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热量》说课稿3篇

时间:2022-12-31 12: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内能热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能热量》说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

《内能热量》说课稿3篇

《内能热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焦耳。

  (2)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机械能认识内能,领会其中的类比方法。

  (2)经历用做功和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实例,养成联系实际学习物理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通过温度高低来判断一个物体内能的多少,在后面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关键:学生活动要充分,教师总结要精练。

  (五)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布

  二、说教法:

  本节知识点均属“了解”“认识”“初步认识”的层次,考虑到农村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教学时不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具体教法安排如下: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我个人觉得教学方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说学法:

  本节课中,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交流讨论,亲身实验,感受体验,例举实例,强化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本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利用挂图展示各种热机,让学生看图比较,讨论交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学生的发现可能很多,这时教师要点拨引申在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把图片作为引入的"主体,避免了枯燥、冗长的文字陈述。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个引入比较容易贴近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于内能的概念这节教学,宜采用“谈话聊天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时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2、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减少教师的包办代替。从一开始就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这段内容的教学,采取让学生亲自实验,感受体验,再从生活体验、身边事例入手列举事例分析解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感受、领会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首先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自然引出内能是可以改变的,然后提出这一段的核心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让学生针对这个话题分组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各种不同方法,明确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使之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活动2”,主要介绍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中采用讨论交流为主的方式进行:复习回顾小学科学课程中学过的知识,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热传递三种方式的定义。最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的回忆和感受,不仅要求学生描述事例,还要指出热从哪里传到哪里,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的。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要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确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为后面理解热量概念打下基础,有助于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小结与课后作业。本课小结由学生完成,小结本课的收获。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


《内能热量》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内能热量》说课稿3篇(扩展1)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3篇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

  2.能简单的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练习旧知,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概括出什么是内能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的变化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

  【难点】

  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师】演示实验,可观察到: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中出现白气。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

  环节二:建立概念

  【问】内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呢?学生思考。结合大屏幕图片提问:什么事动能呢?什么是势能?什么是机械能?学生回忆并回答。

  【师】出示一组图片,说明分子有“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引导学生讨论形成内能的概念。

  【问】内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分子动能,分子势能有哪些影响因素?

  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不同?屏幕展示对比

  环节三:深化概念

  【小组讨论】

  讨论:一定质量的某物体的内能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学生思考】

  物体的温度变化,它的内能就发生了改变。要改变物体的内能有哪些办法?

  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的本质。

  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的本质是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环节四:巩固提高

  用题目对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环节五:小结作业

  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学的主要内容。

  四、板书设计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b.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c.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通过实验得到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得到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教学建议

  “内能”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与动能概念相比,提出内能的概念,再进一步运用实验揭示内能与温度有关,最后将内能与机械能进行了区别。

  分析二:本节知识可看作分子运动论的应用,可充分运用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对教材进行分析。

  “内能”教学建议

  建议一:在做扩散速度比较实验过程中,为使实验更明显,应使两杯水的温度差大一些,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建议二:在将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

  建议三: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它们在概念上极其相似,要注意区分,可以从概念、组成、运动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区别,并举实际例子加以说明。

  建议四: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是一个要点,要教会学生从温度变化去了解、理解内能的变化,为后面章节讲解内能变化做铺垫。

  另外,在讲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时,可先做实验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速度,得出实验结果后,启发学生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猜测温度与内能大小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九年级物理《内能热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3、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

  4、知道热机的种类和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教学重点

  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都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能够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这些宏观的物体都具有一定形式的能。那么,微观的粒子是否也有能量呢?

  一、内能(热能)

  视频:红墨水扩散(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

  教师:说明温度越高,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越剧烈。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举例说明物体的内能,并强调它的特点。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0℃以下的冰也具有内能。

  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引入:生活体会――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暖。用锯条锯木板时,用手摸一下锯条,会觉得很烫。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种方法是钻木取火,等等。

  1、演示实验: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

  教师讲解:

  (1)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2)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摩擦和压缩气体都可以说是对物体做了功)。

  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2、演示实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

  教师讲解: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成小水滴。

  结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

  小结: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功可以用来度量内能改变的多少。

  3、联系与应用。

  (1)为什么气温随高度的增大而降低?

  地面附近密度较小的空气吸收太阳辐射膨胀而上升,推挤周围空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当上层气团因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而下沉时,气团收缩,外界空气挤压气团,对气团做功,使气团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2)为什么用气筒给自行车打完气后,摸一下气筒外的外壁,会变热?

  当我们给充足气的轮胎放气时,能看到在气门芯附近有一些小水珠,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三、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1、复习回顾:什么是热传递?它有哪几种形式?

  热传递:使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现象。

  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物体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流体)自身的流动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辐射――热量不通过物体媒介,直接由高温物体发射到低温物体的传递。

  2、演示实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教师提问: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小图钉为什么会掉下来?金属棒的内能为什么会增大?金属棒上各部分是不是同时达到相同的温度,为什么?

  出示图片:采用冷敷降低体温。

  结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也是焦耳。

  讨论:有一个装有铁屑的烧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

  小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本质上有所区别。

  四、比热容

  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释放)的热量,叫做

  2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强调单位的读法以及物理含义。

  解释比热容表,同时列举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提问:现在,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同一时刻走在沙子上和水中有不同的感受呢?

  问:你能根据比热容的概念说出当中有关的物理量吗?

  板书:Q吸=cm(t-t0)、Q放=cm(t0-t)

  例题分析,请你试着用刚学的公式进行计算。(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想一想:烧一壶水所需的热量大于你计算得热量值,这是为什么?

  问:什么是“海陆风”?海陆风是怎么形成的呢?评价学生回答,并作补充说明。

  五、热机

  1、热机的工作原理:

  热机就是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例:蒸汽机、汽油机、柴油机、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燃气喷气发动、火箭喷气发动机等。下面介绍应用广泛的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构造和工作过程。

  2、汽油机(举例)

  (1)构造:进气门,排气门,气缸,活塞,火花塞,曲轴,连杆。

  (2)工作过程: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端向下运动,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从进气门吸入气缸。

  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燃料混合物被压缩,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做功冲程:在压缩冲程末尾,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烽塞向下运动,并通过连杆带运动曲轴转动。

  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把废气排出气缸。

  注意: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他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六、燃料的热值燃料的热值

  观察课本上的“几种燃料的热值”表格,说明不同的燃料,即使质量相同,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也是不同的,这个特性可以用热值表示,并给出定义和单位,并结合简单的例题会计算有关热值的习题。


《内能热量》说课稿3篇(扩展2)

——内能说课稿3篇

内能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内能和热量。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上主要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法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验乐趣,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学法上综合运用自主学习、观察与体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程序

  我计划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分析类比,建立概念——深化提高,应用概念——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认识内能

  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装有热水的暖水瓶,瓶塞弹起”的视频,再根据这一情景提出三个问题:(1)瓶塞弹起时是否做了功?(2)能够做功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那么推动瓶塞做功的能量来自哪里?(3)你还能举出哪些日常生活中,“热”具有能量、能做功的例子?(如烧开水时锅盖跳动等)

  本环节的教学,主要通过观察和分析瓶内热空气推动瓶塞弹起做功的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里“热”对外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环节:分析类比,建立概念

  这个环节,我计划安排两个教学活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个教学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内能概念。

  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两个对比情景“运动的瓶塞”、“热运动的水分子”和“发生形变的弹簧”、“相互吸引或排斥的水分子”中的能量,再由学生自主总结并填写对比表格,建立与形成内能的概念。

  运动的瓶塞有动能热运动的水分子有分子动能

  发生形变的弹簧有势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有分子势能

  宏观现象微观世界运动的瓶塞具有能。

  做无规则运动的水分子具有能。

  发生形变的弹簧具有能。

  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具有能。

  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统称为能。

  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统称为能。

  在此突出过程与方法,延伸,观察生活,举例......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我把情景一和情景二加以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根据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继续分析跳起的瓶塞掉在水*地面上后,弹簧恢复原状没有形变时,是否具有机械能和内能。分析得出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然后,再让学生分析冰是否具有内能,得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再追问学生把冰熔化成水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水的内能怎样变化?初步得出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类比,细致、深入的分析展示出来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顺理成章的推理并建立、形成内能的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教学活动是小组合作,归纳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先是小组合作,尽可能地想出各种办法让一段铁丝温度升高,方法最多的小组为获胜。我深入学生之中,积极的看、积极地听、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根据需要给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导。然后组织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对各小组列举出来的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通过组内合作讨论,组间相互竞争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说课中如何说,讲课中如何做?

