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1-01 17:1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译文  替你送行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通用文档】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译文

  替你送行时没有酒也没有钱,

  规劝你饮一杯武昌的菩萨泉。

  低下头哪里泉水不能照见我?

  四方之地都如同这水中天。

  注释

  ①酌:斟酒,饮酒,这里是以泉水代酒。王子立:苏轼弟子,苏辙的女婿。

  ②四方:指各处;天下。

  鉴赏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的开头一、二句“送行无酒亦无钱,何处低头不见我?”描写了诗人自己为王子立送行,因为囊中羞涩,无钱买酒。但是作者心中是否因此而内疚呢,当然不是。因为诗人苏轼是一个清静、淡泊之人,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虽然是无酒无钱,但也毫不介意,酌一杯清甜的菩萨泉,以水代酒,照样可以见出真情。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劝尔一杯菩萨泉,四方同此水中天。”寓含禅意。《楞严经》说:“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作者由菩萨泉之名联想到水天之佛,由泉水映出自己的影子联想到“修习水观”,此处泉水可以照见“我”,别处的泉水不也是同样可以照见“我”吗。四方之水,如菩萨泉一样,水中映人,水中映天。末尾两句正是劝告人们“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进入禅悟之境。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阅读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1)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2篇)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1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作者:苏轼

  朝代:宋朝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译文:替你送行时没有酒也没有钱,规劝你饮一杯武昌的菩萨泉。低下头哪里泉水不能照见我?四方之地都如同这水中天。

  注释:①酌:斟酒,饮酒,这里是以泉水代酒。王子立:苏轼弟子,苏辙的女婿。②四方:指各处;天下。

  赏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的开头一、二句“送行无酒亦无钱,何处低头不见我?”描写了诗人自己为王子立送行,因为囊中羞涩,无钱买酒。但是作者心中是否因此而内疚呢,当然不是。因为诗人苏轼是一个清静、淡泊之人,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虽然是无酒无钱,但也毫不介意,酌一杯清甜的菩萨泉,以水代酒,照样可以见出真情。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劝尔一杯菩萨泉,四方同此水中天。”寓含禅意。《楞严经》说:“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作者由菩萨泉之名联想到水天之佛,由泉水映出自己的影子联想到“修习水观”,此处泉水可以照见“我”,别处的泉水不也是同样可以照见“我”吗。四方之水,如菩萨泉一样,水中映人,水中映天。末尾两句正是劝告人们“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进入禅悟之境。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宋代:苏轼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译文: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替你送行时没有酒也没有钱,规劝你饮一杯武昌的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低下头哪里泉水不能照见我?四方之地都如同这水中天。

  注释: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四方:指各处;天下。

  赏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的开头一、二句“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描写了诗人自己为王子立送行,因为囊中羞涩,无钱买酒。但是作者心中是否因此而内疚呢,当然不是。因为诗人苏轼是一个清静、淡泊之人,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虽然是无酒无钱,但也毫不介意,酌一杯清甜的菩萨泉,以水代酒,照样可以见出真情。这首诗的三、四两句“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寓含禅意。《楞严经》说:“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作者由菩萨泉之名联想到水天之佛,由泉水映出自己的`影子联想到“修习水观”,此处泉水可以照见“我”,别处的泉水不也是同样可以照见“我”吗。四方之水,如菩萨泉一样,水中映人,水中映天。末尾两句正是劝告人们“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进入禅悟之境。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2)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2篇)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译文

  替你送行时没有酒也没有钱,

  规劝你饮一杯武昌的菩萨泉。

  低下头哪里泉水不能照见我?

  四方之地都如同这水中天。

  注释

  ①酌:斟酒,饮酒,这里是以泉水代酒。王子立:苏轼弟子,苏辙的女婿。

  ②四方:指各处;天下。

  赏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的开头一、二句“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描写了诗人自己为王子立送行,因为囊中羞涩,无钱买酒。但是作者心中是否因此而内疚呢,当然不是。因为诗人苏轼是一个清静、淡泊之人,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虽然是无酒无钱,但也毫不介意,酌一杯清甜的菩萨泉,以水代酒,照样可以见出真情。这首诗的三、四两句“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寓含禅意。《楞严经》说:“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作者由菩萨泉之名联想到水天之佛,由泉水映出自己的影子联想到“修习水观”,此处泉水可以照见“我”,别处的"泉水不也是同样可以照见“我”吗。四方之水,如菩萨泉一样,水中映人,水中映天。末尾两句正是劝告人们“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进入禅悟之境。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2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翻译/译文

  译文

  替你送行时没有酒也没有钱,

  规劝你饮一杯武昌的菩萨泉。

  低下头哪里泉水不能照见我?

