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古诗(完整)

时间:2023-02-10 15:3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古诗(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古诗(完整)

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古诗1

  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

  宋代·晁补之

  二十年来曹子方,新诗曾见未能忘。多才善戏称物芳,吴娃席上呼作郎。

  瞥然何许岁月长,只今未老毛发苍。自言逢掖非昔狂,传经华阴夫子堂。

  何曾骑马身挟枪,诏随上将西击羌。董蒲跗注谓我臧,夜行马顿饥无粮。

  鼓鼙惊谷骑卷冈,吏呼为微醉在床。前锋奄至灵武傍,中坚反后无敢骧。

  城开三日牧蔽隍,百驰载笴千橐装。旌旗立垒乌鸟扬,还军不省一矢亡。

  坐师无获劳不偿,铙歌入奏虚锦囊。秋风鲈鱼思故乡,锐头宜董鹳鹅行。

  得官犹领万骕骦,王城对巷如参商。那知连月居兹房,称多量少非我王。

  群公古镜悬秋光,闭门饭饱庭叶黄。秋盘登兔官酎香,吴音讹变杂秦凉。

  令壶老柏笑覆觞,淹留*日梦欲翔。得君可乐殊未央,人生倾盖何所望。

  结交松柏要冰霜,中天号出玉玺章。青骢御史腾康庄,归期屈指未可忙。

  闻君况有梦虺祥,生女不恶嫁邻墙。扫轩留客具酒浆,与君更约城南张。


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古诗扩展阅读


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古诗(扩展1)

——古诗 《赠汪伦》教案3篇

古诗 《赠汪伦》教案1

  一、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们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

  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却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一定会与李白一路同行??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珍惜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四、教学过程

  (一)识字写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

  第一步: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

  第二步: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读生字。提倡学生自主认读,教师注意纠正。

  2.调动生活体验识字。

  第一步:调动生活体验,获得字音形象。如,体育课上“原地踏步”的“踏”。

  第二步:由口语上升到书面语。即将学生*时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词汇转换成课文中的文字,降低识字难度,加强意义识记。如,泪汪汪、汪老师、一叶小舟、风雨同舟;踏青。

  第三步:创设生活情境,利用课文语境,综合运用生字词。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课文出现的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或书面交流。如,根据“赠”的意义说几句话;描述你见过的或想象到的“潭”的情景。

  3.指导写字

  在认读和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写字的规律。如,“舟”字的笔顺,“乘、”字的撇捺要伸展开。

  (二)朗读感悟

  1.感悟诗歌情境,合理指导朗读。

  教师讲述: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师讲述典故:《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后,生自由朗读。

  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特别想请李白到他家住一段时间,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请到李白。李白这个人不怕皇帝、不怕官、不爱钱,一生喜欢的就是游山玩水、喝酒、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里,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妨择日光临寒舍共赏桃花,共谋一醉。”

  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之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渴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了。”李白被搞得摸不着头脑。

  汪伦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的山坡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就是我们天天都去喝酒的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这天,李白要继续他的行程了。正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来到岸边,依依不舍地给大诗人李白送行。

  李白深受感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人生友情。情动之下,一首《赠汪伦》便脱口而出。

  2.标出字音*仄,突出师范读。

  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3.生仿范读节奏音韵自由练渎,反复吟诵。

  4.小组内朗读单个逐次朗读后组内成员评价指正后汇报朗读。教师点评。

  5.创设情境,想象意境,理解诗意,提升朗读水*。

  情境: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话呢?然后模仿电视剧里古时候的人们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和同桌表演一段离别对话。

  (三)品味语言

  1.“忽闻岸上踏歌声”中的“忽”字能否换成“才”可“又”?探讨之后学习感情朗读:读出“忽”的速度感、意外感。

  师讲述;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2.选两名同学表演李白和汪伦,其余同学表演踏歌。

