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连续第十年发布互联网舆论场分析报告,供大家参考。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连续第十年发布互联网舆论场分析报告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加速了众多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变革,上云、上线成为发展必需,数字变革的现实要求互联网平台服务加速发展。
互联网舆论场热点事件传播特征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根据舆情热度指数整理出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排名前600的热点事件,并根据热点事件的类型详细分成24种类别。从数量上来说,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的热点事件数量最多,涉及社会安全、企业舆情的分别位列第二、三位,其后是城市管理、网络治理、社会心态等。
疫情防控治理范围不断“跨界”。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整理了过去一年讨论热度较高的90件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热点事件,发现其跨界领域涵盖城市管理、社会心态、公.安司.法、网络谣言等。
由于疫情防控所涉及的社会治理领域多元且复杂,在舆情处置中,联合调查组在舆论场中的作用成效较为显著。疫情防控工作中,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和舆情联动处置机制至关重要。
主流宏观叙事奠定舆论主基调。2020年,互联网舆论场始终贯穿着疫情防控、经济复工复产、“六稳”、“六保”、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话题的讨论。经过艰苦的努力,2021年年初,疫情暴发带来的阴霾逐渐消散,国内各项工作取得巨大成效,国内亿万网民也在话题中流露出更多的信心和正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主流媒体发挥着舆论中流砥柱的作用。
数字化政务服务赋能民生福祉。社会民生方面,社保、医疗、就业、养老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是舆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疫情防控的影响,全民隔离在家导致诸多实体业务开展受阻,为了保障民生服务通畅,各级政府或主动搭建防控指挥系统,或携手科技企业,提升自身云办公的政府服务能力。
未来,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等在政务新媒体领域多实施、多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场景将进一步提升政务信息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不断增加数字民生福祉。
线上线下一体治理日渐趋合。从地域分布看,《报告》整理出事件量排在前20的省份地区,涉及互联网的跨区域事件数量最多,其次分别为湖北、北京、江苏、四川等地。
在当前的网络社会治理中,舆情事件的影响特征具有跨时间性、跨地域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群体规模的扩大,跨空间性的特征愈加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线下行为上网,影响扩散引发网络大讨论;第二,线上争论走向线下现实治理;第三,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加快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步伐,互联网公司介入日常生活的程度加深。
企业舆情易引发伴生次生舆情。企业舆情方面,涉及高管人物话题类增多,如\”当当网事件\”\”游族投毒“格力与美的互相指责\”等。由于企业决策、自身变动、管理问题等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企业舆情事件数量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并逐渐扩散至经营合规、数据安全、劳工权益等。例如,数据安全方面多涉及用户隐私,进而引发用户对隐私泄露的质疑。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的安全防护意识显著提高,尤其在生活上云的情况下,互联网平台介入日常生活的程度日益加深,人们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更加敏感。
移动互联网舆论生态格局加速形成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
短视频与直播成舆情重要信息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600件热点事件中,排除由媒体首发曝光外其余热点事件61%来自微博,微博依旧是舆情事件重要,的发酵池。而不可忽视的是,9%的舆情事件发酵于短视频、直播平台。
推进政务短视频直播服务成共识。2020年受疫情影响,线上办公进程加快,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背景下,直播成为不少行业转型的关键,政务直播也加速发展。但政务直播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忽视政务新媒体平台属性的差异、政务服务策略缺乏因地制宜和精准定位、直播媒介素养认知不足、官员直播带货滋生新的形式主义等问题。
网络热词“破圈\”传播和泛化使用。2020年,网络热词层出不穷。”凡尔赛”内卷”打工人”“尾款人”“不讲武德\”等,成为现象级传播热点,也表现出新特征。
首先,热词呈现”破圈”传播趋势。例如,“凡尔赛文学\”本属于小范围的圈层文化,经部分微博意见领袖传播,“凡尔赛文学\”一词开始迅速流行,不少网民自发地开始进行模仿与传播。其次,“审丑”借梗\”流量炒作引发反思。人民日报客户端评论认为,无论平台还是资本,蹭热点的前提都是遵循公序良俗,是正确的价值观,否则就会沦为浅薄而拙劣的商业游戏。再次,热词泛化使用导致新语境舆情。例如,\”内卷\”本是一个人类学术语,而在舆论场中“内卷”的使用场景被不断扩大,被应用至职场、教育、家庭、婚恋,乃至行业发展和经济整体运行态势等。最后,网络热词背后隐含新的社会心态。2020年的热词中,不少都带有群体自嘲的性质,比如,“打工人”尾款人”等是职场人表达的黑色幽默,内核是苦中作乐。
健康话题提升科技医疗专业话语知晓度。疫情防控期间,医学专家和科学家群体发言受到更多关注。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单学刚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突破公众的知识储备和常识认知,容易产生惶恐、疑虑等情绪,在应急宣传中顺势加强科普宣传工作,采取形式多样、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及时消除社会恐慌心理,是具有长远意义的。
移动互联网发展下的数字鸿沟现象。2021年2月3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40岁以下网民超过50%,学生网民最多,占比为21.0%。网民增长的主体从青年群体向未成年群体和老年群体转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虽然,网民中\”一老一小\”即低龄和高龄人群比例都有所增长,但在2020年初,“老人不会使用健康码”“无健康码徒步千里”“被公共汽车抛下的人”等事件仍引发关注。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智能设备并未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数字鸿沟现象仍存在。对此,国务院、全国老龄办等已出台专门的政策措施,各地交通枢纽和公共设施都增加了绿色通道和特殊服务措施。
