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角度量》教学反思五篇(2023年)

时间:2022-12-29 11:5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有人说“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角度量》教学反思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角度量》教学反思五篇(2023年)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有人说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习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习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思想 的“躯体”,思想是知识是“灵魂”。所以对学生而言是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感悟中慢慢体会。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线段知识类比角的度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感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会唤发学生学习热情。需以后做好以下几点

  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给予重视。

  2.抓规律:注重对相近知识的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

  5.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到及时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点评: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现了“和谐”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水*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注重了学生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个合适的思维空间。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学的场面,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场面。

  注重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另外,又设计复习提示和预习指导的作业,阅读课本4.2节课文并与4.3.第二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习中也几乎没有接触,操作的时候也比较复杂,其中还有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包括读数时注意到内圈外圈刻度的选择都是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

  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

  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在本课的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线段的测量来引出对角的大小能不能测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简单明了,切近主题。接着在介绍量角器的时候发现教学用的大号量角器和学生的量角器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因此,群殴注意利用投影在介绍,并结合投影测量,边测边介绍测量步骤。同时,在本节课中,我还给了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践,让他们多看多量多练,将学习到的操作方法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但是在整个课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知识介绍不充分导致学生在操作的时候频频犯错,拖延了课堂时间;又如,学生的量角器有些有花纹,有些中心点不清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测量精准也是我课前准备工作做得还不到位等等。

  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完善,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只不过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有了以上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美满,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只不过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基础上进行的,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一个重要资料,也是操作性课题,感觉比较抽象、枯燥。这节课中数学概念教多,有1°的认识、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量角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必须的难度。

  课堂上我首先经过故事讲述、动态演示1度角的产生;还让学生闭眼感知想象1°的角有多大,自我画1°的角。使“度”的概念形象化,并且分解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难点。刚开始我发现有些学生拿着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却不知怎样放在要量的角上。于是我及时让学生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一样的角,并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一样的角。认识量角器时,我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我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回答很不错,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两行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行从左往右,一行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度”“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等。但在读角时学生却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这时我让学生在量角器上读出内圈和外圈相对的两个角的度数如(30°、150°),学生经过这两个角的认读,认识到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

  同时还要注意读量角器上没有标数的角如(75°)这样能够让学生注意,不仅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并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一样的角就容易了。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说如何量角的。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篇(扩展1)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1

  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刻度又会不知所措。《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中有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第三层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习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 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

  当然,课无完课,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成长起来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2

  一、从教学环节反思

  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变教师讲解为学生汇报讲解,然后在学生汇报讲解的浅显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研讨、争辩,促使学生间合作交流,使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个重点字、词都理解到位,剖析明白,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从开始时语言表述不清到表述完整、明晰,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我深感此环节处理的不太好,教学法体现极不明显。

  1、指导学生读书环节:

  由于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看书习惯差,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低,加之选用的教学内容文字少,图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应及时给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读书提示,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不能范范的让他们想“从书中看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上课时我看到好多学生看书时茫目,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这也是造成后面学生汇报讲解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觉得读书提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提示必须浅显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带着问题去看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2、学生汇报讲解环节:

  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正是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所在之处,但是低年级学生小,从书中读不出自己理解出的知识,只能照书念出看到的一些词句。这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点拨、疏通学生讲解的积极性,并且及时帮他们扫清思维障碍,讲解时的疑惑,这样使讲解的学生学的更明白,没学到此部分知识的学生也能学会,学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学生重新学习,达到全体都理解、学会的目的。本节课我感觉学生讲解不到位,关键在于我引导、点拨不到位,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书面上,没有深度去理解,去挖掘,始终由我牵着学生在看,在说,很牵强。主要表现在:

  (1)引导学生关注量角器为什么是比较角大小的一种好方法时,本意想利用读讲精练教学法中的八个技巧之一“咬文嚼字”,使学生从中找到“方便”、“准确”二字加以理解,教学完用量角器量角后,再返回来理解“准确”、“方便”二词用在此的含义,但是,课上处理的却很匆忙,很浅显。

  (2)学生讲解把握不够充分,一名学生讲解时,老师应关注到其他学生的反应,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应及时给其机会,不应为了赶时间而视而不见,打消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不再想发言的局面。这一点是我没有深刻理解“讲解”环节的含义,应该让学生互相讲,互相交流,有了争论,教师再点拨、引导,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使课堂活而不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

  3、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时

  角1与角2的测量方法相同,学生讲出了其中一个角的测量方法,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方法一带而过,没让学生说一说或尝试操作一下,感觉处理欠扎实。现在想想,如果将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放在初试验证环节,让学生用量角器仿照书上的样子,实际摆一摆,放一放,这样降低了摆放量角器的难度,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落实到操作体验上,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4、练习是本节课处理最失败的环节。时间再短也应保证练习的扎实与有效。

  练习是为了巩固新知,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所以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读讲精练教学法将练习定为分层精练,要求练习的数量不要多,但包含的思维程度要大,这样提高了练习的效率,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本节课的第一个练习是为了检验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教学中我处理此题非常欠妥。对于第3个角“钝角”的测量,学生汇报出现了不同答案,我没有在课堂上处理、纠正,而是为了赶时间奖其放在课下进行。问题的出现就说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学会用量角器准确测量角的度数”掌握还不太明白,草草处理只会使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本节课的教学也没有真正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教以来从来没有犯过的错,在这么重要的比赛中却因自己只顾一味的考虑时间而铸就了教学中不应该出现的严重错误。这是一个教训,类似的事情决不会再次在我执教的课堂上发生,再精彩的练习可以不要,不处理,但是既然练习了,就一定要进行的扎实、到位,为学生的学习负责。

  (2)拓展练习的处理也很欠妥当。学生猜想完后,都急于知识正确答案,因此,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应该及时给学生出示答案,消除发言学生对自己答案的怀疑,然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想的理由和依据,这样既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用量角器测量角这一教学重点,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训练言语、思维条理性的目的。

  从整节课上我看到了自己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实在不成熟,但是,从这些遗憾中,让我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有针对性的运用好读讲精练教学法,真正领悟到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二、从教学能力上反思

  1、不能合理把握、分配教学时间。

  本节课看似简单,其实操作性很强,能上好这样一节课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课前虽然我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都做了精心的计划,但是,具体实施时却不很理想。

  2、教学环节衔接的过渡语激励性不强。

  过渡语的使用应该使学生愿意听,能听进去,并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指引着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过渡语的精心推敲,语言要简炼,切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评价语落实不够恰到好处。

  教学中,我评价学生不够及时,评价语不够贴切,不够恰到好处,因此,就显得对学生的评价*淡,无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易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教师的评价语不能泛泛而言,这样就显得评价语苍白无力,而应该要有针对性,起到激励学生与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的作用。

  4、课堂教学语言欠严谨。

  数学教学要求语言简炼、准确,每一句话说出来要强调它的作用,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没有用的话尽量不说或少说。在教学中,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还时常有口误现象,属于本人教学欠严谨,需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时刻注意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比赛来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5、教学不够大方,拘谨。

  在教学中,总感觉自己放不开,顾虑太多。有时抛不开教案,有爬教案的思想,再者欠缺创造性教学的魄力,尤其在比赛时,自己感觉很拘谨,很规矩,怕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手段用不对,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内在的知识欠缺,也缺乏比赛经验,锻炼机会少。

  6、自身的讲课艺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听完别的老师的课,我更加感觉到自己讲课的艺术性不够好。课上,我应该合理利用自己的体态语,例如手势、眼神、表情等,这些都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有就是如何在数学课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语气、声音的轻重、高低、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听讲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始终能紧跟老师的思路专心学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3

  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努力在课堂中营造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而且很抽象、枯燥。要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到并掌握知识,我设计“比眼力”的小游戏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习需要。为了让量角器 “活”起来,我精心设计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来深入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放开手,让他们自主探索,寻找量角的方法。为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我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似退实进,教学过程设计中,我用了三个层次来进行引导。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入。一开始出示两个角(无法用眼睛观察比较),让学生比较大小,引出比较的方法是先要知道角的大小。然后质疑:怎样才能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层是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学生自主观察、认识、发现”的方法,研究量角器的特点。课堂中学生的回答非常活跃。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习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我发现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找错的概率就小了,读角的度数也较容易了。

