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毫米和分米认识》教学反思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
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标准》用“出发”和“基础”来表述“经验”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经验”是其数学学习的起点。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再发展。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因学生已有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
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基础,用手比划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学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识,学生就便于接受。在后面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里面有这样一个题目:兔子尾巴长约7(),这时学生出现的答案不同,有的说厘米,有的说毫米。到底哪个单位合适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用手比划出长度,在比划中感受哪个单位最合适。
2.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这种体验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所以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展示丰富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学生的过程。
毫米是学生现在所能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对于毫米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我就在学生猜测1毫米有多长后,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测量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观察1厘米里面有什么发现,借助多媒体把直尺放大,使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这时虽然学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学生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画一画、比一比,通过学生动手,加深学生对毫米的印象。经过上面的观察与操作,学生脑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经正确建立了呢?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借助课前准备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用尺子量一量,进行确认。我让学生用会员卡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在认识1分米有多长时,我借助学具中的金箍棒,让学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和感受1分米的长度。接下来设计的找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有多长。在巩固练习的部分,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物体的估计和测量等。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
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标准》用“出发”和“基础”来表述“经验”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经验”是其数学学习的起点。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再发展。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因学生已有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基础,用手比划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学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识,学生就便于接受。在后面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里面有这样一个题目:兔子尾巴长约7(),这时学生出现的答案不同,有的说厘米,有的说毫米。到底哪个单位合适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用手比划出长度,在比划中感受哪个单位最合适。
2.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这种体验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所以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展示丰富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学生的过程。毫米是学生现在所能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对于毫米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我就在学生猜测1毫米有多长后,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测量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观察1厘米里面有什么发现,借助多媒体把直尺放大,使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这时虽然学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学生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画一画、比一比,通过学生动手,加深学生对毫米的印象。经过上面的观察与操作,学生脑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经正确建立了呢?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借助课前准备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用尺子量一量,进行确认。我让学生用会员卡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在认识1分米有多长时,我借助学具中的金箍棒,让学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和感受1分米的长度。接下来设计的找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有多长。在巩固练习的部分,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物体的估计和测量等。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篇(扩展1)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3篇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被借壳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就是: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通过简单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为学习心得长度单位做好铺垫,在用这些长度单位过程中是学生感受到认知上的冲突,用厘米作单位不能量出数学书的厚度,使学生产生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和必要性。这样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不是为给学生知识而教,而是把知识建立在他们需要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也是和课件观念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解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新知的学习直接导入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然后通过测量、在学生尺上只1分米、画1分米长的线段、用手势比划、闭眼想1分米长的、折1分米长的纸条、进而找生活中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里牢固的长度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识1分米以后,构建新旧知识,使学生明确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回应刀客是提出的问题,估计课桌的高让学生在此找到答案。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太小了,只有一张电话卡那么厚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同事,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在测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当不是整厘米时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另外,被借壳我还为孩子们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组织探索的机会。学生动手亮数学课本方面的"长和宽,还有厚度,亮所带纸条和毛线的长度,以及动手画1分米、几毫米的线段,目的都是让孩子们经历了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过程。
三、帮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运=应用意识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练习和发展,设计了将所学长度单位在楼梯上排队的练习,在南郊、整理中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也增强了长度单位之间的练习。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有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情怀。
回想本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效果也还不错。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由于是星期一,孩子们的纪律意识比较弱,虽然有客人老师在听课,又是需要大量动手的课,孩子们活跃的个个想一试身手,收也收不住。由此可见我的课堂组织和调控方法上还需不断努力学习。另外,这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如果能把多媒体课件用上,直观形象的演示会让这节课更别样了!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2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 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 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 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 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 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 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 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 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 1 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 1 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 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 厘米=10 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 10 厘 米就是 1 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1 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 1 分米的物体。
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我参考了以前看的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 练习,把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写成了这样一段话,用电脑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 年 3 月 28 日(星期二) 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 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 拿起 1 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 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 2 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 1 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 1 毫米长的钢笔和 4 米厚的笔记本, 认真地做起笔记。我先让学生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明日记中出 现的错误。再用课件演示正确和错误的对比,非常直观,一目了然,既体现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长度单位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空间观念。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3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 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 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 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 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 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 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 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 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 1 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 1 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 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 厘米=10 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 10 厘 米就是 1 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1 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 1 分米的物体。
