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14篇

时间:2022-06-22 09:1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14篇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

  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方法】

  利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启发、对比、归纳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篇2

  比起磨破垫子的聪明人,还是接近群众的傻子强。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人教版高三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梁实秋的生平及作品;

  2.掌握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让学生体会梁实秋对老师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作品叙事线索的把握。

  教学难点:平实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情感。

  三、教学方式:

  诵读法、讲授法、探讨法、比较发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

  1、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1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1930年,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梁实秋还是一个美食家,他的散文《雅舍谈吃》介绍了很多菜的做法与吃法。如以下所列举的:

  薄饼

  菜包

  豆汁儿

  芙蓉鸡片

  烙饼

  烧鸭

  2、注释:

  ①《官场现形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是一部专门揭露官场黑暗的小说。它不但写出了大批形形色色道德败坏的贪官污吏,而且写出了清末卖官鬻爵、招权纳贿的官场运动机制。

  ②《玉梨魂》:徐枕亚( 1889—1937),江苏常熟人。他在1912年出版的《玉梨魂》。这是一部具有“自传体”成份的小说。书中男主人公梦霞为小学教师并兼任家教。与该家寡媳白梨影互相倾慕热恋,书信往来,诗词酬答,而又以她8岁的儿子,作传书的青鸟。但碍于礼教的束缚,寡妇再嫁有关名节,而且也为儿子日后的前程计,终于不敢效法司马与文君的“叛逆”行为。于是梨影以李代桃僵之计,千方百计促成小姑筠倩与梦霞的婚姻,自己则殉情,以一死报君。结果筠倩也因感到个人的自由意志未得体现而郁闷殒亡,而梦霞亦在辛亥革命中于武昌城下殉国。

  ③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完备于唐。到了明清,科考分为科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第四级,由天子主持。及第者称进士。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④盅:zhōng

  ⑤按捺:nà

  ⑥选辑:ji

  ⑦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1919年1月,梁启超开始为期一年的欧游。巴黎和会休会期间,和随行之记者考察一战之西部战场、莱茵河右岸、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等地,游历比利时、荷兰、瑞士、意大利、德国等国,考察伦敦、爱丁堡、伯明翰等城市,访问亚当·斯密、莎士比亚等名人故居,参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著名学府……“对战后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作了全面细致的考察”…… 后整理辑录为《欧游心影录》。在游历欧洲的过程中,他为国内的读者发回了最直接的对于欧战的感受,生动方面,非其他后代的史书可比。

  ⑧张东荪:sūn 1886年生,知名政治学者,“中国民主同盟”成员,1949年时是燕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燕京大学取消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⑨作金石声: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优美,音调铿锵。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

  ⑩“清通”意谓用词造句通顺清洁,这是语法的范围。

  ⑾气盛言宜: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

  ⑿诌出来:zhou 编

  二)、初读印象

  1、请用一些词语概括出国文老师的特点。

  明确:丑、不修边幅、书呆气、糊涂、爱喝酒、真性率直、平等对人、有趣;有才气{眼界宽、对作品领会深入、修改文章老辣}

  丑、不修边幅:他的相貌很古怪……是狞笑,样子更凶。

  书呆气:①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②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爱喝酒: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

  糊涂:①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②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

  真性率直、平等对人: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了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有趣: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有才气:①眼界宽: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②对作品领会深入、朗诵水平高: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③修改文章老辣: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2、我对国文老师的感情怎样?

  明确:可笑——有兴趣——佩服——真心佩服——感恩——怀念

  3、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感情如何?

  明确:和梁实秋感受一样;他是个以真面目示人的有生气的人;希望我也有这样一位老师:等等。

  4、梁实秋把自己写成了怎样一个人?

