗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回忆一下,现在请同学们背诵一下自己最喜爱的古诗。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记得,本学期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陆游的诗,《示儿》,谁来背一下,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指名说一下,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陆游写给儿子的诗:揭示课题:《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课题)
2、简介陆游。指名读一下陆游的个人简历,在让大家一起读一下。
教师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一生爱国,作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诗人。
3、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这里要引导学生根据“示”组词)譬如:指示、训示、表示、显示、示众等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说“示”的意思,进而说说诗题的意思)这里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体会。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再次范读,学生跟着读
2、布置自读要求:(指名读一下)
要求:(1)学生自己读这首古诗几遍,要求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
学生明确要求后自己认真的练习朗读。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要求富有感情的朗读,
检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等等。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作及时的评价指导。
四、学习理解
我们读好了这首诗,是否还想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呢?
1、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第一行,说说关键词并理解一下:如: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留多余的力。换句话说就是“用尽全部的力气”。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读书学习)是不遗留多余的力气的。或者古人学*是竭尽全力的。十分的努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指名读第二行诗,说说关键词:少壮:年轻的时候;工夫:花了工夫始:才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做到及时复习巩固。
2、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行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终:终究、到底、毕竟。(可以通过组词理解如;终于、终究等等,通过比较说出终究比较合适)
浅:肤浅、浅显。同样可以通过组词找出合适的答案。
指名读读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很肤浅的。
(2)理解第四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绝:表示程度深,知:知道了解(两者和起来就是“绝知”:理解得透彻、深入地理解)
此事: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
躬行:亲身去实践(“躬”也可以通过组词解决如:从“躬”字字型去理解,再通过查字典解决)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理解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4)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思考:三、四行有什么关系?指名说说
师总结: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五、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读深入体会一下
2、读了这么几遍,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从中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写下下来。学生自己写几句话,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这首诗告诉我们:
(1)读书学习必须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2)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学问的人。
相机出示板书
六、指导背诵,默写。
七、板书设计:
书本知识
冬夜读书示子聿真正的学者
实践经验
八、作业
1、完成补充教材上的练习。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赛背古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学习了不少古诗吧!那么,现在就请你们把自己喜欢的古诗来背诵给其他同学听听,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回味一下我国的一些朗朗上口、意境优美、千古流传的经典古诗。
2、由学生背诵《示儿》导入。
这首古诗是谁写的?板书:(宋代)陆游
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诗人呢?
(出示陆游简介)是的,陆游具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诗文)
(二)、自学古诗
1、 大家可以采用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
一诵读 读通古诗
二研读 读懂诗意
三悟读 读明诗理
<卡片主义出示> 多读几遍,看看自己了解了诗中的哪些字、词、句,整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把自己知道的写在书中,施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智慧共享。
( 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 )
2、 小组讨论学习古诗
(三)、导学古诗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1、 检查”读通古诗”
2、 指导学习古诗
(1)、冬夜读书示子聿
“”什么意思?(结合看图、组词来理解)
(出示:示:指示、训示)
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
那他教育儿子什么些什么?
(2)、(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
指名读前两句,齐读。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
(4)、(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5)、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板书)
指名读后两句,齐读。
(6)、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7)、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循循善诱 语重心长 意味深长 ……)
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8)、评读。
(四)巩固古诗
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出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2)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
(五)、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1、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2、赠送古人的读书诗来劝勉学生热爱读书。
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发愤读书,都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好少年!
(七)、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做学问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文化上的,其中我们经常见到“古诗”就是这遗产宝库中一块无价之宝。
同学们:我们以前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学习过哪些古诗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回忆一下,现在请同学们背诵一下自己最喜爱的古诗。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记得,本学期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陆游的诗,《示儿》,谁来背一下,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指名说一下,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陆游写给儿子的诗:揭示课题:《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课题)
2、简介陆游。指名读一下陆游的个人简历,在让大家一起读一下。
教师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一生爱国,作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诗人。
3、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这里要引导学生根据“示”组词)譬如:指示、训示、表示、显示、示众等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说“示”的意思,进而说说诗题的意思)这里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体会。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再次范读,学生跟着读
2、布置自读要求:(指名读一下)
要求:(1)学生自己读这首古诗几遍,要求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
学生明确要求后自己认真的练习朗读。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要求富有感情的朗读,
检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等等。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作及时的评价指导。
四、学习理解
我们读好了这首诗,是否还想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呢?
1、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第一行,说说关键词并理解一下:如: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留多余的力。换句话说就是“用尽全部的力气”。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读书学习)是不遗留多余的力气的。或者古人学*是竭尽全力的。十分的努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指名读第二行诗,说说关键词:少壮:年轻的时候;工夫:花了工夫始:才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做到及时复习巩固。
2、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行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终:终究、到底、毕竟。(可以通过组词理解如;终于、终究等等,通过比较说出终究比较合适)
浅:肤浅、浅显。同样可以通过组词找出合适的答案。
指名读读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很肤浅的。
(2)理解第四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绝:表示程度深,知:知道了解(两者和起来就是“绝知”:理解得透彻、深入地理解)
此事: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
躬行:亲身去实践(“躬”也可以通过组词解决如:从“躬”字字型去理解,再通过查字典解决)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理解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4)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思考:三、四行有什么关系?指名说说
师总结: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五、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读深入体会一下
2、读了这么几遍,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从中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写下下来。学生自己写几句话,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这首诗告诉我们:
(1)读书学习必须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2)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学问的人。
相机出示板书
六、指导背诵,默写。
七、板书设计:
书本知识
冬夜读书示子聿真正的学者
实践经验
八、作业
1、完成补充教材上的练习。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朗读诗句,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体会陆游对小儿子子聿的一片深情。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学生背诵陆游的《示儿》
问: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呢?
2、谈话揭题
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陆游又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置之脑后,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理解题意。
(1)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
(2)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读熟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
三、自学古诗,初感诗意。
1、再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交流。
2、学生自学,并和同桌交流。
四、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一)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1、指名交流诗意。你是怎么读懂的?
2、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3、古人读书学习是如何不遗余力的?你想到了哪些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成语?