  第三环节:深化提高,应用概念

  首先让学生体验对手呵气和搓手时手的感觉,再从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角度分析它们分别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并通过能量流向图建立和形成热量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我计划先组织学生做演示压缩空气做功的实验(这个实验在空气压缩仪里放入半颗火柴头,现象就会非常的明显和震撼),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外界对气体做功,筒内气体内能的变化。接着让学生猜想,如果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的内能会怎样变化?并通过让学生感受篮球放气过程中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来验证猜想。(实验时,把气针插入篮球,让学生先感受一下篮球内气体的温度,再把气针对着风车的风叶,看到风叶转动,说明气体对外做功,再让学生继续感受篮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

  最后组织学生演示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以及用“冰露”矿泉水瓶分组实验、观察、体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中通过做功使内能变化的两个过程。

  知识的应用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借助了学生体验性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瓶瓶罐罐皆学问,物理来源于生活,深化和提高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让他们通过亲历科学实践活动,体会到科学实践活动的魅力与乐趣,从而乐于参与各种科学实践活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谈一谈本节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该环节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思维飞跃的舞台,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布置课外小实验:自制弹射器

  找一段两端开口的小塑料管,从塑料管的一端塞进一个用水浸湿了的纸团(要塞紧),从另一端推进一个用橡皮塞制成的活塞,一个简易的弹射器就做成了。试试推进活塞,比比看谁能把纸团弹射得最远。

  布置这一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并为后面热机的学习做个铺垫。

  六、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功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以教学的逻辑线列出了课题“第二节内能”及三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

  一、内能

  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三、热量

  七、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本节教学设计能注重从学生已有的体验、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概念建立的过程,领悟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并对概念加以理解和应用。通过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知识与思维能力得以共同发展。使“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使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勇于探索。

  教学方法上,本节教学设计能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交互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评价,多赏识、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简而言之,教学设计都是课前的设计,而教学过程是富有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会产生许多的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学生生成性资源作为教学的焦点来重新组织教学。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创新火花、激发奇思妙想,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构想和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评委给予指正和帮助。谢谢!

内能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

  2、教材内容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内能和热量,重点是内能、热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物理的有用观,由于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相关知识甚少,所以确立的教学知识难点是内能、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

  (4)了解热量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会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

  (5)会进行关于物体吸热、放热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用类比方法体验内能的概念,经历用实验观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温度与内能之间关系的过程;探究热量计算公式;自己举例说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什么是内能”,初步领略力学现象、热学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挖掘出现的本质规律,且应用于日常实际中。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已有初步认识,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即感性认识稍显匮乏,因此在理性认识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为此我注意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热量概念,学生相对比较好理解。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性质,精心恰当地选择资源。一是由多媒体课件、《小儿百科全书》等组成文本资源;二是自制教具,利用类比的思维方法,把微观世界宏观化;三是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扩充实验;四是利用数学知识探究物理公式;五是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合作中及时发现问题,促成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

  三、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

  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类比、推理完成教学任务。

  四、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回忆童年时代的玩具:回力玩具汽车的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学生自然想到汽车行驶要使用汽油等燃料,再通过提问:“那么这种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叫什么能呢?”(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

  2、新课教学

  (1)内能

  回顾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运动中;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多媒体展示情景一: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处于无规则的运动中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处于热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

  师生总结:如同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即分子动能。

  师: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若被举高,具有重力势能,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演示实验一: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类似地看成分子间由一根弹簧相连接,改变分子模型间的距离,弹簧发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推知分子间存在势能,即分子势能。

  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多媒体展示情景二:39页图12—17

  组织学生讨论:1、气体固体有内能,液体有内能吗?

  2、内能与机械能是一回事吗?

  (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球在静止时,内能不为零,机械能为零。球在运动时,机械能和内能均不为零。使学生认识到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另一个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但物体的内能却永远不可能为零。

  (2)温度与内能

  演示实验二:向分别盛有相同质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各滴一滴墨水,引导学生观察,可以发现热水中墨水迅速扩散,而冷水中墨水扩散缓慢。

  师:墨水的扩散速度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生归纳: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得快——分子动能大——物体的内能大。

  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演示实验三:取一只装有大半瓶水的玻璃瓶和一支玻璃管,在玻璃瓶的瓶塞上开一个小孔,用力将玻璃管插入瓶塞,用瓶塞盖紧瓶口,使玻璃管下端能没入水中。

  (1)用双手捂住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部分,你能看到什么现象?

  (2)用开水浇一下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部分,你看到的现象与刚才有何不同?

  (课堂气氛热烈,达到学习高潮)

  被封闭的空气加热后能将瓶中的水挤压出来,说明这部分空气具有内能,温度越高水喷的越——(高/低),这说明物体的内能与温度。

  (有/无)关,可见,一般情况下,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内能就越——(大/小)

  师:物体的温度达到0℃时,内能为零吗?学生讨论并回答。

  (3)热传递、热量

  多媒体展示情景三:你知道吗?

  (1)金属汤勺放在热汤中,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2)食品放入电冰箱,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3)在太阳照射下,太阳能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由生活走向物理)。

  (我清楚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已具备的知识有多少,故以“你知道吗?”的形式投影补充学生不知道的部分,这样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让学生从“实际水*”发展到“潜在水*”,大大的开发学生的潜能)

  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直至温度相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

  (1)经火加热的铁锅,热得烫手。

  (2)经太阳照射的棉被,暖乎乎的。

  (3)经加热的液体,液体自下而上的翻腾,温度逐渐升高。

  (再由物理走向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物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到一个兴奋点上,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认识到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内能(能量)发生了转移。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叫热量(Q),单位是J。

  思考水的比热容:4.2×103 J/(kg.℃)。

  师生共同探究

  1 k水升高1℃吸收热量4.2×103 J

  1 k水升高2℃吸收热量4.2×103×2J

  2kg水升高2℃吸收热量4.2×103×2×2J

  mkg水升高(t—t。)吸收热量4.2×103 m×(t—t0)J

  质量为m、比热容为c的物体,温度从t0升高到t,吸收的热量为Q吸=cm(t—t0)。

  同理,质量为m、比热容为t的物体,当温度从t0降低到t,放出的热量为Q放=cm(t0—t)

  多媒体展示情景四:例题:在标准大气压、20℃室温下,烧开一壶5 k的水,大约需要多少热量?

  分析与解答:略。

  学生阅读41页生活物理社会(培养学生阅读课本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学懂的,教师不必做,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新课小结

  让学生叙述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同时梳理在方法、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欲望,初步形成会评价他人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完善对知识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略。

  五、板书设计(投影)

  六、教后反思

  1、多媒体课件和演示实验,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情、注意力和兴趣,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创设条件使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在内能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宏观世界微观化,在这里的引导、点拨好比一座‘‘引桥”,它变知识的“陡峭”为“缓坡”,化艰难为简易,类比机械能知识,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在课堂教学中,要学生会学,教师不可包办代替,教师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原则,以“导”引“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教师在导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才能有助于形成锐意进取的氛围。”

内能说课稿3

  内能说课稿

  1、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授课中,已给学生讲解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这节内容主要是起到将前面知识点总结概括,为以后接下来的能量守恒以及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掌握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堂小实验的方法向学生生动形象的介绍本节知识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定义以及内能改变的实质。

  4.教学难点:

   知识点较多,对知识点的分离规划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清晰认识掌握。

  5.教学关键:

   对内能的定义形象化使学生印象深刻以及生动讲解改变内能的方法。

  6.教法学法:

   (1)开始上课时将教学重点一一列出,让学生对本堂课教学重点有清醒的认识达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2)放慢语速,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稍许停顿。在利用板书把知识点一一列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层次感,突破难点。

  (3)利用课堂小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方法。使知识点形象化,达到抓住关键的目的。

  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操作程序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

  利用火柴的点燃以及挤拧水瓶等课堂小实验来引入新课

  2、 讲授新课

  我们将利用(启发式)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两个方法相结合的

  方法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复习巩固旧知识,掌握物理现象,获取感性知识。

  3、归纳小结

  1.什么叫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温度跟内能的关系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就增加;一个物体温度降低时,它的内能就减少。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热传递实质:内能的转移(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2)做功实质:内能与机械能(或其它能)的转化

  (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最后将布置课堂习题以及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内能热量》说课稿3篇(扩展3)

——《内能》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能》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能》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内能》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之前学习的分子热运动为本节课的开展做了一定的铺垫,所以本节课是前面所学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后的内容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故本节内容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过渡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图片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学好本节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

  【难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要想合理的呈现以上教学思路,就要求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过程。接下来我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解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解释原因,进而引出课题《内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不但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触发思维的兴奋点,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为学生打开探究之门,帮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高潮。】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能概念的建立。我会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可以快速回答出,这也可以帮助建立内能的概念打好基础。接着我会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并提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提问学生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分子之间是否具有势能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分子具有动能,通过类比弹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讨后也会得出分子之间具有势能。从而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以及内能的概念。接着,我会让学生回顾机械能的概念,思考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推进过程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能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加深印象,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之后是第二部分的内容:物体内能的改变。

  我会先给学生列举烧热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却的例子,结合例子讲解这个过程发生了热传递。温度改变使得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从而由学生总结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在此问题上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这样的提问即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科学素养,更是为引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做好铺垫。明确了改变物体内能的第一种方式之后,我会给学生展示两组图片,分别是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余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会给学生完成两个演示实验,第一个是压缩空气引火仪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第二个是空气推动塞子的实验,观察瓶内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总结出是因为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这样就可以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实验现象,并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也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能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然后是拓展提升环节: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加深了对内能的理解,及时的巩固与练习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及时加以回顾,同时也能使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加以疏导。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并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逐层排布,重难点明显,容易让学生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时,师生互动间会产生许多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作为焦点来组织教学,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教学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生生奋发的目标。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内能》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方法:转换研究法、实例归纳法

  教学用具: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墨水、空气压缩演示仪、硝化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二、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4、物体的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

  (1)列举锯木头和用砂轮磨刀具,锯条、木头和刀具温度升高,说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如果外力对物体做功全部用于物体内能改变的情况下,外力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改变多少。如功的单位是焦耳,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

  演示压缩空气,硝化棉燃烧。说明外力压缩空气过程,对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到棉花的燃点而使其燃烧。

  以上实例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在炉灶上烧热水,火炉烤热周围物体,这些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些实例说明依靠热传递方式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内能》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内能和热量。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上主要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法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验乐趣,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学法上综合运用自主学习、观察与体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程序

  我计划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分析类比,建立概念——深化提高,应用概念——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

  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装有热水的暖水瓶,瓶塞弹起”的视频,再根据这一情景提出三个问题:

  (1)瓶塞弹起时是否做了功?