  明确:有点淘气;有点傲气;是国文老师看重的人。

  三)品味语言

  梁实秋的文字,你觉得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1.×××!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2.“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

  3.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原因:①运用生活中的口语,通俗易懂。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③展现时代、地方特点,给人新奇感。

  4.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5.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

  原因:细节展现得很具体

  6.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7.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

  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原因:该雅的地方很雅致。

  四)拓展:课后二、三题。

  附:

  佛跳墙

  梁实秋

  佛跳墙的名字好怪。何物美味竟能引得我佛失去定力跳过墙去品尝?我来台湾以前没听说过这一道菜。

  《读者文摘》(一九八三年七月中文版)引载可叵的一篇短文《佛跳墙》,据她说佛跳墙“那东西说来真罪过,全是荤的,又是猪脚,又是鸡,又是海参、蹄筋,钝成一大锅,……这全是广告噱头,说什么这道菜太香了,香得连佛都跳墙去偷吃了。”我相信她的话,是广告噱头,不过佛都跳墙,我也一直的跃跃欲试。

  同一年三月七日《青年战士报》有一位郑木金先生写过一篇《油画家杨三郎祖传菜名闻艺坛----佛跳墙耐人寻味》,他大致说:“传自福州的佛跳墙……在台北各大餐馆正宗的佛跳墙已经品尝不到了。……偶尔在一般乡间家庭的喜筵里也会出现此道台湾名莱,大部以芋头、鱼皮、排骨、金针菇为主要配料。其实源自福州的佛跳墙,配料极其珍贵。杨太太许玉燕花了十多天闲工夫才能做成的这道菜,有海参、猪蹄筋、红枣、鱼刺、鱼皮、栗子、香菇、蹄膀筋肉等十种昂贵的配料,先熬鸡汁,再将去肉的鸡汁和这些配料予以慢工出细活的好几遍煮法,前后计时将近两星期……己不再是原有的各种不同味道,而合为一味。香醇甘美,齿颊留香,两三天仍回味无穷。”这样说来,佛跳墙好像就是一锅煮得稀巴烂的高级大杂烩了

  北方流行的一个笑话,出家人吃斋茹素,也有老和尚忍耐不住想吃荤腥,暗中买了猪肉运入僧房,乘大众人睡之后,纳肉干釜中,取佛堂燃剩之蜡烛头一罐,轮番点燃蜡烛头于釜下烧之。恐香气外溢,乃密封其釜使不透气。一罐蜡烛头于一夜之间烧光,细火久焖,而釜中之内烂矣;而且酥软味腴,迥异寻常。戏名之为“蜡头饨肉”。这当然是笑话,但是有理。

  我没有方外的朋友,也没吃过蜡头炖内,但是我吃过“坛子肉”。坛子就是瓦钵,有盖,平常做储食物之用。坛子不需大,高半尺以内最宜。肉及佐料放在坛子里,不需加水,密封坛盖,文火慢炖,稍加冰糖。抗战时在四川,冬日取暖多用炭盆,亦颇适于做坛子肉,以坛置定盆中,烧一大盆缸炭,坐坛子于炭火中而以灰覆炭,使徐徐燃烧,约十小时后炭未尽成烬而坛子肉熟矣。纯用精内,佐以葱姜,取其不失本味,如加配料以笋为最宜,因为笋不夺味。

  “东坡肉”无人不知。究竟怎样才算是正宗的东坡肉,则去古已远,很难说了。幸而东坡有一篇“猪肉颂”:

  净洗挡,少着水,

  柴头灶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

  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看他的说法,是晚上煮了第二天早晨吃,无他秘诀,小火慢煨而已。也是循蜡头炖肉的原理。就是坛子肉的别名吧?

  一口,唐嗣尧先生招余夫妇饮于其巷口一餐馆,云其佛跳墙值得一尝,乃欣然往。小罐上桌,揭开罐盖热气腾腾,肉香触鼻。是否及得杨三郎先生家的佳制固不敢说,但亦颇使老饕满意。可惜该餐馆不久歇业了。

  我不是远疱厨的君子,但是最怕做红烧肉,因为我性急而健忘,十次烧肉九次烧焦,不但糟踏了肉,而且烧毁了锅,满屋浓烟,邻人以为是失了火。近有所谓电慢锅者,利用微弱电力,可以长时间的煨煮肉类;对于老而且懒又没有记性的人颇为有用,曾试烹近似佛跳墙一类的红烧肉,很成功。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篇3

  学习尤如登山,需要坚持,虽然过程是艰难的,但只要懂得享受,也能其乐无穷,当攀上顶峰时,便能饱览美景。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案设计:《电动势》。

