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答案1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⑤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阅读答案【10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论语》阅读答案1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是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学者朱熹把《论语》、______、《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合称为“四书”。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诲女知之乎!()
(4)是知也。()
3、理解性默写。
(1)请写出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告诉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待人,推己及人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你的生活学习实际,选择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孟子》
2、(1)yuè愉快的意思
(2)yùn生气,发怒。
(3)rǔ同“汝”,人称代词你。
(4)zhì同“智”。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孔子说:学习了并且能够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5、“略”。
《论语》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
小题1:根据上述内容,概括“仁”跟“礼乐”“志”的关系。(2分)
答:
小题2:朱熹引程颐的话:“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志有大小之分,请对三人的“志”作简要评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仁”是“礼乐”的内核(本质),“志”是“仁”的外在表现(体现)。
小题2:子路愿将车马轻裘与朋友共享,轻财重义,有爱人之心,表现了对仁的追求;颜渊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把劳苦之事加与他人,是心中有仁而不违仁,其境界是子路无法相比的;孔子要让老人安逸,对朋友信任,关心年轻人,以人为本,心怀天下,境界最高。
《论语》阅读答案3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本段选自____________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字____________,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1)吾日三省吾身( )
(2)传不习乎( )
3、翻译下列句子。
(1)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君子*之美,不*之恶。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4、课文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请找出来两个,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
(1)
(2)
5、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论语十则》、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
2、(xǐng)对自己言行的反省与检点
(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3、(1)对于你要说的话,先行动,再说出来。
(2)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
(3)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难的道路还很长。
(4)在沂水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4、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之美等。
造句“略”
5、先行而后言,勇于实践,敏于创新,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论语》阅读答案4
文言文阅读。(19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论语》是 经典著作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2分)
【小题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1)不亦说乎 ( )
(2)诲女知之乎 ( )
(3)是知也 ( )
【小题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死而后已( )
【小题4】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不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学而时习之B.诲女知之乎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驱之别院【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C
【小题5】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知识只要*时注意积累即可。《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文学家。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
点评: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
【小题2】试题分析:(1)句中“说”读“yuè”通“悦”,愉快、高兴;(2)句中“女”“rǔ”通“汝”,读你;(3)句中“知”读“zhì”通“智”,明智、聪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点评:由于古代汉字不太丰富,为了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作者在文中往往要采用一些通假字。理解通假字,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它的意思,同时还要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小题3】试题分析:“愠”是“恼恨、怨恨”的意思;“罔”是“迷惑而无所得”的意思,而在词语“置若罔闻”中是“没有、无”的意思;“殆”是“精神疲倦而无所得”的意思,而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是“危险”的意思;“已”是“停止”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除了当“停止”的意思讲外,还有“已经、后来、过”等意思,如“时间已过”。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4】试题分析:A项中的“之”是“代词,它们,指已学过的知识”;B项中的“之”是“代词,指孔子的训言”;C项中的“之”是“助词,用作书面语,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D项中的“之”是“代词,指代蛤蟆”。所以,应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一般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做本题的思路是:首先要分析几个备选项中的“之”的意思和用法,然后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小题5】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翻译(1)句时,要注意的重点词语:温→复习;而→顺接连词“可以”与现代汉语中作为一个词讲的“可以”不一样,在这里“可→可以;以→凭借”的意思;为→做。翻译(2)句时,要注意的重点词语:其→他们的,指上文“三人”的;而→顺接连词,相当于“就”;从→跟从、遵循,这里的意思是学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论语》阅读答案5
《论语》四则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
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而不学则殆。
16.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17.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4分)
答案:
14.(3分)(1)从:听从 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2)罔:迷惑 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
(3)好:喜爱 或:喜好、喜欢 (每小题1分)
15.(4分)(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
(每小题2分)
16.(4分)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第②则:择友之道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7.(4分)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
《论语》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 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
12.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论语》阅读答案7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善”,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幡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⑤“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3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3分)
小题4: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小题2:不能:因为第②段写项羽,第③段写刘邦,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与②③段的顺序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的结构的严谨。
小题2: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古谚作精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小题2:示例一: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示例二:失败是成功之母。
小题2:试题分析:从起始段中便可找到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全文摆事实讲道理,都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
小题2:试题分析:答案说得很清楚,这是论述层次的问题,体会议论文在逻辑上的严谨性,如果顺序调换,就与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顺序错位了。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样层次安排的道理是隐含的,不易被发现。
小题3:试题分析:“思路”就是指作者写作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正如答案所示,本文是以古语先摆论据,提出论点,然后举刘邦和一位书法家的例子摆事实,最后再讲道理作结论。提论点,摆事实,讲道理作结论,这一思路是很清楚的。此题不难,关键是学生要知道“思路”是指什么。
小题4:试题分析:这是个拓展知识题,事实论据就是指具体的事例,如示例一;道理论据可用名言格言,如示例二。此题很容易。
《论语》阅读答案8
《论语》节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延伸训练: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谓好学也已 同 意思是:
2.诲女知之乎 同 意思是: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 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
2.诲女知之乎?
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
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不愤不启
三、翻译句子: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
一、1.已 矣 了 2.女 汝 你 3.知 智 智慧
二、1.曾经 2.教导 3.谨慎 4.趋向、接近 5.检查 6.心里想弄明白而又没有弄明白。
三、1.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和智慧。
四、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五、原句中的“君子”的含义是道德高尚的人。文中与之含义相同的字是“贤”。生活中的“君子”,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师旷论学
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 乎?”
*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 4 昧行 5 乎?”
*公曰:“善哉!”
[注释]
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延伸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 ) 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答
答案:
1.晚 戏弄、开玩笑 听说 (讲得)好 2.B
3.①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②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4.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信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5.此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①回:颜回,又称颜渊。
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③迁:转移。
延伸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 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答案:
1. ①“蚤”同“早” ②“亡”同“无”
2. ①哀痛到了极点 ②更 ③谁 ④过失,错误
3. (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4. 不迁怒,不贰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孔丘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
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唯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记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个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
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
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延伸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循规蹈矩( )浏览( )署名( )沉疴( )
2.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4.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5.文末“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
答案:
1.dǎo lǎn shǔ kē
2.循规蹈矩,唯师命是从,面对“压力”敢怒不敢言悲剧人物形象。
3.虚伪、欺世盗名、为个人利益不惜剽窃别人成果。
4.学术界存在的老师剽窃学生成果的丑陋事实。
5.辛辣地嘲讽了像孔丘这样的所谓权威、学术泰斗的虚伪、狡诈、不学无术、不知廉耻的令人憎恶的丑陋面目。
《论语》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有朋自远方来()
A.从
B.自己
C.主动
(2)人不知而不愠()
A.恼怒
B.烦恼
C.熟识
(3)温故而知新()
A.原因
B.旧的,学过的
C.事故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朗读下面几句话,看用哪种语气才恰当。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
②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填空。
(1)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A
(2)A
(3)B
2.D
3.①反问语气
②陈述语气
4.(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13题。(4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盍各言尔志?
答:
13.请从文中任选一人,谈谈你对其“志”的理解。(2分)
答:
12.何不(为什么不)各人说说你们的志向是什么?(尔译为你不得分)
13.示例⑴子路: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可看出他希望朋友之间重义气,轻财务。(立足朋友层面,限于“个人”的狭义)
示例⑵颜回:不夸耀优点,不把辛苦的事儿推给别人。可看出他希望每人加强自我修养。(立足于自我修养,上升到任我互动的层面)
示例⑶孔子:老者得以安养,朋友互相信任,青 少年得到照顾。可看出他希望所有的人都得到关照。(兼济天下,最高境界)
【参考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辈的人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论语》阅读答案10篇扩展阅读
《论语》阅读答案10篇(扩展1)
——《论语》阅读答案10篇
《论语》阅读答案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如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划线的“子曰”的“子”在这里指的是谁?他是什么时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说__________;②省__________;③信__________;④女__________;
3.对“人不知而不愠”翻译正确的是( )
A.人们是不了解(情况),因而(他们)不会恼恨。
B.人们不知道,我不会恼恨。
C.人们不聪明,因而不会恼恨。
D.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
4.翻译下面句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语言精炼,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写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 春秋
2.①愉快;②反省;③真诚、诚实;④同“汝”你
3.D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5.“略”。(此题答案不唯一)
《论语》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
小题1:根据上述内容,概括“仁”跟“礼乐”“志”的关系。(2分)
答:
小题2:朱熹引程颐的话:“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志有大小之分,请对三人的“志”作简要评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仁”是“礼乐”的内核(本质),“志”是“仁”的外在表现(体现)。
小题2:子路愿将车马轻裘与朋友共享,轻财重义,有爱人之心,表现了对仁的追求;颜渊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把劳苦之事加与他人,是心中有仁而不违仁,其境界是子路无法相比的;孔子要让老人安逸,对朋友信任,关心年轻人,以人为本,心怀天下,境界最高。
《论语》阅读答案3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本段选自____________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字____________,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1)吾日三省吾身( )
(2)传不习乎( )
3、翻译下列句子。
(1)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君子*之美,不*之恶。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4、课文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请找出来两个,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
