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哲学读书笔记3篇

时间:2023-01-02 11:5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1  幸福的哲学告诉我们:贪婪的人永远不会满足。  真正的幸福是身体健康,灵魂安宁。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需要保护好完整的天性,不要用物质去损坏它。物质的满足永远都只是暂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幸福哲学读书笔记3篇,供大家参考。

幸福哲学读书笔记3篇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1

  幸福的哲学告诉我们:贪婪的人永远不会满足。

  真正的幸福是身体健康,灵魂安宁。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需要保护好完整的天性,不要用物质去损坏它。物质的满足永远都只是暂时的。

  经历过许多种快乐的人,到最后会意识到真正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周国*先生说了他人生中两段最快乐的时光。一个是他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但是碍于时代和他自身的年龄问题,他就只是单纯的欣赏。在大学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称这段时期是青春期的阅读,没有目的,只是一种饥渴,一种想要和整个世界谈恋爱,和人生谈恋爱的冲动。他形容翻开一本书时的感觉为艳遇!“艳遇”这两个字让我想起钟立风,想起去现场听他唱歌的感受,想起他的《像艳遇的一样忧伤》。周国*先生说艳遇的时候是一种精神得到刺激与满足时的惊喜。这种感觉,每一个深夜阅读过的人应该都有过的,在你没去过的地方,有那么一个人,写出了你的心声,或者让你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种感觉,都可称之为艳遇。

  今天没有争取到机会告诉周国*先生,我的青春期阅读可以说是从他的书开始的,一本一本,认真的读,跟随着书里的思想成长。现在虽然不读他的书了,但我知道,我写文的风格受他的影响很深。因为有那么久的时光,每天都在阅读他的书,感受他的世界。

  他的第二段最快乐的时光是初为人父时。他说,当女儿降临之后,每一天都是新的,通过这个小小的婴孩,他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个小生命让他的生活回到一种动物的最纯粹原始的状态。他喜欢给孩子喂奶,换尿布等等一起琐碎的事情。他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甚至戏称自己是大奶瓶。他以为男性不能怀孕,孕育生命,喂奶,实在是遗憾!让女人孕育子女是上天对女人的珍爱。说完这段话,响起了掌声,这掌声是在做的女同学自发的。他对女性的肯定,对女性智慧的评价,是他书中很大的一部分,熟读他书的人,都是知道这点的。很少有作家这么直白这么诚恳的夸赞女性,写出女性最宝贵的品质,并且发自内心的欣赏女性。

  在他的孩子会说话之后,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当孩子的秘书,记录孩子的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说,最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只是想在孩子长大后,给孩子一份礼物,让她看到她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些才是生命中的珍宝。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他要用文字记录下来,他不舍得让孩子的妙语就这样白白流逝。

  每个人生来都是简单的,复杂是后来造成的。在迎来这个小生命,他开始反省美好的人生。在讲这段的时候他引用了一位哲学家的话,大意是说,婴儿是最干净的,婴儿的孕育是为了让人们看清楚生活的本质,让生活回到最简单的状态,让生命恢复纯粹,而天国是需要怀有婴孩儿的心的人才能进入的。他说这个小生命让他重返天国。

  曾经有一个读者给他写了一封信,落款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你是,我是、、、”后来他用“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句话做题目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我有印象。人生来就没有名字,是纯粹的个体,至于随着年龄增长而带来的身份,权利,财富,都是社会的堆积物。人不能摆脱社会生活,但我们应该对身外之物保持客观的态度与一定的距离。

  保持单纯很难。有一个说法是动物自己需要多少、需要什么,动物清楚,因为动物仅仅是要生存。但是人不清楚,人除了生存以外还有很多需要,精神的需要,物质的需要,这里面就包括了许多假的需要。为了过的幸福,人生需要两个简单。物质生活的简单和人际关系的简单。假如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能好好的做人,社会就能太*许多。

  作为人,要想幸福,就需要珍惜*凡生活的价值,因为所有的不*凡都要回到*凡。不论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到最后是否幸福都是需要用*凡生活的好坏来衡量。在这其中,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是个重大成就。有野心的人把心思都献给敌人,自然就少了好多时间献给自己的家人。

  有三样是幸福的根基:相爱的伴侣,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试想想,在外奋斗回到家中,如果没有笑声,该多么的悲惨。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是多么的孤独。

  第一点,生命的简单说的差不多了。接下来讲的是第二点,精神的丰富。做人的幸福,是区别于其他生灵的思考的能力。作为高级的生灵,享受老天给予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品质。总结了一下人的属性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智力,思考能力。第二是情感,也就是感受力。第三是德,是实践能力。

  智力,换句话说是自由的头脑。人要有好奇心,对事物、对世界有了解的兴趣,对知识有深切的渴望。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动脑子。在周国*先生眼中,知识分子,不光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的习惯,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认识,并且执着的追求知识。他还讲到丁肇中先生的故事,说做科学研究,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名利。作为一个人,需要对世界、对宇宙感兴趣,对我们身边的所有存在感兴趣。而什么是合格的学生,他说是有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跟着老师跑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离开学校忘记那些公式与解题方法之后剩下的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羡慕所谓的专家,专家就是训练有素的狗。

  在现今社会中,谈幸福的工作很难。大部分对工作的要求就是工资多一些,待遇好一些。工作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快乐最重要的领域就是快乐工作,也就是拥有自己的事业,至少要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没有快乐工作的能力。仅仅想谋生,就不会快乐。他说了一句话,我非常的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能够养活自己。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能够让他们也感到幸福。”这两句话,概括了*凡生活中的幸福真谛。

  第二是情感,一个人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善于感悟世界的美,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的感受到做人的快乐。一个人内心是丰富还是贫乏,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有的人只能看到利益,看不到其他。这样的人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要如何使内心丰富呢。周国*先生说,一个方法是通过阅读来熏陶心灵。丰富内心,让内心有财富。关于阅读,他说了三点:一是养成读书的习惯,读无用的书,与专业无关。二是选择书,读大师的书,第三把大师的书当做闲书。读的多了,就有一定的沉淀。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有作家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的感觉。这是自我发现、自我觉醒、自我丰满的过程。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写作。记日记是为了记录生活的美好,让生命有回味的资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经历,是思考感受。留住感受与思考,生命里一件重要的事。写日记在某种程度上是辅助人进行独立思考的。夜深人静,独处。心灵的账簿,全是收入,没有支出。写日记是与自己的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在生活的时候就能够更加投入。人有两个朋友经常被忽略,一个是好书,活在好书中的伟大的朋友。另一个是自我,跟自己交谈,发现身上更高的自我。

  第三点,幸福最高点是道德。做好事最快乐。人应有善良高贵的品质。善良让生命和灵魂都处于应当的状态。生命与生命之间要有同情心,能够体会他人的不易,从而爱人。做人是有尊严的。而人残酷起来比任何动物可怕。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2

  《幸福的哲学》是周国*老师讲演的摘录。该讲演录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两集,第一集收录1996年至20xx年上半年的讲演,取名《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第二集收录20xx年下半年至20xx年的讲演,取名《幸福的哲学》。两个书名反映了两个不同时期的讲演,两集的话题是有交叉的,但话题的重点有所不同。 《幸福的哲学》共分五部分内容,分别是:谈幸福,谈人生,谈人文精神,谈阅读和写作,谈教育和文化。周老师曾在山东省团委齐鲁青年讲坛做过一场名为“幸福的哲学”的讲座,也就是这本书书名的来源。讲座中,作者首先从哲学角度探讨了幸福与价值观的关系。他认为,不管是把幸福看作主观感受,还是客观状态,抑或是二者的统一,价值观都起了决定的作用。从哲学上来说,对幸福问题的探讨要立足于价值观。

  人身上有两样东西最宝贵,一是生命,二是精神。而幸福就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人在世上生活,应该力求两个简单,一个是物质生活的简单,一个是人际关系的简单。人为什么会烦恼?就是因为在这两个方面太复杂了,纠缠不清,如果能够保持生命的单纯,就会得到心灵的宁静。法国哲学家蒙田说:一个人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些人当亲人去世时会感到追悔莫及。因为,*时没能够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间,总想等到以后,却再没有以后了。人生的旅途中,时常会有人在你的生活中出现,也会有人先走。能够珍惜生命中的人来人往,将时间用在亲人和朋友身上,*凡的生活才会体现出真正的价值。人生在世,当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了,精神方面就会成为主要的目标。精神的丰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智力生活,就是能够学会享受你的学习和工作。独立思考,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个是情感生活,这里的情感是广义的,指对世界和人生的情感体验。比如,阅读好书,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去旅游经历文化的积淀。阅读的价值不在于学习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锻炼我们的思维,促使我们去思考,去体验未知的快乐。 人生的目标在于追求优秀和幸福。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成长。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就会对世界有着更多的体会和感受,就能够享有心灵的宁静,品味幸福的味道。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3

  《幸福的哲学》是一本周国*先生根据自己的讲座自行整理的讲稿。在文中有很多当时的与大学生的现场互动,很有针对性,我想周老师的讲座对当时即将拓展自己人生的大学生肯定能注入新鲜的血液,突然对这些学子有了一份艳慕之情。他告诉我们人活着是否能获得幸福最重要的是看价值观。也就是说想明白生命里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首先是生命的快乐,周老师觉得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物质世界,但是生命它本身的一些需要,它们的满足给人带来的快乐是最大的,而这其实不用很多物质,很多钱。有一些需要,可以说是生命骨子里的东西,比如健康,享受生命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是享受健康。是的,现在每每听到家人身体不适时,就觉得很紧张,也时常听到有人为了事业过于劳累等等,当然我们很敬佩这样的工作者,但又觉得有些许的遗憾,更有甚者,不顾自己的身体,纸醉金迷,更是不该了。我特别欣赏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他说真正的物质幸福不是金钱,从物质角度来看什么是幸福,那也不是金钱,是什么呢?他说对个人来说是健康,对人类来说是和*。

  经历过许多种快乐的人,到最后会意识到真正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周国*先生说了他人生中两段最快乐的时光。一个是他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但是碍于时代和他自身的年龄问题,他就只是单纯的欣赏。在大学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称这段时期是青春期的阅读,没有目的,只是一种饥渴,一种想要和整个世界谈恋爱,和人生谈恋爱的冲动。他形容翻开一本书时的感觉为艳遇!“艳遇”这两个字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偌大的校园里总想着能与倾慕的男子不期而遇,那是心底的梦想,是少女的情怀,忐忑而不安,青涩而美好。周国*先生说艳遇的时候是一种精神得到刺激与满足时的惊喜。这种感觉,每一个深夜阅读过的人应该都有过的,在你没去过的地方,有那么一个人,写出了你的心声,或者让你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种感觉,都可称之为艳遇。

  他的第二段最快乐的时光是初为人父时。他说,当女儿降临之后,每一天都是新的,通过这个小小的婴孩,他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个小生命让他的生活回到一种动物的最纯粹原始的状态。他喜欢给孩子喂奶,换尿布等等一起琐碎的事情。他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甚至戏称自己是大奶瓶。他以为男性不能怀孕,孕育生命,喂奶,实在是遗憾!让女人孕育子女是上天对女人的珍爱。在他的孩子会说话之后,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当孩子的秘书,记录孩子的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说,最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只是想在孩子长大后,给孩子一份礼物,让她看到她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些才是生命中的珍宝。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他要用文字记录下来,他不舍得让孩子的妙语就这样白白流逝。多么细腻的父亲,我也已为人母,与孩子的朝夕相处,陪伴着她的成长,有过无奈,有过不耐烦,但正如周老师所言更多的是惊喜,是快乐,这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阅读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1)

——《幸福哲学书》读书笔记3篇

《幸福哲学书》读书笔记1

  《幸福哲学书》这本书是作家格雷琴.鲁宾一年的幸福计划以及实施记录。里面记录了作者在不改变生活环境下为了幸福所做的尝试,很有参考性,备受启发和鼓舞。坚持这个幸福计划让作者以及家人在*常生活中感到更加愉悦。

  特别喜欢作者的几个人生信条。“做自己”我理解的就是不要迷失在他人的光环之下,总认为别人的是好的优越的,人是千差万别的,一定要注重自己真实的感受,了解自己的乐趣,明晰自己的处境,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力,不人云亦云。

  “按照我想要的感觉去行动”这一点对自己的启发最大。的确行动和感觉是互相影响的,想要好的感觉,就立即做出好的行动,这之后的感觉一定不会差。

  “做该做的事”不要被困难吓倒,着手一点点处理总有完成的一天。这个主要是应对那些矗立的像高山般的难题,不想进行的事情。真的去直面它,只要开始做一点点,也就很容易解决了。重要的是开始去做。

  “享受过程”现在的生活节奏确实太快了,人们容易被大环境裹挟着前进,总是想着以后要如何如何,极其容易忽略眼前的一分一秒正在度过的一秒,尤其是孩子,成长的速度真的.是太快了,好好享受每一次和他在一起的时光,过了三岁之后,他不再只属于父母了,也会有自己的小天地了。

  作者的成长的秘密也提醒我们一些应该注意的常识性误区。如“幸福不总是让你感到快乐”“让别人高兴的事并不一定会让你也高兴,反之亦然”“唠叨或者送孩子上培训班是无法改变他们的天性的”“每天做一点最终会有大收获”。

  作者制定了12个幸福行动计划,每个月实施一个,下个月在原有任务中加入新的。

《幸福哲学书》读书笔记2

  每一天,三点一线,日复一日。时间就这么静悄悄地流淌,岁月就这样一点点地过。我们对于幸福不幸福并没有太多想法——没有太大的期望,也没有太大的遗憾,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好。简而言之,“嗨,就是老样子嘛!”

