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菁选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2-19 18:50: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1  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1  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2  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3  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4  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5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2  【钱塘观潮】钱塘观潮是浙江一带中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菁选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菁选五篇(2023年)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1

  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1

  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2

  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3

  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4

  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5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2

  【钱塘观潮】钱塘观潮是浙江一带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一文中就有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此风更盛,在宋代达到了空前的巅峰。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八月十五日看潮》(其一)中描写的中秋观潮的盛景。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3

  【月亮传说】

  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最为人熟悉的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作月精。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花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与嫦娥为伴。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4

  1、中秋的月最美,是那样诗情画意;中秋的月最柔,是那样柔情似水;中秋的月最明,是那样如水似镜。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

  2、中国人历来把团圆看得弥足珍贵,月圆人有缘,相聚在xx,此时此刻,员工朋友们!你们放弃了与家人、与亲人共祝佳节美好时光,仍然坚守岗位、辛勤工作在销售第一线,我代表公司向你们表示感谢!员工朋友们,你们辛苦了!

  3、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是这象征团圆美满的"中秋佳节呢。

  4、这样的中秋,大抵因为太快乐,常常顾不上想家。玩得尽兴而归,才想起给家里打个电话。深更半夜里,母亲被电话扰醒,还不忘问我吃了月饼。那年月,一家四口人,分三地。天上一轮明月,地上彼此相望。中秋的月儿圆,人却不团圆。

  5、在中秋佳节之即,让我们向辛勤哺育我们的父母,无私奉献的老师们真城说一声:您辛苦了!我们会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长大成为祖国有用之材,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5

  中秋节有许多习俗,比如吃月饼,但是你知道中秋节的由来吗?

  传说以前后羿到山里去寻友访道,看见西王母路过此地,就向西王母求到一包不死药。回到家后,后羿舍不得撒下妻子嫦娥,就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但这正好被徒弟蓬蒙看到了,蓬蒙就起了坏心眼。

  有一次后羿带着徒弟去打猎,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后羿一走,蓬蒙就拿着宝刀闯进房间里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没有办法,突然她灵机一动,把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因为嫦娥心里牵挂着丈夫,所以嫦娥飞到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来后,发现嫦娥在天上对他说:“今天晚上月亮会变圆,你晚上做一块面团在屋子东北角,等到午夜时我们夫妻二人就团圆了。”后羿按照嫦娥说的做,到了午夜,夫妻二人终于团圆了。两人离别时嫦娥对后羿说:“每年的8月15这天,你都要做好面团,等到午夜时分我回来了之后再走。”每年都做好面团,等着嫦娥回来。后来,这个习俗被大家继承下来,发展成为现在的中秋节,中秋节吃月饼也就成了习俗。

  我非常喜欢这个神话,也非常喜中秋节。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 (菁选5篇)扩展阅读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 (菁选5篇)(扩展1)

——中秋节手抄报诗歌内容5篇

中秋节手抄报诗歌内容1

  西江月

  宋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中秋节手抄报诗歌内容2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手抄报诗歌内容3