(1)勤奋学习的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
(2)勤奋学习的成语: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4、师:古人读书学习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不遗余力)
(二)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1、指名交流诗意。你是怎么读懂的?
2、这句诗中,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找到了吗?从“少壮”到“老”,你读明白了什么?(板书:持之以恒)
3、从“少壮”、“老”两个词语,你会想到哪些类似的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师:做学问,要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否则,只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谁知道哪些人,也是“少壮工夫老始成”的?(齐白石,老年才名扬中外;李时珍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本草纲目》;谈迁——从小立志,晚年才写成《国榷》)
(三)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读了这两句诗,你理解了哪些重点词语呢?
交流:“纸上”:书本知识。(相机板书:书本知识)“浅”:肤浅。“终”:毕竟。“此事”:这些知识。即指书本上的知识。“躬(躬行)”:亲自实践。(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2、学生交流诗句意思。
3、师:看来,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4、同学们,听说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赵括为什么会兵败呢?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从反面告诉我们什么?
5、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3、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实践出真知。)
(四)、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五)、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怎样?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请你也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读一读这首诗。
2、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五、巩固古诗,明白事理
1、《冬夜读书示子聿》的作者是南宋诗人()。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这句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
2、陆游共写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那么陆游在其他几首中告诉了儿子什么呢?课后请同学选两到三首读一读。
七、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不遗余力书本知识
做学问
持之以恒实践经验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5
目标预设:
1、熟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古诗的文字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领悟知与行的关系,并受到深刻的教育。
设计思路: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二、解释题意,初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品悟主旨。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背诵第4课两首古诗。
2、《示儿》的作者是谁?
3、陆游不仅是一名爱国诗人,还是一个大学问家,他的一生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在一个冬季的夜晚,陆游读书时,忽有所悟,写下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写的是什么诗吗?
二、解释题意,初读古诗。
1、出示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
指名读,齐读。(正音:聿yu)
借助工具书与预习,你们理解题目中的哪些字词?
(预设:示:训示、教育。子:儿子。聿:即陆聿,陆游的小儿子。)
2、借助解释题意,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师:古诗因为有着固定的格式限制,诗人写诗时,往往选择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入诗,而次要的词语往往会被省略,我们在理解诗意时,一定要还原它们。题目中,你们认为诗人省略掉哪些内容?
出示:_______冬夜读书___________,示子聿。
师:谁能够帮助老师,将题目补充完整?
(预设: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未子聿。)
师:读了题目,你们心中产生了什么问题?
(预设:诗人心中生发了什么感想来教育小儿子陆聿?)
3、熟读古诗,感知大意。
三、理解诗意,品悟主旨。
1、师:下面,请同学们运用理解题目的方法,理解诗句的大意。
2、出示:请同学们将诗句补充完整。
古人________学问,无遗__________力,
少壮________工夫,________老始________成。
3、全班讨论交流,借助补充练习叙说诗句大意。
(预设:古人做学问,无遗余力,少壮时期花的工夫,到老始有成。)
4、师:为什么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努力钻研,一直到老年才会有成就呢?从中你受到什么启迪?
4、齐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借助工具书与课前预习,你理解了这句诗中哪些字词的意思?
(预设:终:毕竟、到底。浅:有限、肤浅。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出示:请同学们将诗句补充完整,叙说诗句大意。
________纸上得来________终觉浅,
________绝知此事______要躬行。
师:此事在诗句中代指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这句诗阐述了知与行之间有什么样的辩证关系?
(预设: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5、师:陆游通过本首诗,告诉儿子什么样的哲理呢?
(预设: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练习背诵。
2、师: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所讲的道理,与另外一句名言差不多,谁能告诉大家?(预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作业:搜集陆游写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能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能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课前准备:
今日古诗:《劝学》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谈话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诗人的名字。有这样一位诗人,你知道是谁吗?
【课件出示】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交流:陆游【课件出示】
2、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他写的一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生背诵,师板书:示儿)【课件出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则常被世人津津乐道【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对比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1、对比一下,这两首诗从题目上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师讲解:子聿,陆游的幼子。)
交流:相同点:都有“示”字,都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的。
不同点: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示”不仅有“把事物摆出来给儿子看”的意思,更含有“指示、训示、教育”的意思。【课件出示】
2、从题目上你还知道了什么?(交流)时间:冬天的一个夜晚;诗人在读书时生发了感想……
3、小结:题目告诉我们,诗人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写了一首诗来教育小儿子。
4、再读课题。
过渡:陆游教育小儿子子聿了些什么呢?
三、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1、【课件出示】自学古诗:(1)读通顺、流利;(2)以小组猜猜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做出简单的批注。
2、检测朗读。个别——集体
四、深入理解,交流感悟
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重点字词意思:【课件随机出示】
①“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②“遗”: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③“始”:才。
(2)诗句意思【课件出示】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联系实际:
A、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B、你知道哪些人都是青少年时代花费了工夫,到后来取得了成就呢?(王羲之、岳飞、玄奘、司马光、包拯、唐伯虎……)
(4)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课件出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A.他三天( )就学会了游泳。
B.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C.明天有( )再来玩吧!
D.*( ),名扬海外。
师: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比如我们以前在学习《滴水穿石》这一课时,认识了一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5)小结: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板书:做学问: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6)齐读前两句,边读边想诗句意思。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重点字词意思:【课件随机出示】
①“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②“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③“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2)诗句意思【课件出示】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联系实际:
A、历史上曾经发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动人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 【课件出示】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今山西高*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B、 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C、 教师启发:看来,“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
D、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课件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钱泳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俗语
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出真知。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古波斯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子思
(4)提示:“觉”“绝”音同义不同,写得时候要注意。
(5)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后两句中陆游告诉小儿子子聿一个什么道理呢?