(1)
(2)
5、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论语十则》、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
2、(xǐng)对自己言行的反省与检点
(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3、(1)对于你要说的话,先行动,再说出来。
(2)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
(3)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难的道路还很长。
(4)在沂水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4、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之美等。
造句“略”
5、先行而后言,勇于实践,敏于创新,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论语》阅读答案4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阅读题
15.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 意思。(5分)
(1)不亦说乎 说:
(2)人不知而不愠 愠:
(3)传不习乎 传:
(4)必有我师焉 焉:
(5)博学而笃志 笃: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不知∕而不愠 B.传∕不习乎
C.可以为∕师矣 D.择其善者∕而从之
18.选文的句子中有些谈学习方法,有些谈学习 态度,有些谈品德修养,请各找出一例。(3分)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答案:
15.(5分)说,同“悦”,愉快; 生气,恼怒;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坚定。
16.(4分)(1)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困惑。(2)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 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7.(3分)C
18.(3分)学习方法示例: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
学习态度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 博学而笃志
品德修养示例: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阅读答案5
《论语》九则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是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是谓能养( )
②游必有方( )
③德不孤,必有邻( )
④君子喻于义( )
3.“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行为准则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儒
2.①奉养 ②去向 ③亲近,做伴 ④明白,懂得
3.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到日常的侍奉上,关心父母衣食冷暖,关注父母健康状况。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实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子女远游可日行千里,但重要的是子女心中要有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
4.君子以“义”行天下,心境*和而无限宽广;小人追逐私利,处心积虑,患得患失。
5.围绕现实生活,谈到推己及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即可。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②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②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注]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澳》。切磋琢磨,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 ②赐:子贡名。
⑴下列对选段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B.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能保持骨气,富贵能不骄横的人,持否定态度。
C.子贡的回答说明他悟到人要由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上升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理想境界像加工象牙和骨等材料要精益求精一样。
D.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贡能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举一反三,这体现了孔子启发诱导式的教育。
⑵结合①②选段,谈谈孔子对贫富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9.(6分)
⑴(3分)B(没有持否定态度)
⑵(3分)示例:孔子认为贫穷是人人厌恶的,贫者追求富贵无可厚非,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而富者,不可因为拥有财富便目空一切,要努力当个富而好礼者。
【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论语》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 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
12.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论语》阅读答案8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题目:
1.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②由,诲女知之乎! ( )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按照下面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①举一反三是智慧的摇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习与思考应有机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学用结合,乐趣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课文中的成语(至少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提示摘录出语段中的名言警句。
①谈求知态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谈学习方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谈修身做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说”通“悦”,愉快。
②“女”通“汝”,你。
③最后一个“知”通“智”,聪明。
2.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学而习之,不亦乐乎。
3.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
4.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③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见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这一点表明《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系语境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
【答案】
1、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文章开篇是“冉有、子路见于孔子”,中间说话只有“冉有”,这最后的批评是针对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2、运用类比的手法。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就如同看守虎兕龟玉的人,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论语》阅读答案10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13分)
《论语》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为政》)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5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学而不厌
【小题2】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3】从选文中摘出两个现在仍然在用的成语。(2分)
【小题4】第二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结合你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体会。
(2分)
答案
【小题1】真诚、诚实;教诲,教导;迷惑;教给,举出;满足
【小题1】①敏捷而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② 略
【小题1】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学而不厌(写出两个就行)
【小题1】略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会在文言文中积累现在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成语。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10篇(扩展2)
——《论语》阅读答案10篇
《论语》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共8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2不堪:无法忍受。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 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答案:
16.(1)出名(或:著名)(1分)
(2)品德高尚(1分)
(共2分)
1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共2分)
18.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1分)
19.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1分) 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2分)(共3分)
《论语》阅读答案2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并指出其大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亦可)。
评析(示例):孔子认为,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无言”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有效地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老师,更需要以自身的治学态度、正确方法和行为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像“天道”之于“四时”“百物”那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论语》阅读答案3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是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学者朱熹把《论语》、______、《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合称为“四书”。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诲女知之乎!()
(4)是知也。()
3、理解性默写。
(1)请写出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告诉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待人,推己及人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你的生活学习实际,选择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孟子》
2、(1)yuè愉快的意思
(2)yùn生气,发怒。
(3)rǔ同“汝”,人称代词你。
(4)zhì同“智”。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孔子说:学习了并且能够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5、“略”。
《论语》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①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②,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注释】①孙:通逊。②难:后患。
(1)君子体现了孔子对人格的追求,请概述孔子心目中君子的特点。(4分)
答案要点:①重视个人修养,敬业敬人,使族人和百姓安居乐业;②具备三项道德:仁爱、智慧、勇敢;③坚持四项原则:正义、遵礼、谦逊、诚信;④做到处处思虑,遵守规范,避免过错。
(2)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孔子君子人格观的社会价值和对你的启示。(8分)
答案要点:社会价值:①孔子的君子人格观,确立了君子的标准,赋予君子修齐治*的重责,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擎起了中华民族的脊;阐发并规范了中华民族子孙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正因为如此,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的高歌依然萦回中华大地的上空(2分);为我们树立了人生追求的目标,在当前社会变革转型的重要时期,对于我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人格品位、弘扬民族精神,重塑民族形象、强大民族根基、振兴民族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分)。
自我启示:略(4分,只要联系文本与自身实际,答出两点以上启示即可记满分)
《论语》阅读答案5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本段选自____________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字____________,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1)吾日三省吾身( )
(2)传不习乎( )
3、翻译下列句子。
(1)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君子*之美,不*之恶。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4、课文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请找出来两个,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
(1)
(2)
5、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论语十则》、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
2、(xǐng)对自己言行的反省与检点
(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3、(1)对于你要说的话,先行动,再说出来。
(2)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
(3)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难的道路还很长。
(4)在沂水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4、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之美等。
造句“略”
5、先行而后言,勇于实践,敏于创新,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论语》阅读答案6
《论语》四则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
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而不学则殆。
16.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17.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4分)
答案:
14.(3分)(1)从:听从 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2)罔:迷惑 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
(3)好:喜爱 或:喜好、喜欢 (每小题1分)
15.(4分)(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
(每小题2分)
16.(4分)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第②则:择友之道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7.(4分)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
《论语》阅读答案7
李充字大逊,陈留人也。家贫,兄弟六人同食递.衣。妻窃谓充曰:“今贫居如此,难以久安,妾有私财,愿思分异。”充伪酬之曰:“如欲别居,当酝酒具会,请呼乡里内外,共议其事。”妇从充置酒晏.客。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坐中惊肃,因遂罢散。充后遭母丧,行服墓次,人有盗其墓树者,充手自杀之。服阕.,立精舍讲授。
太守鲁*请署功曹,不就。*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鼟署县都亭长。不得已,起亲职役。后和帝公车征,不行。延*中,诏公卿、中二千石各举隐士大儒,务取高行,以劝后进,特征充为博士。时鲁*亦为博士,每 与*,常叹服焉。
充迁侍中。大将军邓骘贵戚倾时,无所下借,以充高节,每卑敬之。尝置酒请充,宾客满堂,酒酣,骘跪曰:“幸托椒房,位列上将,幕府初开,欲辟.天下奇伟,以匡不逮,惟诸君博求其器。”充乃为陈海内隐居怀道之士,颇有不合。骘欲绝其说,以肉啖之。充抵肉于地,曰:“说士犹甘于肉!”遂出,径去。骘甚望之。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一日闻足下与邓将军说士未究,激刺面折,不由中和,出言之责,非所以光祚子孙者也。”充曰:“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由是见非于贵戚。
迁左中郎将,年八十八,为国三老。安帝常特进见,赐以几杖。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兄弟六人同食递.衣 递:传递
B、妇从充置酒晏.客 晏:宴请
C、服阕.,立精舍讲授 阕:停止
D、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 让:责备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B、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C、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D、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李充家境贫寒。虽已娶妻成家,但仍与母亲兄弟居住在一起。妻子不堪忍受贫困,主动分家,自立门户,遭到李充的数落和休弃。
B、鲁*很佩服李充,曾经强令李充出来做官。朝廷征召天下名士,鲁*力荐李充入朝担任博士。每有*,鲁*便要赞赏李充。
C、李充遭遇母亲离逝的不幸,十分哀伤。服丧期间,李充住在母亲墓旁守丧;有人偷盗母亲墓上的树,他怒不可遏,竟然亲手将其杀死。
D、李充曾为大将军邓骘列数天下高士,因为其中有人不合邓骘口味,邓骘不想让他再说,拿肉给他吃,李充将肉扔到地上,扬长而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鼟署县都亭长。(5 分)
(2)、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5 分)
参考答案:
4、A (A 项“递”在文中应解释为“交替”)
5、D
6、B (“鲁*力荐李充入朝担任博士”的说法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文中只说了天子下诏选取品行高尚的人,用来鼓励后辈,特地征召李充担任博士;但并没有明确说明是由于鲁*的力荐。)
7、(1)鲁*发怒,就抓来李充把他丢到水沟里面,接着将他降为县里的都亭长。
(2)大丈夫活在世上,贵在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哪里能够考虑子孙长远的事情呢?