  跟月亮碰杯

  溅出的酒滴

  被思乡点燃

  化成漫天的星光

  思乡

  很富弹性和光泽

  拉得越远反弹越大

  拉得越圆洁白光亮

  今晚

  归乡的路途

  月光与梦慑足而行

  父亲的烟斗

  已敲响山林的歌声

  母亲的目光

  却在一片田野中

  而我的眼睛

  正被潺潺的河水

  父亲的烟斗

  已敲响山林的歌声

  母亲的目光

  却在一片田野中节节拔高

  而我的眼睛

  正被潺潺的河水湿润

中秋节手抄报诗歌内容4

  小岛

  月亮升起

  有雕归巢的声音

  有鱼儿跃出碧光

  有琴声演绎古老传说

  好多不知谁的眼睛

  落于白桦树上眨眨地

  透出智慧和孤傲

  夜里

  却抛给月亮

  无限柔情

  也是那晚

  贴在窗上的那些

  姥姥剪出的窗花

  被冰凌花裹着

  在我的梦中

  溶化了

中秋节手抄报诗歌内容5

  最近几天的六朝古都,

  不知怎的阴雨连绵

  强欲望的阳光,

  不给机会穿过云层细缝

  惟能穿透夜里的梦,

  在明月与乌云之间徘徊

  虽然不是朗月,

  却多了几分朦胧的醉意

  金秋的慰问必然包括金装的月饼礼盒

  可我们没有,有的只是三天的中秋假期

  与一些灰色阴雨时节的凄凄凉凉,或是

  闲敲文字时键入闾巷的片片落花

  我想独自出去走走,

  外面的风声渐染秋的颜色

  我知道,秋风没有和家人团圆,

  黎明也没有

  升起金灿灿的太阳,

  或是游子在外漂泊

  那片朦胧的月光背后,

  定然刻着故乡的殷殷期盼

  盼星星,盼月亮,

  盼不到金秋的月宫婵娟

  千里之外是否还有一轮明月,

  你相信我也相信

  在酒览月华微醉后,

  画一个水水月饼

  映入眼帘的是一些美好的回忆,

  和一整个故乡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 (菁选5篇)(扩展2)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资料5篇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资料1

  中秋节演讲稿

尊敬的同学,老师:

  你们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诗,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人历来把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的极其珍贵,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是这象征着团圆美满的中秋佳节。在赏月之际,家中的亲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身在异乡的亲人,而异乡的人也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家中的亲人。因此,中秋节有“团圆节”之称,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对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我代表初一××班全体同学,祝你们中秋节快乐!

  或许对于某些人来说,上海并不是你们的`家乡,或许你们很想念家乡。但是,不要忘记,你们还有一个家,就是学校,学校里的每一个同学都是你们的兄弟姐妹。

  希望你们在这所新的学校中,展开新的旅程,迎接新的冒险。欢迎你们与我们共同学习,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资料2

  泽州中秋节习俗

  泽州是山西省晋城市的古称,如今晋城市下属亦设有泽州县,在这一地区流传的“泽州中秋习俗”乃是山西省有名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更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中秋节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地处泽州地区的珏山一带,自古就是祭月赏月的极佳场所。据介绍,当地人将祭月、拜月称为拜“月婆婆”。每逢中秋之夜,当皎洁的月亮冉冉升起时,当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祭月活动。

  中秋祭月活动一般由当家主妇主持,主妇在拜月之前,都必须盛装打扮一番。在许愿祝福之时,还必须口念祝词,祝词既要念出口,还得小声细语,以不让旁人知道为宜。

  主妇祭祀完毕,全家人依次跪拜,由家庭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之前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包括在家的和外出的,还有灶王爷一份,都要算上,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分完之后,要先给灶王爷吃,然后大家再分吃。

  在泽州一带,中秋节的活动长至三天:农历八月十三发面、温柿子、备果品,八月十四做月饼,八月十五白天看望外婆、送月饼,参加庙会活动,晚上祭月、拜月、赏月。

  而月饼,是其中的一道重头戏。据介绍,珏山中秋节所用的月饼有细月饼、粗月饼之分,主要是素食和甜食,而且形状统一为圆形。细月饼就是现在常见的超市里出售的各式提糖月饼,珏山细月饼的制作工艺与其它地方的相差不大,只是表面的花纹和里边的馅料更具地方性。

  月饼做好后,外孙(女)要带着去看望姥姥。据当地流传的说法,这是娘家人对出嫁姑娘的一种思念,通过外孙(女)的行为来表现一种团圆。颇有趣味的是,按照当地规矩,外孙(女)送去的月饼里有一个不是圆的,而是咬了一口,当姥姥看到咬了一口的月饼就会很高兴,因为这代表着自己的女儿很*安。

  此外,因为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所以在中秋之夜前,归宁(回家省亲,多指已婚女子回娘家)的妇女必须返回夫家团圆,因此当地有“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的谚语。

