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关爱老人社会实践报告1 一、实践目的 人生最甜蜜的东西,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怎样去安慰别人。————《桃姐》。最近,一部包含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寒假关爱老人社会实践报告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寒假关爱老人社会实践报告1
一、实践目的
人生最甜蜜的东西,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怎样去安慰别人。————《桃姐》。最近,一部包含着临终关怀理念的《桃姐》悄然走红,桃姐晚景凄凉的镜头让不少人为之动容;不久之前,一名上海教师发表给曾任上海市委**的*讲述了其父在临终前屡遭拒绝治疗的遭遇,*回信也认为要在癌症晚期病人关怀上争取制度有所前进。临终关怀发轫于人道主义的光芒,构建制度固然重要,但并不仅限于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临终关怀,敬畏生命,关爱每一个脆弱的临终者。记得有部电影里问,什么是害怕?为什么你会害怕?“那是因为你不知道当你靠近这样东西的时候什么会发生什么”。因为很多人都畏惧死亡,于是我们的祖先想象出了永生的神仙,迸发出了人死后会有灵魂永远存在的奇思妙想。而当你真正靠近它时才会发现,原来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
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我们是现代国家和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群体,对于社会事业充满热情,广泛涉猎国家时事,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对社会存在偏见,不堪忍受来自社会某些方面的压力,选择放弃生命,而此次的社会实践则有一部分缘由是从这方面出发,从而引发大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思想的升华。
二、实践团队
我们的实践团队活动开始的很早,当把策划书真正递交上去便著手开始准备,因为我们觉得这样一个活动不应该被社会实践禁锢住,它是有着深刻含义的,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即使艰难也应该用心完成。
最初想到这个活动主题招募队员时许多人都对“临终关怀”这四个字敬而远之,直到遇到了现在合作在一起的小伙伴才组成了一个有爱的团队,大家有着一致的目标:学会爱,好好爱。正因为我们的实践活属于公益性质的活动,所以所有的成员也都是经过筛选组成的队伍,都是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家心之所向皆为一,在实践过程中互相帮助,合作共赢。我们的合作机构是厦门的十方缘,感谢十方缘的老师们给予我们最大的帮助。
三、我们的实践
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仅有2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临终关怀”一词译自英文的hospice care,目前我国大陆翻译为“临终关怀”,我国香港翻译为“善终服务”,台湾地区翻译为“临终照顾”,李嘉诚先生将他的基金会全国宁养医疗服务单位统一命名为“宁养院”,虽然译法不同,但其内涵一致。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照护,是医生、护士、心理医生、社会志愿人员等共同参与,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旨在提高生命质量、减轻临终者痛苦,使之安详辞世的特殊服务的过程。当然作为大学生,深层次的临终关怀做得的确不够到位,但是我们依旧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临终关怀不同于一般的敬老院活动,他们大多行动不便,有些甚至无法自理,更有行将就木,躺在床上仅依靠一根氧气管生存的老人,不同于敬老院里行动自如的爷爷奶奶。而因为我们的活动比较特殊,考虑到老人及其家人的感受,许多老人是不允许拍摄,也请见谅。
而我们此行并未冠以社会实践之名在十方缘这样一个公益组织中获什么特权而是和其他义工一起成长。而我们这个活动本身就其性质来说讲求的是每个个体都是*等的,正如在和老人交流中,我们没有将自己当做一个比他们更优越的人,因为终究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不能行动,不能自理,这时的他们甚至有着比我们更丰富的阅历和更渊博的知识。而成为一名义工,能最近距离的体会什么叫做敬畏生命,这是我们的光荣。
四、感悟
对我而言,此行给我最大的体会是去护理院和老人的陪伴,更让我清楚地把握我们这个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通过十方缘的帮助,我来到厦门爱心护理院,在此我陪伴了慧珍奶奶。过程并没有我想象的复杂,反而是一个妙不可言的。慧珍奶奶已90多岁,一开始我并不能和她很好地沟通。慢慢的,我静下心来聆听,发现这并不是我们有沟通障碍,而是我之前没有践行"爱的陪伴"。与其他小伙伴分享陪伴感受的时候,真的让真切感触到什么是: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被呵护的,所以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其实这样看来,我们更愿意把"临终关怀"称之为"心灵呵护"。呵护和关怀老人的心灵,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更安详和*静。
