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课后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课后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课后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后教学反思1
阅读教学要求以读为本,以读促讲.为了让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行之有效,采用不同形式的阅读方式,保证学生课堂上充分的朗读时间至关重要.本文就我执教《初冬》一课后,有关"以读为本"这一教学要求的一点思考.
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中要求以读为本,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语文里很多东西都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以读为本,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同时也尊重了他们自己在阅读中独特的体验.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有一定的指导,要有层次,有感悟,有提高,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这样才是真正地实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
回顾自己这一学期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遵循了以读为本这一原则的.以教学《初冬》这一课为例,我让学生采取了多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保证了他们充足的阅读时间,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语感,提高了他们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初冬》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初冬时节雾中山村特有的景象.课文写一个初冬的早晨,在一片大雾中,一切景物都变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雾散之后一切景物又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本课层次清楚,脉络清晰,通过"雾中"和"雾后"景色的对比描写,表现了初冬美丽的景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要坚持以读为本的教学方向,就要在课堂中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能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在教学《初冬》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大致采用了以下几种阅读方式:
1.自由读.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时,我安排学生采取自由读课文这一阅读形式.这种读法具有全面性和全体性.让全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地朗读课文,符合学生的心理节律,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全体学生在书声琅琅中感知了全文,奠定了情感.
2.选择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在学习完有关描写初冬时节四种景物在雾中和雾后所呈现的不同面貌这部分内容之后,我对学生说:"同样的景物,在雾中和雾后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那么小朋友,你觉得这些景物在雾中更美呢 还是在雾散之后更美些 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这样安排,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的朗读激情再一次提高了,他们都争抢着读课文,学习气氛特别浓.此外,采取选择读这一阅读方式,还使学生学会了选择,学会了评价,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提高.通过雾中和雾后景色的选择朗读,学生更深切地感悟到了初冬早晨的景色之美. 3.比较读.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些闪光的句子.
《初冬》中就有这么一句:"太阳像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该句比喻运用得十分贴切.在引导学生学习该句时,我采用比较法,出示另外一句:"太阳慢慢地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让学生进行比较朗读.学生经过反复朗读,比较,不仅很容易地体会到了比喻句的好处,同时也更深刻地感悟到雾中太阳的特点.
4.竞赛读.在和学生交流雾中的景物都有哪些特点时,我没有作过多的讲解,而是安排学生比赛朗读,比一比谁能读出这些景物的特点,谁读得最好.竞赛朗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还鼓舞了一部分默默无闻的同学,大家在朗读中你追我赶,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同时,在竞赛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雾中景物的独特的美,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获得美的感受.
一堂语文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读的形式不可过于单调,同时,读的时间也要有所保证.我觉得自己在教学《初冬》一课时,让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充分,不同形式的朗读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人人都有读的机会,真正从实质上培养了他们的朗读能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千遍,其能自备."读是基础,是根本,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坚持以读为本,以读促悟,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后教学反思2
我们教育工作者总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少犯错误或者是不犯错误。由此看来,“错误”成了我们教育的“敌人”。对此,我也一直坚信不移。不过,最近耳闻目睹这样一个教例,让我坚信多年的这个观点发生了改变。
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这个教例对我的触动很深,引起了我的思考:
思考之一:要正视学生犯错,因为对学生来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
上例中的老师在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时,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打断了他正常的教学思路。因害怕学生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错误观点,教者便阻挠、制止学生,并且不假思索地将学生本来正确的观点定性为“乱说”,最后,甚至强制性地、粗暴地将学生按在了座位上。教师这种对学生犯错畏之若虎的态度是极不可取的。殊不知,学生是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课堂的,他们每一次的学习实践过程,都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错误自然不可避免。虽然每一次学习实践的结果非对即错,但不管结果如何,他们的价值都是一样的。起码它证实了某种想法或某种做法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结果错误”的实践同样重要: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辩证地看,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电灯的发明不就是建立在爱迪生成百上千次错误尝试的基础上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小马能否过河”,试过自知分晓,小马尚能一试,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也有尝试的机会呢?