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个人感想2000字合集

时间:2023-01-03 19: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个人感想2000字合集,供大家参考。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个人感想2000字合集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个人感想2000字5篇

《傅雷家书》这本书记录着傅雷这样一个从中国传统中走出,经留学而吸取了西方文化营养的知识分子在十年间的心路历程。《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个人感想2000字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个人感想2000字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永远的家书永远的情】

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因为一本书,改变了对人和事的看法,使平淡的生活增加了些许亮色;因为书中的一个人物,产生了对生活的渴望和冲动,让纯真本性复苏,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在平庸之中迷失了自我?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重温》栏目,把那些因一本书而沉淀在我们记忆中的思想碎片重新拾起。这些书大都是被称之为人文经典的作品,经过岁月的洗刷,它们仍使我们感动着、渴望着,让我们共同来分享那一份美好的情感、一段成长的经历、一个温馨的回忆……——编者

偶一日,整理家居,不经意间一本并不起眼的小书跃入眼帘。说它是“小书”,是因为和现在市面上图书“家族”中那些器宇轩昂、装帧精美的“贵族”比起来,普通32开本渐变的淡蓝色封面上,除了居中一管鹅毛笔和作者手迹的四字书名外,别无修饰,的确是很不起眼。可一旦看了书名,顿时觉得手中的这本书沉甸甸的,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三联书店出版的《傅雷家书》(1984年第二版)。翻开卷首,影印的傅先生娟秀的字迹,重又点击了我记忆长河中许多靠泊过的码头,索性停下手中的活计,展卷复读。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至1966年间傅先生暨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等家信180多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后来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洋洋洒洒数万言,从父亲对国事、政事的看法,与儿子就音乐和艺术的探讨以及对儿子生活的嘘寒问暖中,教育儿子懂得国家的尊严和荣辱,做人的态度和品格。信中也不乏傅先生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自责和悔赎,文章隽永,字字爱意涌动,使阅者无不为傅先生爱子、教子情之深切所感动。傅先生是一代宗师,治学严谨,治家也不例外。傅先生也是严厉的,一生做事力求尽善尽美。《傅雷家书》,这本傅先生以仁慈的博爱,滴着心血写就的舐犊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先生培育子女,延续自己生命的心路历程。正像楼适夷先生在该书《代序》中指出的那样,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傅先生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磨难,“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 要为大家所认识,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也正是因为如此,《傅雷家书》虽然内容严肃,但自1981年出版以来,一版再版,不论在大陆还 是海外,都很畅销并影响深远。

书信之于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无疑是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使者。人们常把家比做港湾,离家在外的人就是漂泊在江河上的行船。不论是太平盛世还 是炮火连天的年代,接到家书,犹如雾夜航行中看到了灯塔。亲人祝福的笑容,情人发辫的香气,还 有家乡那沁人心脾的稻花的芬芳,亲情、爱情、乡情纷纷跃然纸上;欣喜、激动、释然伴随着潸潸,方寸之间淋漓尽致。还 是在举国上下全都陷入“疯狂”的年代里,16岁的我有幸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辽西的一个县城边上服役,每人每月三两油、半斤肉,合下来每天的生活费仅四角多一点。我所在的部队正在执行施工任务,体力消耗甚大,每天收工回来就再也不想动一动,说苦不堪言那是一点都不夸张。部队虽然距县城近在咫尺,但纪律很严,几个月、半年才能轮到一次外出的机会,惟一能和外界接触的渠道就是通信。