  教学分析

  电动势是本章的一个难点。教科书明确提出了“非静电力”的概念,让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理解非静电力,知道非静电力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并能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去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同时为了降低难度,教科书直接给出了电动势的定义式,但只是说“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C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没有用比值的方法严格定义。电源的内阻在后面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学习中很重要,本节作了一些铺垫。

  我们常说要让学生经历科学过程,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实验认识新的规律,通过阅读来了解前人的工作过程,跟着教师的思路一环套一环地接受新的概念等,这都是经历科学过程的不同形式。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理解电源内电阻。

  教学重点难点

  电动势概念的建立是重点也是难点。此套书多处对“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都有阐述和铺垫,此处再次运用这种功能关系的观点来学习电动势。可以使学生对电源电动势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本节课从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建立电动势的概念。也为后面第7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学习作了铺垫。

  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演示、逻辑推理。在电压和电动势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中通过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教学,建立新的概念。

  课前准备

  教学媒体。

  金属板、酸溶液、灵敏电流计、多种型号的干电池、学生电源、导线、电键、小灯泡、投影仪。

  知识准备

  1.课前复习:电势差的定义式:U=Wq。

  2.课前说明: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由于它们带负电荷,电子向某一方向的定向移动相当于正电荷向相反方向的定向移动。为了方便本节按照正电荷移动的说法进行讨论。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篇4

  所谓革命精神就是创造性,要懂得世界上的一切都需要创造。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人教版高二政治教案设计:《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

  ①列举实例表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说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能力方面

  ①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条道理为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②对比分析能力:通过了解什么叫从实际出发,什么叫从主观出发,提高对比分析能力。

  觉悟方面

  提高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②从哲学原理说明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学方法

  ①运用典型材料作例证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②用正反对照的方法,对概念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对观念和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②什么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不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懂得了这一点,就应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从容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1.主观与客观的含义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主观、客观的含义,教师归纳。)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如理论、观点、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法规条文,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如发表我们的看法,提出我们的观点,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等。

  3.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全课的重点、中心,包括其含义和必要性。其含义是本节基本概念之一,是理解基本观点的基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学习本课的根本目的,本课的教育中心是“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宜以讲述为主,穿插一些提问和议论,讲述时要一层层地解释清楚,并把教材所提供的事例具体化。先讲主观、客观的含义,不必用规范的哲学语言表述,只要按课本具体解释即可;再讲“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最后说明“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关于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点要求,课本层次分明,“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证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可通过楷体字的例子帮助理解。在教学中,无疑应以第三点的分析为重点。在讲解三点理由前,可启发学生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根据,讲完三点理由后,还应从反面说明不从实际出发的危害。

  (1)从具体工作来看,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人们工作的对象,既是人们的认识对象,又是人们的改造对象。人们只有承认它的客观性,从它的自身状况属性与规律出发,才能真正认识它、改造它,把工作做好。我们不要去做那些确实办不到的事情,但是经过努力,克服困难能够办到的事情,只要对人民有利,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坚决办好。

  多媒体显示:

  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恩格斯

  提问: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人们无论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还是改造社会的活动,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2)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这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内曾出现过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使中国革命蒙受了重大损失。

  忆一忆:中国现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其出现原因是什么呢7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基本上不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不了解中国的工人和农民,不懂得中国革命的规律,也没有真正了解世界局势的变化。

  提问:“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在认识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左”右倾机会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共同特点是主观认识脱离中国社会实际,主观没有正确地反映客观,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而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特点是:主观认识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并能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主观正确地反映客观。这叫做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可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还是相分离,成了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无产阶级政党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统一和历史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分散难点。先说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然后讲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再对“主观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作出说明,指出其主要是指人的认识要符合客观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从不同的事物和变化发展的情况出发。

  “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或事物)的实际。不同的国家、单位、事物是有差别的,人们的主观认识要从具体“不同”之处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或者叫变化了的实际),同一个国家、单位、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从随时变化着的情况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句话选自毛泽东同志193O年5月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该文是毛泽东为了反对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当时在党内有一些人认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不作调查,而是冥思苦想地“想办法”“打主意”。“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因而毛泽东提出反对本本主义“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调查”,以“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事物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性。这句话表明毛泽东坚持了一条正确的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这样讲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解决政治路线问题。