也许,我们的学生会用一些荒谬的尝试来证明自己某些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做法,这时如果学生犯了错,那是很正常的。爱迪生不就曾经想自己孵出小鸡来吗?这个想法看似非常荒谬,但正是像这样无数个荒谬的想法才“铸就”了伟大的爱迪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正视学生犯错,切勿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学生犯错,而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思考之二:珍惜“美丽的错误”,因为它是一种创新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往往与学生不尽一致。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经验丰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学生往往富于幻想,思维更具情感性、发散性和灵活性。上例中的教师原本在他的思维程序中早已经准备好一份标准答案,但却被学生多维立体的发散思维打破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插曲令教师有些措手不及。其实学生的答案、教师的答案是一致的:教师以乌鸦作为参照物,确定瓶口太小,瓶内的水太浅了;而学生以瓶子作为参照物,认为是乌鸦的嘴太大了。这二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就像“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两句话一样,是同一答案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只不过两种表达方式中一种是常用的,早已习以为常,另一种很少用到,以致少见多怪。而这位学生恰恰选择了后者,哪怕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教师的否定,仍然敢于冲破教师设置的思维围墙,充满自信地“固执己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为孩子的勇气喝彩,也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这就是“美丽的错误”吧!对于这种“美丽”我们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是啊!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中蕴含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确确实实是一种“美丽”。“错误”也因此而“美丽”。这种“美丽”,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在学生*时的“错误”中捕捉、挖掘、积累和培养。让我们珍惜这些“美丽的错误”吧!
课后教学反思3
《影子》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首以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童诗。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点。上完课后我反思有以下几点:
在备课中,我预料“影子朋友为什么走在你的前(后、左、右)边?”会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如何给他们创造一个探究的空间呢?我灵机一动,在课堂中央拉开一张桌子,拉上所有窗帘,打开一盏日光灯,让一个孩子站了上去。我让站在上面的孩子转身,其他的孩子则仔细观察影子位子的变化。通过这个活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把上面的问题解释清楚了。
教学中,我以朗读作为理解全文的主线。第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中,不但教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读出常常跟小黑狗的重音),而且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尤其是学生跟老师的挑战读,再加上学生对老师及同学的朗读评价。基本上每个同学都能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引导学生质疑朗读,实际上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能有感情地朗读。
此处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朗读指导不到位,只为朗读而朗读,学生没有真正地领悟感情,而且没有把自己领悟的感情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尤其在几个学生讲到自己养过小狗,小狗常常陪着她,围着她转时,……我启发她说出了喜爱或喜欢小狗的感情。此时,我应该要求学生就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而我却没有让学生读,让学生领悟的这种感情白白地浪费掉了。
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学生经历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比起简单的说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容易表达相应的感情。抓住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情感切入点,适时朗读,也比硬是要学生讲出到底是什么感情,或带着什么感情来读,具体、丰富、形象得多。如几个学生讲到小狗在我放学后在家门口等“我”,高兴地舔“我”,此时,老师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把这种等“我”,舔“我”的感情具体化,不就是喜爱之情吗?
教学中,注意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既调动了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课后教学反思4
《牧歌》的教学,我认为好的地方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本节课的教学,我创设了*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本课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跳、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另外,本节课也给了很多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个学生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赏者。
但是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多样,以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歌词的学习上时间过长,应该充分相信初中年级学生的能力,比较简单的节奏教师只需稍做引导就可学生自主学习。
课后教学反思5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出示诗句]。
一、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赠刘景文》这首诗是作者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诗中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注意读准字音
3、老师请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读生字。[出示生字]
4、把这些生字放到诗句中会读吗?(个别读——齐读)[出示诗句]
5、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6、学生质疑(在诗句上划上横线)
7、小组合作学习,自主解决疑难问题
8、你们小组通过学习已经解决了哪些疑难?汇报交流
9、估计还有“擎雨盖”、“犹”、“傲霜枝”不能解决,教师利用课件帮助理解。[出示课件]
10、梳理诗句意思。(小组合作练说——交流汇报)
二、朗读激情
1、纵观整首诗,作者抓住秋天的哪些特点来写?[出示“荷尽”、“菊残”图]
2、他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说说理由。[出示“橙黄橘绿”图]
3、这么美好的秋天,假如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那该多好啊!