五、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临终关怀”课题的社会实践,我们不仅学到了一些与老人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更是知道了生命的可贵。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被呵护的,所以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对自己的生命要更加珍惜,认真对待生活。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价值。
我第一次陪伴的是一位爷爷,他虽然中风了、说话有点困难,但是意识还是很清晰。他问了我许多的问题,还教了我许多养生的方法。他告诉我他每天都要自己活动筋骨、看报纸等等,以防止病情严重。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那份心态,而且他生活的很乐观。给了我带来了许多的感动,与其说我去陪伴他,还不如说他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感觉每次去敬老院陪伴老人,我在陪伴老人的同时,老人也陪伴了我。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面对生活不如意的事,如何更好地待人接物。
虽然夏天很热,路途遥远,但是此行的义工活动是暖在心中的,与一般的志愿活动不同,一方面参与方式不同,由十方缘的资深老师作为领队,大家围成一个圆圈坐起来,去做义工的不仅是我们大学生,还有已经毕业的工作者来作为业余活动,还有已成家的中年人,大家进行静心。另一方面我觉得临终关怀与一般敬老院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看到的接触到的每一个老人都是年龄比较大的,说直白一些就是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一些高龄老人,身体和心理上各种情况都会有,如果不是内心十分强大或者足够*和,当你去陪伴这些老人的时候,真的很难做到全心全全意陪伴他们而不一些内心其他的想法干扰。所以我们一直在学习十方缘的“三不”——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最后,我也成长了,当面对老人一些可能常人觉得难以理解的行为时,我所做的只是抛开其他想法,继续陪伴在我身边的这位老人。接受他们的病痛、呆滞的目光、行动不便的手脚、无法言说的感情。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与体会,进而丰富着我们的内心生活,每一个走进我们视线的人,都值得被我们感谢。在“缘惜行”临终关怀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奉行着“不分析、不判断、不下定义”的“三不”原则来呵护每一位老人,其实这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亲人、朋友中。正所谓“我爱人人,人人爱我”,心怀善良与温柔的人,必定会受到大家的善待,爱,或许很大很泛化,但它就衍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苏轼好友作为僧人,他心中有佛,所以万物皆好,我们心中有爱有善意,自然周遭也会变得更纯粹更温和。“三不”原则看起来很简单,但在我眼里,它值得我在与人相处中践行。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我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学到的另外十几个字:对不起,原谅我,谢谢你,我爱你。
唯有全心全意地学如何去爱,方能更好地爱自己爱别人。
寒假关爱老人社会实践报告2
"怎样和儿女融洽相处?""如何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心情不好时应该如何调节?"……这些一直是老年人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为帮助老年人度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晚年,解决一些老人心理方面的困扰,2月12日聊城大学,社体部志愿者走近多位老人,为她们*静的生活送去欢乐和祝福。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在与老人的交谈中,志愿者首先强调的是如何与子女融洽相处。志愿者希望老人不要倚老卖老,要多多体谅子女的工作压力,不能过分依赖他们的照顾,要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另外,志愿者还提醒老人不应在亲朋好友间议论晚辈、否则会引发误会,激化矛盾。而且,志愿者希望老人做事一定不能偏心,对儿子、媳妇、女儿、女婿要一视同仁,不要厚此薄彼。志愿者还提醒老人不应过多唠叨,子女做的事不合自己的心意要适当批评,但切忌唠叨个没完没了。很多老人听完志愿者的话表示自己以前确实有过类似做的不对的地方,而且都表示以后会注意。