  不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从实际出发,而且正确地执行路线、方针、政策也要从实际出发。因为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局性、普遍性的东西,各地区、各部门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在本地区、本部门收到实效。

  提问:毛泽东为什么把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政策作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毛泽东提倡的工作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因为,实际事物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有了解了客观存在的情形,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正确使用其它工作方法。从哲学理论上看,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和认识论如果是科学的,就必须以坚持唯物论为前提。

  (3)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看,这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想问题”和“办事情”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想法通过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的过程。

  那么,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活动要处理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想问题”是主观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办事情”就是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所以人们活动的过程就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意识发生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是意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同时,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并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因此,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容观的关系。如果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这一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导致错误。

  议一议:从主观方面看,人们为什么犯错误?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要求联系实际,不能就事论事,必须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去探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首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表现为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其次,从主观来讲,由于人们的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的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可能发生错误的认识。从客观来讲,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和许多方面的总和,并且客观事物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由于客观历史条件和实践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能发生片面性,也可能发生错误。

  第三,过于强调主观的作用,忽视了客观事物规律的不可抗拒性;或者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经验,忽视了事物运动性和特殊性,都容易在实践或认识中犯错误。

  4.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⑴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提问:不从实际出发会怎么样?

  (让学生根据教材第32页第4自然段进行分析和归纳,教师略作总结。)

  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是经验主义。前者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出发,照搬照抄,到处乱套;后者从狭隘局部经验出发,把感性经验当成普遍真理,满足于一孔之见。二者的共同点就是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也就做不好工作。

  给同学们讲两个小故事:

  一个故事载于清朝方飞鸿的《广谈助》一书。说的是东家的岳母死了,全家准备前去祭奠,出行之前请私塾先生撰写一篇祭文。私塾先生糊里糊涂,按照古书抄了一篇祭奠岳父的文章,交给了东家,东家人看出祭文的错误,责怪私塾先生,但这位私塾先生固执地说:“古书上写的都是刊定过的,怎么会错呢?只怕是他家里的人死错了吧!”

  另一个故事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名叫《智子疑邻》: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的偷的。这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

  提问:前一个故事说明什么?后一个故事说明什么?两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前一个故事中的私塾先生犯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 后一个故事智子疑邻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两个故事所犯错误的共同点,就是主观不符合客观,都属于主观主义的错误。

  ⑵要反对主观主义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是轻易而举可以做到的。这是因为:

  第一,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客观事实的总和,如果只以个别事实为出发点作判断、去行动,那还不是真正从实际出发.

  第二,客观实际总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一个方面就发表宏论,即使这一方面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也算不上从实际出发.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胡锦涛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

  本框题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把辩证法的三大观点运用于唯物论,体现了我们所学的是辩证的唯物论。尽管我们还没有学辩证法,但是,可以在这里给学生点出来,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例如……”体现的是联系;“又如……”体现的是全面;“再如……”体现的是发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切从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懂得了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及其意义,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的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这一特点决定了党的农村政策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这说明( )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毛泽东说:“马克思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反对从主观出发

  党的十六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实事求是的分析了党的作风建设和现状,明确提出了党的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核心问题、重要内容和落实措施。阅读材料回答3—4题

  3.要着眼于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做到 ( )

  A.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加强“三个代表”地宣传教育

  C.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4.从唯物论的角度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了 (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5.由于受“非典”的影响,我国政府对税收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对餐饮、娱乐、旅游、航空等受“非典”影响较大的行业,实行了减免税费的政策和优惠政策。我国政府的这种做法,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 )

  A.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C.调整税收政策的人大的决定权

  D.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目的

  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5.B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篇5

  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两篇。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篇6

  选择一个目标并坚持下去,这一步路,就将改变一切。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高中政治必修2教案设计:《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

  3、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所显示的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1、 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执政参政 特色鲜明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有关问题。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的政党制度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二)进行新课

  一、 共商国是 同舟共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两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教材用两个镜头形象而具体地展示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与被领导及各党派之间的团结合作关系。