涉外话题和国际舆情波及面扩大。涉外舆情事件中网民参与达到新的热度。以往对涉外事件的讨论主要发生在外籍人口集中的较为发达城市,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华中、西南等地区网民对涉外事件的关注热情持续高涨。在成都美领馆关闭事件中,百度指数显示,华中、西南地区与东部沿海省份的热度相近。
网络舆论场热点预判与对策
互联网平台监管和市场治理将加强。2020年以来,互联网反垄断的呼声不断加强。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反垄断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11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又发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对电商平台\”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行为明文禁止。2020年12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则明确提出,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会议还强调,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新就业形态加速发展。2020年,消费餐饮、文旅、娱乐、航空、交通等行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如在重申“六稳”的同时提出\”六保”,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不少新就业形态则呈现新的增长态势,互联网共享经济、零工经济等蓬勃发展。如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络主播、全媒体运营师等增长较快。
互联网新职业涌现,媒体机构努力发挥行业作用。人民网人民在线与人社部国培网合作推出了全媒体运营师、直播销售员证书培训。同时,申报成为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申报并开始开展舆情监测与分析、媒体融合运营、互联网内容风控审核等三类证书培训,为互联网内容建设培养更多人才。
加快互联网新生代数字鸿沟的弥合。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网络扶贫取得实质性进展,贫困地区非网民加速触网。网络扶智方面,学校联网加快,在线教育加速推广;城乡信息服务方面,远程医疗、智慧政务和扶贫信息体系加速发展。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智能手机移动终端价格门槛降低,应用普及率提高。这些成绩,对缩小互联网信息化数字鸿沟和知识鸿沟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2020年1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制定和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2020年底,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开展互联网主要行业网站及老年人、残疾人常用移动互联网应用(APP)的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首批优先推动115家网站、43个APP进行改造。2020年12月28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的通知》等政策文件。
数字政府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2020年以来,各类政府机构积极推进政务服务线上化,服务种类及人次均有显著提升;各地区各级政府“一网通办”“异地可办”“跨区通办“渐成趋势,“掌上办”“指尖办”逐步成为政务服务标配,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研究显示,政府数字治理能力较强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前五名分别为北京、浙江、广东、上海和江苏;中部地区如四川、安徽、河南、湖北发展较快;山东、天津、福建也进入较为领先的行列;中西部地区有多个省份呈现加速发展状态。我国正在经历从单一电子政务到数字治理的转型,并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管控技术在疫情防控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加速了数字社会智能化治理时代的到来。为了进一步提升政府数字治理能力,一要坚持与时俱进,提升干部数字素养和数字领导力;二要以人为本,弥合数字鸿沟,营造数字友好型智慧社会;三要推进社会治理生态体系变革,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综合治理新生态;四要织紧信息安全网络,树立大数据标准和城市智慧防线
数字化治理和数据隐私安全保护。疫情以来,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信息泄露等事件层出不穷,大数据运用与隐私保护成为持续在舆论场热议的话题。例如,有市民反映东莞有公厕需要人脸识别才能免费取纸,担心个人信息泄露。
2021年初,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流调报告中,采用\”只提地点不提人”的形式,赢得舆论赞赏。这一思路变化背后,不仅是对隐私保护问题的重视,也是技术理性与治理温情相结合手段的尝试,更是对数字社会精细化、人性化治理的积极探索。
2020年6月,人民数据联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互联网与新经济专业委员会发布的《大数据应用和权益保护研究报告》,提出大数据与用户/公民权益保护的12条原则,即合法原则、最小范围原则、授权原则、必要原则、明示原则、划定界限原则、封存销毁原则、可追溯原则、被遗忘原则、隐私安全原则、保护开发者原则、出境合规原则。
把握新形势构建对外传播新格局。2020年,线下国际交往虽放缓,涉外舆情事件却不断增多,网民逐渐成为涉外舆情发酵推动者。同时,外媒涉华歪曲报道引发民间质疑。2021年年初,BBC发布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涉华假新闻事件,中国外交部多次点名批评,民间也掀起一阵BBC新闻制造模仿潮流,展示BBC涉华新闻误导手法。面对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中国网民和读者已经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但国际传播方面总体仍处于弱势,需长期努力,不断提升新闻事实的专业传播能力,积极构建21世纪的国际传播新格局。此外,跨文化传播供需关系和结构也将出现调整。2021年2月,上海警方通报侦破一起侵犯影视作品著作权案,“人人影视字幕组”被查,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如何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海内外优质资源的流动,丰富国际传播的内容,成为跨文化交流中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不少现象也说明,在跨文化交流中,民众对大量优质内容的文化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而供给侧严重不足,需要在文化产品、传播、人才、法律、政.策等方面守正创新、扩大投入。
推荐访问:舆情 互联网 人民网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连续第十年发布互联网舆论场分析报告 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中国互联网舆情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