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与环境》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观察,记忆能力及绘画表现能力。 2,陶冶学生爱家、爱家人以至更爱自己的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家》的录像片断等。 教学重点: 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与环境》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人物与环境》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观察,记忆能力及绘画表现能力。
2,陶冶学生爱家、爱家人以至更爱自己的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家》的录像片断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家庭环境,凭记忆选择一个最美的角度默画出来。
教学难点:
要扣紧主题,以一事一景来完成作品。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注意检查学生学习用品)
二、导人新课:欣赏《家》的录像片断,导人新课。
三、讲授新课。
1
启发谈话:家是温寨和团圆的代名词。大家认真地去观察自己家里最美的一角,现在请几个同学来说说你家最美的地方在哪里?(客厅、卧室、书房、厨房、阳台……)今天,我们就是要把这些最美的地方画下来。(板书课题)
2
读画(出示范图,引导学生欣赏教材范图,分析作品中的构思和画面处理效果)9卧室的一角、客厅的一角、书房的一角、阳台上、我的小天地……
3,小结:从构思角度来看,一张画不可能画出家的全貌,我们可选择一景一事来表现。教材中的学生作品画的都是家里的某一角落或一个侧面,表现手法不同,但都从不同的角度较好地表现出《我的家》。
4作画步骤,边讲边示范。
①构思:即确定主题,选择角度。同学知道老师*时最爱写毛笔字,老师就画书房的一角。
②打稿:根据构思轻轻地把景物画出来,注意选择你认为最美、最人画的地方,要突出主体部分,详略得当。
③修改:注意画面构图,线条的流畅明了,富有童趣。
5饣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既要有生活性,又要有艺术性。
四、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小结:
表扬画得较好的、有进步的同学,作业给全班同学观摩;同时也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回去对照自己的`家,修改一下,下一节课再给这幅画涂上色彩。
第二课时
一、组织谈话。
上节课,大家已经把自己家的一角初步画了一个o稿子,这节课,我们再稍作修改,涂⊥漂亮的色彩。
二、讲解上色方法,强调画面效果。
1,大家根据自己的意图,可用蜡笔、水彩、彩色水笔等涂色,做到上色自由,但又不失协调、美观、鲜艳的效果。
2.上色步骤:
①从整体人手,确定主色调。
②刻画画面主体,描绘美的感受,使画面达到表情达意效果,进一步体现爱家的思想感情。
③结合主体,搭配好背隶颜色,使画面色彩协调、美观,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3,结合以上步骤,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想法,教师进行小结,并鼓励学生大胆用色,表达美的感受。
三、学生上色彩,教师巡回指导。
四、讲评学生作业,表扬造型和用色较好的同学,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提出改进方法。
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案:惠安小姑娘(立体纸工)
教学目的:
学习立体工艺的基本技法,以及简单装饰
的技能,培养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闽南地区的民风民俗,进行"服饰
美"、"着装美"的审美教育。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
-、组织课堂纪律。
二、谈话导入。
1。谈话:福建泉州地区惠安女的服饰十分独特,令人
难忘。她们用大花头巾包裹头部,戴一顶_的
圆形尖顶斗笠,上衣短窄,露出腰部的肚脐,下
身是宽松的大裤管,当地人总结为"封建头、民
巨肚、节约衫、浪费裤"。
2.读画:本课制作小人偶的方法比较简单,用一个纸筒(卫生纸的内芯)、一个乒乓球就能组成惠安女的基本形,然后根据惠安女的服装特点用彩纸进行装饰。尤其要突出花头巾、短上衣,惠安女上衣的颜色以天蓝色、淡绿色、粉红为多,裤子则多是黑或其它深色调的。
3.制作步骤:(1)用白乳胶将乒乓球粘在纸筒上。
(2)用彩纸在纸筒上装饰惠安小姑娘的服饰,装饰时要注意上衣要短,还可以用银色纸做人偶的腰饰。
(3)用彩笔在乒乓球上画出五官,建议学生可画不同的表情。
(4)将一块三角形彩纸贴在小人物头部做头巾。
(5)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做出不同造型动态的小人偶。
三,巡回辅导。要由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既要照顾全班同学,又要注意对个别同学的帮助。
四,进行小结。
《人物与环境》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人物与环境》教学设计3篇(扩展1)
——《人物与环境》优秀教学设计3篇
《人物与环境》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了解绘画作品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特点。根据人物动态变化想象活动内容,添加适当环境。
情意: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表现生活的兴趣,热爱生活的情感。能力: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动态变化的基本特点,锻炼学生的组画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动态变化的基本特点,通过给同样动态的人物添加环境,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难点:能够根据人物各种动态进行画面的组织与添加。
教学准备:
人物动态图片、优秀作业、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黑板出示一组人物动态图片,启发学生思考想象他们在做什么?
2、应添加什么样的环境才能突出人物活动?
引出板书课题:人物与环境
教学意图:
初步认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游戏感受;
1、分组游戏:引导学生分组表演动态变化,一组做动态,其他同学猜,让学生想象他可以在做什么?
2、启发谈话:通过刚才的演示与讨论,我们了解了人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和背景的变化可以直接改变绘画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给相同的人物添加不同的环境来改变绘画的创意。使画面更加有趣。
教学意图:
通过游戏突破重难点。
三、研究添加方法
1、观察书中作品:说一说在添加环境时还可以用那些方法。
2、欣赏学生作品,分析环境的添加。
3、教师演示添加环境:出示画好的人物动态,改变角度和方向。启发学生想象。
教学意图:
学习添加方法。讨论中相互启发,开阔思路。教师演示让学生了解作业方法。
四、想象创作:
1、作业要求:根据教师演示的人物造型(或课本上提供的人物造型),发挥你的想象,在上面添加适当的环境背景,让画面内容更丰富、更有新意。
2、分组讨论:根据老师提供的人物动态图调换方向,想象添加那些环境。交流讨论结果。
3、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教学意图:
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人物与环境和谐统一。
五、展示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评价。
评价标准:
(1)人物活动想象丰富。
(2)环境添加适当。
教学意图:
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
《人物与环境》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通过欣赏课本中两组范画,领略绘画想象力的丰富多姿。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怎样根据课本上提供的人物造型合理地添加与形象相配的环境。
教学重点
1、根据人物的姿态想象人物在做什么,可以添加什么服装和环境。
2、训练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人物造型的多角度开发和想象。作品要画出新意。
教学准备
人物造型图、绘画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类由于劳动创造了自己和自己生存的环境,人类能离开环境单独存在吗?
生:不可能!
小结:我们在家、在大自然、在学校、在任何地方,这些地方就是我们身边的环境。人物与环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2、揭题:人物与环境
二、新授
1、出示人物形象
提问:老师这里有几个人物,你能根据他们的姿态,想象他们都在做什么吗?你能
想象当他们的身体方向发生变化时,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讨论、回答
2、在原有人物的基础上,想一想,添加什么样的背景好呢?
3、打开课本,学生欣赏课本中的人物添加。
学生说说课本中的人物添加给你什么启发?
生:可以将人物位置调换、颠倒、横放、旋转不同的角度来想象人物在做什么,在什么环境中。
人物的衣着也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活动的不同来进行添加。
4、你还能根据课本中提供的人物形象想象出其它的活动和环境吗?