  3.教师给出配乐再次吟诵诗歌,配上自己的动作。

  4.诵读积累。要求当堂熟读背诵。

  (四)积累巩固

  1.自由背。

  2.限时背:限两分钟,看谁背得快。

  3.比赛背:小组赛、个人赛,看谁背得好。

  (五)实践活动

  举行诵读表演:将这首诗改编成简单的情景剧,排练演出。改编、排练、布景、表演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古诗 《赠汪伦》教案2

  活动目标:

  1. 理解古诗内容,理解舟、千尺、不及等词语。

  2. 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表达古诗所表现的依依不舍的情感。(难点)

  3. 体会诗人表达的朋友间的深厚感情。(重点)

  活动准备:

  经验:有一定的诵读古诗的经验。

  物质:课件、古筝曲、头冠、折扇;幼儿绘画朋友间的快乐事。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运用生活经验讲述,激发幼儿欣赏古诗的兴趣。

  1.结合绘画讲述,交流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感受朋友分开时的心情。

  提问:和好朋友一起有哪些快乐的事。长大要和朋友分开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2.介绍古诗内容,激发幼儿欣赏古诗的兴趣。

  二、理解古诗,初步感受古诗表达的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1. 看动画,引导幼儿了解古诗内容。

  2. 运用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教师示范朗诵古诗,将幼儿引入古诗的意境。

  提问:从诗里你听到了什么?

  3.欣赏古诗朗诵,通过字幕、背景图,引导幼儿理解古诗。

  提问:这一遍,你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交流内容,追问或作答,引导幼儿理解古诗。

  4.分层理解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1)出示古诗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运用视频“舟字的演变”,引导幼儿感受李白将乘舟离开的情景。

  (2)出示古诗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 通过分析汪伦踏歌而来的原因,感受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提问:李白就要走了,岸上怎么会有歌声?歌声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朋友分别时的歌声应是怎样的?为什么?朋友分开时就是这样让人不舍。

  (3)引导幼儿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讲述、表演朋友分开时的情境,理解古诗表达的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提问:你也有跟朋友分开得时候,你会用什么方式送朋友,对朋友说些什么? 幼儿扮演汪伦,表演为李白送行的情节。朋友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深厚。

  (4)出示古诗三四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引导幼儿感受、并表达朋友间深深的感情。完整朗诵前两句诗。

  提问:诗中说桃花潭的水有多深?千尺该有多深,用动作表示。在这两句诗里,“不及”这个词很重要,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你们能用哪些美景,来说说你对朋友的感情。谁能用这两句诗,把这份深深的感情表达出来?

  三、体验、表现古诗所表达的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

  1.感受古诗朗诵中表达的情感,引导幼儿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完整欣赏古诗朗诵。

  提问:怎样的朗诵让你感动。

  2.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幼儿在音乐的渲染中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表现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3.引导幼儿运用头冠和折扇,打扮成古人的样子用肢体动作、用声音表现古诗。


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古诗(扩展2)

——赠汪伦古诗里的故事

赠汪伦古诗里的故事1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诗歌最丰富,最繁荣的朝代,诞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人,比如李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誉为“诗仙”和“酒仙”两大荣誉称号。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气势十足。在我没上学的时候就读过他的诗,像《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等,而给我印象最深刻就是《赠汪伦》。为什么我会喜欢《赠汪伦》这首诗呢?因为它的背后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在唐代,李白已经是一个名声远扬的诗人,而汪伦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民,他非常的`仰慕李白。就想把李白请到家中,“可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一个村民,怎么样才能请到“诗仙”李白?”汪伦自言自语地说道。突然,他听到有人在街上说:“特大消息,特大消息!李白要来我们村游玩啦!”汪伦听了,心里非常激动,他知道李白生*喜欢赏景,喝酒,就写了一封信给李白:李白先生,您好,我们这里虽然可能不足以您的要求,可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您感兴趣就来吧。李白接到这封信后,心里有了些疑问:“十里桃花”指的是十公里桃花吧,“万家酒店”指的是十万家酒店吧。十公里的桃花可以让我赏景,不错。十万家酒店可以让我每家都喝一次,可以让我喝几年呢!真不错,我这就去!