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我参考了以前看的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 练习,把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写成了这样一段话,用电脑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 年 3 月 28 日(星期二) 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 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 拿起 1 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 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 2 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 1 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 1 毫米长的钢笔和 4 米厚的笔记本, 认真地做起笔记。我先让学生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明日记中出 现的错误。再用课件演示正确和错误的对比,非常直观,一目了然,既体现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长度单位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空间观念。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在这堂课中,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大约20厘米)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来观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诉学生: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换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来引入其中10厘米就是1分米,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几分米,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比划一下1分米是多长,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学毫米时,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钥匙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着我就介绍了毫米,然后让学生用毫米来测量两枝铅笔分别有多长,再来比一比到底是谁长谁短。让学生感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引入显得十分需要,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
在完成书上的第5题时,题目中数字比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但是在补充习题还有其它的练习中,由于数据变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例如:铁钉长2毫米,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23毫米等。学生头脑中已有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可有时和实物却对不上号,闹出了一些笑话。
看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主动思考,正确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课堂中,我力求能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我就从我们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币的厚度,还能用这两个长度单位吗?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毫米入手,通过结构化地认识毫米,迁移到分米的认识。
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学生其实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本方法。这节课是否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新的单位。教材是是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我觉得相对于分米,毫米可能学生接触地更多,因此我从毫米入手,先认识毫米,通过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这一系列的活动,形成结构。再迁移到分米,让学生经历一个用结构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篇(扩展3)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
《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节课安排了量一量、画一画、排一排和找一找等多个环节,充分照顾了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再通过动手实践强化认知。在教学中,对分米表示的界定,采取了指、比和找等大量操作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丰富认知,通过测量和通过手势感受一毫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体验一毫米帮助学生充分界定一毫米的长度表象。
恰当的运用教材资源,不拘泥教材,非常注重教材的重组与自组开发,既有梯度又有个性,以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此外,多个环节安排了估测,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
最后结合一篇小日记改错来结束,既复习了4个单位,又提醒学生要用准单位,不然会闹笑话。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2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捏住一分钱,慢慢的抽出来。”,学生说“太小了” ……,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3
这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实践活动等环节中进行,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 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课始我创设了课间学生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在快乐的氛围中,既复习了“米”和“厘米”,又通过设疑引入新课,可谓一举三得。
在认识分米和毫米时,主要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感受”。如比划“1分米”,让学生用直尺当小助手,一手比划,一手轻轻移开直尺,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一拃大约是“1分米”。在比划“1毫米”时,我让学生用一分硬币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跟上面的分米进行对比,小心翼翼地抽出,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细,毫米的窄,毫米的短。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4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 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 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 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 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 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 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 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 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 1 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 1 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 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 厘米=10 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 10 厘 米就是 1 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1 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 1 分米的物体。
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我参考了以前看的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 练习,把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写成了这样一段话,用电脑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 年 3 月 28 日(星期二) 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 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 拿起 1 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 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 2 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 1 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 1 毫米长的钢笔和 4 米厚的笔记本, 认真地做起笔记。我先让学生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明日记中出 现的错误。再用课件演示正确和错误的对比,非常直观,一目了然,既体现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长度单位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空间观念。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
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标准》用“出发”和“基础”来表述“经验”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经验”是其数学学习的起点。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再发展。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因学生已有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
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基础,用手比划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学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识,学生就便于接受。在后面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里面有这样一个题目:兔子尾巴长约7(),这时学生出现的答案不同,有的说厘米,有的说毫米。到底哪个单位合适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用手比划出长度,在比划中感受哪个单位最合适。
2.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这种体验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所以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展示丰富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学生的过程。
毫米是学生现在所能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对于毫米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我就在学生猜测1毫米有多长后,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测量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观察1厘米里面有什么发现,借助多媒体把直尺放大,使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这时虽然学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学生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画一画、比一比,通过学生动手,加深学生对毫米的印象。经过上面的观察与操作,学生脑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经正确建立了呢?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借助课前准备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用尺子量一量,进行确认。我让学生用会员卡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在认识1分米有多长时,我借助学具中的金箍棒,让学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和感受1分米的长度。接下来设计的找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有多长。在巩固练习的部分,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物体的估计和测量等。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6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旧知与新知的有效衔接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课拾,我和学生一起回忆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对原有经验的记忆。通过随意的谈话式问题引出1分米的概念,我问:测量一支铅笔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再问:(手里拿一张纸条)如果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应该用什么作单位?学生自然会说用厘米,这时我就让学生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当学生剪完后举起来给我看时,我就说:“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二、操作与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剪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接近1分米长的铅笔,借助银行卡的厚度让学生体验1毫米等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但同时还需要静下来心来思考,有些学生忙了一节课似懂非懂的,练习中却会出现很多错误,所以课末我送给同学们这样几句话:做题之前要思考,拿不定主意先比划,看看哪个更合适,再下手来把它填。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7
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节课要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学中我和学生收集了校讯通卡、一分硬币、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以及一粒米的长、宽来认识1毫米。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