  《幸福哲学书》的作者,和我们拥有同样的感受。往好的方面想,她有英俊的老公相爱、有可爱的儿女相伴,住在喜欢的城市,身体健康,可是,她也有不开心的事情:工作中也会不顺心,和老友们渐渐失去联系,很容易发脾气,也经常萎靡不振。作者说,自己没有抑郁症,也不算遭遇中年危机,但确实有一种不适感——对周围的一切感到不满,甚至不信任,而且这种感觉是周期性发作。

  你可能想说,这就是生活。但是作者却开始沉思,然后想明白两件事:

  1,我们本可以更快乐;2,生活不会自己改变,除非我们做点儿什么。从那一刻起,作者决定花一年的时间,为自己设定一个幸福计划,通过每个月关注一个不同的主题,12个月后的实践后,让自己更幸福。

  本书作者格雷琴·鲁宾,是一位高知女性,毕业于耶鲁大学,拥有法学学位。曾经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担任助理。同时,她也是一位美女作家,是习惯、幸福研究领域中很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写过很多本畅销书,在国外很受欢迎。

  《幸福哲学书》是格雷琴·鲁宾继《比从前更好》后的另一本代表作。在这本书中,格雷琴·鲁宾不仅列举了自己的个人幸福计划,也指导我们如何设定目标。下面,我们一起跟随格雷琴·鲁宾,去看看她在幸福计划。不论你是在何时何地读到本书的,相信现在,就是开始幸福计划的最佳时机。

  如何制定幸福计划?

  幸福计划是什么?

  这个是作者格雷琴·鲁宾,制定的一份长达一年的计划。每一个月她设定了不同的主题,之后不断实践。那么,接下来,我们将了解,她是怎么考虑这12个主题的,又是如何监控执行这12个幸福计划的。

  首先,关于如何设计这12个主题,作者格雷琴·鲁宾的思路是这样的:经过之前的研究发现,幸福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社会联系,所以格雷琴将“婚姻”、“做父母”和“友谊”列为三个具体目标。又因为幸福建基于个人的价值观,于是格雷琴又在列表上写下“永恒”和“态度”。工作对于达成幸福也是至关重要的,休闲同样如此,所以格雷琴又增加了“职业”、“玩乐”和“爱好”。“精力”是决定整个计划能否成功实现的关键,而“金钱”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命题。另外,为了进一步探究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新概念,格雷琴又在列表中加上“正念”这一项。最后的12月将是总结所有目标完成情况的一个月。就这样,格雷琴制定好了12个具体目标,并决定先从“精力”着手做起,毕竟,保持精力充沛能够让我们更轻松地完成接下来的所有目标。当然,每个人在意的事情不一样,你完全可以自主决定你想改善的12个具体的目标。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2)

——最新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 (菁选3篇)

最新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1

  《幸福的哲学》是一本周国*先生根据自己的讲座自行整理的讲稿。在文中有很多当时的与大学生的现场互动,很有针对性,我想周老师的讲座对当时即将拓展自己人生的大学生肯定能注入新鲜的血液,突然对这些学子有了一份艳慕之情。他告诉我们人活着是否能获得幸福最重要的是看价值观。也就是说想明白生命里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首先是生命的快乐,周老师觉得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物质世界,但是生命它本身的一些需要,它们的满足给人带来的快乐是最大的,而这其实不用很多物质,很多钱。有一些需要,可以说是生命骨子里的东西,比如健康,享受生命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是享受健康。是的,现在每每听到家人身体不适时,就觉得很紧张,也时常听到有人为了事业过于劳累等等,当然我们很敬佩这样的工作者,但又觉得有些许的遗憾,更有甚者,不顾自己的身体,纸醉金迷,更是不该了。我特别欣赏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他说真正的物质幸福不是金钱,从物质角度来看什么是幸福,那也不是金钱,是什么呢?他说对个人来说是健康,对人类来说是和*。

  经历过许多种快乐的人,到最后会意识到真正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周国*先生说了他人生中两段最快乐的时光。一个是他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但是碍于时代和他自身的年龄问题,他就只是单纯的欣赏。在大学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称这段时期是青春期的阅读,没有目的,只是一种饥渴,一种想要和整个世界谈恋爱,和人生谈恋爱的冲动。他形容翻开一本书时的感觉为艳遇!“艳遇”这两个字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偌大的校园里总想着能与倾慕的男子不期而遇,那是心底的梦想,是少女的情怀,忐忑而不安,青涩而美好。周国*先生说艳遇的时候是一种精神得到刺激与满足时的惊喜。这种感觉,每一个深夜阅读过的人应该都有过的,在你没去过的地方,有那么一个人,写出了你的心声,或者让你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种感觉,都可称之为艳遇。

  他的第二段最快乐的时光是初为人父时。他说,当女儿降临之后,每一天都是新的,通过这个小小的婴孩,他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个小生命让他的生活回到一种动物的最纯粹原始的状态。他喜欢给孩子喂奶,换尿布等等一起琐碎的事情。他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甚至戏称自己是大奶瓶。他以为男性不能怀孕,孕育生命,喂奶,实在是遗憾!让女人孕育子女是上天对女人的珍爱。在他的孩子会说话之后,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当孩子的秘书,记录孩子的说过的话,做过的事。

  他说,最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只是想在孩子长大后,给孩子一份礼物,让她看到她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些才是生命中的珍宝。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他要用文字记录下来,他不舍得让孩子的妙语就这样白白流逝。多么细腻的父亲,我也已为人母,与孩子的朝夕相处,陪伴着她的成长,有过无奈,有过不耐烦,但正如周老师所言更多的是惊喜,是快乐,这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最新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2

  《幸福哲学书》这本书是作家格雷琴。鲁宾一年的幸福计划以及实施记录。里面记录了作者在不改变生活环境下为了幸福所做的尝试,很有参考性,备受启发和鼓舞。坚持这个幸福计划让作者以及家人在*常生活中感到更加愉悦。

  特别喜欢作者的几个人生信条。“做自己”我理解的就是不要迷失在他人的光环之下,总认为别人的是好的优越的,人是千差万别的,一定要注重自己真实的感受,了解自己的乐趣,明晰自己的处境,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力,不人云亦云。

  “按照我想要的感觉去行动”这一点对自己的启发最大。的确行动和感觉是互相影响的,想要好的感觉,就立即做出好的行动,这之后的感觉一定不会差。

  “做该做的事”不要被困难吓倒,着手一点点处理总有完成的一天。这个主要是应对那些矗立的像高山般的难题,不想进行的事情。真的去直面它,只要开始做一点点,也就很容易解决了。重要的是开始去做。

  “享受过程”现在的生活节奏确实太快了,人们容易被大环境裹挟着前进,总是想着以后要如何如何,极其容易忽略眼前的一分一秒正在度过的一秒,尤其是孩子,成长的速度真的是太快了,好好享受每一次和他在一起的时光,过了三岁之后,他不再只属于父母了,也会有自己的小天地了。

  作者的成长的秘密也提醒我们一些应该注意的常识性误区。如“幸福不总是让你感到快乐”“让别人高兴的事并不一定会让你也高兴,反之亦然”“唠叨或者送孩子上培训班是无法改变他们的天性的”“每天做一点最终会有大收获”。

  作者制定了12个幸福行动计划,每个月实施一个,下个月在原有任务中加入新的。

最新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3

  每一天,三点一线,日复一日。时间就这么静悄悄地流淌,岁月就这样一点点地过。我们对于幸福不幸福并没有太多想法——没有太大的期望,也没有太大的遗憾,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好。简而言之,“嗨,就是老样子嘛!”

  《幸福哲学书》的作者,和我们拥有同样的感受。往好的方面想,她有英俊的老公相爱、有可爱的儿女相伴,住在喜欢的城市,身体健康,可是,她也有不开心的事情:工作中也会不顺心,和老友们渐渐失去联系,很容易发脾气,也经常萎靡不振。作者说,自己没有抑郁症,也不算遭遇中年危机,但确实有一种不适感——对周围的一切感到不满,甚至不信任,而且这种感觉是周期性发作。

  你可能想说,这就是生活。但是作者却开始沉思,然后想明白两件事——1,我们本可以更快乐;2,生活不会自己改变,除非我们做点儿什么。,从那一刻起,作者决定花一年的时间,为自己设定一个幸福计划,通过每个月关注一个不同的主题,12个月后的实践后,让自己更幸福。

  本书作者格雷琴·鲁宾,是一位高知女性,毕业于耶鲁大学,拥有法学学位。曾经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担任助理。同时,她也是一位美女作家,是习惯、幸福研究领域中很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写过很多本畅销书,在国外很受欢迎。

  《幸福哲学书》是格雷琴·鲁宾继《比从前更好》后的另一本代表作。在这本书中,格雷琴·鲁宾不仅列举了自己的个人幸福计划,也指导我们如何设定目标。下面,我们一起跟随格雷琴·鲁宾,去看看她在幸福计划。不论你是在何时何地读到本书的,相信现在,就是开始幸福计划的最佳时机。

  如何制定幸福计划?

  幸福计划是什么?

  这个是作者格雷琴·鲁宾,制定的一份长达一年的计划。每一个月她设定了不同的主题,之后不断实践。那么,接下来,我们将了解,她是怎么考虑这12个主题的,又是如何监控执行这12个幸福计划的。

  首先,关于如何设计这12个主题,作者格雷琴·鲁宾的思路是这样的:经过之前的研究发现,幸福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社会联系,所以格雷琴将“婚姻”、“做父母”和“友谊”列为三个具体目标。又因为幸福建基于个人的价值观,于是格雷琴又在列表上写下“永恒”和“态度”。工作对于达成幸福也是至关重要的,休闲同样如此,所以格雷琴又增加了“职业”、“玩乐”和“爱好”。“精力”是决定整个计划能否成功实现的关键,而“金钱”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命题。另外,为了进一步探究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新概念,格雷琴又在列表中加上“正念”这一项。最后的12月将是总结所有目标完成情况的一个月。就这样,格雷琴制定好了12个具体目标,并决定先从“精力”着手做起,毕竟,保持精力充沛能够让我们更轻松地完成接下来的所有目标。当然,每个人在意的事情不一样,你完全可以自主决定你想改善的12个具体的目标。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3)

——幸福哲学读书笔记

幸福哲学读书笔记1

  幸福哲学告诉我们:贪婪的人永远不会满足。

  真正的幸福是身体健康,灵魂安宁。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需要保护好完整的天性,不要用物质去损坏它。物质的满足永远都只是暂时的。

  经历过许多种快乐的人,到最后会意识到真正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周国*先生说了他人生中两段最快乐的时光。一个是他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但是碍于时代和他自身的年龄问题,他就只是单纯的欣赏。在大学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称这段时期是青春期的阅读,没有目的,只是一种饥渴,一种想要和整个世界谈恋爱,和人生谈恋爱的冲动。他形容翻开一本书时的感觉为艳遇!“艳遇”这两个字让我想起钟立风,想起去现场听他唱歌的感受,想起他的《像艳遇的一样忧伤》。周国*先生说艳遇的时候是一种精神得到刺激与满足时的惊喜。这种感觉,每一个深夜阅读过的人应该都有过的,在你没去过的地方,有那么一个人,写出了你的心声,或者让你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种感觉,都可称之为艳遇。

  今天没有争取到机会告诉周国*先生,我的青春期阅读可以说是从他的书开始的,一本一本,认真的读,跟随着书里的思想成长。现在虽然不读他的书了,但我知道,我写文的风格受他的影响很深。因为有那么久的时光,每天都在阅读他的书,感受他的世界。