交流小结: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板书:真正的学问=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6)齐读后两句。
五、整体把握,熟读背诵
1、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教师随机检测学生对于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3、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1)听范读。
(2)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读一读古诗吧。
4、快速背诵。
5、总结全诗,点明这首古诗与课前诵读的《劝学》都是寓理诗,告诉了人们一些道理。
六、课堂检测【课件出示】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 )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
(2)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 与“实践出真知”意思相同的诗句是( )。
七、课后作业
【课件出示】
1、默写这首古诗;
2、读一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做学问: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真正的学问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我们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文化上的,其中我们经常学习的“唐诗宋词”就是这遗产宝库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2、我们以前在课堂上和课外学习过哪些古诗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哪位同学愿意来背诵一下自己最喜爱的古诗。
3、刚才大家背诵了《示儿》这首古诗,还记得作者是谁吗?(宋代诗人陆游)谁能给我们说说陆游?谁还有补充?同学们对陆游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很好!详细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资料袋”。(课件出示陆游资料)
4、老师结合“资料袋”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陆游一生爱国,作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是著名的多产诗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诗文,生读课题)
5、理解诗题。
①诗题中子聿是陆游的小儿子,谁能说说“示”的意思。(示:指示,训示)
②那么整个诗题连起来又是什么意思?(结合看图来理解)
(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③我们知道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的晚上,他正在书房里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子聿对他进行教育。那他教育儿子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先来明确学习要求。(课件出示)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初读指导。
①同学们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把全诗读通、读顺。
②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读一下全诗。(我们除了要把字音读准,把诗读通、读顺之外,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③教师范读。
④学生齐读。
2、细读解诗句。(自主合作,共同探讨,理解诗句)
①同学们自己读诗,多读几遍,看看自己理解了哪些关键词,在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交流合作)
②(课件出示关键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关键词的理解,然后全班共同探讨,理解诗句意思。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遗:即保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有竭尽全力之意。
师:做什么事竭尽全力?(做学问)(板书:做学问)做学问不遗余力,就是怎样的读书?(认真地、勤奋地、孜孜不倦地读书)(板书:孜孜不倦)“谁读书孜孜不倦?”(古人)“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故事吗?”(课件出示: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精神。)
“少壮工夫老始成”,工夫:作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始:才。(师指导:学习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习是一个漫长的旅途。现在都提倡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时间这么长,这期间还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可见做学问的艰难,是件苦差事。你想到哪些读书的名言警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我们要是认为做学问艰难、辛苦就不学了,放弃了,半途而废会不会取得成就?说明读书除了勤奋还需要什么?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持之以恒)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8
目标预设:
1、熟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古诗的文字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领悟知与行的关系,并受到深刻的教育。
设计思路: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二、解释题意,初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品悟主旨。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背诵第4课两首古诗。
2、《示儿》的作者是谁?
3、陆游不仅是一名爱国诗人,还是一个大学问家,他的一生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在一个冬季的夜晚,陆游读书时,忽有所悟,写下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写的是什么诗吗?
二、解释题意,初读古诗。
1、出示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
指名读,齐读。(正音:聿yu)
借助工具书与预习,你们理解题目中的哪些字词?
(预设:示:训示、教育。子:儿子。聿:即陆聿,陆游的小儿子。)
2、借助解释题意,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师:古诗因为有着固定的格式限制,诗人写诗时,往往选择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入诗,而次要的词语往往会被省略,我们在理解诗意时,一定要还原它们。题目中,你们认为诗人省略掉哪些内容?
出示:_______冬夜读书___________,示子聿。
师:谁能够帮助老师,将题目补充完整?
(预设: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未子聿。)
师:读了题目,你们心中产生了什么问题?
(预设:诗人心中生发了什么感想来教育小儿子陆聿?)
3、熟读古诗,感知大意。
三、理解诗意,品悟主旨。
1、师:下面,请同学们运用理解题目的方法,理解诗句的大意。
2、出示:请同学们将诗句补充完整。
古人________学问,无遗__________力,
少壮________工夫,________老始________成。
3、全班讨论交流,借助补充练习叙说诗句大意。
(预设:古人做学问,无遗余力,少壮时期花的工夫,到老始有成。)
4、师:为什么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努力钻研,一直到老年才会有成就呢?从中你受到什么启迪?
4、齐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借助工具书与课前预习,你理解了这句诗中哪些字词的意思?
(预设:终:毕竟、到底。浅:有限、肤浅。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出示:请同学们将诗句补充完整,叙说诗句大意。
________纸上得来________终觉浅,
________绝知此事______要躬行。
师:此事在诗句中代指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这句诗阐述了知与行之间有什么样的辩证关系?
(预设: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5、师:陆游通过本首诗,告诉儿子什么样的哲理呢?
(预设: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练习背诵。
2、师: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所讲的道理,与另外一句名言差不多,谁能告诉大家?(预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作业:搜集陆游写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 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 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 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 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 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能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能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课前准备:
今日古诗:《劝学》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谈话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诗人的名字。有这样一位诗人,你知道是谁吗?
【课件出示】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交流:陆游【课件出示】
2、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他写的一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生背诵,师板书:示儿)【课件出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则常被世人津津乐道【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对比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1、对比一下,这两首诗从题目上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师讲解:子聿,陆游的幼子。)
交流:相同点:都有“示”字,都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的。
不同点: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示”不仅有“把事物摆出来给儿子看”的意思,更含有“指示、训示、教育”的意思。【课件出示】
2、从题目上你还知道了什么?(交流)时间:冬天的一个夜晚;诗人在读书时生发了感想……
3、小结:题目告诉我们,诗人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写了一首诗来教育小儿子。
4、再读课题。
过渡:陆游教育小儿子子聿了些什么呢?
三、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1、【课件出示】自学古诗:(1)读通顺、流利;(2)以小组猜猜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做出简单的批注。
2、检测朗读。个别——集体
四、深入理解,交流感悟
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重点字词意思:【课件随机出示】
①“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②“遗”: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③“始”:才。
(2)诗句意思【课件出示】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联系实际:
A、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B、你知道哪些人都是青少年时代花费了工夫,到后来取得了成就呢?(王羲之、岳飞、玄奘、司马光、包拯、唐伯虎……)
(4)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课件出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A.他三天( )就学会了游泳。
B.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C.明天有( )再来玩吧!