家信每每由母亲执笔。母亲文化不高,信中没有什么修辞,但很实在。除了平安和询问的话外,再就是鼓励和写一些如何待人处世经验之谈。母亲的每一封来信,我都要反反复复看上许多遍。每当夜深人静我在翻阅这些信的时候,犹如把玩藏在密隅的心爱之物,总能在幻觉中隐约看到母亲的影像和听到她的声音。家里的来信时间不定,在接不到信的日子里,疑虑、惆怅煎熬着的思念和企盼,还 有于精神和身体双重疲惫之中的行船人对港湾渴望的心情,到现在都不能忘怀。这种心情状态,就像等待已久的心灵,抚摸着由远方而至的亲人的面庞和肌肤,是一种那些无法互通家书的人在现实中难以体察到的感觉,好像没有进过沙漠戈壁的人,不知道在骄陽的烘烤和高温的蒸腾下,一滴水对于人生命的重要。傅先生是大家,其处世的风格和文章的长短,当然不是我辈所能指指点点的。但傅先生苦心孤诣、垂范后来的教子家书,我却能从散发着内心感动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在襁褓中父母留在记忆里的体温和心的搏动,自然、温馨,如细雨润物,充满了亲和力;炽热、真诚,像酒窖的醇酿,熏陶着情操的升华。傅先生的家书还 于殷殷切切之中,又多了一层信念的支撑,能使苦旅中的人们见到光明和希望,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如此家书便也就不仅仅是家书,而成了推动舟行长河的顺风顺水了,仅此,足见家书的风骨。

翻看着手中这本内文纸张略微泛黄的《傅雷家书》,再次想到我的母亲。如今和母亲同住一个城市,离的也不远,信,是早就不用写了,什么时候想了,过去看看也很方便。母亲老了,母子相见时只有很少的家常话,更多的便是沉默。但从母亲的眼神里,我永远都能看出那深藏在她内心的对子女的挚爱之情。岁月留给母亲的衰老迟早也会光顾我们,正像傅先生在家书中说的那样,“人的关总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父母对于子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之爱,尤其是他们为你花费的心血最多,却从来也没有向你索取什么!今天的年轻人,恐怕长到这么大都没有接到过一封真正意义上的家信,当然也不会有等信、写信的心情了。至于有一天,你也为人父母,也有离家求学或外出务工的子女,你会像傅先生那样,拿起你的笔(可能今天更多的是电话、手机短信或E—MAIL),把你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和你自己生命中积淀下来的统统告诉他们吗?抑或像傅先生那样,把你对子女全部的爱,也像园丁那样,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朵,送到世间去让别人享受吗?

读完《傅雷家书》,心里很久久都不能平静,有一些东西在心里一直回荡着……

傅雷,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傅雷的一生,是中国人严重的“君子”外国人口中的“绅士”。当我们听到“傅雷”这个名字时,也许我们首先想起的是他在翻译、文艺评论做出的卓越贡献,想到的是他个人的才华和艺术成就,但在《傅雷家书》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傅雷作为艺术家的另一面,面对社会环境的纷杂却始终不改一颗赤诚的心;面对工作、生活的忙碌,却始终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孩子的心灵安慰和陪伴,作为一个父亲,对于孩子的爱真切流露,对孩子的衣食住行、个人成长发展,给出合适的建议,面对孩子,坦然承认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更在孩子专业的路上给出合适的建议和意见,陪伴并指导孩子一直向前走着……那些淳淳教导,那些殷切的关怀,在一封封家书里,让我看到一个伟岸的父亲温柔的光辉!

——父爱自然而真实的流露,让孩子感觉到爱就在身边。在所有的信里,对傅聪的称呼有:亲爱的聪儿、聪,亲爱的孩子、孩子、聪、聪儿…就那么自然的喊着孩子的名字,说着亲爱的孩子,就像孩子就站在自己面前一般;在书信里谈及自己对孩子的思念,也非常自然,“亲爱的聪,你的信今天终于收到了,很快蔚。你走后,我们心里的矛盾真是无法形容,当然为你的前途,我们应该庆幸,你又那么好的机会,在幸运也没有了,可是一想到那么长的别离,总有些不舒服…;亲爱的聪,我差不多无时无刻不在念着你!…平日没有一天不想到你,只是痴痴地等着你的来信,虽然知道你忙,不到十天左右休想有信,但心里总禁不住存着希望……我坐不住了,腰里疼痛难忍,只希望你来封长信安慰安慰我们…孩子,要记得”家书抵万金“啊……这样的话语,很多很多,我们常说父爱是内敛的,也许正是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很多家庭中,父亲的形象往往是严肃、难以接近,不如母亲那样靠近孩子,好像这样才显得父亲够威严,多少孩子在心里呼喊着”爸爸“,但是当面却不敢和孩子说话,到了成年之后,更难和父亲亲近,只是有事了才说事,家庭里,亲人间反而多了一种距离感,像傅雷这样,坦然的和孩子诉说自己的想念,告诉孩子自己有多么想念、多么爱,甚至告诉孩子我们需要你的安慰,这样亲近的父子关系是多么的难得,生活里又何其少见?往往人们好像都忘了——爱,需要表达!