  (3)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量角的过程上也没有讲在关键点上。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

  于是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这样通过互助互动环节,大部分学生学会量角了,也能掌握其中的要领。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4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一直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其次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还是有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画角和读角的大小的时候读错读数。还应再加强画角和读角的练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5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

  一是量角器的摆放,

  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

  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

  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6

  《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现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现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 180。认识1角时,采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 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7

  有人说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习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习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思想 的“躯体”,思想是知识是“灵魂”。所以对学生而言是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感悟中慢慢体会。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线段知识类比角的度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感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会唤发学生学习热情。需以后做好以下几点

  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给予重视。

  2.抓规律:注重对相近知识的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

  5.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到及时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点评: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现了“和谐”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水*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注重了学生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个合适的思维空间。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学的场面,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场面。

  注重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另外,又设计复习提示和预习指导的作业,阅读课本4.2节课文并与4.3.第二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篇(扩展2)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1

  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刻度又会不知所措。《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中有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第三层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习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 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

  当然,课无完课,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成长起来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2

  一、从教学环节反思

  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变教师讲解为学生汇报讲解,然后在学生汇报讲解的浅显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研讨、争辩,促使学生间合作交流,使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个重点字、词都理解到位,剖析明白,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从开始时语言表述不清到表述完整、明晰,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我深感此环节处理的不太好,教学法体现极不明显。

  1、指导学生读书环节:

  由于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看书习惯差,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低,加之选用的教学内容文字少,图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应及时给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读书提示,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不能范范的让他们想“从书中看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上课时我看到好多学生看书时茫目,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这也是造成后面学生汇报讲解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觉得读书提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提示必须浅显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带着问题去看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2、学生汇报讲解环节:

  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正是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所在之处,但是低年级学生小,从书中读不出自己理解出的知识,只能照书念出看到的一些词句。这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点拨、疏通学生讲解的积极性,并且及时帮他们扫清思维障碍,讲解时的疑惑,这样使讲解的学生学的更明白,没学到此部分知识的学生也能学会,学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学生重新学习,达到全体都理解、学会的目的。本节课我感觉学生讲解不到位,关键在于我引导、点拨不到位,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书面上,没有深度去理解,去挖掘,始终由我牵着学生在看,在说,很牵强。主要表现在:

  (1)引导学生关注量角器为什么是比较角大小的一种好方法时,本意想利用读讲精练教学法中的八个技巧之一“咬文嚼字”,使学生从中找到“方便”、“准确”二字加以理解,教学完用量角器量角后,再返回来理解“准确”、“方便”二词用在此的含义,但是,课上处理的却很匆忙,很浅显。

  (2)学生讲解把握不够充分,一名学生讲解时,老师应关注到其他学生的反应,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应及时给其机会,不应为了赶时间而视而不见,打消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不再想发言的局面。这一点是我没有深刻理解“讲解”环节的含义,应该让学生互相讲,互相交流,有了争论,教师再点拨、引导,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使课堂活而不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

  3、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时

  角1与角2的测量方法相同,学生讲出了其中一个角的测量方法,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方法一带而过,没让学生说一说或尝试操作一下,感觉处理欠扎实。现在想想,如果将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放在初试验证环节,让学生用量角器仿照书上的样子,实际摆一摆,放一放,这样降低了摆放量角器的难度,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落实到操作体验上,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4、练习是本节课处理最失败的环节。时间再短也应保证练习的扎实与有效。

  练习是为了巩固新知,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所以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读讲精练教学法将练习定为分层精练,要求练习的数量不要多,但包含的思维程度要大,这样提高了练习的效率,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本节课的第一个练习是为了检验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教学中我处理此题非常欠妥。对于第3个角“钝角”的测量,学生汇报出现了不同答案,我没有在课堂上处理、纠正,而是为了赶时间奖其放在课下进行。问题的出现就说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学会用量角器准确测量角的度数”掌握还不太明白,草草处理只会使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本节课的教学也没有真正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教以来从来没有犯过的错,在这么重要的比赛中却因自己只顾一味的考虑时间而铸就了教学中不应该出现的严重错误。这是一个教训,类似的事情决不会再次在我执教的课堂上发生,再精彩的练习可以不要,不处理,但是既然练习了,就一定要进行的扎实、到位,为学生的学习负责。

  (2)拓展练习的处理也很欠妥当。学生猜想完后,都急于知识正确答案,因此,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应该及时给学生出示答案,消除发言学生对自己答案的怀疑,然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想的理由和依据,这样既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用量角器测量角这一教学重点,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训练言语、思维条理性的目的。

  从整节课上我看到了自己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实在不成熟,但是,从这些遗憾中,让我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有针对性的运用好读讲精练教学法,真正领悟到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二、从教学能力上反思

  1、不能合理把握、分配教学时间。

  本节课看似简单,其实操作性很强,能上好这样一节课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课前虽然我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都做了精心的计划,但是,具体实施时却不很理想。

  2、教学环节衔接的过渡语激励性不强。

  过渡语的使用应该使学生愿意听,能听进去,并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指引着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过渡语的精心推敲,语言要简炼,切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评价语落实不够恰到好处。

  教学中,我评价学生不够及时,评价语不够贴切,不够恰到好处,因此,就显得对学生的评价*淡,无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易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教师的评价语不能泛泛而言,这样就显得评价语苍白无力,而应该要有针对性,起到激励学生与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的作用。

  4、课堂教学语言欠严谨。

  数学教学要求语言简炼、准确,每一句话说出来要强调它的作用,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没有用的话尽量不说或少说。在教学中,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还时常有口误现象,属于本人教学欠严谨,需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时刻注意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比赛来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5、教学不够大方,拘谨。

  在教学中,总感觉自己放不开,顾虑太多。有时抛不开教案,有爬教案的思想,再者欠缺创造性教学的魄力,尤其在比赛时,自己感觉很拘谨,很规矩,怕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手段用不对,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内在的知识欠缺,也缺乏比赛经验,锻炼机会少。

  6、自身的讲课艺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听完别的老师的课,我更加感觉到自己讲课的艺术性不够好。课上,我应该合理利用自己的体态语,例如手势、眼神、表情等,这些都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有就是如何在数学课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语气、声音的轻重、高低、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听讲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始终能紧跟老师的思路专心学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3

  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努力在课堂中营造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而且很抽象、枯燥。要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到并掌握知识,我设计“比眼力”的小游戏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习需要。为了让量角器 “活”起来,我精心设计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来深入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放开手,让他们自主探索,寻找量角的方法。为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我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似退实进,教学过程设计中,我用了三个层次来进行引导。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入。一开始出示两个角(无法用眼睛观察比较),让学生比较大小,引出比较的方法是先要知道角的大小。然后质疑:怎样才能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层是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学生自主观察、认识、发现”的方法,研究量角器的特点。课堂中学生的回答非常活跃。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习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我发现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找错的概率就小了,读角的度数也较容易了。

  (3)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量角的过程上也没有讲在关键点上。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

  于是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这样通过互助互动环节,大部分学生学会量角了,也能掌握其中的要领。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4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一直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其次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还是有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画角和读角的大小的时候读错读数。还应再加强画角和读角的练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5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

  一是量角器的摆放,

  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

  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

  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6

  《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现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现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 180。认识1角时,采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 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7

  有人说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习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习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思想 的“躯体”,思想是知识是“灵魂”。所以对学生而言是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感悟中慢慢体会。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线段知识类比角的度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感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会唤发学生学习热情。需以后做好以下几点

  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给予重视。

  2.抓规律:注重对相近知识的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

  5.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到及时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点评: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现了“和谐”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水*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注重了学生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个合适的思维空间。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学的场面,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场面。

  注重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另外,又设计复习提示和预习指导的作业,阅读课本4.2节课文并与4.3.第二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篇(扩展3)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1

  一、从教学环节反思

  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变教师讲解为学生汇报讲解,然后在学生汇报讲解的浅显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研讨、争辩,促使学生间合作交流,使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个重点字、词都理解到位,剖析明白,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从开始时语言表述不清到表述完整、明晰,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我深感此环节处理的不太好,教学法体现极不明显。

  1、指导学生读书环节:

  由于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看书习惯差,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低,加之选用的教学内容文字少,图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应及时给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读书提示,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不能范范的让他们想“从书中看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上课时我看到好多学生看书时茫目,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这也是造成后面学生汇报讲解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觉得读书提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提示必须浅显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带着问题去看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2、学生汇报讲解环节:

  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正是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所在之处,但是低年级学生小,从书中读不出自己理解出的知识,只能照书念出看到的一些词句。这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点拨、疏通学生讲解的积极性,并且及时帮他们扫清思维障碍,讲解时的疑惑,这样使讲解的学生学的更明白,没学到此部分知识的学生也能学会,学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学生重新学习,达到全体都理解、学会的目的。本节课我感觉学生讲解不到位,关键在于我引导、点拨不到位,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书面上,没有深度去理解,去挖掘,始终由我牵着学生在看,在说,很牵强。主要表现在:

  (1)引导学生关注量角器为什么是比较角大小的一种好方法时,本意想利用读讲精练教学法中的八个技巧之一“咬文嚼字”,使学生从中找到“方便”、“准确”二字加以理解,教学完用量角器量角后,再返回来理解“准确”、“方便”二词用在此的含义,但是,课上处理的却很匆忙,很浅显。

  (2)学生讲解把握不够充分,一名学生讲解时,老师应关注到其他学生的反应,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应及时给其机会,不应为了赶时间而视而不见,打消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不再想发言的局面。这一点是我没有深刻理解“讲解”环节的含义,应该让学生互相讲,互相交流,有了争论,教师再点拨、引导,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使课堂活而不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

  3、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时

  角1与角2的测量方法相同,学生讲出了其中一个角的测量方法,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方法一带而过,没让学生说一说或尝试操作一下,感觉处理欠扎实。现在想想,如果将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放在初试验证环节,让学生用量角器仿照书上的样子,实际摆一摆,放一放,这样降低了摆放量角器的难度,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落实到操作体验上,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4、练习是本节课处理最失败的环节。时间再短也应保证练习的扎实与有效。

  练习是为了巩固新知,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所以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读讲精练教学法将练习定为分层精练,要求练习的数量不要多,但包含的思维程度要大,这样提高了练习的效率,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本节课的第一个练习是为了检验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教学中我处理此题非常欠妥。对于第3个角“钝角”的测量,学生汇报出现了不同答案,我没有在课堂上处理、纠正,而是为了赶时间奖其放在课下进行。问题的出现就说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学会用量角器准确测量角的度数”掌握还不太明白,草草处理只会使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本节课的教学也没有真正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教以来从来没有犯过的错,在这么重要的比赛中却因自己只顾一味的考虑时间而铸就了教学中不应该出现的严重错误。这是一个教训,类似的事情决不会再次在我执教的课堂上发生,再精彩的练习可以不要,不处理,但是既然练习了,就一定要进行的扎实、到位,为学生的学习负责。

  (2)拓展练习的处理也很欠妥当。学生猜想完后,都急于知识正确答案,因此,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应该及时给学生出示答案,消除发言学生对自己答案的怀疑,然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想的理由和依据,这样既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用量角器测量角这一教学重点,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训练言语、思维条理性的目的。

  从整节课上我看到了自己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实在不成熟,但是,从这些遗憾中,让我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有针对性的运用好读讲精练教学法,真正领悟到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二、从教学能力上反思

  1、不能合理把握、分配教学时间。

  本节课看似简单,其实操作性很强,能上好这样一节课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课前虽然我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都做了精心的计划,但是,具体实施时却不很理想。

  2、教学环节衔接的过渡语激励性不强。

  过渡语的使用应该使学生愿意听,能听进去,并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指引着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过渡语的精心推敲,语言要简炼,切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评价语落实不够恰到好处。

  教学中,我评价学生不够及时,评价语不够贴切,不够恰到好处,因此,就显得对学生的评价*淡,无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易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教师的评价语不能泛泛而言,这样就显得评价语苍白无力,而应该要有针对性,起到激励学生与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的作用。

  4、课堂教学语言欠严谨。

  数学教学要求语言简炼、准确,每一句话说出来要强调它的作用,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没有用的话尽量不说或少说。在教学中,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还时常有口误现象,属于本人教学欠严谨,需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时刻注意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比赛来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5、教学不够大方,拘谨。

  在教学中,总感觉自己放不开,顾虑太多。有时抛不开教案,有爬教案的思想,再者欠缺创造性教学的魄力,尤其在比赛时,自己感觉很拘谨,很规矩,怕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手段用不对,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内在的知识欠缺,也缺乏比赛经验,锻炼机会少。

  6、自身的讲课艺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听完别的老师的课,我更加感觉到自己讲课的艺术性不够好。课上,我应该合理利用自己的体态语,例如手势、眼神、表情等,这些都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有就是如何在数学课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语气、声音的轻重、高低、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听讲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始终能紧跟老师的思路专心学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2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

  一是量角器的摆放,

  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

  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

  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3

  有人说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习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习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思想 的“躯体”,思想是知识是“灵魂”。所以对学生而言是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感悟中慢慢体会。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线段知识类比角的度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感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会唤发学生学习热情。需以后做好以下几点

  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给予重视。

  2.抓规律:注重对相近知识的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

  5.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到及时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点评: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现了“和谐”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水*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注重了学生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个合适的思维空间。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学的场面,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场面。

  注重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另外,又设计复习提示和预习指导的作业,阅读课本4.2节课文并与4.3.第二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4

  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刻度又会不知所措。《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中有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第三层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习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 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

  当然,课无完课,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成长起来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5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一直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其次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还是有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画角和读角的大小的时候读错读数。还应再加强画角和读角的练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6

  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努力在课堂中营造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而且很抽象、枯燥。要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到并掌握知识,我设计“比眼力”的小游戏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习需要。为了让量角器 “活”起来,我精心设计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来深入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放开手,让他们自主探索,寻找量角的方法。为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我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似退实进,教学过程设计中,我用了三个层次来进行引导。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入。一开始出示两个角(无法用眼睛观察比较),让学生比较大小,引出比较的方法是先要知道角的大小。然后质疑:怎样才能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层是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学生自主观察、认识、发现”的方法,研究量角器的特点。课堂中学生的回答非常活跃。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习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我发现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找错的概率就小了,读角的度数也较容易了。

  (3)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量角的过程上也没有讲在关键点上。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

  于是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这样通过互助互动环节,大部分学生学会量角了,也能掌握其中的要领。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7

  《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现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现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 180。认识1角时,采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 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篇(扩展4)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从教学内容来说,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从教学方法来说,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不足之处,在教学周角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周角的形成过程,及这个360度怎么得出的,没有和学生好好探讨。如果能用多媒体慢慢演示,让学生观察的是它转过的范围。可以这样:先转到直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继续转到*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周角是2个*角,4个直角。

  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通过微视频,既有教师的讲解性

  学习、也有针对学生的提问,增加学生思考、操作的时间,真正实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一、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认识

  1、教材分析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2、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教学体会

  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1、利用知识迁移引入,同时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课堂伊始,我让学生回忆角的概念和如何去量角等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接着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钟面,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成的度数,量出度数后提问:你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吗?学生产生疑问,接着我说:学了这节课的知识,大家就能对角进行分类了。这样顺理成章的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引入新课,体现知识源于生活。

  2、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于直角,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有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在学习直角时,我直接让学生利用长方形纸折出直角,然后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让学生更准确的知道直角是多少度。在学习锐角和钝角时,我都是让学生用活动角去感受它们是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而对于*角和周角的学习,也是通过学生动手用活动角旋转而感受它们的形状,并通过用量角器量而得出度数。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各种角的形成过程,而且对度数的取值范围以及准确的度数也有了很深的印象。

  3、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足够的学习空间。

  (1)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长方形、活动角等。利用学具的直观性特点,组织学生折一折、转一转,在直观操作中体会各种角的形成。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课件,使学生一目了然。

  (2)促使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化。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体会探索成功的喜悦,并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把探索过程引向深入。

  三、不足分析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深

  对于教学*角和周角的认识这一知识时,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通过旋转活动角感受了*角和周角的形状,推导出它们的度数,而没有更进一步的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加深对这两种角的认识,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后认为还是自己对教材没有很深的理解,只是注重了表面。

