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歙县年救灾工作情况汇报(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歙县2020年救灾工作情况汇报
2021年04月19日
2020年6至7月,我县连续7次遭遇强降雨,特别是7月6日到7日,我县大部及城区上游水域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突发强降雨导致县内河流水位陡涨、村庄进水、城区严重受淹、基础设施受损,全县28个乡镇有19个乡镇101个村庄进水,受灾人口206160人,紧急转移疏散群众70395人,207户工业企业、2883户商户、10573公顷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3484台车辆被洪水浸泡,倒损房屋630户,水电路网、市政、医疗、教育等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约35亿元。
面对灾情,我县在***、省、市的关心和支持下,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全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县上下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深入开展救灾工作,生产生活秩序有效恢复。现将歙县救灾工作汇报如下:
一、迅速行动,抢险救灾
1、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灾情发生后,县防指立即调集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1.5万余名党员干部投入抗洪救灾,共营救转移疏散被困群众70395人(其中集中安置1289人);调配救灾物资资金,做好安置保障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安全住处、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被、有病能医治,使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2、及时开展卫生防疫。动员全县医疗卫生力量组成264支宣传防疫队伍,深入工厂、社区、街道,消杀面积403万平方米,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3、顺利完成高考组织。由于5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我县高考无法如期正常举行。省、市、县领导高度重视,亲临一线调度指挥,经分析研判,并报教育部同意,我县考区7月7日考试科目延期,2182名考生顺利完成高考,无因天气和灾害原因缺考。
4、全力做好冬春救助。争取***自然灾害救灾资金2997万元,已经直接发放2524万元,救助涉及39973户;争取***自然灾害救灾(冬春救助)资金798万元,春节前发放到位;安排御寒救灾物资棉被1500床、棉衣1000件,让受灾群众安全过好两节及温暖过冬。
二、积极争取,筹措资金
一是争取到位***和省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12900万元;二是整合涉农资金4980万元用于灾后恢复;三是统筹抗疫特别国债资金16007万元、特殊转移支付资金949万元投入灾后重建。
三、多措并举,全面恢复
1、迅速修复校舍设施。投资679万元修复水毁校舍6.4万平方米、设备252台件套、附属设施(含道路、围墙、护磅)3908米,确保秋季开学如期进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2、恢复修建倒损房屋。排查有问题房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等5类对象579户,并完成实施危房改造;完成16户46间倒房重建,目前已全部安全入住;完成617户1228间房屋维修加固任务;为全县12.343万户农房纳入农村住房保险,投入保费197.488万元,今年因灾造成488户农村房屋受损,申报农房保险理赔122万元。
3、农业生产迅速恢复。组织农业技术人员300余人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做好补种改种、畜牧业和渔业灾后恢复工作,加大投放信用贷款力度、提供贷款贴息、发放购置设备补贴,帮扶134家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快速恢复生产,为11个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保险保证担保387万元,新增农业经营主体灾后贷款45户金额1805万元。
4、企业迅速复工复产。一是动党员干部及志愿者3.8万人次,调动各类设备1000余台,帮助开发区受灾严重的企业清淤清扫。207户受灾企业全部复工复产。二是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综合运用“降成本、贴利息、补支出、免(奖)费税”等十条政策措施,免收受灾工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7月水费,促进受灾企业快速恢复生产。三是各保险机构优化人员调配,简化理赔程序,提高理赔效率。受理财产险报灾企业37户,结案36户赔付8800万元;查勘受损车辆3382辆,赔付1.4亿元。
5、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一是修复道路基础设施。安排资金5211万元修复因灾受损的4条国省干线、31条县乡公路及20多个乡镇的通村公路、桥梁。二是修复水利工程设施。安排2011万元用于60处重点农村饮水和96处护岸等水毁工程修复。三是迅速恢复“三通”。供电、供水、通讯部门第一时间调集设备和人员,迅速抢通电力线路、供水设施、通讯光缆。
四、做好舆论引导,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1、舆论宣传给力。灾情发生后,***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东方卫视、安徽卫视等20余家***、省级主流媒体齐聚歙县,积极宣传歙县应对高考延期、抗洪救灾等工作举措和成效,共发稿267篇。《2020歙县“77”抗洪纪实》、《风雨之后见彩虹——歙县“7.7”特大洪灾十日记》在歙县各媒体平台首发,回顾了受灾情况和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抗洪抢险、生产自救的场景,提振了全县人民抗灾自救的士气。
2、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网格员、社区工作者、乡贤作用,广泛深入受灾严重地区,及时排查化解因灾导致的矛盾纠纷和各类不稳定因素。开展网上和网下工作,密切关注和搜集重要舆情及群众各类投诉意见建议,引导舆情、正面回应、澄清事实,妥善解决好群众合理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