  他的第二段最快乐的时光是初为人父时。他说,当女儿降临之后,每一天都是新的,通过这个小小的婴孩,他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个小生命让他的生活回到一种动物的最纯粹原始的状态。他喜欢给孩子喂奶,换尿布等等一起琐碎的事情。他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甚至戏称自己是大奶瓶。他以为男性不能怀孕,孕育生命,喂奶,实在是遗憾!让女人孕育子女是上天对女人的珍爱。说完这段话,响起了掌声,这掌声是在做的女同学自发的。他对女性的肯定,对女性智慧的评价,是他书中很大的一部分,熟读他书的人,都是知道这点的。很少有作家这么直白这么诚恳的夸赞女性,写出女性最宝贵的品质,并且发自内心的欣赏女性。

  在他的孩子会说话之后,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当孩子的秘书,记录孩子的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说,最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只是想在孩子长大后,给孩子一份礼物,让她看到她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些才是生命中的珍宝。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他要用文字记录下来,他不舍得让孩子的妙语就这样白白流逝。

  每个人生来都是简单的,复杂是后来造成的。在迎来这个小生命,他开始反省美好的人生。在讲这段的时候他引用了一位哲学家的话,大意是说,婴儿是最干净的,婴儿的孕育是为了让人们看清楚生活的本质,让生活回到最简单的状态,让生命恢复纯粹,而天国是需要怀有婴孩儿的心的人才能进入的。他说这个小生命让他重返天国。

  曾经有一个读者给他写了一封信,落款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你是,我是……”后来他用“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句话做题目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我有印象。人生来就没有名字,是纯粹的个体,至于随着年龄增长而带来的身份,权利,财富,都是社会的堆积物。人不能摆脱社会生活,但我们应该对身外之物保持客观的态度与一定的距离。

  保持单纯很难。有一个说法是动物自己需要多少、需要什么,动物清楚,因为动物仅仅是要生存。但是人不清楚,人除了生存以外还有很多需要,精神的需要,物质的需要,这里面就包括了许多假的需要。为了过的幸福,人生需要两个简单。物质生活的简单和人际关系的简单。假如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能好好的做人,社会就能太*许多。

  作为人,要想幸福,就需要珍惜*凡生活的价值,因为所有的不*凡都要回到*凡。不论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到最后是否幸福都是需要用*凡生活的好坏来衡量。在这其中,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是个重大成就。有野心的人把心思都献给敌人,自然就少了好多时间献给自己的家人。

  有三样是幸福的根基:相爱的伴侣,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试想想,在外奋斗回到家中,如果没有笑声,该多么的悲惨。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是多么的孤独。

  第一点,生命的简单说的差不多了。接下来讲的是第二点,精神的丰富。做人的幸福,是区别于其他生灵的思考的能力。作为高级的生灵,享受老天给予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品质。总结了一下人的属性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智力,思考能力。第二是情感,也就是感受力。第三是德,是实践能力。

  智力,换句话说是自由的头脑。人要有好奇心,对事物、对世界有了解的兴趣,对知识有深切的渴望。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动脑子。在周国*先生眼中,知识分子,不光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的习惯,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认识,并且执着的追求知识。他还讲到丁肇中先生的故事,说做科学研究,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名利。作为一个人,需要对世界、对宇宙感兴趣,对我们身边的所有存在感兴趣。而什么是合格的学生,他说是有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跟着老师跑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离开学校忘记那些公式与解题方法之后剩下的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羡慕所谓的专家,专家就是训练有素的狗。

  在现今社会中,谈幸福的工作很难。大部分对工作的要求就是工资多一些,待遇好一些。工作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快乐最重要的领域就是快乐工作,也就是拥有自己的事业,至少要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没有快乐工作的能力。仅仅想谋生,就不会快乐。他说了一句话,我非常的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能够养活自己。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能够让他们也感到幸福。”这两句话,概括了*凡生活中的幸福真谛。

  第二点是情感,一个人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善于感悟世界的美,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的感受到做人的快乐。一个人内心是丰富还是贫乏,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有的人只能看到利益,看不到其他。这样的人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要如何使内心丰富呢。周国*先生说,一个方法是通过阅读来熏陶心灵。丰富内心,让内心有财富。关于阅读,他说了三点:一是养成读书的习惯,读无用的书,与专业无关。二是选择书,读大师的书,第三把大师的书当做闲书。读的多了,就有一定的沉淀。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有作家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的感觉。这是自我发现、自我觉醒、自我丰满的过程。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写作。记日记是为了记录生活的美好,让生命有回味的资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经历,是思考感受。留住感受与思考,生命里一件重要的事。写日记在某种程度上是辅助人进行独立思考的。夜深人静,独处。心灵的账簿,全是收入,没有支出。写日记是与自己的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在生活的时候就能够更加投入。人有两个朋友经常被忽略,一个是好书,活在好书中的伟大的朋友。另一个是自我,跟自己交谈,发现身上更高的自我。

  第三点,幸福最高点是道德。做好事最快乐。人应有善良高贵的品质。善良让生命和灵魂都处于应当的状态。生命与生命之间要有同情心,能够体会他人的不易,从而爱人。做人是有尊严的。而人残酷起来比任何动物可怕。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4)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10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1

  科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事物,但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是甚少的;而我们如果竟忘记了我们所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么我们就会对许多极重要的事物变得麻木不仁了。另一方面,神学带来了一种武断的信念,说我们对于事实上我们是物质的事物具有知识,这样一来就对于宇宙产生了一种狂妄的傲慢。在鲜明的希望与恐惧之前而不能确定,是会使人痛苦的勒索如果在没有令人慰藉的神话故事的支持下,我们仍希望活下去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忍受这种不确定。无论是想把哲学所提出的的这些问题忘却,还是自称我们已经找到了哲学问题的确凿无疑的答案,都是无益的事。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困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想这些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每一个社会都受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方面是过分讲纪律和尊敬传统而产生的僵化,另一方面是个人主义和个人独立性的增长使合作变得不可能,因而造成解体和对外来征服者的屈服。一般说来,重要的文明都是从一种严格和迷信的体系出发,逐渐松弛下来,在一定的阶段就达到了一个天才辉煌的时期;这时,旧传统中的好东西继续保存着,而在其解体之中所包含着的那些坏东西则还没有来得及发展。但是随着坏东西的发展,它就走向*主义,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一种新的*,同时产生出来一种收到新的教条体系所保证的新的综合。自由主义的学说就是想要避免这种无休止的反复的一种企图。自由主义的本质就是企图不过疼就非理性的教条而获得一种社会秩序,并且除了为保存社会所必须的束缚而外,不在意更多的束缚来保证社会的安定。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2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

  罗素有如下表述:qq炫舞印象唯美句子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搞笑短文

  罗素的看法是:

  “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他有如下看法:

  “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继承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哲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以归纳和实验为基础的哲学)最终成为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者和学生不免有些不甘心,但事实如此)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马克思和*的数学大约不比黑格尔高明,在此方面就无从下手)。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错呢。但应当说,过早分文理科看来在教育上确实是不大可取的`(当然给偏科且优异的学生以进身之道,是务必的)。

  四、哲学中真与善的冲突

  哲学中的争论,有的是内部争论(理智争论,总会有个结果),有的则属于外部争论(根本不可能有结果,属于态度争论),但更多的是外部争论。(内部争论和外部争论是我生造的词)如果明白这一点,就能够避免在外部争论上花太多没有必要的力气,从而直接应对真正的有好处的讨论。

  罗素的看法是:

  “哲学在其全部历史中一向是由两个不调和地混杂在一齐的部分构成的:一方面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另一方面是关于最佳生活方式的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这两部分未能充分划分清楚,自来是超多混乱想法的一个根源。”

  这是说,哲学中的真与善一向有冲突。这个争论可能也是不可能结束的。罗素更倾向于求真,但不反对求善,估计反对的是态度决定立场,以善代替真的那种蛮干。对于“愚蠢的好人”,罗素可能没有好感。

  “从道德上讲,一个哲学家除了大公无私地探求真理而外若利用他的专业潜质做其他任何事情,便算是犯了一种变节罪。”

  这一个观点颇似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大家也熟悉。但是,对罗素的这种价值中立态度,我基本认同,但仍然有些犹豫。

  总体上说,此书带给的材料丰富,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整体性的讨论和说,还对东方哲学给予了较高的期盼。对各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自己的评价,尤其对亚里士多德、康德还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也颇使我瞠目结舌。亚氏的三段论推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他都基本上否定了其地位。如亚氏和康德这样的权威,罗素竟然也没有客气,这是需要哲学上的实力和求真的态度,才能做到的。而且,说的都是地方,不能不服。尤其结合现实,把哲学与政治思潮和政治人物的传承关联,都进行了一个描述。这些观点对于某些人物的思想颇有忌讳的*来说,是十分有好处的。

  罗素的观点是,在某种好处上,写哲学史需要你是个哲学家;我看,读懂哲学史著作,可能你也得是半个哲学家吧,否则根本是读不懂的。由于之前的偏见,使我迟迟未读此书,写这几句,算是对罗素的一点歉意。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3

  曾经读过李未写的一本书叫《富人秀》。书中有一句话让我颇觉精妙:这个世界如果从情感上来领会是个悲剧,从理智上来领会则是个喜剧。我不太明白作者的本意指什么,但就我个人理解,它的意思是凡事不要动感情而要动脑子。动脑子的人会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抽取出真理,为我所用,促我发展;而动感情的人则沉湎于事务或繁华或萧索或绚烂或颓靡的表象而不能自拔,往往结局悲惨。或许前者可以称之为“入世”后者可以称之为“出世”吧。在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两种人是分别用“激情”和“理智”来形容的。激情的人喜欢过集体的生活,习惯于*权利的管辖和束缚,也往往有狂热的宗教情节,容易被权利所利用;理智的人则冷静的旁观事态的发展,他们往往是*主义者,只专注于自我的发展和利益的实现。事务总是相通的,而善于思考的人也容易找到思想上的契合点。这不,一个上海小女人的文字和一个英国思想大师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内容庞杂,涉及到很多的人名和学派。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关于任何一个哲学家,我的知识显然不可能和一个研究范围不太广泛的人所能知道的相比……

  然而,如果这就成为应该谨守缄默的充分理由,那么结果就会没有人可以论述某一狭隘的历史片段范围以外的东西了。”读到这我就已经感觉到,这样一个试图以理性客观的语言描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人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性情中人。不是吗,罗素一生曾经两次入狱,一次是因为反对战争,另一次则是因为反对核武器。如此为着自己的个人信仰而奋力力争的人应该算不上是一个“出世”的人吧。但为何我们总是偏爱那些有激情有思想甚至狂热的有些幼稚的人呢,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人类骨子里那种柔软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啊,理智固然好,但作为血肉之躯的人,理智只能是“与可感觉的对象相对立的理想对象”罢了,正如对近代数学理论有巨大贡献的毕达哥拉斯,这个集理智与个人情怀于一体的天才一样。毕达哥拉斯是数学和算学的奠基人,可他身上又总能找到神秘主义的影子。例如他的教派里有这样看起来不近人情的规矩:不能吃豆子,不能碰白面包,不要在大路上行走,不要在光亮的旁边照镜子等等。理性的东西和神秘的东西统统体现在毕达哥拉斯教派的身上,让我再一次认识理性和感性这对矛盾是不可能完全摈弃彼此的。

  我最近一直沉浸在对自己过于感性的自责中。在责任和权利发生矛盾的时候我的选择大抵是责任。明知权利的好处可又不忍辜负使我负担责任的人之期望的眼神。无奈的选择之后便是对自我的否定和对人生消极视角的确立。然而当我看到如此之多光辉人物亦有情感、踌躇、敬畏充斥内心的时候我才稍觉释然。

  曾经庆幸自己在北外投出了那张简历才得以今天坐在这教室里,也使我意识到我也似乎具备那些在我看来曾经不可企及的潜能,我也可以忍受深夜备课到两点的孤寂,也可以将每天在讲台站立十个钟头的疲惫当成一种享受。但我不想证明什么,勤奋不是成功的必经之路,懒惰的人也许会更辉煌。成功了或许也无需感谢谁,因为在我们看来似乎确凿的因果关系里往往无非是神意使然。笛卡尔说:此钟走到正点,彼钟鸣叫起来,于是人们得出结论:此钟是彼钟鸣叫的原因。看似荒诞却发人深省。还是让我回到勤奋和懒惰的话题吧,笛卡尔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一个爱睡懒觉、不到中午不起床的人。后来瑞典女王要他每天清晨进宫为自己讲学,笛卡尔才不得不早起。一年后他就死了。