——要做父亲,更要做孩子无话不谈的朋友。在傅雷与傅聪的书信里,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生活里的衣食住行自是不少,更多的是关于傅聪的学习和演奏相关的话题,有建议傅聪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日程,如何与导师交流沟通,专业上还需要增加哪方面的学习等等,许多生活的细节也不漏过,如:在傅聪打算换老师时,特意写一封信,提醒傅聪如何真诚的面对老师,得到老师的谅解和同意;在面临爱情时,一再的提醒,要有节制,不可荒废了自己;面对婚姻,告诉孩子不能面面俱到,要更具有包容性,甚至有一次谈到傅聪外出做客衣着礼仪是否恰当…当然,傅雷在书信里也不忘告诉孩子自己的生活:参加会议有什么收获,做什么工作,取得什么进展,和妻子外出游玩沿途感受,谈论对一些艺术作品的看法,对一些问题,自己持什么看法,甚至专门在书信里和傅聪谈自己读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的感想,谈论当时国家制定的五年计划的特点,并结合傅聪的专业学习,由此及彼,联系实际谈开…洋洋洒洒数千言,就像面对自己同龄的朋友一样,在这样的书信里,我看到的更是一个父亲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推心置腹的谈自己、谈对方,在儿子面前坦然承认自己性格上的缺点与不足,并以此提醒傅聪要避免自己的错误……这样的父子关系,心灵上没有距离,而能够达成这样的亲密的朋友关系,是多么难得而可贵!

——既是孩子忠实的听众,又是孩子人生路上那座明亮的灯塔。家书中,傅雷与傅聪交流最多的是专业的探讨和学习、生活的习惯于要求。一边听着傅聪的各个阶段的演奏唱片,一边密切关注艺术届对傅聪的评论,同时傅雷始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对艺术,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然后诚恳的提出自己的鉴赏意见,我想,某种程度上,傅雷是热爱艺术的,也更因为父亲这个角色,让他对艺术倾注了更多的心力,不停的进步和成长,因为父亲这个角色的需求,促使他在艺术评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多封书信中,不止一次的要求傅聪多写信、多发表感想、多报告计划,原因不单纯是因为想要知道服从的近况,而是通过与傅聪的交流中发现问题,进而在回信中提出建议和要求!”做爸爸的不要求你什么,只要求你多写信,多写有内容有思想实质的信。为了你对爸爸的爱,难道办不到吗?我也再三告诉过你,你一边写信整理思想,一边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新观念;无论对人生,对音乐,对钢琴技巧,一定随时有新的启发,可以帮助你今后的学习。这样一一举数得的事怎么没勇气去干呢?…“这些平实而有效的建议,慢慢地随着书信潜入了傅聪的心里,傅聪取得那么高的艺术成就,除了个人天赋、勤奋努力之外,与傅雷时时的督促和要求是密不可分的,在人生的路上,在艺术追求的路上,这个父亲就如同一座光明的灯塔般照亮着孩子前进的路,让孩子不至于走偏!

——用言行告诉孩子,如何永远带着一颗热气腾腾的心去爱自己的家人。如果说,傅雷写给傅聪的信已经成了一种父子相惜相伴的交流习惯,那么写给弥拉(傅聪之妻)的信,则完全是一个长者对亲人的关爱,不仅仅是爱屋及乌,对这个几乎从未谋面的儿媳,本能的付出自己的关爱,真切的去关怀,真诚地去交流,同时又细心的从傅聪交流,询问弥拉对自己的看法,如有意见一定要详细告知,自己会尊重米拉的看法,纠正自己的教导方式……这种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尊重多么的打动人心!