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我在带领学生数“1厘米里有几毫米”时,我只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学生对1毫米的认识出现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第二题数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时有些学生出现了错误。如果当时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地直尺,指名上黑板数一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从我个人来讲,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思路要清晰、有层次,不可以被外在因素所干扰。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8
孔子告诉我们:吾日三省吾身。由此可见,经常反思我们自己对自己是非常有好处的,坚持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这个单元的第一个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内容的学习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因此,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了复习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如门的高度大约是2米,也可以说是200厘米,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并引导学生说出1米=100厘米,除了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之外,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些新的长度单位,教学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时,引导学生量一量自己手中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同学们通过测量,量出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量的结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的文具盒通过测量,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长大约是20厘米,然后通过谈话告诉学生10厘米可以用一分米来表示,从而得出1分米=10厘米,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在草稿纸上画一画充分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自己数学书的厚度不足1厘米,从而引入用毫米作单位的学习。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9
1.问题设计过细、过碎,牵引的痕迹还是很明显。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小而具体,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但细细思考还是觉得所设计的问题过细、过碎,有老师领着走之感,学生的思考空间较小,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有效建构。
在上面认识毫米这一环节中,不到1厘米,到底是多少?要想精确地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方法吗?只用厘米这个单位还能不能精确地表示出它的长度?那怎么办?比厘米小的单位是什么呢?有知道的吗?毫米藏在哪儿?这把尺子上怎么没见到?如果想把毫米从这每个厘米间表示出来,你想用什么办法?你能不能按你的想法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给表示出来?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吗?通过刚才我们真正地接触这1毫米,你有什么感受?课后我思考是否可以把上面的这些问题适当整合一下,拓宽学生的思考活动空间,课堂上可能会有更多的生生互动,学生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也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2.张弛有度,注重学习方法训练,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帮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节课的新知,而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并为他们提供探究的空间,激发他们探究欲望,培养他们获取新知的能力,这样就为学生创新意识的称张提供了一个无比辽阔的空间,我觉得这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最宝贵的。
在教学毫米的学习时,结构清楚,先产生毫米的需求,再通过找1毫米,认识1毫米,再找生活中的1毫米,然后再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深化好摸的认识,整个层次是鲜明的。在分米的设计过程上也和毫米是类似的,我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调整:在毫米的认识学习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我们是如何学习毫米,说出刚才我们学习毫米使我们都使用了哪些策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学习的。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再放手由学生自己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进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分米的学习,这样可能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学的主动,这样达到的学习效果也许会更好。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0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要通过丰富而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 数学日记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数学小日记,淘气最近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谁来读一下: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 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的洗脸、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7厘米高的课桌上认真的早读。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
学生说出单位出现了错误。
师:那谁能告诉我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师:淘气日记中出现的单位到底该怎么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
PPT出示铅笔盒。
师:铅笔盒是同学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学习工具,你们知道它的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多长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和这个铅笔盒一样大小的纸片,同学们估一估它的长边和短边的长?
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计的准不准。
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
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
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提问:从直尺上看,1分米是几厘米?
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在于同学交流。
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们互相检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线段有多长。
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互相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进一步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
5、数一数
让各小组的同学轮流在直尺上数一数,看1米有几分米。
三、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冰河同学交流。
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要准确表示它的厚度,怎么办?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请大家观察直尺,并在直尺上指一指1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长?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2、数一数
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说明他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同学相互比划1毫米的长。
提问: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提升
1、改正淘气的数学小日记
2、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各是多少毫米。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几毫米的?
再问:你认为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想想做做第二题
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说一说怎样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交流测量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发现。
出示*行四边形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组织反馈。
提问:通过测量*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你有什么发现?
4、想想做做第三题
完成测量后,让学生说说课桌和板凳的高各接近几分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第四题
让学生分别估计数学书和讲台的宽,说一说估计的结果,以及为什么估计数学书的宽要用厘米作单位,而估计讲台的宽度要用分米做单位。
让学生分别测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提问:数学书的宽正好是整理米数吗?比18厘米多几毫米?可以怎样表示?
再问:讲台的宽正好是正分米数吗?可以怎样表示?
比较:估计时,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准确的结果,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表示,而测量得到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或几分米几厘米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6、阅读“你知道吗”,并进行交流。
五、交流反馈,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接受的较快,讲解的页较为流程,学生的反应也很积极。我通过数学小日记的方式进行导入,即建立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新授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评价的部分,我非常注重评价的时效性,给予学生及时肯定的评价,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也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在练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将厘米和毫米两个单位混淆,在巡视指导时分别进行了个别指导。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1
在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学期的分米和毫米也是比较抽象的问题,在备课中要多下功夫,所以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的操作来认识分米和毫米,让学生自己多猜测、多动手、多交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样学起来比较容易。
教学中我把旧知与新知衔接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银行卡、一分硬币、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还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比划1分米、1毫米的长度。还让学生动手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并告诉学生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巧妙的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本节课有很多不足,在认识1厘米等于几毫米时,我只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学生对1毫米的认识出现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当时我只在语言上纠正他,如果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的直尺,指名学生上黑板数一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另外,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还比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2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课的开始,我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这样可以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
在教学分米时,我通过例题里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直接告诉学生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这样是引入了1分米,但是我感觉没有让学生产生学习分米的需要。接下来我通过认一认、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在认一认时,我通过让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学生对1分米的认识。新课改强调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所以在让学生比划1分米时,我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比划,试估等过程让学生反复操作以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概念。课前我没有准备什么长度是1分米的物品,但是孩子还是找出了不少,比如:手机的长度、两只眼睛眼角之间的距离、粉笔、卡片、铅笔的长度、手掌的宽度等等。关于米与分米的关系,我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推理说的非常好,然后再让学生在米尺上验证。