  四方之地都如同这水中天。

  注释

  ①酌:斟酒,饮酒,这里是以泉水代酒。王子立:苏轼弟子,苏辙的女婿。

  ②四方:指各处;天下。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的开头一、二句“送行无酒亦无钱, 何处低头不见我?”描写了诗人自己为王子立送行,因为囊中羞涩,无钱买酒。但是作者心中是否因此而内疚呢,当然不是。因为诗人苏轼是一个清静、淡泊之人,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虽然是无酒无钱,但也毫不介意,酌一杯清甜的菩萨泉,以水代酒,照样可以见出真情。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劝尔一杯菩萨泉,四方同此水中天。”寓含禅意。《楞严经》说:“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作者由菩萨泉之名联想到水天之佛,由泉水映出自己的影子联想到“修习水观”,此处泉水可以照见“我”,别处的泉水不也是同样可以照见“我”吗。四方之水,如菩萨泉一样,水中映人,水中映天。末尾两句正是劝告人们“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进入禅悟之境。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3)

——泂酌原文翻译及赏析

泂酌原文翻译及赏析1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岂弟君子,民之攸归。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岂弟君子,民之攸塈。

  翻译

  远舀路边积水潭,把这水缸都装满,可以蒸菜也蒸饭。君子品德真高尚,好比百姓父母般。

  远舀路边积水坑,舀来倒进我水缸,可把酒壶洗清爽。君子品德真高尚,百姓归附心向往。

  远舀路边积水洼,舀进水瓮抱回家,可以洗涤和抹擦。君子品德真高尚,百姓归附爱戴他。

  注释

  泂:远。

  酌:古通“爵”,*古代的一种酒器。

  行潦:路边的积水。

  挹:舀出。

  注:灌入。

  餴:蒸。

  饎:旧训酒食,非。

  岂弟:即“恺悌”,本义为和乐*易,恺者,大也;悌者,长也。君子之德长且大者,则为民父母”数语,则在此特训为恩德深长广大。

  罍:古酒器,似壶而大。

  攸:所。

  归:归附。

  溉:洗。或谓通“概”,一种盛酒漆器。概,漆尊也。”

  塈:毛传:“塈,息也。”

  鉴赏

  对这首诗主旨的解说,各家之见颇有差异。《毛诗序》云:“《泂酌》,召康公戒成王也。言皇天亲有德,飨有道也。”扬雄《博士箴》(《艺文类聚·职官部》引)云:“公刘挹行潦而浊乱斯清,官操其业,士执其经。”陈乔枞《鲁诗遗说考》以之为鲁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云:“三家以诗为公刘作,盖以戎狄浊乱之区而公刘居之,譬如行潦可谓浊矣,公刘挹而注之,则浊者不浊,清者自清。由公刘居豳之后,别田而养,立学以教,法度简易,人民相安,故亲之如父母。……其详则不得而闻矣。”其详既不得闻,三家诗之说的正误也就难以稽考了。而《毛诗序》之说,似乎更觉缥缈,此诗的文本自然有劝勉之意,但却很难讲有什么告戒之意。至于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说“当是奴隶被迫自远地汲水者所作,此非奴才诗人之歌颂,而似奴隶歌手之讽刺”,似更迂远。相比较而言,高亨《诗经今注》所说“这是一首为周王或诸侯颂德的诗,集中歌颂他能爱人民,得到人民的拥护”,还是比较圆通的。

  诗分三章,均从远处流潦之水起兴。流潦之水本来浑浊,且又处于远方,本来很容易被人弃之不用,但如能“挹彼注兹”,舀过来倒进自己的水缸,就可以用来蒸煮食物,洗濯酒器,成为有用之物。这正如远土之民,只要君王施以仁义,便自然可以使他们感恩戴德,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附。这里的关键是君王要有高尚敦厚的品德,真正成为“民之父母”。对此,方玉润有如下发挥:“此等诗总是欲在上之人当以父母斯民为心,盖必在上者有慈祥岂弟之念,而后在下者有亲附来归之诚。曰‘攸归’者,为民所归往也;日‘攸塈’者,为民所安息也。使君子不以‘父母’自居,外视其赤子,则小民又岂如赤子相依,乐从夫‘父母’?故词若褒美而意实劝戒。”(《诗经原始》)他说的“劝”意是可以感受到的,但他说的“戒”意是否真的存在于诗的文本中,令人怀疑,但从接受美学角度说,他的这种创造性“误读”还是很有意思的。