  (2)能够做功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那么推动瓶塞做功的能量来自哪里?

  (3)你还能举出哪些日常生活中 ,“热”具有能量、能做功的例子?(如烧开水时锅盖跳动等) 本环节的教学,主要通过观察和分析瓶内热空气推动瓶塞弹起做功的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里“热”对外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环节:分析类比,建立概念这个环节,我计划安排两个教学活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个教学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内能概念。 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两个对比情景“运动的瓶塞”、“热运动的水分子”和“发生形变的弹簧”、“相互吸引或排斥的水分子”中的能量,再由学生自主总结并填写对比表格,建立与形成内能的概念。 运动的瓶塞有动能 热运动的水分子有分子动能发生形变的弹簧有势能 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有分子势能在此突出过程与方法,延伸,观察生活,举例。。。。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我把情景一和情景二加以拓展和延伸, 让学生根据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继续分析跳起的瓶塞掉在水*地面上后,弹簧恢复原状没有形变时,是否具有机械能和内能。分析得出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然后,再让学生分析冰是否具有内能,得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再追问学生把冰熔化成水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水的内能怎样变化?初步得出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类比,细致、深入的分析展示出来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顺理成章的推理并建立、形成内能的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教学活动是小组合作,归纳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先是小组合作,尽可能地想出各种办法让一段铁丝温度升高,方法最多的小组为获胜。我深入学生之中,积极的看、积极地听、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根据需要给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导。然后组织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对各小组列举出来的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通过组内合作讨论,组间相互竞争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说课中如何说,讲课中如何做? 第三环节: 深化提高,应用概念

  首先让学生体验对手呵气和搓手时手的感觉,再从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角度分析它们分别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并通过能量流向图建立和形成热量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我计划先组织学生做演示压缩空气做功的实验(这个实验在空气压缩仪里放入半颗火柴头,现象就会非常的明显和震撼),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外界对气体做功,筒内气体内能的变化。接着让学生猜想,如果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的内能会怎样变化?并通过让学生感受篮球放气过程中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来验证猜想。(实验时,把气针插入篮球,让学生先感受一下篮球内气体的温度,再把气针对着风车的风叶,看到风叶转动,说明气体对外做功,再让学生继续感受篮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

  最后组织学生演示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以及用“冰露”矿泉水瓶分组实验、观察、体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中通过做功使内能变化的两个过程。

  知识的应用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借助了学生体验性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瓶瓶罐罐皆学问,物理来源于生活,深化和提高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让他们通过亲历科学实践活动,体会到科学实践活动的魅力与乐趣,从而乐于参与各种科学实践活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谈一谈本节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该环节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思维飞跃的舞台,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布置课外小实验:自制弹射器

  找一段两端开口的小塑料管,从塑料管的一端塞进一个用水浸湿了的纸团(要塞紧),从另一端推进一个用橡皮塞制成的活塞,一个简易的弹射器就做成了。试试推进活塞,比比看谁能把纸团弹射得最远。

  布置这一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并为后面热机的学习做个铺垫。

  六、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功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以教学的逻辑线列出了课题“第二节 内能”及三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

  一、内能

  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三、热量

  七、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本节教学设计能注重从学生已有的体验、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概念建立的过程,领悟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并对概念加以理解和应用。通过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知识与思维能力得以共同发展。使“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使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勇于探索。 教学方法上,本节教学设计能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交互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评价,多赏识、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内能》说课稿4

  1教学目标

  1、知道内能的初步概念及内能跟温度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整合意识偏低

  2、掩饰个人知识缺失,不能及时、主动去弥补

  3、机遇把握不及时

  3重点难点

  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内能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小结:

  (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

  2.做功

《内能》说课稿5

  内能说课稿

  1、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授课中,已给学生讲解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这节内容主要是起到将前面知识点总结概括,为以后接下来的能量守恒以及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掌握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堂小实验的方法向学生生动形象的介绍本节知识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定义以及内能改变的实质。

  4.教学难点:

   知识点较多,对知识点的分离规划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清晰认识掌握。

  5.教学关键:

   对内能的定义形象化使学生印象深刻以及生动讲解改变内能的方法。

  6.教法学法:

   (1)开始上课时将教学重点一一列出,让学生对本堂课教学重点有清醒的认识达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2)放慢语速,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稍许停顿。在利用板书把知识点一一列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层次感,突破难点。

  (3)利用课堂小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方法。使知识点形象化,达到抓住关键的目的。

  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操作程序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

  利用火柴的点燃以及挤拧水瓶等课堂小实验来引入新课

  2、 讲授新课

  我们将利用(启发式)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两个方法相结合的

  方法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复习巩固旧知识,掌握物理现象,获取感性知识。

  3、归纳小结

  1.什么叫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温度跟内能的关系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就增加;一个物体温度降低时,它的内能就减少。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热传递实质:内能的转移(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2)做功实质:内能与机械能(或其它能)的转化

  (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最后将布置课堂习题以及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内能》说课稿6

  1.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体积、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2.重点难点

  1.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3.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4.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

  原 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活动2

  进行新课

  一、内能

  1.内能:教师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观察并思考:

  飞来的足球具有什么能?如果足球缩小到分子大小, 它是否还具有动能和势能呢?

  讨论得出:

  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有动能;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动能也越大。

  演示并分析:

  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内能:

  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出示挂图:

  冰山和铁水图片。

  提出问题:

  铁水有内能同学们容易得出,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1)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引导学生类比影响机械能的因素讨论得出: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内能》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焦耳。

  (2)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机械能认识内能,领会其中的类比方法。

  (2)经历用做功和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实例,养成联系实际学习物理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通过温度高低来判断一个物体内能的多少,在后面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关键:学生活动要充分,教师总结要精练。

  (五)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布

  二、说教法:

  本节知识点均属“了解”“认识”“初步认识”的层次,考虑到农村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教学时不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具体教法安排如下: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我个人觉得教学方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说学法:

  本节课中,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交流讨论,亲身实验,感受体验,例举实例,强化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本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利用挂图展示各种热机,让学生看图比较,讨论交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学生的发现可能很多,这时教师要点拨引申在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把图片作为引入的主体,避免了枯燥、冗长的文字陈述。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个引入比较容易贴近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于内能的概念这节教学,宜采用“谈话聊天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时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2、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减少教师的包办代替。从一开始就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这段内容的教学,采取让学生亲自实验,感受体验,再从生活体验、身边事例入手列举事例分析解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感受、领会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首先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自然引出内能是可以改变的,然后提出这一段的核心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让学生针对这个话题分组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各种不同方法,明确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使之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活动2”,主要介绍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中采用讨论交流为主的方式进行:复习回顾小学科学课程中学过的知识,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热传递三种方式的定义。最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的回忆和感受,不仅要求学生描述事例,还要指出热从哪里传到哪里,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的。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要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确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为后面理解热量概念打下基础,有助于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小结与课后作业。本课小结由学生完成,小结本课的收获。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

《内能》说课稿8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热运动,有分子动理论做基础,同时八年级还学习了动能和势能,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课通过视频、实验、网络等教学可以让学生顺利掌握知识。

  3重点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视频播放:火箭升空

  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火箭的机械能如何变化?它增加的能量是如何转化来的?进行交流

  利用学生的感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迅速进入课题思考

  活动2【讲授】新知构建

  出示一组图片视频,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引导学生讨论形成内能概念。

  提出问题: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

  通过视频(滴墨水)实验,探究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提出问题: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

  通过视频(滴墨水)实验,探究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

  总结内能的定义

  提出问题: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

  通过视频(滴墨水)实验,探究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

  提出问题: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

  通过视频(滴墨水)实验,探究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

  活动3【活动】改变内能的方法

  创设生活情境

  提出问题:改变物体的温度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那么改变物体内能有哪些方法呢?

  根据生活经验,讨论:一断铁丝,如何让它的温度升高?(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通过观看视频,总结改变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2.做功

  知识深化

  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存在温度差)

  什么是热量?发生热传递的两个物体的内能是如何变化的?

  师强调“热量不能含,温度不能传”。

  演示1:压缩空气引火仪实验

  实验时厚玻璃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学生就会感到困惑: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然后再放入易燃物演示。

  提出问题

  1.研究对象是什么?(空气而不是棉花)

  2.为什么放入棉花?(转换法显示空气温度升高)

  3.实验说明了什么?(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内能增大)

  演示2:热功互换器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

  瓶塞跳起说明了什么?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水雾起了什么作用?