  二、执政参政 特色鲜明

  1、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

  教师活动:联系实际,回答我国有哪八个民主党派?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活动:总结我国的八大民主党派并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情况。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我国的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形成了长期合作的关系,这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下面我们就来了解我国制度制度的特点。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学生活动:结合历史知识和学过的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广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其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因此,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为什么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各民主党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由国家的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的领导。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保证。多党合作当然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这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保证我国政党制度巩固、发展的基本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十六字方针。

  (4)我国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为什么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学生回答:因为宪法和法律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意志,是治国安帮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当然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同样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当然,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5)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首先,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人民政协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党派身份参加,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格局。

  其次,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本身就是大团结、大联合的产物。人民政协的全部工作都突出体现了这两大主题。

  再次,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职能。它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重要标志。履行这三种职能是人民政协的主要工作和基本活动。

  三、适合国情 优势显著

  1、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认识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

  多党合作,民主党派参政,是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表现。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大事的协商,进行民主监督,广泛参政议政,调动了他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推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切实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多党合作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群关系,有利于实现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我国民主党派由40多万名成员,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广泛的社会联系和报效祖国的热忱,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形式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

  (3)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实践证明,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提出:我国既然存在多党,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2、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实行怎样的制度制度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国情决定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性质决定不能实行多党制。我国近代史上也曾有过多党制的尝试,其结果证明它在中国行不通。

  有人主张在我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实质是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其后果必然是人民政权的丧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造成社会倒退,人民遭殃。,这是我们坚决不允许的。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了解了我国新阶段的八大民主党派的基本情况及性质,重点理解了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并结合实际分析了我国政党政党的优越性,让学生澄清我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与宝贵,感悟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

  2、使学生懂得溺水的主要原因和自救的方法,强化防溺水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导入

  现在正是天气逐渐转热季节,暑期即将来临,中小学生溺水伤亡的事故也明显多了起来。据教育部等单位对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每年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多名学生死于溺水、交通或食物中毒等事故,其中溺水和交通仍居意外死亡的前两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07年的一组溺水事故数据。

  6月21日,陕西省紫阳县发生一起5名女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在死亡的5名学生中,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7岁。

  6月25日,福建省福安市的三名小学生在溪畔游泳时溺水身亡。

  6月29日,四川省达州市3名10岁左右的女学生在水塘玩耍时溺水身亡。

  7月1日,河南省商都市3名女学生在水库游泳时溺水身亡。

  7月4日,4名16岁左右的初中生在吉林省松花江游泳,3人溺水身亡,一人生还。

  (班主任老师还可以结合自己了解的实例教育学生)

  老师:听了这些实例,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里都不会感到轻松。你是否感叹,是否惋惜,一个生命就这样在世界上转瞬消失?此刻,你在想什么?请同学谈谈你的看法。

  小结:人,应该珍爱生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习 珍爱我们的生命——防溺水教育

  2、关于游泳我们要严格遵守“四不”:

  ①未经家长老师同意不去;②没有会游泳的成年人陪同不去;③深水的地方不去;④不熟悉的江溪池塘不去。(当然,也不能到河塘捞鱼摸虾)

  3、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不会游泳;②游泳时间过长,疲劳过度;③在水中突发病尤其是心脏病;④盲目游入深水漩涡。

  4、如何保证游泳的健康和安全,避免溺水事件的发生?

  对水情不熟而贸然下水,极易造成生命危险。万一不幸遇上了溺水事件,溺水者切莫慌张,应保持镇静,首先应打110报警,然后积极自救:

  (1)对于手脚抽筋者,若是手指抽筋,则可将手握拳,然后用力张开,迅速反复多做几次,直到抽筋消除为止;

  (2)若是小腿或脚趾抽筋,先吸一口气仰浮水上,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

  (3)要是大腿抽筋的话,可同样采用拉长抽筋肌肉的办法解决

  5、对于溺水者,除了积极自救外,还要积极进行陆上抢救:

  (1)若溺者口鼻中有淤泥、杂草和呕吐物,首先应清除,保持上呼吸道的通畅;

  (2)溺者若已喝了大量的水,救护者可一腿跪着,另一腿屈膝,将溺者腹部放在屈膝的大腿上,一手扶着溺者的头,将他的嘴向下,另一手压在背部,使水排出;