  生命没有生死之忌,只有轻重之分。谁也不能否认笛卡尔的生命是实而重的。但他却是一个懒人。也许像罗素所说的那样,他为了维持绅士派业余哲学家的面貌,假装比实际上工作的少亦未可知。不管怎样,这个秉承“我思故我在”为哲学第一原理的永远衣冠楚楚,佩挂一柄宝剑的绅士让人觉得那么可亲可近。

  然而在所有罗素称之为“哲学家”的人里,我最为信奉的一个是康德。不仅由于康德是一个生活习惯非常有规律的人,以至于大家惯常根据他作保健散步经过各人家门前的时间来对表,而我自己也有着类似执着的生物律,还在于他诉诸于感情的自由主义思想。这又合了我素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浪漫情怀。我崇尚自由,喜欢无拘无束,而康德的一句“再没有任何事情会比人的行为要服从他人的意志更可怕了”深合我意。然而人的思想和人的行为常常背道而驰,就如我经常给人留下“循规蹈矩”的印象一样。我不知道这是心灵对于长期行为守旧的一种背叛还是行为为叛逆心灵做的一种掩饰。我想知道的是康德日常生活的行为是否如他的思想一般自由飘逸、无拘无束。从书中得到的答案是:他没有。

  在书中带给我同样温暖感觉的还有杜威。他相信通过暴力革命造成独裁统治不是达到良好社会的方法,因此即使列宁的后继者不是*而是托洛斯基,苏维埃制度也不会是完美的制度。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军的首领罗伯特将军。当南方军失利,有人劝他转入游击战的时他断然拒绝了。他认为将战争中的杀戮和仇恨转嫁给人民那是对军人的侮辱。所以他放弃了胜利的机会却赢得了包括对手在内的全美国人的尊重。

  所以读完这本书后我是释然的。不再为自己屈服于感性的思维而苦恼,因为我的苦恼也曾经困扰着这么一大批被罗素称之为“伟大的哲学家”的人们。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4

  学习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的历史以及其中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

  我在阅读中发现,每个伟大的人物在其成就背后都可能有缺点,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和不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像袁老师说的常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再毛病多的人也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好的拿过来,不好的警示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引以为戒。

  哲学和几何数学分不开,科学性也是哲学一直所追求的,这让我理解了老师说的为什么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数学都很好、心理学既是文科又是理科。这也让我对数学的重要性从新认识了。想要写好论文,熟练的统计功底必不可少。

  哲学除了数学功底外,逻辑也很重要。提出假设、推论、验证假设等一系列过程,帮助我们积极探索一切想研究的问题。古代哲学史中的哲学家都想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来描述我们所在的世界,虽然现在看来有些是不正确的,但是在当时是可以自圆其说、自成一派的。

  所以我理解到了,逻辑的很重要一点就是能够自圆其说,然后交给世人去验证,认可的人越多,越能证明逻辑的正确性。

  想要学好哲学和心理学,还有一点是要去除迷信和偏见。就像老师六祖坛经里讲的很多要义,不可有贡高心、傲慢心等,又像老师让我们背的大学中的要戒身有愤懥、心有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等,如若不然则心不得其正。

  *文化中的的心理学思想博大精深,修身养性好处多多。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5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

  罗素有如下表述:qq炫舞印象唯美句子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搞笑短文

  罗素的看法是:

  “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他有如下看法:

  “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继承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哲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以归纳和实验为基础的哲学)最终成为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者和学生不免有些不甘心,但事实如此)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马克思和*的数学大约不比黑格尔高明,在此方面就无从下手)。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错呢。但应当说,过早分文理科看来在教育上确实是不大可取的(当然给偏科且优异的学生以进身之道,是务必的)。

  四、哲学中真与善的冲突

  哲学中的争论,有的是内部争论(理智争论,总会有个结果),有的则属于外部争论(根本不可能有结果,属于态度争论),但更多的是外部争论。(内部争论和外部争论是我生造的词)如果明白这一点,就能够避免在外部争论上花太多没有必要的力气,从而直接应对真正的有好处的讨论。

  罗素的看法是:

  “哲学在其全部历史中一向是由两个不调和地混杂在一齐的部分构成的:一方面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另一方面是关于最佳生活方式的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这两部分未能充分划分清楚,自来是超多混乱想法的一个根源。”

  这是说,哲学中的真与善一向有冲突。这个争论可能也是不可能结束的。罗素更倾向于求真,但不反对求善,估计反对的是态度决定立场,以善代替真的那种蛮干。对于“愚蠢的好人”,罗素可能没有好感。

  “从道德上讲,一个哲学家除了大公无私地探求真理而外若利用他的专业潜质做其他任何事情,便算是犯了一种变节罪。”

  这一个观点颇似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大家也熟悉。但是,对罗素的这种价值中立态度,我基本认同,但仍然有些犹豫。

  总体上说,此书带给的材料丰富,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整体性的讨论和说,还对东方哲学给予了较高的期盼。对各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自己的评价,尤其对亚里士多德、康德还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也颇使我瞠目结舌。亚氏的三段论推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他都基本上否定了其地位。如亚氏和康德这样的权威,罗素竟然也没有客气,这是需要哲学上的实力和求真的态度,才能做到的。而且,说的都是地方,不能不服。尤其结合现实,把哲学与政治思潮和政治人物的传承关联,都进行了一个描述。这些观点对于某些人物的思想颇有忌讳的*来说,是十分有好处的。

  罗素的观点是,在某种好处上,写哲学史需要你是个哲学家;我看,读懂哲学史著作,可能你也得是半个哲学家吧,否则根本是读不懂的。由于之前的偏见,使我迟迟未读此书,写这几句,算是对罗素的一点歉意。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6

  科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事物,但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是甚少的;而我们如果竟忘记了我们所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么我们就会对许多极重要的事物变得麻木不仁了。另一方面,神学带来了一种武断的信念,说我们对于事实上我们是物质的事物具有知识,这样一来就对于宇宙产生了一种狂妄的傲慢。在鲜明的希望与恐惧之前而不能确定,是会使人痛苦的勒索如果在没有令人慰藉的神话故事的支持下,我们仍希望活下去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忍受这种不确定。无论是想把哲学所提出的的这些问题忘却,还是自称我们已经找到了哲学问题的确凿无疑的答案,都是无益的事。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困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想这些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每一个社会都受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方面是过分讲纪律和尊敬传统而产生的僵化,另一方面是个人主义和个人独立性的增长使合作变得不可能,因而造成解体和对外来征服者的屈服。一般说来,重要的文明都是从一种严格和迷信的体系出发,逐渐松弛下来,在一定的阶段就达到了一个天才辉煌的时期;这时,旧传统中的好东西继续保存着,而在其解体之中所包含着的那些坏东西则还没有来得及发展。但是随着坏东西的发展,它就走向*主义,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一种新的*,同时产生出来一种收到新的教条体系所保证的新的综合。自由主义的学说就是想要避免这种无休止的反复的一种企图。自由主义的本质就是企图不过疼就非理性的教条而获得一种社会秩序,并且除了为保存社会所必须的束缚而外,不在意更多的束缚来保证社会的安定。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7

  曾经读过李未写的一本书叫《富人秀》。书中有一句话让我颇觉精妙:这个世界如果从情感上来领会是个悲剧,从理智上来领会则是个喜剧。我不太明白作者的本意指什么,但就我个人理解,它的意思是凡事不要动感情而要动脑子。动脑子的人会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抽取出真理,为我所用,促我发展;而动感情的人则沉湎于事务或繁华或萧索或绚烂或颓靡的表象而不能自拔,往往结局悲惨。或许前者可以称之为“入世”后者可以称之为“出世”吧。在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两种人是分别用“激情”和“理智”来形容的。激情的人喜欢过集体的生活,习惯于*权利的管辖和束缚,也往往有狂热的宗教情节,容易被权利所利用;理智的人则冷静的旁观事态的发展,他们往往是*主义者,只专注于自我的发展和利益的实现。事务总是相通的,而善于思考的人也容易找到思想上的契合点。这不,一个上海小女人的文字和一个英国思想大师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内容庞杂,涉及到很多的人名和学派。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关于任何一个哲学家,我的知识显然不可能和一个研究范围不太广泛的人所能知道的相比……

  然而,如果这就成为应该谨守缄默的充分理由,那么结果就会没有人可以论述某一狭隘的历史片段范围以外的东西了。”读到这我就已经感觉到,这样一个试图以理性客观的语言描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人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性情中人。不是吗,罗素一生曾经两次入狱,一次是因为反对战争,另一次则是因为反对核武器。如此为着自己的个人信仰而奋力力争的人应该算不上是一个“出世”的人吧。但为何我们总是偏爱那些有激情有思想甚至狂热的有些幼稚的人呢,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人类骨子里那种柔软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啊,理智固然好,但作为血肉之躯的人,理智只能是“与可感觉的对象相对立的理想对象”罢了,正如对近代数学理论有巨大贡献的毕达哥拉斯,这个集理智与个人情怀于一体的天才一样。毕达哥拉斯是数学和算学的奠基人,可他身上又总能找到神秘主义的影子。例如他的教派里有这样看起来不近人情的规矩:不能吃豆子,不能碰白面包,不要在大路上行走,不要在光亮的旁边照镜子等等。理性的东西和神秘的东西统统体现在毕达哥拉斯教派的身上,让我再一次认识理性和感性这对矛盾是不可能完全摈弃彼此的。

  我最近一直沉浸在对自己过于感性的自责中。在责任和权利发生矛盾的时候我的选择大抵是责任。明知权利的好处可又不忍辜负使我负担责任的人之期望的眼神。无奈的选择之后便是对自我的否定和对人生消极视角的确立。然而当我看到如此之多光辉人物亦有情感、踌躇、敬畏充斥内心的时候我才稍觉释然。

  曾经庆幸自己在北外投出了那张简历才得以今天坐在这教室里,也使我意识到我也似乎具备那些在我看来曾经不可企及的潜能,我也可以忍受深夜备课到两点的孤寂,也可以将每天在讲台站立十个钟头的疲惫当成一种享受。但我不想证明什么,勤奋不是成功的必经之路,懒惰的人也许会更辉煌。成功了或许也无需感谢谁,因为在我们看来似乎确凿的因果关系里往往无非是神意使然。笛卡尔说:此钟走到正点,彼钟鸣叫起来,于是人们得出结论:此钟是彼钟鸣叫的原因。看似荒诞却发人深省。还是让我回到勤奋和懒惰的话题吧,笛卡尔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一个爱睡懒觉、不到中午不起床的人。后来瑞典女王要他每天清晨进宫为自己讲学,笛卡尔才不得不早起。一年后他就死了。

  生命没有生死之忌,只有轻重之分。谁也不能否认笛卡尔的生命是实而重的。但他却是一个懒人。也许像罗素所说的那样,他为了维持绅士派业余哲学家的面貌,假装比实际上工作的少亦未可知。不管怎样,这个秉承“我思故我在”为哲学第一原理的永远衣冠楚楚,佩挂一柄宝剑的绅士让人觉得那么可亲可近。

  然而在所有罗素称之为“哲学家”的人里,我最为信奉的一个是康德。不仅由于康德是一个生活习惯非常有规律的人,以至于大家惯常根据他作保健散步经过各人家门前的时间来对表,而我自己也有着类似执着的生物律,还在于他诉诸于感情的自由主义思想。这又合了我素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浪漫情怀。我崇尚自由,喜欢无拘无束,而康德的一句“再没有任何事情会比人的行为要服从他人的意志更可怕了”深合我意。然而人的思想和人的行为常常背道而驰,就如我经常给人留下“循规蹈矩”的印象一样。我不知道这是心灵对于长期行为守旧的一种背叛还是行为为叛逆心灵做的一种掩饰。我想知道的是康德日常生活的行为是否如他的思想一般自由飘逸、无拘无束。从书中得到的答案是:他没有。

  在书中带给我同样温暖感觉的还有杜威。他相信通过暴力革命造成独裁统治不是达到良好社会的方法,因此即使列宁的后继者不是*而是托洛斯基,苏维埃制度也不会是完美的制度。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军的首领罗伯特将军。当南方军失利,有人劝他转入游击战的时他断然拒绝了。他认为将战争中的杀戮和仇恨转嫁给人民那是对军人的侮辱。所以他放弃了胜利的机会却赢得了包括对手在内的全美国人的尊重。

  所以读完这本书后我是释然的。不再为自己屈服于感性的思维而苦恼,因为我的苦恼也曾经困扰着这么一大批被罗素称之为“伟大的哲学家”的人们。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8

  《西方哲学史》我选取了梯俐、伍德编著的版本。正因看到有些书上评论说:它拥有更通俗的解释和客观的立场,因此就选取了它,望读能让自己对哲学史有个基础性的了解。此刻花了一个多月的时刻把它读完了,但留在脑子里的东西不是很多,还好,我做了笔记,能够随时翻来看看,而不用整天抗着那本厚厚的书。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每个部分后面也包括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流派。当然凡是影响重大的哲学家和流派所做的说占的资料都是比较多的,如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等人。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惊讶的是它讲的是自然主义哲学,这点让我很不解。正因我总觉得自然是跟科学有关联的,跟人文扯不上关联。而到读了后面的具体资料时,我才真正的搞明白是怎样一回事。正因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离不开一些条件的,而自然条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一个原因吧。在这个部分里,人们主要去探究了事物构成的的本质,是户外还是静止?读完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事物到底是有什么构成的了。但当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思考的时候,我才有了自己的概念。但是我却有个疑问: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呢?后面主要讲了希腊哲学顶峰时期的状况,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于这三个人物无论是文学还是教育学都是讲的很多的。我觉得这个时期的哲学是任何一个年代都无法超越和凌驾的。有人说苏格拉底的思想到此刻都影响着西方人,也有人说苏格拉底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

  由此可见这时期的哲学的价值。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学,我对这部分哲学很感兴趣,源于我对宗教的兴趣,正因我是在三种宗教信仰的包围中成长的,但是我没有宗教信仰,多种宗教环境让我失去了信仰,我始终都把宗教当成了一种文化,我也始终不能明白他们做祷告、礼拜以及跪拜的行为。个性是我的同学中不少都是都*,他们一向告诉我说,你不是*,因此你不能明白作为*的骄傲和自豪,当然你也不能明白我们的拜功。我确实感受不到他们的那种虔诚,正因我总觉的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应是一个无神论者,为什么还会笃信虚无的神会赐予我们所有呢?这是我的一点困惑,也困惑了我很多年了!

