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驻村锻炼鉴定意见3篇
选调生驻村锻炼鉴定意见篇1
2018年夏天,我走出校园,以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的身份走向基层,来到了北京最西边的深山农村。进山的路蜿蜒起伏,但沿途的青山绿水着实迷人,美到让人快忘记了是来基层工作的。当时,抱着“游客心态”的我还没有意识到,我的选调生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初来乍到,难免显得生涩;一路走来,委实值得纪念。回望这两年多的时光,感觉正如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度过七年知青岁月一样,在京西农村,我也走过了难以忘怀的“四条路”。
第一条是“思想之路”,这是条曲折的路。我所在的村,距离北京市中心有一百多公里。“大北京还有这样的地方?!”从繁华首都的象牙塔来到基层农村,面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我很快就陷入了自我怀疑中。看到同学有良好的办公环境,住着舒适的人才公寓,而自己却守着大山;看到朋友整天“晒美食”“晒恩爱”,而自己却只能“晒被子”,那种心理落差就别提了。我的焦虑和迷茫都被村党支部书记看在眼里,他耐心对我说:“来农村工作是好事儿,体验体验老百姓的生活,对你以后很有益处”“村里是辛苦,但是组织不会忘记你,人民群众也不会忘记你”……我认真地听、仔细地悟,也逐渐感受到了山村的美丽、百姓的朴实、生活的美好。于是我看到,这曲折之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条是“语言之路”,这是条跌宕的路。我所在村邻近的三个乡镇,乡亲们日常基本都用“斋语”交流,据说这是从明朝流传下来的古方言。来村里第一天,支部书记就告诉我,“要融入这里,就得先听懂我们的方言!”刚开始我是不乐意学这里的方言的,总觉得“学会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谁知道在这里和群众沟通,普通话经常碰壁。于是我便从“学说话”开始,一个口语一个口语地问、一个语气一个语气地练;起初闹了很多笑话,慢慢地也会说了“木介”(没有)、“后晌”(下午)、“屑子”(小孩)……现在已经能用一些语句和乡亲们聊天说事了。于是我感到,在这跌宕之后,是“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三条是“生活之路”,这是条惊险的路。作为首都的生态涵养区,这里的水土肥沃,各种小动物、小昆虫都要比城里“肥硕”许多,尤其到了夏天,常能见到密密麻麻的蜜蜂或者蚂蚁成群结队,也能见到各种花色的“长虫”呼啸而过。晚上睡觉更是“一绝”,除了轮流进餐的蚊子不时“光顾”,还会有叽叽喳喳的老鼠来回“操练”。潮湿的季节,衣服和被子是要经常拿到太阳底下晾的,不然时间长了,就真的成“虫吃鼠咬,光板儿没毛,破皮烂袄一件”了。慢慢地,我掌握了这里的生活规律,学会了和这些小动物“斗争”的招式,也算是掌握了一项生活技能了!于是我想到,在这惊险之后,是“吹尽狂沙始到金”。
第四条是“工作之路”,这是条艰辛的路。我很清楚,要融入农村,就要先了解农村;只有出同车、睡同席,出一身汗,沾两腿泥,才能真正走到群众中去,于是我有了“先访遍每家农户”的想法。驻村两年多来,我把全村77户、尤其是11个低收入户都走了个遍,也大致知道了哪家有欢乐,哪家有忧愁。春耕开始时,村委会能信赖我,让我帮忙联系农科院专家来村指导;独居老太太家的窗帘脱落了,能第一个想到给我打电话,喊我去搭把手;疫情防控期间,村里的孩子都开不了学,很多家长能想到“去找小武同志给孩子们当老师”……我想,乡亲们的信任和认可,是对我最大的鼓舞和激励了。于是我悟到,在这艰辛之后,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走过了泥泞的路,才能走进人民的心”。转眼间,我的选调生生涯已经到了最后一年,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恰逢这样的伟大时代和关键节点,我十分庆幸有这样的经历和际遇。未来的日子,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定会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继续沿着这里的“路”走下去,在基层的火热实践中书写灿烂无悔的青春。
选调生驻村锻炼鉴定意见篇2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提到,青年习近平在延川农村插队时,过了“五关”的历练,“语言关”就是其中之一。不会讲方言,可能会悄无声息地疏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这也是许多选调生上岗前最担心的事。不过,自2021年8月份上岗以来,最新一批的选调生也已在基层工作了将近一年,相信大家的语言库里,都已有了不少“土言土语”“土腔土调”,当初对“语言关”的忐忑和忧虑,也早已变成畅通无阻的沟通。然而随着基层工作的横向延伸纵深推进,我发现要真正跨过“语言关”,远远不是学会方言那么简单。