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及创造力。为学生作业打好基础。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
可自愿选择课本提供的人物造型或自己找一组或一个人物原型。自由发挥想象添加人物活动情况和服装及周围环境。尽量避免与周围同学雷同。画好后在小组中互相欣赏,讲述画中的情形。
四、作品展示、评价
对画得出人意料的作品给予“特别想象力”奖。鼓励创新意识强的学生。
五、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与环境的想象和添加,发现了自己有着惊人的想象力,我们能够把一个或一组简单的人物原型想象成参与各种活动,穿着不同服饰,身处各种多变的环境之中,真是有趣极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使大家的记忆力、观察力得到的提高,以后还可以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和游戏。
《人物与环境》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观察,记忆能力及绘画表现能力。
2,陶冶学生爱家、爱家人以至更爱自己的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家》的录像片断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家庭环境,凭记忆选择一个最美的角度默画出来。
教学难点:
要扣紧主题,以一事一景来完成作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注意检查学生学习用品)
二、导人新课:欣赏《家》的录像片断,导人新课。
三、讲授新课。
1、启发谈话:家是温寨和团圆的代名词。大家认真地去观察自己家里最美的一角,现在请几个同学来说说你家最美的地方在哪里?(客厅、卧室、书房、厨房、阳台……)今天,我们就是要把这些最美的地方画下来。(板书课题)
2、读画(出示范图,引导学生欣赏教材范图,分析作品中的构思和画面处理效果)9卧室的一角、客厅的一角、书房的一角、阳台上、我的小天地……
3、小结:从构思角度来看,一张画不可能画出家的全貌,我们可选择一景一事来表现。教材中的学生作品画的都是家里的某一角落或一个侧面,表现手法不同,但都从不同的角度较好地表现出《我的家》。
4、作画步骤,边讲边示范。
①构思:即确定主题,选择角度。同学知道老师*时最爱写毛笔字,老师就画书房的一角。
②打稿:根据构思轻轻地把景物画出来,注意选择你认为最美、最人画的地方,要突出主体部分,详略得当。
③修改:注意画面构图,线条的流畅明了,富有童趣。
5、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既要有生活性,又要有艺术性。
四、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小结:
表扬画得较好的、有进步的同学,作业给全班同学观摩;同时也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回去对照自己的家,修改一下,下一节课再给这幅画涂上色彩。
第二课时
一、组织谈话。
上节课,大家已经把自己家的一角初步画了一个o稿子,这节课,我们再稍作修改,涂⊥漂亮的色彩。
二、讲解上色方法,强调画面效果。
1,大家根据自己的意图,可用蜡笔、水彩、彩色水笔等涂色,做到上色自由,但又不失协调、美观、鲜艳的效果。
2.上色步骤:
①从整体人手,确定主色调。
②刻画画面主体,描绘美的感受,使画面达到表情达意效果,进一步体现爱家的思想感情。
③结合主体,搭配好背隶颜色,使画面色彩协调、美观,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3,结合以上步骤,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想法,教师进行小结,并鼓励学生大胆用色,表达美的感受。
三、学生上色彩,教师巡回指导。
四、讲评学生作业,表扬造型和用色较好的同学,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提出改进方法。
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案:惠安小姑娘(立体纸工)
教学目的:
学习立体工艺的基本技法,以及简单装饰
的技能,培养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闽南地区的民风民俗,进行"服饰
美"、"着装美"的审美教育。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
一、组织课堂纪律。
二、谈话导入。
1、谈话:福建泉州地区惠安女的服饰十分独特,令人难忘。她们用大花头巾包裹头部,戴一顶圆形尖顶斗笠,上衣短窄,露出腰部的肚脐,下身是宽松的大裤管,当地人总结为"封建头、民巨肚、节约衫、浪费裤"。
2、读画:本课制作小人偶的方法比较简单,用一个纸筒(卫生纸的内芯)、一个乒乓球就能组成惠安女的基本形,然后根据惠安女的服装特点用彩纸进行装饰。尤其要突出花头巾、短上衣,惠安女上衣的颜色以天蓝色、淡绿色、粉红为多,裤子则多是黑或其它深色调的。
3、制作步骤:
(1)用白乳胶将乒乓球粘在纸筒上。
(2)用彩纸在纸筒上装饰惠安小姑娘的服饰,装饰时要注意上衣要短,还可以用银色纸做人偶的腰饰。
(3)用彩笔在乒乓球上画出五官,建议学生可画不同的表情。
(4)将一块三角形彩纸贴在小人物头部做头巾。
(5)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做出不同造型动态的小人偶。
三、巡回辅导。要由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既要照顾全班同学,又要注意对个别同学的帮助。
四、进行小结。
《人物与环境》教学设计3篇(扩展2)
——《人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3篇
《人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
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根据人物的姿态想象人物在做什么,可以添加什么服饰和环境。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对于学生来说,主要学习内容是通过给同样的动态的人物添加不同的服装与环境,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了解人物与环境背景的关系,掌握利用环境衬托人物活动的绘画方法。主要的难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多角度变换形象,添加合适的服装和环境,虽说是表现人与景的关系,但是难度却要更胜一筹,因为学生的想象和表现是发散的,每个孩子都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每个人对于环境的表现力又是有限的,学生要在富有创意的联想环境的同时用绘画的语言提炼概括,在大胆想象客观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情感的表现。
本课作业的辅导难度可能更要大于引导启发的部分,人物服装细节表现、环境的刻画对于三年级学生也是个不小的挑战、而作为整节课的环节设计,难以腾出充分的时间来进行细节的指导,所以这个部分的难点只能通过学生作业赏析来解决,在选择范画时我发现书本中的学生作品虽然精彩,但是难度较大,在引导创作上效果不明显,所以觉得如果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表现内容,且背景表现手法更加简洁放松的学生作品进行赏析。
由于需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所以在典型环境中寻找相似动作的人物形象这一要求就很有必要,图片资料的搜集就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在众多图片的整理过程中,比较困扰的地方是,如何让学生了解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这一点我是采用了出示人物剪影,学生根据动作和服装猜测背景环境的游戏实现教学目标的;进一步的想象引导采用了学生亲自做一做动作、组内合作讨论学习、创意生活图片的启发等一系列方式层层递进来完成的,虽然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但是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相当多,这也是为了充分启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做出的努力。
通过本课教学,我觉得除了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寻找创作灵感,对于中年级孩子来说,富有奇幻效果的想象更加能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很多学生在作品中也表现了童话世界中的奇妙境遇,但学生对人物造型把握还不够准确,以后还需多加练习。
《人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根据这节课的重难点,我引入学生们熟悉的动画人物图图和不同环境搭配的图片,让学生们猜一猜他在做什么?通过进一步引导询问学生:“为什么同样的人物,同样的动作,大家的回答都不一样呢?”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图片发现答案,从而导入课题,这样,很快就能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
为了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我设计了一系列环节,比如:导入之后,我为学生展示了一张人物的轮廓图,是法国油画家米勒的作品来引导他们,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了解到原来也可以这样想象;后来,我又展示了书上提供的造型图片,让学生进行想象,加上之后的优秀作品的欣赏和对比,进一步让学生从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吸取别人的精华为己用。
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胡思乱想”,我认为,有时候“胡思乱想”也许能有创新,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从作业来看,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他们提高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于课堂时间关系,评价环节进行的相对简单了些,对学生作品也未进行细致的评价。在整堂课中我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情况,用自己的语言引导他们,多种手段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热烈,学习效果良好。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计了拓展环节,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拓展到了环保问题上,因为当今人类与环境之间最刻不容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环保问题,通过延伸,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意识到要为创建美好家园贡献出自己的努力。
美术课除了教会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更不容忽视的是,关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的健康、愉快地学习。可以说,绘画是通向孩子心灵的一个窗口。
《人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3
旧版的人美版教材中《人物与环境》这一课是五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新版本中移至三年级第六册,改动较大,在授课过程中我做了比较和归纳,将此次的教学心得总结如下: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对于学生来说,主要学习内容是通过给同样的动态的人物添加不同的服装与环境,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了解人物与环境背景的关系,掌握利用环境衬托人物活动的绘画方法。主要的难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多角度变换形象,添加合适的服装和环境,虽说是表现人与景的关系,但是难度却要更胜一筹,因为学生的想象和表现是发散的,每个孩子都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每个人对于环境的表现力又是有限的,学生要在富有创意的联想环境的同时用绘画的语言提炼概括,在大胆想象客观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情感的表现。