在教学毫米时,我是通过让孩子估测数学书的厚度,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准确地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但是,这些都是我告诉孩子的,他们没有亲身体会毫米的.小、短、薄,没有产生学习毫米的需要。在引入毫米时,我可以让孩子测量带的卡的厚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这样孩子理解会更深刻。然后我通过一些操作让学生感受1毫米有多长:量1分硬币的厚度,比划1毫米的长度,捏10张的厚度,但是我没有让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而是我自己在感慨1毫米的短。
这节课基本算是成功的,孩子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但是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细致地考虑孩子的情感目标,不是我在教,而是他要学,变被动为主动。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3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旨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本节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对分米长度单位的认识,没有像前面讲毫米时学生就觉得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感觉分米就像是告诉学生,强求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课桌面的长。
2.学生在生活中找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和1分米的物体时,找到的物体太少,学生的思维太窄,*时不留心观察生活。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渗透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意识。
3.教师语言不够准确,如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和1分米,自己少说了大约。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4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旨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学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实现新课程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感知体会、建构内化。
1.需要是学习是源泉,学习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心理学告诉我们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因此教学中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米、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如在引入分米时设计1只玩具手机长约1( ),当学生发现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的认识。
又如在引出毫米时,用量数学书的厚是6( ),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夹一夹、找一找、估一估、数一数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教学富于开放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时,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放手让学生观察1分米到底犹有多长,为学生创设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找到了多种答案,在寻找分米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选择的轻松与快乐,开拓了思维的空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又如让学生在3把不同长度的尺上找最多有几分米?你是怎么想的?想一想几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长是1米?为什么?以及这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那大约多少张这样的纸厚1厘米呢?你是怎样想的?设计此类的问题情境,渗透方法策略的灵活性以及巧妙性,建立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思考中对长度单位的表象以及关系得以进一步地理解与提升,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之所在就是学会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体验成为一个发现者、一个挑战者后的愉悦。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5、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
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让学生走下位置找找1分米,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1分米。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以及估一估身边物品、量一量熟悉物品的长度或厚度时都为学生更好地建构长度单位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随着新课程地深入,不禁发现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不断地被完善着。我们的教学设计,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流程中。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才有可能建构生机勃勃的课堂,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地成长着并快乐着。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5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 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在这堂课中,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大约 20厘米 )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来观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诉学生: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换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来引入其中 10厘米 就是1分米,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几分米,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比划一下1分米是多长,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学毫米时,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钥匙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着我就介绍了毫米,然后让学生用毫米来测量两枝铅笔分别有多长,再来比一比到底是谁长谁短。让学生感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引入显得十分需要,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 1毫米 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 10厘米 、 1米 =10分米、 1厘米 = 10毫米。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在完成书上的第5题时,题目中数字比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但是在补充习题还有其它的练习中,由于数据变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例如:铁钉长 2毫米 ,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 23毫米 等。学生头脑中已有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可有时和实物却对不上号,闹出了一些笑话。
看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主动思考,正确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篇(扩展4)
——认识分米和毫米数学教案5篇
认识分米和毫米数学教案1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四、教具、学具:
米尺、硬币、直尺、纸条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第一个航天员是谁?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了成功,在成功的背后有多少默默无闻、刻苦钻研的科学家,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在研制过程中不能有一点点的失误。你认为在研制过程中要做些什么工作呢?
学生可能答:飞机的性能,驾驶员的技术,准确的测量等。
师:首先得经过精确的测量,丝毫误差都可能导致失败。
(这一环节,加强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复习长度单位:米、厘米
问: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什么单位?
一米的长度大约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1米大概有多长?1厘米大概有多长?
(对已建立的长度观念的复习,为新知作准备.)
3、测量纸条的长度。(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拿出纸,,看谁能量出纸条的长度?
师:这8厘米多,多的又不够1米,用什么单位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激发矛盾,提高探究的欲望,为合作探究作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1)调查研究后,汇报交流。
(1)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拿出你的直尺,把你所发现的说给同组同学听听。(合作学习,老师巡视。)
(2)汇报交流: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师问:用铅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4)用铅笔尖指出从0刻度开始5毫米的刻度线。
比一比,谁指的快:指出6毫米的刻度线;8毫米呢?
(5)提问: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近1毫米?
(2)亲身体验1毫米到底有多长?
师:这是一枚一分硬币,你先估计一下,它的厚度是多少?实际测测,看估计的对不对?
师:除了一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还能举出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吗?
师:到底1毫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
(3)实际测量:
①考考你的眼力:你估计一下这本数学书有多厚?实际测一测,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
②任选你喜欢的物品,测出它的长度。(小组操作、互评、反馈)
教师: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堂上体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下面我们做个智力小游戏。
师:这是两根纸条,只用尺子测出其中一根的长度,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另一根的长度。
请最有智慧,最先完成的小组到前边来演示。
师:10厘米、10厘米地测,这个方法真好,这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说是多长?有谁知道?(板书:分米)
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第二个长度单位:分米。
问:1分米是几厘米?40厘米是几分米?为什么是4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2)体验1分米的长度:
师:1分米有多长呢?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
(这一拃的长度就是1分米)
(3)渗透米和分米的关系。
创设情境:一天老师叫小老鼠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但是它的直尺断了一节,小老鼠不知如何画。请你帮助帮小老鼠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悟出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用一把无起始刻度的直尺。)
师:1米里有几个1分米?10个1分米是多少?
板书:1米=( )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三)阶段,突出重点: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物品的长度时,有时就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地话,还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么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研究一下。(学生汇报略)
(四)巩固反馈,学以致用:
蜡笔长6( );跳绳长2( );课桌高7( );粉笔长75( );
蜡笔长60( );跳绳长( );课桌高70( );粉笔长75( );测量教室的宽用( );书的厚度用( );成都到北京的距离用( )。还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解决新问题。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上查查看。
认识分米和毫米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页28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2、学会根据物体的长度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相应的测量和交流,发展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及进行相应的测量。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细心观察。
教学具准备:
1分米长和1毫米厚的物品若干件;生准备学生尺及米尺
教学流程:
一、激趣入课
(1)故事导入
(2)提示课题: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二、教学新知
(一)教学分米的认识
1、谈话引入
讲解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
2、看一看
①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
②得出:1分米=10厘米
3、画一画
①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②同桌互相检测
4、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5、教学1米=10分米
(二)教学毫米的认识
1、测量引入
①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②引入毫米,认识1毫米的长度
2、教学1厘米=10毫米
3、说一说:生活中厚度为1毫米的物体
4、提问: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
三、巩固应用
完成想想做做15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分米和毫米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7~28页例题,第28~2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1、提问:你己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1厘米有多长吗?这两个长度单位中,哪一个大,哪一个小?1米等于多少厘米?