D.*( ),名扬海外。
师: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比如我们以前在学习《滴水穿石》这一课时,认识了一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5)小结: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板书:做学问: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6)齐读前两句,边读边想诗句意思。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重点字词意思:【课件随机出示】
①“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②“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③“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2)诗句意思【课件出示】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联系实际:
A、历史上曾经发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动人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 【课件出示】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今山西高*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B、 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C、 教师启发:看来,“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
D、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课件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钱泳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俗语
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出真知。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古波斯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子思
(4)提示:“觉”“绝”音同义不同,写得时候要注意。
(5)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后两句中陆游告诉小儿子子聿一个什么道理呢?
交流小结: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板书:真正的学问=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6)齐读后两句。
五、整体把握,熟读背诵
1、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教师随机检测学生对于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3、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1)听范读。
(2)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读一读古诗吧。
4、快速背诵。
5、总结全诗,点明这首古诗与课前诵读的《劝学》都是寓理诗,告诉了人们一些道理。
六、课堂检测【课件出示】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 )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
(2)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 与“实践出真知”意思相同的诗句是( )。
七、课后作业
【课件出示】
1、默写这首古诗;
2、读一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做学问: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真正的学问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3篇(扩展3)
——第十一册《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第十一册《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1
今天我教了苏教版小语第十一册中陆游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是诗人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大概读有所感,就将其感受写成这首七言绝句。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往往把“工夫”写成“功夫”。怎样使学生少出类似的错误呢?在教学时我采取了以错纠错的方式,在把古诗抄写到黑板上去时我故意把“工夫”写成“功夫”,接着叫学生预习,然后请学生看着黑板读古诗。学生立刻发现了错误并指出了错误:“功”写错了,应写成“工”,我顺势接受了错误并引导学生辨析“工夫”和“功夫”的区别,使他们明白了“功夫”一般指本领、本事,而“工夫”一般指花的心血和时间等。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古诗里用工夫指古人在做学问时花的心血和时间多。我想经过一番“以错纠错”,学生肯定不会再把“工夫”写成“功夫”了。
可是,陆游为什么突然教育儿子如何读书学习呢?以下是摘取一些学生的见解:
1、陆游想到自己就是这样从小饱读诗书,现在才能成为一个诗人、有学问的人,所以,他想把他的经验告诉儿子,让他也成为有用的人,成为栋梁之才。
2、也许他看见自己的儿子正在认真地研究书本知识,他怕他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所以,提醒他的儿子,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还要把透彻地了解书本知识和亲自时间结合起来。
3、也许陆游小时侯有些贪玩,现在虽然别人都认为他已经是饱学之士,可他总觉得自己还非常浅薄。所以,他想提醒自己的儿子从小就要认真读书,长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也许那个冬夜里陆游在读书时突然碰到一个困惑,他想马上去调查和实践,可是一时没有这个条件,他很难受,于是想到“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告诉自己的儿子这个读书的好方法。
本诗可称之为说理诗,文字意思浅显,但蕴涵如何读书、做学问的深刻道理,真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本课教学难点应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则“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教学中,以关键词句为生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够佐证这一哲思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和体验。
一、抓“少”与“老”,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师:有同学不理解什么叫“无遗力”?谁能说说。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点气力,全力以赴。
师: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
生:学习做到孜孜不倦,一丝不苟。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达旦的去学习。
师:借用成语故事说说,哪些古人学习或作学问是无遗力的?
生:悬梁刺股。
师:“悬梁刺股”描绘了一幅怎样“无遗力”学习的画面?
生:把头发系在梁头上,困了用针扎自己的大腿。
师:这样的学习真是--
(生齐读:无遗力。)
生:匡衡的凿壁借光。
师:匡衡是怎样“无遗力”学习的.?
生:没有灯光,在墙壁上凿一个洞,利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师:这种读书精神叫--(生齐读:无遗力)
本环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各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故事引入,联系生活实际,自悟“知”“行”所阐发的哲理。
我以故事引入,为孩子们讲述了《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听故事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学生结合实际纷纷说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说实践比书上学习更重要,有的说在实践中通过做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样通过听故事谈感想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躬行”的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悟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训示他儿子时的态度,引导学生用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的语气读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3篇(扩展4)
——《示儿》教学反思10篇
《示儿》教学反思1
《示儿》是我上得印象最深的一课。上这一课前,我想,这首古诗的内容不长,如果只抓读、背和对诗内容的理解,学生兴趣可能不大,因此,我把重点放在挖掘诗里的爱国主义思想上,以爱国作为主线,去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对高段学生的古诗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和诗人及文本的对话;同时,还要注意对古诗知识点的归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古汉语的言简意赅的特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热爱。
《示儿》这首诗,诗人的感情丰富而深刻,陆游在古诗中除了抒发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外,又有对南宋*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对故土老百姓身为亡国奴,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担忧和同情,以及对自己“壮志未酬”的遗憾……所以,引导学生走进陆游,走进古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和线索。
另外,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借此首诗可以让学生复习、积累、学习,并且加深对陆游这个爱国诗人的认识。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在理解诗意的后面,又设计了这样的两个环节:
1、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700多年前这位伟大诗人的病榻前,你能向我们描述一下,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老人吗?
2、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女或他的亲朋晚辈,此刻你看到了这样的一位老人:他虽然久病缠身,不久于人世,但心里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复,祖国不能统一,他面容枯瘦,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他在用缓慢而深沉的语调表达人死之后万事皆了无牵挂的旷达和淡定,但又希望你能在家祭的时候,要告诉他中原收复的消息。面对这样的老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学生在描述和写话之中,便能通过想象和诗人进行对话,同时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同时也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但是,在实际上课中,我也忽略了两个地方,一是对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没有作细的阐明,导致后面部分学生感情无法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二是在对学生进行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时,过于简单,指导不到位,学生的理解不充分了,教学效果也就打了折扣。
《示儿》教学反思2
《示儿》一课紧扣一个悲字,让学生理解诗文,重点思考:诗人临终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唯一的遗愿又是什么?哪句诗写明了这一点?学生很快便找出了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我问学生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我追问:?这个‘悲’字包含了几层意思?也就是说,作者都悲伤些什么?学生的理解大都停留在诗句的表面。
讲解中我介绍了一段金兵南侵,淮河以北百姓流离失所,朝廷被迫南迁但贪生怕死,一味求和的历史,由此引导学生领会到作者有三悲:
一悲,临死前没能看到祖国的统一;
二悲,自己年迈体衰,无法再为国家效力;
三悲朝廷堕落,不派兵迎敌*定战乱。所以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凸显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又配以拓展《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让学生从中明白当时的统治者昏庸,不思收复中原以至于诗人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什么也做不了时的无奈,哀怨,伤痛,悲愤!让学生透彻理解诗人陆游的临终之“悲”,源自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适时的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奔走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激发他们的爱国志!找准诗眼,体会它贯穿全诗的情感是学诗的关键所在,适时的思想教育蕴含其中效果更佳!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几个步骤:明诗题;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教学中我做到了这些,学生也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又深了一个层次!另外,尝试根据实际情况写诗也是一不小的收获。不过给学生自由体会的时间还不够多,以后应放手让孩子多做自主学习!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管是古诗教学还是阅读教学,我会按新课标要求努力探讨,选择最佳教学方案进行最优化的教学!