《论语》阅读答案8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善”,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幡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⑤“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3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3分)
小题4: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小题2:不能:因为第②段写项羽,第③段写刘邦,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与②③段的顺序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的结构的严谨。
小题2: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古谚作精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小题2:示例一: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示例二:失败是成功之母。
小题2:试题分析:从起始段中便可找到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全文摆事实讲道理,都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
小题2:试题分析:答案说得很清楚,这是论述层次的问题,体会议论文在逻辑上的严谨性,如果顺序调换,就与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顺序错位了。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样层次安排的道理是隐含的,不易被发现。
小题3:试题分析:“思路”就是指作者写作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正如答案所示,本文是以古语先摆论据,提出论点,然后举刘邦和一位书法家的例子摆事实,最后再讲道理作结论。提论点,摆事实,讲道理作结论,这一思路是很清楚的。此题不难,关键是学生要知道“思路”是指什么。
小题4:试题分析:这是个拓展知识题,事实论据就是指具体的事例,如示例一;道理论据可用名言格言,如示例二。此题很容易。
《论语》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见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这一点表明《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系语境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
【答案】
1、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文章开篇是“冉有、子路见于孔子”,中间说话只有“冉有”,这最后的批评是针对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2、运用类比的手法。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就如同看守虎兕龟玉的人,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论语》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题。
“半部论语”
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这是历来读书人的共同经验。为了突出地表明读书要少而精的道理,我想最好把宋代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例子拿来作证。
大家知道,在宋代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利用兵变,取得天下,建立了宋代封建*的时候,第一个著名的宰相便是赵普。据《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载: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门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本来赵普读书很少,*素又不喜欢说话,所以人们总以为他没有读书。宋太祖赵匡胤常常劝告他,甚至于很严厉地批评过他。据说有一天,宋太祖“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宋人的笔记中还能找到一些。可见赵普的文化水*确实不高,连拟定一个门楼的榜额都不会,啰里啰嗦地叫做什么“明德之门”。宋太祖看了很不高兴,所以责问他为什么要加个“之”字。
但是,深入一步看去,赵普实际上早已知道读书的重要,而且暗地里很努力学习。特别是对于《论语》这一部书,赵普读得烂熟。所以后来在宋太宗赵光义的面前,赵普就敢于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在这里,他说的分明是一部《论语》,想不到人们却把他的话断章取义,变成了“半部论语”,并且历代相传,居然成了典故。
我们现在不管他说的是一部《论语》也好,是半部《论语》也好,都应该由此体会到少而精的读书方法。虽然,在赵普和其他古人的心目中,《论语》是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唯一法宝,他们只要熟读这一部书就足以应付一切了。这一点,我们与他们根本不同。如果我们现在也还是死抱住《论语》这一部书,读得烂熟,尽管也有用处,却仍然无补于实际,这是可以断言的。但是,我们却无妨按照我们的需要,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中,选定任何一部书,读得烂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其中的原理原则,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邓拓《燕山夜话》
1.文中邓拓先生引用的《宋史.赵普传》中的一段文字,和课文第一自然段相比,在断句上有一处不同,你发现了吗?你认为应该采纳哪一种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尝试完成下面古文问题。
2.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普少习吏事 习_________
②读之竟日 竟_________
③普颜色不变 色_________
④他日补缀旧纸 缀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宋太祖“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出下面典故与赵普有关的一项是( )
A、闭门读书
B、半部《论语》治天下
C、凿壁借光
D、闻鸡起舞
5.仔细研读下面几句话,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②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③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阅读上文及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七月卒,年七十一。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选自《宋史o赵普传》
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请你猜测一下,“卒用其人”和“七月卒”中的“卒”的意思是否相同?并说出它们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选文中找出与材料中划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选文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内容概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邓拓先生读了《宋史.赵普传》中的一段文字(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感悟到的是“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请你再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你从课文的两段文字中还能得到哪些启示,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看看谁的思路最开阔,谁的语言最准确、简练。不少于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本段中是“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课文中为“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两个相比,课文中的断句更好,“次日”修饰“临政”更好,读起来也更和谐。
2.熟悉 整日 脸色、神色 修补
3.(1)赵普性情深沉,为人严肃刚正,虽忍对嫉妒而好胜,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2)宋太祖登上明德门,指着门楼的匾额问赵普:“‘明德之门’,怎么多用了一个‘之’字?”赵普说:“‘之’是语气助词。”太祖说:“‘之乎者也’能‘助’得个什么事!”赵普无言以对。
4.B
5.这些句子是细节描写,;作用:表现出赵普勤奋刻苦读书,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的品质。(作用意思对即可)
6.①不同,终于死去。
②选文原句: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选文概括:
①为治理国家而勤奋读书;
②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
7.从课文的两段文字中我们还能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①读书要刻苦,勤奋。
②要珍惜时间刻苦攻读。
③做事要有韧性。
④只要自己是对的,就要坚持到底。
⑤要一心为公,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本题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据就可以)
《论语》阅读答案10篇(扩展3)
——《论语》《孟子》阅读答案3篇
《论语》《孟子》阅读答案1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乙】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ù)②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④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杵(chù):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必有我师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一日暴之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D.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乙】文画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C.【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马鞭。
D.【甲】文的“可以为师矣”与【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C.【甲】【乙】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D.【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始。
译文: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文:
【分析】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
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
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孟子说:“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孟子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第一个“乐”,以……为快乐;第二个“乐”,乐趣。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B.第一个“焉”,在其中;第二个“焉”,助词。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C.第一个“暴”,晒;第二个“暴”,突然。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D.两个“矣”都是助词。选项加点词意思相同。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断句、词语解释和句式。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D.分析正确。
C.“子夏”是孔子的学生,都指孔子分析不正确。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D.分析正确。
C.乙文最后一则是关于治理国家的,“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分析不正确。
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罔,迷惑;殆,有害。句意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②句中重点词:无他,没有什么别的;求,找回;放心,丢失。句意为: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答案:
(1)D
(2)C
(3)C
(4)①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②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论语》阅读答案10篇(扩展4)
——《穷人》阅读答案10篇
《穷人》阅读答案1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xx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20xx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xx年触顶,自20xx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xx年的77%上升到20xx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接近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成为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1.关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B.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出来。
C.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可能下降。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答案:C【解析】原文第三段有这样的阐述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全世界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家。
C.现阶段,由于发展*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D.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答案:B 【解析】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家的表述不对,原文说的是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家。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C.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D.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答案:A 【解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表述不对,原文的第七段中,因为战后的美国实行郊区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才进而造成市区空洞化,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
《穷人》阅读答案2
穷人
(一)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二)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解释词语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2、通过第一段文字中桑娜的神态和心理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桑那矛盾的心理状态,她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的朴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3、第二段文字细致描写了渔夫的神态、语言和动作。
4、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他们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勤劳、善良、充满爱心的人。
阅读《穷人》选段,回答问题。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1、请在上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1)文中裹住的裹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G,用部首查字法应查衣部。
(2)忐忑不安中安的意思有:A安全;B安装;C安定。
在文中应取(C)。
3、在文段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自食其果(自作自受)心神不宁(忐忑不安)
4、你认为这段话主要讲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她把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作者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赞颂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5、在这段文字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地说明桑娜把西蒙两个孤儿抱回家后心情的词,并用这词造句。
忐忑不安
6、文中第二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①话没说完。②人物在思索表示矛盾不安的心情。③表示人物惊慌失措,语无伦次。
7、用画出描写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为什么忐忑不安?
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
8、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中的这样做指的是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桑娜觉得非这样做的原因是:西蒙的孩子没人照顾会冻死、饿死的。从中你体会到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9、他会说什么呢?嗯,揍我一顿也好!这里的他是指渔夫,桑娜为什么会说揍我一顿也好?
桑娜热爱丈夫,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也反映她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10、文段最后说桑娜深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请你发挥想像,说说这时桑娜可能在深思些什么?
《穷人》阅读答案3
阅读《穷人》片段,回答问题: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打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6.“忐忑”的意思是 ,忐忑不安的原因是
(3分)
17.段中的“他”指的是 ,“他们”指的是 。
18.“揍我一顿也好!”句中的“也”能否去掉? 。
理由是 (3分)。
19.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2分)
A.话未说完。 B.人物在思索,表现了矛盾不安的心情。C.表现人物惊慌失措语无伦次。
20.上面片段中有两个成语,它们是 、 。(4分)
21.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家很穷,夫妻俩拼命干活,也只能勉强度日,但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请你推测桑娜当时的内心活动,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5分):
【参考答案】
16、“忐忑”的意思是:心里不安或心情不安定 [忐忑不安的原因]自己家的生活已经很困难了,又抱回了两个孩子,丈夫能答应吗?(意近即可)
17、段中的“他”指的是 丈夫 ,“他们”指的是西蒙的两个孩子。
18、“揍我一顿也好!”句中的“也”能否去掉? 不能 。
理由是此时桑娜已下定决心抚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挨打了也心甘情愿,只要丈夫同意留下两个孩子。(意近即可)
19、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B )
A.话未说完。 B.人物在思索,表现了矛盾不安的心情。C.表现人物惊慌失措语无伦次。
20、上面片段中有两个成语,它们是 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 。
21、[参考示例]丈夫养活这个家已经很不容易了,再添上两个人,丈夫能同意吗?不抱回来也不行啊!这个孩子没人管怎么行?就这么定了,丈夫回来就是揍我一顿也行,只要他肯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21小题改卷标准]有现状思考的文字(2分),有自己主意的文字(2分),语言表述无错误(1分)
《穷人》阅读答案4
穷人(节选) 渔夫皱起眉( )他的脸变得严肃( )忧虑( )嗯( )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 )嗯( )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 )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哦( )我们(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
1.给这段话加上标点。
2.这段话中有两个“嗯”,各表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课文想一想.文中的“他”指谁?“你”指谁?“他们”指谁?
“他”指_____________;“你”指___________;“他们”指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中有一个最能表达渔夫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句子,请把它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_______”画出描写渔夫神态的句子。
6.文中画线的部分,应该读出( )的语气。[ ]
A.慌乱B.坚定C.急躁D.犹豫?
参考答案:?