4、自由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齐读
5、读了诗歌,你最喜欢哪一句,能不能背给大家听
6、假如整首诗都能背就更好了(自由练——个别背——配乐朗诵)
三、拓展升华
1、古往今来写秋天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子夜吴歌》、《灞上秋居》、《秋夕》等等,老师这里有一首《秋夕》请同学们自由读,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天的?都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出示《秋夕》 ]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交流汇报
4、同学们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神秘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喜悦的,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来赞美秋天吧,齐诵《赠刘景文》。[出示《赠刘景文》]
5、秋有秋的丰满,春有春的华丽,夏有夏的激情,冬有冬的神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还喜欢哪个季节呢?知道这个季节有哪些诗句吗?[出示春、夏、冬诗]
四、书写巩固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出示田字格]
2、观察字形,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
3、老师示范
4、学生练唱
五、作业
1、收集有关秋天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挑战小老师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陶醉于宋朝苏轼所赞美的秋色里,领略了秋天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秋天,看看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是怎样描写秋天的。一起来学习《山行》。《山行》是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上行走时看到深秋的美景而即兴写下的一首赞美了秋天的诗。
三、读通诗句
课后教学反思6
教学设计依据:
1、遵循课改精神,体现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应引导学生抓住好词好句学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提高学生朗读水*,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
2、本教学设计注重从观察文中插图和课件着手,借助景物
的具体生动的形象,组织学生欣赏好词好句,在比较中激疑引趣,以诱发儿童学习的动机,唤起儿童朗读课文的兴趣,在“看看、听听”中,释疑求解,在“读读、讲讲”中练词、练句,在朗读训练中理清句序,并指导学生运用时空法、对比法帮助记忆,进行背诵。
设计亮点与创新:
《 初冬》本篇课文按时间的顺序描写了初冬时节雾中山村的景象。课文写初冬的早晨,在一片大雾中,一切景物都变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雾散之后一切景物又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1、读中感悟。这篇文章是一篇语言优美,用词精准的写景例文,课文中好句连连,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背一背,既培养学生朗读水*,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句子美在哪里。如: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首先,通过抓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象。从“为什么说大柿子像红灯笼”一问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观察想象,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从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把“大柿子”与“红灯笼”联系起来,理解了这个比喻句,体会出柿子的可爱和农民看到丰收景象后的喜悦心情,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具体的活的表象。其次通过自读自悟,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雾散后的柿子如此之美,学生观察图画,理解之后,肯定有很多感受。我抓住这一契机,通过拓展训练,如:葡萄熟了像什么?大西瓜真像什么?让学生及时巩固。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读自悟,说说柿子还像什么,不仅找准了语言训练的能力训练点,而且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仿佛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丽和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2、对比理解。通过雾中、雾后景物的变化,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抓住同一景物在雾中和雾后的不同,来体会大雾神奇的作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具体可抓住“望不见→望得见”“看不清→看得清”“不耀眼→射出光芒”等词语,启发学生理解:为什么望不见了?为什么又望得见了?也可以设问:说说雾中和雾后,下面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塔、小山、田野、树林、太阳)通过学生同桌互读,男女生互读了解雾中、雾后的景色的。
3、在语言环境中感悟语言的准确、渗透写作方法。