  2、重点知识没有讲透彻

  在讲课过程中以及课后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各种角以及度数的掌握,只是一知半解,并没有掌握的很透彻,因此我反思得出还是自己在讲授新知识时没有很好的把重点内容讲的很到位,因此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的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明白直线和*角的区别,周角和射线的区别,可能由于设计教学时只是简单的考虑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就可以区别,而没有更深入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因此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错误。

  4、教学程序出现次序颠倒现象

  在教学完*角后本来应该直接引导学生探究*角和直角的关系,而我在教学完周角以后才共同引导学生探究直角和*角以及周角的关系,在教学程序上出现颠倒。

  5、教学语言不够精炼

  教学语言不太严谨,比如说*角和周角的概念的准确表述等等。

  6、评价方式太单调

  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做的"还不够,不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习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可能与教学的设计以及教师的激励有关。

  四、努力方向

  1、继续深入研究教材,学习课标,熟话说“学无止尽”,确实如此,一天不学习就感觉自己落后于别人,因此我继续坚持每天备课时认真的研究教材与教参,以及深入了解学生,结合多方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必须做到每节课都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2、加强教学语言的锤炼,适时合理的使用教学评价语言,通过教学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因而,我决定在*时的教学中不断摸索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做到课课理用精炼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应学的知识,并且巧妙的利用评价,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3、精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关系到整节课教学的成败,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做到考虑全面,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生认知能力等等,设计重点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合理的教学过程。

  4、适当的运用给予学生评价,学会教学中急中生智,合理处理教学生成资源,教学机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这需要日积月累,需要不断的总结研究,不断的学习参考,虽然这方面能力的练就需要大量时间,大量精力,但我会尽自己所能不断努力。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本学期,我适应新教材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总之,在工作中我还有很多不足,学生的学风还不是很踏实,在教学上也需要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今后我还将保持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把工作做好。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1、本课导入部分:利用小军和小晴到文具店去买文具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从而自然的引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新授部分: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解决实际问题一;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教学综合算式,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学生已知的分步算式改成综合算式。特别要注意让学生说说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让学生根据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感知乘加综合算式中,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这部分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总结这一点。但有个别学生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先算乘法。

  第二层次是教学脱式过程,这里要强调递等式的书写格式。首先要先计算第一步,特别注意没有计算的要照抄下来。有个别学生在书写格式上存在着些问题:比如,乘法在后,加法在前的,有些学生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先写在前面,或者把第二步计算的不照抄等等书写格式上的错误。

  第三层次是认识混合运算。

  第二部分:解决实际问题二;这里是学生在已经初步学习了乘加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乘减混合运算的。要注意放手让学生试着列综合算式并解决。这道综合算式是减法在先,乘法在后,不能按照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书写。再次总结了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应先算乘法。

  3、练习部分:特别是想想做做第2题,改错。可以从学生犯的典型错误来举例讲解。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解决。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计算工具的认识》一课的内容,数学课中,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们很少看到理论这样居多的内容,但是分析四年级的教材,使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数学课中,并不是一味、简单的学习计算,一些理论上的东西还是有必要了解的。备课时,我也参考了相关的教学设计,总觉得这些设计偏重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环境下,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面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能行不通吗?

  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计算工具已有一些相关的知识,并且安排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希望他们通过网络能收集到更多这方面的信息,来充实我们的课堂学习。毕竟网络的学习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知识的容量,并且能为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但是,后来在课堂中发现,学生收集到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可以说少之又少。经过了解才发现,有些学生家里有电脑,可对于查取信息的能力和方法上,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一部分家庭生活水*达不到有电脑配置。显然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这样的情况,我把教学调整为讲授式学习,介绍我在网上找到的相关知识。显然,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预设。

  令人欣慰的是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计算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中介绍计算器的功能,然后,以抢答等形式来加以巩固,对于学生了解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像这样类型的课,根据我们现有的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该如何上才能跟得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呢?教师的教学如何做好只要“引领”,而不是死板的传授学习呢?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内容。本课通过“有关人造卫星的知识”引入一些有关人造卫星运行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并在具体活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这节课可以说是单纯的计算课,枯燥无味少不了,而且书中出示的主题图情景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学生对于卫星的了解也是少之甚少,但是通过课前了解我发现学生对卫星都非常感兴趣,所以备课时我找了一些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图片和资料,把学生一步步带进情境中,在合适的机会出示卫星运行时间的信息从而导入新课。根据新课程理念,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操练计算,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体会一些数学的思维方式,多让他们尝试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这节课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课,我将重点主要放在计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小组合作具体讨论交流;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反思: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有关人造卫星资料数据收集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能力。2、学会估算: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所以让那些掌握较好的同学交流下自己的估算方法,对于其他同学来讲,能起到示范作用。使他们在别人的帮助下慢慢的学会。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具体计算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对于学生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不要求学生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用。把重点放在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上,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4、巩固练习:根据学生在练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集体议一议,以巩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从这节课上让我明白了旧知和新知同等重要,没有相关旧知的充分储备,新知进行时就会很不顺利。对于估算教学只要学生有估算的意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它复杂化。

  再就是在我的课堂上,个人评价应该选择一种更好的方式,做到对学生及时评价,从而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要注意提问问题的技巧,应该把大问题分散开,把握教学推进的节奏。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我改进和学习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教学中我抛出大象馆在猴山东北面,你能找到大象馆的具*置吗?引导学生发现还要知道具体的方向。接着我又抛出大象馆在猴山的东偏北30度,现在你能指出大象馆的具*置吗?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还是不能找到,那么还要知道什么呢?学生马上能说出还要知道大象馆到猴山的距离。通过这三步的练教学,学生知道了判定方向的方法,再由学生描述,方向就准确的多了,最后用语言写出来。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学生学习中,难免有疑点、难点,教师应及时发现,并抓住它,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思维去介入,用儿童的语言去帮助,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分解学生探究的难点,使难点不难,让学生容易明白。

  对于“乘法分配律”概念,老师们都是这样描述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第一次教学时,我照本宣科,反复讲解,但每次作业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3+5)×8=3×8+5。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所以第二次教学时,我就采用适于儿童理解的语言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如9×99+99是这样描述的:9个99再加1个99共有10个99,写成算式就是:9×99+99=(9+1)×99。无需重复,学生居然能迎刃而解。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尝试从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引入,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比我原来直接出现一些数学算式,让他们直接计算的效果更好。课的开始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悟空摘来了一些桃子,他拿出20个分给10个小猴子吃,小猴子们觉得太少了;于是悟空40个分给20个猴子吃,小猴子还是不满意。于是孙悟空又拿出200个桃子分给100个猴子吃。同学们你们认为谁最聪明呢?于是我很顺利的就引入了本课的教学。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孙悟空总是分给每个猴子2个桃子,你发现什么诀窍吗?”这个关键引导学生从自己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之间的变化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期间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的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数学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进行合作,还学习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人人参与互动学习,通过列式、比较、讨论,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商不变的规律,同时还有个别同学能指出希望同学要注意的地方,这一点讲的非常好,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篇(扩展5)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2人,男生21人,女生11人,分别来自郭家小诸城周围的九个自然村,该班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生对学习比较感兴趣,大部分原先基础差,纪律性不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但这部分学生却有爱劳动,助人为乐,吃苦的良好习惯。学生的知识参差不齐,比较难教,有的学生连起码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都有困难,需要教师花大力气进行个别辅导,教师要加强对学习较好的同学进行辅导,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带动整个班级,把数学学习搞上去。学习中等水*的学生占多数,对这部分同学要加强鼓励,耐心指导,促使他们向优等生转化,不允许有一个掉队,以便大面积提高整个班级数学教学质量。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发展。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行线、*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

  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难点是比较数的大小。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因此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另外,本单元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是估算并养成估算习惯。

  第四单元:*行四边形和梯形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垂直与*行;*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它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它与*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难点是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行线。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是加大了教学步子,例题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16个减少为6个,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第六单元:统计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应对第一学段的统计知识做简单的整理。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使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是重点也是难点。

  第八单元:总复习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多位数的认识,乘法和除法,空间和图形,统计。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基本是按照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复习的,同时把有些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完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

  1、认真学习数学教学大纲,吃透大纲精神,明确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教学时依纲靠本。