  活动4【活动】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想知道那些知识?

  活动5【活动】巩固提高 兴趣延伸

  请学生上网站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利用网络资源解决本节课的疑问

  活动6【测试】当堂检测

  九年级物理《内能》同步测验题

  一、填空题

  1.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_______与_______的总和.

  2.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_______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单位是_______;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物体吸收热量,_______能增加.

  3.在高空飞行的子弹具有_______能、_______能,同时还具有_______能,子弹落地后,这三种能不为零的是_______能.

  4.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跟_______有关,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降低时,内能_______.

  5.当物体对外做功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 给自行车打气,筒壁会发热,这是压缩筒内的空气_______,使空气的_______增加,温度升高的缘故.

  二、选择题

  6.物体的内能是指( )

  A.物体中个别分子所具有的能

  B.物体做机械运动所具有的能

  C.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D.物体做机械运动和热运动的能的总和

  7.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的温度高,则( )

  A.甲的内能比乙大

  B.甲物体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比乙剧烈

  C.甲物体的机械能比乙物体的大

  D.甲物体的分子动能的总和比乙大

  8.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炽热的铁水有内能

  B.抛在空中的篮球具有内能

  C.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D.水结成冰后,就不再有内能

  9.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

  A.铁块放在炉火中烧红了

  B.烧开水时,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来

  C.木工用锯锯木条时,锯条发烫

  D.冬天,人们在太阳光下取暖

  10.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当热传递停止时( )

  A.两个物体内能相等

  B.两个物体温度相等

  C.两个物体热量相等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三、简答题

  11.用锉刀锉铁块时,过一会儿锉刀和铁块的温度都会升高,这是为什么?

  12.放在热汤中的铁勺,勺把儿并没有在汤中,过一会儿也很烫手,这是为什么?

《内能》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

  2、教材内容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内能和热量,重点是内能、热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物理的有用观,由于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相关知识甚少,所以确立的教学知识难点是内能、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

  (4)了解热量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会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

  (5)会进行关于物体吸热、放热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用类比方法体验内能的概念,经历用实验观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温度与内能之间关系的过程;探究热量计算公式;自己举例说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什么是内能”,初步领略力学现象、热学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挖掘出现的本质规律,且应用于日常实际中。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已有初步认识,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即感性认识稍显匮乏,因此在理性认识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为此我注意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热量概念,学生相对比较好理解。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性质,精心恰当地选择资源。一是由多媒体课件、《小儿百科全书》等组成文本资源;二是自制教具,利用类比的思维方法,把微观世界宏观化;三是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扩充实验;四是利用数学知识探究物理公式;五是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合作中及时发现问题,促成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

  三、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

  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类比、推理完成教学任务。

  四、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回忆童年时代的玩具:回力玩具汽车的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学生自然想到汽车行驶要使用汽油等燃料,再通过提问:“那么这种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叫什么能呢?”(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

  2、新课教学

  (1)内能

  回顾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运动中;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多媒体展示情景一: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处于无规则的运动中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处于热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

  师生总结:如同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即分子动能。

  师: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若被举高,具有重力势能,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演示实验一: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类似地看成分子间由一根弹簧相连接,改变分子模型间的距离,弹簧发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推知分子间存在势能,即分子势能。

  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多媒体展示情景二:39页图12—17

  组织学生讨论:1、气体固体有内能,液体有内能吗?

  2、内能与机械能是一回事吗?

  (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球在静止时,内能不为零,机械能为零。球在运动时,机械能和内能均不为零。使学生认识到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另一个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但物体的内能却永远不可能为零。

  (2)温度与内能

  演示实验二:向分别盛有相同质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各滴一滴墨水,引导学生观察,可以发现热水中墨水迅速扩散,而冷水中墨水扩散缓慢。

  师:墨水的扩散速度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生归纳: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得快——分子动能大——物体的内能大。

  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演示实验三:取一只装有大半瓶水的玻璃瓶和一支玻璃管,在玻璃瓶的瓶塞上开一个小孔,用力将玻璃管插入瓶塞,用瓶塞盖紧瓶口,使玻璃管下端能没入水中。

  (1)用双手捂住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部分,你能看到什么现象?

  (2)用开水浇一下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部分,你看到的现象与刚才有何不同?

  (课堂气氛热烈,达到学习高潮)

  被封闭的空气加热后能将瓶中的水挤压出来,说明这部分空气具有内能,温度越高水喷的越——(高/低),这说明物体的内能与温度。

  (有/无)关,可见,一般情况下,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内能就越——(大/小)

  师:物体的温度达到0℃时,内能为零吗?学生讨论并回答。

  (3)热传递、热量

  多媒体展示情景三:你知道吗?

  (1)金属汤勺放在热汤中,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2)食品放入电冰箱,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3)在太阳照射下,太阳能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由生活走向物理)。

  (我清楚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已具备的知识有多少,故以“你知道吗?”的形式投影补充学生不知道的部分,这样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让学生从“实际水*”发展到“潜在水*”,大大的开发学生的潜能)

  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直至温度相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

  (1)经火加热的铁锅,热得烫手。

  (2)经太阳照射的棉被,暖乎乎的。

  (3)经加热的液体,液体自下而上的翻腾,温度逐渐升高。

  (再由物理走向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物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到一个兴奋点上,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认识到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内能(能量)发生了转移。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叫热量(Q),单位是J。

  思考水的比热容:4.2×103 J/(kg.℃)。

  师生共同探究

  1 k水升高1℃吸收热量4.2×103 J

  1 k水升高2℃吸收热量4.2×103×2J

  2kg水升高2℃吸收热量4.2×103×2×2J

  mkg水升高(t—t。)吸收热量4.2×103 m×(t—t0)J

  质量为m、比热容为c的物体,温度从t0升高到t,吸收的热量为Q吸=cm(t—t0)。

  同理,质量为m、比热容为t的物体,当温度从t0降低到t,放出的热量为Q放=cm(t0—t)

  多媒体展示情景四:例题:在标准大气压、20℃室温下,烧开一壶5 k的水,大约需要多少热量?

  分析与解答:略。

  学生阅读41页生活物理社会(培养学生阅读课本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学懂的,教师不必做,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新课小结

  让学生叙述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同时梳理在方法、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欲望,初步形成会评价他人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完善对知识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略。

  五、板书设计(投影)

  六、教后反思

  1、多媒体课件和演示实验,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情、注意力和兴趣,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创设条件使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在内能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宏观世界微观化,在这里的引导、点拨好比一座‘‘引桥”,它变知识的“陡峭”为“缓坡”,化艰难为简易,类比机械能知识,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在课堂教学中,要学生会学,教师不可包办代替,教师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原则,以“导”引“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教师在导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才能有助于形成锐意进取的氛围。”


《内能热量》说课稿3篇(扩展4)

——内能的教案10篇

内能的教案1

  热现象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讲授:

  一、出示教学目标或问题(自助20分钟左右)

  一、温度

  1、引出温度的概念

  2、提出自学要求,看第一框题,在课本上划出温度的概念,常用单位及单位符号。

  3、梳理总结,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二、研讨、交流(求助、互助5分钟左右)

  1、回忆生活,气温高了觉得热,气温低了觉得冷,得出温度的概念。

  2、按要求看书自学,对温度的概念、单位等形成进一步的认识。

  三、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补助15分钟左右)

  二、温度计

  1、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

  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2、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内能的教案2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分子*均动能的概念。掌握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均动能的标志。

  2. 了解分子势能的定义知道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发生变化,知道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有关。

  3. 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内能的影响因素,区分内能与机械能。

  重点 物体的内能和决定物体内能的因素。

  难点 分子力做功跟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

  课型 教法 教具

   教学内容及过程 引课:

  自然界中能量的存在形式有很多种。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我们以前都学过那几种形式的能

  ( 动能、势能、化学能…… )

  我们在初中曾学过物体的内能,今天我们来更加深入的学习物体的内能。

  一、分子的动能

  1、 分子有动能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之一: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说明分子一定有动能。

  2、*均动能

  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每个分子的速率都不相同,有的大、有的小,而且在分子相互碰撞时速率也会改变,但大多数分子的速率处在中等速率。因此,在研究分子动能时,不是关心个别分子的.情况,而是研究大量分子的集体行为。我们引进新的概念:*均动能:物体里所有分子动能的*均值。

  3、*均动能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说明分子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当温度升高时,大部分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也有极少数分子运动的速率减慢,但分子的*均动能增大。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均动能的标志。

  4、微观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均动能的标志。

  宏观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分子势能

  1、 定义: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间的距离决定的势能叫分子势能。

  2、 分子力做功

  用重力做功说明:力做正功,力对应的势能减小;相反,力做负功,力对应的势能增大。

  (1)当分子间距离从无穷远减小到10倍r。时,分子力非常微小,不考虑分子力做功。

  (2)当分子间距离从10倍r。减小到r。时,分子力的

  方向与分子运动方向相同,分子力做正功。

  (3)当分子间距离从r。减小到不能再小时分子力的

  方向与分子运动方向相反,分子力做负功。

  3、势能曲线

  取横轴r表示分子间距离,纵轴Ep表示分子势能。

  (1)r=10r。 Ep=0

  (2) r>r。 r Ep

  (3) r=r。 Ep 最小(负)

  (4)r

  微观: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有关。

  宏观: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有关。

  气体分子间距离太大,分子势能忽略不计。

  三、物体的内能

  1、 定义;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 影响因素:温度、体积、摩尔数。

  四、机械能与物体内能的区分

  机械能 物体的内能

  定义 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和 物体中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和

  决定因素 物体的速度、质量、高度 物体的温度、体积、摩尔数

  其他 可能为零 不能为零

内能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知道做功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已有简单介绍,本节教材以复习为主.要求学生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它们在改变物体内能方面是等效的.