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是学习语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让学生找一找关键词语体会这些景物在雾前雾后的变化。学生分别找出:“望不见”“看不清”。先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看不见”“看见了不清楚”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并通过实物演示理解“模糊不清”,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课文分别用“望”、“看”体会远近距离的不同,“望”是向远看,“看”通常用于近处的景物,教师恰当的点拨,使学生体会了作者用词的精当,在培养了学生评词析句能力的同时,又为学生写作时要“用词准确、言之有序”奠定了基础。
课堂生成及存在的问题:
课堂上,我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手段: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文;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男女生读,理清课文线索;引读课文,理解具体描写的句子。在朗读中培养了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在学习雾散后这一部分,我们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第六至第七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再让学生画出雾散后看到的景色,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雾散后的景象和雾
中的景象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了“雾中、雾散”的不同。
通过本课教学发现学生在说话时有用词不当的现象,并且在理词语时较困难。主要原因是学生脱离生活,不会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
改进措施:
1、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提高学生朗读水*,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
课后教学反思7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应该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
低年级学生表现力极强,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展示给大家。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给他们创造机会,
孩子们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例如在讲完《称赞》这一课后,我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请同学们朗读全文,想一想,假如文中的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做的板凳很粗糙,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学生马上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小獾会很伤心,小獾会一边哭,一边做板凳。有的说小獾会很生气,它会和小刺猬打起来。也有的说小獾受到了打击,以后可能再不做板凳了!……师看到时机到了,马上作一小结:做事情受到别人的称赞与受到别人的批评结果会截然不同,受到别人的称赞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呀!希望同学们学着去称赞你周围的人。
课后教学反思8
这几天一直在准备《画杨桃》一课,感觉这篇课文好难上,一直不知道从何下手,该怎样来讲?我在备课的时候其实就感觉到自己备的内容有些多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课堂证实了我预计,上课内容没有全部完成。
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在这节上的最大不足是:我对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还有就是我预想的那样,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致使最后的小结学生说不出来“实事求是”,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这就完全是时间不够造成的。
总之,在课堂的调控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还有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课后教学反思9
翘翘板是幼儿最喜欢玩的玩具之一,我通过形象的教具:翘翘板、好玩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认读了汉字:高、低,同时对汉字你、我进行了复习。
活动中,我能关注每个幼儿的亲身体验、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给幼儿准备了充足的学具,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表达、用手操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不断发现,充分发掘幼儿的感知觉在活动中的运用潜力。随着活动开展,我设计的一个个问题情景也能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幼儿积累了多方面的知识经验,可以说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角,幼儿常常会流连忘返,因此,我就在各游戏角摆放多个翘翘板玩教具,上面贴上要求认识的字,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让他们玩中学、学中玩,在最兴奋时自然识得汉字。
当然在活动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语言不够精练、追确,在出示字卡“高”时,应该直接读出字音,而不是罗嗦介绍“这是高字宝宝”。结束部分幼儿应该让幼儿到教室外做游戏,而不应该局限于教室内,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课后教学反思10