  2、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切入点和难点的突破点。

  3、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案,恰当选择练习题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4、大胆创新,实验好“自主、综合、拓展、创新”课题,实施创新教育,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5、加强业务进修和教科研活动,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加强集体备课研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法手段指导好自己的教学,夺取教学的大面积丰收。

  6、做好优生优培工作和低程生辅导工作。

  7、做好家访工作。

  8、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电化教学。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

  一、情况分析

  1、班级概况:

  四年级(8)班现有人数为80人,其中男同学55人,女同学25人。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

  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水*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4、优秀生学习特点和后进生成因:

  (1)、优秀生少,根据*时的质量检测,真正成绩稳定,思维灵活,对应用题能认真而正确地分析的同学只有10来个。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很浓厚,能较好遵守小学生课堂常规,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共同探讨,互相协作,他们思维活跃,发言大胆,对有争议的问题能大胆争论,上进心强,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认真,不懂问题能大胆提问,恐怕学习成绩会下降。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大部分的家长能而且有能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2)、中等生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一般,成绩有回落的可能。他们学习认真,作业态度好。

  (3)、班中的后进生,大多数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4)、纵观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别很大,如计算速度、参与讨论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能力等。课堂中教师虽尽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班中学生数多,个别学生的知识断层点,无法弥补,优等生的潜能也没能充分挖掘出来,无法面面俱到,这也是本学期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对此我将在培优补差计划中作具体的安排。

  5、其他因素:

  大部分学生热爱劳动,活泼好动,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多数家庭贫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但教育方法不当,家校配合不够,并对“减负,推素”存有认识偏差。

  二、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简析:(教材知识结构体系、重点、难点、德育渗透点等)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行线、*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材的安排上,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

  1、重视口算和简便运算。如在一个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中,先学习因数及被除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口算,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时的简便方法计算。学了乘法运算定律和商不变性质后,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运算,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

  2、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中,让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基础,把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推广到多位数;也可以加深对对位数的认识。

  3、突出整理、概括、提高能力培养。在多位数的加减法中,引导学生在积累大量加减计算和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对加减法进行定义,阐明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加减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多让学生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渗透教学思想方法。本册教学内容是学习整数的最后阶段,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得出整数的计数法和读写法、四则计算的关系、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商不变性质等,在运用中加深了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6、突出开放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计算方法、试商方法上,允许学生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灵活运用,不做硬性规定,应用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带*号的练习题和思考题,作为学有余力学生的练习补充,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拓宽学生思考的空间,增强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转差)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3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等。

  其中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纪共有学生20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16人,女生较多的特点使得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比较高,对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已经适应,也深深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够,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的现象经常发生,随意讲话,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课后作业喜欢拖拉,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上好课的同时,还要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创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扩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6、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7、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五、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59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原有学生有33人,学生基础较好,思想品德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衡性,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行线、*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

  一、班级情况。

  四(3)班有45名学生,该班的学生整体来看思维活跃,优生面广,但是有几个同学的思维习惯很差,家长包办代替较多,养成不爱动脑的习惯。新转来1名同学,从第一周的情况来看,上课好动,要搞小动作。

  四(4)班有49名学生。该班的学生相对比较朴实,比较听老师的话,但整体思维不活跃,有个别的学生基础较差,比较调皮。从整体来看,中等生和差生较多,优生较少。

  两个班的情况虽不尽相同。但孩子们在经过三年的学习生活后,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及时上交作业,检查和订正作业的习惯也逐渐养成。后进生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在不断的进步,本期还要继续做好中等生的转化工作。

  二、本册教材的内容:

  数与代数: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第三单元《乘法》第5单元除法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空间图形:第二单元线与角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第6单元方向与位置

  统计与概率:第8单元统计

  三、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5、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6、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7、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8、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9、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10、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1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1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13、了解日常生活中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面上的*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行线和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4、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5、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6、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7、通过具体的情境,体会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8、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三)统计与概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2、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单式条形统计图。

  3、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四、教学重点

  1、大数的读写。

  2、认识*面上的*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行线和垂线,会用量角器画角。

  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4、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5、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6、学会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7、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8、体会到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单式条形统计图或单式折线统计图。

  五、教学难点

  1、数位中含有0的读写。直线、射线概念的理解

  2、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3、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4、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5、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六、主要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本册教学中本人要注重: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加强估算,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发展学生思维。

  4、在课堂上利用积极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时效性。

  5、后进生辅导做法、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6、同时注意中等生的提优工作;针对优生在课堂吃不饱的现象,鼓励每天思考两道奥数题,为竞赛做好准备。

  7、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虚心向同组及全校的教师学习,听课20节,上组内研究课1节。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篇(扩展6)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日记3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日记1

  20xx年3月8日星期一晴

  今天,我在数学课上学习了统筹法,更加了解了时间的宝贵。运用统筹法安排时间,是一种最合理的方法,它将大大降低时间的无谓消耗。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能够运用统筹法。

  比如:我为父母做水果大餐。准备工作要用5分钟,泡水果用5分钟,切水果用7分钟,摆设用2分钟,冰镇果汁用10分钟。用统筹法来安排时间,泡水果时可做准备工作,共用5分钟,然后拿一瓶果汁去冰镇。在这过程中,还可以切水果,摆水果。这样才用去了9分钟,还有1分钟可以休息一下。用流程图来表示:泡水果(同时做准备工作)——冰镇果汁(同时切水果,摆设水果)——共用15分钟。这样多节约时间啊。

  再如:早晨起来,整理床铺需要5分钟,洗漱要用5分钟,温牛奶要用10分钟。那么就可以起床后先温牛奶,在这过程中,可以洗漱,整理床铺,这样只需10分钟便可以喝到牛奶,非常节约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非常宝贵,一去便不复返了。如果我们用统筹法去做每一件事,就会把时间利用得非常紧凑,也不会让时间无谓消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日记2

  20xx年3月9日星期二晴

  今天,我高兴的在家里看着我的.《聪明数学》,我看着看着,看到一个春联中有关于数学方面的趣味数学题。里面的内容是语灵部落的汉末央长老过生了,魔数王国的女王带领下他们的臣子去给长老祝寿。到了以后,魔女小星看到长老的白胡子长长的,就忍不住问:“请问长老有多大年纪了。

  啃啃兽精灵长比较调皮,他对魔数王国的臣民的数学能力早有耳闻,他今天决定见识一下。

  于是,他出了一道题是用对联的形势写的:

  上联: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开始我一直不知道从哪入手,因为我不知道花甲和古稀是什么意思,后来,妈妈说:“花甲是指“60”岁了,古稀是指“70”岁了。现在,我终于有头绪了,上联“重开”就是,下联两个60,“三七岁月”是3×7=21岁,上联的年龄是60×2+3×7=141岁,下联:“双庆”是两个70,“一度春秋”是1年,下联的年龄是70×2+1=141岁,所以长老年龄是141+141=282(岁)。

  啊!原来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日记3

  在三年级的数学活动月的时候,我们年级是比赛二十四点,在那个时间段,我经常和妈妈在一起玩二十四点。

  有一次,我们的牌是7、8、4、8。我突然间想起来,有4就要有6,那就是:8/8=1,7—1=6,,4x6=24。我妈妈笑着对我说:“还有另一种方法。”我想了想,忽然,我灵机一动:7x8=56、4x8=32、56—32=24。妈妈又问:“那4、10、10、1呢?”我又想,有4就要有6,可是6求不出来怎么办?妈妈说了一句:别钻牛角尖。让我恍然大悟,不用乘法,我用加法:4x1=4、10+4+10=24。

  妈妈笑了笑,说我一点就通,很聪明,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经常算二十四点,可以让我的计算能力有所提高哦,大家也来试一试吧!