对于教师来说,本课作业的辅导难度可能更要大于引导启发的部分,人物服装细节表现、环境的刻画对于三年级学生也是个不小的挑战、而作为整节课的环节设计,难以腾出充分的时间来进行细节的指导,所以这个部分的难点只能通过学生作业赏析来解决,在选择范画时我发现书本中的学生作品虽然精彩,但是难度较大,在引导创作上效果不明显,所以觉得如果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表现内容,且背景表现手法更加简洁放松的学生作品进行赏析。
另外,对于整节课教学感触最大的是关于素材的搜集、整理及呈现方式,对于教师来说是较大的准备工程。由于需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所以在典型环境中寻找相似动作的人物形象这一要求就很有必要,图片资料的搜集就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在众多图片的整理过程中,比较困扰的地方是,如何让学生了解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这一点我是采用了出示人物剪影,学生根据动作和服装猜测背景环境的游戏实现教学目标的;进一步的想象引导采用了学生亲自做一做动作、组内合作讨论学习、创意生活图片的启发等一系列方式层层递进来完成的,虽然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但是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相当多,这也是为了充分启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做出的努力。
通过本课教学,我觉得除了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寻找创作灵感,对于中年级孩子来说,富有奇幻效果的想象更加能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很多学生在作品中也表现了童话世界中的奇妙境遇,比如会飞的蝴蝶公主、可爱的天使、神秘的.宇宙飞船等,希望在下一次的教学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人物与环境》教学设计3篇(扩展3)
——《人物与环境》美术教学设计3篇
《人物与环境》美术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设计的概念,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熟知设计形态、功能等相关基本知识,并利用所学掌握设计的技能。
2.在欣赏、分析、讨论中熟知相关设计基础知识,了解设计的形态、功能和原则。
3.体验美术活动乐趣的过程中,提高对设计艺术的关注度,感受设计为生活服务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对世界多元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知设计形态、功能等相关基本知识,并掌握设计步骤。
【难点】
分析设计在形态与功能上的特点,独立完成创新型设计作品。
三、教学用具
形式各样的铅笔、设计家作品图片、多媒体演示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播放各种造型各异的椅子组成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这些椅子和我们*时坐的椅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设计感强、造型新奇、制作材料各式各样、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设计充满着我们生活,每天享受着设计提供给我们的舒适便捷、优美愉悦的生活,今天让我们一起变身设计师,踏上设计的旅程吧!引出课题《设计与生活》。
活动二:直观感知
1.教师展示丹麦设计师克里斯汀﹒维德尔作品图片《可调节儿童椅》,引导学生观看并提问:什么是设计?这个儿童椅在造型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设计是人类创造性的活动,是把某种计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图片中可调节儿童椅构造简单,符合人体结构特点,半圆形椅身的两侧有五个缝隙可以调节高度;这样设计可以避免对幼儿的磕碰,而且节省材料,体现出“经济、简单、实用”的设计理念。
活动三:具体分析
1.教师播放一组形态各异的铅笔图片,提问:相信大家都用过这些铅笔,谁能试着分析铅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圆形——出棱——加橡皮——自动——笔头扁*——橡胶铅笔;可以看出铅笔在发展过程中,从形态、功能、材料、色彩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2.教师继续以铅笔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铅笔为什么要发生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铅笔的棱面可以防止手握时打滑;铅笔头添加橡皮,方便涂改;自动笔的特点是方便,还能避免铅芯折断;扁*的笔头方便考试时填涂机读卡;橡胶铅笔中装有软笔芯,可以卷折,非常时尚有趣。铅笔的发展给使用者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3.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大屏幕中这款旅行用品组合套装,是怎么解决旅行中携带洗漱用品问题的?这样的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在造型和结构设计上,将分装不同洗漱用品的小瓶组装成一个圆柱体,这样的设计方便携带,同时还节省了空间;这个是来自我们生活随处可见的设计,恰好反映出设计是通过设计功能来满足人们需求的。这样的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方便实用、美观大方、操作简单。
4.教师讲解: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设计就来源于生活,人们为了生存与生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需求是设计的源泉,设计正是通过设计功能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接着提出问题:那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一个好的设计,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生活服务,为人服务的,人类通过设计活动创造或改变事物,实现为其所用的价值和目标。
一个好的设计主要从两方面判断: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只有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高度统一,才能成就好的设计作品。
活动四:拓展阶段
1.课堂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书包发展历程的视频及设计步骤,并提出要求:以“灯”为主题,进行设计创作。
2.展示讲评
交流想法,师生共同评述赏析作品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与教师总结评价为主,评价标准以下列为准:
①是否运用课上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②设计上是否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
③形式是否多样、美观大方、新颖独特。
3.布置课后作业:
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生活设计作品图片,并附上简要的创意说明。
《人物与环境》美术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使用了新课程标准下的九年义务教育湘版美术实验教材。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安排了四个新的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即运用多中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梅花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组部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这些课程内容新颖,版面美观,贴近学生的生活,受到了小朋友们的喜爱。
二、学情分析
对于美的事物有兴趣,有初步感受美的能力,作画时初步培养了观察习惯,对于想象画、命题画有较大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的描绘。
完成作业的速度不一,部分同学习惯于带回家去完成少数同学形象表达能力还停留在幼儿园的水*。
三、本学期教学的总要求
1、知识教育要点
(1)感知各种随意形状。
(2)认识和运用各种*面形、常用色。
(3)运用形和色,进行临摹、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练习。
(4)学习使用各种简易绘画工具,学习撕、折、拼、贴和揉捏、搓、挖等手工制作法,养成正确地绘画、制作姿势与习惯。
(5)欣赏祖国风光和儿童画、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2、能力培养要点
(1)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促进从无意想象过渡到有意想象,从再现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
(2)在绘画活动中大胆用笔用色,鼓励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3)提高手部运动的灵活性,促进手和脑的协调发展。
(4)提高对色彩美、形状美的能力。
3、审美教育要点
(1)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让学生感受美术活动的愉悦,激发儿童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兴趣。
《人物与环境》美术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工具和材料是进行美术活动的重要条件,如何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这些引导是这一节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我把它定位为美术课教学中的综合。探索领域,目的是想结合儿童以往的(学前)绘画经验,进行延伸由此引发全体孩子对学习美术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熟悉和了解美术的表现形式,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新的思维加深对美术的新认识。
2、观察和发现各种工具的使用方式,培养爱护学习用具的良好行为习惯。引发对各种工具和材料的联想。
3、开阔视野,拓宽想象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教学重点:观察各种工具和材料使用方式,引发对工具和材料的联想。
教学准备:
课件、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实物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导入新课:
回顾学前绘画经验引语:今天我们要在课堂上找朋友,这个朋友是谁,我先不告诉您们,上完课你们就知道了。请大家想一想下列的问题,小组讨论,代表回答,要求回答时要完整。
1、你在画画的时候用过那些工具,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它叫什么名字?怎样使用,能出示你的作品向大家展示吗?