接下来,志愿者提醒老人一定要注重身体健康,多参加健身活动。在天气好的日子里与其他老人一块出去散散步、聊聊天。闲暇时候也可以多看看电视,听一下戏曲。志愿者希望老人时刻保持愉悦的心态,这样不仅自己受益,家人也会高兴。
对于老人如何调节不良情绪,志愿者也为老人带去了调节方法。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志愿者希望老人可以找自己信赖的亲朋好友倾诉,将心中的不快向他人吐露。老人还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兴趣上,例如养花,打太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来排遣压抑情绪。对于志愿者的热心引导和帮助,老人们连连夸赞,看上去很开心。
社体部志愿者希望借此次活动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去关爱老人,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遇到的困惑,并希望这些老人有一个安乐的晚年。
寒假关爱老人社会实践报告3
一、实践目的
人生最甜蜜的东西,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怎样去安慰别人。————《桃姐》。最近,一部包含着临终关怀理念的《桃姐》悄然走红,桃姐晚景凄凉的镜头让不少人为之动容;不久之前,一名上海教师发表给曾任上海市委**的*讲述了其父在临终前屡遭拒绝治疗的遭遇,*回信也认为要在癌症晚期病人关怀上争取制度有所前进。临终关怀发轫于人道主义的光芒,构建制度固然重要,但并不仅限于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临终关怀,敬畏生命,关爱每一个脆弱的临终者。记得有部电影里问,什么是害怕?为什么你会害怕?“那是因为你不知道当你靠近这样东西的时候什么会发生什么”。因为很多人都畏惧死亡,于是我们的祖先想象出了永生的神仙,迸发出了人死后会有灵魂永远存在的奇思妙想。而当你真正靠近它时才会发现,原来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
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我们是现代国家和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群体,对于社会事业充满热情,广泛涉猎国家时事,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对社会存在偏见,不堪忍受来自社会某些方面的压力,选择放弃生命,而此次的社会实践则有一部分缘由是从这方面出发,从而引发大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思想的升华。
二、实践团队
我们的实践团队活动开始的很早,当把策划书真正递交上去便著手开始准备,因为我们觉得这样一个活动不应该被社会实践禁锢住,它是有着深刻含义的,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即使艰难也应该用心完成。
最初想到这个活动主题招募队员时许多人都对“临终关怀”这四个字敬而远之,直到遇到了现在合作在一起的小伙伴才组成了一个有爱的团队,大家有着一致的目标:学会爱,好好爱。正因为我们的实践活属于公益性质的活动,所以所有的成员也都是经过筛选组成的队伍,都是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家心之所向皆为一,在实践过程中互相帮助,合作共赢。我们的合作机构是厦门的十方缘,感谢十方缘的老师们给予我们最大的帮助。
三、我们的实践
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仅有2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临终关怀”一词译自英文的hospice care,目前我国大陆翻译为“临终关怀”,我国香港翻译为“善终服务”,台湾地区翻译为“临终照顾”,李嘉诚先生将他的基金会全国宁养医疗服务单位统一命名为“宁养院”,虽然译法不同,但其内涵一致。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照护,是医生、护士、心理医生、社会志愿人员等共同参与,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旨在提高生命质量、减轻临终者痛苦,使之安详辞世的特殊服务的过程。当然作为大学生,深层次的临终关怀做得的确不够到位,但是我们依旧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临终关怀不同于一般的敬老院活动,他们大多行动不便,有些甚至无法自理,更有行将就木,躺在床上仅依靠一根氧气管生存的老人,不同于敬老院里行动自如的爷爷奶奶。而因为我们的活动比较特殊,考虑到老人及其家人的感受,许多老人是不允许拍摄,也请见谅。