  抽水式马桶的节约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篇(扩展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随笔3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随笔1

  教数学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个困惑:不管带哪届孩子,我都是花更多的心思去关注并帮助看似弱势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机会让给他们,课堂作业时巡视的时间挤给他们,批改作业的大部分精力投给他们,甚至因为他们可能再听一次就会懂,不惜占用课堂时间反复地讲给他们听。可不管怎样努力,结果总是令我大失所望,知识掌握仍是含含糊糊,作业仍是错误百出,成绩自然一塌糊涂。我百思不得其解,逐渐以为班容量的不断扩大、家长素质客观偏低(本班家长96%无稳定职业,多数以打工为生,普遍知识水*偏低)而新课程所安排的课时又没有辅差时间,这是班内不断出现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出现学困生不足为奇,但一次体育课中孩子们的表现却深深触动了我:一次体育课,突然获知体育老师请假不在,孩子们个个像霜打的茄子——焉了。看着他们失望的神情,我索性自荐当一回体育老师,带着孩子们做准备活动、游戏、练武术……在朝气蓬勃的快乐气氛中我发现竟没有一个孩子掉队。游戏中他们是那么团结努力,做动作时虽然参差不齐,却看得出他们每一个都在力求做得标准……为什么所有的孩子在体育课中表现得那么优秀?在百思不得其解中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给了我启发。书中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节,苏氏的观点令我茅塞顿开。苏氏认为“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想要做到这点,就要做到:

  1、看到差异。差异存在我们的身边,学生间的差异并没有随着分到一个班级智力、体力、脑力、思维、心理、思想等代表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要素而同一到一个水*线上,相反,坐在一个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差异,“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作为教师必须首先承认这种差异,,承认个体之间的巨大差距,把学生都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待进步的人,这是做好教育的起点。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课堂中教师的讲授一般适合普通学生学习的需要,既没有充分考虑“吃不饱”的,又没有体现到“吃不了”的,最后照顾到只是教室里那几个默默不得语的普通学生。打破“一视同仁”做法做好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帕夫雷什中学教师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萨克数学课的分组辅导的教学,不但充分尊重了个体间的差异,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个体中所蕴涵的巨大的学习潜力和人格力量。

  3、做到有效激励。课堂中学习方面的激励方法很多,苏氏提到的这种分组辅导让每个学生都看到学习曙光的激励,更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潜质和力量。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对学生人格的关注,对人格方面的激励成为获得有效激励效果的捷径,特别对那些试图捣乱破坏课堂纪律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是把学生看作活的、有血有肉的有生命的个体,教师应充分尊重这样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并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因这些差异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理念,作为激励学生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尊重感的实现。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发掘学生进步的起点并及时给予满足,特别是在脑力劳动方面获得进步。领会到这里我也更能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在数学课堂和体育课堂迥然不同表现的原因了:

  1、体育课与数学课课堂形式不同,体育课更多是用形象直观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学习,而数学课要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和生活经验基础上来探究发现新的数学知识,而学生数学基础的差异我也关注在课堂的设计中力求做到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但在更多时候却被我“想当然”地设计在同一起跑线上,统一提出要求。对于这些挂在统一高度的“苹果”,有的孩子踮起脚张嘴就能咬到,而有的孩子却使劲跳也够不着。长此以往,这些“够不着”的孩子不掉队倒不正常了。体育课中孩子们的表现启发我:设计起点低一点,要求具体一点,孩子们的收获就会多一点。

  2、学科教学目标不同决定着教师完成课程教学所承载的压力不同,而压力的不同直接影响教师的心态不同。相对于只是考察课的体育课来说,数学课却要面临一次又一次的统一考试。考试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学期学习的总结,更是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教师的价值很多时候就在这个依据中被认可或否定。所以,过重的思想压力让更多的老师缺乏了更多的耐心。殊不知正是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使我们的后进生越“补”越糟。一个走在探索路中的学习者,只有多给自己阅读的时间,多让自己博览众长,我们才能少走一些弯路,多做一些改进和创新,用我们的智慧使教育更具有魅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随笔2

  教材简析:

  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起,每册安排一个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首先让学生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教学重点,我在设计时,是这样去做的:

  1、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将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和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对策略的体验,而不只是关注策略的应用。解决问题教学的本质应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

  学生在反复比较中形成策略,在应用中体验策略。由“原来的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到“自觉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我看到了论坛上,大家给我提出来的建议,我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

  1、想把题当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全部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觉课堂上重点不是很突出。

  2、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针对性的评价比较少。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随笔3

  “学困生“一般指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智力上的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原因造成在完成学习任务上有困难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一时不够理想,“学困生”对学习丧失信心,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进一步受到影响。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

  1、大家知道,一旦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他们就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教师必须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上课充满激情,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要尊重和关心“学困生”。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非常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和爱护,由于自卑心理沉重,却怯于接近老师,更羞于讨教问题,这时候教师要多关心他们,鼓励并要求他们定期向教师问答。让学困生明白,学习有困难不要怕,重要的是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共同去把学习大道上的障碍物搬掉,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同时也会慢慢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2、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多离开讲台,步入学生中间。现在,每个班的学生数都比较多,每个班的学生多超过50人,再加上学困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假如,课堂教师一直守着讲台,怎么知道他们想了没有,做了没有,懂了没有?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走下讲堂。例如,我们班里有几位学生不管是做练习,还是讨论,还是自学,都会自顾自的玩。针对这种情况,我上课时,就尽量的离开讲台,在学生的座位之间走动,一发现学生开小差,就立刻到他们身边提醒,有时还找机会表扬表扬他们、激励激励他们。这样,这些学生就会感到教师时时都在关注自己,也就会努力克制自己了。

  3、利用集体教育,强化习惯养成。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要充分集体的力量,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对于学困生数学作业习惯的养成教育,若正确运用集体的作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我班里有几位学生,对数学非常厌烦,特别是对数学作业更是感到头痛,作业天天都不能完成,你留他们做也很难完成,这样对班里其他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老师也感到头痛。针对这种情况,我班里的学习小组,竞赛表挂在墙壁上,每天作业全部完成的组,奖励一颗红星。这样,每个组的组员看到自己组没得到红星,就会对影响本组的组员进行指责,没完成作业的学生受到同学的指责心里就会感到难受,强迫自己完成任务,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另外,接下来为了得到红星,同学之间产生了相互督促作业的良好氛围。

  4、注重个别差异,异化评价标准在评价学生的数学作业时,我对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求就高一些,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求就低一些——只要完成就可以;对字写的漂亮的学生就另外要求他把字写清楚……,对不同的学生就能得到不同的表扬激励,学困生在以往很少得到表扬,如今能与其他学生一样经常的到老师的称赞,使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逐渐增强,他们对数学学科也比以前喜欢多了,数学作业的习惯自然而然好多了

  5、课外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对学困生良好数作业习惯的养成教育,靠集体的辅导教育效果是不明显的,只有通过与个别的交谈中进行引导,他们才会乐于接受你的引导。例如,*时批作业,我一般情况采用面批,一发现学困生有比较好或有进步的时候,就会特别给以指出表扬;当他们有不好的时候,就及时给以辅导,改正后,再给打上100。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会,这样慢慢的他们就会对数学喜欢上了。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篇(扩展8)

——四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学反思3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学反思1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折线统计图、会制作折线统计图、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均气温的记录和水位记录,但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他们已经上五年级了,几年来,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而学校几年来的一些事情变化的数据也很好调查和搜集,而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呈现,也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学生绘制完条形统计图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了另外的世界,“这样的数据还可以用别的形式统计图呈现吗?”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当有人想到了折线统计图时,我有意让学生猜测和试画折线的样子,再给学生出示学生身高、体重或其他事情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

  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篇(扩展9)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菁选5篇)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地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生经历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比较类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比较多个数的大小。

  教学工具

  四年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知识铺垫

  (一)复习亿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填空。

  (1) 82000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它与720101的位数( ) (相同或不相同)。

  (2)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3) 34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356 ○ 1280 20xx ○ 1020

  5693 ○ 5297 8064 ○ 8046

  3.引导学生口答: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

  (1)先看有几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2)如果位数相同,那就看左起第一位,如果左起第一位相同,就看第二位,依此类推。

  二、合作探究,教学新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幅圆辽阔,山河壮丽,气象万千,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五千年的人文创造和天开万物造就的自然景观为我们留下了景象骄人、数量繁多的名胜古迹,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艺术,招徕各国游客,因此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有课来到我国旅游。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个国家来我国旅游的具体人数。

  师出示课件20xx年几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单位:人)

  美国:2116100日本:3658200泰国:608000

  俄罗斯:2536300印度:606500韩国:4185400

  2.正确地读出上面各数。

  3.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4.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在这6个国家中随意选取两个国家的人数,比较它们的大小,一人出问题,一人来比较,解答。