  李白赶到那里,着急地说:“快带我去参观十里桃花,喝十万家酒店的酒!”

  而汪伦却不紧不慢地说:“十里桃花,是我们这桃花潭水的名字,而万家酒店,不是指一万家酒店,而是因为这个酒店的老板姓万,所以叫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哈哈大笑地说:“原来我被你骗了啊!”李白觉得汪伦非常的有意思,就在汪伦那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天天饮酒,天天赏景,李白别提多高兴了。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终有一天,李白就要走了。汪伦特意为他准备了一艘小船,十二匹骏马,三十捆布匹和二十瓶好久。在依依不舍的道别后,李白乘着小船,行驶远方,突然,岸边想起了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原来是汪伦和村民们在用民歌给他送行,李白被汪伦和村民们的朴实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挥笔书写,写出了下面一首诗: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的古诗,就如同*的山水画一样,讲究意境和自然。用短暂的几十个字或少少几笔表现出来,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就像乘船穿梭在长江之上,旁边是壮丽的三峡景色。又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让我感觉到了清明的雨非常的多。


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古诗(扩展3)

——赠花卿古诗词

赠花卿古诗词1

  《赠花卿》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原文为: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翻译: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之间。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花敬定曾因*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古诗(扩展4)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原文翻译及赏析1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古诗简介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是宋代词人刘克庄的作品。此词题为元夕戏作,实则抒发人生感慨。上片概说元夕之夜,灯繁月明,鼓乐通宵,概括了元夕的繁盛,物色如旧而情味却别,不觉感慨系之,颇有悲凉之感;下片用典,写佳人西楼拜月,镜中画眉,待到乐止人散,却又渐入愁乡。全词构思新巧,造语工丽,感情真挚,写景细腻,充分显示了词人的艺术。

  翻译/译文

  元宵节的繁灯丽彩夺去了明月的光华,喧闹的戏鼓声一直响至天亮。习俗风情与以前没什么两样,只是人到中年,情味有些凄凉。

  像汉朝的张敞,对着明镜为佳人描眉,一起在楼中赏月,祈求天长地久。欢乐的人们渐渐散去,街上如往常般寂静,而我的心情却渐渐感到有些忧伤。

  注释

  ⑴生查(zhā)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调见《尊前集》。始见韦应物词。双调,四十字,仄韵格,前后阕格式相同,各四句两仄韵,上去通押。各家*仄颇多出入。上下阕各与作仄韵五言绝句相仿。单数句不是韵位,但末一字限用*声,在双数句用韵。多抒发怨抑之情。此词过片多两衬字,属别体。又名“楚云深”“相和柳”“晴色入青山”“梅溪渡”“陌上郎”“遇仙楂”“愁风月”“绿罗裙”等。

  ⑵陈敬叟:刘克庄友人。字以庄,号月溪,建安人。

  ⑶霁(jì)华:月光皎洁。

  ⑷明发:黎明阳光散开。《诗经·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⑸物色:此指习俗风物。

  ⑹情味:犹情趣。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九徵》:“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徵,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⑺浅画镜中眉:用张敞画眉事,表现夫妻恩爱。

  ⑻深:深情。

  ⑼市声:街市或市场的喧闹声。宋苏舜元、苏舜钦《地动联句》:“坐骇市声死,立怖人足踦。”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元宵观灯戏友感怀之佳作,题为元夕戏作,实则抒发人生感慨。全词突出中年情怀与往昔的不同,抒写自己中年气衰、叹世事沧桑,和对友人和美夫妻生活的.羡慕及自己生活的愁苦。上片写元宵夜晚灯火通明、锣鼓声不决的繁盛景象,景象不改,而自己则已入中年,情味自别,虽旷达如陈敬叟者亦不可免,衬托了作者自己的孤独。