《示儿》教学反思3
《示儿》是我上得印象最深的一课。上这一课前,我想,这首古诗的内容不长,如果只抓读、背和对诗内容的理解,学生兴趣可能不大,因此,我把重点放在挖掘诗里的爱国主义思想上,以爱国作为主线,去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对高段学生的古诗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和诗人及文本的对话;同时,还要注意对古诗知识点的归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古汉语的言简意赅的特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热爱。
《示儿》这首诗,诗人的感情丰富而深刻,陆游在古诗中除了抒发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外,又有对南宋*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对故土老百姓身为亡国奴,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担忧和同情,以及对自己“壮志未酬”的遗憾……所以,引导学生走进陆游,走进古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和线索。
另外,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借此首诗可以让学生复习、积累、学习,并且加深对陆游这个爱国诗人的认识。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在理解诗意的后面,又设计了这样的两个环节:
1、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700多年前这位伟大诗人的`病榻前,你能向我们描述一下,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老人吗?
2、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女或他的亲朋晚辈,此刻你看到了这样的一位老人:他虽然久病缠身,不久于人世,但心里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复,祖国不能统一,他面容枯瘦,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他在用缓慢而深沉的语调表达人死之后万事皆了无牵挂的旷达和淡定,但又希望你能在家祭的时候,要告诉他中原收复的消息。面对这样的老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学生在描述和写话之中,便能通过想象和诗人进行对话,同时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同时也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但是,在实际上课中,我也忽略了两个地方,一是对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没有作细的阐明,导致后面部分学生感情无法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二是在对学生进行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时,过于简单,指导不到位,学生的理解不充分了,教学效果也就打了折扣。
《示儿》教学反思4
一、创设情境,充实体验
针对这样的一首古诗,学生的体验也只是停留在诗句“但悲不见就州同”中的“悲”,根据词语手册与书本上的注释,能够体会的就是诗人陆游因见不到国家统一的那份遗憾,与自己不能参与抗金复国的悲哀。学生作为个体经验不丰富的,情感却极其敏锐的一个群体,让他们在学习时,走进文本,走进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情境中,往往比枯燥的、生硬的反复朗读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如在上述片段中:当学生有了初步体会到诗人的“悲哀”的心情,我就选取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作为补充材料。在过渡引导后,学生能根据当时的背景,诗文的内容,了解陆游当时还有“悲痛”、“悲愤”之情。如此一来,学生对句子“但悲不见就州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引导朗读,巩固体验
感情朗读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上述片段中的陆游对儿子的最后遗嘱“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的是一个爱国诗人的最后一段话,对儿子的千叮万嘱,让学生朗读时犹如自己就是诗人,怕儿子忘记自己的话,所以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吟诵;感情朗读,还借助一定的朗读设计。在本案中,我适当的改变了诗句的原有句式,采用了排比的句式“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这样的朗读,不但有新意,而且对文本也更有加深,甚至还增强了学生朗读时的气势,效果下来不错。
三、展开想象,丰富体验
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就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过程,而这都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时期。古诗的内容虽然短小,但是情感却不亚于抒情散文。古诗的教学,忌讳的是过多的教师语言,死板的用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本课中,一开始我就运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一幅陆游晚年的,苍老的肖像,为整堂课选好基调:悲。
而在上片段中,为学生呈现的两幅截然不同的诗文画面,(两首诗都是学生所没有学过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想象诗人所看到的画面。在上述片段一中,我问学生:“你能看到陆游所看到的画面吗?”有的学生说:“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听到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丰富的想象,唤起了学生内心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人心情的理解。
《示儿》教学反思5
《示儿》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这首诗是陆游的绝壁之作,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一、狠抓字眼。在教学时,我抓住了“悲”和“望”两个字来展开。首先让学生说一说陆游“悲”什么?学生很轻松地说出:悲祖国分离,悲国土沦丧,悲统治者醉生梦死,毫无理想……接着我让学生思考:作者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没有为自己悲伤,却为国家担忧,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孩子们很轻松地说出:强烈地爱过之情。然后我再次让孩子朗读诗歌的后一句话,再次问道:“你从这句诗歌中读出了什么?孩子们说道希望看到祖国统一的梦想。这就是一个“望”字。从这个望中,可以读出什么呢?那就是:就算自己将死之时,还是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对未来祖国统一仍然信心百倍。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歌,孩子们的朗读声音低沉,情感充沛,我心底明白,此次教学已经达到了我想要的结果。
二、资料补充。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是通过搜集资料,来理解课文。所以课前我让孩子搜集了很多陆游,南宋,北宋等方面的知识,再加上以前在教学宋词的时候说道的内容,孩子对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有很深后的历史积淀。再通过自己的搜集整理,更能够了解陆游生活的时代背景,从而更能够体现陆游收复失地,渴望国家统一的梦想缘由。
第三、补充诗歌,拓宽视野。在教学这首诗歌结束之后,我再次补充陆游的另一首诗歌《十一月四日风月大作》让孩子更深层次地明白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深切的家国之痛。
《示儿》教学反思6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的形象。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我补充了两首陆游的诗作和林升的《题临安邸》并辅以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达到高潮。紧接着让学生们沉下心来,把心中所感所想付诸笔端。
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交给孩子们的思考时间还不够,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能够完全发挥;最后给学生练笔的时间需要再多一些。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努力把它们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学无止境,我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得到不断提高,做到游刃有余。
《示儿》教学反思7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课前我认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我还是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教学本课后,我也发现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其次,学生对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思想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书中的诗句,还有当时的历史事件。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时,我虽多方引导,但学生联系实际、自身谈现在学习这首诗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如能联系当前国家形势谈出爱国主义对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中心就会得到再一次升华。还有,我对多媒体教学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
通过此次教学,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努力把它们应用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学习是无止境的,今后我还必须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对学生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得到不断提高。
《示儿》教学反思8
从准备资料到上课近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一直沉浸在陆游的世界里!大量的资料显示,陆游值得我更深的挖掘!这首《示儿》,我从小学时代就学过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年轻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停的拿下眼镜,拭去眼中的泪花,很多东西都忘了,但是《示儿》与老师的动作一直都在我的记忆深处......