  分析二:物体的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又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方面是完全等效的,当一个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而我们不知道其改变过程,我们是无法确定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发生改变,还是做功使其内能改变,或者是做功与热传递同时存在.

  分析三:功是能量转化的一个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意味着有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一个量度.如果一个物体只有与外界间的存在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无热交换,则做功的多少与内能的改变量相等;如果一个物体与外界间的无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仅有热交换,则传递了多少热量,内能就改变多少.

  教法建议

  建议一:本节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已有简单介绍,因此可以提出问题:怎样改变物体内能?然后由学生回忆初中知识,回答问题.

  建议二: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方面是完全等效的,这一说法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可举例加深学生的理解:如一物体内能增加了,在没有告诉其他条件下,是否能判断出是什么原因使物体内能增加.

  --示例

  教学重点: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方面是完全等效的

  示例

  一、引入课题

  提问:什么是物体内能?它包括什么能量?

  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做功可以使内能和其它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如果一个物体只有与外界间的存在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无热交换,则做功的多少与内能的改变量相等.

  例题1:有一个10高的瀑布,水流在瀑布顶端时速度为2/s,在瀑布底与岩石的撞击过程中,有10%的动能转化为水的内能,请问水的温度上升了多少摄氏度?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 /(g·℃) ,g取10/s2 .

  解: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知,当水流到达瀑布底时的动能

  水吸收热量 与温度变化 满足关系

  由题目知,有10%的动能转化为水的内能,所以

  代入数据得 = 2.4×10 –3 ℃

  评析:本题是一个力、热综合题,需要熟知机械能守恒定律、内能等相关知识.

  三、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热传递是内能从一个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物体的另一部分).如果一个物体与外界间的无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仅有热交换,则传递了多少热量,内能就改变多少.热量是描述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多少.

  例题2:关于热量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内能多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C、热量、功和内能的单位相同

  D、热量和功都是过程量,而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答案:CD

  评析:本题着重考查了热量的概念,以及它与内能、功的联系与区别.

  四、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方面是等效的

  当一个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而我们不知道其改变过程,我们是无法确定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发生改变,还是做功使其内能改变,或者是做功与热传递同时存在.

  五、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内能的利用

  组织:分组

  方案:调查内能在哪些领域有哪些应用,说明内能应用的意义,写出调查报告

  评价:调查报告的科学性

内能的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

  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内能的教案5

  目的

  1.通过实例和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个物理过程。

  2.了解做功和热传递就改变内能的效果说虽然是等效的,但它们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

  3.理解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时里等效的物理意义,并能计算有关问题。

  教 具

  热功互换器;压缩空气引火仪。

  重点

  热功当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提问:正在绕地球运行的卫星具有哪几种能量?这几种能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应答:卫星具有内能和机械能——卫星的动能跟卫星跟地球及其他星球间的相互作用的势能。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卫星的质量和运动速度,卫星的势能决定于它的质量和与地球或其他星球间的距离,卫星的内能大小与它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提出:卫星的速度和与地球间的距离变化了,卫星的动能和势能就变化,卫星的内能能否改变呢?

  二、引入新课

  1.教师以实例说明物体的内能是可以改变的。如将一铁钉在火上烧,铁钉的温度升高了,其内能也随着增加了。因为物体受热时膨胀,使分子间距加大,分子势能增加,同时分子运动加快,使得物体内分子*均动能增加。

  又如将一杯水放在室内,水温逐渐降低,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演示:在热功互换器内装一半乙醚,用软木塞盖紧,并将铜管固定后用软绳与铜管摩擦,管内乙醚不久便会沸腾将软木塞顶开。

  分析:乙醚蒸气会将塞子冲开是因为人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管子和乙醚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的结果。

  再请学生举一些内能改变的实例,并回答卫星的内能是否能改变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研究,通过怎样的物理过程才使物体的内能改变?

  请学生分析上述实例、实验及他们自己所举的例子,归纳出,象铁钉、热水是通过热传递使物体内能改变的,热功互换器的实验是通过做功使物体内能改变的。

  小结:能够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3.教师用压缩空气引火仪,将活塞拿出,在原玻璃筒内放入一块硝化棉。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这块硝化棉点燃?

  应答:可用火柴点燃(热传递的方法)。

  演示:将活塞向下猛按,使管内空气急剧压缩而温度升高,硝化棉被点燃(外力做功的方法)。

  小结:以上说明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可以收到相同的效果。

  5.提问: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它们在本质上是否一样呢?

  分析做功是通过物体的宏观位移完成的,所起的作用是物体的有规则运动跟系统内分子无规则运动之间的转换,从而改变物体内能。

  热传递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的。所起的作用是系统以外物体的分子无规则运动跟系统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之间的转移,从而改变物体的内能。

  由此可见,它们的区别也就是做功使物体内能的改变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的转化,热传递则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三、巩固练习

  1.初中学过“热量是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学过本节后你对热量有什么新的认识?

  应答:物体吸热或放热的过程是热传递的过程,也就是物体内能增减的过程,物体内能改变了多少可用热量显度。

  四、布置作业 略

内能的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做功、热传递.

  2.知道内能的变化可以分别由功和热量来量度.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对做功和热传递等效性的理解.

  三、教与学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对给定的物体其内能跟温度和体积有关,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导致物体的内能变化,那么通过怎样的物理过程来达到物体内能的变化是我们所讨论的问题.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演示】在一个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块棉花,尽快压下活塞,可看到棉花燃烧起来.

  1.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演示】厚壁容器的一端通过胶塞*一只灵敏温度计和一根气针;另一端有一可移动的胶塞(用卡子卡住),用打气筒慢慢向容器内打气,增大容器内的压强.当容器内的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读出灵敏温度计的示数,打开卡子,让气体冲开胶塞后,再读出该温度计的示数,实验时可以观察到,胶塞冲出容器后,温度计的示数明显变小.

  2.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二)热传递可改变物体的内能

  【演示】点燃酒精灯,将铁丝的一端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让一名同学手握铁丝的另一端,一会就觉得发烫.

  此实验说明:热量从铁丝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这一端的温度升高了,内能增加了.

  1.热传递:没有做功而使内能改变的物理过程叫做热传递.

  做功使物体内能发生改变的时候,内能的改变就用功数值来量度.外界对物体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对外界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减少多少.

  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的时候,内能的改变是用热量来量度的.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减少多少.

  2.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3.做功和热传递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做功使物体的内能改变,是其他形式的能量和内能之间的转化(不同形式能量间的转化)

  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改变,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同种形式能量的转移)

  【例1】金属制成的气缸中装有柴油与空气的混合物,有可能使气缸中柴油达到燃点的过程是()

  A.迅速向里推活塞

  B.迅速向外拉活塞

  C.缓慢向里推活塞

  D.缓慢向外技活塞

  【解析】物体内能的改变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而且两者是等效的.迅速向里推活塞,外界对气体做功,而且没来得及进行充分热交换,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如果达到燃点即点燃,故A正确.迅速向外拉活塞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故B错.缓慢向里推活塞,外界对气体做功,但由于缓慢推,可充分进行热交换无法确定温度情况,故C错.同理D错.正确答案是A.

  【例2】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质量的两种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增量一定相同

  B.一定量0℃的水结成0℃的冰,内能一定减少

  C.一定量气体体积增大,但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内能一定减少

  D.一定量气体吸收热量而保持体积不变,内能一定减少

  【解析】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相互作用的势能之和.相同质量的两种物体,分子数不同,初始温度及分子间相互作用都不尽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内能增量不一定相同,选项A不正确.

  0℃的水结成0℃的冰,既放出热量,又增大体积对外做功,因此,其内能一定减少,选项B正确.

  一定量气体经历绝热膨胀过程,对外做功,气体的内能一定减少,选项C正确。

  一定量气体吸收热量而体积不变,气体不对外做功,内能一定增加而不可能减少,选项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C.

  【例3】一铜块和一铁块,质量相等,铜块的温度 比铁块的温度 高,当它们接触在一起时,如果不和外界交换能量,则()

  A.从两者开始接触到热*衡的整个过程中,铜块内能的减少量等于铁块内能的增加量

  B.在两者达到热*衡以前的任意一段时间内,铜块内能的减少量不等于铁块内能的增加量.

  C.达到热*衡时,铜块的温度

  D.达到热*衡时,两者的温度相等

  【解析】一个系统在热交换的过程中,如果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温度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温度低的物体吸收的热量,直至温度相等,不再发生热交换为止.而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量,所以选项A和D都正确,选项B错误.根据热*衡方程 ,解得 ,由此可知选项C是错误的.该题正确答案是A、D.