  “繁灯”二句以繁灯夺去月光的大胆夸张的联想,彻夜的戏鼓声声,勾画了元宵夜热闹非常的喜庆场面。第一句写灯光之多与明亮,第二句写人们彻夜狂欢。形声兼备,概括力极强。“物色”二句辞意顿折,“物色同”、“情味别”形成物我、情景不谐和的反差。“中年”二字颇有无奈沧桑之感,作者感叹仕途险恶,虽元宵佳节景物依旧,却人近中年,已失掉青年时代的豪兴。

  下片换头转写闺情。“浅画眉”二句写对着明镜为佳人描画新的眉样,共同在楼心深情地礼拜月亮,表示对吉日良宵的向往和期待。这里是悬想陈敬叟之妻在家画眉拜月,盼夫早归,而陈敬叟却留滞临安,当夜阑人静之时,亦不免愁肠渐生。题中云“戏”,便是指调侃友人夫妻恩爱,反衬自己的寂寞,暗寓着羡慕之情。结尾两句与开头两句相呼应,强化了主题,点出主旨:欢乐时,人们可暂时忘却忧伤,但当欢乐过后,孤寂之感便会重新萦绕心头,突出自己忧愁的心绪,昭示出盛筵必散的哲理,有感伤之味。这两句写出一种繁华过后是冷寂,欢乐终了入悲愁的情景与体验。一个“渐”字,慢慢道出作者委曲幽怨之情。

  全词层次分明,构思新巧,造语工丽,感情真挚,写景细腻,有真实的人生体验,含蓄而有余味。

  名家点评

  唐圭璋:刘克主《陈敬叟集序》云:“敬叟诗才气清拔,力量宏放,为人旷达如列御寇、庄周;饮酒如阮嗣宗、李太白;笔札如谷子云,草隶如张颠、李潮;乐府如温飞卿、韩致光。余每叹其所长,非复一事。为颣城黄子厚之甥,故其诗酷似之云。”(《宋词三百首笺注》)

  俞陛云:后村序《陈敬叟集》云:“旷达如列御寇、庄周,饮酒如阮嗣宗、李太白,笔札如谷子云,行草篆隶如张颠、李潮,乐府如温飞卿、韩致光。”推许甚至。此词云戏赠者,殆以敬叟之旷达,而情入中年,易萦旧感,人归良夜,渐入愁乡,其襟怀亦不异常人,故戏赠之。(《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古诗(扩展5)

——《竹里馆》古诗词鉴赏3篇

《竹里馆》古诗词鉴赏1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汉魏时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中的“起坐弹鸣琴”句意。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这样写,对描写自然景物也有好处。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古诗(扩展6)

——参观吴子熊玻璃艺术馆作文3篇

参观吴子熊玻璃艺术馆作文1

  今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去吴子熊玻璃艺术馆。

  走进大门,我有些激动,到里面映入眼帘的是挂在大厅上方的黄鹤楼,还有一些玻璃艺术品琳琅满目我们目不遐接。我们在艺术的世界里。

  1:30分导游带领我们去二楼看电影,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分钟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还亲眼着到了吴子熊大师刻杯,和得到了吴子熊大师的签名。一幅双鹿图,它们在绿茵茵的草地上,一只小鹿正在吃草,吃得津津有味,另一只小鹿怀着好奇心,好像在张望着什么。它可能为这只在吃草的小鹿放哨吧!多好的一对,古代四大美人图玻璃雕栩栩如生,吴子熊大师常常在梦中见到故乡树头的那棵历径数百年风雨的老树……这何止一棵树呵!那是一种力量,一种蓬勃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那是一种活生生的精灵,它在向你叙述着生命的抗争。你着,远处那优雅挺拔的标杆伸展而来的飘逸的枝丫,热情地拥抱着天空与大地……

  吴子熊先生的作品没有宝石象宝石般闪光,没有流水似流水般的清新——澳大利亚。这是澳大利亚对吴子熊大师的评价确实没错,吴子熊大师的作品没有宝石却有宝石般闪光,没有流水却像流水一样清新。