1.,,,“,!”,“,?,!,,!!。”
2.第一个“嗯”表示思考。第二个“嗯”表示语气停顿。
(意思对即可)
3.他指渔夫,你指渔夫的妻子桑娜,他们指西蒙的孩子
4.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5.渔夫皱起眉
6.B
《穷人》阅读答案5
阅读《穷人》片段,回答问题: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打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忐忑的意思是 ,忐忑不安的原因是 (3分)
2.段中的他指的是 ,他们指的是 。
3.揍我一顿也好!句中的也能否去掉? 。理由是 (3分)。
4.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2分)
A.话未说完。 B.人物在思索,表现了矛盾不安的心情。
C.表现人物惊慌失措语无伦次。
5.上面片段中有两个成语,它们是 、 。(4分)
6.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家很穷,夫妻俩拼命干活,也只能勉强度日,但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请你推测桑娜当时的内心活动,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5分):
参考答案:
1、忐忑的意思是:心里不安或心情不安定 [忐忑不安的原因]自己家的生活已经很困难了,又抱回了两个孩子,丈夫能答应吗?(意近即可)
2、段中的他指的是 丈夫 ,他们指的是西蒙的两个孩子。
3、揍我一顿也好!句中的也能否去掉? 不能。 理由是此时桑娜已下定决心抚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挨打了也心甘情愿,只要丈夫同意留下两个孩子。(意近即可)
4、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B ) A.话未说完。 B.人物在思索,表现了矛盾不安的心情。C.表现人物惊慌失措语无伦次。
5、上面片段中有两个成语,它们是 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
6、[参考示例]丈夫养活这个家已经很不容易了,再添上两个人,丈夫能同意吗?不抱回来也不行啊!这个孩子没人管怎么行?就这么定了,丈夫回来就是揍我一顿也行,只要他肯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6小题改卷标准]有现状思考的文字(2分),有自己主意的文字(2分),语言表述无错误(1分)
《穷人》阅读答案6
《穷 人》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的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回到家里,她把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一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词语。
忐忑不安:文中指:桑娜把西蒙家的两个孩子抱回来,内心很不安定。
自作自受:文中指:桑娜认为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如果挨丈夫揍,只能自认倒霉自己承受。
二 .填空
1 句子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时表示(省略内容,表示桑娜当时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
2 通过第二段文字中桑娜的(神态 )和(心理活动 )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桑娜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
3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桑娜具有(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 )品质。
4.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是因为担心丈夫责怪她,还担心自己穷苦的家庭雪上加霜_,““这样做”是指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 “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是因为_西蒙死了,两个孩子无人照顾,必将遭难,无法生存___。这句话生动而又细腻地写出桑娜当时那种_担心、忧虑、紧张的矛盾__的心情。
文中“_忐忑不安____”这个词最能概括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后的心情。
5、“嗯,揍我一顿也好!”朗读这一句话时,要读得( C )
A、缓慢 B、激昂 C、短而有力
《穷人》阅读答案7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了,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呢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这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判断:“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和“但是觉得要这样做。”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和语气都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中用了五个省略号,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嗯,揍我一顿也好!”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应用________的语气读。
参考答案:
1.《穷人》列夫·托尔斯泰
2.该判断正确,两句话都表达了桑娜善良的品质。
3.桑娜内心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极其矛盾的心理。
4.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收养西蒙子女的决心。 十分肯定
《穷人》阅读答案8
为穷人领奖
①在人人都想致富的今天,人们怎么使用和消费劳动所获的财富,包括奖金,外人当然无权置喙,可是有一种在今天已经很稀缺的东西——被叫做“感动”的,却可以从如何使用奖金上体现出来。不过,最使我感动的是特蕾莎修女对奖金的使用。
②1979年当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把年度的诺贝尔和*奖授予特蕾莎修女时,她似乎感到了某种困惑,因为她从未想到过获奖,而且做梦都没有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突然成为富翁--这是一个今天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理想。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而且似乎自己并不适宜于当一个富人,特蕾莎修女本能地迟疑着,而且想拒绝这个奖项和这一大笔一夜之间就可以让她富起来的奖金。但是,诺贝尔奖评委会的颁奖理由却让她发现了自己应当领这个奖和怎样用这笔巨额奖金的理由或思路。
③评委会说,“她(特蕾莎)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而且,“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④作为毕生贡献于穷人和以照顾关怀世界上的弱者为一生己任的特蕾莎修女并非为这样的美誉而陶醉,而是通过这样的话语启示了她的思路,为什么不接受这个奖项和领取这笔巨额奖金呢,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穷人、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
⑤于是在挪威奥斯陆那金碧辉煌的市政厅,特蕾莎修女郑重地对全世界说: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个奖项,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随后她既对人类这个世界做出了入木三分的剖析,又对自己的行为原则做了诚实的解释:我既不说,也不讲,只是做。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原因,而贫穷则是我们拒绝跟别人分享的结果!其实,这番对全世界的人讲的话已经在为她怎样使用这笔奖金作解释和注脚了。
⑥没错,很多人都估计对了,她是要把这笔奖金全部捐赠出来,用到那些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的身上,但是,特蕾莎修女似乎对此还不满足,而且对金钱还有更多的一丝“贪婪”。当她知道在颁奖仪式上为全体来宾所准备的国宴需要花费不薄的资金时,不禁黯然神伤,眼角:溢出了闪光的东西,那是一种感伤的泪。正如几年前教师节上,当贫穷山区来的教师在北京招待他们的一次高规格宴会上得知这一餐饭的饭费比他们一年的工资(而且常常是无法按时拿到)还高时,不禁当着摄像机泪湿满衣襟。
⑦特蕾莎抹去了眼角的泪,带着深深的不安对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主管者发出真诚的柔弱的,但又几乎是难以拒绝的请求:客人们能不能不享用这次盛宴,而把这次国宴的钱连同诺贝尔奖金一起赠给我。【因为……因为……吃这餐饭却可能是一种浪费】。一顿豪*宴只能供100多人享用而已,如果,把钱交给我们仁爱传教修女会使用的话,却可以让1500名印度穷人吃一天饱饭。特蕾莎说这番话的时候带着深深的不安。因为她的请求可能让很多尊贵的客人无法享用这次风光无限的大餐,而且甚为扫兴,那里不仅有法国鹅肝酱、法国牛排、挪威鹿肉等世界名菜,而且还有全球名流、著名学者、头面人物、政要的济济一堂的荣耀与风光。但是,为了穷人,特蕾莎修女豁出去了。
⑧出乎特蕾莎的意料,她的要求并没有得罪当年的高贵客人,反而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他们一致同意,取消那一年的国宴,把办理国宴的6000美金(一说7100美金)的餐费统统交给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遵守了自己的诺言,为穷人和孤独的人领奖,连同这笔国宴费和当年的和*奖奖金192000美金,一并捐作麻疯病防治基金之用。
⑨我相信特蕾莎修女应当是天底下最让每个捐赠者放心的人,可以不让她打收据,更不用让她报告奖金、捐款的用处(当然这与现代管理理念不合),因为钱都会用在穷人和贫困者的身上,她决不会挪用一分一厘,因为她只代表着和想着穷人。她一生只有三套简单的换洗衣服(修道服),只穿凉鞋,连袜子都舍不得穿。
⑩我不是在鼓励人们都像特蕾莎修女那样使用奖金,而且我们普通人做不到也没有机会做到。但是我们只要记着,有这么一位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就足够了。
1.从文中看,特蕾莎修女领取诺贝尔奖和使用奖金的“理由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特蕾莎修女“对金钱还有更多的一丝“贪婪’”,其中“贪婪”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提及贫穷山区的教师“泪湿满衣襟”,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情感。
4.第⑦段画线句中运用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文章首尾运用了对比手法,对当今人们使用奖金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B.特蕾莎修女的事业的最大特点是她对穷人不含施舍意味,建立在人的尊严之上的同情与尊重。
C.特蕾莎修女面对诺贝尔奖巨大的荣誉,只是用朴实的语言提醒大家关注贫穷世界。
D.第⑨段写到特蕾莎修女的简单衣着,揭示出她“让每个捐赠者放心”的原因。
E.文章最后将笔触转向我们每一个人,留给读者继续思考的空间。
F.文章记叙特蕾莎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体现了她谦卑、无私和博大的爱。
6.作者在文末为什么说“我们只要记着,有这么一位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就足够了”?请在“因为”后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用本来可以使自己富起来的奖金,来照顾关怀更多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意对即可)
2.贬词褒用,在这里突出表现特蕾莎修女在帮助穷人上永远不知满足,使读者由此而对她的伟大情操和崇高精神理想留下深刻的印象。(意对即可)
3.对特蕾莎修女和山区教师奉献精神的赞颂,为某些‘d荣耀和风光”同现实的强烈反差而伤感。
4.表现说话时语气缓慢而断断续续,形象表现特蕾莎修女说这番话时的不安神态,并引出后面接着说“吃这餐饭却可能是一种浪费”所表现出来的为穷人“豁出去”的心理变化。(意对即可)
5.AD
6.“略”。
《穷人》阅读答案9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xx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20xx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xx年触顶,自20xx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xx年的77%上升到20xx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接近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成为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1.关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B.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出来。
C.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可能下降。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答案:C【解析】原文第三段有这样的阐述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全世界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家。
C.现阶段,由于发展*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D.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答案:B 【解析】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家的表述不对,原文说的是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家。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C.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D.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答案:A 【解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表述不对,原文的第七段中,因为战后的美国实行郊区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才进而造成市区空洞化,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
《穷人》阅读答案10
阅读《穷人的风骨》,完成小题。(13分)
穷人的风骨 (马 德)
⑴ 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⑵ 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头看过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并不认识他
⑶ 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角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太在意,只是想着让他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⑷ 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⑸ 我问:少了多少呢?