2、你见过那些绘画工具,请你介绍一下,你在那里见到的?你认为它们能用来干什么?
3、你最想拥有的美术用品有那些?为什么?
蜡笔小知识
1、是年幼儿童最常用的绘画工具
2、同彩色铅笔相比,蜡笔的色彩比较鲜艳、笔芯也稍软,使用时不会因手在纸上摩擦而弄脏画面。
3、蜡笔即可以用来画线条,也可用于大面积的涂色。
油画棒小知识1小朋友最喜欢使用的工具,色彩鲜艳、浓烈2油画棒比蜡笔要软得多,而且因为是油性的,颜色之间容易混合,色彩的变化,层次都比较丰富。
彩色铅笔小知识:
1、最简单的色彩画工具,如同铅笔一样,比较适合年龄幼小的小朋友使用
2、色彩柔和,即可以用来涂颜色,但涂色的时候不能用力过大,因为它的.笔芯是硬性的,会在纸上留下痕迹。
3、比较适合于画轻柔、淡雅的画面。
师小结:在绘画过程中,工具和材料是很重要的,它就象一个好助手能帮助你实现你的绘画愿望。
三、引导观察思考发现新的工具和材料课件展示:
1、欣赏*画、书法作品。
2、欣赏油画作品。
3、欣赏水粉、水彩画作品。
4、欣赏版画作品。
5、欣赏儿童画作品。
师:欣赏了这些画,大家能猜出这些画是用什么工具和材料来完成的吗?生自由议论。
6、课件再次展示(结合作品进行展示),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工具和材料的不同魅力,引发学生明白工具和材料的重要,以便今后在美术课的课前准备能有所重视。大家现在可以猜出我们要找的朋友是谁了吗?
7、怎样爱护这些工具和材料。
课件:工具和材料使用小知识,进一步强调爱护工具、保护学习用品、正确使用学具的良好品质。
四、评价,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回答问题。
1、你能认识的美术工具和材料有()种?
2、通过学习你又认识了那些绘画的小伙伴它的名字叫()?
3、你能爱护和正确的使用工具和材料吗?
五、课后观察和思考
1、收集和尝试一种你没有用过的美术工具和材料。
2、到美术用品店去观察文房四宝是什么?又发现了什么新的工具和材料。
《人物与环境》教学设计3篇(扩展4)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3篇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昼夜变化对人们行为活动产生的影响。
2、通过简单模拟实验,能认识到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造成的,并发现地球上的白天与黑夜在有规律地交替变化着。
3、初步了解天文学家*,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模拟的方法研究有关地球自转的问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确立“昼夜变化是地球围绕太阳自转造成的”这一认识。
三、活动设计
(一)引入: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与比较,找异同之处来引发学生对白天和黑夜问题的关注。
2、激发学生对白天和黑夜问题的探究兴趣。
活动器材:一个较大的示教钟面、昼夜变化的情景照片。
(二)活动一:按时间先后填顺序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地将自己一天的日常活动与时间对应起来。
2、体会昼夜变化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活动。
活动器材:一组有时间顺序的图片。
(三)活动二:模拟昼夜的形成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并从事简单的模拟实验。
2、初步了解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变化。
活动器材:关于科学家*的资料、地球仪、电筒。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知道白天和黑夜是轮流变化的。
2.能用绘画表现在同一地点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景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白天和黑夜》。
2.地球仪(在地球仪的*地域上贴一红五星)、手电筒,活动前设法让活动室的光线暗淡一些。
3.黑色卡纸及白色铅画纸幼儿人手各一张(依据幼儿的情况尽量选择小一些的纸),油画棒或蜡笔若干,胶水或双面胶、短绳。
活动过程:
一、讨论、实验:白天和黑夜
1.请幼儿讨论:黑夜是怎么来的?白天和黑夜是怎样轮换的?可点击“白天黑夜的轮换”。
2.教师出示地球仪,请幼儿找到*的位置,然后将打亮的电筒固定在离地球仪有一定距离的一侧。教师操纵地球仪自转,并对幼儿解释,手电的`光就像是太阳光。当*地域对着光源时,请幼儿说*是白天还是夜晚。当*地域背离光源时,再请幼儿判断*是白天还是夜晚。教师继续转动地球,让幼儿观察并判断白天、夜晚的转换情况。请几位幼儿操作尝试这个试验。
二、绘画操作:白天和黑夜
1.请幼儿说说白天和黑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播放课件【图片欣赏】,请幼儿用语言描述同一场景在白天和黑夜呈现出的不同景象。教师注意引导:白天和黑夜各有各的特点,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是很美好的时光。
3.教师给幼儿分发绘画工具,请他们在白纸上和黑纸上分别画出任意一个地点白天和黑夜不同的情景。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作品完成后,请他们把黑白两幅作品的背面互相粘贴,并在中间夹上绳子(如图)。作品《白天与黑夜》便完成了。
三、分享与展示
1.请幼儿展示和交流作品。
2.将作品穿起来挂在教室中。
活动反思:
白天和黑夜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自然现象,大班孩子对于这一现象并不陌生,虽然自己每天都在经历着白天和黑夜的转换,但是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同时他们对于神秘的宇宙会十分感兴趣。日夜的变化的理论如果单纯的讲给幼儿听,是很抽象的。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理解白天黑夜的异同的原因及转换关系。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地球仪,阳光(手电筒一防止那天没有出太阳)。红色五角星。
用白色卡纸和黑色卡纸制成“白天先生”和“黑夜小姐”
夜晚图片。
活动过程:
一、由图片引出话题。
师:你们看;老师手里有什么呢 ?画的是什么时候呢?都画了些什么东西呢?你们觉得好看吗?
二、讨论黑夜的秘密。
1、引出话题。
师:你们觉得黑夜漂不漂亮?可是他是怎么形成的呢?那是因为地球自转才形成了黑夜,(教师要讲解一下什么叫地球的自转)我们来一起看看是不是因为地球的自传才形成了黑夜和白天。
2、教师做实验,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其中的现象。实验介绍:教师将打亮的电筒固定在离地球仪有一定的距离的一侧。在地球仪*地域上贴上一个红星代表*。
师:地球仪表示我们生活的地球。老师用手去转动地球仪表示地球自转,手电筒则表示太阳光。老师转动地球仪,你们看会有什么样的现象?
3、教师操作活动。引导幼儿讲出所看到的现象。
师:当红星对着光时我们这里是白天还是黑夜呢?那当红星背离阳光时,我们这里是白天还是黑夜呢?