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古诗(扩展7)

——古诗《赠汪伦》读后感3篇

古诗《赠汪伦》读后感1

  一首〈〈赠汪伦〉〉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这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深厚情谊。

  李白外出游览时路径桃花县,在村民汪伦家做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为李白跳了一只舞。于是李白作了这首诗赠给汪伦作纪念。诗中充分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情谊。正如诗中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讲即便逃花潭水深千尺,也比不过汪伦送我的情谊深。而前两句叙事,“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正表示处于意料之外,汪伦用民间最隆重的踏歌舞来欢送李白,这让诗人怎能不感动呢!而这让诗人怎来表达呢?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有感而发用桃花潭来和汪伦对自己的情谊作比较。而这两句就用了“不及”来把两个不相干的事物连在一起。拿“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这样既深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我觉得这《赠汪伦》及自然,直抒真情,十分感人。

古诗《赠汪伦》读后感2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想必大家都知道是李白在江船上即兴吟诵的吧,这首诗充分说明了李白与汪伦的情意,这可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深厚情谊。

  诗的前两句叙事说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正是李白所乘坐的小舟待发之时,汪伦前来送行,他一边走,一边唱。李白看到后惊喜不已。(“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第二天事很多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在百忙之中来了,还是来为我送行,怎么不叫李白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李白想起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李白信手拈来,即兴吟诵了一首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如果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普通的语言,是在这“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我们现在的友谊能像汪伦对李白一样吗?我们现在的友谊很少有纯洁的友谊,大多都是互相利用,感情都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希望我们像汪伦一样用一颗真挚的心去对待朋友!

古诗《赠汪伦》读后感3

  各位同学好友,我对一首古诗特别欣赏,就是那首说一个孤独漂泊的人就要离开朋友们远行他乡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了送别的歌声的诗-------猜出来了吧,就是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写的太好了。起因是:一贯爱独自游山玩水的李白要到安徽南部时,当地一位叫汪伦的.人是李白的粉丝,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说来我家乡玩吧,我家乡是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处处飘香,引人入醉。李白一看,这个地方太好了,太合我意了。别的地方不去了,就去汪伦家乡吧。李白到了汪伦家乡一看,并没有汪伦信上说的美景。等他见了汪伦表示质疑时,汪伦才说出了实情:十里桃花----是指十里外有一处深潭叫‘桃花潭’。万家酒店-----是指这的酒店主人姓‘万’。

  只所以这样写信给李白,是因为我太崇拜李白的诗了。太想见见李白这位诗仙了。请你原谅。李白听了哈哈大笑。他非常理解汪伦的善意,和汪伦交起了朋友。汪伦极尽地主之谊,盛情款待了李白好几天。陪他吟诗游玩喝酒,他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有了好友,但是李白还是不愿在一个地方久留。他还是要到各地游山玩水,以便即兴作诗。汪伦看强留不住李白,就给李白准备了很多路上用的物品。同意李白到别处去。

  在李白独自一人乘船刚要起程时,汪伦带领乡亲们到岸边跳着舞唱着歌为李白送行。李白非常感动,就吟颂了这一首诗回赠汪伦。成就了这一千古绝唱。流传至今。它的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历历在目。我非常感动。它成了我最喜欢的古诗之一。


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古诗(扩展8)

——读《兼葭》有感

读《兼葭》有感1

  繁茂的芦苇在池边摇曳生姿,晶莹的露珠业已凝成冰霜,一位温温尔雅的少女在水的另一边缓缓前行,朦朦胧胧。任山重重,任水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少年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至今想起仍为这纯真的爱意感动,深处的无悔坚持,至美至真。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值得吗?