女儿在一个旧抽屉里翻出一沓信件,问:“妈妈,这是什么?”“信啊!”这是几封我学生时代与同学、家人往来的书信,算起来也有十多年了,如果不是女儿正值喜欢到处乱翻的年龄,那么我早已想不起来它们的存在了。如今,通讯技术日新月异,无时差、无距离交流方式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圈。这些书信正如久违的老朋友般变得有些陌生。当再度翻开这些书信时,那绵绵亲情、年少的彷徨和曾经的筹措满志却又如长了翅膀般从片片纸上跃入眼帘……在历史的长河里,书信在为我们传情达意、交流思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那些饱含真挚情感的家书更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展现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传递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家书中为人们所重视、谈论得最多的是关于子女教育问题,当代的《傅雷家书》就是其中的典范。翻开《傅雷家书》我们很容易从字里行间感触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感受到一位翻译巨匠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从1954年傅雷的儿子傅聪赴波兰参加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起到1966年5月,傅雷夫妇尤其傅雷先生坚持给儿子写信。在《傅雷家书》中摘编的186封书信里,从那质朴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傅雷先生对儿子深沉的爱。

在傅聪童年,傅雷先生对其严格管教,令常人不为所认同。但当父子分别,年少的儿子独自远渡重洋留学之时,那种为人父的舐犊之情又是怎样的溢于言表啊!在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九日晚的一封信中,傅雷先生这样写道:“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过这几天特别在脑海中盘旋下去,像恶梦一般。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另一封信里,傅雷先生又写道:“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我们都知道,傅雷先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因而所写家书能够很容易达到文情并茂的程度。但是,在读他的书信过程中,我们却没有看到华丽的辞藻,只是从这些毫无做作的、平实的文字里感触到一位父亲的真挚感情!

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着艺术与人生,在艺术道路给予孩子客观的的评价和精心指导。从阅读中我们很容易体会到,在那个需要书信的时代,家书成了远隔千里之外的父子俩最好的交流方式,也正因为这些家书的存在,让我们看到父子俩在音乐、戏曲、诗词以及异国他乡的文化礼节等诸多方面的交流,让我们今天依然能够通过阅读得到一代翻译大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对文化艺术领域各个方面的深刻见解,让我们能从更深层次去理解那些艺术作品。

在傅雷先生看来,他给儿子写信的作用在于讨论艺术、激发青年人的感想、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做一面忠实的“镜子”。因此,我们看到信中写道:“你的情形与我不同: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你对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的感激!”再如:“哪个人教育一个年轻的艺术学生,除了艺术以外,再加上这么多的道德的?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来播的种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开花结果——我指的是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你自我批评精神很强,但个人天地毕竟有限,人家对你的好评只能起鼓舞作用;不同的意见才能使你进步,扩大视野:希望用冷静和虚心的态度加以思考。不管哪个批评家都代表一部分群众,考虑批评家的话也就是考虑群众的意见。你听到别人的演奏之后的感想,想必也很多,也希望告诉我们。爸爸说,除了你钻研专业之外,一定要抽出时间多多阅读其他方面的书,充实你的思想内容,培养各方面的知识……爸爸还希望你看祖国的书报,需要什么书可来信,我们可寄给你。”我想,这些语言文字很能让年少在外求学的傅聪明白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正因为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父亲,才将傅聪造就成为一位“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读过《傅雷家书》后,我在想:不知道等到我的女儿认字了以后,我还会有机会、还会静下心、还能够有提起笔给她写信的机会吗?时代变了,交流方式也悄悄地变了,那些需要静下心来、需要加以斟酌、需要抒情言志,需要将如泉涌般的思潮付诸于纸张的家书还会存在吗?我的孩子还会愿意翘首等待、耐心阅读那些写着父母“唠叨”的家书吗?我想,一封emil的速度已经不再会让我们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同感,但是那饱含着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道;读书治学、立身成长之道;理家聚财、和亲睦邻之道;做官任仁、经邦治国之道等诸多方面的家书所传达的中华民族美德还是需要我们竭尽所能去代代相传。好的家教、好的家风、好的家道是成就中华儿女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软实力”!