  (3)若是溺者已昏迷,呼吸很弱或停止呼吸,做完上述处理外,要进行人工呼吸。可使溺者仰卧,救护者在身旁用一手捏住溺者的鼻子,另一手托着他的下颚,吸一口气,然后用嘴对着溺者的嘴将气吹入。吹完一口气后,离开溺者的嘴,同时松开捏鼻子的手,并用手压一下溺者的胸部,帮助他呼气。如此有规律地反复进行,每分钟约做14—20次,开始时可稍慢,以后可适当加快

  6、课堂总结:

  同学们,珍爱我们的生命吧。珍爱生命就是珍惜每一天。请同学说说-------怎样珍惜每一天?

  结束语:同学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无穷的探索里,你会看到光辉、灿烂的前景。

  祝愿大家今天好,明天会更好!

  7、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材料进行自我教育

  《安全知识"如何防溺水"》

  游泳,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之一。然而,不做好准备、缺少安全防范意识,遇到意外时慌张、不能沉着自救,极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

  为了确保游泳安全,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宜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选择好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如该水库、浴场是否卫生,水下是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情况要了解清楚。

  2、必须要有组织并在老师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顾。如果集体组织外出游泳,下水前后都要清点人数、并指定救生员做安全保护。

  3、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更不要酒后游泳。

  4、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5、在游泳中,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6、在游泳中遇到溺水事故时,现场急救刻不容缓,心肺复苏最为重要。将溺水者救上岸后,要立即清除口腔、鼻咽腔的呕吐物和泥沙等杂物,保持呼吸通畅;应将其舌头拉出,以免后翻堵塞呼吸道;将溺水者的腹部垫高,使胸及头部下垂,或抱其双腿将腹部放在急救者肩部,做走动或跳动"倒水"动作。恢复溺水者呼吸是急救成败的关键,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可采取口对口或口对鼻的人工呼吸方式,在急救的同时应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篇8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市场主体、企业、股份公司、股票、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的含义;阐释企业必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阐释企业依法竞争、优胜劣汰,出现破产、兼并是必然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结合《公司法》学习企业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企业成为企业法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今后如果申办企业、公司,至少先准备这些条件,也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2、通过结合《证券法》学习股票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与股票有关的现实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会运用基本知识、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3、通过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教学,加强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懂得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而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4、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研究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企业亏损与企业经营者的关系,懂得成功的企业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经营者,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收集、整理的能力,懂得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观察、说明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以及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及其光明前景,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增强改革、效率、竞争、法律意识。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篇9

  只要还有什么东西不知道,就永远应当学习。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案设计:《匀速圆周运动》。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境I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观察、对比,设问2。

  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篇10

  比起磨破垫子的聪明人,还是接近群众的傻子强。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初一上册地理教案设计:《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 投影片

  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 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春分 夏至 秋分 立冬

  月 日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 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 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 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球 的 运 动

  自转 昼夜交替 24小时

  公转 四季变化 一 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略

  八、反思与反馈记录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篇11

  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高一政治上册必修1教案设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知道全面小康社会化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4.知道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

  教学过程

  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的重点。

  教师导入:我的微信群里发来一个链接,是关于寿光这三十多年变化的图片信息。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1.2 1981年寿光中心大街与今天寿光中心大街(渤海路)

  3.4 80年代初期的百货大楼与今天的百货大楼(全部元中心店)

  探究活动1

  根据上述图片展示结合个人的感受跟同学们的交流一下,你认为和过去的生活相比,现在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主要从城市建设和个人的衣、食、住、用、行的变化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选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展示。

  教师活动:这些显著的变化说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什么是小康社会?

  幻灯片展示:“小康社会”概念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

  “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是指比较富裕的、中等的、温饱有余的居民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状态。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生活,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况,是在解决温饱后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按照国际惯例来划分,小康生活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教师活动:为了实现小康社会,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战略。

  幻灯片展示: “三步走”战略

  师生互动:大家对照一下,我国目前走到了第几步?

  总体小康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教师活动:为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使我国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

  师生互动:我们现在处于新“三步走”战略的第几步?