如果英语基础打得不好,会削弱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八年级的英语继续提高不说,同时也会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制约学生各科成绩的*衡发展,甚至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所以,如何防止两极分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基础,取得较好的成绩,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值得研究讨论并着手解决的问题。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新生入学伊始,对英语好奇心强,学习兴趣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讲明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表扬、鼓励学生,少批评、挖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要怕犯错误,因为谁都会犯错误,包括以英语为母语的人。
二、七年级学生英语语感还不强,表达本事也不高。教学应以听说为先,读写跟上。要求学生要熟读每单元主要语法句子和对话,必要时要求背诵。由于初一学生自律性不强,教师要引导、监督,
三、词汇在英语学习中占重要地位,教会学生单词记忆方法进取重要。教会学生熟读音标和音节,详细讲解英语字母、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要花较多时光去教会学生怎样用音标去记忆单词,直到掌握为止。
四、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情景,制定有效地教学策略,充分备好课。上课时做到精讲多练,真正把时光还给学生,多用启发性语言组织课堂教学,努力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发展,让学生在简便活跃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做到“玩中学,学中玩”,这种教学模式是很受初中阶段学生欢迎的。
五、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中,要把握重难点,以学生为主体。讲解要清楚透彻,通俗易懂,切忌贪多贪快而导致学生难以消化理解,影响其学习信心。课余时光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及时辅导,加深记忆。
六、每上完一个单元,要布置适量的针对性练习,反馈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及时总结学习的得失,合理评价学生,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提高,并提出不足,及时改正。
做到以上几点,我相信能学好英语,为八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后教学反思11
今年我教授一年级英语,转眼开学一个月了,这一个月来我感触很多。
学生刚上学时,课上纪律很差,在班主任和我的配合下,学生此刻的行为习惯比开学有了质的变化。刚开学时他们根本不明白要拿出书,坐端正,翻书也不明白翻哪页,上课时我就一个一个的给他们翻书。教发音时,让他们跟着我的嘴一个一个的跟读。此刻,学生上课都能翻到正确的地方。教发音时,都能看着我的嘴,跟我读,并且上课注意力相当集中。一位教育学家以往说过,此刻的教育应当是赏识教育,也就是说对于学生,不论年龄,应以鼓励为主。所以上课时,学生回答问题,我都鼓励他们,让他们对于英语树立信心。其实,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只要敢举手,就应当奖励他们。
学生都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所以上课时,我一边教发音,一边让学生做动作。他们对做动作很有兴趣,一个个都抢着做,比如第12课的fun time,这是*小男孩bill和小猴子一齐做动作。good morning。早上好,是让学生挥手。touch your mouth。摸嘴巴。touch your ear,摸耳朵,等等的。之后我又找了几个学生做模特,让其他学生跟着模仿,学生就更有兴趣了。快下课时,我发现,对于这篇课文,学生竟然能把它读出来,对于一年级刚上学一个月的学生来说,这简直是个奇迹。以后,我要把动作英语继续下去。
当然,上课很重要,课后同样重要。我告诉学生,每一天回家都要复习英语,可是各家情景不一样,所以我说了四种方法:
1家里条件好的话让家长给买点读机。
2去书店买英语磁带,每一天听录音。
3家长有本事能够辅导。
4业余时光上英语补习班。
有的家长不明白怎样辅导孩子,我就在每班前门上贴了家长咨询参考,让不明白的家长每一天接孩子都能看到。总之,我期望学生都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在教学上经验还很不足,今后还需要多听课,向其他教师学习,有些方法还需要改善。我会努力向其他教师多学习的。
课后教学反思12
今天听了区教育局举办的微型课比赛,对于每一位精心准备的选手呈现的微型课,我觉得都各有千秋。上午听的是三年级上册《有趣的画板》。每一位参赛选手在设计教案时都有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在导入这一块,有几位老师是采用对比的方式,PPT上展示几幅图画,告诉学生有的是用画图工具画的",还有的是用金山画王画的,观察不同,通过漂亮的图画来吸引学生学习金山画王。也有老师利用即将到来的圣诞节来引入这个课题,展示一张装饰地非常漂亮的圣诞树,引出主题”用金山画王来制作圣诞树”来激发学生兴趣。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师用神笔马良的flash来引入金山画王。我挺喜欢这种引入,因为我觉得视频和图像是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方式之一,学生有兴趣了,上课的效率就会高。还有一位男老师的引入也非常引人入胜。整个课堂是以游戏闯关的形式进行的,王子要去城堡救出公主,要穿越无数的困难,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可以用金山画王来帮忙。首先是眼力大考验环节,也就是金山画王与画图工具的对比,接着是记忆大比拼,就是学习金山画王的界面,各个功能区的熟悉,各个工具的熟悉。故事情节再接着就是进入一片黑暗的世界,自然而然引入用画笔绘画太阳(说明笔头粗细、大小),最后让空荡荡的大地长出花和草,飞来蝴蝶(仙女袋),结束这场救援。我很喜欢这整个设计,感觉整个课堂就被自然、有趣的串联在一起。很多老师将画图工具和金山画王的绘画效果和操作界面作对比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兴趣,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学过的内容迁移到新的内容,是学生能快速学习的小技巧。