作为基层“小白”和乡村“新鲜人物”,选调生是语言学习者,更应是语言传播者。听懂方言、学讲方言是选调生顺利推进工作的基础,而不是目的。作为基层干部,选调生是政策解读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化身各类专业名词“翻译器”。“监测户、结对帮扶对象、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如何把这些词语说清楚讲明白,把老百姓从“小学生”变成“政策通”,让惠民政策走进千家万户,同样考验着选调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农村的新生代力量,选调生还需传播青年声音,带去创新语素,激发乡村语言活力。语言交流承载的不只是信息互通的功用,更是不同思维方式的交流碰撞,选调生应多讲乡村调研、讲发展规划、讲政策帮扶、讲资源盘活,要让乡亲们从这些新鲜的语言中,找到乡村发展不一样的灵感,看到乡村振兴不一样的未来。
身着“高学历人才”和“地方父母官”标签,选调生不仅要把话说得好听,更要说得暖心。三句一引典,五句一押韵,这种穿靴戴帽的书生气话语,乍一听高深莫测,仔细琢磨却空洞无物。群众的鲜活思想和生动语言是座富矿,工作中的切身所见和所思所悟更是最有血有肉的素材。选调生说话、写文章,应多多汲取群众语言“营养素”,用好身边事例,讲好基层故事,活泼有趣的同时贴近百姓生活,做到言之有物,站得住根基。应认识到“政策要求”“上级指示”的官方腔调看似无可辩驳,实则软弱无力,说不到群众的心坎里去。只有放下“知识分子”包袱,抹开“政府官员”面子,以真心换真心,本着为民办实事的态度,站在基层群众的角度想问题,说出来的话才能暖心窝子,管用有效。
怀揣“八斗之才”和“大赢四方”之势,选调生更需用实际行动成为“最佳辩手”。施展才华展现自我,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是基层青年干部的共同追求。努力上进的积极性和突出的自我表达欲望,很容易让选调生迷失自我,误以为能说会道,谈笑风生间便足以指点江山。选调生并非天然的领导者,必须先成为合格的、优秀的“业务员”,做行胜于言的实干家。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选调生要从基层基础业务入手,做好每份台账,写好每份材料,在信访一线、抗疫一线、乡村振兴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行动才是最响亮的语言,让群众看到选调生的付出与拼搏、实干态度与工作实绩,才能无言胜有言,赢得民心,打好群众基础。
相较于学好方言,选调生在基层讲什么、怎么讲,是基于自身价值体现、释放青年能量、增强群众认同、以实践振兴乡村更严格的语言选择。要真正过好基层语言关,选调生必须先把好乡村特色的“脉”,摸准老百姓的问题“症结”和基层治理的病痛源头,并开好用心用情用力为民的“方”,对症下药,讲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的话,才能如鱼得水,与群众打成一片。
选调生驻村锻炼鉴定意见篇3
近期,《隐秘而伟大》电视剧热播,引发热议。其中“顾耀东”一角因其磊落又温情的铁憨憨形象引起了观众的热烈追捧。想到选调生这一群体,需要如“顾耀东”般善良、正直、执着,才能发挥选调生作用,实现选调生价值,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美好。
做“顾耀东”式选调生,不要忘了因为什么而出发,要始终记得自己的初衷。当去刑警二处报到时,夏处长问他为什么要当警察,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匡扶正义,保护百姓”。这是顾耀东的初衷,并且在以后的警局工作中他真真切切地做到了这一点。选调生亦应该如此。选调生的初衷是要把党的事业放在心上,把人民的期盼扛在肩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基层工作做好做细,做到讲党性、做表率,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做“顾耀东”式选调生,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东吴大学第一名毕业的学生,顾耀东顶着“高材生”头衔来到警局,安排做的事情却是作为户籍警去查户口,然而他没有抱怨,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挨家挨户核实户口信息。扎根基层的选调生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勤勤恳恳,扑下身子,始终保持一股闯劲、一股冲劲、一股韧劲,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出样子来,以“钉钉子”的精神务实肯干,乐于奉献,争当“老黄牛”,争当实干家。
做“顾耀东”式选调生,不要放弃自己的原则,要有坚持正义的勇气,守护公平正义。正如剧中的台词“一个真正勇敢的人,会用生命去冒险,但不会用良心去冒险”,选调生作为国家干部,作为党员,不能在邪恶和不公面前选择沉默,选择视而不见。我们选调生要坚守正义、敢于担当,把老百姓的幸福放在心尖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事求是,抵制歪门邪道、弄虚作假的不良之风,守护属于老百姓的公平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啊,要忠于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在剧中多次提到,正如一个信条提醒着我们要不忘初衷,做“顾耀东”式青年选调生,不要忘了自己因为什么而出发,要做事不昧良心,要有干事创业的热血,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要在基层第一线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创造更多的可能!