  其实读这一部分时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当这时期的哲学家大谈特谈神或者是上帝的时候,我开始怀疑我自己了。在看了他们那么多论述后,我竟然出现了坚信上帝存在的倾向,还好,这个时刻很短暂,我是唯物主义者,由此我觉得宗教对人的“杀伤力”很大。我是带着神秘感来读这部分哲学的,但是最后并没有多大的神秘感,因此我觉得中世纪的哲学,正因某种原因提前给自己蒙了一块面纱,面纱背后,其实什么也没有,但是中世纪的文化艺术,还是很值得人们去欣赏的,我比较喜爱以中世纪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和电影,原因是充满了激情,浪漫,自由与反叛。

  第三部分是近代哲学,他离我的年代比起前两部分是近的,可在明白上却趋向了一种复杂。当应对这个部分的时候,我很激动,正因不会像中世纪带着宗教的束缚,而是一点点的展露出科学精神的曙光,用科学的规律性的东西去解释世界和礼貌,心里仿佛一下子亮堂了许多。尽管如此,但它并没有完全同经院哲学决裂,神学的偏见依然存在。然而当哲学走到康德那里的时候,他说,休谟把他从“独断的睡梦中唤醒”,同时他也把我从理性的梦中唤醒了。他说:“一向到此刻为止,哲学是独断的,它往前行而没有预先批判它自己的潜质,此刻务必批判或开始不偏不倚的考察理性一般的.潜质”。于是有了他的三个批判,对我而言,是种风暴。正因我没有怀疑过理性,而且崇尚理性。此刻看来,我有点错了,理性也会存在问题,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当读到黑格尔的时候,我再一次激动了,正因有部分资料我能够明白。之后我才找到了原因,是正因我所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部分是源于黑格尔的哲学。我觉得他的伟大不仅仅是提出自己独具特色的观点而且促进了哲学史和宗教史的发展,在他之后产生一批哲学史家如费舍、策勒尔、文德尔班等。再到之后,我觉得哲学真的是飞跃了,但是也越难解读了。我对胡塞尔真的是提不起兴趣来了,海德格尔给我比较诗意的感觉,看到他仿佛看到美丽的诗意的栖息的生命,但是他的《存在与时刻》让我很痛苦。还是很喜爱他那句话:朝向死亡的存在,人的全部存在交织着因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而引起的杯具性的焦虑和苦恼。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句话,让我有了活着的勇气,以前把死亡看的很不开,此刻看开了,死生相互依存,活着是为了死亡,死亡是另外一种活的方式。一向都用这些话来安慰自己,正视死亡和杯具!我想我会坚强的应对……生活中随之而来的一切!

  这本书读完我总体的感觉就是:脑子一边是水,一边是面粉,搅搅成了浆糊。我觉得如果不对里面具体的人物及著作做详细的阅读的话,仅凭史上带给的资料,是很难读懂这些哲学思想的。通读之后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当别人提起伊壁鸠鲁,施特劳斯,伯格森等人的时候,我不再陌生,但是也只能到达见过的水*。我想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反复去阅读做到整体的把握,给我的专业学习带给帮忙。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9

  在一个漫长的时期里,人类思想的冲突在历史中表现为宗教忠贞与政治忠贞的冲突。而后发展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之人和希望放松社会约束之人的冲突,对于现代,又有激情与理性、浪漫与纪律的体现。无论哪个时代和地区的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是过分讲求纪律和尊敬传统而导致僵化;二是由于个人独立和个人独立性的增长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社会的解题或是对外来者的屈服。而哲学之意义,旨在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上述两种主张都有着自己的哲学,但发展到了极端,又成了对社会的威胁。自由主义的学说则介于二者之间,力求避免这种无休止的反复。其本质在与意图不根据非理性的教条而获得一种社会秩序。并且除了为保存社会所必需的束缚外,不再以更多束缚来保证社会安定。

  罗素在西哲里,把古希腊哲学家们做了一个区分,这个区分就是苏格拉底。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相当于是为苏格拉底时代及之后的哲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他们虽然不像苏格拉底那样为世人熟知称道,但如果没有他们所做的积累,苏格拉底及后世的哲学家们的理论也如无根之木,空中楼阁一般,无从谈起了。而其实只要稍作整理便可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主要的功绩。

  最早的希腊文明兴起始于奥尔弗斯教派,在这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巴库斯,这个时期的希腊文明是懵懂的、宗教的。而哲学始于泰勒斯,他预言了一次日食,他与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同属于米丽都学派,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科学。之后则是毕达哥拉斯,他主张数学与神学之融合,这长远地影响了后世的柏拉图,甚至于柏拉图哲学中某一部分剖析来看本质上其实就是毕达哥拉斯哲学。而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不可知论,主张万物流变,并发起了对于永恒的讨论,而这一讨论一直延续到了现今,哲学家们的主要雄心之一便是找到某种永恒不变之存在,它超脱于万物与时间之外,而且必然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这种努力便自巴门尼德开始,巴门尼德的论点集中在“存在等同于思想”上,与赫拉克利特不同,他认为万物不变,凡实体皆具有不可毁灭性。对于这些论点,作为现代人的你我自然觉得是无稽之谈。在对待哲人某些错误的观点上,人们有时会生出一种疑问,如此哲人为何也会犯这种错误?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观点,罗素的答案值得我深思——“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时,我们不应努力证明它竟有几分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这种观点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同理,如今许多我们为之欢欣鼓舞的偏见,对于心灵气质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何等之愚蠢。错误毕竟是错误,不因是谁而改变,今后改正便是。哲学引发人思考,指引人前进,给人以信心,但从未教人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并且哲学理论的生命就在于,如果它真是重要的,那么总可以在原来的叙述形式被驳斥后以另一种新的形式复活,反驳很少能是最后不易的。即无论经历几次相互反驳,都不过是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精炼化的一个序曲而已。就我个人目前所看到的部分而言,罗素几乎对每个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都做了某些方面的批判,而这正是一个哲学家应当做的。永远不要放弃自我思考,哪怕是世人皆允的真理,都值得与之一辩。真理从来不怕辩,真理越辩越明。

  而巴门尼德之后的哲学家们更多是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恩培多可勒提出了“四原素”、“历史的进程是爱与斗争的进程”的观点;属于阿那克西美尼学派的阿那克萨格拉首次提出了心与物理变化之联系;原子论者留基波和德莫克利特们则开了唯物主义的先河,并且对于虚空是否存在引发了争论,这里罗素也给出了一段有趣的讨论:

  “虚空是一种不存在,而存在的任何部分都不是不存在。”

  “既然你说有虚空,因此虚空就不是无物,因此它就不是虚空。”

  诸如此类的批驳不胜枚举。罗素还提出,德莫克利特及其之后的哲学都犯了一个错误——即在和宇宙对比之下,过分地强调了人。自怀疑主义者们起,就一直在研究人们是“如何知道”的,而不是去努力地获取新知识,而他们的先驱就是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智者普罗泰格拉。乃至于苏格拉底那过分地强调伦理的论述、柏拉图之否定感性世界、偏重于自我创造的纯粹思维世界、亚里士多德将“目的”作为科学的基本观念的做法,都犯了倒退的错误。尽管他们有着绝世的天才,若其思想上有着阻碍社会发展的成分,那么他们的天才便成了这些错误观点为害无穷的帮凶了。哲学若不能指导人前进,就失去了其积极意义。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10

  我读完这本书得感觉,正如培根所说的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看不同的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东西,多方涉猎,才能让人博学多闻。”

  从很多哲人深刻的思想以及每个人的自身看,哲学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东西,他与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自成一派,深邃而令人思考,回味却无法触及真谛。哲学真的是世界最美妙的东西,但是但凡有所诚者,必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物了,他们真的是人类思想的指引者。

  作者波特兰·罗素,真的是如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所说的那样,“他是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的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这本书所散发出的美感,超出了我看其他任何书给我的感觉,虽然有的东西晦涩难懂,却也让我爱不释手。

  希望大家也能涉猎广泛,多多读书。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5)

——《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5篇

《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1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永恒命题。

  在这本书里,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开山祖,塞利格曼教授讲述的许多事情,在当下的流行文化看来,一不小心就会被归类到鸡汤范畴。但其实,大道至简,朴实无华的道理其实蕴含着几千年人类积累的智慧。

  可能我读的不够深入,又或者是因为幸福这个词本身在长期的生活中已经被主观赋予了太多的含义,所以在看完全书我对书的内容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框架,但主旨其实简洁的很。作者也在第一章的末尾即点明主题:“真实的幸福源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并在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们。”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会愉快,会投入,会成长,会感受到生命之美与意义。

  书末的后记里同样讲到:“美好的生活来自每一天都应用你的突出优势,有意义的生活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将这些优势用于增加知识、力量和美德上。这样的生活一定是孕育着意义的生活,如果神是生命的终点,那么这种生活必定是神圣的。”人类是一直在积累着知识、力量和美德的,从大历史上看,人类在曲折的朝着更聪明、更强大和更具道德的方向前进。

  天赋也许有先天定数,但优势则可以靠后天努力。书中关于天赋和优势差别的讲述也挺清晰的:

  “天赋相对于优势来说是比较自动化的,而优势是有意识的。你对于天赋所面临的选择是把它发挥出来还是深藏不露,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例如“吉儿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但她浪费了自己的天赋”这句话很合理,因为它表示吉儿选择不去用她的天赋,她对自己有没有高智商并无选择权。而“吉儿是个很仁慈的人,但是她却浪费了她的仁慈”这句话就不通了。你无法浪费自己的优势,你对于优势所面临的选择是什么时候用它们,以及要不要继续加强它们,也包括你一开始时要不要去拥有它们。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毅力与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我在下面列出的优势,而天赋却是无法凭毅力去获得的。”

《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2

  幸福是可以学习的,还会到永远。

  幸福和爱情一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白岩松说过,“幸福可以无限靠近,却永远无法抵达。”这话印象一直很深,也曾深深思考。喜欢哲学心理学的人,总是喜欢追着形而上的问题不放。对幸福这两个字的理解,忽而觉得深刻忽而觉得肤浅。所以当看到《真实的幸福》这本书时,就有了想看的欲望。

  网购图书只能看看封面的简介,作者是美国人马丁.塞利格曼,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这本书被称为“提升幸福感不可不读的心理学经典”,广告做的好也很重要,因为这句话,付款。

  每一本新书到我手里,我喜欢先浏览一下目录。“为什么要幸福”“幸福的心理学”“幸福的误区”“怎样才能永远幸福”“赛式幸福法则123”“拉近幸福的六种美德”“获得幸福的24个优势”“在职场中寻找幸福”“结了婚的人最幸福”“别让孩子输在幸福感上”“终极幸福的真谛”。这些题目无一不打动我,真的都想看看,是否有实际用处。

  我看书,喜欢挑最喜欢的题目先看,总是没有顺序,没有章法,这本书,每一个题目都想看,只好打开第一页。

  作者第一章的题目是为什么要幸福?因为有幸福感的人最长寿,健康的长寿又是每个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是他从180位修女的自传中得出的结论。因为修女的生活很规律,大家的环境因素一样,别的影响健康的因素都可以忽略不计,唯一相关的是她们在自传中表达出的幸福感的强度。