古诗教学,一直是我的软肋,因为没有尝试过,也没有机会聆听大师的课,所以一直觉得很惶恐,沉浸在小世界里的我肤浅的以为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怎么就能讲一节课呢?以为就是弄懂词句,明白意思就行了!现在想想自己真是太狭隘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绝不是你三言两语能够打发的!历经千年光芒不散本身就证明了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我们翻译一下意思就能够代替的?
好在有网络啊!王崧舟先生一直都是我在语文教学上的引路人,没有机会与先生面谈,但是先生在合肥的几次课我都场场必到,为他折服的话就不多说了!他的《枫桥夜泊》与《长相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不拘泥于教材,大胆的走出去,让作者隔着千年的时光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回到千年以前,来到作者的生活时代与作者亲密接触!
我开始构思我的教案了!有了整体思路,写教案就不再令我害怕了!在这里,我不得不再一次感谢学校的公开课活动,真的很锻炼人,每一次的校内公开课我都把它当成最高规格的赛课,磨练我的意志,锻炼我的头脑!每上一次,都感觉自己进步一点,不管结果如何,我觉得过程最重要!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一段充满激情的讲述之后,我直接用一句“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进入配乐范读!卡洛儿的《何茫然》配上一摇三曳的深情朗诵,一下子揪住了学生的心,课堂上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知道效果达到了......
学生的预习也很让我惊喜!我一直提倡把课外的资料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最为反对学生照本宣科读资料,既耽误时间又取不到精华,我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时拣自己最感兴趣的记在脑海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今天,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没辜负我一直以来的训练,这样的发言精辟多了,学生大多能说出值得一记的东西!
为了让学生理解陆游内心的“悲”,我从陆游各个时期的诗作入手,带领学生进入陆游的生活,探究陆游的心路历程,一步一步揭示陆游的内心,然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得出很多答案,仅张正银一个人就说出三个方面。
我设计了一个“写”的环节——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时,你会对父亲说什么?由于上面的铺垫有了成效,学生的情感需要适时的释放,所以这个“写”的环节实际上是让学生把积累的情感释放出来!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我甚至难以控制情绪濡湿了眼眶!我一直在控制,到了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情感也找到了宣泄口!感谢你们,我亲爱的学生!
最后,我拓展了爱国思想,从名人名言拓展开去,学生自由发言!当我问到,你知道现代有哪些爱国志士时,胡懿菲一下子说:“*!”好家伙,想打我一个措手不及,我在请胡懿菲说说理由的瞬间理了一下思路,果然,胡同学呐呐不成言!我略一沉吟,便说“其实在看待*的问题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他在后期确实做了有违国家民族大义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在抗战时期以及*战争时期立下的汗马功劳!”很轻松的,这个棘手问题便得到了解决!课堂上有很多的生成点,很多出乎我们预料的东西,只要抓住了很好地解决了,那么这节课你就有了值得欣慰的东西!
课上完了,但是我却一直觉得有遗憾!就像小马说的,为什么不在拓展的时候问问学生:“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去爱国?”作为英语教研组的组长,她很是好学,提的意见非常的宝贵,我当时怎么就想不到呢?另外,这首诗上下来,我一直没让学生去翻译,我害怕一翻译就破坏了课堂的意境,但我又为这方面的缺失感到不安!夏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把那个儿子对父亲说的“写”的环节改成依陆游的口吻,把这份临终的遗嘱改写成,既宣泄了学生的感情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解决了文本翻译问题,一举数得啊!这么巧妙的方法,我怎么就没想起来?呵呵,同志们的智慧真的是无穷的!感谢你们,我亲爱的同事!
今晚,我坐在电脑前,慢慢的回忆上午的那节课,细细的反思我的失败之处,有些细节还得再推敲!套用钱敏老师的一句话“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在此与马上要上公开课的同事们一起共勉!