而我们此行并未冠以社会实践之名在十方缘这样一个公益组织中获什么特权而是和其他义工一起成长。而我们这个活动本身就其性质来说讲求的是每个个体都是*等的,正如在和老人交流中,我们没有将自己当做一个比他们更优越的人,因为终究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不能行动,不能自理,这时的他们甚至有着比我们更丰富的阅历和更渊博的知识。而成为一名义工,能最近距离的`体会什么叫做敬畏生命,这是我们的光荣。
四、感悟
对我而言,此行给我最大的体会是去护理院和老人的陪伴,更让我清楚地把握我们这个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通过十方缘的帮助,我来到厦门爱心护理院,在此我陪伴了慧珍奶奶。过程并没有我想象的复杂,反而是一个妙不可言的。慧珍奶奶已90多岁,一开始我并不能和她很好地沟通。慢慢的,我静下心来聆听,发现这并不是我们有沟通障碍,而是我之前没有践行"爱的陪伴"。与其他小伙伴分享陪伴感受的时候,真的让真切感触到什么是: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被呵护的,所以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其实这样看来,我们更愿意把"临终关怀"称之为"心灵呵护"。呵护和关怀老人的心灵,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更安详和*静。
五、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临终关怀”课题的社会实践,我们不仅学到了一些与老人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更是知道了生命的可贵。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被呵护的,所以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对自己的生命要更加珍惜,认真对待生活。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价值。
我第一次陪伴的是一位爷爷,他虽然中风了、说话有点困难,但是意识还是很清晰。他问了我许多的问题,还教了我许多养生的方法。他告诉我他每天都要自己活动筋骨、看报纸等等,以防止病情严重。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那份心态,而且他生活的很乐观。给了我带来了许多的感动,与其说我去陪伴他,还不如说他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感觉每次去敬老院陪伴老人,我在陪伴老人的同时,老人也陪伴了我。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面对生活不如意的事,如何更好地待人接物。
虽然夏天很热,路途遥远,但是此行的义工活动是暖在心中的,与一般的志愿活动不同,一方面参与方式不同,由十方缘的资深老师作为领队,大家围成一个圆圈坐起来,去做义工的不仅是我们大学生,还有已经毕业的工作者来作为业余活动,还有已成家的中年人,大家进行静心。另一方面我觉得临终关怀与一般敬老院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看到的接触到的每一个老人都是年龄比较大的,说直白一些就是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一些高龄老人,身体和心理上各种情况都会有,如果不是内心十分强大或者足够*和,当你去陪伴这些老人的时候,真的很难做到全心全全意陪伴他们而不一些内心其他的想法干扰。所以我们一直在学习十方缘的“三不”——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最后,我也成长了,当面对老人一些可能常人觉得难以理解的行为时,我所做的只是抛开其他想法,继续陪伴在我身边的这位老人。接受他们的病痛、呆滞的目光、行动不便的手脚、无法言说的感情。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与体会,进而丰富着我们的内心生活,每一个走进我们视线的人,都值得被我们感谢。在“缘惜行”临终关怀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奉行着“不分析、不判断、不下定义”的“三不”原则来呵护每一位老人,其实这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亲人、朋友中。正所谓“我爱人人,人人爱我”,心怀善良与温柔的人,必定会受到大家的善待,爱,或许很大很泛化,但它就衍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苏轼好友作为僧人,他心中有佛,所以万物皆好,我们心中有爱有善意,自然周遭也会变得更纯粹更温和。“三不”原则看起来很简单,但在我眼里,它值得我在与人相处中践行。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我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学到的另外十几个字:对不起,原谅我,谢谢你,我爱你。
唯有全心全意地学如何去爱,方能更好地爱自己爱别人。
推荐访问:寒假 关爱 老人 寒假关爱老人社会实践报告3篇 寒假关爱老人社会实践报告1 寒假关爱老人社会实践报告100字 寒假关爱老人社会实践报告1000字 寒假关爱老人社会实践报告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