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的吃桌风俗是怎样的1 闽南人俗称设宴为“办桌”,赴宴为“吃桌”。 按闽南习俗,喜宴桌要摆设大厅中正堂。如是丧事桌则不能上厅堂,随便搭棚在门外空地。 桌是八仙桌,椅是连体长条凳,四边长凳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闽南人吃桌风俗是怎样,菁选2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闽南人的吃桌风俗是怎样的1
闽南人俗称设宴为“办桌”,赴宴为“吃桌”。
按闽南习俗,喜宴桌要摆设大厅中正堂。如是丧事桌则不能上厅堂,随便搭棚在门外空地。
桌是八仙桌,椅是连体长条凳,四边长凳套着四方桌,像一个“回”字。每桌宜坐八人、十人、十二人,忌单数,特别忌坐九人,因为闽南方言“九”和“狗”同音。排座位必须“论资排辈”,“天顶天公,地下母舅公”,左边靠北第一位是最大位,理应母舅端坐。每道菜上桌,即便饥肠辘辘,大家也要眼巴巴看着母舅先“动筷”,随后才是一阵“风卷残云”。
闽南人“吃桌”,一般宴席是十二道菜或者十六道菜。遇到会亲桌、女婿桌则要二十四道菜,俗称“二十四味”(八封、八炒、八汤),很有讲究。在闽南最忌上六道菜,传说六道菜是给临刑(死)之人“辞生”的,俗指“断头饭”。
“吃桌”上菜要一道一道来,顺序有着严格规定,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略有差异。泉州上鸡汤时,没人动筷子,因为要等主人用筷子把整鸡剔开,客人方可食用;安海第九道菜忌上动物内脏,避嫌“狗心狗肝”、“狗肠狗肚”等不雅之词:有些地方上鸽、鸡、鳗等“天上飞,地下爬”的菜时,客人会起位离座,因有“见鸡飞,见鳗爬”之说,这时主人的亲戚要陪着笑脸,一番礼请,劝其坐下。旧时最后一道菜通常是“包夹肉”,俗称“孝子包”,专让客人拿回孝敬父母的。现今有的改蒸整鱼,叫“有头有尾”。
“吃桌”时用筷子规矩很多,给吃相难看的客人设下许多限制。不“过山筷”——只吃靠自己最近的菜;不“乱筷”——在盘中挑肥拣瘦;不“盯筷”——手举筷子虎视眈眈;不“半路筷”——夹了食物又放下;不“惰筷”——放下筷子靠在菜盘边;不“泪筷”——夹起食物汤汁滴桌上;不“捡筷”——筷子掉地不能捡,找主人再要一双;不“指筷”——不能用筷子指人。
旧时“吃桌”喝酒时,主人家买一大坛子“地瓜烧”,有贵客来格外开恩,打开一两瓶好酒兑在里头,会喝酒的面前摆一大碗,主人亲自为客斟酒,“坛口对客人,只倒八分酒”,酒量好的客人可在宴席上尽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气。如今这一习俗有较大改革,通常用一次性塑料杯代替酒杯,酒的种类也由客人喜爱挑选。
“吃桌”时,有客人不慎打破碗碟、汤匙,或者把油渍、酒水洒在衣服上,这本是非常尴尬的事情,可主人有办法打圆场,嘴里说出的全是“落地开花”、“岁岁(碎碎)*安”、“天女散花”之类的吉祥话,直逗得老魏头前仰后合,笑出了泪花。宴席散后,老魏头对我说:“你们的风俗风情太棒了,‘吃桌’很有意思,既热闹又有情趣,这次我真的太开心了!”
闽南人的吃桌风俗是怎样的2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
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泉州及周边地区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泉州人下南洋后,由于交往的频繁,对外交流扩大,饮食文化的交流与磨合融会也更加密切,这样,闽南菜的风味不但影响漳州、厦门、潮汕、台海等地区还输出到广大东南亚地区。许多到东南亚旅游的人会惊讶地发现,吃的饭菜正是家乡的味道,街头的小吃摊也能吃到海蛎煎、花卷、肉粽。一些侨胞也回到故乡开起了饮食店,闽南人上街就能吃到地道的印尼菜、越南菜、缅甸菜、新加坡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