这一课的重点是对画笔、仙女袋、和颜料盒工具的使用。有些老师是自己照着图画先画一遍,告诉学生画笔能调节笔头粗细,还可以在颜料盒中用不同的颜色,仙女袋中的单张仙女袋、静态仙女袋和动态仙女袋也是以口述、自己操作的方式直接告知学生。我觉得可以在介绍金山画王界面的时候就让同学们先自由操作5分钟,探索一下这个界面的各种工具,然后教师再按一步一步的流程进行授课,把画笔工具的笔头粗细,颜色选择介绍一遍,能更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教师在讲工具的过程中能与学生形成互动,学生也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不至于形成只有老师讲授、没有学生互动的情形。
下午的课是四年级上册《斟字酌句理文本》。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文件与文件夹的区别。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师拿着实物文件夹向我们展示电脑中的文件与文件夹的关系,还有一位老师播放flash,告诉我们文件夹要分类放置,就像垃圾一样分类回收,文件夹可以像纸箱一样,一个套一个,这个就是文件夹的嵌套。我觉得这个很生动、形象,学生看了这个应该能明白文件夹和文件的关系。
好多老师的课堂技巧我都没有全部记住,但是今天我的收获很大,他们的教态、她们的语言、她们对教材的处理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课后教学反思13
一、简化结构,寻找长文短教新的途径
三年前的那个课例,教学设计也是简单的,运用关键词阅读法,从“乐土”起,将文本从美景、趣事、淳人、真情四个方面解读,结课时用一首小诗(小诗附文后)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组,这样就将长文读薄,也就顺利实现了长文短教。
这一次,我仍旧沿用了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只不过把关键词的切入点换成了标题“社戏”二字,打乱以前从“景”到“事”到“人”再悟“情”的这个顺序,变成了从“事”到“人”再到“景”, 最后悟“情”。这三个环节的阅读结束之后,都分别用了一句话来概括所讲文本的主要内容,所以最后这篇长达4000多字的小说就变成了三句话:一件有波折的趣事,一群有情味的乡人,一幅有特色的美景。我的目的是想在各个环节中将学法和写法贯串进去,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了解和学习更多的写作方法,积累更多的素材,真正实现文本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通与融合。
要实现课堂结构的简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关键词阅读法,就是在文中寻找到一个可以支撑起全文内容解读的词语,这就是那个关键词,这也是教学的突破口。顺着这个关键词,就可以把文本内容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进行重组和压缩,文本就变成了某几个方面的内容或某几句话或某几个词语,教学变得灵动,教法就可灵活,课堂就会灵性,学生就有更多灵气。《安塞腰鼓》和《社戏》我都采用这样的方式,我认为这种阅读法留给学生的印象深刻,课堂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扩大。
二、朗读教学,使用支撑课堂素的方式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法宝之一。但朗读在语文课堂却越来越少,尤其是公开课上,有限的几次朗读都变成了必须呈现的方式或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表演,也就是说,朗读与文本理解是水与油的分离状态,根本没有有机地融为一体。
我现在的课堂,经常采用的读文本的方式就是默读、朗读;小组读、全班读;小声读、高声读。书声琅琅的状态才应该是语文课堂最真实最美好最温暖的状态!
下面专门说说朗读。
教学片断1
师:从课文14—21段中我们已经从正侧两个角度分析出那夜的“戏不好看”,可是作者却在最后一段中这样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读。(很*淡随意)
师:这句话强调的重点词是什么?
生1:好豆,好戏!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词?
生2:我觉得“实在”这个词也应该重读,因为它表现了作者对那夜的“豆”和“戏”的高度评价。
师:你关注了这个副词,很好,这个词起着强调的作用,那我们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词重音强调出来。
生3:我觉得“一直到现在”也要稍微重读一下,说明了时间很长,从那以后我都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
师:同学们提到的这几个词都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要重读是理所应当的。那我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关键词用重音强调出来了,但情感明显不够!)
师: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下“真的”。你觉得读这个词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七嘴八舌):真诚!确定的!肯定的!
师:是啊,这个“真的”就好像作者在和我们亲切交谈,说到某个事件的时候把自己想要说的再次强调一遍,所以朗读时要真诚一些,低缓一点。
再试一次。生再齐读。
师:“真的”表达作者的真诚和实心,“实在”“再也没有”都表达出作者对那夜的豆和戏的难以忘怀,我们在读两个“那夜似的”的时候可以把声音稍微延长,好似一声叹息一般的回味。
师范读。我们再读一遍。生再读。(各方面处理好了很多)
师:同学们,你从我们刚才的多次朗读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那夜的怀念!不舍!