  两个物体相接触,能够发生热传递的前提条件是两者之间存在温度差,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量可用热量采量度,热传递的最终结果是两者温度相等.

  【例4】请指出热量与内能、热量与温度的主要区别

  【解析】(l)"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量度".这个热量的定义反映了热量与内能的内在联系.但是,内能与热量又是两个本质不同的物理吴,不能混为一谈.内能是"状态量",一个物体在一定的状态下具有一定的内能;而热量是"过程量",它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用来量度物体内能改变多少的物理量.离开热传递的物理过程,谈热量的多少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只能说:"在某一热传递的过程中申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乙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而绝不能说"某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多少热量".

  (2)热量和温度也不能混为一谈,温度是"状态全",热量是"过程量",它们之间的联系只表现在热传递的过程,绝不能认为"温度越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越多".

  【小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个物理过程.它们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等效.但本质不同.物体内能的变化由功和热量来量度.

  教案点评:

  本节重点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教案围绕这些重点,对做功、热传递及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等知识点进行讲解,由浅入深,思路明确,同时结合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合理使用此教案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内能的教案7

  一、思路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热机的一般工作原理,热值。就堂而言,主要由五个活动组成,分两时进行.

  第一首先通过弯折铁丝活动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接着通过演示点火爆炸说明内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然后重点介绍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能量转化,而对柴油机和蒸气机则让学生阅读“信息库”,这样做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二时通过比较质量相同的酒精、纸片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值的概念,并指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静态图片与动画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有清楚地认识,以便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四冲程汽油机模型和

  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点火爆炸演示

  学生:铁丝

  三、教学流程(第一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引入——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师:先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情景:铁管靠在高速运转的砂轮上,观察到什么现象?汽车在加油站加油后在公路上行驶( 录象 )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被高速飞轮磨下的铁屑为什么会火花四溅? 汽车加了汽油或柴油燃料后是怎样使发动机工作的?今天的学习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

  学生观看、思考

  使学生产生凝问,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新教学

  1、学生活动-—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

  2、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应用——热机

  4、生活 物理 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

  师:同学们手上都有一根铁丝,将铁丝快速反复弯折铁丝七八次,触摸弯折处,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师:铁丝的温度升高,说明铁丝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个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

  在玻璃筒中放入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迅速向下压活塞,注意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

  师:棉絮燃烧必须要达到它的着火点,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温度和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在刚才两个实验中,铁丝和棉絮增加的内能从何而?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师:你们还有什么方法使铁丝的温度升高?

  师:同学们能否对大家所提出的各种方法进行归类并进一步分析铁丝的的内能从何而。

  师:你们能再举出一些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

  师:通过上一节学习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通过刚才的学习知道了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如果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实现的?

  师:事实证明: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师:(提出新的问题)做功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那么能否反过,通过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呢?汽车发动机的动力是不是于此呢?

  师:演示实验——电子式火花发生器:

  实验方法:在透明塑料盒的底部钻一个孔,把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的放电针管紧紧地塞进孔中,打开塑料盒盖,向盒内滴入2-3滴酒精,在将盒盖盖紧,揿动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的按钮,观察发生的现象。

  师:实验表明:酒精燃烧后的高温高压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为机械能。

  燃料的化学能 →燃气的内能→塞子的机械能

  师:讨论、比较空气压缩引火与发射瓶塞这两个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师:对物体做功,机械能可转化为内能,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可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少。机械能与内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师:酒精燃烧后的高温高压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为机械能。这种转化有什么应用价值?

  师: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制造出一种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提供动力装置。这类热力发动机叫热机。

  信息快递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汽油机就是一种内燃式热机(内燃机)

  师:同学们先观察汽油机的实物图和构造示意图(投影图片)

  师:在了解如何工作之前,先了解一下汽油机主要部的名称

  信息快递 部名称:

  汽油机工作时,活塞在汽缸里往复运动,活塞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冲程。

  师:它是如何工作的呢?

  演示实验(汽油机模型)

  师:结合动画实验分析汽油机的四个冲程

  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以下四个冲程组成:

  (1).吸气冲程

  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

  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物被吸入气缸

  (2).压缩冲程

  进气门、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上运动

  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3).做功冲程

  进气门、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

  在压缩冲程末,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排气冲程

  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

  排出废气

  师:想一想(PPT) 汽油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1、活塞经历四个冲程,分别为 …… ;四个冲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冲程是燃气对外做功的过程;

  2、曲轴旋转 周,活塞往复 次;

  3.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的能量转化

  压缩冲程:

  做功冲程:

  师:在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内燃机有汽油机和柴油机。请同学们阅读本P51信息库中关于“柴油机”的内容。初步比较一下汽油机和柴油机在结构、工作过程的异同点,各自的优缺点及对应的用途。

  师:人类社会明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阅读本P45“热机的发展历程”

  实验

  回答: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学生观察实验

  回答:看到燃烧的火光

  回答:棉絮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回答:物体增加的内能通过做功转化而,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回答的方法可能有:放在火上烧、放在热水、反复弯折、用砂皮摩擦、用铁锤锻打、放在太阳下晒等

  回答并分类,教师评价。

  热传递:火上烤、放入热水、晒太阳……→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

  做功:弯折、摩擦、锤打…… →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生:回答的实例可能有:檫燃火柴、钻木取火、拉锯条锯木头时发烫、搓手取暖、陨石进入大气层成为流星、从滑梯上滑下,臀部有灼热的感觉、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气筒壁发热等。

  生:不能。

  生:讨论观察的现象,分析能量的转化。

  生:讨论

  生:思考

  阅读

  观察

  识别各组成部

  观察并思考:

  1、进气门、排气门的打开与关闭情况

  2、活塞的运动方向

  3、能量转化

  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完成中“想一想”,并选派代表借助模型和多媒体动画对全班同学介绍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说明。

  完成填空

  阅读“信息库”中关于“柴油机”的内容,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结构及工作过程的异同点。

  阅读本

  (次数不能太多,否则会断。小心烫手。)

  板书

  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使学生初步了解热机发展对人类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

  四、后实践与思考

  1、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打完后,摸一摸打气筒的外壁,会发现什么现象?你能否解释产生这现象的原因。

  2、把打好气的轮胎放置一段时间,使轮胎里外的温度一致。然后将轮胎放气,同时把温度计的玻璃泡置于喷出的气流中,仔细观察温度计的示数,你将会有惊喜的发现。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可以观察喷气嘴旁是否出现了小水珠。请你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后实践与思考让学生领悟到:物理自生活。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内能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3、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

  4、知道热机的种类和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教学重点

  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都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能够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这些宏观的物体都具有一定形式的能。那么,微观的粒子是否也有能量呢?

  一、内能(热能)

  视频:红墨水扩散(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

  教师:说明温度越高,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越剧烈。 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举例说明物体的内能,并强调它的特点。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0℃以下的冰也具有内能。

  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引入:生活体会――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暖。用锯条锯木板时,用手摸一下锯条,会觉得很烫。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种方法是钻木取火,等等。

  1、演示实验: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

  教师讲解:

  (1)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2)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摩擦和压缩气体都可以说是对物体做了功)。

  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2、演示实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

  1 教师讲解: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成小水滴。

  结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

  小结: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功可以用来度量内能改变的多少。

  3、联系与应用。

  (1)为什么气温随高度的增大而降低?

  地面附近密度较小的空气吸收太阳辐射膨胀而上升,推挤周围空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当上层气团因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而下沉时,气团收缩,外界空气挤压气团,对气团做功,使气团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2)为什么用气筒给自行车打完气后,摸一下气筒外的外壁,会变热?

  当我们给充足气的轮胎放气时,能看到在气门芯附近有一些小水珠,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三、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1、复习回顾:什么是热传递?它有哪几种形式?

  热传递:使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现象。

  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物体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流体)自身的流动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辐射――热量不通过物体媒介,直接由高温物体发射到低温物体的传递。

  2、演示实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教师提问: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小图钉为什么会掉下来?金属棒的内能为什么会增大?金属棒上各部分是不是同时达到相同的温度,为什么?

  出示图片:采用冷敷降低体温。

  结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也是焦耳。

  讨论:有一个装有铁屑的烧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

  小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本质上有所区别。

  四、比热容

  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释放)的热量,叫做

  2 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强调单位的读法以及物理含义。

  解释比热容表,同时列举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提问:现在,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同一时刻走在沙子上和水中有不同的感受呢?

  问:你能根据比热容的概念说出当中有关的物理量吗?

  板书:Q吸=cm(t-t0)、Q放=cm(t0-t)

  例题分析,请你试着用刚学的公式进行计算。(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想一想:烧一壶水所需的热量大于你计算得热量值,这是为什么?