  此诗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兴,且重章叠句,反覆歌咏。由此也可以看出《国风》对《大雅》艺术上的`影响。

  创作背景

  对《大雅·泂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历来有争议。根据诗意,这可能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大型宴会上唱的雅歌,疑似与《大雅·公刘》同在一个宴会上,人们对公刘的颂歌。而程俊英《诗经译注》认为:“这是歌颂统治者能得民心的诗,具体指谁,史无确证。”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4)

——菩萨蛮·其二原文、翻译、赏析

菩萨蛮·其二原文、翻译、赏析1

  菩萨蛮·其二

  韦庄〔唐代〕

  原文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译文

  人人都说江南好,来到这的游人只想在江南慢慢变老。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美丽无比,盛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要愁肠寸断。

  注释

  游人只合江南老: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只合:只应。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为“江南好”。碧于天:一片碧绿,胜过天色。垆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沽就,而令文君当垆。”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须:必定,肯定。

  赏析

  这首诗是《菩萨蛮五首》中的第二首,对第一首的回应。难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的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故这两句是沉郁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前二句的沉郁,与后二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艺术张力。

  过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汉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孙宣布与文君断绝关系,司马相如就令文君当垆,自己穿着短裤,在大街上洗涤酒器。所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就是酒垆,垆边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绿窗人”。主人公何尝不思念这位面如皎月、肤色赛霜雪的妻子?

  最后两句是抒情,抒发了想回故乡勒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这抒情体现了花间词特点,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韦庄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5)

——送毛伯温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毛伯温原文翻译及赏析1

  送毛伯温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古诗简介

  《送毛伯温》是明世宗朱厚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主将的装束,颔联写军威如虹,颈联用麒麟和蝼蚁的比喻写出必胜的信心,尾联写出了对主将的勉励和期望。全诗夹叙夹议,情景交融,措词中肯,语气自然,没有皇上居高临下的态势。

  翻译/译文

  将军你征伐南方,胆气豪迈无比,腰间的钢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风吹电闪之中旌旗飘,战鼓擂动,山河震动,日月高标。

  将军神勇天生,犹如天上麒麟的后代,敌人如同洞里的蝼蚁一般,怎么能逃走呢?

  等到天下太*,将军奉诏,班师回朝的时候,我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为将军接风。

  注释

  ①毛伯温:字汝厉,吉水(属江西)人,明武宗正德年间进士。

  ②大将:指毛伯温。

  ③横:横挎。秋水:形容刀剑如秋水般明亮闪光。雁翎(líng)刀:形状如大雁羽毛般的刀,盛行于明朝时期。

  ④鼍(tuó)鼓:用鳄鱼皮做成的战鼓。

  ⑤旌(jīng)旗:指挥作战的军旗。

  ⑥麒麟:一种传说中的神兽,这里用比喻来称赞毛伯温的杰出才干。

  ⑦蝼(lóu)蚁:蝼蛄和蚂蚁,这里用来比喻安南叛军不堪一击,不成气候。

  ⑧诏:皇帝的诏令。

  ⑨朕:皇帝的自称。先生:指毛伯温。

  创作背景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自明开国以来,安南屡叛不已。明剿抚并用,不能*息。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南征将士在安南乱军巾发现其私造《大诰》,有不轨之心。消息传来,世宗甚怒,遂命仇鸾、毛伯温率军讨之。这首诗是明世宗在毛伯温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远征安南时所作的送行诗。

  赏析/鉴赏

  首联叙南征领兵将领毛伯温的气派。他显得胆气豪壮,腰上横挂着明亮的雁翎刀,很是威风。颔联由写大将军本身过渡到写他率领的军队。战鼓隆隆山河似在震动,军旗高高飘扬,似与日月比高。他带领的军队也是威武雄壮的。虽未写一兵一卒,但军队的声威却通过战鼓及军旗显示出来了。颈联预示安南两种人物的命运。安南一事,原是世孙黎宁派人向明廷报告莫登庸纂逆之罪,明廷几经犹豫才派毛伯温率军十二万余人出征。当大军压境之时,莫登庸畏惧投降,后来也得到了封赏。但毛伯温出征之时莫登庸还是明军要讨伐的人。因之麒麟似指黎宁等人,蝼蚁似指莫登庸等。尾联预祝毛伯温南征胜利,表达了作者对南征必胜的信心和对主将的殷切期待。