  当地民俗学家指出,中秋习俗之所以能在泽州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与泽州历史上饱受战乱不无关系。泽州县地处太行山南端,是山西通向中原的重要门户,人们经受了太多的战乱纷争,渴望和*,向往团圆,并把这些情感寄托给了月亮,希望生活可以和它一样圆圆满满。

  近年来,当地*出台相关文件,使中秋民俗活动得到更为有力、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而泽州沿袭数百年的拜月、赏月等活动,特别是与之有关的大量的文献、史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习俗也在发生着改变。比如归宁妇女返夫家的旧规,现在因为很多是独生子女,早已不大讲究。有些虽然存在,形式却早已改变。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资料3

  广东中秋节习俗

  一、舞火龙(舞火龙、游花车、舞醒狮)

  活动一般于晚上八点半开始,但节日的氛围下午便已浓重。行走于村道间,路边两排绿化树上,均贴有活动期间路边禁止停车的通告,晚上八点,鞭炮锣鼓声响起,活动拉开序幕。一条80米长的长龙被摆放于祠堂门前,在此次活动中捐款最多的一男子上前,首插一支龙头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们纷涌上前,将长寿香插满龙身。醒狮舞动着,村民们笑着、喊着、拥挤着,将节日的氛围衬得更为浓重。

  八点半,活动会正式开始。司仪一声令下,100名孩童同时举起舞龙棒,通体赤红的长龙立时泛活,飞旋于上元村的街头。最前方是一面“龙牌”开路,“龙牌”上方写着“欢庆中秋”四个字;80米长的火龙紧随其后,游人们喧嚣着、簇拥着、追赶着,在龙身上见缝插针的插上长寿香,而火龙中途也要停下来换两次香;紧随火龙的,是8辆一字排开的花车,包括八仙过海、嫦娥奔月、西施浣纱、唐僧师徒等传说人物;彩车之后,又是一条40米长的金龙,在22名精壮男子舞龙棒的挥舞下,金龙直欲腾云冲天;最后,十多条醒狮压阵,摇头晃脑、闪扑腾挪,栩栩如生。

  火龙队伍拉起来,浩浩荡荡,近300米长。数名艺人夹杂于队伍前后,敲锣又打鼓;数十名孩童游戏于队伍左右,手执红灯笼。火龙要从晚上八点半,一直游到晚上十一点许才作罢,最终回到出发时的祠堂处。

  二、吮田螺(中秋吮螺,寓意“明目”)

  吮田螺不仅是三水的一个传统习俗,在珠三角一带都很盛行。如今的农村,田螺少了。但是,中秋夜吮田螺的习俗,就像吃月饼和柚子一样,还一直保持着,其实,不仅在中秋节当天,*时在大排档的夜宵上,炒田螺也是最受市民欢迎的。中秋前后,是田螺和石螺当造的季节,八月十五吃田螺,更是流行多年的风俗。资料显示,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更说小孩子中秋吃田螺,会“明目”。按传统,中秋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拿着田螺,对天一举,再送到嘴边一吮,寓意“明目”,求得聪明之意。中秋食田螺,是很多广东人家中秋节的压轴食品,田螺的肥美,也有寓意美好和去邪气、晦气作用。

  三、烧番塔(番塔“节节高”万人来观赏)

  中秋晚上,村中老人将水果、月饼整齐码好,在塔底插满香。番塔是提前由众多村民,花费数小时用一块块红砖“生砌”(不加灰砌)而成。由于塔身上小下大呈锥形,因此垒塔时,从下往

  上每一层都要向内部收缩一圈,最上层顶端仅留一孔,这样更利于火苗上蹿,火苗越大预示着生活越兴旺。八月十五晚八点,鼓声响起,醒狮经过番塔就会打开塔底的炉口,点燃,从番塔内瞬间冲出漫天星火,彼时响起烟花声,火光、月光,与烟花的闪光相互辉映。