2、拿出直尺,指出直尺的0刻度线、1厘米、2厘米、3厘米。从哪里到哪里是3厘。
[评析:通过比划、找刻度等方法唤起学生对已学长度单位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分米。
(1)出示一个文具盒(长2Ocm、宽l0cm)。提问:猜一猜,文具盒的宽是多少厘米?长呢?
(2)谈话:要准确地说出物体的长度,不能只*眼睛看,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它们的长。
让学生动手量。
(3)讲述: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长?(板书:1分米=10厘米)
(4)谈话: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1分米的长度?你能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吗?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互相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5)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几分米,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米=10分米)
(6)谈话: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说说各接近几分米?
[评析:由学生熟悉的文具盒的宽和长引出分米的概念,再通过数一数、比划比划、画一画等方法,加深对分米的认识,了解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起分米的表象。]
2、教学毫米。
(1)认识毫米。
谈话:猜一猜数学书有多厚?用尺量一量,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讲述: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不能准确地量出它们的长度,接着我们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
投影演示:刻度尺上每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同学们用铅笔尖指一指1毫米,看看1毫米有多长?
谈话: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1分硬币再慢慢抽掉,这时两指之间的空隙就是1毫米。你知道哪些物体厚度大约是1毫米?(电话卡、银行卡、10张纸的厚度等)
(2)理解1厘米=10毫米。
谈话:猜一猜,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你是怎么想的?数数看。
1枚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少枚这样的硬币叠起来是1厘米?为什么?
(3)认识几十毫米、几十几毫米。
提问:从0刻度开始,1毫米在哪里?10毫米、20毫米……80毫米在哪里?15毫米和25毫米在哪里?米尺上5毫米、15毫米等刻度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多媒体演示)
你能画一条26毫米长的线段吗?
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评析:让学生猜测、想像、讨论、观察,可以深化学生对毫米的认识。解决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系统地认识学过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1)提问: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从大到小排一排吗?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长度的?
(2)让学生用手势比划这些长度单位,说出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3)讲述:这几个长度单位在国际上还有统一的写法,你们想说说吗?请看第27页横线下边的文字,谁能读出这些英文字母?
指名读后,再一起读一读、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提问: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你是怎样很快看出来的?
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2、量下列物体的长,你认为用什么单位合适。
语文书的厚度;筷子的长度;教室的长;橡皮的厚度;铅笔的长。
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第5题。写在书上,同桌相互检查。
4、游戏“找朋友”。大树、筷子、课桌、蚂蚁想跟长度单位交朋友,你们谁愿意做它们的朋友呢?(边唱《找朋友》边做游戏)
一棵大树高5()
一根筷子长20()
课桌宽3()
小蚂蚁身长5()
5、选择题。
(1)哪个物体长度最接近1分米。()
① 1根火柴
② 1枝粉笔
③ 1枝毛笔
(2)哪个物体的厚度最接近1毫米?()
①一本《新华字典》
②一本语文书
③一张IC电话卡
在小组内说给同伴听。
6、“想想做做”第6题。
同桌先猜再量,看谁猜得对。
[评析:练习设计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练习形式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评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分米和毫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接着通过猜测、验证,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再通过讨论、数一数、画一画、比划、举例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学会学习。
认识分米和毫米数学教案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课件直尺硬币米尺正方体盒子等。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之后,学会了用直尺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活动,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间的进率,学会以分米和毫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使学生能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到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个“游园夺奖比赛”活动,比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园中设置的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
游“记忆园”(复习旧知识)
幻灯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并逐一显示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和()两种长度单位?
(2)1米=()厘米
(3)13厘米-7厘米=()厘米
(4)比划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
(5)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大概长度。
(上述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了,奖给小红旗一面)
复习阶段活动小结:(鼓励获奖同学,导入新课教学)
教师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该用什么来作长度单位呢?请跟着老师走入“求知园”,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留一定的手写空间,留待后面在补上完整的课题)
二、游“求知园”,认识毫米
幻灯出示“求知园”认识毫米的有关问题(逐题显示)
1、仔细观察尺子,看看1厘米中间还有什么?(有很多小格)
(学生举手答,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2、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
注意引导学生怎么数,数得快的同学奖“速度奖”牌一面。
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1厘米=()毫米(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学生举手抢答,答对的同学奖“思考奖”牌一面)
4、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指名同学比给大家看,其他同学跟着比,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5、量一量:量一根长10毫米的纸条剪下来、量一分硬币的厚度是()毫米、量数学书的厚度是( )毫米。
6、说一说:回形针长( )毫米、铁钉长( )毫米。
(答对5、6两题的同学,分别奖“勤于动手奖”一面和“小星星”一颗)
活动小结:(照顾后进生,巩固“毫米的认识”)
刚才,我们在“求知园”中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同学们在夺奖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下面我们把机会让给那些没有得奖的同学,请他们来回答几个问题(指名后进生回答)。
1厘米=( )毫米 1毫米大约有多长?