  书中告诉我们,做好事会产生幸福感,这不是一般的感官愉悦,当你用你的能力和优势去应对一项挑战并圆满完成时,你会有幸福感。

  很多证据显示,有幸福感的人和没有幸福感的人比,死亡率降低一半,积极情绪还会使人不容易衰老。梅奥医学中心研究显示,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活得长很多。幸福感会延长寿命并促进健康。

  作者说,我们一直以为不幸福的人会比较同情别人的痛苦,因为他们自己感受过。实验的结果却是幸福的大人和小孩更有同情心。当我们幸福时,我们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我们会更喜欢别人,甚至愿意与陌生人分享我们的好运。当我们心情低落时,我们不相信别人,并且集中注意力来保卫自己的需求。

  有时我们说只有爱自己的人才会去爱别人,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对自己都特别狠心,对别人肯定会更狠。自己幸福了,才容易给别人。这也是施比受有福的道理,有了才能施。

  作者说积极情绪是幸福感不可或缺的因素,他教我们要把积极情绪带入生活中,这样才会增加幸福感,有幸福感的人情绪也会更加积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作者给了一个公式。H=S+C+V

  H是你的幸福的持久度,S是你的幸福的范围,C是你的生活环境,V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暂时的幸福可以通过巧克力,喜剧片,背部按摩,奉承话,一束花,一件新衣服获得。幸福的持久度却无法通过增加暂时的幸福得来。

  幸福的测验分数一半是你的基因决定的,也就说,有的人天生缺少幸福感,无论拥有什么。这个天生的幸福的范围就像一个恒温仪。每个人都有一个积极或消极情绪范围,这个范围是决定我们整体幸福程度的先天成分。

  另一个使你不能提升幸福层次的因素,是人对好的事情都很快适应,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再心存感激。只有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才有幸福感,有了一点幸福感还继续追逐,所以幸福都很短暂,循环下去就是永远幸福不起来。

  人们会以为鸿运当头的人比普通人幸福,实际是普通百姓比达官贵人更有幸福感。

  生活的环境包括很多,作者认为:

  金钱,金钱对幸福的影响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大,你对金钱的看法实际上比金钱本身更影响你的幸福感。在所有阶层中,越看重钱的人对他们的收入越不满意,也对他的生活越不满意;至于为什么会如此,现在还没有人知道。婚姻,婚姻和金钱不同,婚姻跟幸福的关系非常强。处于不幸婚姻中的人,他们的幸福指数比未婚的或离异的更低。作者研究非常幸福的人时,发现最幸福的10%的人几乎都有亲密的生活伴侣。

  年龄,1967年心理学调查资料显示,年轻人比较幸福,现在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满意程度微上升,不愉快的情绪并没有改变。

  为了更幸福,作者说应该做下面的事。结婚。(有亲密的关系,但可能不是因果关系)。避免消极事件和消极情绪。

  就幸福和生活的满意度而言,你最不需要去做的事就是赚更多的钱。他说,钱和幸福只有一点或几乎没有关系,如果你生活无缺,有闲钱买这本书的话,钱对你的幸福就没有任何效应,物质欲望越高的人越不幸福。

  虽然幸福感有一半是基因决定的,幸运的是一半的掌控权在自己手中,我想让自己有幸福感,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功。

《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3

  本次我精读的书是马丁·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我非常佩服塞里格曼博士,他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幸福的大门,而我也正努力使自己和身边的人幸福。塞利格曼提出了关于幸福的新理念:当你的精神投入带来了生命的蓬勃和丰盈的时候,你才会觉得幸福。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幸福的定义、幸福的公式和获得幸福的方法。

  关于幸福的定义,作者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对幸福的测量标准,那就是生活满意度。书中写到真实的幸福包括积极情绪、自主的投入和对生活意义的追求这三个核心元素。实现幸福人生应该具有五个元素,要有积极情绪、要投入、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做的事要有意义和目的、要有成就感。这五要素不仅能帮助人们笑得更多、感到更满足,还能带来更好的生产力,更多的健康。塞利格曼认为,幸福的内涵应该涵盖所有人们在追求的东西,包括人际关系和成就。作者说,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却随着精神的投入而有着不同的蓬勃程度。当人生丰盈时,才会充满生机和快乐的情绪。

  关于幸福的公式,作者认为如果幸福可以衡量,就是H=S+C+V。H是幸福的持久度,S代表幸福的范围,C代表生活环境,V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就是说,我们的幸福持久度=幸福的范围+生活环境+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幸福持久度越高,代表我们越幸福。

  如何才可以获得幸福呢?要用设计情绪练习提升幸福感。消极情绪包括恐惧、悲伤和愤怒,它们是我们应对外界威胁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使我们进入战斗准备。积极情绪包括愉悦、狂喜、入迷、温暖、舒适等。了解了两种情绪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设计情绪,并根据要进行的工作来选择思维方式,从而选择合适的情绪。消极情绪需要与批判性思维的工作匹配,比如,计算个人所得税、处理失恋等。相反,任何需要用到创造力、想象力和广泛思考的工作需要运用积极情绪。此外还要突出优势练习。我们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找出你的优势并发挥它,你的幸福感会大大提升。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赛式幸福法则:过去就让它过去,未来不全像你想象,抓住想要的幸福。塞式幸福法则之一: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每个人在成长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幸,所以我们能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应对不幸的能力。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只能是积极面对未来。同时对于这种不幸我们要接受它,让它在你的生命里轻轻地滑过,这样才会幸福。塞式幸福法则之二:未来不全像你想象。当面临同一问题时,不同的人想象的未来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就会把问题复杂化,将事情灾难化。有时候抓住一个想法不放的后果其实比它的真实性还要糟。所以换个思维思考问题吧。希望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只有永远心怀希望,才会拼尽全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塞式幸福法则之三:抓住现在的幸福。正如书中所言:“人都不愿意糊里糊涂地过一生。你可能会像我一样,午夜梦回,躺在床上想自己的生活是如何越变越幸福,而不是一天天减少痛苦。”很少静下心来,想想一段日子以来的幸福。

  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里,书中有向我们介绍拉近幸福的六种美德:智慧,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也告知我们获得幸福有24个优势:实现智慧与知识美德的好奇心,热爱学习,判断力,创造性,社会智慧和洞察力;实现勇气美德的勇敢,毅力和正直;实现仁爱美德的仁慈与爱;实现正义美德的公民精神,公*和领导力;实现节制美德的自我控制,谨慎和谦虚;实现精神卓越美德的美感,感恩,希望,灵性,宽恕,幽默和热忱。作者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给我们提出了关于幸福最严肃的思考。假如我们发现自己山穷水尽、一筹莫展,或者物质富足已经不能使你高兴。那么积极心理学提醒我们,幸福来源于精神层次的提升。

《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4

  幸福是所有人的梦想,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幸福。不幸福的也大有人在。一个人幸福与否,取决于我们对幸福的定义,还有我们是否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真实的幸福》这本书就用一种通俗而不失科学严谨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的幸福。

  在读这本书之前说实话是有些抵触的,以为它会像其他让人反感的自助心理学书籍那样教给我们“要宽容别人的错误”、“要积极地看问题”、“要注重心灵的修养”简单、枯燥的教条。读完却发觉不是,《真实的幸福》并不是一本心理学的教科书,而是生活实践中的幸福体验。塞利格曼从心理学的角度将精神和物质结合,提出关于幸福的新理念:当你的精神投入带来了生命的蓬勃和丰盈的时候,你才会觉得幸福。书的内容不少而且有许多心理测试题,我就简单把它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来写:幸福的定义、幸福的公式和获得幸福的方法。

  一、幸福的定义

  关于幸福的定义,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而作者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对幸福的测量标准,那就是生活满意度。他认为,真实的幸福包括积极情绪、自主的投入和对生活意义的追求这三个核心元素。在他后来写的另一本书《持续的幸福》中,他又重新对幸福做了更新。塞利格曼认为,幸福的内涵应该涵盖所有人们在追求的东西,包括人际关系和成就。作者说,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却随着精神的投入而有着不同的蓬勃程度。当人生丰盈时,才会充满生机和快乐的情绪。实现幸福人生应该具有五个元素,要有积极情绪、要投入、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做的事要有意义和目的、要有成就感。这五要素不仅能帮助人们笑得更多、感到更满足,还能带来更好的生产力,更多的健康以及一个和*的世界。

  二、幸福的公式

  如果说幸福可以衡量的话,作者给出了这样一个幸福公式,就是H=S+C+V。

  H是幸福的持久度,S代表幸福的范围,C代表生活环境,V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就是说,我们的幸福持久度=幸福的范围+生活环境+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幸福持久度越高,代表我们越幸福。

  (1)先说H,H代表持久度。

  为什么要强调幸福的持久度?暂时的幸福很容易通过巧克力、喜剧片、奉承话、一束鲜花而获得,但这种短暂的幸福过去之后,就会迎来空虚。困难的是如何提升幸福的持久度,这是无法通过增加暂时幸福获得的,一个人拥有持久幸福的能力,才会感到真实的幸福。

  (2)S代表幸福的范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范围,这个范围是决定我们整体幸福程度的先天成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我们天生就有一个幸福的范围,而且是不可改变的。这个天生的范围就像恒温仪,即使有高兴的事情让我们的情绪高涨,它也会尽忠职守地把我们的幸福感拉回到*常的设定。同样的道理,假如有不幸的事发生,这个恒温仪也会把你从低潮中拉出来,让你回到原来设定的地方。

  另一个使你不能提升自己幸福层次的因素是“幸福的跑步机”原理。当好事情接连发生后,你会很快适应,然后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不再心存感激。比如你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职位越爬越高,你的预期也越来越高,这样循环下去,你永远也幸福不起来。一项跨国调查显示,富裕的国家,人民生活满意度也比较高。但一旦人均国民收入超过8000美元后,财富的增加并不能继续增加人们生活的满意度。跻身福布斯富豪榜的前100名,只比普通美国人幸福一点点而已。因为幸运的事和高成就不能带给人们长久的幸福,只有短期效果而已。所以S代表幸福的范围,先天的乐观或悲观个性和对好事情的适应,会限制我们的幸福感的上限,每个人的幸福范围不同,但它是不能改变的。

  (3)C是我们的生活环境。

  关于环境这个因素,好的一面是,它的确可以提升幸福感,坏的一面是,这种改进很昂贵而且不切实际。研究结果显示,在生活环境所涉及的因素中,有些与提升幸福感有关系,比如:生活在富裕社会而不是贫穷社会;结婚而非离婚;避免消极事件和消极情绪;社交丰富,朋友多;有宗教信仰等。而下面这些因素则与提升幸福感只有一点或几乎没有关系,比如:赚更多的钱、保持健康、尽量去接受教育、改变你的种族或搬家到气候温暖的地方。

  我们应该已经注意到了,生活环境这一项中,与提升幸福感有关系的因素有些不可能改变,有些不方便改变。即使你可以改变所有的外在因素,它对你可能也没有很大帮助,因为它们全部加起来也只占幸福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接下来就来讨论那些我们比较有控制权的变量,就是V。

  (4)V指的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是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核心。

  把握住可控制的变量,可以促进我们产生实质性的改变,让我们能够生活在自己幸福范围的最高点。这些可控的因素包括,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看法。例如,我们可以对过去很满意,很骄傲,但是现在却很不好,而且对未来很悲观。同样,你现在也可能拥有很多幸福,但对过去充满了怨恨,对未来也感到无望。当我们学会把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看法都调整到积极状态时,你的幸福程度就会大幅上升,而且持久。不过,这些改变都需要真正的努力才能实现。

  三、获得幸福的方法

  (1)用设计情绪练习提升幸福感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以及怎样使用两种情绪。(这也是这本书里我觉得写得最精彩的部分了)

  消极情绪包括恐惧、悲伤和愤怒,它们是我们应对外界威胁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使我们进入战斗准备。研究表明,遗传偏向于消极情绪,那些能感受到最强烈消极情绪的祖先,一定是争斗中的最佳幸存者。

  积极情绪包括愉悦、狂喜、入迷、温暖、舒适等。积极情绪在进化过程中也有它的目的:它扩展了我们智力的、身体的和社会的资源,增加我们在威胁和机会来临时可动用的储备。

  也就是说,消极情绪就像“这里有危险”的警报系统,而积极情绪像一盏“这里有成长”的霓虹灯,它使你在社交上、知识的吸收上和身体健康上更成功,获得更多的收益。

  了解了两种情绪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设计情绪,并根据要进行的工作来选择思维方式,从而选择合适的情绪。消极情绪和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工作匹配,比如,研究生入学考试、计算个人所得税、决定要开除谁、处理失恋、面对审计、校对编辑、在竞争激烈的运动竞赛中做决策。如果你在下雨天,坐在安静无声的房间内做上面这些事时,不安的、悲伤的情绪对你不但没有妨碍,反而可能使你的决策更敏锐。