  “烧番塔”又名烧花塔、烧瓦塔、烧瓦子灯,在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都有流传。在广东境内,尤以珠三角、潮汕地区的农耕文明发展较早的村居最为流行。农耕时代远去,工业文明盛行,如今在佛山,只有在南海丹灶仙岗村、西樵松塘村、罗村上柏村少数几座村仍盛行此民俗。

  烧番塔,民间传言源于明太祖朱元璋起事,以点火烧番塔为号。后演变为秋收祈福,更有寄予生活红红火火之意。此外,松塘村中的池塘名为月池,据说绕月池游走一周可以带来好运。如今,烧番塔是松塘村远近闻名的一个民俗项目,每年此时,有上万人从四处赶来观看,而不仅仅是本村村民。民俗活动不断得到发扬光大,番塔从早前的一米多高,慢慢增高到3米、4米、5米。每年活动持续2个小时,熊熊大火不熄,烟花不断,每个人都沉浸在这花好月圆之夜中。

  四、猪笼饼

  猪笼饼是佛山传统的中秋传统习俗之一,由长辈送给孩子,一个巴掌大的竹编小猪笼里面,装着一只小猪造型的莲蓉馅饼,寓意小孩肥肥美美,如小猪般容易带,容易养。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资料4

  江苏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1、斗香

  在江苏的苏州、无锡、常熟等地有中秋“斗香”的习俗,在月亮将出的时候,一些较富裕的家庭就开始在庭院之中布置斗香。斗香是将很多根细香紧紧地捆扎成一个粗粗的圆柱体,作为底盘放在地上,再扎一个稻小的圆柱放在底盘上,依次效法,越往上用细香扎的圆柱体越细,在两个圆柱相接的地方会用彩纸围住,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彩纸上往往绘有嫦娥、月宫、桂树、玉兔等图案,整体看上去犹如一个色彩绚丽的塔,所以也叫“香塔”。

  香塔有高有低,最高者有二十多层,近一人高。明月当空之时,点燃香塔,层层叠叠的火光预示看红红火火节节高升,很是壮观。烧斗香在清代最为繁盛,但是这种奢侈的烧香方法也只限于富裕的家庭,穷苦人家是摆不起这么大的排场的。

  2、拜月

  在江苏的很多地方,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习俗,但到了连云港一带,男子也参加拜月,但只限行礼,行礼后就不再过问。

  南通中秋供月供的是女菩萨,所以供品里是绝对不能搭一点儿荤腥。等月亮东升的时候就要焚香点烛,奉祀“太阴星主月光菩萨”,开始祭月,南通叫“供月”。等拜祭完了,要烧神马,撤供品。

  3、月饼贴片

  苏州人在中秋节的食俗很丰富,有吃糖芋的,有吃糖炒栗子的,有吃水红菱的,自然更免不了吃月饼了。苏式月饼品种繁多,有荤有素,有甜有咸。咸月饼有鲜肉、火腿、猪油、虾仁等,甜月饼有白果、豆沙、玫瑰、椒盐四种,还有薄荷、枣泥、干菜、金腿、芝麻等等。

  苏式月饼上面都有一张小小的纸片。这背后有个传说。元朝末年,朝廷黑暗,张士诚举义旗,老百姓纷纷响应,一路所向披靡,攻下常州、无锡等地,并向苏州城进发。时值农历八月中旬,一位聪明的读书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赠送给亲友的每只月饼上都放一张小纸片,用毛笔书写“迎张”两字,其意思是相约迎接张士诚义军。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苏州不少家都照这个办法做,相约响应张士诚起义军。就这样,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4、石湖看串月

  苏州中秋节,旧习俗逐渐被简化为吃月饼、赏月了,而中秋夜“石湖看串月”的民间习俗却不可替代地成为苏州中秋的标志。所谓的“串月”,是指月亮偏西时洒下的光辉透过了九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波光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

  清代诗人沈朝初有诗云:苏州好,串月有长桥。诗里的长桥便是看串月的最佳地点,指的是石湖东面越来桥右边的一座叫行春桥的九环洞桥。为了看这一年仅此一次的胜景,每到中秋,不仅苏州人,很多周边省市的游客也纷纷来此。