  自学提示:试着比较一下数的大小。

  5.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归纳比较方法:位数多的数就大。(板书)

  (二)初步研究新知

  1.两个亿以内不同位数的数大小比较。

  216110○608000

  师:哪一个数大?小组内讨论交流。

  小结: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__。

  2.两个亿以内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

  608000和606500

  师:位数相同情况怎样比较?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汇报:都是六位数,就比最高位,它们最高位上都是6,就比下一位万位,万位都是0,就比下一位千位,千位上一个是8,一个是6,所以608000大于606500。

  找多个学生说。

  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3.多个数大小比较

  要求:根据到我国旅游人数多少,将这6个国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小组内尝试。

  小组内交流各自比较方法。

  引导比较:分类----七位数相比较---六位数相比较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1)比较每组两个数的大小

  92504○103600 50140 ○ 61340

  28906 ○28890 620300 ○ 307300

  (2)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大小

  50500 500500 55000 40005

  四、教师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与我们学过的万以内数比大小的方法相比,你发现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方法:

  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___。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为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___,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五、布置作业:评测练习

  板书

  亿以内数的认识

  位数不同两个数的大小比较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大小比较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多个数大小比较先分级再分类比较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等计算工具。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为了方便计算,人们发明了很多种计算工具。我们在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对计算工具有过简单了解,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谁先来说说我们都了解了哪些计算工具?

  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二、介绍古代计算工具,拓宽视野。(课件出示)

  (一)认识算筹

  师: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石子、结绳或者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后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二千多年前,*人用算筹计算。用算筹表示一个数,采用十进位制,并且纵式横式交替使用。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式表示,百位数再用纵式表示......空格表示零。算筹一般是用十几厘米长的竹签制成(也可以是木制、骨制或玉制的)。用这些算筹摆成不同的形式,表示不同的数目,并进行各种计算。

  (二)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的由来:用算筹计算后又过了一千年左右,*人又发明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早在公元15世纪,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使用它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板书:算盘)

  2、介绍算盘的组成。

  (1)算盘各部分名称:

  师: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这它独特的作用。你在哪见过有人使用算盘?(中药店、银行等)

  大家还记得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梁下,每颗代表一。

  出示教材第24页的两种算盘:观察有什么不同。左边的算盘是*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一颗珠子。原因是我国古代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2)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师:算盘有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做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珠靠梁。拨珠时,要按照数位从高位拨起。(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个档为个位)你能分别写出下面算盘表示的数吗?

  (602 134067 35215862)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查找了资料,所以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结绳、算筹等使用的方法,进一步使学生体会了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三)计算尺。

  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

  (四)机械计算器

  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

  (五)电子计算机

  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六)计算器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器,生活中开始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只要输入题目,计算器就会显示结果,运算过程自动完成。这样非常简便快捷。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计算器)

  1、介绍功能键:

  大家也许会发现有很多种计算器。这是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计算器。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我们一起看一下我们手中的这款计算器。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你认识计算器键盘上的哪些按钮,各有什么作用?“On/c”键有什么作用?“Off”键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2、使用计算器:

  师:计算器怎么使用?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开始显示;输入数字和符号;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计算器上还有一些具有特别功能的键。例如,a、%等,还可以用来计算分数等。

  3、利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 825-138

  先估算,这道题大约得几?怎样估算?利用计算器怎样计算?

  练一练:4468+1792 32010-8925

  (2)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

  先估算大约得几?怎么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

  26×39 312÷8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4、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

  9999×1= 9999×5=

  9999×2= 9999×7=

  9999×3= 9999×9=

  9999×4=

  运用比赛的形式独立练习用计算器算一算。

  学生计算,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用计算器计算比赛。

  55846+7646= 13027-8934= 66280×23=

  6908×37= 111111111÷9= 395412+10589=

  2、算一算,找规律。

  111105÷9=__________

  9÷9=1 1111104÷9=__________

  108÷9=________ 11111103÷9=__________

  1107÷9=________ 111111102÷9=__________

  11106÷9=________ 1111111101÷9=__________

  四、总结提升

  师: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电子计算机、(课件出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板电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这就要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亿以上数的认识,学会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亿以上数的读写过程,体验类推、迁移的思想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数的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2教学难点:

  掌握中间有0的大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数字魔法,有一个数非常难读,你们想试一试吗?

  出示:0。

  生回答后,师说:这么难的数也会读,真不简单!接下来它要变了,请仔细看:3004,谁会读?真了不起!请继续看,变变变,507000,这个数好大,你们会吗?(生回答)

  这么难的数还难不倒大家,看好了,80409000,这下不会了吧?

  也会呀,你读吧!你们真聪明!读得又对又快,一定知道它们的读法,谁来说一说亿以内的数如何读。

  看来同学们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掌握得很好,在我们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比一亿更大的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

  2新知探究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读一读下面画横线的数。

  2、试读出下面各数。

  3、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读出下面各数。

  92000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三)亿以上数的写法

  1、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2、试写出下面各数。

  3、亿以上数的写法。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为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4、试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五亿写作:2500000000

  四百九十亿六十万写作:49000600000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写作:500407000000

  5、读写比较。

  读法与写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从高级起,按级读数,写数。

  不同点: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巩固提升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有一只机灵的小猴知道了,它有些不服气,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闯关练习。

  第一关:学以致用

  1.我国*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读作:(三十七亿零五十万)。

  2.四亿零五百九十万四千二百。这个数写作:( 405904200 )。

  第二关:火眼金睛

  1. 6008007200中的每一个0都不读。 (错误)

  2.由三十、三十万、三十亿组成的数300030030。 (错误)

  第三关:精挑细选

  1.用7个十亿、8个千万、5个万和4个十组成的数写作( D )

  A、780050040 B、708050040

  C、708005040 D、7080050040

  2.下面各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的是( C )

  A、906307000 B、1080060000

  C、52072004500 D、5883000600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我们在学习时要做到举一反三,运用旧知识来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板书

  亿以上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2、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工具

  教学准备: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一填: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 )

  10个10是( );10个100是( );10个1000是( )。

  1亿是10个( ),100个( )1000个( ),10000个( )。

  2、网络数据:

  20xx年*移动电话的数量超过1亿部。

  20xx年*的网民超过1亿人。

  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1亿千米。

  我国的小麦产量一直稳定在1亿吨左右。

  *移动*均每天可以净赚1亿元。............

  老师:

  一亿到底有多大呢?

  走路的时候就在想“一亿步有多远?”

  吃饭的时候就会想“一亿粒米有多重?”

  发作业本的时候就会想“数一亿本练习本要多少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数一数。

  1、质疑:出示一大堆本作业本场面让学生直接数【疑惑:数不了】

  2、解惑:讨论怎么办?【化难为易】

  问题——数作业本要花多少时间?

  材料——作业本,计时器

  步骤——先测出数1本(10本)所需的时间

  再推测出100本,1000本,100000本……100000000本需要的时间。

  过程——表格式

  10本100本1000本10000本100000本1000000本10000000本100000000本

  9秒( ) ( ) ( ) ( )( ) ( ) ( )

  算一算

  合( )分钟=( )小时=( )天=( )年

  小结——从现在开始(9岁)要数到18岁才能数完。

  3、试一试

  (二)量一量

  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三).称一称。(小组合作)

  1、问题

  数出100粒大米,称称大约重2.5克

  照这样计算,一亿粒大米约重多少克?

  2、步骤

  1000(粒) 10000 100000000

  25(克) 250 2500000

  3、结论:亿一粒大米约重2500000克。

  4、运用

  (1)我们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

  (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课后小结

  三、课堂小结。

  1、你知道了什么?(节约从每一粒米开始)每人每天大约吃400克大米,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大约够一个人吃( 81250)天≈(223 )年。

  (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喜马拉雅山高约88848米,一亿张白纸叠在一起比喜马拉雅山都还高……未知的世界等待你去发现!