  相反,任何需要用到创造力、想象力和广泛思考的工作,例如,设计销售方案、想办法增加生活乐趣、考虑一项新事业、决定是否该和某人结婚、从事竞争性不强的运动、进行创意写作等就需要积极情绪的配合了。你应该找一个会提升你积极情绪的地方来做这些事,比如,你可以找一个阳光普照、空气清新的户外或是咖啡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有时还可以听着悦耳的音乐等。

  了解了两种情绪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培养你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是幸福理论的基本元素。积极情绪可以使你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脱离消极的思考方式。如果你建立起了积极情绪的生活,你会发现你的朋友变多了,你在友谊、爱情、身体健康、工作表现上都会加分很多,你就会觉得更幸福。所以作者强调,面对未来的生活,我们要乐观,相信未来,对未来充满希望。

  (2)突出优势练习提升幸福感

  我们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找出你的优势并发挥它,你的幸福感会大大提升。优势包括哪些?作者说,像好奇心、洞察力、判断力、创造力、热爱学习、勇气毅力、仁慈与爱、领导力、幽默、谦虚谨慎等等,这些品质如果发挥得当,都会成为优势,也会成为你获得幸福感的武器。书中有关于优势的测试题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建议可以做一做。

  其中作者教给我们一个在职场中寻找幸福的好办法,就是结合自身优势安排你的工作,使你的优势得到展现,这不但会使你更喜欢你的工作,还会将枯燥的工作变得有生气。当你真心愿意去做这件事时,实现工作向职业再向事业的转变,它就能为我们带来很大的满足,我们会获得更多的幸福。

  总的来说,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里,作者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给我们提出了关于幸福最严肃的思考。假如我们发现自己山穷水尽、一筹莫展,或者物质富足已经不能使你高兴。那么积极心理学提醒我们,幸福来源于精神层次的提升。真实的幸福在于能够愉悦、满意、专注地投入到当下的生活,要学会从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去发现幸福并感受幸福,终极幸福的真谛是在应用突出品格优势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5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永恒命题。

  在这本书里,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开山祖,塞利格曼教授讲述的许多事情,在当下的流行文化看来,一不小心就会被归类到鸡汤范畴。但其实,大道至简,朴实无华的道理其实蕴含着几千年人类积累的智慧。

  可能我读的不够深入,又或者是因为幸福这个词本身在长期的生活中已经被主观赋予了太多的含义,所以在看完全书我对书的内容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框架,但主旨其实简洁的很。作者也在第一章的末尾即点明主题:“真实的幸福源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并在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们。”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会愉快,会投入,会成长,会感受到生命之美与意义。

  书末的后记里同样讲到:“美好的生活来自每一天都应用你的突出优势,有意义的生活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将这些优势用于增加知识、力量和美德上。这样的生活一定是孕育着意义的生活,如果神是生命的终点,那么这种生活必定是神圣的。”人类是一直在积累着知识、力量和美德的,从大历史上看,人类在曲折的朝着更聪明、更强大和更具道德的方向前进。

  天赋也许有先天定数,但优势则可以靠后天努力。书中关于天赋和优势差别的讲述也挺清晰的:

  “天赋相对于优势来说是比较自动化的,而优势是有意识的。你对于天赋所面临的选择是把它发挥出来还是深藏不露,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例如“吉儿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但她浪费了自己的天赋”这句话很合理,因为它表示吉儿选择不去用她的天赋,她对自己有没有高智商并无选择权。而“吉儿是个很仁慈的人,但是她却浪费了她的仁慈”这句话就不通了。你无法浪费自己的优势,你对于优势所面临的选择是什么时候用它们,以及要不要继续加强它们,也包括你一开始时要不要去拥有它们。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毅力与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我在下面列出的优势,而天赋却是无法凭毅力去获得的。”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6)

——读书笔记《零售的哲学》3篇

读书笔记《零售的哲学》1

  关于零售的哲学,详细记录和介绍了作者铃木敏文建立7-11的心路历程,从门外汉到零售连锁便利店的大亨。

  首先在那里学习到的一个是铃木先生做事的态度,事无巨细的从消费者本身出发,供给各种便利服务。7-11供给的不再仅仅只是商品,而是便利。所以也细分了7-11的商业形态与大宗购物超市的一个区别,因为如果7-11比商品,无论是价格或者品类都无法和中大型超市去比的,正是由于现代社会的现象,老年人,和中年妇女,甚至职业人员,越来越多的不管是对于时间还是身体的不便利性,催生了人们对便利的需求。所以7-11对自我便利的定位是十分准确的,铃木先生说自我不是在零售行业出身,所以没有受很多业内现象的束缚,商品的设置,库存,物流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很有成效的改善。所以很多的改变和成效不是我们思考不到,而是被很多我们懂得的道理而束缚来。所以革新来源于对问题有意识的思考。从铃木先生的经历上我门应当设身处地的去思考下,我们真正的为自我的消费者做过什么,有没有了解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消费者是谁,他们在哪,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为他们供给服务。消费者在产生购买时有哪些担忧和忧虑。这些思考方式才是我们真正要去学习和思考的。

  我觉得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铃木先生经过写书直接讲述他的思考过程。我个人是很喜欢日本的一些文化和做事的态度,最近除了看《零售的哲学》也有看稻盛和夫的一些书。

  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此前是在出版行业做修改相关工作的,因偶然原因才进入到零售行业,入职伊藤洋华堂后没有公司没供给此前承诺的条件,但做了这个决定后,铃木敏文还是依然留在伊藤洋华堂,正如他自我在书中提到的:

  无论发生什么都要认真对待,这就是工作的真谛。

  统一配送、在流通行业,普遍的做法是供应商厂家只送自家的,这导致7Eleven门店每一天过来送货的货车有几十辆。为了建立高效率的物流体系,无论是A厂生产的还是B厂生产的,都由一辆货车配送给7Eleven门店,并说服A厂的车辆运送B厂的产品。

  员工决定门店的进货、普通连锁便利店的进货一般是由总部决定的,但7Eleven门店第二天进什么货,进多少,这些都是由店长或收银员说了算的,因为仅有他们清楚门店具体的情景,比如明天会下大雨,那人流量肯定会受影响,但能够增加雨伞的供货,下雨天附近公司的写字楼过来带午餐便当的人会多很多,那就要增加便当的供货。客户想买个这个东西,而货架上却已售空,潜在的生意就这样被损失掉了。门店每一天的交易一线员工远比总部要清楚得多。

  自建银行、铃木敏文为了尽可能地给客户供给便利,期望经过和银行合作在7Eleven门店供给ATM,但银行取款的费率在夜晚、周末这些特殊时段的费率比正常工作时段高出很多,铃木敏文没法理解这样的合作条件,于是自我申请银行牌照,并对普通的ATM取款机进行改造,把ATM小型化,以适应7Eleven门店。这有点类似Apple为了做最好的苹果电脑最终选择自我研发自芯片。

  追求品质而不是低价、当竞争对手纷纷推出100日元的饭团时,7Eleven没有盲从,而是专心研发自我的饭团,提升其品质,并定价为200日元,铃木敏文的确定是:

  在产品过剩、消费饱和的时代,相比价格的高低,产品是否具有新的价值才是决定购买行为的关键。那我们来看看711是如何打造自我的价值曲线的。

  第一位就是空间便利性,比如说密集开店,

  第二是时间的便利性,原先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此刻是变成了24小时营业,随时都能够去买,时间上很便利,

  第三个是产品的便利,即食的产品,立刻就能够吃的产品,还有把大包装变成小的包装,因为日本家庭人很少,一个大包装会产生浪费,或者会产生过期的问题,如果变成小包装呢就便于的食用。

  第四个就是服务便利,比如代缴水电费,公共事业费,还有刚才我们谈到的安装ATM机,为了大家取钱方便,想跟银行合作引进ATM机但最终谈判失败,结果是自我开银行上ATM机,这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是疯了,为了要上ATM机而要自我开银行,可是呢这个价值曲线,要在某个环节,比如711的便利性上头要到达极致,竞争对手可能会觉得得不偿失。

  从变化中读懂“未来”,建立“假设”然后“执行”再对结果进行“验证”。这一过程有助于优化工作模式如果在*日的工作中坚持重复“假设-执行-验证”的过程,那么在不远的未来必将有所斩获。

  只要不轻言放弃就会出现支持自我的人、在我们眼中,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其他品牌的便利店,而是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可是,在由上至下地传递企业方针时;直接沟通远胜于其他任何方法。以众所周知的“传话游戏”为例,人们在游戏过程中总会无意识地回避*,报喜不报忧。应对厌恶的、负面的资料,人们通常会产生逃避心理,不自觉地曲解信息。如果把我的想法以负责人→经理→店铺经营顾问的路径层层传递下去,最终店铺经营顾问往往不能接收到我真正想要表达的信息。

  话一出口,“目标是1万家店铺”的消息就会不胫而走,最终往往会在外界的压力下进退维谷,为了达成目标,勉强增设店铺。这样一来,即使最终完成了目标的店铺数,也会导致每家门店的质量参差不齐,因小失大地破坏消费者对我们的信任感人这种生物,只要享受过一次“便利”,就会有更进一步的期待。7-Eleven在思考如何满足顾客对“便利”的追求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门店只是单纯地售卖产品,而不能为顾客的生活供给必要的服务,那么即使具备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也称不上是一家便利的店。所以,我们决定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充实和完善“服务”的资料。

  开拓新事业时,关键要具备认清核心重点的本事,起步之初,并没有必要遵循完美主义。

  我经常对员工说:“越美味的东西越容易腻”虽然越觉得好吃就越想吃,但却不会想要天天享用。反倒是便当、饭团和面包这类顾客每一天都会购买的经典款,在口味上必须严加要求,不断推陈出新。

  造成产品滞销、生意萧条的原因仅有一个,即是此刻的工作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为工厂3小时车程以内的区域设立门店。制造、配送和贩卖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对产品品质产生较大的影响、密集型选址的开店优势有如下三点:

  1、在必须区域内,提高“7Eleven”的品牌效应,加深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度“而认知度又与消费者的信任度挂钩,能促进消费的意愿

  2、当店铺集中在必须范围时,店与店之间的较短的距离能提升物流和配送的效率。不仅仅是送货的货负责.各加盟店传达总部方针并予以指导的店铺经营顾问在各店铺之间的移动时间也随之缩短,他们有更充裕的时间与店主探讨。

  3、广告和促销宣传更见成效,店铺如果集中在同一区域,不仅仅能有效节俭物流、人工成本,投放一次促销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率也变得事半功倍.