能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读《傅雷家书》的一些感受,非常荣幸。有说得不当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讲的题目是“成就幸福的人生”。

我们生下来就本能地想获得幸福,可以说,获得幸福是我们生活的终极目标。身为父母的我们,幸福的很大一部分来自我们的孩子、来自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如何获得这种幸福,《傅雷家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读《傅雷家书》,一个严肃的、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父亲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傅聪成长最关键的十余年间,傅雷仿佛和儿子一道在国外,看着儿子经历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重要阶段,在艺术、爱情乃至婚姻生活方面,他无时不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倾囊相授。

向傅雷学习,做优秀父母,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

一、父母的角色定位:

父母应该做什么?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然而我们一部分人的认知却可能存在偏差。一些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诠释就是“家庭学习”,而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学习。在一项全国性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调查中我们曾了解到:一些父母把围绕着学校教育抓孩子的学习,放在了自身职责的首位。比如有5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的内容”;有34.6%的父母“陪着孩子做功课”;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谈话的主题,有高达93.4%是孩子的“学习”;73%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学习成了父母与孩子互动的中心内容。父母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孩子“学习的拐杖”,而不是“做人的向导”。

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故事:一个孩子天资聪颖、学习优秀,考上了名牌大学,却因为生活上不会自理而退学;一个研究生因为害怕单独与人交往,只好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孩子成才就这样在家长们的不经意之中成了泡影。

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联合颁发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中弘扬的“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家庭教育主旋律,正是对家长角色的准确定位。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道德传统与拳拳的爱国热情。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社会公德心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事。

二、如何担当好父母的角色:

1、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从《傅雷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傅雷在文学、绘画、音乐、宗教等诸方面的渊博学识,这与他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是分不开的。所以他才能够与孩子进行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时候,我总在想:当孩子渐渐长大、当他的学识超过我们的时候,我们能与孩子交流一些什么?当他走到人生中关键的几步时,我们能给予他正确的指导,做好他人生的导师吗?

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多的家长都会对我说这样一句话:老师啊,我没办法啊,不知道怎么教他。当我们不知道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那我们必须要学习,向有经验的父母学、向孩子的老师学、从书本上获得教育孩子的方法,或像今天我们“以书为友”聚在一块儿分享交流。另外我们千万别忘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那就是向我们的孩子学习!傅雷在一封信中这样说:“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最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分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把感情升华!”像我的儿子,他爱阅读,他的知识面非常广,他与我聊天时很多知识都是我所不知道的,另外他的环保意识、社会公德心,他的善良、他对事物的一些独特的看法等等很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学习的,我也为有他这样一个儿子而自豪、骄傲!

2、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

(1)“德是为人之本”!

在全国未成年犯罪调查中我们列出未成年人日常学习生活中涉及的学习功课、健康、体育锻炼、与同学交往、师生关系、业余爱好、思想品德、吃饭和穿衣、花钱、心理状况、闲暇活动等13项内容,考察了父母对孩子是否关心、关心的程度。结果表明,未成年犯和普通学生的父母对孩子关心方面的最大差异,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不同。普通学生的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最高,都排在13项内容之首,而未成年犯父母对这方面的关心程度都在第4位之后,说明他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德是为人之本”的道理,“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使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致命的失误。

(2)教会孩子做人的基本道理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埃什尔曼所言:“他们不会行走,不能自己进食,看不到哪里潜伏着危险,不懂得如何寻找食物和栖身之地,甚至连翻身都不会。婴儿长大后可能成为罪犯,可能成为教师或体育明星,但无论如何,他们首先要学会怎样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知道如何同别人交往,学会掌握判断哪些行为是社会所要求和允许的。总而言之,他们必须先要学会怎样做人。”

教会孩子学会做人,首先要让孩子明辨是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我们一定要给予孩子明确的标准。