⑹ 5元。家长有些难过,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怎么会少了呢?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⑺ 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道遗失在何处的 5元钱。
⑻ 在搭上自己的5元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时,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⑼ 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点儿。
⑽ 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那位家长又找到我,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还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我这次给她悄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这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总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5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⑾ 我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就算了吧,但家长执意要还钱。推让半天之后,家长突然生气了,一把将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的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了深秋的风里。
⑿ 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⒀ 这个世界上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灵魂活着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猛然跌倒。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2分)
小题2:.第 ⑻ 段中“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3:.品读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揣摩其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①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
②简单地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
小题4:.短文写的中心人物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小题5:.文中的父亲确实让人感动,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学生,有这样的父亲和老师,你最想跟他们说什么? (二选一,只要写出和其中的一个人说的话即可。) (2分)
小题1:(2分)一位贫穷的父亲执意归还给我为他女儿垫上的5元钱。(相近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小题1:(2分)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本题考查学生从文章中获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小题1:(4分) ①用“轻描淡写”,“简单”来描写我把钱给学生的态度,表明“我”不想让学生的心里承担一堆零钞的重量,突出“我”对学生的爱护之心。表现了人物的细心和关怀学生的心理。②“一扭头”体现了学生家长的耿直,朴实,表现了穷人特有的傲骨,点明题意。(本题稍微大了点,主要是要考查学生对优美语句的分析品味能力)
小题1:(3分,主人公1分,性格2分)父亲;是个善良,有自尊、人穷志不穷,(身处贫困处境,仍有风骨、节气的人)(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小题1:(2分,二选一,只要有写一句即可。)
示例一:爸爸,虽然你不富有,但你用你的言行充实了我的心灵,我为您而骄傲。示例二:老师,您用您的臂膀为您的学生扛起了一片天,给予了我温暖,谢谢您!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读全文,把握文章脉络,写出来即可。
小题2:。此题的答案就在问题所处的上下句中,注意仔细阅读。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细细品味这两句话,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具体分析在语境中的含义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分析。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然后提炼分析。
小题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选出一个,说出自己想要说的心里话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10篇(扩展5)
——《秋思》阅读答案10篇
《秋思》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两首散曲,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回答下列题。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分别说出“轻烟老树寒鸦”的“寒”字、“枯藤老树昏鸦”的“昏”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元曲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轻烟老树寒鸦”的“寒”字,突出了深秋的特点,渲染了冷寂的气氛,表达了惆怅之情。“枯藤老树昏鸦”的“昏”字,点明了时间日渐黄昏,与“夕阳西下”相呼应,引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
2。不同点有:①《秋》表达了孤寂惆怅之情,这种惆怅失落之情在后来似乎得到了些许安慰;而《秋思》主要表达了羁旅之愁。②从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看,《秋》比较含蓄蕴藉;而《秋思》则有直抒胸臆的内容。③《秋》的写景顺序为由远及近;而《秋思》的写景顺序是由近及远。④《秋思》的意境比《秋》更为凄清阔远。
《秋思》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思
陆游
半年闭户废登临,直自春残病至今。
帐外昏灯伴孤梦,檐前暴雨滴愁心。
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①忧勤德泽深。
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②城阙又秋砧③
【注】①列圣:指历代帝王。②大梁:北宋都城开封的古称。③秋砧:秋日捣衣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叙事,作者说自己秋日里不去登高望远,而在这半年中一直闭门养病,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B.首联两句作者采用倒装的写法,次句点明自己“半年闭户废登临”的原因:从晚春至今都抱病在身。
C.颔联描绘了一幅画面感强的秋夜难眠图,用"昏灯伴""寒雨滴"衬托了作者的孤老之状和愁苦之深。
D.颈联写中原山河壮美,地势险要,希望南宋朝廷像历代明君那样忧劳国事,守住中原,恩泽天下。
15. 这首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4.D.“守住中原,恩泽天下”分析错误,南宋朝廷己偏居江南,中原己被金国占领。颈联陆游所写是希望南宋收复中原大好河山。
15.(1)想象中原遗民被外敌侵占,处于悲苦流泣之中;秋日时节,北宋的故都大梁城外的捣衣声,让人思念流离失所的亲人。(2)表达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希望南宋朝廷能够恢复中原的愿望。
《秋思》阅读答案3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2.下列各 项中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边塞秋天的景象与江南一带的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 “千嶂”是指很多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边将士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然寒冷,但有羌管奏鸣,生活很有情趣并不艰苦。
2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范仲淹的名句,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并简析理由。(2分)
参考答案:
22. D (2分)
23. 答案示例一:喜欢前一句。这个词句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将士们戍边的艰辛和他们因为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非常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示例二:喜欢后一句。这一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抒写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效命,为人民效力。(符合文意即可)(2分)
《秋思》阅读答案4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元丰四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令,很不得志。在草木枯黄的晚秋季节,他思念起好友子由(苏辙),此时苏辙被贬筠州(今江西高安),两地相隔不远。
8.请简要分析一二句中的“知”“催”二字的妙处。(5分)
答:
9.诗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
8.①“知”有知晓、明了的意思,诗人看到叶黄,“知”晓已是晚秋,(1分)
②“催”有催促的意思,写出了时间的紧迫,(1分)
③这两字,看似写景,实际上诗人是融情于景,将一腔愁情托付晚秋黄叶、催人
小虫,(1分)表达对自己落魄无依处境的郁闷和对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感慨。(2分)
9.①高卧云壑的老松,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它拖走。(2分)
②诗人以松自喻,表达了强烈地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2分)
③同时也与友人分享自己已看尽世态炎凉,看淡功名富贵,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意志。(2分)
10.(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出去(2鼎铛
玉石,金块珠砾(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秋思》阅读答案5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阅读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润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1分)“弄”字形象的写出清风拂动芭蕉叶所发出的清脆乐音。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1分)“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了增强了韵律感,(1分)且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秋景的美好。(1分)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1分)。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却与末句“不堪行走”形成强烈的对比。(2分)诗人客居福建,旅途艰辛,又时逢秋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客居异乡,旅途劳顿的隐痛。(2分)
赏析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 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然而,诗人却不肯让你沉醉于其中。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试想,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让我们久久地回味了。
《秋思》阅读答案6
【甲】乡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 、 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3分)
16.诗人用浅浅的描述海峡,并不符合客观事实。诗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17.【乙】诗中首句昏鸦的意象选择最有深意,最能表现远方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这是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5.坟墓、海峡 家国之思 16.和诗人深切的故国家园之思相比,再深的海峡也变浅了。诗人这样写意在突出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17.昏鸦即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乌鸦尚可归巢,而人却不能归家,这个意象深刻地表达了远方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秋思》阅读答案7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6分)
天净沙秋
(元)白朴①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①白朴(1226-约1306)元代著名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终身未仕。
(1)白朴的《天净沙秋》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首曲子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分析。(4分)
(2)两首《天净沙》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之处?(2分)
答案:
14.(1)这是一幅寂寥、萧瑟(1分)而又明朗、清丽(1分)的秋日黄昏图;
写景特点:
①由远及近,从远处的孤村、落日、残霞写到次近的寒鸦、老树、飞鸿,再到周围的青山绿水,近处的白草、黄叶、红花;
②动静结合,动景:飞鸿,其他为静景;
③多种色彩的搭配:青绿黄白红,使先前萧瑟、寂寥的秋景转而变为明朗、清丽;
(答出任意一点并解释,2分)
(2)白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闲适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马诗表现羁旅行客的孤独漂泊之苦及思乡之情。(2分)
《秋思》阅读答案8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天冷;声杂;城孤。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情景,有何作用、?
景物: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门的情景,写出了塞外的奇异风光。
作用;点名了战事吃紧;戒 备 森 严 的 特 殊 背 景,反 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3这首诗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慨叹功业未立,思念家乡
4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答: a、 慨叹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秋思》阅读答案9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
(2)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4分)
答:
参考答案:
14. ⑴答: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1分)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1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1分)
⑵答: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2分)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合污、意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2分)
《秋思》阅读答案10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写,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不堪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内容,从诗歌抒情方法入手加以分析,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本诗全篇的抒情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日之萧瑟。末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乡思,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4分)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 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朗朗上口,余味无穷。(4分)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4分)
阅读练习二:
(1)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中的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菊花经雨,滋润而艳丽。
B.第二句中的弄字,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别有一番情致。
C.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植物的描写,抓住了闽中秋天萧瑟多雨的特点。
D.第三句诗人拓开一笔,将笔触由近处延伸到远处,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特点。
(2)诗的最后一句是主旨所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之情。(1分)
【答案】(1)C(2分) (2)思乡(或忧郁、忧伤) (1分)
赏析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
《论语》阅读答案10篇(扩展6)
——《雨中》阅读答案10篇
《雨中》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雨中花慢
苏轼
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轻飏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①,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②不假余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注释】①“国艳”二句:指牡丹,“国艳带酒”指绯红色牡丹,“天香染袂”指贡黄色牡丹。②清商:指秋天。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上片追述词人春日无缘赏花的缺憾,下片着重写对秋日牡丹的诸多感触。
B.起句点明“花时”,暗含词人赏花的兴致,实际上词人面对的却是茶烟、春草。
C.“闻道”领起六句,写赏花的好去处,词人在“国艳”“天香”丛中流连忘返。
D.结尾三句是词人对秋日牡丹的劝说,寄寓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语浅情深。
15.有人评价“一枝何事,向我依然”两句“问得无理而有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C(C项误解词意,词人并未在春季花时欣赏到牡丹盛放的美景,词中“闻道”二字表明作者并未前往赏花)
15.(6分)①牡丹花开花落自有其规律或原因,与人事无关,所以说词人问得无理.(2分)②而这一问曲折地表现词人惊喜、欣慰的感情(2分):“今岁花时”词人却未能欣赏到“国艳带酒,天香染袂”的美景,“泪洒尊前”,充满了遗憾,却在秋日发现“忽开千叶一朵”,不由发出惊喜的询问,蕴涵着缺憾得以填补后的欣慰(2分).(意思相近即可)
《雨中》阅读答案2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且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多尔先生的眼睛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2、作者安排小乞丐向牵狗的妇人讨钱的`情节的作用是什么?(2分)
3、你是如何理解标题风雨中的菊花?(3分)
4、品读全文,用简洁语言填写多尔先生对小男孩情感态度变化。(共3分,每空不超过2字)
5、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句中加点词语指什么?(2分)
6、分析文中划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参考答案:
1、多尔看到一个小乞丐讨钱买花献给死去的母亲,深受感动。(3分)(或:小乞丐用辛苦讨来的钱买花献给死去的母亲也可给分)
2、小乞丐为讨足给妈妈买花的钱,忍受侮辱。说明了讨钱的艰难(1分);这个情节与后面多尔给了小乞丐1美元形成对比,表现多尔的同情心。(2分)
3、菊花寄托着小乞丐对母亲的哀思。风雨的环境渲染了气氛,更能表现出对母亲的热爱与怀念。(3分)
4、难过 惊讶 感动(共3分,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
5、小乞丐买花献给过生日的妈妈。(3分)(意思相近即可)
6、(3分)(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一步一步地缓缓地表现了小乞丐献花态度的虔诚,对母亲充满了哀思与怀念.
