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7篇

时间:2022-11-05 08:3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7篇,供大家参考。

二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小编带来二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7篇,希望大家喜欢。

二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二年级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二年级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二年级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二年级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二年级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

培养二年级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将二年级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二年级学生准备:二年级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二年级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教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教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教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二年级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二年级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二年级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二年级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二年级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二年级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二年级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二年级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2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教学难点: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

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例3情景图。

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图意

2、小组讨论

⑴怎样列出算式?

⑵怎样求出商?

3、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4、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0页课堂活动。

摆一摆,填一填

⑴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⑵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⑶72根小棒平均分成8份,每份几根?

⑷56根小棒每份7根,可以分几份?

2、练习十六第1题。填表。

小马拉车。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2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3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6~P7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

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诱思

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

二、解决问题

1、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

3、汇报情况。

加法乘法

5+5+5+5+5+5+5=35(人)5×7=35(人)

7+7+7+7+7=35(人)7×5=35(人)

4、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

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5、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

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要求:

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

五、作业:

教科书P11“练一练”1、2、3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0-P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小松鼠和妈妈来到了森林里采集松果,

准备过冬,它们采了很多的松果,可是不知道到底采了多少?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能干的,你能帮助他们数一数吗?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数法。)

①1,2,3,4,?1个1个地数。

②5+5,10+5,15+5,20+5,??连续加5算出得数。

③5,10,15,20,?5个5个地数。

④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也是5个5个地数。

??

师: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生:我喜欢5个5个地数,这样简便。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小组交流)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这样看来简单多了,可是还是不能很好的记住它,有什么能记住这些算式的好办法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当然是乘法口诀了,它可是专门用来记这些算式的,小朋友,你能编出这些口诀吗?

(有的学生会想,1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4个5是20......这样记住的)

师:这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记的

(有的学生会说出乘法口诀来)

师:利用口诀来记又顺嘴,又方便。刚才有同学说1个5是5,如果把“个”字去掉,变成“一五得五”,把2个5是10变成二五一十就顺口了。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把编制好的口诀读给大家听。

熟记口决。(给2分钟时间看谁读得次数多。)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玩个对口令的游戏呢?我读上句,你接下句,看哪个同学接的快!

师:现在和你的同桌来玩这个游戏,男生先说,女生对。然后女生先说,男生对

(生生互动)

四、巩固应用。

练习一:

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

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练习二:

师: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我说一只手,你来告诉老师用哪句口诀知道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那两只手呢?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诀)

五、拓展练习。

师:有一天,学校乐队的同学准备到广场演出,一共有19个人,他们打算乘出租车去,每辆出租车能坐4个人,5辆车够吗?为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比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老师今天要考你们一年级的知识,有没有信心?

1、口算。8+5+16+7+39+8+26+5+39+7+37+8+6

2、找出最快最好的办法,口算出每个三角形上数的总和。

439

557581

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的研究怎样笔算三个数的连加。(板书:连加)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你打算怎样列式?(指名说)教师板书:85+143+126

2)同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算?(同桌说,再独立计算)指名说如何计算。

3)再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小组讨论。

4)指名说:还可以只列一个竖式:85

143

+126

354

5)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学生体会到“只列一个竖式”比较简便。

2、教学试一试: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怎样列式?(指名说)

178+194+236

178

194

+236

□□□

个位上先加哪两个数比较方便?十位上呢?同桌讨论。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学生自己完成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独立计算。提示:想做全对吗?那要特别认真、细心地计算哦!

53279586

316402117

+125+311+208

做完了想知道对不对怎么办?(要验算)一般用再算一次的方法验算。

2)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汇报,集体核对。

3、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说图意。

2)三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怎样列式

3)学生独立计算。

4)汇报核对。

5、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获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连加

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126=354(本)

85

143

+126

354

教学后记:

二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发展练习

1、完成105页第2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4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

5□75754□

+□6-3□-3□+25

7□4□3□6□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实际应用

1、完成107页第10题。

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绳:

小明

小红

小东

小丁

45下

36下

53下

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推荐访问:二年级 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7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7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7篇数学日记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