  多媒体链接:Flash《光荣与梦想》

  探究活动2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请你描绘一下你心中的中国梦。

  (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结合国家层面或者个人生活层面均可。)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选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展示。

  幻灯片展示: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方面;民生、环境方面;政治文化方面;社会方面;对外开放方面)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①一墙相隔两重天;真的是同一代人吗?

  ②环境问题

  ③奢侈品抢购与书店冷清对比

  探究活动3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上述图片,反视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结合国家层面或者个人生活层面均可。)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选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展示。

  幻灯片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课后小结

  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导学生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和人民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从实践中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事实,展望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

  课后习题

  【课后练习】

  1 、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最根本的是 (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D、加强、改进党的建设

  答案:A

  2、我国现在的社会状况是( )

  A.刚解决温饱问题,刚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

  B.达到了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C.达到了全面小康

  D.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答案:B

  3、(单项)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A、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

  B、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C、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

  D、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答案:A

  4、(多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新要求是:

  A、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B、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C、建设生态文明

  D、人民生活同步富裕

  答案:ABC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理解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

  2、把握本文的线索,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2、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2、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理解关键词句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从而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分析法

  3、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文学,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教师板书课题)。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作者)。

  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这次事件被称“三.一八”惨案。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并了解鲁迅

    1、走近作家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了解刘和珍。

  (读印发的文章《刘和珍生平》《无花的蔷薇(之二)》)

  刘和珍(1904一1926)女,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西南昌。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1926年3月18日,她不顾病痛,带队出发开始**。在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卫队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

  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四、检查预习

  1、注音:

  噩耗(è)羽翼(yì)屠戮(lù)浸渍(zì)菲薄(fěi)   

  2、释词:

  ⑴寥落:稀少。

  ⑵深味:深深地体会。

  ⑶广有羽翼:到处有帮凶。

  ⑷长歌当哭:用文章来代替哭泣。

  ⑸微薄:依稀、淡薄。

  ⑹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五、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把握线索:

  ⑴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记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⑵合并归纳:表明写作缘由的是第一、二部分;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的是第三、四、五部分;总结教训和意义的是第六、七部分。

  ⑶默读第一、二部分,思考: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还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⑷教师设疑: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什么?

  提示:悲痛──愤怒──理智的思考。

  2、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指导:文章的思路,显示的是对布局谋篇的安排。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悲愤感情线索的基础上,理清全文思路。

  师:从标题开始,结合纪念类文章的特点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从追悼会写起而不是以时间为序从惨案写起?

  提示:从追悼会写起,自然地交代写作用意:一是“将此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即为死者;二是提醒人们不要忘却烈士,即为生者。这便是文章的一、二节。

  纪念类文章少不了对纪念对象往事的回忆。这即文章的三、四、五节。内容有二:女师大风潮中的刘和珍;“三一八”惨案中的刘和珍。纪念类文章的叙事是为抒情与议论奠定基础。就本文而言,作者着重从历史的高度总结刘和珍等烈士死难的意义:一是人们不会忘记烈士;二是显示中国女子勇毅精神不死。这便是文章的六、七节。

  上述三部分都紧扣“记念刘和珍”这一中心,将记叙、议论和抒情自然地融和在一起。

  六、合作探究

    1、学生再默读课文一、二部分:

    课文一、二部分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提示: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2、第2节写了什么?思路是怎样的?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个层次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思路。

  提示:第1段共5个句子,第1句说明什么人是“真的猛士”。第2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3、4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5句是作者的感叹。第2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节思路流程应该定位为: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七、课堂小结--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⒈整体把握文意(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⑴理清脉络。

  ⑵把握主旨。

  ⒉回答问题时尽量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

  八、布置作业

    ⒈背诵第2节。

    ⒉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事迹,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九、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学生上黑板)。

    2、检查背诵第2节(指名提问)。

  二、导入新课

    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永远不再醒来。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学生就这样倒在了*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在黑暗中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了这篇悼念文章,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牢记血债!

  三、速读课文第二大部分,探讨分析

  1、这一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细述其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2、速读课文,找出刘和珍的事迹,并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学生读课文明确:

  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⑻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四、合作讨论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⑴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⑵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⑶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⑷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⑸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2、以第二部分为例,说明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何综合运用?