《雨中》阅读答案3
《雨中的童年》阅读原文
⑴窗外,雨的帘幕层层地、轻轻地、若隐若现地遮掩了远近的山脉和田野。风吹得树木左右摇摆,雨使得花草弯了腰也低了头。夏日的梅雨,来得总是那么急促和匆忙,让人出乎意料。悄悄地掩上门窗,将从天上喷洒下来的水珠挡在窗外,可是雨点却又偏偏打在屋顶上,滴答滴答地,像一群顽皮的小精灵,将屋瓦当成一面小鼓,兴奋而轻快地打了起来。
⑵侧耳倾听,雨,仿佛轻轻拨动了大地的心弦,谱成一串串美妙的音符,在周围跳跃,也在我的心坎里跳跃,是如此的熟悉,可是却又那么遥远。为什么?我静静地思索着,再度推开窗门,一霎而过的风夹着雨点又扑了过来,猛地抬起眼睛,眼前是多么的绿,绿得朦胧,绿得让人心醉,无垠的天空,灰蒙蒙的,找不到一丝云彩,雨水细细地汇聚,好像泛入我的脑海,激起无数沉淀已久的回忆。我想,我所要寻找的,不是绚丽的云霞,而是美丽温馨的童年。
⑶记忆中,也是这样一阵雨,从午后断断续续地直到傍晚,下得屋前沟里的木板都浮了起来,沟水涨得四处流溢,水溶溶的柏油路光滑得像可以在上头溜冰似的。雨不停地下,我的心也像那块木板一般浮躁起来,我盼望能在雨中尽情嬉戏一番,可是又逃不过父母的监视和禁止,只有无奈地望着雨唏哩哗啦地继续洒落。
⑷好不容易,雨势稍小,再也顾不得父母的责骂与挨打,悄悄套上雨鞋,偷偷溜到屋外,和小伙伴们会合,顺便也拖走了那块木板,当成跷跷板玩了起来,一高一低,好不快乐,好不尽兴,大伙儿的笑声震天价响。闹够了,就把雨鞋灌满水,来来去去地走,雨鞋叽咕叽咕地响着,我们也嘻嘻哈哈地笑着,走到那棵常年青翠的柏树下,大家合力摇落一树晶莹的雨露,让它滴在脸上,头上,沁凉而舒爽。
⑸傍晚时分,雨停了,夕阳也露出半边红艳的脸庞。此时,一道弯弯如带的七彩虹,也伴随着夕阳遥挂在天际,相互辉映。夕阳、云霞、彩虹,我们欢欣地呼喊,举手指向那道彩虹,喃喃地数着:红的、黄的、绿的……哎唷,好多呀,在我眼里彩虹也不只是七种颜色了,它的亮丽缤纷,让我怎么也数不清。此刻,天色和谐,就这么边数边赞美地送走了一轮夕阳,满天晚霞与那道梦幻似的彩虹。这虽然只是宇宙间短暂的停留,但在我心中却铭刻成永恒的回忆。
⑹直至如今,不知度过多少个漫漫夏季也不知听过多少次雨的旋律。也不知何时才能重踏那份濡湿的记忆,访访儿时的伙伴,与他们在飘坠的季节里,共数雨后天边的那道彩虹?
《雨中的童年》阅读题目
1、由窗外的雨激起“沉淀已久的回忆”作者选取了童年特有的雨趣,请依次说说。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线把本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段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第一部分:
(2)第二部分:
(3)第三部分:
3、本文不少地方用词准确、生动。请谈谈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好在什么地方。 雨点,将屋瓦当成一面小鼓,兴奋而轻快地(擂) 了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文笔细腻,描写逼真如画。请从文中找出例句,看看作者是如何摹声绘色的?
(1)摹声:
(2)绘色:
5、第二段开头说:“雨,在周遭跳跃,也在我的心坎里跳跃,是如此的熟悉,可是却又那么遥远。”。请你通读全文,说说“熟悉”指的是什么?“遥远”又指的的是什么?
(1)熟悉:
(2)遥远:
6、第⑹段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A记叙 B描写 C议论 D 抒情),请你分析、概括本文的中心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中的童年》阅读答案
1.(1)雨中玩跷跷板 (2)穿着灌满雨水的鞋子来回走
(3)摇落树上的雨露 (4)数天边的彩虹。
2.①②‖③④⑤‖⑥
(1)第一部分:眼前的小雨激起了我沉淀已久的回忆。
(2)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童年的雨趣。
(3)第三部分:对童年雨趣的怀念,对童年的怀念。
3.(1)突出了小雨滋润万物,青翠欲滴的情状,尢其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雨点敲打屋瓦的声响,另外也照应了前半句中的“一面面小鼓”。
4. 略(每类从文中找出合适的例子就行)
5.(1)“熟悉”指的是眼前的雨景。
(2)“遥远”指的是逝去的雨趣、逝去的童年。
6.D 中心要点: 回顾了童年与雨有关的几件趣事,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童年雨趣的眷恋。
《雨中》阅读答案4
周庄烟雨中
韩静霆
一踩着周庄的石板路,人就在水中央了,一蹬上周庄的乌篷船,就到了水乡人家了。正是烟雨空漾天气,衣裳在空气里就湿漉漉了,眉毛头发也在不知不觉中湿了。绕着水乡人家的都是河汊,抱着周庄水镇的,都是湖。前前后后是水,左左右右也是水,周庄依偎在淀山湖、色蚜湖、南湖和澄湖的怀里,像从湖里滋出的一张荷叶。
周庄河汊上泊着可以租用的乌篷船,近看那船是实在的,远看,可就化在细密而又无痕的烟雨中了。真正坐在船上,才算是知道水乡呢。船儿款款地贴着水镇人家的窗根儿摇,穿过一个桥洞,又穿过一个桥洞,风景明明暗暗。船儿咿咿呀呀地自说自话,船儿赶着一群又一群湖鸭。忽然间,船儿打了一个横,竟然进了人家的院子,人家的厅堂!说是那人家姓张,张家厅堂高高筑在水上,可见爱水爱到了什么程度。行船在厅堂,船娘和厅里的熟人打着招呼,沏春茶的声音都听得见。水镇,水船,水乡人,远客,一下子就成了一个温馨的整体,一个很大的冢。
在周庄,真好;在乌篷船上,真好。我这个北方汉子浮躁的心,放下了,在水中溶掉了。湿漉漉的水雾营养着脸呢,一双干涩的老眼,水灵灵的了,涩苦生剌的舌根,荡漾着凉丝丝的水波了。试试嗓音,喉咙里跑出了湿软湿软的音节儿。撑船的船娘问我,“向左呢?还是向右?”左边是桥,右边也是桥,左手是水乡,右手也是。我就请船娘“随意”。是啊,随意,前边的船娘,后边的船娘,青莲包头藕荷兜,都随意。
粉墙乌瓦和小桥流水构成的周庄,船的梭织连的周庄,是一种禅境,是物化了的精神的田园啊!这种禅境,不是古佛青灯下的“禅”,而是一种“*安家园”的感觉,那么凡俗,那么自足,让人随便想些什么就想些什么,让人眷恋,让人相思,让人散开胸中的积郁。
我在张家厅堂品了一阵阿婆茶。
我在沈家天井,看了一阵独自绿着的一株芭蕉。
我登上不知姓氏的小姐的绣楼,对着绣花的绣幔和雕花的牙床,发了好一阵呆……周庄!周庄!水做的小镇,水做的骨肉。我觉得浑身轻松,也觉得自己一下子就变得很温柔很温柔了,不是么?船儿和船儿磕碰了,相对一笑;船儿和船儿在水巷狭路相逢了,让开就是。
周庄当然不是世外,周庄当然也有历史。离镇二里的太史淀,枯水时可见古井数臼,水丰时烟水茫茫,一澄如天。便是说,*静和泰然之下的周庄,也藏着说不尽的沧桑。周庄水域春秋时期见有记述“摇城”,北宋元祜元年,得名周庄,两千五百年的旧事,九百岁的高龄,多少风风雨雨骚扰?可是,在周庄的粉墙上,拱桥上,人们是见不到沧桑变化的碑刻和文字痕迹的,周庄不把周庄写在脸上,甚至不挂在心上。如此不动声色地面对沧桑和历尽沧桑的不动声色,该是大师级的修炼吧?风雨就是风雨,沧桑就是沧桑,芦花还是白就白了,采花还走黄就黄了,船迎走船,桥还是桥,周庄还是周庄。无论庙堂之上,朝野之间,怎样的人来人去,云起云飞,周庄乡民创造的温馨,宁静,*和,淡泊,以及在*淡宁馨申所包容的博大和深刻,是永恒的。
一切都是匆匆过客!诗朋、酒侣、名士、富豪、官宦、贵胄,都是过客,惟有水镇人家创造的水镇永恒,周庄永恒!我想。
船儿在水上漂着。我在船儿之上躺着。
我抱着周庄烟雨,周庄烟雨抱着我。
周庄真好。周庄永恒的宁静,温柔,自然,真好。
1、作者在坐船游览后对周庄产生了“一种‘*安家园’的感觉”,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分条归纳,是哪些见闻使他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6分)
2、用自己的话解说“周庄不把沧桑写在脸上,甚至不挂在心上”的内涵。 (4分)
3、文题为《周庄烟雨中》,但文章在“烟雨”上着墨很少,这是为什么?(4分)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作者写自己在周庄品茶、看芭蕉、发呆这三个细节,其目的是什么?(4分)
(2)最后二段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1、①载着游客的船儿可以随便进入人家的院子、厅堂。②游客和周庄人可以一下子组成一个很大的家。③能使我这个北方汉子放下浮躁的心。④让人眷恋、相思,散开心中的郁积。(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用原文回答,每点扣1分)
【参考答案】2、周庄以博大的胸怀创造了一个永恒、温馨、宁静、*和、淡泊的生存环境。
【参考答案】3、文中的烟雨不仅指自然界的烟雨,更是指周庄历经沧桑后独具的人文环境,文章重点写的是周庄的人文环境,故对自然界的烟雨着墨不多。
【参考答案】4、(1)用历史上的沧桑变化来衬托眼前周庄的温馨、宁静、*和、淡泊,并进一步写出的博大深刻永恒,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厚重,主题更加深刻。
(2)写自己已经沉浸在周庄迷人的人文环境中,再次倾吐了周庄在自己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雨中》阅读答案5
好大的雨啊!黄豆般的雨点劈劈啪啪地把地上砸了一个个小坑;小树在狂风中乱晃;拼命支撑着纤细的身体;本来高高盘旋在树上的牵牛花,此时也被甩了下来,凄惨地缩成一团,那粉红色的衣裙沾满了污泥。
今天是楚才作文训练班开学的第一天,想不到竟遇到了这样的鬼天气:下课前十分钟还是晴空万里,一眨眼工夫就电闪雷鸣。过了一会儿,雨渐渐小了。训练班的老师赶紧让我们回家。于是大家不管三七二十一,冲出了教室,最后只剩下我和外校的两个女同学了。忽然我隐约看见前面有个人影,举着一把晴雨伞向这边走来。我心里一动:粉底小花的伞面,好像是我家的伞,莫非是妈妈来接我了?我激动地迎上去。啊!果然是妈妈!她一面四下张望,一面焦急地喊着我的名字。妈妈发现了我,迅速地递过来一把塑料伞。我欣喜地从那两个女同学身后挤了过去,接过了这把救命伞。妈妈关切地掏出一件外套,说:“别冻着了,快穿上。”
这时妈妈发现我身后的那两个女同学:“唉呀,看那两个浑身都淋湿了。咱俩挤一挤,用一把伞;把另一把借给她们用用吧。”我听了,悄悄地说:“咱跟她们素不相识,给她们干什么!”“唉,你这孩子,别人有困难就应该帮助嘛。”我撇撇嘴,又把话咽到肚子里。
妈妈停下来,招呼那两个同学。她俩喜出望外,赶快跑过来。我无可奈何地递一把伞过去给她们。于是,那两个同学撑着伞走在前面,我和妈妈挤在一把伞下跟在后面。走到一座粉红色的大楼前,两个同学停下,说她们的家到了,连连向妈妈道谢,妈妈笑了笑拉起我向远处走去。
风又紧了,雨又急了。透过风雨,我忽然发觉,妈妈身上有一种闪光的东西,是那么明亮,那么耀眼。
《雨中》阅读题目
1、解释文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素不相识:
喜出望外:
2、回答问题。
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妈妈身上有一种闪光的东西”中的“闪光的东西”反映的是什么?