(各组同学的得奖情况对比,表扬先进组,鼓励后进组)。
三、继续游“求知园”,学习分米。
导语:在“求知园”中,我们认识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也有我们没有认识的长度单位“分米”。老师只知道分米是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关于“分米”的其它知识,还要同学们在游完了“求知园”之后才知道,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夺奖识分米”(补充课题,使本节课的课题完整)。
幻灯出示“求知园”中有关认识分米的问题(逐一显示):
1、量一根10厘米长的纸条,然后把它剪下来,看谁剪得快?
告诉学生:10厘米也叫1分米。
2、填一填:1分米=( )厘米。
3、数一数:在米尺上10厘米为1段地数,看看整好可以分成几段?然后填空:1米=( )分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1米的硬纸条。
4、做一做: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剪一根3分米的纸条给大家看看。
四、活动总结:(强调知识重点,表扬先进小组)
这节课,我们通过“游园夺奖”活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
“分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在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色,下面我们进行评比。对获奖小组及获得奖品的同学进行鼓励。
五、课堂作业:
1、练习八第1、2题。
2、动手实践量一量:
(1)《品德与生活》这本书的长、宽、厚各是几厘米几毫米
(2)10张纸大约有多厚?
(3)橡皮擦的长、宽各是几厘米几毫米?
认识分米和毫米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活动引入
(一)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
(二)思考:要量课桌的长度,你觉得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用毫米太小了,用米又太大了,应该用厘米比较合适)
(三)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度。
(四)请学生量课桌长度,可用1厘米长的手势去估量,也可以用自己的学生尺去量,看谁量得既准确又快。
1、每个学生动脑筋,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测量。
2、在4人小组内交流各人的测量方法,评评优劣。
3、选几个小组来反馈信息。预设学生可能选择以下几种测量方法。
(1)用1厘米的长的手势去估量。
(2)用学生尺去测量,如尺子最大刻度为12厘米,然后将一个个12厘米相加。
(3)用学生尺10厘米10厘米地量,并相加,最后一次与不足10厘米的长度再想加。
(4)先请学生自评测量方法的优劣,再请他评,最后选出最优方案。
二、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一)初识分米
通过反馈交流,引导学生想象:由于课桌比较长,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来量还是比较麻烦,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测量方法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课题)
(二)感知分米
1、猜测一下1分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的刻度中找出1分米吗?(可从尺子“0”刻度一端开始找,也可以在尺子中段找。)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在自己的学生尺中找出1分米。
3、将拇指和食指张开,量出1分米的长度,感知1分米的长度。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5、估一估,课桌大约宽几分米,再准确地量一量。(同桌合作)
6、是:刚才我们了解了分米与厘米的关系,那么你想知道1分米与1米的关系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解决的方法)
方法一:拿出已准备的1米长的绳子,两人合作,一个用尺子量,每量一分米,另一个同学就在纸条上做一个记号,观察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方法二:因为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因此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三)运用分米
1、填空,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床长2[ ],也就是( )[ ] 。
一支铅笔长2[ ]4[ ],也就是()厘米。
青蛙*均一次能跳35[ ],两次能跳()分米。
2、找朋友
一把米尺的长是1分米
一把米尺的长是10米
一把米尺的长是100厘米
3、在〇里填上<、>或=
20厘米〇3分米1米〇99厘米
80厘米〇8分米1分米〇90毫米
4、丁丁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写得怎样。
20xx年9月20日(星期四)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请学生各抒己见,把认为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篇(扩展5)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菁选3篇)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
【教学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
【教材分析】
本课为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甜甜的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中信息窗1,以甜甜梦到齐天大圣为情境,以金箍棒的变化引入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认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知道1米=100厘米,对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同时学生初步学会了测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
常规:米尺、卷尺、小尺子、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多媒体: 课件
【学生用具】
直尺、卷尺、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谈话:有个小朋友叫甜甜,他特别喜欢看《齐天大圣》这本书,每晚必读。这天晚上,甜甜读着、读着就睡着了,而且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谁了? 预设:齐天大圣。
教师谈话:对,孙悟空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它可以变长??.变成1千米长,还可以变小,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还能变得更小,变成5毫米,放在耳朵里。
观察图上呈现的数学信息,根据图上信息对话,变成1千米长,变成1分米,变成5毫米。
教师引导:可甜甜这时急了,她不知道1毫米有多长,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并为本课作简洁铺垫,提出问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预设:厘米、米。
(板书:厘米、米)
教师谈话:用字母怎样表示?
预设:Cm、m。
教师谈话:请用手势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用手势表示,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指尖的距离大约是1厘米。 教师谈话:1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两臂展开的距离大约是1米。
教师谈话:厘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预设:1米=100厘米
教师谈话: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预设:直尺上0-1的距离是1厘米,1-2的距离是1厘米,4-5的距离也是1厘米。
设计意图:复习长度单位厘米、米
二、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谈话:(出示1分硬币)请看我手中的1分硬币,请你测量一下,它的厚度是几厘米?
学生动手测量发现:不能用厘米表示,没有1厘米厚,刚好够1小格(即1毫米), 教师谈话:你知道1小格是多少吗?