  当初这一切在我以为,仍然是虚幻得不切实际,甚至是矫揉造做,不以为然,觉得这一切都不值得,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过那所谓渺远的“意中人”吧,可能是对未来的憧憬,可能是短期内某个想要达成的目标,也可能是远方的梦想......这些看似有些遥远的抽象的心愿,常常会化作一股强大的力量,鼓舞着我们去追,带着焕热的干劲,恰如诗中这位少年郎。

  我突然想到阿西莫夫的一句活:“我一定要去寻找,就算无尽的星辰令我的探寻希望渺茫,就算我必须单枪也马。”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即使有1%的希望,也要无所畏惧的追寻,跋涉干里,披荆斩棘,最终看海无恨。《银河帝国》中的谢顿也是如此,为了全人类的福祉,扭转崩溃的局势,他在丹莫刺尔的追踪下发展出真正的心理学,最终成功地找到他的“伊人”——将三万年的动荡岁月减为一千年。

  事实上,学习好似寻找“伊人”那漫长而未知的道路,我们只要有“溯洄从之”的坚持不懈,有“溯游从之”的所向披靡,就能追到我们的“意中人”。

  读《蒹葭》我体会到了爱情,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真正地去追我们所想要达成的目标,满怀勇气。

  去追吧,追梦,追理想,追远方。


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古诗(扩展9)

——赠王桂阳古诗词鉴赏

赠王桂阳古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译文翻译

  一棵幼松刚刚出土,就被丛生的杂草埋住。

  没能看到它那笼聚云气的心志,谁能知道它有不畏霜雪的傲骨。

  软弱的枝干随时可能遭受摧残,纤细的茎叶容易受到轻藐欺侮。

  应当让它长成参天大树,为你御寒遮暑。

  注释解释

  ①这两句是说松树虽是大材,但当它初生数寸之时,也会被草埋没而不被看重。

  ②笼云心:指高远的志向。负霜骨:指坚贞的品质。这两句是说,当一个人高远的志向尚未表露的时候,谁能晓得他有坚贞的品质呢?

  ③弱干、纤茎:都指松树幼小时的枝干。陵忽:欺陵、忽视,也即是摧残的意思。

  ④何当:何日。覆明月:与前面“笼云”意思相似。笼云、覆月,都是指建大功立大业、能“遮无盖地”的意思。

  创作背景

  王桂阳,疑即桂阳郡太守王嵘。吴均曾经一度依附于他,但未受器重,后来便离他而去。此诗可能是吴均自荐之作。

  诗文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里咏叹的是松树,但它不是纯粹的咏物诗,而是借咏物抒情咏怀,明写松树,暗喻人才,句句写松,却句句落实到人。诗的前四句指出,松树在幼小时,并没有很特别的地方,它和其他小树苗一样,常常淹没在杂草丛中,不为人们所注意。人们不知道它有远大的发展前景,也不了解它的笼罩云气的壮志和傲霜斗雪的风骨。这既是诗人的自喻和自况,表明自己像松树那样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贞的节操,是一个“好苗子”,但“为草所没”,未被发现和看重;同时也是要求当权者“慧眼识人”,要善于识别和发现人才。“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两句,指出松树的成长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特别在它幼小的`时候,容易被摧残、被伤害,只有精心地培育它,爱护它、保护它,它才能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这两句诗,有诗人寻求庇护的意图。诗人自荐多才,仕途不济,后因私撰《齐春秋》而遭受打击,长久失意,希望得到王桂阳的援助和保护。以上六句诗,深刻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即不仅要善于识别和发现人才,还要注意培养和爱护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不然的话,人才是很容易被埋没、被损害的。诗的最后两句,诗人保证说:当幼松一旦长成数千尺的大树,一定不会辜负主人的知遇之恩,要建功立业,庇护众生,有所作为。

  此诗通篇采用比体,情意委婉,笔意含蓄,与当时南朝华靡艳丽的诗风相比,此诗显得清新挺拔,别具一格。从结构上看,全篇首尾呼应,章法整饰,一气贯注,中两联为对仗,已有一些唐人律诗的体貌。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