3、用“‖”把这篇文章分为四段,并概括段意。
《雨中》阅读答案
1、素不相识——向来不认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2、①比喻、拟人;②指助人为乐的精神
3、第一段(1):天突然下起大雨。
第二段(2):妈妈冒雨来接“我”。
第三段(3、4):妈妈借伞给两个女同学。
第四段(5):“我”从这件事中看到妈妈身上有种闪光的东西——助人为乐的精神。
《雨中》阅读答案6
雨中片段
①放学后,女儿没有地方可去,又担心我接不着她,便跑到我必经的路口去会我。
②天气有些阴冷,下着小雨,女儿光着脑袋,一动不动地站在雨中等着我的出现。我看到她时,她已由一只活泼的小鸟变成了落汤鸡。
③本想责怪她为什么不躲到一边避避雨,但看到她那个样子,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女儿毕竟只有七岁,我能想得出那一刻她内心的焦急,一是担心我接不着她,二是怕街头来来往往的人群档住视线,望不着我。现在又有几人能执着地站在一场雨中,一动不动地等他要等的人?何况女儿看到我的时候,不仅没有埋怨这恼人的雨,反而喜出望外地扑向我,一个劲地喊着:“妈妈,我终于看到你了!”女儿这个样子,使我想到自己多年未淋过一场雨,甚至也多年没有见过一个人被雨淋到淋漓尽致的情景了。
④雨,曾经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⑤儿时的雨,来不及想象,来不及躲避,说来就来了。放学时,我们经常护抱着书包拼命往家赶,夹着嘻嘻哈哈的追闹声,全然没觉得一场雨会给人的心情带来忧愁。回到家,母亲一个劲地拉长她的衣角在我头上擦了又擦,既不怨天也不责怪我们,眼里只有自责与心疼,因为那时家里根本就没有一把像样的伞。当母亲触摸到我的脑袋时,我顿感心里暖暖的,恨不得很多淋几次这样的雨。我们姊妹很多,那个年代能在母亲面前撒娇,好像是非常奢侈的事。
⑥暴雨已经结束了,在地里干活的父母已被雨交个透视。库管卷得老高,雨中的父亲一边往家跑,一边“哦哈嘿,哦哈嘿”很有节奏地喊着。那个时候,他们也都还是年轻,年轻得使我们记不起那些年月里生活有多艰难,只记得他们每次从雨中赶回来时,陡然间家里溢满了温馨。一家人都在,哥哥姐姐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管玩耍,因为有父母在呢!母亲会闲下来,低着头安心纳她的鞋底或缝缝补补;父亲会摆弄他心爱的二胡笛子什么的,奏出的旋律传出远远地,跟随茫茫的雨雾婉转起伏,隐约迷离,仿佛整个村子在舞蹈,变得婉约、优雅起来。
⑦还有些雨,不大不小,反正知道它要来了,左邻右舍都手忙脚乱地一起来帮忙。谁家晒在外面的稻谷麦粒,谁家的棉被衣物,那时一定要赶在雨前抢收完毕的。一阵紧张的忙乱之后,大雨就来了。粮食、衣物丁点儿也未被淋,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那一刻,有简单、满足、胜利、幸福的笑容写在脸上。
⑧乡村的一场及时雨后,会有泥土、绿叶散发出清新的味道。能看到天边拱出美丽的彩虹,能听到欢快的鸟儿一阵清亮的歌唱。干涸已久的田渠、沟壑、池塘顿时灌满了琼浆。乡村人最愿意看到的是种子突然冒出了牙尖尖儿。本是蔫了下去的秧苗与一场雨相遇后,一根根一簇簇有棱有角地鲜活起来了。
⑨那个时候的雨好像会和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感情牵连在一起的。
⑩时过多年,我在慢慢老去,对雨的感受愈发地迟钝了,甚至时常根本不愿意看到一场雨的到来。每天都要看天气预报,提前添衣带伞,仿佛雨来的时候,是它独自的行为,与我的情感一丁点儿关系都没有。
⑾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勇气,像七岁的女儿一样站在大街上去淋一场属于自己心中的雨?
(选自《散文百家》20xx年第2期,徐金秋作,有删改)
1.本文⑤—⑧段作者回忆了儿时下雨的四个美好片段。根据你的理解,仿照示例,在空白方框里填写相应的小标题。(2分)
⑤母亲怜爱之美 →⑥ →⑦ →⑧乡野生机之美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4分)
(1)我们姊妹很多,那个年代能在母亲面前撒娇,好像是非常奢侈的事。
(2)本是蔫了下去的秧苗与一场雨相遇后,一根根
3.结合语境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父亲会摆弄他心爱的二胡笛子什么的,奏出的旋律传出远远地,跟随茫茫的雨雾婉转起伏,隐约迷离,仿佛整个村子在舞蹈,变得婉约、优雅起来。
4.根据你的理解,从行文结构、表现手法、文章主题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雨”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
1.(2分)⑥家庭温馨之美 ⑦邻居互助之美
2.(4分)
(1)(2分)“奢侈”通过强调“撒娇”的难得,写出了作者淋雨后得打母亲疼爱的激动心情,表达了作者美好童年和深沉母爱的无比眷恋。
(2)(2分)“鲜活”化静为动,写出了雨后秧苗重获生机的盎然景象,表达了乡间“久旱逢甘雨”的喜悦心情。
3.(3分)句子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村子”的“舞蹈”,侧面反映出父亲二胡笛子声音的优美,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4.(3分)
示例:雨作为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通过描写雨前和回忆中几个下雨的片段,写出了亲情的温馨,邻居的友善,表达了自己对快乐童年的向往,对亲人故乡的怀念。(意思对即可)
《雨中》阅读答案7
⑴那个雨天,我在偶然中看见了凌霄花。
⑵那天的雨下的很大,风吹着雨伞不停地摇晃,我就站在雨中看着那些凌霄花。
⑶年轻时读过舒婷的诗:如果我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在我年少的印象中,凌霄花一定是妖艳、娇媚善于炫耀、张扬的花朵。
⑷可是,第一眼看见那些花时,我不敢相信传说中喜欢攀附、依赖、炫耀自己的花,竟是这样的普通而纤弱。
⑸很大的风,吹着从高处低垂下来的藤蔓,那些点缀在绿色枝叶里的花儿,便随着摇摆的藤蔓在风雨中来回的晃动着。雨点不停的打在花朵上,每一个雨点砸下来的时候,花身便向下倾斜着、颤抖着,好似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纤弱的身姿惹人心痛。一阵狂烈的风雨过后,那些花儿又小心翼翼地重新向上站直了身子,雨一阵阵地落下,花儿便一次次地倒下又挺立起来。
⑹风吹过来时,花枝和藤蔓一起在风中乱舞,像是在抵抗,像是在挣扎。风不停地吹,我的心也在风雨中随着花一起颤动。我担心那些细小的枝蔓会不会在风雨中折断,我又担心那些花儿会不会在风雨中坠落。我好想用手心去托起那些花朵,我不忍看着这些柔小的生命因为一场雨而陨落。
⑺但我明白,生命都是无常的。大自然中植物和动物都要在自然的风雨中经过百般砺炼。我无法替它们承受风雨,只有站在雨中默默地用心守护着这些生命的精灵。
⑻雨停了,花儿们慢慢的挺直了身子,那些坠缀着花骨朵的枝条也不再狂舞,它们静静地像墨绿色的流苏一样温柔地低垂着。让我惊讶的是,那些看似细弱的花枝,在风中竟然没有一枝被折断,那些花儿也在雨中坚强地站立着,没有一朵坠下枝头。
⑼在风中,我所担心的一切都没有发生,疾风骤雨后留下的残露在一点点地滴落,仿佛是一场较量后遗留的尾声。
⑽我看见雨润后的凌霄花愈加青翠,我知道以后的花事也将是愈加繁盛。我突然想起了洗礼这两个字,生命经过洗礼后会散发别样的光辉吧!我惊叹凌霄花竟会在这样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给了我生命的启迪。
⑾我在风雨中看见了凌霄花的灵魂,我明白了,每一朵花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凌霄花在人们误解与嘲讽的眼光中坚定着自己的信仰,不停的攀援,只是为了一种更高的向往与追求。我开始对这弱小的生命另眼相看。 ⑿花瓶里的青春或许太绚丽,所以凌霄花选择了在大树边、山坡上、水泥石柱旁生长、发芽。它们背负着一个攀援强权的恶名,仗义地用自己谦卑的生命与另一个粗糙的生命结合,用自己柔弱的身体装饰着另一个生命,书写着同枯同荣,生死与共的侠肝义胆。
⒀花瓶里的青春或许太短暂,所以凌霄花选择了迎风独立的岁月,也许磨难才是生命最坚强的历练。所以经过风雨洗礼后的凌霄花,开得异常鲜艳,仿佛是洗尽了尘埃,洗尽了铅华。
⒁其实,每一个生命远远都比自己想像的要坚强,当你走过风雨,才知道自己原来也可以超越自己不敢想象的高度。
⒂站在树下,仰望着开在风雨中的花儿,仿佛是站在人海里,看来来往往的人群。花儿用无声的花语阐释着自己的生命,那么我们用什么来阐释自己?