教师谈话: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教师引导:请在尺子上找找1毫米
实物展台出示尺子: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指着不同的小格问) 学生认识到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教师引导:请你用铅笔尖指着小格的中间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数后发现有10个小格。
教师引导:观察这10个小格有什么特点?(相同之处)
预设:一样大,*均分。
教师引导:1小格是1毫米,1大格是1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教师引导: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请和同位说一说。
同位互相说: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教师谈话:毫米可以用小写的mm来表示(板书)
设计意图:以一分硬币的测量为设疑,引入毫米的认识,创设问题情境发现以前知识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在测量中感知1毫米有多长,认识毫米和厘米之间关系以及用字母表示毫米。
教师谈话:1分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让我们再来感受1毫米有多长。
学生用手捏1分钱的厚度,进一步感知1毫米。
教师谈话: 你能在直尺上找出5毫米吗?并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找一找后画下来。
教师引导:原来5毫米这么小,怪不得金箍棒可以放在耳朵里呢。
我们周围或生活中的哪些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
预设:蚂蚁、米粒、书本厚度、指甲厚度等。
设计意图:通过画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毫米,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引导:金箍棒还能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1分米有多长呢?
请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同位相互说一说 学生同位相互说一说:1分米=10毫米
10毫米=1分米
教师引导: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预设:1分米大约一拃长。
教师引导:一拃长大约就是1分米,金箍棒当然可以放在手心里。
请用皮尺量一量同位的手腕一周的长度。
同位相互量,发现大约12—13厘米。
教师引导: 大约10厘米。我们手腕一周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让我们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大约一拃长。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物体,你要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2、你要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你要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以此关注身边的事物来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毫米、分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数值的估测和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新的学年不知不觉已经开始三周多了,同学们在过去的一年里肯定都长高了不少吧?有没有同学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呀?看来很多同学都很关心自己的成长,刚才同学们用我们学过的米和厘米来表示了自己的身高,那么谁能用手比量一下一米和一厘米大约有多长呀?这几位同学表示的非常准确。这节课我们还要交两个新的朋友,通过预习,同学们一起说这两个朋友是-板书毫米和分米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索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测试,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很不错,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这里有一张卡,老师想知道它的厚度,谁能帮老师量一量呢? 这位同学预习的很好,毫米还可以用字母表示是mm,下面请同学们摸一摸,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毫米到底是多少,同学们可以感觉出来,1毫米这个单位真的是非常小。
(二)自主学习 认识毫米
它在直尺上怎么表示呢?请大家拿出直尺,直尺上最小的一格就是1毫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尺子,
1、请你指出直尺上的1毫米。
同学们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学习,相信已经掌握了不少关于毫米的知识,考验同学们的时候到了,请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画一画。
(1)量一量身边的那些东西的厚度或者宽度可以用毫米表示,请记下来。
(2)你能画一画1毫米、5毫米、10毫米吗?
2、通过刚才的画图和观察直尺,你认为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一起来数一数,出示幻灯片。
1厘米=10毫米
通过幻灯片我们看出来了,厘米和毫米是相邻的两个单位,通常情况下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制是十进制,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了,在一年级的时候不是学过1米=100厘米吗?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是因为米和厘米之间还有一个单位就是-分米(dm)也就是说厘米和米是相邻的长度单位吗?厘米和分米才是。所以厘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应该也是10。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一分米究竟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一找,多长是一分米?给同桌比量一下。跟小组内同学一起,看看经过同学们的讨论,能不能解决关于分米的一些小问题。
(三)合作探究 认识分米
2、量一量你的手有1分米长吗?把小组内同学手的长度值记录下来。
3、画一画1分米。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分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四)整理反思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单位,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给这些单位排排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的问题同学们都帮老师解决了,同学们都学会了吗?那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学得好,做得快。
三、巩固练习 达标测试
1. 在( )里选择适合的单位打√
黑板长: 3(米、分米) 铅笔盒长:3(米、分米) 橡皮宽:16(厘米、毫米) 黑板
2、括号里填的单位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圆珠笔长14分米。( )
床长2厘米。( )
大树高25米。( )
课桌宽100毫米。( )
课本长2分米。( )
3、能力拓展:下面是小马虎写的一篇日记,你能找出里面的错误吗?
小马虎的日记 3月4日 星期日 晴
星期天,我背着 3 米宽的书包,骑上 8厘米高的自行车,去离家200厘米远的超市买学习用品。到超市后,我买了一支 2 米长的铅笔,一块4分米长的橡皮,还有一本18厘米厚的童话书。然后高兴兴回家去,路上我口渴了,又买了一支1厘米长的雪糕,今天过得真充实啊。
四、自我评价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不满意 基本满意 满意
五、作业(全做或选做)
基础练习:
课本34页2、3、4
拓展练习:
1、你会用多种方法写一下你的身高吗?
( )厘米 ( )分米( )厘米( )米( )分米( )厘米
2、身边的事物你还知道哪些是一毫米和一分米长度或厚度的吗?