4、与幼儿一起讨论白天黑夜的转换关系。
师:地球在自转,在自传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就能照到光,有些地方就没有了,当阳光照着一个地方时那它就是白天,远离时他就是黑夜。所以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三、出示“白天先生”和“黑夜小姐”卡片。
教师左右手分别模拟“白天先生”和“黑夜小姐”说:小朋友们好!我是白天先生,我是黑夜小姐,(两者间相互提问)如:白天先生,你们那是什么样的啊?大人和小孩是怎么生活得啊?(相互问一下各自特有的东西)
四、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美工——漂亮的夜晚
《人物与环境》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与反思3篇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与反思1
教学目的: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帮助学生理解青蛙对天有多大的看法之所以错误的原因。初步理解《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故事是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说明: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课文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青蛙和小鸟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发生争论的地点;接下来的六个自然段讲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交待了小鸟从哪儿来,来干什么;第二次对话讲青蛙和小鸟因对天的大小看法不同发生了争论;第三次对话讲青蛙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小鸟再次指出青蛙“弄错了”,要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
本课总的教学设想是:依托“读练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以读为主、以练为主、学生为主、鼓励为主”的教学理念下,运用“放手试读,初读到位;鼓动激励,生字学会;角色体验,精读品味;迁移运用,形成积累”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明白寓意,学有所获。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青蛙和小鸟的图片各一张。
2、生字词卡片。
3、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游戏导入,分散难点
1、喜欢和朋友做游戏吗?(喜欢)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新朋友是谁?(师在黑板上贴“青蛙”和“小鸟”图)
2、我们怎么和它们做游戏呢?请大家拿出桌上的纸,像老师一样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孔看黑板,说说你现在看到的和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刚才,青蛙和小鸟我都能看到,现在我只能看到小鸟了)
(刚才,青蛙和小鸟我都能看到,现在我只能看到青蛙了)
(刚才,我能看到整块黑板,现在我看到的黑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了)
3、你看,我们的朋友青蛙张大着嘴,好像在说:“朋友们,你们观察真仔细,我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呀!我坐井观天也是这种感觉呢。”(板书:坐井观天)
4、 “坐井观天”什么意思呀?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坐在井里看天)
5、呀,青蛙还没坐到井里呢,谁来帮帮它?(学生贴井图)
这井呀,就好像是我们刚才卷起的纸筒,大家猜一猜,青蛙坐在井里看到的天会有多大?(板书:井口那么大)这是怎么回事?(青蛙坐在井里,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
6、瞧,我们的另一位朋友小鸟飞来了,它边飞边叫,好像在说:“小朋友们这么快就知道了青蛙出错的原因,真了不起!可我们的朋友青蛙还不知道呢!它一直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为这事,我还和它争论了起来。”小鸟在哪个地方和青蛙争论,请大家默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井沿)井沿是哪个地方?在书上指一指,上台把青蛙贴在井沿上。
二、读一读——朗读对话,探究重点
1、好,故事就从这儿开始了。请看课文插图。你最想知道什么?
(青蛙和小鸟它们在争论什么?争论文明吗?它们是怎么争论的.?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好,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2——7自然段,并用不同的标记把它们的话画出来。边读边体会:它们到底在争论什么?(板书:天有多大)
3、指名读怎么争论的话,它们的争论文明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探究的问题。下面请小组合作,分角色读,读后讨论第一个问题。准备交流。
5、天有多大,请一个同学代表青蛙把观点亮出来。
6、(小黑板出示,齐读青蛙的观点)“那么远”指多远?(一百多里)
请全体起立,表演小鸟来飞飞一百多里,飞时别忘了看到了哪些地方?
小鸟说自己飞了一百多里,可青蛙却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请选择1、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2、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要飞那么远。)
所以,青蛙对小鸟说(出示小黑板,“朋友,别说大话了!”)大话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说法吗?自由读青蛙的话,可以加手势。谁愿读青蛙的话?他要是读得好,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表扬他,好吗?齐读。
7、这可是青蛙的观点,小鸟的观点呢?谁愿代表小鸟把观点亮出来?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除了天无边无际(板书:无边无际),生活中还有什么无边无际?继续点击课件,海洋无边无际、沙漠无边无际、森林无边无际……
这句写得很好,模仿这句说话,好吗?喜欢动物吗?看,小猫怎么样?(很可爱)那我们就可以说:“小猫,可爱得很哪!”学着夸一夸其他动物。
出示苹果,咬一口,夸一夸。“苹果,好吃得很哪!”(味道)颜色?形状?
小组合作,夸一夸生活中的人或物,交流。
大家齐读这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这么多的句子。
3、青蛙明明错了,却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是。如果你这时刚好路过这口井,你肯定有话想对青蛙说。说什么,小组内准备一下,好吗?交流。(青蛙,小鸟说的是对的,你别再自以为是了。虽然你说的是实话,可你还是弄错了。你知道你错在哪儿吗?你就错在不该坐井观天。高高的井壁挡住了你的视线,你看到的天当然很小了。你别再做井底之蛙了,你跳出井去看看天吧,你一定会看到天是无边无际的。)
4、小结:看来,一个人的认识的形成确实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青蛙如果不是天天坐在井里,怎么会误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小鸟整天飞行在天上,对天的认识和了解当然就胜过了目光短浅、见识少的井底之蛙了。(板书:目光短浅、见识少)
5、今天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我国的成语故事可多呢。你能把课前搜集的其他成语故事的题目说给大家听吗?
6、要知道成语故事的内容,老师建议大家读一读《成语故事》这本书。其实,要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除了看书外,还可以请教大人、上网查询等等。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可不能做井底之蛙,我们要做一个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的人。(板书:要开阔眼界,做见多识广的人。)
7、齐读板书:我们不要坐井观天,要开阔眼界,做见多识广的人。(这就是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写一写——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把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写出来。
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小鸟 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眼界开阔
(井图) 天有多大?
青蛙 井口那么大 孤陋寡闻目光短浅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层次小有差异的学生,把目光注视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发展。,为了让学生到更好地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我还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可以卷起来观看天大小的纸张发给没有纸张的同学,让他们尝动手的乐趣,使他们融入班集体中来,使这些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由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表现自己的*台,学生们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观察时所看到天的大小,以及对“坐井观天”一词的理解。并从中悟出道理来,知道此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见识有限,眼光短浅。”学生想像力丰富,真令人惊讶呀!
《人物与环境》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小孩与大海》教学设计3篇
《小孩与大海》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边读文边想象句子所表达的情景,体会孩子们的快乐以及热爱大海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课文中重点词句所表达的情景,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孩子们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收集海滨风光图片及有关资料。
教学方法:朗读理解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看孩子在大海边嬉戏玩耍的场景,他们快乐吗?你想知道他们怎样和大海亲密接触的吗?(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通课文。
2、理解“珍藏”等词语的意思。
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语的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准了没有?句子是否通顺?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踏浪堆城堡拾贝壳看船出海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孩子们是怎样踏浪的?画出相关句子。
2、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句子:孩子们踩在软软的细沙上,叫着,跳着,笑着奔向大海,留下一串串小脚印。
3、学生自读句子,想象画面。
4、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5、结合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心中的喜悦,读出大海给孩子们所带来的欢乐。
6、另外几句,着重指导学生读出浪花的可爱与顽皮,在读中体会作者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7、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教师小结,交代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感受到了孩子们在海边踏浪的快乐。
2、一起读第一自然段。
3、那大海给孩子们还带来了哪些快乐?今天继续学习下面饿内容。
二、学习课文的二——四自然段。
1、自由读2、3、4自然段,把你感兴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想一想,你对哪些地方感兴趣?
2、小组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或内容。
3、全班交流。
(a)堆城堡
在沙滩上,孩子们是怎样寻找快乐的呢?