  问:什么是“海陆风”?海陆风是怎么形成的呢?评价学生回答,并作补充说明。

  五、热机

  1、热机的工作原理:

  热机就是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例:蒸汽机、汽油机、柴油机、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燃气喷气发动、火箭喷气发动机等。下面介绍应用广泛的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构造和工作过程。

  2、汽油机(举例)

  (1)构造:进气门,排气门,气缸,活塞,火花塞,曲轴,连杆。

  (2)工作过程: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端向下运动,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从进气门吸入气缸。

  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燃料混合物被压缩,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做功冲程:在压缩冲程末尾,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烽塞向下运动,并通过连杆带运动曲轴转动。

  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把废气排出气缸。

  注意: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他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六、燃料的热值 燃料的热值

  观察课本上的“几种燃料的热值”表格,说明不同的燃料,即使质量相同,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也是不同的,这个特性可以用热值表示,并给出定义和单位,并结合简单的例题会计算有关热值的习题。

内能的教案9

  知识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

  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

  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

  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

  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内能的教案10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动能: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它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是分子*均动能的标志).

  3.势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它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4.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根据讨论结果,小结:通常情况下,对固体或液体,由于体积变化不明显,主要是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内能是否改变.

  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

  问: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呢?(可以改变物体的温度或体积.)

  问:物体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呢?或者说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如一杯水、一块铁块)的内能是否改变呢?

  把准备好的钢丝拿出来,想办法让你手中的钢丝的内能增加。

  2.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讨论: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钢锯锯",有的想到"烧",有的想到"晒",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烫"、"冰"等等.一边想办法,一边体验内能是不是已经增加了.(把"摩擦"、"折"、"敲打"、"锯"写在一起,把"烧"、"晒"、"烤"、"烫"、"冻"或者"冰"写在一起.

  3.知识的提练

  问:比较一下,本质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点.(阅读课本38~39页倒数第四段.)刚才所想到的办法,它们之间有何不同?能不能把这些办法分分类?

  答:可以分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其中,"摩擦"、"折"、"敲打"、"锯"是属于做功,"烧"、"晒"、"烤"、"烫"、"冰"属于热传递.

  演示课本38页的实验.(慢慢地压缩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烧起来.)

  问:刚才两次实验,为什么会出现结果的不同?

  答:动作快,时间短,气体没有来得及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其温度会突然升高,至乙醚的着火点,它便燃烧起来.而动作慢时,时间较长,气体与外界有较长的时间进行热交换,它的温度就不会升高太多,达不到乙醚的着火点,则不燃烧.

  阅读课本39页实验,分析气体对外做功的情况.

  问:同学们还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出一些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呢?

  答:柴油机工作中的压缩冲程;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锯木头,锯条会很烫;冬天,手冷时,两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钻木取火等等.

  再来体验一下,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情况.给大家一段细铁棒和酒精灯,演示.

  学生上台做实验.把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法和体会告诉其他同学.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例子.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4.新知识的深入探讨

  内能改变的量度

  师:如何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多少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39页5、6两段,然后归纳出来.


《内能热量》说课稿3篇(扩展5)

——内能九年级物理知识点3篇

内能九年级物理知识点1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②质量 ③材料:④存在状态 及体积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

  ①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内能九年级物理知识点2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②质量 ③材料:④存在状态 及体积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

  ①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内能热量》说课稿3篇(扩展6)

——内能教案3篇

内能教案1

  教材使用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五节物体的内能。

  教材分析

  《内能》是初中物理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热学基础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分子动理论和机械能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内能概念的。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效果、能的形式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热机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过机械能和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但是印象不深刻,借用Flash动画,回忆起分子动理论的内容,运用类比的方法概括出物体内能的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本节课的宗旨是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微观的科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学习新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课时要求学生具备初步运用类比法学习科学知识、分析科学现象、归纳科学结论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内能的含义。

  2、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类、综合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实验,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对内能的理解。

  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铁丝、酒精灯、火柴、冰、镊子、锤、砂纸等。

  2、演示实验器材:未开启的可乐、铁架台、大试管、软木塞、水、火柴、带活塞的厚壁玻璃圆筒、浸过乙醚的棉花、气球、充气筒、DIS实验装置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Flash课件。

内能教案2

  【教学反思】

  第四节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本节阐述了有关燃料的热值,热机效率等物理概念,还涉及了科技发展史(热机的发展),生物,化学知识(酸雨的形成和生物的影响),环境保护(大气污染)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利用燃料内能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部分内能转化和转移到其他方面,因此要建立热机效率的概念,并与机械效率作联系和类比。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发展对人类进步起到的作用,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它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

  【教学目标】

  1、建立热值概念。知道热值是燃料燃烧放热的特性,了解热值的表示法和常见燃料的热值,能利用热值表进行有关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

  2、了解热机效率。知道热机工作时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可以怎样提高热机效率,及提高热机效率的意义所在。

  3、了解热机的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能简述热机的使用产生的排放物对环境不良影响,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热机效率及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知道在利用热机形成的环保问题。

  【教学难点】

  热机效率的理解,并能用热机效率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要生存,离不开能量,机器要运转,也离不开能量,而内能又是人类和各种动力机械主要利用的能量形式之一。而燃料的燃烧正是这一的主要途径。下面我们先来讨论燃料及与燃料有关的问题。

  (1)燃料的特点:能够燃烧,并放出热量;燃料燃烧的过程是化学能变为内能的过程。

  (2)介绍燃料种类(固体、液体、气体),

  (3)举例说明不同的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

  新课教学

  一、燃料的热值。

  热值: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符号:q

  (1)单位:焦/千克。(/g)。或气体燃料的热值:/3

  (2)热值的物理意义:干木柴的燃烧值是1、2×l07焦物理意义是1千克的干木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2×l07焦。

  (3)公式:Q=q或q=Q/

  (4)例题:计算4g柴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析:从热值表中查得柴油的热值是q=3、3×107/g,则Q=q=4g×3、3×107/g=1、32×108

  二、热机效率。

  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1)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2)学生分析图的热机燃料燃烧能量走向示意图讨论如何提高热机效率的效率?让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减小内能损失,运动部件润滑良好。

  三、环境保护。

  1、内能对环境的影响。

  (1)废气污染(CO、SO、酸雨),

  (2)噪声污染。

  2、保护环境,减小污染措施。

  (1)改进燃烧设备,采取集中供热,加装消烟除尘装置。

  (2)提高内能的综合利用率。把直接烧煤、燃油改为烧其工业副产品;把内能的一次利用变为多次利用(如用余热供暖等)。

  (3)充分开发、利用污染小或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

  小结

  我国*历来重视环境问题,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只要我们大家都能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环境,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难题也就变得不难了,就一定能使天更蓝、水更清。

  【板书设计

  第四节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一、燃料的热值。

  热值: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1)符号:q

  (2)单位:焦/千克。(/g)。或气体燃料的热值:/3

  (3)热值的物理意义:

  (4)公式:Q=q或q=Q/

  二、热机效率。

  三、环境保护。


《内能热量》说课稿3篇(扩展7)

——哪些高热量食物能够减肥3篇

哪些高热量食物能够减肥1

  鸡蛋黄

  鸡蛋是高蛋白的食物,早上的时候吃一个鸡蛋能够达到减肥、增肌的效果,很多人在吃的时候会去掉蛋黄,因为蛋黄的热量的确是很高,但是蛋黄里面富含了丰富的维生素,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正常运行,对于减肥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全脂牛奶

  相信很多减肥的人在选择牛奶补充营养的时候,一定都是选择脱脂或者低脂的牛奶,全脂牛奶如此高热量,肯定是不会购买的,实际上,吃全脂牛奶不仅能够增强你的饱腹感,而且内含的一种脂肪酸能够对身体有一定的减肥效果,所以,全脂牛奶也是能够减肥的。

  牛油果

  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牛油果明明热量那么高,为什么很多沙拉餐都会选择这种食物,实际上,牛油果虽然是高热量食物,但是内含高纤维,而且维生素丰富,对于想要减肥的人来说能够增强饱腹感,也会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量。

  坚果类食物

  坚果类食物一小颗就有很高的热量,但是不能忽视的是里面富含了人体每日所需要的营养,所以对减肥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不能一次吃太多,几粒就足够了,同时味道也要注意是原味,什么盐焗、孜然的味道还是少吃吧。

  橄榄油

  橄榄油的热量特别高,但是里面是不饱和脂肪酸,对减肥人士来说是有好处的,只需要加一点放入沙拉里面就可以了,能够保证沙拉的味道更好吃,日常的家常小炒一定不能用,否则一道菜的热量真的太高了。


《内能热量》说课稿3篇(扩展8)

——国内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大学排名3篇

国内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大学排名1

  截至2017年,全国开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高校数为172所,在上述院校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排名如下:

专业排名学校名称星级排名
1西安交通大学5★
2清华大学5★
3天津大学5★
4华北电力大学5★
5华中科技大学5★
6东南大学5★
7哈尔滨工业大学5★
8上海交通大学5★
9北京科技大学5★
10大连理工大学4★
11上海理工大学4★
12重庆大学4★
13山东大学4★
14东北电力大学4★
15东北大学4★
1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
17江苏大学4★
18西北工业大学4★
19内蒙古工业大学4★
20*石油大学(华东)4★

国内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大学排名2

  全国共有20所招收热能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学校参与了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清华大学,排名第二的是西安交通大学,排名第三的是浙江大学,以下是热能工程专业考研学校排名具体名单:

热能工程专业考研学校排名学校名称
1清华大学
2西安交通大学
3浙江大学
4上海交通大学
5华北电力大学
6华中科技大学
7哈尔滨工业大学
8东南大学
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天津大学
11*科学技术大学
12山东大学
13北京科技大学
14西北工业大学
15北京工业大学
16华东理工大学
17大连理工大学
18北京化工大学
19中南大学
20上海理工大学