⒃走在雨中,好像走在风尘的流年里,我在寻找生命的花语
1、文中第10节说到,我惊叹凌霄花竟会在这样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给了我生命的启迪,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凌霄花给我哪些启迪。(4分)
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雨点不停地打在花朵上,每一个雨点砸下来的时候,花身便向下倾斜着、颤抖着,好似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纤弱的身姿惹人心痛。
那些看似细弱的花枝,在风中竟然没有一枝被折断,那些花儿也在雨中坚强地站立着,没有一朵坠下枝头。
3、 文中第3节引用了舒婷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4分)
4、 题目雨中听花语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每个生命都有存在的理由;每个弱小的生命在人们误解与嘲讽的眼光中仍要坚定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更高的向往与追求;柔弱的生命也可以书写同枯同荣、生死与共的侠肝义胆;磨难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历练,让自己超越自己不敢想象的高度。(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4分)
①运用比喻,把雨中的花比作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凌霄花在雨中柔弱、无助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同情。
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凌霄花以人的情感,写花坚强地站立,突出花虽然外表细弱其实却很坚定,绝不屈服,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与赞美。(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3.(4分)写自己因读了舒婷的诗句,所以认定凌霄花是妖艳、娇媚,善于炫耀、张扬的花朵,表达了自己对凌霄花的厌恶之情;(1分)与下文写凌霄花的外表普通而纤弱形成鲜明的反差,先抑后扬(1分)突出了它的坚强、仗义的品性(1分),表达了作者对花的赞美和敬意。(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4.(4分)表层含义:在风雨中我看到凌霄花历经磨难却依然傲立枝头的生命历程过程。深层含义:感悟到生命的坚强和不断超越自我。(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雨中》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雨中花慢·代州南楼
赵可①
云朔南陲,全赵幕府,河山襟带名藩。有朱楼缥缈,千雉②回旋。云度飞狐绝险,天围紫塞高寒。吊兴亡遗迹,咫尺西陵,烟树苍然。
时移事改,极目伤心,不堪独倚危栏。唯是年年飞雁,霜雪知还。楼上四时长好,人生一世谁闲。故人有酒,一尊高兴,不减东山③。
【注】
①赵可,宋代词人,本词为他入仕金朝后所作。
②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为一雉,引申为城墙。
③东山:指东晋谢安,他曾隐居东山。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首三句分述代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河山形胜,有大气包举之势。
B.“朱楼”四句写景,以“有”字领起,推出了一幅幅朦胧、虚幻的图景。
C.下阕转入抒情,“极目”照应上阕登高览胜,“不堪”表明“伤心”之深。
D.“唯是”一句,明是写雁,实为抒情,寓年年飞雁知还、人却难归之意。
15.词末“故人有酒”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
15.①末尾三句意为朋友有酒,不妨痛快畅饮,豪情不输当年避世隐居的谢安。
②表面上写饮酒之乐、隐逸之乐,兴致很高。
③实际上,这是词人勉强的自我宽解,是借酒浇愁,苦中作乐,蕴含了无处可发泄的故国之思、民族之情。(每点2分,共6分)
《雨中》阅读答案9
天下点小雨,户外体育课还上不上?体育教师普遍会选择不上。原因很简单,学生被淋生了病,一则家长会埋怨,二则出于爱心也不忍。笔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
据说,丹麦的年青父母常把自己的小孩放在户外午睡,如住所外的院子里、公园的草坪上、树林里,尽管有苍蝇、蚊子,甚至还刮点小风,也不例外。是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是他们不想履行监护孩子的义务吗?当然不是。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有强健体魄和人格力量的“硬汉”,造就了一个崇尚独立、强大的民族。对*父母或是教师来说,这一切也许太不可思议了。
孩子不可能终身呆在摇篮中,学生也不可能一辈子呆在学校,我们不可能保护他们一辈子。人生的风险、挑战随时都可能降临,他们终需迈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下一代要适应激烈的生存竞争,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生命活力才行。而这种生命活力不会与生俱来,需经过长期的打造磨砺才能形成。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要强。阿费烈德由此总结出“跨栏定律”,即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正是在与困难的拼搏中,人才一步步强大起来的。
下点小雨不上体育课,本是件小事,但它所折射的却是教育的大问题。
(《杂文报》3 月3日)
15、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4分)
16、阿费烈德的“跨栏定律”具体内容指什么?你能用历史名人的事迹来验证这一“定律”吗?(4分)
17、“天下点小雨,户外体育课还上不上?”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认为的?并说说你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5、(4分)在与困难的拼搏中,人才一步步强大起来;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
16、(4分)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 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例如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等。
17、(4分)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雨中》阅读答案10
《雨中的童年》阅读原文
⑴窗外,雨的帘幕层层地、轻轻地、若隐若现地遮掩了远近的山脉和田野。风吹得树木左右摇摆,雨使得花草弯了腰也低了头。夏日的梅雨,来得总是那么急促和匆忙,让人出乎意料。悄悄地掩上门窗,将从天上喷洒下来的水珠挡在窗外,可是雨点却又偏偏打在屋顶上,滴答滴答地,像一群顽皮的小精灵,将屋瓦当成一面小鼓,兴奋而轻快地打了起来。
⑵侧耳倾听,雨,仿佛轻轻拨动了大地的心弦,谱成一串串美妙的音符,在周围跳跃,也在我的心坎里跳跃,是如此的熟悉,可是却又那么遥远。为什么?我静静地思索着,再度推开窗门,一霎而过的风夹着雨点又扑了过来,猛地抬起眼睛,眼前是多么的绿,绿得朦胧,绿得让人心醉,无垠的天空,灰蒙蒙的,找不到一丝云彩,雨水细细地汇聚,好像泛入我的脑海,激起无数沉淀已久的回忆。我想,我所要寻找的,不是绚丽的云霞,而是美丽温馨的童年。
⑶记忆中,也是这样一阵雨,从午后断断续续地直到傍晚,下得屋前沟里的木板都浮了起来,沟水涨得四处流溢,水溶溶的柏油路光滑得像可以在上头溜冰似的。雨不停地下,我的心也像那块木板一般浮躁起来,我盼望能在雨中尽情嬉戏一番,可是又逃不过父母的监视和禁止,只有无奈地望着雨唏哩哗啦地继续洒落。
⑷好不容易,雨势稍小,再也顾不得父母的责骂与挨打,悄悄套上雨鞋,偷偷溜到屋外,和小伙伴们会合,顺便也拖走了那块木板,当成跷跷板玩了起来,一高一低,好不快乐,好不尽兴,大伙儿的笑声震天价响。闹够了,就把雨鞋灌满水,来来去去地走,雨鞋叽咕叽咕地响着,我们也嘻嘻哈哈地笑着,走到那棵常年青翠的柏树下,大家合力摇落一树晶莹的雨露,让它滴在脸上,头上,沁凉而舒爽。
⑸傍晚时分,雨停了,夕阳也露出半边红艳的脸庞。此时,一道弯弯如带的七彩虹,也伴随着夕阳遥挂在天际,相互辉映。夕阳、云霞、彩虹,我们欢欣地呼喊,举手指向那道彩虹,喃喃地数着:红的、黄的、绿的……哎唷,好多呀,在我眼里彩虹也不只是七种颜色了,它的亮丽缤纷,让我怎么也数不清。此刻,天色和谐,就这么边数边赞美地送走了一轮夕阳,满天晚霞与那道梦幻似的彩虹。这虽然只是宇宙间短暂的停留,但在我心中却铭刻成永恒的回忆。
⑹直至如今,不知度过多少个漫漫夏季也不知听过多少次雨的旋律。也不知何时才能重踏那份濡湿的记忆,访访儿时的伙伴,与他们在飘坠的季节里,共数雨后天边的那道彩虹?
《雨中的童年》阅读题目
1、由窗外的雨激起“沉淀已久的回忆”作者选取了童年特有的雨趣,请依次说说。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线把本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段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第一部分:
(2)第二部分:
(3)第三部分:
3、本文不少地方用词准确、生动。请谈谈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好在什么地方。 雨点,将屋瓦当成一面小鼓,兴奋而轻快地(擂) 了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文笔细腻,描写逼真如画。请从文中找出例句,看看作者是如何摹声绘色的?
(1)摹声:
(2)绘色:
5、第二段开头说:“雨,在周遭跳跃,也在我的心坎里跳跃,是如此的熟悉,可是却又那么遥远。”请你通读全文,说说“熟悉”指的是什么?“遥远”又指的的是什么?
(1)熟悉:
(2)遥远:
6、第⑹段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A记叙、B描写、C议论、D抒情),请你分析、概括本文的中心要点:__________________
《雨中的童年》阅读答案
1.(1)雨中玩跷跷板 (2)穿着灌满雨水的鞋子来回走
(3)摇落树上的雨露 (4)数天边的彩虹。
2.①②‖③④⑤‖⑥
(1)第一部分:眼前的小雨激起了我沉淀已久的回忆。
(2)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童年的雨趣。
(3)第三部分:对童年雨趣的怀念,对童年的怀念。
3.(1)突出了小雨滋润万物,青翠欲滴的情状,尢其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雨点敲打屋瓦的声响,另外也照应了前半句中的“一面面小鼓”。
4、略(每类从文中找出合适的例子就行)
5.(1)“熟悉”指的是眼前的雨景。
(2)“遥远”指的是逝去的雨趣、逝去的童年。
6.D 中心要点: 回顾了童年与雨有关的几件趣事,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童年雨趣的眷恋。
推荐访问:论语 答案 阅读 《论语》阅读答案【10篇】 《论语》阅读答案1 《论语》阅读答案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