师:可作者明明用大量篇幅写了那夜的戏不好看,最后又说好戏,你怎么理解这种前后矛盾?
生4:我觉得作者所说的好戏并不完全是说那夜的戏本身,而是说看戏的时候有很多小伙伴一起,他们很快乐,所以很难忘。
师:这个同学提到很关键的点,一同看戏的人,所以我们很多时候说,吃饭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和谁一起玩。也就是说你所站立的*台决定了你的高度。而这里,“我”同行的小伙伴决定了“我”快乐的程度。
生5:我觉得还有归航偷豆的趣事让他很难忘,所以他才说那夜的戏很好,都也很好吃,因为豆是偷来吃的。
师:我可不可以把你的话理解为“偷”来的就要东西味道要更好一些?
生全班哄堂大笑。生5(极力大声辩解):有这个意思,也不完全是这个意思。你想嘛,一群孩子在大晚上的时候,去豆田里摘豆,没有经过大人同意,这行为本身就有偷的意思嘛!再加上是我们自己煮的,味道当然会觉得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他更难以忘记的是那种经历。
师:同学们听到了吧?他已经从文字中了解到了作者的深意,所以,我们读课文,一定要在文字里出生入死,方能明白作者的真正目的和情感所在!你能不能按自己的理解把这个句子朗读一遍?
生5朗读。
生6:我还觉得作者之所以认为“那夜的戏好”还在于看戏的不容易,就是“戏前波折”那一部分写到的内容。
师:哇,这个同学的眼光真的是毒辣敏锐,他发现了我们很不容易发现的一个点,看戏不容易,经历了一些波折,所以才会那么难忘!我们再读这段包含着作者怀念和不舍的文字。
学生齐读。
师:所以,同学们,“那夜的好戏”其实不是戏本身的好,从事件上来看,而是因为看戏前经历的波折,看戏归途中偷豆的趣事,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戏前究竟经历了什么波折?
教学片断2
师:请大家跳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对双喜的描写。
生静静默读课文,找寻。勾画。
生很快就找出文中对双喜描写的句子。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从这些句子中我们究竟能够看到一个怎样的双喜?
生1:“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双喜的聪明。
师:他从原文语句中找到关键词,很好。你还能从这句中发现什么吗?
生1短暂沉默,片刻之后,摇头。
师:我们一起先看看双喜说的那句话,你觉得该怎么读?提示大家注意标点符号。
生2:惊喜,因为两个句子后面都是问号,尤其是第一个“大船”后面。
师:你体会得很好,仅从这个来看我觉得还不足以看出他的惊喜,请大家把这个句子再往前面看一看,把提示的话都包含在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师:同学们读出了一种惊喜,如果你们再稍微把句子往前靠一些,可以找到双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一句话,再读。
生齐读: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师:你看,小伙伴们看社戏回来,大家高兴万分,我呢?不开口!小伙伴叹息又同情,可束手无策,就在这时,双喜打破沉寂,想到了八叔的航船,当然就应该是惊喜万分的,我们还可以想象到一群孩子听到双喜说这话时的惊喜和狂热。所以,这儿除了双喜的聪明外,还应该有——?
生3:善解人意!
生4:观察很细心!
师:双喜的善解人意和细心在后面哪些地方还有?请你再找找!