  5、杀鸭子

  在淮安,人们中秋节也有杀鸭子的习俗,传说也是人们串联起来要“杀*”。但是演绎的成分更多一些:“后来一群狡猾的*被追得走投无路,就跑到水里变成鸭子躲起来,大家又一齐跳下河去,把鸭子杀死。”。

  盐城人有吃老鸭汤就饼的习惯,一般是小碎米饼(俗称米饭饼)、小麦面饼、芝麻糖饼等。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则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6、卜阴晴

  无锡人还以中秋之夜的晴雨来预卜来年元宵节的阴晴,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元宵雨打灯。”又说:“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还有说:“但愿中秋不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

  如此种种的谚语表达了一个现象:如果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那么来年元宵之夜也会月朗星稀,自然灯景如华了。

  7、接女儿、女婿来家吃团聚饭

  在节后第一天,也就是八月十六日,有接女儿、女婿来家吃团聚饭的习俗,俗称“带闺女女婿来家翻芋头皮”。有意思的是,在连云港,中秋夜吃剩下的芋头皮、果壳等不能随便扔,要堆积一处,待第二天下午才能拿出去倒掉。

  在盐城,中秋节前后还有已定亲但尚未婚娶的女婿给准岳父母家送礼的习俗,叫“追节”。礼物中两只鸭子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岳父岳母家全部收了鸭子就说明今年还不同意把女儿嫁出去,如果回一只就表示同意今年把女儿嫁出去了。

  8、烧宝塔灯

  烧宝塔灯习俗的来源于唐玄宗对大明寺栖灵塔的喜爱。相传有一次玄宗皇帝微服出巡到了扬州,看到扬州大明寺的栖灵塔,外形独特、设计巧妙,玄宗甚是喜爱。于是,每逢到了中秋佳节,皇宫里到处供奉扬州栖灵宝塔灯。

  后来,扬州人为了迎合皇上的喜爱以及表达对故乡的自豪感,年年到了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去购买宝塔灯去敬月,并把它作为中秋夜的吉祥物。从此,点宝塔灯敬月便成了扬州城里的风俗习惯,一直流传下来。

  9、走月

  苏州一带还有中秋走月的习俗,《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记载:“中秋夜,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说的是月亮升起之后,穿看盛装打扮艳丽的妇女们相约结伴或在月下嬉戏玩耍,或互相串门闲话家常,或去闹市庙会闲逛,这样一直到夜深才返家。

  10、摸秋

  摸秋,又称捞秋,流行于黄河下游、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所谓“摸秋”,也就是有些地方所称的“摸瓜求子”。

  婚后不曾怀孕的女子,要在中秋之夜到田里摸一只瓜回来,就会怀孕生子。最好是南瓜,因为“南”谐音“男”,意为可得男孩;如果采到扁豆,意为可得女孩,因为扁豆形似女子蛾眉;如果采到的是白扁豆,那就寓意白头偕老,今后子女可婚姻美满。

  11、摆“欢喜酒”祭祀

  江阴人过中秋节,是有一套完整的习俗规矩的。从民俗专家那里,我们了解到了许多细节:早晨起来,要吃糖芋头,放上红糖和桂花,甜糯香滑,很是美味。中午要摆“欢喜酒”,表示在团圆佳节思念祖先。

  摆“欢喜酒”祭祀时,桌上只放一个“九拼盘”,里面有五样素菜,四色水果,再放清酒数盅,不上饭,不化锡箔。中秋节一天中的重点是晚上,一家人要尽可能团聚在一起吃“八月半夜饭”。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资料5

  中秋节的介绍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该节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节日习俗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 (菁选5篇)(扩展3)

——庆中秋节手抄报的内容

庆中秋节手抄报的内容1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 (菁选5篇)(扩展4)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3篇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1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2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3