读书笔记《零售的哲学》2

  最近读完了日本知名零售店711创始人铃木敏文的《零售的哲学》,书的封面有两句话,其中第一句是“无论卖什么都能大卖的零售哲学”,第二句是“零售就是心理战”,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话做出的深层次解释,只有深刻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需要什么,这样直面客户才能对市场的应变不断作出调整,以更好的适应动态变化的市场。

  好的商业行为需满足当下消费者需求

  最初711是美国公司是创立的品牌,而铃木敏文去美国出差途中发现这种小便利店,该种连锁便利店此时在日本并未兴起,日本本土更多是以“大型商超”为主的商品零售业态,而此时的铃木敏文正在日本的商超集团“伊藤华堂”下打工,促使铃木开便利店的想法来源于此时日本实行“周日停业”和“缩短营业时间”,消费者无法在24小时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将美国的711引入日本也是迎合该该市场契机。

  可是为什么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其他人进入连锁商店市场呢?便利店是一个高度分散的行业,更多的是“个体户”在经营,*俗称“小卖部”,在对行业进行研究时,可发现分散的行业并不会一直高度分散下去,当行业内出现一个“管理牛人”时,该牛人有能力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如代表送货渠道的供应链,销售时的商品监控,以及员工培训管理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当这些做完后,单个便利店的毛利率会上升,而一旦自己的连锁化运营展开后,出现“规模经济”(即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这样会导致整体运营成本进一步下降,那么该片区的其他个体户所开设的便利店就无法与其进行竞争。

  在我们*市场也存在这种现象,如过去的“小卖部”(711),餐饮店(海底捞),油漆店(三棵树),地产商(万科),生鲜超市(永辉超市),都出现了一批在管理上能够领跑同行的企业,进而逐渐在消费者口中积累更好的口碑,这也导致企业自身也能领跑同行,而该现象在不少行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如幼儿园品牌、在线教育品牌等,这也是后一阶段投资客着重关注的行业性机会。

  拥抱变化,动态看问题

  每个人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在面对新事物时,通常人会有恐惧感,而该恐惧感会使得决策者停滞不前。在铃木提出引入711时,他的领导和同事都强烈反对,认为目前日本的经济现状下,只有“大商超”这一种业态存在,而小超市在该环境下无法生存,不过铃木面对强势的“大商超”,而具有“深度”的提出在目前便利店并不是完全打不过大商超,只是因为管理不到位。在预判日本未来人口老龄化将加剧后,铃木提出需要提前布局“送到家”业务,彼时也被管理层强烈质疑和反对,而后的社会发展却印证了铃木的正确。

  故而我们发现,反对铃木的人更多是以“静态”的眼光在看待商业世界的变化,从《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出从细胞到人,都喜欢处于“静态”的环境,而对“动态”有反感,毕竟动态也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而铃木所进行决策时,则更多是运用“动态”的眼光,“前瞻”的看待社会发展,并提前进行商业布局。

  多次重复是有效的

  在经营管理中,管理层通常对于下属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来执行战略、战术而感到苦恼,对于总部而言,旗下的经销商并不能领会总部的经营意图,最终则可能导致强势推出产品而影响供销关系,这都是我们在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铃木所面对的员工,很多都是素质水*并不高的人,针对这些员工,铃木采取的办法是“多次开会重复”,铃木用不断的重复使得员工明白:

  1、老板觉得这事很重要;

  2、这事对我们也很重要。

  进而使得总部的战略意图能够很好的贯彻执行下去。

  通读此书,从中更多的感觉是经营企业如履薄冰,授予日本711的品牌美国南方公司最终因为忽视供应链和销售监控的重要性使得成本居高不下,在遇到恶意收购后为抵抗恶意收购而大量借债回购上市公司股票,不过高昂的借款利息难以负担最终被铃木所在公司“全面托管”。我们在分析上市公司,抑或是自己在领导一家企业时,不得不提高“专注度”,对市场保持敏感,同时也对各环节业务进行深度了解,将风险点提前堵住,那么企业这艘小船才能继续*稳航行下去。

读书笔记《零售的哲学》3

  作者铃木敏文先生,是日本711品牌的创立者,在一次美国学习时发现当时还隶属于美国南方公司的7—eleven便利店,很是欣赏期铺货品类全面的便捷型商店的经营模式,于是引进日本。

  这本书主要讲了铃木先生自引进711特许加盟权,从零到一如何将便利店的零售做得风生水起开边全球的个人经营理念。比如

  1、密集选址的分店战略。铃木先生以为密集选址有非常多的好处。

  其一,增加各个分店之前的物流配货效率,低成本的建立中心配货仓库,便可以覆盖到周围门店,保证各门店的商品补货能够及时新鲜,这种模式在当时算是一种创新了;

  二,有利于扩大品牌效应,密集的门店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节省营销成本。

  2、关注消费者的需求。711从来没有考虑过靠价格取胜,铃木以为物质丰富的时代“物美”比“价廉”更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711为了控制品质不惜研发自由品牌且控制上游产业链。除此之外,铃木根据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将711定位成一家提供便捷服务的商店,而不仅仅是售卖商品。因此,他们大胆的在门店里加入了缴费服务,在门店设立ATM取款机,代收快递,照片冲印,甚至有些门店还设有休息区和厕所。

  3、尊重并鼓励基层员工决策和创新。这点有点想国内的餐饮品牌“海底捞“711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地对基层员工放权,鼓励他们对根据当地当店的消费习惯来对商品和货物的更改,铃木先生非常注重于基层员工的沟通,听取他们的声音。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7)

——《预约幸福》读书笔记3篇

《预约幸福》读书笔记1

  《预约幸福》是有一篇篇散文所构成的,作者在其中用简单的言语诉说了许多人生哲理。她也曾这样感叹道:“这些文章来自我沧桑的岁月和我温热的心房。”

  作者在文中诉说的一个个故事大多是她与朋友的亲身经历。她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某些事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告诉我们要学会认真倾听。

  看完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我就感触颇深。作者曾与老师和同学一起研究真诚。作者认为真诚是一种勇敢坦诚的生活态度,它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她也认为,真诚是一门艺术,有一个执行的秩序,这就是*。我想,真诚大概就是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交谈着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两个人就这样安安静静的说着自己的心里话,不说谎,不欺骗,如此简单而已。真诚是我内心深处最想拥有的品质,可是我始终不够真诚,从未拥有过最纯粹的它。我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向这个世界贡献我们最美好的真诚。

  现实生活中大概有许多人都认为快乐始终是不存在的,他们总是躲在自己孤立的小世界里,忍受快乐,他们总是在害怕,害怕自己因为享受快乐而触怒了什么神秘的力量,怕因为自己的"快乐而导致了自己的毁灭。毕淑敏在文中说过:“忍受快乐,是一种怯懦。享受快乐,是一种学习。”从现在起,让我们用灵魂的相机摄下这些快乐的瞬间,让我们颔首微笑地分享它悠远的香气吧!

  在现实生活中,大概大家都会下意识地拒绝“拒绝”,如果你的午餐是馒头和炒菜,你的胃就等于宣布了同米饭、饺子、馅饼和各种各样的煲汤绝缘。我和现实中的大多数人一样,我惧怕拒绝,讨厌拒绝,我的内心总是会有一个声音让我不要去拒绝,因为拒绝了,就会失去,就永远都没有机会去接触你曾经拒绝过的某种东西,一旦这种感觉产生,我的心里总是会突然空落落的,很难受,不愿意去面对。可是毕淑敏在文中却劝我们行驶拒绝权,她说:“拒绝是苦,然而那只是一时之苦,阵痛之后便是安宁。”看到这句话我才恍然大悟,我想,我们都应该智慧地,勇敢地行使拒绝权,而不是一味的躲藏。

  拾起一碎遗落在秋天原野上的麦芒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人类将这种痛而波动的感觉命名为爱惜。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片名为爱惜的土壤。爱惜是需要保护的,没有保护的爱惜,是一朵无蕊的花,可以艳丽,却无果实。没有爱惜的保护,是粗鲁和威迫,是强权而不是心心相印。让我们懂得保护爱惜,让这种情感发芽,开花,结果。

  生活中的这些都是幸福的,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预约幸福》读书笔记2

  等车的时候,看到了左边的书店。刚走进去,一个女孩子就笑脸相迎,大概是看我手指停在了张小娴的书上,热情地说,她的书买的不错呢,好像是有一本叫面包爱情的。我轻轻回应,是《面包树上的爱情》,她笑了笑:“我没看过。”一个卖书的人如果同时也是一位爱读书的人,那才叫好呢。

  接着她又开始为我推荐素黑的书,翻了一翻,是一行一行的,像是写在记事薄上的话,相互之间没什么关联。逐句看了几行,大概是教女人如何看待爱情及男人的。先不说教不教不会,在我看来,爱情没共性可谈,一千个人至少会有一千种的爱情。你爱上什么样的人便会有怎样的爱情,还有,你是怎样的人便会有怎样的爱情。

  最后拿了本毕淑敏的《预约幸福》,几年前的《鲜花手术》还一直停留在印记里。很多人故事讲的都不错,但能将故事镌刻在人心里的还是少之又少。这些年来,读书犹如走马观花,虽说是兴致,也难免有些功利性存在于心。功利之处在于想要通阅读获得一种神秘的力量,并以此来丰富内心。

  事实也许并非如此。看完一本书,会有许多的感慨,但这些感慨也像是过客,稍纵即失。若说什么也没留下,也不客观,留下的可能是几丝纸的气息,至于内容或是精髓,早就记不得了。这也是为什么会产生要做读书笔记的想法,并且希望会形成一种习惯。

  起初我只知道她是作家,然后才知道她曾经是医生,又懂些心理学。我总是把她想象为心理学作家,一个作家晓通心理学,并且在作品里不遗余力地倡导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这样的人生怎么样都会是一个很好玩的过程。

  就像她写,在*阿里当兵的时候,一群女孩子常常对着白雪皑皑的冰川发呆。有一天,也可能是为了消磨时间,他们开始争论一片黄连素的苦可以*衡多少葡萄糖的甜。他们将黄连素碾碎,再一点点兑入葡萄糖,可是最终,谁也没有想到,不管你加多大浓度的葡萄糖,黄连素始终苦的让人无法言语。

  正好这段时间,我也在连续不断的喝汤药,正好汤药里也有黄连,虽然和黄连素有所不同。我不止一次抱怨汤药又多苦多难喝。我始终记得大概是两年前,第一次喝汤药的时候,我先是尝了一小口,眉头就皱得再也伸展不开。妈妈说,喝汤药不能尝,你得屏气一口气喝下去,虽说也苦,但就也就最后苦那一下。从那以后,每次都是汤碗见底时,我才开始呲牙咧嘴叫苦不迭。

  实如毕老师所言,你可以毫无惧色地吞咽黄连,但千万不要将黄连碾碎再细细品尝,敝帚自珍地长久回味。

  人生的苦痛好比黄连,一饮而尽的好。幸福才需要慢慢咀嚼,慢慢回味,你若放眼望去,不幸的人才是相似的,他们细细回味苦痛,让苦痛深入骨髓;幸福的人却有千万种幸福的方式。我想,一定要做个有幸福能力的人。若是有苦痛,便将那些苦痛束之高阁,若是有瑕疵,便对这瑕疵置若罔闻,品味幸福才是人生的重大课题啊。

  于是,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幸福。

  我从山间带回来的那株草,它也许快活不了了,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带回来的第一时间,就用一个漂亮的小花盆将它安置在其中。我想说的是,本来,它有三片叶子,在车上,一片叶子被损坏了,在家门口,又一片叶子被损坏了。我看着它仅剩的一片叶子,愁肠百结,这就是生命。在这旅程中,陪伴着的,总是有些会离开,留下的,就该加倍爱惜。你说,是不是?

《预约幸福》读书笔记3

  毕淑敏的文字朴素不张扬,空灵而澄澈,娓娓叙述中却有一股摄人心魂的力量,总是能让人感觉到一种文字的热度,在心口缓缓漫开,直至让全身心都温暖不已。毕淑敏不仅是著名作家,也是一位医生。作为医生,她更懂得如何“药到病除”,如何祛除病人身上的痛苦,如何及时抓住病根并且彻底治愈它。因此,她对幸福的诠释来得比一般作家果敢并且带着锐利的刀锋,仿佛一出手便可将挣扎在苦海之中的人治愈。

  她的幸福之道是简短却十分有力的一句话:只要努力寻找,幸福比比皆是。这一句话犹如洞穿黑暗的一盏明灯,瞬间照耀了我的心灵。可以说,她的眼光是独特的,一出手便抓住了幸福的本质。

  该书以幸福为主题,收集了作者不同时期的散文数十篇。作者从心理学、医学、人文科学的角度,娓娓道来幸福的真谛,为我们详细解读了幸福的意义与获取幸福的种种可能性,进而思考与探索和谐*衡的心灵艺术。在该书的第一篇文章《研究真诚》里,作者以一个心理学研究生的身份讲述了当时的老师给大家上的一堂“真诚课”,故事生动而有趣,而这故事之中又不乏对于真诚的思考:真诚是一门艺术,有一个执行的秩序,这就是*。真诚可以分解为真实和坦诚,它本身是很有力量的,起码比虚伪有力量,不怕三头六面的对证盘查,经得起推敲和考验……

  一个作家只有自身具有很高的人格修养,她的笔下才会流露出高尚的思想情感。当夜深人静之时,静静品读《预约幸福》这本书,好似一场以幸福为主题的预约。当我们打开这本书,我们就领悟了幸福的含义,也就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8)

——《中国哲学简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的读书笔记1

  在*,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收哲学方面的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就全然不同。就作者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这样兴起的。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根据*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在西方出现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权威在科学前进的历程中不断被消弱。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结果是自身的衰退,大众抛弃了宗教,也就抛弃了更高的价值。幸好除宗教外,还有哲学能搞达到更高的价值。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

  *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出世和入世的对立的,*哲学的使命是要在两种极端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9)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例如*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或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

  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哲学是最高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还有N层的东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逻辑、技能等。学习哲学就要以兴趣和实用为导向,定下你的目标,要让哲学成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让自己具备触类旁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创新等重要能力,非读哲学不可。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就知道,数字是一种抽象,函数是对数学规律的抽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另一层次的抽象,在此基础上,还有数学哲学和系统动力论,是对数学的更高层次的抽象。

推荐访问:读书笔记 哲学 幸福 幸福哲学读书笔记3篇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1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