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7篇【完整版】

时间:2022-11-04 15:5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7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7篇【完整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小编带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7篇,希望大家喜欢。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绿色出行。

【教学目的】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讲授】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

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

①__年末汽车数量;

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

③__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

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

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绿色出行

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距离:

20÷60×45=15千米

小明爸爸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

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篇2

一、教学内容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情景图: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小组自主研究计算方法,交流汇报。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 个,3个人就是3个 相加。

生2:3个 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

提出质疑:3个 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 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实际情景,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特色设计

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一、导入

笔算下面各题。

24÷4+16×5-3746+50×[(900-90)÷9]

小红用8米长的彩带做一些花,如果每朵花用2/3米彩带,小红能做多少朵花?

二、教学实施

(一)出示例3。

1、老师整理情境中的信息。

2、学生明确题意。

3、学生分析题目并解答

4、提问:可以列综合算式吗?小组讨论并汇报,如何列综合算式。

板书综合算式。

5、分析运算顺序。

请同学们观察,这道题目中有哪几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学生试算,两人板演。

7、全班交流订正。

8、思考:在计算中,应该注意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提问:6楼到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层楼的高度?(多找几个学生来说自己心里的想法,寻找出最好的解题策略后再让学生进行计算)

2、教材第35页第9,10题。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有什么想要告诉老师和同学的吗?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5、练一练,练习二第5~9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

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近似值的。

2.新课小结。

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口答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1)题怎样想?求出了容积怎样求第(2)题?为什么?

4.做练习二第9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让学生说既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8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5、6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会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导学)

课前两分钟

一、旧知铺垫、导入复习课

1、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会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前置学习(自学)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复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有什么不足,一起讨论。

小组合作

学习

(互学)

1、教学例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

(1)说一说主图中所说的含义:

台风中位于A市东偏南30度方向,距离A市600千米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向A市移动,

(2)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3)理解题意,确定观测点,建立方向图。

(4)台风在A市的东偏南30度距离600千米的地方。

(5)图例要弄懂。

(6)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台风中心在A市的什么地方?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全班交流

展示学习

(展示)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3、复习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主题图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说一说本题的含义。

(3)互相讨论方法。

4、完成21页中的做一做。

1)你是怎样做的?

2)集体订正。

5、学生自学教材第22页例题3.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2)、同坐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完成教材22页的“做一做”。P23第2,4,6,7题

集体订正。

挑一道典型的求平均数的题目进行练习,如求平均速度;复习一下画角的过程,会描述小林家在小强家什么位置,小强家在小林家什么位置?

拓展检测

学习

(测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画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确定距离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标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的距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1和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2、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同学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是什么品牌吗?

今天我们就去彩电市场看看各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吧!(出示教科书第68页例1的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研讨、交流。

根据这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呢?A牌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彩电吗?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同学可能会发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局部会认为A品牌最畅销,而另一局部则认为A品牌不是最畅销的,从而引起认知抵触。

2、引导释疑。

在同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统计图里“其他”局部可能包括了哪些信息呢?

可让同学分别说说“其他”的具体含义,从而明确“其他”里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品牌。

3、小结。

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牌彩电最畅销这样的结论。

引导同学认识到: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动身,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推荐访问:人教版 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7篇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