出示句子:在海边,孩子们提着小水桶,拿着小铲子,挖沙子,堆城堡。(指导学生读出孩子们堆城堡的快乐。)
呀!海水一下子涌进来,城堡哗啦啦地塌了。大家七手八脚地忙着,要再堆一座更大、更高的.城堡。
指导:他们再堆城堡的时候说了些什么呢?(体会孩子们的可爱)
指导朗读。
他们除了堆城堡,还堆了什么?(让学生体会到大海给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的空间,体会孩子们的快乐与兴奋)
再读这两句话。
(b)拾贝壳。(方法同上)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想象。
过渡:给孩子们带来无限遐想的是什么呢?
出示:沙滩外面是大海,大海的尽头是什么呢?海有多深呢?深深的海底又有什么呢?(指导学生体会孩子们渴望了解大海的心情,通过朗读评价达到这一目的。)
渴望了解大海的孩子们还想到什么呢?
4、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整体回归。
1、齐读课文。
2、学完了课文,你知道大海个孩子们带来了哪些快乐呢?
3、师总结:大海给孩子们带来很多的快乐,大海也带给了孩子们许多的神秘,孩子们徜徉其中是那样的幸福。
四、小练笔。
试着有课文中的相关宗祠写句子。
板书设计7小孩与大海
踏浪
堆城堡
乐趣
拾贝壳
看船出航
《人物与环境》教学设计3篇(扩展7)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3篇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1
导入:展示漫画书
提问:
1.同学们喜不喜欢?
2.是不是经常看漫画书?
根据自己的喜好,简要回答老师的提问。引出课题《情趣与兴趣》(教师板书)
正课
兴趣与情趣的关系
1.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我们也会在这些兴趣爱好中感受到所带来的快乐,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1)、你觉得这些兴趣爱好对我们都有益吗?
(2)、请学生就某种兴趣爱好进行表演展示
2.当我们因为对美的感受而使我们持续于某种兴趣爱好或使之成为我们生活习惯时,这种兴趣爱好还能称为兴趣爱好吗?
3.兴趣展示。(教师板书)
4.学生回答及表演并说出作品创意(教师回归“漫画书”问题)
5.引出兴趣的话题
6.通过学生对兴趣的认识,引出兴趣与情趣的关系并总结出情趣是通过兴趣表现出来的。情趣是以兴趣为基础而产生的
正课
情趣的雅与俗
提问:
1.板书所展示的我们同学的各种兴趣爱好分别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情趣?(老师引导)
2.图片展示
书法——桂海碑林(兴趣——情趣)
摄影——龙胜梯田(兴趣——情趣)
灵渠、阳朔、市区…
学生思考回答
一个人的情趣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对高雅情趣的追求,也是个人修养的提升。
结尾
回归身边
“今天你弯腰了吗?”
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相统一,人与山水共驰名!
教学效果预测
引领学生带着对美的追求、对家乡的热爱,贴近学生生活,探讨身边话题,认识和了解自我情趣,提升修养、践行道德。
《情趣与兴趣》教学反思
对《情趣与兴趣》这课书的内容,先后设计了两个教案。第一个教案是以桂林山水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
在第一个教案中,通过以秋游为话题,引出课题《情趣与兴趣》;对身边的美的观察、感悟,引出情趣的话题;通过《家乡美》的作品展示与解读,揭示情趣是通过兴趣表现出来的。情趣是以兴趣为基础而产生的;通过桂海碑林、灵渠等感悟理解桂林山水中的文化内涵;通过龙胜梯田感悟人之美与自然之美的统一,引出高雅情趣的体现及要求;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懂得一个人的情趣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对高雅情趣的追求,也是个人修养的提升;通过古往今来桂林所获得的美誉,引申在展示山水风光的同时,更要展示新时代的人文风貌,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相统一,人与山水共驰名。这个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突破,在对家乡的美的探讨过程中,学生很难说出具体的家乡的美,以至这节课无法展开。课后反思,可能是自己对学情考虑的不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似乎话题离学生太远了,在学生的.思想中也不会深入思考过这些,刚开始话题就拔得太高了,学生无法接受。
课后马上修改教案,在第二个教案的设计过程中,启用了第一个教案中删掉的环节,就是“写兴趣”(学生说,老师板书),并且把这个环节作为本节课的中心环节。第二个教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紧贴学生自深感兴趣的话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节奏的把握,对知识点的概括、归纳总结能力有所加强。但在对课堂突*况处理上还有欠缺,在课程实践环节,请学生对某个兴趣爱好进行表演展示这个环节,学生表现冷淡,以至这个环节无法进行,不得不临时改变设计强行引入问题。在整节课,自己讲述过多,特别是在讲情趣与兴趣的关系上,讲得太多、太深,应该一带而过。在课堂语言中,“高雅的环境”这句话出现了歧义。在和学生互动中,对学生的肯定过少。
在整体课程的设计中活动游戏环节过少,这也许和个人观念有关,个人不愿搞那种花哨的课堂,始终想追求一种真实、有价值、有意义的课堂,认为那样的课堂上,每个人都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而且这种感悟和收获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应该是发自真心的。但现在发现最终结果的实现,一个合理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以结果为目的的过程的设计过程中,凡是有利于结果实现的方式、方法都不应该回避,而且应该毫不犹豫地运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的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的发生着转变!
《人物与环境》教学设计3篇(扩展8)
——《环境污染 》教学设计3篇
《环境污染 》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山东省小学试用课本《健康教育》五年级的教材,教材紧密围绕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音污染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展开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章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调查等活动了解自己生活的家园的环境状况及其变化。形成初步的生态环境意识,能调整自己的行为,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尝试用观察、讨论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地球,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初步培养保护家园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阳光、空气和水与生命的关系,了解自己生活的家园的环境状况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美丽的地球环境日益遭到破坏,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课前让学生收集环境污染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感受地球的变化,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人类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在大地妈妈的怀抱中,每天我们沐浴着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你们热爱我们美丽的地球妈妈吗?瞧,老师带来了地妈妈的照片。你们喜不喜欢这个家园呢?(课件:播放美丽的风景照片)
师:青山、绿水、蓝天、草原……,这才是我们美丽的家园。看着这郁郁葱葱的山,看着这碧波荡漾的水,看着这写着白云的蓝天,看着这牧着牛羊的草原,我们都会想出一个字,那就是‘美’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师:如果大地妈妈看到大家能够这么开心、幸福地生活,她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大地妈妈,她开心吗?快乐吗?
师:是呀,“美,应当是永恒的,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地球的环境却一步步地恶化了。山不再是郁郁葱葱,水不再是清澈见底,那飘逸的云,那娇艳的花,那绿色的浓荫,那肥美的牧草……,烟消云散,一去而不复返,让漂亮的大地妈妈哭了,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环境污染与危害”
二、明确环境污染定义,进行分类
三、交流调查资料,探讨环境污染的危害
师:这么多的环境污染一定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造成了大家看到的那些景象。让大地妈妈留下了伤心的眼泪。
第一滴眼泪——水污染
师:症状是:血癌,血管严重堵塞,严重贫血,失去活力。
师:同学们,这是大地上的什么被污染了?
生:水。
师:水是怎么样被污染的?又会有哪些危害呢?请同学来谈谈。
生:……
师:水是生命之源,水污染回导致动植物死亡,还会危机到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教师出示水污染的资料)
师:我想问问大家,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
师: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心里话吗?
师:同学们,这样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因为在我们的校园里时常可见。当这些在西部人眼中如此珍贵的、白花花的水,在我们的眼前肆意横流时,难道大家真的无动于衷吗?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水被污染人将无法生存。
第二滴眼泪——空气污染
师(播放课件,对比图片):这是地球妈妈的第二滴眼泪,因为她的孩子又生病了。
师:症状是:呼吸困难,目光呆滞,双眼蒙灰。
师:<扮演大地妈妈>同学们,我好难受啊!我呼吸困难,喘不上气来,简直要被憋死啦!