  一、关于中秋节的名言

  1) 赏中秋佳月,月下不褪铅华,人团圆月下。

  2) 唯到中秋节,人月两团圆。

  3) 数十年过去,就如夜间一声叹息,唯有每年中秋夜晚,我会静心思考……

  4)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5) 秋桂飘香时,秋色此正浓。秋波碧波荡,秋月映苍穹。

  6)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7)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半人间,家家团圆。

  8) 同一个世界,观同一片晴空,赏同一轮满月,拥同一个中秋。

  9)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0)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二、关于中秋节的谜语

  1、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当归

  2、中秋月饼(打一电脑名词)——软盘关于中秋节的谜语

  3、中秋别后重团圆(打一影片名)——第二次握手

  4、中秋望月(打一《红楼梦》诗名)——贾语村的,《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5、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一节复一节

  6、又是一年中秋月(打一历史名词)——八一五光复

  7、明天日全食(打一字)——月

  8、长安一片月(打《水浒》人物名)——秦明

  9、月是故乡明(打一农业名词)——光照

  10、僧敲月下门(打外国地名)——关岛

  三、中秋节的习俗

  *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 (菁选5篇)(扩展5)

——中秋节主题手抄报内容3篇

中秋节主题手抄报内容1

  中秋节主题手抄报图1

  中秋节主题手抄报图2

  中秋节主题手抄报图3

  中秋节主题手抄报图4

  中秋节主题手抄报图5

中秋节主题手抄报内容2

  1、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2、小时不识月,胡作白玉盘“何不做一轮皎月,与玉兔相伴,不也清幽?

  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4、一轮圆月心中挂,一块月饼嘴边尝,一方圆桌齐围坐,一家团圆心中乐。

  5、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 (菁选5篇)(扩展6)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3篇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1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图片1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图片2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图片3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图片4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图片5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2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乐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亭”、“望月楼”的古迹。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3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一轮秋影转金波。 ——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 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 苏轼《念奴娇·中秋》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 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 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 ——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沈浮。 ——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 (菁选5篇)(扩展7)

——中秋节手抄报民族习俗内容3篇

中秋节手抄报民族习俗内容1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宋诗钞》)

  《中秋》(宋)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 (菁选5篇)(扩展8)

——小学中秋节手抄报 (菁选3篇)

小学中秋节手抄报1

小学中秋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1

小学中秋节手抄报2

  1、月饼

  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诗人兼美食家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而作为一种食品,称为“月饼”,则始见于南宋《武林旧事·蒸作饮食》。当时,杭州民间就有“又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美点。


小学中秋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2

  2、糍粑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糍粑是一种信物,圣洁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赏月活动即喻示家家团结幸福、吉祥如意。糍粑的黏结成团,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就连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来年丰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圆形,喻示着人们“有缘”、喜庆、吉祥和团圆;当然吃着圆圆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安安了。

  3、石榴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时。因其红似玛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浆,石榴便成为桌上供品之一,象征长寿、团圆和吉祥。这个东西没剥开的时候可玩性大于可看性,摸在手里凉凉圆圆滑滑的,剥开之后可看性又大于可吃性,像一粒粒小宝石攒在一起,好看。也是取个团圆的意思。

  4、麦箭

  山东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麦箭乃是即墨中秋节吃的"一种应节食品。它先用白面摊成煎饼,再加上肉馅或素馅,然后用秫秸卷成筒状蒸熟,吃时加上调料,味道十分鲜美。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小学中秋节手抄报3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 (菁选5篇)(扩展9)

——漂亮的中秋节手抄报

漂亮的中秋节手抄报1

  漂亮的中秋节手抄报1

  漂亮的中秋节手抄报2

  漂亮的中秋节手抄报3

  漂亮的`中秋节手抄报4

  漂亮的中秋节手抄报5

  漂亮的中秋节手抄报6

  漂亮的中秋节手抄报7

  漂亮的中秋节手抄报8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 (菁选5篇)(扩展10)

——语文手抄报中秋节资料

语文手抄报中秋节资料1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 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 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 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 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 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 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推荐访问:中秋节 内容 手抄报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 菁选五篇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1 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