  世宗是明代有名的*。可是在这首诗里,他却做出了一副礼贤下士、洒脱豪爽的嘴脸。“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风雁翎刀”,起笔虽然不免有些粗俗,但从全诗来看,却仍有以下几点好处:其一,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主题,点出了事由,造成了出征的气氛。其二,此句丝毫不事雕琢,却能以“文势”夺人,定准了全诗豪放洒脱的基调。其三,一下子就把一个腰横宝刀,英姿勃发,胆气过人的将军形象推到了读者面前,其造语虽然直露,但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作者的赞誉之情。接下来,作者进一步用将军出兵的场面来衬托其威势。“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作者为了强调军威,有意把“风吹”“电闪”四字提到了句首,不但使句子对仗十分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也更增加了大将的几分威势。

  大将的形象和率师出征的场面写过之后,作者进一步写将军出征稳操胜券,必能克敌制胜。这一方面是对大将威势的更有力描写,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期待之情。另外,作者为了要写将军必获全胜,用“天上麟麒”与“穴中蝼蚁”做鲜明的对比,用来比喻的辞语选得典型,胜负之势立然可见。“原有种”,反映了作者那种庸俗的天命观,用在这里,却也表达了他赞誉大将、坚信出师必胜的心情。“岂能逃”既写出了敌军在这样一位大将的打击下无法逃脱灭顶之灾的丑态,也说明胜利是轻而易举的。因此,作者在最后两句满怀信心地写道:“太*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这是全诗中最精彩的两句话。“太*”二字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大将出征后,立刻能天下太*,极言其武功卓著,马到成功;其二是指大将能*安归来,隐隐中透露出对大将的关切。“待诏归来日妒,虽然造语*淡,明白如话,但其中包括着期盼将军胜利归来的殷切之情。“朕与先生解战袍”句中的“先生”,说明毛伯温将军并不只具有匹夫之勇,还有其“风流儒雅”的一面,既能拔剑相斗,又能运筹帷幄。另外,世宗这里特以“先生”称之,是对毛伯温的赞誉之辞,是一位封建帝王对其臣子的褒奖和赞美。先称“大将”,再称“先生”,就无形中把毛伯温抬高了一步,似乎毛伯温成了“帝王之师”。不仅如此,他还要亲自给这位先生解下战袍。一个“解”字,更抬高了毛伯温的地位。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6)

——送渤海王子归本国原文、翻译、赏析

送渤海王子归本国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注释

  中华:指中原地区。

  “定界”句:《新唐书·吐蕃传》:“宰相裴光庭听以赤岭为界,表以大碑,刻约其上。”

  注释

  渤海:即渤海王国,公元698年(武周圣历元年)大祚荣建立的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的,结合部分高句丽人的一个地方性*,地域在今黑龙江、吉林部分地区。

  中华:指中原地区。

  创作背景

  渤海王国作为一个受唐帝国册封的地方*,曾建都于敖东城(今吉林敦化东南)。渤海先后派使臣朝唐有132次之多,唐朝也十多次派人赴渤海,双方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最为突出的是,渤海锐意学习中原文化。渤海王子和贵族子弟纷纷至中原学习,有的经过科举考试,留作唐官。在渤海与唐朝的密切交往中,唐人对渤海人的感情不断加深。此诗描写的就是渤海王子学成归国时,作者与之依依惜别之情之景。

  鉴赏

  诗开篇就说,虽然内地与边疆相隔甚远,但唐朝与渤海在文化上属于“一家”。这指出了双方文化上的一致性。既然文化“本一家”,那么,双方就不会因为地域不同而影响精神上的联系。首联是临别时的劝慰,也表达出双方间的厚谊深情,特别是唐人对东北边疆渤海人的情谊。颔联是对王子文化素养的"赞誉。王子勤奋学习,如今博学多才,载誉而归,值得庆贺;王子美妙的文章、诗句都留在*,为人传诵,这又是值得称道与感谢的。颈、尾联两联诗笔折转,想象王子归途情况及归国后对长安内地的思念。越过赤岭界碑,顺着东流江水,王子扬帆直进,向朝霞曙光出现的东方故国驶去。“曙霞”暗含着对“海东盛国”的赞美。王子到达本国后,追忆在长安时的美好生活,定然会回首遥望,可那时已天遥地远,各在一方了。尾联透露出送行者依依不舍之情,于此可见篇首的劝慰,不仅含有王子的眷恋惜别之情,而且更有送行者本身强作笑容的离愁别绪。

  此诗语言清浅朴素,感情色彩浓郁,是一首较好的赠别诗。作为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亲密交往的历史记载,此诗更有其独特价值。尤其是这首反映了一个重要史实:当时渤海国重视学习、吸取中原文化,以至于中原文化渗透融合进渤海文化的各个方面。

推荐访问:武昌 赏析 菩萨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原文 翻译及赏析1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