  2、你学到了什么?(化难为易)

  课后习题

  3、你还想知道什么,请用课堂上的方法和步骤继续研究。并将你收获到知识做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板书

  一亿有多大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3、使学生了解*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2、难点:罗马数字的特点。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情景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有认识的吗?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培根曾经说过一句话。今天老师把它送给你们“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周密”。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展示交流,探索新知

  1、介绍古时候人们生活生产劳动中开始对数的初步理解(多、少)

  2、介绍三种计数方法: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3、介绍记数符号(数字)

  介绍巴比伦数字、*数字、罗马数字

  比较每一种数字的特点,重点介绍罗马数字,并分析罗马数字的特点。

  4、出示各国的数字,说明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5、听录音介绍*数字的由来。

  6、教学自然数的概念。

  思考:

  这些自然数是怎么排列的?

  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几?

  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给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四、布置作业:

  1、读书第16页、第17页。

  2、写一篇关于“数的产生”的感想。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篇(扩展10)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

 在《角的分类》一课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学会了“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在课结束之余,我饶有兴致地布置了探究作业,“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在什么特殊时刻形成什么类型的角?”课一结束,同学们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对策。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老师,昨天你留的作业我们讨论完了。"我定睛一看,吃了一惊!本子上画满了各式各样的钟表,有着不同的时刻,不同的角度,有的说回去和爸妈商量讨论,有的几个同学聚起来,用量角器量,有的理直气壮地说,是通过计算、观察得出的。于是,一堂生动的汇报课开始了,有的把结果制成了小报,有的设计成了表格……娓娓道来。

  组1: 我们小组来汇报一下,首先××同学家有一个破手表,我们先对它进行了研究,后来得出了形成直角的时刻和看似直角却并非直角的时刻,如形成直角的时刻有:3∶00,9∶00;并不形成直角容易发生错误的有:12∶15(锐角),12∶45(钝角),3∶30(锐角),6∶15(钝角),6∶45(锐角),9∶30(钝角)。

  组2: 我们小组要补充以上小组的结论,我们还专门对180°(*角)和看似*角的时刻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6∶00时是180°(*角),而3∶45、9∶15、12∶30看上去像*角,实际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并非*角,同学们要注意。……

  课后我有这样的疑问:在认识周角这个环节,我们为了让学生感受随着边的张开角是由小到大变化的,在用动画展示的时候,在1800和3600之间稍作停留,让学生判断这时的图形是不是角,猜想一下它大于1800还是小于1800,通过判断想加强学生对“两条边*的越大,角越大”这句话的理解,为周角的认识作铺垫,让学生知道周角是3600,而不是00,也让学生知道1800和3600之间还有别的的角存在(因为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时,有很多学生认为1800之后就是3600,中间没有别的角存在)。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2

  从教学内容来说,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从教学方法来说,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不足之处,在教学周角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周角的形成过程,及这个360度怎么得出的,没有和学生好好探讨。如果能用多媒体慢慢演示,让学生观察的是它转过的范围。可以这样:先转到直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继续转到*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周角是2个*角,4个直角。

  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通过微视频,既有教师的讲解性

  学习、也有针对学生的提问,增加学生思考、操作的时间,真正实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3

  一、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认识

  1、教材分析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2、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教学体会

  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1、利用知识迁移引入,同时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课堂伊始,我让学生回忆角的概念和如何去量角等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接着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钟面,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成的度数,量出度数后提问:你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吗?学生产生疑问,接着我说:学了这节课的知识,大家就能对角进行分类了。这样顺理成章的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引入新课,体现知识源于生活。

  2、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于直角,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有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在学习直角时,我直接让学生利用长方形纸折出直角,然后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让学生更准确的知道直角是多少度。在学习锐角和钝角时,我都是让学生用活动角去感受它们是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而对于*角和周角的学习,也是通过学生动手用活动角旋转而感受它们的形状,并通过用量角器量而得出度数。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各种角的形成过程,而且对度数的取值范围以及准确的度数也有了很深的印象。

  3、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足够的学习空间。

  (1)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长方形、活动角等。利用学具的直观性特点,组织学生折一折、转一转,在直观操作中体会各种角的形成。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课件,使学生一目了然。

  (2)促使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化。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体会探索成功的喜悦,并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把探索过程引向深入。

  三、不足分析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深

  对于教学*角和周角的认识这一知识时,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通过旋转活动角感受了*角和周角的形状,推导出它们的度数,而没有更进一步的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加深对这两种角的认识,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后认为还是自己对教材没有很深的理解,只是注重了表面。

  2、重点知识没有讲透彻

  在讲课过程中以及课后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各种角以及度数的掌握,只是一知半解,并没有掌握的很透彻,因此我反思得出还是自己在讲授新知识时没有很好的把重点内容讲的很到位,因此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的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明白直线和*角的区别,周角和射线的区别,可能由于设计教学时只是简单的考虑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就可以区别,而没有更深入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因此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错误。

  4、教学程序出现次序颠倒现象

  在教学完*角后本来应该直接引导学生探究*角和直角的关系,而我在教学完周角以后才共同引导学生探究直角和*角以及周角的关系,在教学程序上出现颠倒。

  5、教学语言不够精炼

  教学语言不太严谨,比如说*角和周角的概念的准确表述等等。

  6、评价方式太单调

  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做的还不够,不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习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可能与教学的设计以及教师的激励有关。

  四、努力方向

  1、继续深入研究教材,学习课标,熟话说“学无止尽”,确实如此,一天不学习就感觉自己落后于别人,因此我继续坚持每天备课时认真的研究教材与教参,以及深入了解学生,结合多方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必须做到每节课都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2、加强教学语言的锤炼,适时合理的使用教学评价语言,通过教学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因而,我决定在*时的教学中不断摸索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做到课课理用精炼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应学的知识,并且巧妙的利用评价,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3、精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关系到整节课教学的成败,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做到考虑全面,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生认知能力等等,设计重点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合理的教学过程。

  4、适当的运用给予学生评价,学会教学中急中生智,合理处理教学生成资源,教学机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这需要日积月累,需要不断的总结研究,不断的学习参考,虽然这方面能力的练就需要大量时间,大量精力,但我会尽自己所能不断努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4

  俗话说的好,俗话说的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得学得好。”在《角的分类》这节课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概念较多,学生对抽象的东西能知道一些,但从语言表达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运用谜语导入新课,引出新的知识内容。然后让学生动手画、观察、比较、讨论、合作、探究,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旋转活动角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殊角,自己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感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好多种分类方法,选择最合理的一种。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最后通过应用深化,知识拓展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成功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课后反思一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谜语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角”这个比较枯燥无味的新知识,我首先考虑到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于是我就设计了“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打一生活用品)”这样一个谜语,学生一下子被吸引到课堂上,抓耳挠腮,个个都全身心投入到猜谜语中,于是引出来——扇子。随即教师出示一把扇子,在手中摆弄着并质疑: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一下有把学生带入到思维当中,同学们根据二年级时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纷纷举手发言,不费力气的引出了新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自己动手,亲历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够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该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角并展示,让同学们用活动角代替扇子也把活动角旋转并观察,师有意识的引导活动角转到*角时让小组合作讨论:这种情况是角吗?为什么?它有多少度?这样的角叫什么角?同学们经过动手实践,交流讨论最后给出“*角”的概念,并根据自己的操作边转动边说出*角的概念。同样的方法解决了“周角”概念。学生观通过自主观察体验得出:1周角=2*角,

  1*角=2直角,1周角=4直角。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了知识,发展了思维。改变了过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学生也能大胆放手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三、积累经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一个研究者,当然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走向知识,亲历探究活动后,对周角、*角的概念已经完全掌握,这时我把以前所见到的锐角、直角、钝角等一大堆都搬出来,混在一起,乱七八糟。当同学们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形成了思维矛盾,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探究轨迹,产生求索动力,从而自主构建新知——对这些角进行分类。于是学生先直观感知到根据角的大小及形状将角进行分类,后自己意识到仅凭眼睛观察不够精确,还需根据确切的度数来区分,在知识形成的同时感觉数学的严密性、科学性,通过应用深化,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加深认识,体验成功感。

  四、应用拓展,体验数学乐趣。

  当学生对基本知识已经掌握了,我就想到该让孩子始终“踮着脚摘苹果”,于是就设计了一些知识拓展——数角。我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练习“数一数”。学生根据才学到的知识,不但数出了角的个数,还对不这些角进行了分类;接着我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并分类”,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一一列举出来。这样既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同时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推荐访问:上册 四年级 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度量》教学反思五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00字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