  这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先生的感情也从第一大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在第五段开头用“但是”一转,由上段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对中外杀人者的义愤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

  五、写作素材积累

  1、积累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课内经典:

  ⑴警示句: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对偶句: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⑵创新句: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3、相关经典:

  ⑴鲁迅的经典散文──《战士和苍蝇》:

  叔本华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

  ⑵鲁迅诗一首: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六、布置作业

  ⒈片断练习:选用下面一个题目,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注意突出人物的个性:

  ⑴某老师走上讲台;⑵父亲严厉的目光看着我。

  ⒉背诵第4节。

  七、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第4节

  二、导入新课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语句,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三、跳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

    所谓关键语句,主要是指抒发作者悲愤情感和表达作者对死难意义理智思考的词语,在文中起着“点睛”的作用。──应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解读关键语句。

    1、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

    明确: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的幸福。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2、“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分析: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3、“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

    分析:抓关键词“已”“尤”,足见*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发出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分析: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

  四、小结全文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内容是较深的,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领会。刘和珍等烈士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前行、前仆后继,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们的精神应该扩大到我们这一代,这也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

  五、探究主旨,品味情感

  切入点: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

  “此”的内容包括:

     ⑴对爱国者的崇敬;

     ⑵对执政府的愤怒;

     ⑶对反动文人的憎恨;

     ⑷对麻木民众的失望;

     ⑸对社会现状的忧愤;

     ⑹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

     ⑺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

  六、课外拓展

  ⒈试分析刘和珍形象在今天的意义。

  ⒉请愿能增加政府的压力,扩大影响,鲁迅为什么要否定学生的请愿,谈谈你的看法。

  ⒊杨荫榆女士是一位爱国者,后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之下,而本文中她的形象很不光彩,网上有人据此要为女士平反,否定这篇文章,甚至否定鲁迅先生,你怎样看这件事。

  七、结束语

  今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同时也是记念伟大的鲁迅先生,让我们把最诚挚的敬意奉献在逝者的灵前:长歌当哭,控诉卑劣行径;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希望是有的,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八、布置作业

    ⒈继续诵读全文。

    ⒉完成课后练习。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篇13

  愿人们更明智地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积极竞争的同时,发扬光大团结协作的精神。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设计:《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教学目标

  1、 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 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认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养成在运动时注意自我保护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社会行为的特征、事例的判别及群体内信息交流的方式

  教学过程

  播放录像片段。

  动物所进行的这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animalbehavior)。

  提出问题:请列举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运动方式:如蚯蚓的蠕动、鱼的游泳、鸟和昆虫的飞行、哺乳动物的行走、奔跑、跳跃等。

  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引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动物的运动器官是怎样完成各种动作的呢?让我们以哺乳动物为例来探究。

  运动系统的组成:

  向学生展示探究实验提纲,指导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进行探究和讨论。

  (请你做一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想一想,这个动作是靠哪些结构完成的?如果肘关节受伤了,还能正常完成这些动作吗?为什么发生骨折或肌肉拉伤后,相应的部位不能正常运动?)

  参与学生小组活动中,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和只当观众,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观察与思考)P28—29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

  思考:

  1、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2、观察肌肉与骨和关节的关系图,注意看一组肌肉的两端是附着在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这对于运动有什么意义?

  讨论:

  1、大吊车的哪些部位相当于动物体的关节?

  2、除哺乳动物外,其他脊椎动物的骨骼也有关节吗?

  3、蚯蚓体内有肌肉,但是没有骨骼,这是它不能快速运动的一个原因吗?

  4、人体都有哪些部位有关节?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容易受伤?应当怎样保护?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观察:屈肘动作的产生和伸肘动作的产生

  家兔等哺乳动物的运动也是这样产生的。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哺乳动物靠四肢支撑起身体,骨在肌肉牵引下围绕着关节运动,使躯体能够完成各种动作,从而具有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模拟制作: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篇14

  对学生进行用电、防火、燃气安全等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学会一些自救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下面是星星阅读网小编为您推荐2022新学期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设计6篇。

推荐访问:受热 大气 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优秀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标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要点 大气圈受热过程的教案 大气的热状况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湘教版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详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