  以上热能工程专业考研学校排名,供大家参考。


《内能热量》说课稿3篇(扩展9)

——白果的热量和营养价值 (菁选3篇)

白果的热量和营养价值1

  白果的热量(大卡)355.00,

白果的热量和营养价值

。白果富含物质:碳水化合物(克)72.60、脂肪(克)1.30蛋白质(克)13.20、纤维素(克)0、维生素A(微克)0、维生素C(毫克)0、维生素E(毫克)24.70、胡萝卜素(微克)0、硫胺素(毫克)0、核黄素(毫克)0.10烟酸(毫克)0、胆固醇(毫克)0镁(毫克)1.2。

白果的热量和营养价值2

  1、中医认为,白果能敛肺气、定痰喘、止带浊、止泻泄、解毒、缩小便,主治哮喘痰嗽、带下白浊、小便频数、遗尿等。

  2、白果具有通畅血管、保护肝脏、改善大脑功能、润皮肤、抗衰老、治疗老年痴呆症和脑供血不足等功效,

资料共享*台

《白果的热量和营养价值》(https://.unjs.com)。

  3、白果含有多种营养元素,除蛋白质、脂肪、糖类之外,还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B2、胡萝卜素、钙、磷、铁、钾、镁等微量元素,以及银杏酸、白果酚、多糖等成分。

  4、白果可治疗座疮,其中所含的苦内脂等对脑血栓、高血压、冠心病等有特殊的疗效。适用分量每次10克左右。一般人均可食用,特别适合尿频者,体虚白带的女生。有实邪者忌服。生食或炒食过量可致中毒,小儿误服中毒尤为常见。

  5、白果可以滋阴养颜抗衰老,使人肌肤、面部红润。

  6、简单的是用湿毛巾或信封将白果包住,放入微波炉小火二三分钟,听到啪啪响,将其爆开就可食用,清莹如玉,气味很香,口感软糯;小吃中用来做甜菜,桂花白果,冰糖白果;菜肴中常将它和香菇一同煮熟调味,冷下来后作冷菜用,或将它与鸡一同炖、烧。

白果的热量和营养价值3

  1、白果的价格

  据不同地方价格不同的,去当地市场看看,或上网查查价格。一般为3元/斤。

  2、白果选购

  挑选白果应该以外壳光滑、洁白的为最佳。选购较新鲜,并且大小均匀、果仁饱满、坚实的果仁,选择无霉斑的最好。白果粒大、光亮、壳色白净者,品质新鲜。所以如果外壳泛糙米色,一般是陈货。用手抓一把白果摇动,无声音的果仁饱满,有声音的不是陈货就是僵仁。


《内能热量》说课稿3篇(扩展10)

——物理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与联系复习知识点 (菁选2篇)

物理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与联系复习知识点1

  一、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它是一个状态量,所以只能说“物体的温度是多少”。两个不同状态间的物体可以比较温度的高低。温度是不能“传递”和“转移”的,其单位是“摄氏度”。从分子运动理论的观点来看,它跟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情况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均速度就越大,分子运动就越剧烈。因此可以说,温度的高低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与势能的总和。分子的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表现为分子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具有的能量表现为分子势能。内能和温度一样,也是一个状态量,通常用“具有”等词来修饰,其单位是“焦耳”。对于同一物体而言,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对于不同的物体而言,内能的大小除与温度有关之外,还与质量、体积、状态有关。以水为例,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一桶水和一勺水相比较,由于单个水分子所具有的内能是一样的,由于一桶水所含的水分子数目较多,所以一桶水具有的内能就多;水通常以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三种形式存在,固态物质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分子排列十分紧密,液体物质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固体小,分子也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较自由,气态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极小,可以忽略不计,极度散乱,间距很大,由于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分子在排列组合方式上不同,导致分子间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也不一样,当然它们所具有的内能也不一样。

  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它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是内能转移多少的量度,是一个过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热量定义的条件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因此只有发生了热传递,才能谈及热量,所以物体本身没有热量。

  二、温度、内能、热量的联系:

  (一)温度与内能

  因为温度越高,物体内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分子的*均动能越大,因此物体的内能越多。但要注意:温度不是内能变化的唯一标志。“温度不变时,它的内能一定不变”是错误的。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热,内能增加。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但要放出热量,它的内能就减小。因此物体的状态变化也是内能变化的标志。

  (二)温度与热量

  温度反映的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热传递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两物体间不存在温度差时,虽然物体都有温度,但没有热传递,更谈不上“热量”。

  (三)热量与内能

  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内能就减小多少;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内能就增加多少。要注意:内能增减并不只与吸收或放出热量有关,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多少;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小,对外做功多少,物体的内能会减小多少。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有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例: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关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物体温度不变,就没有吸热或放热

  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解析:物体吸收热量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可以是分子动能增加,也可以是分子势能增加。在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过程中,物体要不断地吸收热量,但物体的温度不变,这时物体内能的增加主要表现在内部分子势能的增加。所以A不正确。

  改变物体内能大小的方法有热传递和做功两种。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有可能是物体吸收了热量,也有可能是别的物体对它做了功。再没有明确说明是通过哪种方式改变内能的情况下,不能不假思索的做出判断。所以B不正确。

  物体的温度不变,只能说明物体内部分子的分子动能没有发生变化,并不能意味着物体内部的分子势能没有发生变化,也就不能说明物体的内能没有发生变化。如在晶体的熔化和液体沸腾中,物体要不断地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凝固中,物体要不断地放出热量,内能减小,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C也不正确。

  物体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剧烈,分子动能增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分子势能也会增大,故内能增加。即D正确。

  总之,温度、热量和内能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极易造成错误:如把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说成是温度,或说某一状态具有热量。生活用语中“热”有时表示温度,有时表示热量分辨不清楚。只有正确理解这三个概念的物理意义,认清它们之间区别和联系,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才能全面把握这几个重要概念。

物理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与联系复习知识点2

  一、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它是一个状态量,所以只能说“物体的温度是多少”。两个不同状态间的物体可以比较温度的高低。温度是不能“传递”和“转移”的,其单位是“摄氏度”。从分子运动理论的观点来看,它跟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情况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均速度就越大,分子运动就越剧烈。因此可以说,温度的高低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与势能的总和。分子的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表现为分子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具有的能量表现为分子势能。内能和温度一样,也是一个状态量,通常用“具有”等词来修饰,其单位是“焦耳”。对于同一物体而言,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对于不同的物体而言,内能的大小除与温度有关之外,还与质量、体积、状态有关。以水为例,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一桶水和一勺水相比较,由于单个水分子所具有的内能是一样的,由于一桶水所含的水分子数目较多,所以一桶水具有的内能就多;水通常以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三种形式存在,固态物质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分子排列十分紧密,液体物质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固体小,分子也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较自由,气态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极小,可以忽略不计,极度散乱,间距很大,由于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分子在排列组合方式上不同,导致分子间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也不一样,当然它们所具有的内能也不一样。

  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它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是内能转移多少的量度,是一个过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热量定义的条件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因此只有发生了热传递,才能谈及热量,所以物体本身没有热量。

  二、温度、内能、热量的联系:

  (一)温度与内能

  因为温度越高,物体内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分子的*均动能越大,因此物体的内能越多。但要注意:温度不是内能变化的唯一标志。“温度不变时,它的内能一定不变”是错误的。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热,内能增加。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但要放出热量,它的内能就减小。因此物体的状态变化也是内能变化的`标志。

  (二)温度与热量

  温度反映的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热传递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两物体间不存在温度差时,虽然物体都有温度,但没有热传递,更谈不上“热量”。

  (三)热量与内能

  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内能就减小多少;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内能就增加多少。要注意:内能增减并不只与吸收或放出热量有关,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多少;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小,对外做功多少,物体的内能会减小多少。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有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例: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关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物体温度不变,就没有吸热或放热

  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解析:物体吸收热量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可以是分子动能增加,也可以是分子势能增加。在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过程中,物体要不断地吸收热量,但物体的温度不变,这时物体内能的增加主要表现在内部分子势能的增加。所以A不正确。

  改变物体内能大小的方法有热传递和做功两种。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有可能是物体吸收了热量,也有可能是别的物体对它做了功。再没有明确说明是通过哪种方式改变内能的情况下,不能不假思索的做出判断。所以B不正确。

  物体的温度不变,只能说明物体内部分子的分子动能没有发生变化,并不能意味着物体内部的分子势能没有发生变化,也就不能说明物体的内能没有发生变化。如在晶体的熔化和液体沸腾中,物体要不断地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凝固中,物体要不断地放出热量,内能减小,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C也不正确。

  物体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剧烈,分子动能增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分子势能也会增大,故内能增加。即D正确。

  总之,温度、热量和内能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极易造成错误:如把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说成是温度,或说某一状态具有热量。生活用语中“热”有时表示温度,有时表示热量分辨不清楚。只有正确理解这三个概念的物理意义,认清它们之间区别和联系,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才能全面把握这几个重要概念。

推荐访问:内能 热量 说课稿 《内能热量》说课稿3篇 《内能热量》说课稿1 内能和热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