生5: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看出“底细”,其实是看出了外祖母和母亲的担心,所以,他聪明、细心又善解人意。
师:分析得很全面,这个句子同学们能够把提示的部分都找出来做得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这样,不仅读这个句子本身还要学会把句子进行前后勾连地去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两个教学片断是我从四个课时中很随意抽出的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把理解和朗读融合在一起,用朗读来促进理解,用理解促进朗读,二者相互依存。在这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一定跟上,你想向学生传达的东西,不是通过生硬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指导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课堂朗读的使用,一定是精心思考,特意安排,一定是为理解铺垫开路,一定是有方向有目的。不是随意妄为,也不是漫不经心,更不是增添课堂的热闹喧腾。所以,朗读的指导有朗读方法的指导,有阅读思路的点拨,有思维提升的牵引;有个别句子的朗读,有句群的朗读,有文段的朗读。该朗读时一定是不怕耗费时间的大读特读,比如最后一段,我一共安排了6次朗读,有学生的齐读,有学生的个别读,还有老师的范读;每次安排朗读的目的不一样,老师指导的方向从朗读的方法到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到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每次朗读的效果也不一样,学生所收获语文素养、思维能力、语文习惯和情感体验肯定都是不一样的,我想达成的效果是: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也在这过程中得到层层提升。
课后教学反思14
《丰碑》这篇文章我在校语文教研活动中上过一次,由于自己没有事先试教,所以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造成了不少的遗憾。本堂课的反思如下:
一、对教材,文本解读的反思
我想,对《丰碑》的解读我们很容易定位在军需处长的无私无畏精神上,这也是大家所普遍认同的。但是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以将军神态的变化烘托出了军需处长令人可敬的高尚精神,对军需处长的描写也仅仅是一百三十个字的外部形象的素描,勾勒相当精练。我们学习了这一段后都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高尚、无私、无畏。但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读者呢?作者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教材为什么要选用这篇课文呢?我想,他要我们记住的更应该是红军精神而不仅仅是军需处长,要的是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而不仅仅是谋篇布局的学习。所以我将中心思想定位到了红军的革命精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去理解文本,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二、教学教法的反思
1、一节课下来觉得自己激情洋溢,却并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上课举手情况不佳。因为课堂上提问多而繁琐,不够精简,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学生思维,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细琐的问题思考,发散思维少。问题一多,引导痕迹多了,教师显得不从容。如何把问题设计得简而精这是迫切需要我研究的问题。
2、上课思路不够清晰,由于对教案的死记硬背,上课不能全心全意关注学生。由于老是想着教案,心里紧张,影响上课状态,上课过程不够紧凑。
3、教学过程中对第七小节的解读不够深入,一开始讲到的时候没有带领学生很好地体会,也就没有为下面的理解晶莹的丰碑做好铺垫工作,导致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又返回到上面来,显得重复。
上好一堂课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老师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更不容易。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的遗憾似乎太多了点。
语言还不够规范简洁,我想这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了。重复性的语言太多,学生说一句,总担心其他学生没有听清楚,总要把他的话再重复一遍,浪费时间。问题不够简洁,同样的一个问题还没有等学生思考,就再问了一遍。“读完这一段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感受最深的你用一个词语来说?或者用一句话来说你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还很多,这样的浪费还很多。而这些问题完全是可以整和的问题。肖川说:语言就是思维。我还要缜密些,再缜密些。
应变和调控课堂的能力亟待解决。在解读“晶莹的丰碑”时,当学生没有说到“力量,信念,思想”的时候,我很是着急,把答案都告诉了他们。由此可以看出,我的应变是不够灵活的,似乎以前学习的那些教学方法一下就都不见了,脑海中就想着学生一定要回答到我心目中的所谓答案——这个错误自己能认识到,但在课堂中怎么就缺乏了对学生的侧面引导呢?怎么就不会顺学而导呢?读一读再说不行吗?不能总是认为自己的预设是美好的,学生一定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学习。
语文教学是一片海,我饱受风浪的颠簸,却梦想前面有个无垠的奇妙世界;她又是一座大山,我饱尝攀登的艰辛,但坚信有个美妙的旅程。语文的路对我一个年轻教师来说还很长很长,我要执着坚定地向前一小步,一小步但认认真真地走下去。
课后教学反思15
我的这则教学设计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让学生猜谜:样子像耗子,尾巴当被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学生一下就猜出来了,积极性很高。然后让学生看松鼠的图片。栩栩如生的松鼠形象,既显示了松鼠的特点,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尊重个性,学会合作
这节课在识字教学环节中,让孩子通过合作、交流,进行自主识字。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朗读时,从自己的感悟出发去朗读。
三、巧妙设疑,激活思维
推荐访问:课后 反思 教学 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1 课后教学反思100字 课后教学反思100篇 课后教学反思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