《示儿》教学反思9
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课前我认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我还是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教学本课后,我也发现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其次,学生对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思想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书中的诗句,还有当时的历史事件。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时,我虽多方引导,但学生联系实际、自身谈现在学习这首诗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如能联系当前国家形势谈出爱国主义对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中心就会得到再一次升华。
学习是无止境的,今后我还必须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对学生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得到不断提高。
《示儿》教学反思10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的形象。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我补充了两首陆游的诗作和林升的《题临安邸》并辅以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达到高潮。紧接着让学生们沉下心来,把心中所感所想付诸笔端。
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交给孩子们的思考时间还不够,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能够完全发挥;最后给学生练笔的时间需要再多一些。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努力把它们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学无止境,我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得到不断提高,做到游刃有余。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3篇(扩展5)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10篇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1
【1】这节课是《七子之歌》的第一课时,我注重了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
在本课的"学习中,在读通顺诗歌的基础上,我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我紧紧把握好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了心中有数,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称为“妈港”?掳去肉体是什么意思?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如生词的意思,我灵活处理,让学生互相解决,从而牢牢把握课文的中心。 在这节课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教师激情不够,课堂气氛低沉,学生兴趣不够高。在以后的教学中尽力去克服。
【2】一、感悟与质疑和谐相生。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疑问。在本课的学习中,在读通顺诗歌的基础上,我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提倡让学生质疑,并不意味着让学生的疑问左右课堂,把阅读课上成质疑问难课。我紧紧把握好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了心中有数,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称为“妈港”?掳去肉体是什么意思?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如生词的意思,我灵活处理,让学生互相解决,从而牢牢把握课文的中心。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2
一、感悟与质疑和谐相生。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疑问。在本课的学习中,在读通顺诗歌的基础上,我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提倡让学生质疑,并不意味着让学生的疑问左右课堂,把阅读课上成质疑问难课。我紧紧把握好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了心中有数,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称为“妈港”?掳去肉体是什么意思?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如生词的意思,我灵活处理,让学生互相解决,从而牢牢把握课文的中心。二、想像入手,读中悟情。想像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像,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感情,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又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如我引导学生想像在澳门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让学生体会不仅仅是生命、是财富,更重要的是尊严、是*……在此基础上我追问:“作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使学生不由的产生与当时澳门民众一样的悲愤之情,一样的伤心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生生流动着的感情。
三、创设情境,激趣生情。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入新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因为这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我十分注重它的吸引力,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我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这首歌的背景音乐下,充分谈谈对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的了解,任何角度、任何方面都可以,因为课前有预习,因为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很兴趣高昂,为后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过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广大民众渴望回归的迫切愿望之后,在音乐声中,在一幅幅洋溢着回归的喜悦的.图片中,我声情并茂的讲述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这个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的那一幕。人民的欢声笑语,人民的喜极而舞深深感染了学生,使得学生在后来的朗读中是那样的入情入境。
创设情境能将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式教学进一步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留心找情(情即教材中的一些因素),精心设境(境即特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就会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3
一.浓厚的情感是诗歌学习的主要旋律
回顾本课,依然心潮澎湃,课堂上师生朗读的声音依旧在耳边回荡。好课是要上到师生心里去的,能够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当语文的本体价值被工具性压倒的时候,学生可能在机械操练中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掉了学习语文的全部兴趣、全部激情、全部灵性。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觉察。得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失去的却是冰山的根基。”
没有情感的注入,语文课堂将缺少一半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机械生硬的,缺乏触动灵魂的力量。尤其是感情充沛的诗歌教学,课堂更要激荡情感的味道,抓准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课堂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
二.文化的传承是汉字教学的独特魅力
“语文本身就带有文化传承的使命,传承的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中的瑰宝。”*的汉字就是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就是文化中的瑰宝。一个简简单单的“乳”字仅有八笔,却蕴含着母亲哺育儿女的艰辛与不易,厚重的情感藏在古人造字的智慧里。
横竖撇捺在学生眼里不再是简单的笔画,汉字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拥有鲜活生命的。当学生用深情写下这些汉字的时候,一种民族自豪感将会根植于灵魂的深处。
三.丰富的拓展是课程内容的最佳补白
本课教学将闻一多先生的爱国诗句与古往今来的思乡思亲佳句融合在一起。意在让学生体会虽然诗人生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阅历,但是心中的情怀不曾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失去色彩。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及学生不曾接触过的余光中的诗《乡愁》,让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去看待语文学习,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此后,在某一个月朗星稀的时刻,学生远离家乡或者远离祖国,他或许会想起闻一多先生的诗句,想起余光中先生的诗句,想起李白、王维等诗人心中澎湃着的旋律。在诸多的诗句中,学生读懂了乡愁,理解了思念,懂得了感恩,从更深的层次体会了自己当下的思乡情感。这是语文应该给予学生的一份丰厚的精神大礼,多年之后留下的陈酿。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4
这节课通过课前预备到上课、总结,使我受益匪浅。我所上的课是七年级一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澳门》。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学唱歌曲以及艺术创作,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与海峡*同胞心连心、手拉手的深情厚谊。
《七子之歌——澳门》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组诗,是根据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改编而成的,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李海鹰作曲。《七子之歌——澳门》的教学内容贯穿着一个教育主题——早日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教学中应避免说教,寓教育内涵于艺术实践活动之中,重视对学生情感陶冶。
在课堂上,我主动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演唱、一起创造,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明显。总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非常乐意创设有利于学生欣赏音乐的机会,提供更多更加广泛的资源,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发现音乐的美。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5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的作品。《七子之歌》是作者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七首。课文只节选了《澳门》《香港》两首。另外五首首分别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通过预习,孩子们都知道“七子”指的是*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这七个地方在哪里?孩子们脑子里没什么印象,于是,借助课件,出示*地图,用红色字标出这七个地方,让孩子们对这七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有所了解。
这七个地方如同祖*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教到这里时,要孩子们设想一下,你是离开祖国妈妈的孩子,当你受尽欺凌时,最渴望的是什么?这样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的去理解一个离开母亲的孩子的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质疑时,有学生问:“诗人为什么要把香港比作黄豹呢?”我要他回想一下第一课时时看过的地图,想一想香港的地理位置,他马上就明白了。还有,“啖”字和“嗍”字虽说不是这一课的生字,但是,为了说明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特别板书了这两个字,要孩子们边读边想动作,一股悲愤之情、伤心之情油然而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激荡在字里行间的爱国之情。
本课教学,重在朗读,一遍又一遍地读,老师就像导演一样,当孩子们的感情没有到位时,就停下来点拨、启发,激发学生的情感。
拓展时,课件出示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时的图片和日期,假如,闻一多先生还健在,当他看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教这篇课文,孩子们的感情起伏较大,最开始是*静,因为没有融入感情;接着是悲愤、伤心,因为此刻他们是祖国离散的孩子;最后是欣喜,因为看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