师:同学们,这是大地上的什么出现了问题啊?
生:空气被污染了。
师:那这些污染,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呢?同学们可以进行交流。
生…….
师:空气被污染,。人、动物、植物吸了这样的空气都会生病的。甚至回死亡。
第三滴眼泪——固体废弃物污染
师(播放课件,对比图片):这是地球妈妈的第三滴眼泪,因为她的孩子又生病了。症状是:营养不良,头发稀疏,脱发严重。同学们,这是大地上的什么出现了问题啊?
生:土壤被污染了。
师:让我在来看看土壤被污染对我们有哪些危害呢?
生:交流
师:大家知道以食为天,失去了土地我们也就失去了生命。其实环境污染很多也很严重,下面我们在来看一些资料。(播放资料)
生:谈感受
师:大地妈妈看了很伤心, 大地妈妈掉下的这几滴眼泪不仅是为她的动物、植物孩子受到伤害而掉眼泪,还是为谁掉的?
生:为一部分破坏环境的人掉下的眼泪,因为他们的行为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四、用人类的实际行动帮助大地妈妈擦眼泪
师:大地妈妈的哭泣,让我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和(课件)
1、出示联合国和*制定的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
2、 绿色奥运。
3、制定方案: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4、学生交流
5、拟订倡议书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地球妈妈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今天我们已经省悟,请大地妈妈不要再悲伤。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就有拯救妈妈的力量!让我们用行动去保护她,让我们的地球妈妈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健康,让我们的大地妈妈永远露出欢乐的笑脸!(播放课件地球妈妈欢快的唱歌)
五、教学反思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职能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要获取的知识只来源于教师的口述,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而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知识来源于其周围环境和开放的互联网,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的伙伴。
2、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本节课树立了正确的课时设计理念,在深钻细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展教材内容,增加教学容量,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
本设计跳出了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了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境界。
4、教学准备工作充分,多媒体课件使用得恰到好处
课件把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实之中,学生的心情随着画面内容起伏跌宕。很好地感受了大地妈妈的美丽及大地妈妈遭到破坏后的变化。
5、使用丰富的色彩艳丽的图片,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张张精美的图片,根据教学的进程相继贴于黑板中,既突出了本节课教学重点,又使得教学有层次感。笑脸和哭脸的`两幅图,生动形象,一下拉近了人与地球的距离。当呈现的地球是哭脸时,学生的心紧紧地绷起来,一脸的紧张;当地球由哭脸变笑脸时,学生的心也放松下来,并随之露出了笑脸。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使学生一下子明白、懂得了地球的美丽需要人们去维护。教师随后号召每个学生去写保护语言,唤起了每个学生要保护地球的愿望,并激励学生要用行动保护地球。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多媒体运用过于频繁,有些影响教学。
《环境污染 》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山东省小学试用课本《健康教育》五年级的教材,教材紧密围绕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音污染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展开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章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调查等活动了解自己生活的家园的环境状况及其变化。形成初步的生态环境意识,能调整自己的行为,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尝试用观察、讨论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地球,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初步培养保护家园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阳光、空气和水与生命的关系,了解自己生活的家园的环境状况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美丽的地球环境日益遭到破坏,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课前让学生收集环境污染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感受地球的变化,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人类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在大地妈妈的怀抱中,每天我们沐浴着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你们热爱我们美丽的地球妈妈吗?瞧,老师带来了地妈妈的照片。你们喜不喜欢这个家园呢?(课件:播放美丽的风景照片)
师:青山、绿水、蓝天、草原……,这才是我们美丽的家园。看着这郁郁葱葱的山,看着这碧波荡漾的水,看着这写着白云的蓝天,看着这牧着牛羊的草原,我们都会想出一个字,那就是‘美’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师:如果大地妈妈看到大家能够这么开心、幸福地生活,她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大地妈妈,她开心吗?快乐吗?
师:是呀,“美,应当是永恒的,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地球的环境却一步步地恶化了。山不再是郁郁葱葱,水不再是清澈见底,那飘逸的云,那娇艳的花,那绿色的浓荫,那肥美的牧草……,烟消云散,一去而不复返,让漂亮的大地妈妈哭了,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环境污染与危害”
二、明确环境污染定义,进行分类
三、交流调查资料,探讨环境污染的危害
师:这么多的环境污染一定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造成了大家看到的那些景象。让大地妈妈留下了伤心的眼泪。
第一滴眼泪——水污染
师:症状是:血癌,血管严重堵塞,严重贫血,失去活力。
师:同学们,这是大地上的什么被污染了?
生:水。
师:水是怎么样被污染的?又会有哪些危害呢?请同学来谈谈。
生:……
师:水是生命之源,水污染回导致动植物死亡,还会危机到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教师出示水污染的资料)
师:我想问问大家,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
师: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心里话吗?
师:同学们,这样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因为在我们的校园里时常可见。当这些在西部人眼中如此珍贵的、白花花的水,在我们的眼前肆意横流时,难道大家真的无动于衷吗?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水被污染人将无法生存。
第二滴眼泪——空气污染
师(播放课件,对比图片):这是地球妈妈的第二滴眼泪,因为她的孩子又生病了。
师:症状是:呼吸困难,目光呆滞,双眼蒙灰。
师:<扮演大地妈妈>同学们,我好难受啊!我呼吸困难,喘不上气来,简直要被憋死啦!
师:同学们,这是大地上的什么出现了问题啊?
生:空气被污染了。
师:那这些污染,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呢?同学们可以进行交流。
生…….
师:空气被污染,。人、动物、植物吸了这样的空气都会生病的。甚至回死亡。
第三滴眼泪——固体废弃物污染
师(播放课件,对比图片):这是地球妈妈的第三滴眼泪,因为她的孩子又生病了。症状是:营养不良,头发稀疏,脱发严重。同学们,这是大地上的什么出现了问题啊?
生:土壤被污染了。
师:让我在来看看土壤被污染对我们有哪些危害呢?
生:交流
师:大家知道以食为天,失去了土地我们也就失去了生命。其实环境污染很多也很严重,下面我们在来看一些资料。(播放资料)
生:谈感受
师:大地妈妈看了很伤心, 大地妈妈掉下的这几滴眼泪不仅是为她的动物、植物孩子受到伤害而掉眼泪,还是为谁掉的?
