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全文注释,菁选3篇

时间:2023-02-17 14:3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李贺全文注释1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1】雁门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贺全文注释,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李贺全文注释,菁选3篇

李贺全文注释1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行,歌行,一种诗歌体裁。

  【2】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3】摧:毁。

  【4】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5】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

  【6】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7】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8】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9】临:逼近,到,临近。

  【10】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1】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12】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3】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14】报:报答。

  【15】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16】意:信任,重用。

  【17】玉龙:宝剑的代称。

  【18】君:君王。

  作品赏析: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李贺全文注释2

  [唐]李贺

  风采出萧家,本是菖蒲花。

  南塘莲子熟,洗马走江沙。

  御笺银沫冷,长簟凤窠斜。

  种柳营中暗,题书赐馆娃。

  注释:

  1:风采出萧家,本是菖蒲花:风采出萧家,《南史》:"张后方孕,忽见庭中菖蒲花开,光采非常,惊报侍者,皆云不见。后曰:尝闻见蒲花者必贵,因取吞之,遂生梁武帝。"

  2:南塘莲子熟,洗马走江沙:南塘,《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子,双关语,怜子也。

  3:御笺银沫冷,长簟鳯窠斜:银沫,谓银花笺;鳯窠,织簟为鳯文也。皆天子所用。

  4:种柳营中暗,题书赐馆娃:种柳,陶侃镇武昌,营中皆种柳树。馆娃,《方言》:"呉有馆娃宫。吴人呼美女为娃。"言官伎也。

李贺全文注释3

  [唐]李贺

  秋至昭关后,当知赵国寒。

  系书随短羽,写恨破长笺。

  病客眠清晓,疏桐坠绿鲜。

  城鸦啼粉堞,军吹压芦烟。

  岸帻褰纱幌,枯塘卧折莲。

  木窗银迹画,石磴水痕钱。

  旅酒侵愁肺,离歌绕懦弦。

  诗封两条泪,露折一枝兰。

  莎老沙鸡泣,松干瓦兽残。

  觉骑燕地马,梦载楚溪船。

  椒桂倾长席,鲈鲂斫玳筵。

  岂能忘旧路,江岛滞佳年。

  注:

  1: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张大,张彻也。见前注。十四兄,长吉族兄,时在和州。

  2:秋至昭关后,当知赵国寒:昭关,在和州。《呉越春秋》云:"伍子胥奔呉,到昭关,关吏欲执之。"赵国,潞州为赵地。

  3:繋书随短羽,写恨破长笺:系书,用苏武事。短羽,羽书也。破,终也。

  4:城鸦啼粉堞,军吹压芦烟:粉堞,女墙也。

  5:岸帻褰纱幌,枯塘卧折莲:岸帻,戴头巾而露额也。褰,开也。

  6:木窗银迹画,石磴水痕钱:银迹画,以银沬彩画也。石磴,庭前台阶也。谢灵运诗:"石磴写红泉。"水痕钱,水边苔钱也。

  7:旅酒侵愁肺,离歌绕懦弦:懦弦,犹柔弦也。陆机诗:"急弦无懦响。"

  8:莎老沙鸡泣,松干瓦兽残:沙鸡,<<尔雅?释虫>>:"螒,天鸡。"郭璞注:"小虫,黑身赤头,一名莎鸡,又曰樗鸡。"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也。松,瓦松也。草本,生瓦缝中。瓦兽,屋上蚩尾狻猊之属。

  9:觉骑燕地马,梦载楚溪船:

  10:椒桂倾长席,鲈鲂斫玳筵:椒桂,楚地酒也。《楚辞》:"奠桂酒兮椒浆。"斫,割也。玳筵,曹子建赋:"瓜布象牙之席,香熏玳瑁之筵。"

  11:岂能忘旧路,江岛滞佳年:江岛,言和州也。

  附:

  何义门评曰:玉溪诗大抵因此而复讨源于齐梁尔。

  方扶南评曰:起笔陡忽。岸帻下四句,措语一一清脆。

  阙名评曰:此首是豫章派〈江西诗派〉所祖。

推荐访问:注释 全文 李贺 李贺全文注释 菁选3篇 李贺全文注释1 李贺全文注释100字 李贺作诗注释 李贺传原文及翻译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