有一个初二的学生,因为躲在学校厕所抽烟,被老师发现,进行教育(因为这个孩子身上还有一些别的问题),老师就邀请他的家长到学校来共同商讨如何让这个孩子改掉一些毛病……家长到学校后,搞笑的一幕出现了:当老师告知家长他的孩子有抽烟的习惯时,家长第一句话是:那不可能,我的孩子怎么可能抽烟。老师指着桌上的一包白沙烟对家长说:刚刚亲眼看到他抽烟了,他口袋里还有一包烟呢。家长的第二句话是:那更不可能了,我的孩子要抽也只会抽芙蓉王。

我不明白这个家长是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孩子听了他父亲的话是怎么想的,但我明白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这个孩子的人生路肯定走得不好,他和他的家长也会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我眼中的傅雷,八分爸爸】

第一分,我要加给傅雷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对于外出求学的儿子,傅雷总是希望儿子能多写些信来告知家里自己的情况,“不接到你的信,心里总是不安”;不但如此,傅雷总是仔细地阅读儿子的信,甚至连儿子的钢琴老师的姓名读音也要问个明白;当傅雷多年不见儿子发现他艺术长进飞快时,他激动地写下“我愈来愈爱你了,除了因为你是我们身上的血肉所化出来的而爱你以外,还因为你有如此焕发的才华而爱你;正因为我爱一切的才华,爱一切的艺术品,所以我也把你当作一般的才华(离开骨肉关系),当作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爱你。你得好好千万爱护自己,爱护我们所珍视的艺术品!”足以见得他对儿子浓烈的思念、关心。如此温暖的父爱,谁能不羡慕呢?

第二分,我要加给傅雷对儿子处境的理解,对儿子面对的问题的关心。儿子面临去不去苏联学习的选择时,傅雷写了整整三大条理由为儿子分析,并给出了自己合理的建议;当儿子的事业面临低谷时,他主动表示理解,鼓励道“人生的苦难,theme(主题)不过是这几个,其余只是variations(变奏曲)而已。”当他得知儿媳妇怀孕时,更是用心良苦地为新生儿想寓意深刻的中文名字、外文名字。从此我可以看出傅雷对待儿子面对的问题的上心。这种上心,不是事无巨细的唠叨,而是尊重儿子、理解儿子、设身处地地想办法帮助儿子,十分可贵。

第三分,我要加给傅雷坚持的平等的父子关系。当傅雷父子发生争吵时,傅雷主动地在信中流露出后悔、自责之情,“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傅雷对待与儿子的争辩也拥有一种学习的态度,愿意放下做父亲的姿态虚心向儿子学习,了解儿子的思想,“但愿你这次给我的教育(就是说从和你相处而反映出我的缺点)能对我今后发生作用,把我自己继续改造。尽管人生那么无情,我们本人还是应当把自己尽量改好,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傅雷给予了儿子充分民主、自由的家庭氛围,通过以身作则使得儿子拥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榜样,最终促使儿子学有所成。

第四分,我要加给傅雷丰富的学识,正是他渊博的艺术及文学知识引导了傅聪对学术更深刻的理解。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经常与儿子探讨学术问题,从古代诗歌文学到钢琴的艺术与技术,无所不谈。同时,他还运用自己的学识给儿子提了许多学习的方法,例如儿子学外语时他说:“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儿子钻研艺术时说:“严格钻研一门学术必须整个儿投身进去。”这样学识丰富的父亲使儿子在学术上有了更深刻的造诣和专业的指导,同时共同的学术话题也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

第五分,我要加给傅雷对待艺术的态度。傅雷坚定地认为艺术是感性的。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他说,“真诚是艺术的钥匙”;他还说,“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励志以外,还有一个“爱”字!”这种开放、感性的对待艺术的态度,使得傅聪在学习音乐时并不死板地练习技术,而是用心去感受音乐,真诚地表现艺术,使音乐富含了感情。