以前教人教版教材时,没有这篇课文。我设想:如果在97年以前教这篇课文,应有一些不同。衷心希望祖国日益强大,台湾早日回归祖国。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6
这节课通过课前预备到上课、总结,使我受益匪浅。我所上的课是七年级一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澳门》。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学唱歌曲以及艺术创作,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与海峡*同胞心连心、手拉手的深情厚谊。 《七子之歌——澳门》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组诗,是根据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改编而成的,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李海鹰作曲。《七子之歌——澳门》的教学内容贯穿着一个教育主题——早日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教学中应避免说教,寓教育内涵于艺术实践活动之中,重视对学生情感陶冶。 在课堂上,我主动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演唱、一起创造,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明显。总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非常乐意创设有利于学生欣赏音乐的机会,提供更多更加广泛的资源,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发现音乐的美。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7
这节课通过课前预备到上课、总结,使我受益匪浅。我所上的课是七年级一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澳门》。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学唱歌曲以及艺术创作,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与海峡*同胞心连心、手拉手的深情厚谊。
《七子之歌——澳门》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组诗,是根据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改编而成的,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李海鹰作曲。《七子之歌——澳门》的教学内容贯穿着一个教育主题——早日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教学中应避免说教,寓教育内涵于艺术实践活动之中,重视对学生情感陶冶。
在课堂上,我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导入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良好的导入会使学生从上课之初就被深深吸引。有了良好的导入以后,我还注重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过程,主动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演唱、一起创造,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明显。音乐课要生动活泼,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不断地引领学生参与到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中我还加入了节奏模仿环节,节奏模仿的好处在于能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们希望准确地模仿老师的节奏,以便炫耀自己的反应能力,因此他们会很安静地听老师的示范。节奏模仿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解决歌唱中的节奏难点。教师把歌曲中的复杂节奏拿来拍一拍,学生通过模仿,对节奏进一步熟悉,歌唱中的难度会大大降低。
总之,在唱歌教学中,我们要摒弃长期形成的以技能技巧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同时,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欣赏音乐的机会,提供更多更加广泛的资源。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唱歌教学的审美功能一定会得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与艺术情操也一定能得到发展。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8
一、感悟与质疑和谐相生。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疑问。在本课的学习中,在读通顺诗歌的.基础上,我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提倡让学生质疑,并不意味着让学生的疑问左右课堂,把阅读课上成质疑问难课。我紧紧把握好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了心中有数,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称为“妈港”?掳去肉体是什么意思?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如生词的意思,我灵活处理,让学生互相解决,从而牢牢把握课文的中心。二、想像入手,读中悟情。想像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像,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感情,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又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如我引导学生想像在澳门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让学生体会不仅仅是生命、是财富,更重要的是尊严、是*……在此基础上我追问:“作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使学生不由的产生与当时澳门民众一样的悲愤之情,一样的伤心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生生流动着的感情。
三、创设情境,激趣生情。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入新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因为这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我十分注重它的吸引力,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我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这首歌的背景音乐下,充分谈谈对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的了解,任何角度、任何方面都可以,因为课前有预习,因为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很兴趣高昂,为后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过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广大民众渴望回归的迫切愿望之后,在音乐声中,在一幅幅洋溢着回归的喜悦的图片中,我声情并茂的讲述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这个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的那一幕。人民的欢声笑语,人民的喜极而舞深深感染了学生,使得学生在后来的朗读中是那样的入情入境。
创设情境能将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式教学进一步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留心找情(情即教材中的一些因素),精心设境(境即特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就会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9
这节课通过课前预备到上课、总结,使我受益匪浅。我所上的课是七年级一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澳门》。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学唱歌曲以及艺术创作,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与海峡*同胞心连心、手拉手的`深情厚谊。
《七子之歌——澳门》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组诗,是根据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改编而成的,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李海鹰作曲。《七子之歌——澳门》的教学内容贯穿着一个教育主题——早日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教学中应避免说教,寓教育内涵于艺术实践活动之中,重视对学生情感陶冶。
在课堂上,我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导入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良好的导入会使学生从上课之初就被深深吸引。有了良好的导入以后,我还注重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过程,主动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演唱、一起创造,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明显。音乐课要生动活泼,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不断地引领学生参与到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中我还加入了节奏模仿环节,节奏模仿的好处在于能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们希望准确地模仿老师的节奏,以便炫耀自己的反应能力,因此他们会很安静地听老师的示范。节奏模仿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解决歌唱中的节奏难点。教师把歌曲中的复杂节奏拿来拍一拍,学生通过模仿,对节奏进一步熟悉,歌唱中的难度会大大降低。
总之,在唱歌教学中,我们要摒弃长期形成的以技能技巧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同时,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欣赏音乐的机会,提供更多更加广泛的资源。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唱歌教学的审美功能一定会得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与艺术情操也一定能得到发展。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10
这节课通过课前预备到上课、总结,使我受益匪浅。我所上的课是七年级一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澳门》。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学唱歌曲以及艺术创作,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与海峡*同胞心连心、手拉手的深情厚谊。 《七子之歌——澳门》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组诗,是根据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改编而成的,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李海鹰作曲。《七子之歌——澳门》的教学内容贯穿着一个教育主题——早日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教学中应避免说教,寓教育内涵于艺术实践活动之中,重视对学生情感陶冶。 在课堂上,我主动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演唱、一起创造,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明显。总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非常乐意创设有利于学生欣赏音乐的机会,提供更多更加广泛的资源,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发现音乐的美。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3篇(扩展6)
——读《冬夜读书示子聿》有感
读《冬夜读书示子聿》有感1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全诗只有短短28个字,通俗易懂,却蕴含着许多深邃的求知道理。
诗的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告诉我们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读着读着,这让我想到了《凿壁偷光》这个故事……西汉有一个人名叫匡衡,小时候家中十分贫穷,买不起油灯,便把邻居家的墙壁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告诉人们只要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经验,到了一定程度后便自然有所成就。诺贝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小时候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便想,有什么东西能一下子把大山劈开呢?于是,他便把兴趣放在炸药上。为了研究炸药,他好几次将自己的`实验室化为灰烬……最后终于成功了。
诗的最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这使我想起了赵括。战国时,有一位赵国大将叫赵括,他从小饱读兵书,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又一次,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兵士抗秦,不想他应缺乏实战经验,中了秦国埋伏,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读书示必须的,书本上的东西的确很迷人,但如果只是“读死书”,便不会有多大成效,反而会像赵括一样成为万人笑柄。
若是想拥有真正知识,就必须仔细观察,亲身体会,在书本知识上打好基础,再去现实生活中实践一下,便能受益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