1毫米的有:( )1分米的有:( )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
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1)学生测量,记录数据。
(2)汇报交流。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2)床长2()。
(3)大米宽2()。
(4)黄瓜长2()。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厘米=10毫米
教后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旧知与新知的有效衔接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
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二、操作与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剪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接近1分米长的铅笔,借助银行卡的厚度让学生体验1毫米等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篇(扩展6)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荟萃2篇)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知道毫米、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单位进率。
2.能够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
3.能选用适当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能估测出具体实物的长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辨别分析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2.利用表格式的题目渗透统计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多种活动,调动感官参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好品质,在合作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热爱求知,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三、教学难点
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1分硬币、电话卡、学生尺及文具。
五、教学过程
1、认识毫米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师: 同学们,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米、厘米)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 (1米=100厘米)
师: 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
师:你知道你学习的最亲密伙伴是谁吗?(书、文具盒、削笔刀、橡皮、铅笔等)你知道他们身高是多少吗?他们有多厚吗?现在请你为他们建立一个小档案。用直尺测量它们并且将记录写在本上。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采用小组(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
师:多一点,少一点,究竟是多少呢?能不能用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个新朋友:长度单位毫米。
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的长度。
在1厘米长度中,你又看到了什么? (有许多小格)
2.你们发现的每一个小格就是1毫米。(电脑演示每一个1毫米) 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它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教师分别出示电话卡、储蓄卡、自动笔的笔芯、光盘、降雨量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注意一般测量要从零刻度开始。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2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要通过丰富而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 数学日记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数学小日记,淘气最近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谁来读一下: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 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的洗脸、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7厘米高的课桌上认真的早读。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
学生说出单位出现了错误。
师:那谁能告诉我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师:淘气日记中出现的单位到底该怎么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
PPT出示铅笔盒。
师:铅笔盒是同学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学习工具,你们知道它的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多长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和这个铅笔盒一样大小的纸片,同学们估一估它的长边和短边的长?
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计的准不准。
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
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
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提问:从直尺上看,1分米是几厘米?
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在于同学交流。
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们互相检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线段有多长。
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互相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进一步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
5、数一数
让各小组的同学轮流在直尺上数一数,看1米有几分米。
三、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冰河同学交流。
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要准确表示它的厚度,怎么办?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请大家观察直尺,并在直尺上指一指1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长?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2、数一数
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说明他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同学相互比划1毫米的长。
提问: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提升
1、改正淘气的数学小日记
2、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各是多少毫米。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几毫米的?
再问:你认为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想想做做第二题
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说一说怎样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交流测量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发现。
出示*行四边形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组织反馈。
提问:通过测量*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你有什么发现?
4、想想做做第三题
完成测量后,让学生说说课桌和板凳的高各接近几分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第四题
让学生分别估计数学书和讲台的宽,说一说估计的结果,以及为什么估计数学书的宽要用厘米作单位,而估计讲台的宽度要用分米做单位。
让学生分别测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提问:数学书的宽正好是整理米数吗?比18厘米多几毫米?可以怎样表示?
再问:讲台的宽正好是正分米数吗?可以怎样表示?
比较:估计时,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准确的结果,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表示,而测量得到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或几分米几厘米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6、阅读“你知道吗”,并进行交流。
五、交流反馈,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接受的较快,讲解的页较为流程,学生的反应也很积极。我通过数学小日记的方式进行导入,即建立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新授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评价的部分,我非常注重评价的时效性,给予学生及时肯定的评价,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也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在练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将厘米和毫米两个单位混淆,在巡视指导时分别进行了个别指导。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篇(扩展7)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要通过丰富而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 数学日记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数学小日记,淘气最近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谁来读一下: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 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的洗脸、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7厘米高的课桌上认真的早读。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
学生说出单位出现了错误。
师:那谁能告诉我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师:淘气日记中出现的单位到底该怎么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
PPT出示铅笔盒。
师:铅笔盒是同学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学习工具,你们知道它的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多长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和这个铅笔盒一样大小的纸片,同学们估一估它的长边和短边的长?
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计的准不准。
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
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
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提问:从直尺上看,1分米是几厘米?
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在于同学交流。
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们互相检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线段有多长。
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互相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进一步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
5、数一数
让各小组的同学轮流在直尺上数一数,看1米有几分米。
三、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冰河同学交流。
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要准确表示它的厚度,怎么办?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请大家观察直尺,并在直尺上指一指1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长?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2、数一数
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说明他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同学相互比划1毫米的长。
提问: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提升
1、改正淘气的数学小日记
2、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各是多少毫米。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几毫米的?
再问:你认为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想想做做第二题
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说一说怎样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交流测量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发现。
出示*行四边形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组织反馈。
提问:通过测量*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你有什么发现?
4、想想做做第三题
完成测量后,让学生说说课桌和板凳的高各接近几分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第四题
让学生分别估计数学书和讲台的宽,说一说估计的结果,以及为什么估计数学书的宽要用厘米作单位,而估计讲台的宽度要用分米做单位。
让学生分别测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提问:数学书的宽正好是整理米数吗?比18厘米多几毫米?可以怎样表示?
再问:讲台的宽正好是正分米数吗?可以怎样表示?
比较:估计时,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准确的结果,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表示,而测量得到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或几分米几厘米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6、阅读“你知道吗”,并进行交流。
五、交流反馈,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接受的较快,讲解的页较为流程,学生的反应也很积极。我通过数学小日记的方式进行导入,即建立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新授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评价的部分,我非常注重评价的时效性,给予学生及时肯定的评价,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也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在练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将厘米和毫米两个单位混淆,在巡视指导时分别进行了个别指导。
推荐访问:分米 反思 教学 《毫米和分米认识》教学反思3篇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