生:为一部分破坏环境的人掉下的眼泪,因为他们的行为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四、用人类的实际行动帮助大地妈妈擦眼泪
师:大地妈妈的哭泣,让我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和(课件)
1、出示联合国和*制定的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
2、 绿色奥运。
3、制定方案: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4、学生交流
5、拟订倡议书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地球妈妈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今天我们已经省悟,请大地妈妈不要再悲伤。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就有拯救妈妈的力量!让我们用行动去保护她,让我们的地球妈妈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健康,让我们的大地妈妈永远露出欢乐的笑脸!(播放课件地球妈妈欢快的唱歌)
五、教学反思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职能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要获取的知识只来源于教师的口述,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而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知识来源于其周围环境和开放的互联网,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的伙伴。
2、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本节课树立了正确的课时设计理念,在深钻细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展教材内容,增加教学容量,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
本设计跳出了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了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境界。
4、教学准备工作充分,多媒体课件使用得恰到好处
课件把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实之中,学生的心情随着画面内容起伏跌宕。很好地感受了大地妈妈的美丽及大地妈妈遭到破坏后的变化。
5、使用丰富的色彩艳丽的图片,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张张精美的图片,根据教学的进程相继贴于黑板中,既突出了本节课教学重点,又使得教学有层次感。笑脸和哭脸的`两幅图,生动形象,一下拉近了人与地球的距离。当呈现的地球是哭脸时,学生的心紧紧地绷起来,一脸的紧张;当地球由哭脸变笑脸时,学生的心也放松下来,并随之露出了笑脸。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使学生一下子明白、懂得了地球的美丽需要人们去维护。教师随后号召每个学生去写保护语言,唤起了每个学生要保护地球的愿望,并激励学生要用行动保护地球。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多媒体运用过于频繁,有些影响教学。
《环境污染 》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懂得保护环境的基本方法,有环保意识和行为。
3、活动中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制作幻灯片、大图画纸、水彩笔、环保标语、有初步的环保知识,并与家长探讨过有关的话题。
活动过程:
1、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河水受污染的图片,让幼儿观察、
(2)师:你们看了这些图片,发现了什么?
2、交流,分享。
(1)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污染吗?你们知道哪些东西被污染了。(分小组讨论,并由幼儿记录在图画纸上)。
(2)出示幼儿的记录表,共同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3)出示各种污染的图片,认识其危害。(扩展幼儿对污染的认识)
3、讨论:怎样保护环境。
师:我们的地球受到了这么多的污染,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居住的环境?
小结:坚持绿色出行、保护水资源、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少用一次性用品。
4、争当环保宣传员。
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制作宣传展板。
活动延伸
利用周围的公园、植物园、田野、小区、公共设施等环境,引导孩子到各种环境中感知不同的环境及自己的感受。
《人物与环境》教学设计3篇(扩展9)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3篇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种类。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能根据教材中“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设计完成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能力:
1、初次进实验室,养成良好实验操作规范。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
2、并学着用这一方法去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并学会与小组同学合作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分析:
1、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2、学生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做探究活动,要在讨论的基础上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不仅知道探究实验包括哪些环节,还应该知道每一环节要怎样做。
三、教学难点分析:
由于初次接触探究实验,探究实验的设计是难点,尤其是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要在实验室完成,针对教学难点,应以提问和引导的方式解决,实验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在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处理,找到本组和全班*均值的差异、分析原因。最后总结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其他问题的探究欲望,并使学生理解不只鼠妇,所有生物的生活都受环境的影响。
五、本节课需时:
2课时。
六、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捕捉鼠妇,提醒学生在带鼠妇来学校时应放在瓶子中,瓶子要留通风孔径,底层最好铺土,土要有一定湿度,但不能看出水来,课上要鼓励捉的多的同学。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1分钟)
我们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而这些条件也恰恰成为了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那么,生物会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二)思考。(13分钟)
1、讨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制定计划几个环节:
(1)这节课我们通过对鼠妇生活的研究来探讨这个问题。鼠妇通常被我们大家叫做潮虫。
(2)同学们都把自己捉到的鼠妇带来了,有的同学贡献了很多只,咱们来问问他在哪捉到这么多鼠妇的呢?当你搬动花盆或石块捉鼠妇的时候,你观察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吗?
(3)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发出了声响吗?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4)当我们观察到这种现象的时候,很自然头脑中会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鼠妇很怕光吗?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这就是我们进行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们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但好像又缺乏证据,那我们不妨先做一个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现在我们想证明提出的假设对不对,该怎么做呢?
(3)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
3、对学生的方案给予评价。
(1)大家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都不自觉地用到了一种方法——把光亮处和阴暗处两个环境的鼠妇进行对比,这种方法和只观察光亮处鼠妇活动或者只观察阴暗处鼠妇活动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科学?
(2)请大家看书上15页方框里的内容:光照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我们所进行的除了这个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3)接下来请大家看看书上介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对等会儿要进行的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花盆下,石块下等等。
搬开石块鼠妇会跑。
(4)学生思考给出答案:鼠妇不愿意被光照到,鼠妇可能怕光。
(5)做实验可以证明,看看鼠妇是不是真的怕光。
(6)学生讨论,之后说出讨论方案。
学生很容易就说出光亮处和阴暗处对比的实验设计。
4、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5、读书,明确变量和对照实验两个概念。(15分钟)
(三)实验过程:
1、我们分成两个人一组,每组会用到10只鼠妇,1只行吗?
2、大家先把这个铁盒子里面*铺上湿土,然后将铁盒子的一侧盖上纸板,再将鼠妇分成两份分别放入盒中黑暗和明亮的两侧,静止两分钟。又为什么静止一会儿呢?
3、开始计时,每分钟后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认真记录,并填表(表见教科书16页)
4、教师不断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不行,太少了
6、因为要给鼠妇适应环境的时间
7、学生观察鼠妇的活动,并记录实验数据。(10分钟)
(四)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请小组内的同学们一起分析数据、得出结果,看看实验结果是否和我们作出的假设一致。
2、收集全班各组实验中第10次数据,计算*均值。
3、指导学生分析结果相差多的组与全班*均值间出现差异的原因。
4、提出新问题:这个实验中哪一组是实验组?哪一组是对照组?
(五)学生统计分析实验数据。
1、汇报第10次数据。
2、分析原因,如纸板没有盖严,漏缝导致光照进去了等思考并回答。(4分钟)
3、讲解探究过程。
其实以上我们完成了一次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回忆并总结探究的过程。
(六)板书: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探究过程:(2分钟)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也可不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除了光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我们做完实验了,这些鼠妇怎么办?
思考回答: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温度、水分等。
放回到适合于鼠妇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因鼠妇也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二、总结:
我们通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知道了探究实验是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尝试了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知道了环境中的因素如光等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不仅鼠妇,所有的生物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5分钟)
1、上节课我们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到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探究实验包括哪些环节呢?
2、思考回答。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除了光对鼠妇的生活产生影响,环境中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其实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如果这些生存条件发生变化了,对生物会有影响吗?谁能举一个我们生活中简简单单的例子啊?
3、我们如果把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分为两类,能维持鱼儿生活的水和空气、光、温度等是非生物因素,而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比如喂养小鸡的虫子等等。
(三)巩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2、生物因素——其他生物。
(1)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如:光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和分布,还会影响动物的体色、生长发育等。温度与植物分布有密切关系,对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影响等。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如:蚂蚁、蜜蜂的合作关系。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捕食。水稻和杂草的竞争关系等。
(3)空气、土壤湿度等会有影响。比如说池塘里的鱼,要是干旱,池塘里的水很浅,鱼就会死去。还有如果我没有喂养我家养的小鸡,它们也会长的很慢。冬天我家种的小苗要在大棚中才能生长,要是在外面就会冻死了。
3、进一步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4、能判断生物之间属于何种关系。
(四)复习巩固。(10分钟)
1、一起做书后练习题。
2、做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也可不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生物因素-其他生物
八、课后反思:
学生对生物圈中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有一定了解,要帮助他们将其分类,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在实验前,对实验步骤的讲解尤为关键,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实验意图,就会在实验中出现不知为何计数,又为何要避免将遮光板打开,所以要使学生在实验前明确实验要求和目的。实验中,督促学生记录数据,整理数据会让他们既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又养成做记录的好习惯。探究的过程在实验后总结会有利于学生理解,不会太生硬。
《人物与环境》教学设计3篇(扩展10)
——《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3篇
《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