第六分,我要加给傅雷对待儿子的严格。即使是偶然看到儿子的签名的“聪”字写的略有些潦草,他也会认真地把行书、草书的“聪”写下来并提醒儿子注意;即使儿子的钢琴艺术已经得到了外国友人的认可,他在鼓励之余还是指出儿子的问题,如“手老是榻下去”等;即使儿子生活在异国他乡,也坚持要求儿子多读中文、写中文,写的家信也要用中文写,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这种严格要求最终使得傅聪对自己十分自律,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第七分,我要加给傅雷的以身作则。对于学术,当儿子远赴异国学习艺术时,傅雷在家也坚持自己的翻译工作,常常工作到深夜,为儿子做出了好的榜样;对于爱情,傅雷和妻子几十年如一日的相互扶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给儿子和弥拉的爱情做出了榜样;对于生活,傅雷为人谦和有礼,关爱周围的亲友,经常在信中提到亲友近况,也提醒傅聪要注意关怀老朋友,比如恩德。傅雷做出的榜样不仅是学术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道德上的,为傅聪的发展提供了指路明灯。

第八分,我要加给傅雷丰富的人生经验——他的这些经验真实地教会了傅聪为人处事之道。傅雷在儿子异国求学的过程中,无时不刻地为儿子灌输人生道理,以让他成为一名独立、成熟的艺术家。对于日常生活,傅雷要求“你在国外求学,“厉行节约”四字也应该竭力做到。我们的家用,从上月起开始每周做决算,拿来与预算核对,看看有没有超过?若有,要研究原因,下周内就得设法方式。”;对于生活方式,傅雷提到“生活要过的体面而省俭;要小心而勿小气;慷慨而勿易于上当;享受生活乐趣,但切勿为满足一时欲望而过分奢侈,即使当时觉得这种欲念不可或缺也罢。”;对于学习,傅雷认为“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勿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正因傅雷教给了傅聪这些为人处事之道,才塑造了傅聪谦虚、节俭、大气的人格。

我要给他扣一分,因为傅雷对于平衡感情与事业的看法。傅雷坚持事业在感情之上,“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反复不已的、有始无终的、没有结果也不可能有结果的恋爱,只会使人变成唐·璜,使人变得轻薄,使人——至少——对爱情感觉麻痹,无形中流于玩世不恭;而你知道,玩世不恭的祸害,不说别的,先就使你的艺术颓废;假如每次都是真刀真枪,那么精力消耗太大,人寿几何,全部贡献给艺术还不够,怎容你如此浪费!”“一切都要醒悟的早,收篷收的早;不要让自己的热情升高后再去压制,那时痛苦更多,且收效也少。”我认为,这种对待爱情的态度未免过于理性。艺术与事业固然重要,而青春时期的感情也是一段珍贵的回忆,如此压制孩子的情感,迫使孩子回归现实、努力奋斗事业,恐怕不是明智之举。

再扣一分,扣给傅雷对待儿媳妇弥拉的态度。我认为傅雷在儿子结婚后对待弥拉的态度未免过于严格,一直在期待弥拉成为傅聪的得力助手。傅雷理想中儿子的婚姻对我而言是十分不平等的。傅雷说,“许多有关人生和家常琐事的经验,你不知道还不打紧,弥拉可不能不学习,否则如何能帮助你解决问题呢?”傅雷好像把弥拉当成了傅聪的私人秘书,需要弥拉帮他解决各种生活问题,而傅聪只需要专注事业就可以了。傅雷在记录买画的经历时说,“关于朋友选画及画价等等,该细细告诉弥拉,她也需要学习这些起码的做人之道!”“需要”“起码”这些字眼无不透露出傅雷认为儿媳妇就应该忙碌于柴米油盐,而没有考虑儿媳妇自己的想法与梦想。同时,我很反感傅雷提到的“培养”弥拉的想法,难道弥拉嫁给傅聪是为了得到培养,得到教育,而不是得到爱情与尊重吗?因此,我要给傅雷扣一分。

傅雷关于艺术与学业的造诣使得儿子受益匪浅。然而,他对待儿子的爱情的看法与建议我不尽认同。不过,总的来说,傅雷也算是一位很难得的好父亲了。

推荐访问:家书 合集 感想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个人感想2000字合集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个人感想2000字5篇 《傅雷家书》的读书心得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